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范文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范文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范文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范文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公司名称

目录

1.概述

2.验证目的

3.验证依据

4.支持文件

5.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6. 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方法

7.验证合格标准

7.1A注射液生产全过程部分微生物污染监控措施

7.2灭菌釜技术要求

7.3湿热灭菌工艺的生物学验证技术要求

7.3.1沸腾试验阴性

7.3.2沸腾试验阳性

8.湿热灭菌验证操作步骤

8.1 X.PSM.B型旋转水浴式灭菌釜确认

8.1.1概述

8.1.2运行确认

8.1.3空载热分布

8.1.4满载热分布

8.1.5热穿透试验

8.1.6升温速率试验

8.2生物指示剂验证(挑战性试验)

9.取样计划及样品编号

10.验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10.1 A注射液工艺优化、偏差处理及整改措施汇总

10.2 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微生物限度警戒线及行动线的确认

11.验证培训

12.验证合格证书

13.附件

附件1A注射液无菌保证与国际GMP差距

验证项目编号附件2 生物指示剂制备方法

附件3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预试验取样计划(系列)

附件4 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工艺环节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总结附件5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确认修改的相关SOP目录

附件6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建立相关SOP目录

14.附录:

附录1 A注射液射液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及无菌保证值汇总表

附录2 灭菌釜运行测试记录

附录3 空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4 满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5升温速率试验记录

附录6 A注射液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记录

附录7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计划及项目编号

附录8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记录

附录9 偏差处理记录

附录10验证培训记录

附录11验证合格证书

1.概述:

中国药典(05版)要求无菌制剂必须满足SAL≤10-6无菌保证水平[可用公

式(F0- D

污121℃×lgN

)/D

污121℃

≥6表示,见 C-P216,3-14]。A注射液采用

湿热终端灭菌,其灭菌程序参数设定为 116℃,30min(经计算所得F0=9.48,实测F0值在10-14之间,2009年灭菌釜验证数据),属于残存概率灭菌范围(8≤F0<12)。其最终产品的无菌质量取决于灭菌前产品中生物负荷、孢子耐热性及灭菌工艺的杀灭效果,所以产品应采用控制灭菌前药液的含菌量(生物负荷)的灭菌工艺。

灭菌制剂的无菌保证水平(SAL,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是指灭菌后制剂中微生物的残存概率。任何灭菌工艺均应当能使产品中的污染菌含量下降至一个菌后,再下降6个对数单位,才能保证产品经过灭菌后其中非无菌品概率不超过1/百万(即SAL ≤10-6)。

由于无菌检查的局限性,灭菌后含有残活微生物的样品往往难以被抽检到。因此,灭菌制剂的无菌保证不能仅仅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查结果,而必须依靠生产过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

对比国际GMP,A注射液无菌保证存在缺陷及整改措施、整改计划如《A注射液无菌保证与国际GMP差距》(附件1)所示。

本次验证克服A注射液以往的灭菌工艺验证,尚未能够提供产品满足SAL≤10-6无菌保证水平的证据的缺陷。为确保每批产品无菌保证水平达到药典要求,解除潜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确保临床安全用药,特设计重新进行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通过灭菌工艺验证寻找影响微生物污染的关键质量控制点,采取合理、科学的纠偏措施,达到灭菌工艺能够稳定控制灭菌前药液的含菌量(生物负荷)的效果,将各种纠偏措施形成书面SOP并在正常生产时实施操作,使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值处于控制水平线以下,为证实确保成品SAL ≤10-6提供验证证据。

作为本次湿热灭菌验证的预试验:

(1)已设计与生产同步进行了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含菌量等检测方法学确认,详见《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含菌量等检测方法学确认报告》。

(2)已设计与生产同步进行了预试验《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工艺环节药液生物

验证项目编号

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附件3),按照《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预试验取样计划》(系列,附件4)进行取样检测;调查结果详见《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阶段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总结》(附件5)。

(3)已设计与生产同步进行了《小容量注射液车间HVAC系统再验证》,重点:增加对洁净区关键区域如配制、灌装、百级层流罩下的动态监控(浮游菌、沉降菌、悬浮粒子),确认车间洁净区生产环境动态变化下对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的影响规律。已将欧盟GMP无菌制剂生产要求的洁净区“动态”验证技术要求写入该验证方案。

