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建国以来人们吃穿住行变化的调查

关于建国以来人们吃穿住行变化的调查

关于建国以来人们吃穿住行变化的调查
关于建国以来人们吃穿住行变化的调查

60年前,毛泽东主席满怀豪情地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60年后,中国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6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仅仅60年,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上。

从饮食来看,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

谢奶奶 67岁

“我小时候别说是零食了,也就将就吃饱饭,过年的时候才能换点花生瓜子吃,现在不同,生活水平提高了,连瓜子都有这么多种,以后肯定还有更多新品种。”

黄先生外企员工 50多岁

“我小的时候,物质贫乏,连过年过节买东西都要凭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更是有钱也买不到;现在,甭说城里,就连京郊的农民也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纯靠天吃饭了,他们的饭桌上也摆得五花八门了。”

李小姐大学生 21

“现在米饭米条这些主食都吃饭了,我们现在年轻人都爱吃西餐,肯德基、必胜客之类的。”

从服饰来看,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0年代,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张小姐个体工作者

“我小时候,家里孩子也多,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再穿的,直到穿为止。长大以后吧,都是中山装,灰的、蓝的。你看现在那衣服,颜色多多啊!现在哪还有穿破衣服的,都是什么时候想买了就去商场买。”

从居住条件来看,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犹如一座新城。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陈老伯 77岁

1955年,陈老伯一家五口人住在一个小院子里的三间破烂平房里;1960年一家人住在租的房子里;1998年搬进了新楼房,一家三口人住在将近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房子里。以前是破土房,现在全都是成片的住宅小区,房子大了,环境也好了,小区周围公园和健身器材全都有。

从交通方面来看,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自行车、电动车、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火车、飞机……从地上到地下再到空中,现在老百姓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越来越多。

韩小姐 26岁白领

“我现在每天出行是私家车加地铁加公交,平时上下班怕路上堵车我就坐地铁,省了油钱和停车费,双休日开自己的车,到郊区什么的自驾游玩一玩,偶尔坐坐公交逛商场,灵活方便。”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为之震撼。

60年的漫长时光,是一个光辉的历程,也是我们祖国的沧桑巨变,这个光辉的历程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如同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一路昂首健步行来,引无数人驻足。衣食住行的巨变只是共和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迈步在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关于衣食住行的成语

关于衣食住行的成语 草衣木食: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短吃少穿:指衣食困乏 丰衣足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饱食暖衣: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膏梁锦绣: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 饥寒交迫: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家给民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家给人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锦衣玉食: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暖衣饱食: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衣食不周: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饥寒交凑:〖解释〗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同“饥寒交迫”。 敝绨恶粟:指衣食粗劣。 超然远举: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末·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亦作“超然远引”。渭·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 吃穿用度:指日常衣食费用。 侈衣美食:侈衣,华美的衣服;美食,鲜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粗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缺吃少穿:指衣食困乏。亦作“缺吃短穿”。 缺衣少食: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玉食锦衣: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敝綈恶粟:〖解释〗指衣食粗劣。 缺吃短穿:〖解释〗指衣食困乏。同“缺吃少穿”。 纨袴膏粱:〖解释〗纨绔:细绢做的裤子;膏梁:肥肉和细粮。指精美的衣食。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恶衣粗食:恶:坏;衣:衣服;食:事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 安营下寨: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餐风宿露:宿:住宿,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露餐风宿:在露天中吃饭,在风中住宿。形容旅途艰辛 茅屋采椽:指住宿简陋 雨卧风餐:风口处吃饭,雨地里住宿。形容生活飘泊不定。 水宿风餐:水上住宿,临风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艰苦。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解释〗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没有村子,后面没有旅店。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 巴山越岭: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步履维艰:步履:行动;维:文言助词,无实义;艰:困难。指行走十分困难,行动很不方便 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蹿房越脊:旧小说多用来形容侠客、盗贼等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地行走。 东倒西歪:指行走不稳,身不由主。也形容物体倾斜不正。 匪匪翼翼:匪匪:马行走不停的样子;翼翼:有次序的样子。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

衣食住行看变化_1000字

衣食住行看变化_1000字 人们常说:什么事儿,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就把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以前的事情和现在的日子比较一 下吧!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人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 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李宁、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风的侵袭。那以前吃得怎么样呢?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让我们看看现在吃的东西吧:白米白面不用说,到鼓楼夜市上走走看看,开封一楼的包子、新疆的羊肉串、广东的甘蔗汁……小吃都会让你眼花缭乱。许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西餐食品也不少:肯德基、德克士。也许可能还想尝尝麦当劳,可能开封现在还没有。 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外熟,就是墙里面用的是泥坯,墙外面用的自己烧制的蓝砖头。三四十平方米大小,里面经常阴暗潮湿。你想,一家几代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能不生病吗?富裕的

人家也强不多少,也不过房子比普通人家大一点,吃的好一点。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往小区里搬,富裕的人家还有小洋楼别墅呢!那时候,有的人家已经有了水箱煤火,但是也要等到冬天冷的时候才用,那像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冷就把暖气或者空调打开了。 最可怜的是,那时候广大的农村没有电,当然看不上电视了,就是看一场电影也要跑好几里路呢!现在我们家家都有彩电、电脑。mp3、mp4成了大人和小朋友的好玩意了。从前,农村根本就不通公路,城市的主干道也常常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如果下点雨,出远门可就惨了,那飞溅起来的泥水随时都会亲吻你衣服和小脸。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马路又宽又平,农村的路也铺上柏油了。人们出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还可以坐公交、打的。 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用有了自家的小汽车。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久的将来,开封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更多的五洲四海的宾朋来“七朝古都”观光旅游;我们借助中原崛起的东风,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使开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大都市;我们开封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用语,成为世界有名的文明城市;未来的开封天更蓝、水更清、树更茂、草更绿、花更艳,到处鸟语花香,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我家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 食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今天,我家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我家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 行 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

建国以来中国的变化教学资料

建国以来中国的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的变化 学院:信息班级:电科0801 姓名:*** 学号:20084836****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虽然不免遇到挫折,但60年的发展,以及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中国强大了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世人瞩目。 纵观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取得的成就历历在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之后,在军事战争上:1951年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等;在军事科技上: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返回地面,尤其是神五、神六等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及航天飞行获得的圆满成功更象征着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在政治地位上: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全国人民渐渐的富裕起来;在体育上:中国运动健儿屡次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中国成功申办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疆土方面: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使中国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顺利收复香港和澳门。中过的确强大了起来,这种强大展现在发展的各方面,中国人民值得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 看中国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的提高更是巨大的表现。 在服饰上,建国时期,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

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因此服装上朴素单调。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改革开放之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度,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剧变化,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成为一种时尚。 在饮食上,建国时期,人们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了市场。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在居住条件上,建国时期,人们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虽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期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

吃穿住行看变化

吃穿住行看变化 吃穿住行看变化 李权时时间:2013年08月09日 今年是新余市复市30周年。这3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是民生改善最好的30年。最近,笔者采访了我市几位退休老干部,谈起新余30年的巨大变化,他们都说,变化太大了,3天3夜都讲不完。 吃:实现三个转变 家庭主妇张老太太回忆餐桌上的变化说,主要体现在3个阶段: 1983年至199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饱。那时收入水平低,粮油供应指标少,副食品市场供应紧,要吃饱就要计划着吃、补充着吃(拣点茶籽、开荒种点粮菜)。直到了90年代初,情况才逐渐好转。 1994年至200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好。随着收入的增加,家里餐桌上的饭菜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平日4菜(两荤两素)1汤是家常便饭。星期天,全家老小团聚,8菜1 汤很常见,节庆之日,饭菜则更加丰盛。老人和小孩们笑称,