(4)已设计与生产同步进行了《洁净氮气系统再验证》,重点:确认灌装直接接触药液的洁净惰性气体的洁净度符合要求;监控灌装前后(最差状况)的洁净惰性气体微生物负荷。

因此,本次验证区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确认现有硬件条件下,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阶段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的规律,分析、确认关键质量控制点,在不影响产品其他质量指标的前提下,进行硬件或者工艺参数或者人员操作方法的缺陷分析、改造及纠偏,并确认和评价其纠偏措施的整改效果,以使产品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实现稳定可控。第二部分:对灭菌釜性能进行再确认(一年一次,由制造商进行)。

第三部分:对A注射液进行湿热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包括:

——选择适宜的生物指示剂进行挑战性试验。

——建立、确认产品无菌保证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如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警戒标准、纠偏标准,沸腾试验等),并通过验证形成日常监控的SOP。

——发现污染菌耐热性大于生物指示剂时,分离污染菌孢子,制备浓度适宜的生物指示剂,再次重复进行验证。

2.验证目的

2.1确认灭菌釜性能是否仍然符合技术要求和工艺目标。

2.2选择适宜的生物指示剂,在灭菌釜各冷点进行最差状况的挑战性试验。

2.3对预试验监测结果进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分析,确认适宜的纠偏整改措施,优化工艺条件、加强过程控制。

2.4确认在现有灭菌工艺条件下,有关产品无菌保证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如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警戒标准、纠偏标准,沸腾试验等),形成SOP,进行日常监控。

2.5确认原辅料质量标准、洁净区环境、工艺用水等的微生物监控计划(检测频率及限度值)能否符合产品无菌保证和质量属性,确认设备清洁程序、维修保养程序、灭菌操作工序等是否需要修订。

3.验证依据及参考资料:

:《现代医药工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与验证技术》,潘友文,2004年

4.支持文件:

X.PSM.B540型旋转式水浴灭菌器操作程序——文件受控号

X.PSM.B540型旋转水浴灭菌釜维修保养程序——文件受控号

A注射液半成品检验操作程序——文件受控号

A注射液检验操作程序——文件受控号

无菌检查法检验操作程序——文件受控号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验操作程序——文件受控号

取样管理规程——文件受控号

《灭菌釜性能再确认报告》(当年度)

待验证修订/确认的GMP文件——见附件5,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修改相关程序目录(如《配制灌注系统清洗、消毒程序》,《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规程》,《灭菌釜冷却水质量标准》等)

《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含菌量检查方法等确认报告》

为本次验证制定的程序文件目录:

验证项目编号

5.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6. 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方法

6.1生物指示剂的选择:

由于A注射液灭菌程序为116℃×30min,属于残存概率灭菌范围(8≤F0<12),在湿热灭菌工艺验证预实验沸腾试验阴性的前提下,拟使用市售标准生物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应具备孢子稳定、耐热性强于被灭菌物品中常见的污染菌、系非致病菌、易于培养等特征。

本次验证用标准生物指示剂(BI)参数:

菌种: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

D

B

:1.7,标准生物指示剂在121℃时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要的时间,分钟。浓度:103cfu/支。

批号:。

有效期:一年。

供应商:上海鸿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F 0值:F

≥8。

存活时间:121℃饱和蒸气下存活时间不少于3.9分钟。

死亡时间:121℃饱和蒸气下死亡时间不少于19分钟。

标定结果:在药液D值为0.9。

6.2生物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应将挑战菌接种到药液,接种BI后的安瓿灭封后(F0值8≤X<12)放置冷点处(不少于20个),经最低灭菌程序后,应无菌检测全部呈阴性,详见A注射液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记录。

7.验证合格标准

7.1A注射液生产全过程部分微生物污染监控措施:

A注射液湿热灭菌生产全过程部分微生物污染监控措施如表1所示:

表1:

验证项目编号

7.2灭菌釜技术要求:如表2所示,详见《灭菌釜性能再确认报告》(当年度)。表2:

7.3湿热灭菌工艺的生物学验证技术要求:

7.3.1连续进行五批次产品在设定条件下灭菌后,应: 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值: 警戒限(CFU/20ml )≤50

纠偏限(CFU/20ml )≤100(即lgN 0≤2) 沸腾试验:阴性或阳性。

阳性时应检测污染菌D A 值,污染菌D A 值应小于标准生物指示剂D BI 值。 接种挑战菌的药液(BI )检测(验证期间):20支/釜,应全部阴性。 无菌保证值:SAL ≤10-6(或者SAL

≥6)。

7.3.2 SAL 判断或计算方法如表所示:

其中:

SAL :无菌保证值。 -lg :微生物存活概率。

lgN 0:药液灭菌前污染菌污染水平。

D A :灭菌前药液的污染菌芽孢在121℃时下降一个lg 值所需要的时间,分钟;沸腾试验阴性时取0.5计算,沸腾试验阳性时按照所测得的污染菌D A 值计算。 F 0:产品设定的F 0值(也可以使用实际测得的F 0)。

验证项目编号[计算]

假设:N

0=1000个孢子数,沸腾实验检测阴性,D

A

=0.5,F

=9.48,求SAL?

∵SAL= (F

0/D

A

-lgN

)=(9.48/0.5-3)=15.96>6,

∴产品准予放行。

沸腾试验阳性时,D

A

取实际检测值代入上式计算即可。

7.3.3取样细则:

(1)取灌装前、中、终端各3支样品,分别编号为批号+A1(3支相同,前端)

或批号+A2(3支相同,中端)或批号+A3(3支相同,终端);取样人员应在安瓿上写明标记。

(2)灌装前端取样灌装第1、2、3支密封后药液;灌装中端请取样人员与工段长或灌封人员共同判断并连续灌封取样;灌装终端取连续灌封的最后3支药。(3)取样送样应在前、中、终端各3支标记样品各自临近灭菌前取出,迅速送QC生测人员,按照《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含菌量检查及污染菌的耐热性检查操作程序》(ZKSN-23-9)进行检验,检测结果应记入A注射液射液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及无菌保证值汇总表(附录1)。

(4)取样人员应逐项填写取样记录,并取样完毕递交车间工艺员。

7.3.4警戒与纠偏:当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值超过警戒线时,应对主要污染菌作鉴别;含菌量一旦超过纠偏限度,立即通知车间,调查偏差原因,并采取相应纠偏措施,并再次进行连续五次的合格验证。

当沸腾试验阳性时,需要对阳性菌做鉴别;如果阳性菌系非芽孢杆菌,则可判为试验过程中的污染即假阳性;如阳性菌为芽孢杆菌,则应对污染菌做定量沸

腾试验测定该污染菌的相对耐热性(D

A

)。

如污染菌的对数下降值大于1,并且大于生物指示剂BI(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 7953) 对数下降值的2倍,则该污染菌可认为是热敏菌,该批产品耐热试验判为合格。如污染菌的对数下降值小于1,并且小于生物指示剂的2倍,则需进一步测定阳性菌的D值(详见《A注射液灭菌前含菌量检查及污染菌的耐热性检查》)。

若沸腾试验呈阳性并且确认非假阳性时,应根据该批产品灭菌时的Fo 值和灭菌前产品微生物的最高负荷,根据公式(1)或者(3)计算灭菌后耐热菌的存活几率,如果存活菌残存几率小于或等于百万分子一(10-6),即无菌保证值SAL

≥6时,该批产品方可放行;如果残存几率大于10-6(即无菌保证值SAL<6)时,则相应批产品耐热试验不合格。

沸腾试验发现产品灭菌前药液含有孢子,并且检测其D值大于标准生物指示剂的D值时,说明灭菌程序不充分,应查清、采取措施消除产品耐热菌污染源。如果这些措施不可行,则应从产品分离出耐热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别,并使用其中D值最大的污染菌制备生物指示剂,再次重复进行连续五次合格的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其制备方法详见“生物指示剂制备方法”(附件3)。

(参考资料F:《现代医药工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与验证技术》,潘友文,2004年,P145)。

7.3.5每批生产结束后应根据灭菌前药液的最高生物负荷值、F0及沸腾试验结果,计算得无菌保证值(SAL),并填入A注射液射液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及无菌保证值汇总表(附录1)。