现在真是好时代、好生活,我们是周周过节、月月过年啊。2004年至201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科学。要吃得绿色无毒,吃得品种多样,吃得均衡(营养均衡,荤素均衡,粗细均衡,数量均衡等)。张老太太风趣地说,时代在前进,我这个家庭主妇也要与时俱进了,每天都看电视中的《养生堂》和《天天饮食》节目,增加自己的保健知识和提高厨艺水平,经管好自家的餐桌,让大家吃出健康来。 穿:升了三个档次 退休干部老李回忆说,城乡居民在穿着上变化显著,档次不断提升。 80年代,穿的主流是简单保暖型。表现为衣服件数少、面料粗、色泽暗、款式旧,多为自做和小作坊加工,1件衣服的价位大多为几块钱,几十元钱的衣服很少。 90年代,穿着的主流是美观舒适型。表现为衣服件数成倍增加;面料细,色泽鲜,款式新。购置衣服从买料加工到买成衣为主,1件衣服的价价格多为2位数,少数上升到3位数。进入21世纪,穿着的主流是讲纯真讲档次型。表现为衣服件数求少而精、面料重质量(纯棉、纯麻、纯丝、纯毛无污染),色泽选“洋”气,款式讲时尚和个性,1件衣服的价位多为3位数,甚至4位数。 住:上了三个台阶 采访中,退休老干部们说,复市30年来城乡住房建设有了

建国以来中国的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的变化 学院:信息班级:电科0801 姓名:*** 学号: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虽然不免遇到挫折,但60年的发展,以及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中国强大了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世人瞩目。 纵观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取得的成就历历在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之后,在军事战争上:1951年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等;在军事科技上: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返回地面,尤其是神五、神六等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及航天飞行获得的圆满成功更象征着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在政治地位上: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全国人民渐渐的富裕起来;在体育上:中国运动健儿屡次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中国成功申办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疆土方面: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使中国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顺利收复香港和澳门。中过的确强大了起来,这种强大展现在发展的各方面,中国人民值得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 看中国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的提高更是巨大的表现。 在服饰上,建国时期,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因此服装上朴素单调。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改革开放之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度,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剧变化,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成为一种时尚。 在饮食上,建国时期,人们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了市场。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在居住条件上,建国时期,人们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虽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期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在交通方面,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电车,汽车比较多见,而小城市,农村等,只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改革开放以前,交通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

吃、穿、住、行的变化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 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温暖而朴实。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肉买到家里,母亲总是从肉上熬下点油来,留着以后炒菜吃,然后才炒上一锅菜。到吃饭时,母亲怕我兄弟3人吃饭没眼色,就用碗给我和两个哥哥各盛一份,叫我们到一边去吃。这样吃肉的机会一年难得几次,我和哥哥吃起来格外小心,我们排列坐在一起,先吃菜后吃肉,如遇到肉也不很快吃下,直到菜吃完了,才数数碗里剩下多少肉块,比看谁的多、谁的肉肥、谁的肉块大,然后挟在筷子上慢慢嚼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搞活,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大哥从知青组上报名高考,大年初一从已上班的“地区体委”领到一个半月工资的同时,领到省城西安本科院校录取通知书;二哥在次年从知青下放的林场应征入伍;我呢自然免去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有必要”之政策要求,“免下”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一恍三十多年过去,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桌上肉菜成了家常菜,吃肉的花样也不断更新,也不再挑肥的买、拣肥的吃,猪肉吃腻了,就换换口味,吃羊肉、吃牛肉、吃鸡、吃鱼、吃生猛海鲜。女儿吃肉吃得刁,肥肉一点不吃,只吃带骨肉,妻子讲究身材,肥的更是不敢沾,而“猪八戒”的猪仔猪孙们总不能光长贴身瘦肉,肥肉总归要有,于是这肥肉都

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及国宴变迁

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 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 中国人历来崇尚“民以食为天”,是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但是建国初期,中国刚经历过战乱的洗礼,物质很是匮乏,粮食短缺,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国民吃的都是些杂粮粗面,北方是窝窝头、玉米面馍馍,南方也是糙米粗粮,而且有这些也已经是很不错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粥没少喝,野菜没少吃,白面白米恐怕就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梦想了。 当时由于物质的缺乏,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于是出现了大锅饭和粮票。大跃进让几亿中国人过上了集体公社的生活,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锅饭、集体灶又是那个时代的特色。1959年至1961年的全国大饥荒再次让中国人在"吃"上饱受煎熬,这个时段是中华民族的大灾难,草根树皮竟然也都"供不应求"。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五十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改革开放前,国民饮食较建国初期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八十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这时的城市居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束缚,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国民不仅对肉食、蛋白质的摄入增多,而且日渐对饮食多样化的要求也促进了餐饮业的繁荣发展。西餐厅也开始了重返中国的历程,人们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欢迎着西餐厅在周围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三、九十年代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以前中国的饮食区域特征很明显,每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如湖南菜,川菜,粤菜等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饮食业也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及小吃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最典型的就是川菜,几乎每个大小城市都可以见到川菜馆和成都小吃店。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肯德基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四、二十一世纪

衣食住行看变化

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人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李宁、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风的侵袭。 那以前吃得怎么样呢?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让我们看看现在吃的东西吧:白米白面不用说,到鼓楼夜市上走走看看,开封一楼的包子、新疆的羊肉串、广东的甘蔗汁……小吃都会让你眼花缭乱。许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西餐食品也不少:肯德基、德克士。也许可能还想尝尝麦当劳,可能开封现在还没有。 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外熟,就是墙里面用的是泥坯,墙外面用的自己烧制的蓝砖头。三四十平方米大小,里面经常阴暗潮湿。你想,一家几代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能不生病吗?富裕的人家也强不多少,也不过房子比普通人家大一点,吃的好一点。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往小区里搬,富裕的人家还有小洋楼别墅呢!那时候,有的人家已经有了水箱煤火,但是也要等到冬天冷的时候才用,那像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冷就把暖气或者空调打开了。最可怜的是,那时候广大的农村没有电,当然看不上电视了,就是看一场电影也要跑好几里路呢!现在我们家家都有彩电、电脑。mp3、mp4成了大人和小朋友的好玩意了。 从前,农村根本就不通公路,城市的主干道也常常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如果下点雨,出远门可就惨了,那飞溅起来的泥水随时都会亲吻你衣服和小脸。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马路又宽又平,农村的路也铺上柏油了。人们出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还可以坐公交、打的。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用有了自家的小汽车。 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久的将来,开封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更多的五洲四海的宾朋来“七朝古都”观光旅游;我们借助中原崛起的东风,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使开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大都市;我们开封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用语,成为世界有名的文明城市;未来的开封天更蓝、水更清、树更茂、草更绿、花更艳,到处鸟语花香,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不过,好日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呀!

衣 食 住 行 的 变 化

衣食住行的变化 学校:栾川县实验中学 班级: 七一班 组长:吴冰洁 组员;李鑫党钦鲁会强 搜集资料:李鑫 整理资料:吴冰洁党钦 打印文字:鲁会强 拍摄图片:吴冰洁 辅导老师:贺玲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全国人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到今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接下来我为大家讲述一个个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故事吧。 时代的巨轮已经进入2012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从栾川这一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变化。 衣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的。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的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是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在摞上补丁。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吧,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已成历史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

吃 穿 住 行 用 学 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吃穿住行用学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2008年10月13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 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小】 2006年4月3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神山镇东南村农民方贵钦夫妇和乡亲们自费赴北京旅游。 尹召功摄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 大幅改善和提高。农民回忆和统计数字见证了他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 变化一: 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 【今昔对比】“大包干以前,我家5口人,每季生产队分粮食,用褂子就能兜回家, 经常挨饿。”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的钱永言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担任干部,80年 代后期开始从事水产养殖,现在已经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说:“以前天天种田都吃不饱, 现在不但吃饱,而且吃得好。” 【数字与点评】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反映的是农民生活“跨越贫困进入温饱,跨 越温饱进入小康”的两大变迁。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恩格尔 系数高达70%。80年代开始,随着包产到户广泛开展,我国农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恩 格尔系数降到60%。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包括农业税取消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继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达到了小康线。 变化二: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今昔对比】“以前,孩子们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好几个孩子穿,哥哥穿 小了传给弟弟。可不像现在,一个孩子漂亮的衣服可能就有一大箱。”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杨

从衣食住行看祖国六十年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祖国六十年的变化 “十.一”是祖国的生日,在天安门前,我国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式,阅兵式上展示的先进武器装备显示出我们的国防日益强大,游行群众的良好精神面貌更是反映出我们祖国六十来的巨大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祖国的强盛。 衣。以前人们衣服的颜色似乎象黑白电视画面一样,沉闷而单调;样式也多是不变的中山装。由于没有钱买衣服,人们的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添置一件新衣服。现在的衣服多种多样,花花绿绿,就在我们上千人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同学穿同样的衣服。穿打补丁衣服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食。听爷爷说,由于物质匮乏,过去的年代,人们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就是因为那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带肉的饺子。而现在超市和市场里食品丰富,价格便宜,购买方便;酒楼、饭店更是比比皆是;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也成了我们小朋友的最爱。现在人们饮食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 住。过去人们经常是几代十几口人住在面积不大的小平房里,屋里的床铺分好几层,生活很不方便。现在人们富裕了,很多农民也盖起了楼房,城里更是高楼林立,人们的居住面积不但扩大了,而且还要进行装修,不同的房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居住的环境更加舒适了。 行。以前道路的条件很差,大都是土路,人们出行基本是靠脚走路,后来虽然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但比起现在,大街上出租车招手即停,并

且很多人家都有了私家车,这变化可真是大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出现也让交通变得更加通畅,坐飞机出游已经不在是梦想了。听爸爸说,丹东到沈阳也要建铁路客运专线了,那时从丹东到沈阳将从目前的最快3个多小时缩减为仅需40多分钟哩! 祖国六十年里的变化有很多很多,有的变化也很大很大,如神舟飞船上天、奥运会成功举办、香港和澳门回归……,但仅仅是身边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就已经让我万分惊叹了。我相信:随着祖国的发展,我们的家园必将变得更加美丽!

衣食住行礼仪

衣食住行礼仪 衣食住行礼仪 (一) 冠礼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开始算做成人,由父母替他请宾加冠(在未加冠的时候,或把头发剪短,披向两面,叫做“两髦”;或把头发打成结,叫做“总角”),在宗庙里行礼。加冠共分三次:初次加缁布冠(黑色的布制成的帽),次加皮弁{ 音biàn }(白鹿皮制成的帽),又次加爵弁(红黑色的布制成的帽)。加冠以后,又由宾替他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卜商字子夏,字和名在意义上总是有联带关系的,不管是正是反),此后便算成人,可以出来与社会交际了。女子到十五岁也要加笄(安发的簪),加笄以后便算成人。 (二) 相见礼 古人初次相见,必须请第三者介绍。去见人的人必须向所见的人行贽礼,贽就是见面时赠送的礼品:大贽用玉帛,小贽用禽兽果脯等物。见面时,宾主揖让,礼节颇繁。相见后又有主人拜宾还贽之礼。 (三) 乡饮酒礼 这是居乡聚会之礼。行礼时,有主,有宾,有介(副宾)。由年纪最老的人做大宾,饮酒奏乐,揖让周旋。据说这是表明“尊长养老”的意思。由国君召集大夫士开宴会叫做“燕礼”,据说燕礼是明君臣之义的。

(四) 乡射礼 乡饮酒之后多行此礼。射鹄设在堂下,比射的人一对对的揖让升堂,揖让下堂;在堂上比射,比输的人在堂下饮罚酒。周旋礼仪也很可观。孔圣人对射礼曾批评过一句“其争也君子”的话。由国君召集大夫士比射的礼,叫做大射,典礼格外隆重。射礼之外,还有一种投壶礼,是宾主用箭投射壶中,中者为胜。 (五) 聘礼 诸侯派使臣到友邦去问好,叫做聘礼(天子有时也派使臣聘问诸侯,诸侯也派使臣聘问天子)。聘礼与朝礼一般,必有贡献,大致用玉帛之类。聘使在本国君主前受了隆重的任使的礼命;到了所聘的国,先受那国君主的慰劳,然后在那国的宗庙里献币行礼。聘后又有宾主宴会与主君赠贿之礼。 (六) 朝觐礼 诸侯朝见天子,叫做朝觐礼。据说行朝礼时,天子朝服依屏南面受礼,诸侯北面拜见。朝后也行宾主享礼。春秋时,小国诸侯对大国诸侯也行朝礼,其制度不可详考,大致礼数较为平等。晋文、襄二公做盟主的时候,曾定下“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的制度。 (七) 丧礼 丧礼是古人所最重视的礼,记载最多,虽然不可靠的居大部份,但是大致的情形还可以想象出来。据说凡有病将死的人必须睡在正屋的北墙下,死后移到牖下。刚死时,由一个人拿着死者的衣服上屋向北面招魂三次,下屋时由另一个人把这衣服盖在死人的身上(这衣服是不用以袭殓的)。于是设奠,赴告,受吊,男

吃穿住行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二个主题《吃穿住话古今(二)》。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已经从吃的方面感受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本课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服饰的变化去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的同时,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让学生从服饰的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延续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融。 学情分析: 历史上人们的生活,与今天的学生相距甚远,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在认识、交流中,知昨天看今天话明天想未来,看中国想世界,通过课前搜集不同的衣料和不同服饰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在了解服饰的发展变化中,看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学会用比较与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服饰、纺织的产生与发展,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纺织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内涵。 3.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从服饰看历史,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各种布料布头,不同服饰人物图片,查找关于书中34页丝衣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你们想看看吗?那你可要看仔细啦,想一想这些图片之间有什么不同?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服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穿着从古至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节课我们从吃的角度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服饰来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继续学习《吃穿住话古今》(二)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我国各朝代的服饰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图片中人物的服饰不同。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服饰看历史 1.自由读课文34、35页,在书中划出黄道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的衣料有哪些发展?

衣食住行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 《衣食住行的变化》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学,从最基础的人造物与自然物、人造世界与人工世界区分,到了解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品的演化过程,再到阅读“轮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人们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便利、舒适。 【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研钵、迷你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演示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比较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出示:古代人生活的图片和视频 2、看了古代人生活的场景,谁来推测一下古代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小结 3、出示: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一些实物:如书信、手机、无线 电发射器、钢笔和毛笔等图片。 4、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体会和比较古代 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分组讨论、比较活动 2)汇报交流 3)小结

新中国的变化作文

新中国的变化作文 第一篇: 回想八国联军侵略祖国的时候,中国分弱小。而现在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我家来说吧 七、八年前,我家还没有装修,大门是一块木质很差的木门,家里只有几件家具,三个人睡一张小床,这个家显得分单调、简陋。 近几年,我家大有变化。2003年,爸爸请了两、三个工匠,把家里大大装修了一番,多腾出了一个房间,又打造了一张大床,给家里添了一个微波炉。2004年,爸爸买了一辆电动车,上班路远不用愁了。年,爸爸买了一部手机,这样,与家里联系就方便多了。年,家里又添了一个大“垃圾桶”电冰箱一台,爸爸还给妈妈买了一部手机。年,电脑又被老爸从商场搬回了家,并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年,空调又在我家住了下来,我再也不怕大热天了。今年,爸爸又准备买一台摩托车。现在,我家是样样具备,什么也不差了,也算是上等生活喽! 60周年中改变的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吧! 第二篇: 每年,当白鸽唤醒月的第一个黎明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会无比的高兴、骄傲、自豪!

而今年,是一个值得全中国欢庆的六大庆!我想对祖国妈妈说的太多了,可我最想说的就是我们家乡的变化,我想把这个当作一份礼物送给祖国妈妈!让“她”看看自己的儿女正在一步步走向更高、更强、更好! 祖国妈妈,您知道吗?听爸爸说,我们老家以前住的是土房子,经常无缘无故的掉土,连睡的床、做饭的灶、院子里都是土做的、一下雨,就没办法走路了!而现在呢、?以前的土房子早已变成了漂亮的楼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连我也偷乐起来。 我还听说,爸爸他们一岁左右,因为学校离家远,路又不好,一会儿平路,一会儿山路,很艰苦。他每天遇到平路骑自行车,遇到山路就扛着自行车走。听到这里,我的心像是被千万根鱼刺扎了似的,格外的痛,久久不能平静,可爸爸却幸福地说:“你看看你们现在,条件多好啊!你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将来好报效祖国!”听完爸爸的话后,我心中一振,将来一定要报答祖国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才行!祖国妈妈呀!您看,你的华夏民族变得更漂亮了! 我每次回老家,一次比一次快。爷爷总说,看来我老了!听爷爷说,以前我们回老家,总得坐九到个小时的车,而且只能坐到五公里外的“白水”,而现在呢,四个小时就做到家门口了!变化可真快啊!

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600字

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 600 字 从我出生到现在,我家的变化不是很大,可让我爸爸讲一讲,我家的变化那 就大多了。 我爸爸小的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差爷爷,奶奶,姑姑四个,二男二女,全家 八口人住在 15 平方米的房子里,可想而知,根本没有办法住下那么多人,我爷 爷就在家里面打了个吊铺,爸爸跟姑姑就住在上面。我曾经在上面玩过,感觉非 常奇妙。那时候所有人的家庭都非常差。听爸爸说:“吃的,用的都要用供应票 才能买到, 连日常和生活标准都很能保证, 大米、 面粉、 食用油都要按人口供应”。 爸爸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我都不相信, 那时候他们平常连块糖都一小块一 小块的吃!他们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没法比。那时候许多家庭根本没有家用电器, 我爸爸说家里唯一的家电就是——收音机。 如果谁家有台电视机, 那他家里就成 了“电影院”了。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爸爸最高兴的是 78 年爷爷给家里添了台双卡录音机,爸爸经常跟他的同学或朋友带着录音机去 郊游,那时爸爸自豪极了。 几年后家里又分到了二室一厅的大房子, 家里也添置了各种家用电器。 对于 我来说二室一厅不算什么, 可对爸爸他们来说可高兴了。 原来我们住的地方也盖 起了幢幢高楼, 许多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 也添置了许多高档家电和现代化的设 施。我特别羡慕我姑姑的家,她住的是复式结构的房子,家里有楼梯,可以到上 面去玩, 我经常跟我哥哥和姐姐到上面去玩儿游戏。 而且现在许多家庭都有了电 脑,手机,有些手机还可以视频聊天了。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变化。其实这一切都 是爸爸讲给我听的。听了爸爸的话,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天天向上,掌握科 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变化历程复习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变化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有何变化?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按时间排序):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 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 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1957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 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表 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 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 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 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 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 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 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 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 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 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7、1986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 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8、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义务教 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 设人才奠定基础。” 9、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 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0、1995 年 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 重新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含, 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1、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2000年《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纳如下: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13、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 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 导,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