8.湿热灭菌验证操作步骤

8.1 X.PSM.B型旋转水浴式灭菌釜确认(非重点,另见《灭菌釜性能再确认报告》)。

8.1.1概述:

小容量注射液车间X.PSM.B型平移门回转式多功能水浴灭菌器制造商系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安装位置为小容量注射液车间****房间,设备编号:******,主要用于小容量注射液产品灭菌。该灭菌器制造日期为2008年。于2008年6月进行首次验证,2009年-2012年每年对设备进行一次再验证。8.1.1.1主要部件及管路分布图:

该设备主要部件包括灭菌室、旋转架、换热系统、喷淋系统、搬运车和微电脑控制系统等。

主要管路及测温探头分布见下图:

验证项目编号

排水

图1X.PSM.B型旋转式水浴灭菌釜主要管路图及探头分布图

8.1.1.2工作原理:

采用过热循环水作为传热介质喷淋不同规格待灭菌的物品,在设定的灭菌程序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进行灭菌程序的运行并自动记录,达到灭菌效果;因采取旋转式水浴灭菌,传热较均匀;加热、冷却介质均采用纯化水,已纳入日常监控。

8.1.1.3工作流程:

8.1.2运行确认

8.1.2.1设备使用仪器仪表的校验检查:

8.1.2.2在通电、加水、加压情况下用手动程序对各功能单元逐一进行调试检查。正常后用自动程序运行设备,按下列项目及标准检查系统联合运行情况,

检查记录应记入灭菌釜运行测试记录(附录2)。

8.1.3空载热分布

8.1.3.1测试步骤及方法:

将16支探头均匀分布在灭菌器内室各处,温度探头分布及编号见图1。其中有4只温测探头置于灭菌釜温度控制探头旁,以便参考验证仪探头温度对灭菌釜探头进行温度补偿(灭菌釜自带4只温控探头,位于灭菌釜最下层四个角落),其余标准热电偶均置于腔室各处,要求每只测温探头不与金属接触。按《X.PSM.B 型平移门回转式多功能水浴灭菌器操作程序》开启灭菌程序进行空载运行,并用

验证项目编号

多点温度记录仪记录测各点温度,连续空载运行3次,以检查其重现性。

图2测温探头分布图

8.1.3.4结果评价:

对灭菌室达到设定灭菌温度并稳定后至灭菌保温结束期间灭菌腔室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此区间内每一数据采集时间点腔室内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与平均温度的差值(最高温差=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最低温差= 平均温度-最低温度),要求最高温差、最低温差≤1℃。测试结果应记入空载热分布汇总记录(附录3)。

8.1.4满载热分布

8.1.4.1装载方式:

按最大装载量将待灭菌产品放在灭菌器内,即10800支每柜(一盒600支,共36盒,每支20ml)。分四层摆放,每层摆放9盒(3×3盒)。

8.1.4.2测试步骤及方法:

探头位置分布及固定方式同空载热分布,按《X.PSM.B型平移门回转式多功能水浴灭菌器操作程序》开启灭菌程序进行空载运行,并用多点温度记录仪记录各点温度,连续运行3次,以检查其重现性。

8.1.4.3结果评价:

对灭菌室达到设定灭菌温度并稳定后至灭菌保温结束期间灭菌腔室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此区间内每一数据采集时间点腔室内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与平均温度的差值(最高温差=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最低温差= 平均温度-最

低温度),要求最高温差、最低温差≤1.5℃。测试结果应记入满载热分布汇总记录(附录5)。

8.1.5热穿透试验:

美国注射液协会(PDA)技术指南《湿热灭菌的验证:灭菌程序的设计,开发,确认和日常监控》中指出“对于大容量注射剂(LVPs)(>100mL)而言,冷点位于产品几何中心和纵轴的底部冷点需要确认。在小容量注射剂(SVPs)(≤100mL)中,冷点的定位并不典型,因为溶液升温的速率几乎与灭菌器相同。”

A注射液是小容量注射液,规格为20ml,产品的升温速率基本相同,故考虑不进行热穿透试验。

8.1.6非典型装载下的热分布:

拟采用模拟最大装载量的形式,用同样规格的注射用水装填灭菌釜剩余空间,这样只需通过考察产品与注射用水之间的升温速率的方式即可对非典型装载下灭菌釜的热分布进行确认。

8.1.6.1测试方法及操作步骤:

满载热分布时使用20ml模拟瓶2支,分别装入注射用水,将测温探头固定于瓶中,按操作规程运行灭菌釜,通过对比其从升温开始到进入保温灭菌阶段的时长来确认其升温速率是否一致,连续考察三次。

8.1.6.2结果评价:

注射用水模拟瓶从升温开始到保温灭菌阶段的时间应与A注射液一致。测试记录应记入升温速率考察记录(附录5)。

8.2生物指示剂验证(挑战性试验)

8.2.1虽然可通过得到的物理参数如热分布与热穿透数据, 来估测一个灭菌程序对微生物的致死性,但采用生物指示剂作为对照试验,进行完全杀灭,是判断一个灭菌程序有效的直接方法。测温探头、灭菌釜显示的F0应一致。接种生物指示剂挑战菌的药液灭菌后应全部显示阴性。

8.2.2操作步骤:

8.2.2.1生物挑战性试验方法:

满载热分布时,在各测温点放置压力蒸汽灭菌接种挑战菌的安瓿(嗜热脂肪芽孢菌ATCC7953)每处放置1支,接种安瓿放置位置见图2测温探头分布图,经过整个灭菌程序(116℃,30分钟),取出接种,进行培养。

验证项目编号

8.2.2.2接种挑战菌安瓿的培养:

待消毒程序完毕后将样品在恒温箱内58℃培养24-48小时,进行无菌检查,判断阴性或者阳性。同时做阳性对照试验,取未消毒的接种药液安瓿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与灭菌后的接种安瓿相同。

药液接种挑战菌的浓度和灭菌后检测试验结果应记入A注射液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记录(附录6)。

9.取样计划及样品编号:

本工艺验证取样方法见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计划及项目编号(附录7);取样时应记录,见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记录(附录8)。

10.验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10.1A注射液工艺优化、偏差处理及整改措施汇总:

在预试验过程中,对每批产品关键工序,如配制,灌封、回收药液等进行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的检测,以寻找需要优化的工艺环节、采取纠偏措施,降低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实现稳定可控(详见附件4《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预试验取样计划(系列)》,附件5《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工艺环节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总结》)。

偏差处理应登记偏差处理记录(附录9)。

10.2灭菌前药液微生物限度纠偏及行动线的确认:

11.验证培训:

验证培训应登记验证培训记录(附录10)。

12.验证合格证书:

验证合格并相关SOP(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修改或建立的相关SOP目录见附件)进行修改后颁发验证合格证书(见附录11)。

13.附件:

附件1A注射液无菌保证与国际GMP差距

附件2生物指示剂制备方法

附件3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预试验取样计划(系列)

附件4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工艺环节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总结

附件5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确认修改的相关SOP目录

附件6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建立相关SOP目录

14.附录:

附录1 A注射液射液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及无菌保证值汇总表附录2 灭菌釜运行测试记录

附录3 空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4 满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5升温速率试验记录

附录6 A注射液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记录

附录7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计划及项目编号

附录8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记录

附录9 偏差处理记录

附录10验证培训记录

附录11验证合格证书

注射剂工艺验证模板

注册分类:化学药品4类 补充申请(12):新药技术转让 注射用XXXXXX(0.1g、0.2g) 工艺研究资料——资料项目编号:5-1 (附件2:转让方注射用XXXXXX0.1g工艺验证资料) 注册申请机构:XXXXXX 注册申请机构地址:XXXXXX2 注册申请机构电话:XXXXX 注册申请机构负责人:XXXXX 原始资料的保存地点:XXXXXX 联系人姓名:XXXXX 联系电话:XXXXXXX (0)XXXXXXX 药品注册申请人名称:XXXXXX

验证证书 兹有,经按号验证方案实施检查及验证试验,各项结果均合格,通过我公司验证,批准投入使用,特颁此证。 本次验证有效期至:年月日,即在无异常状况下再验证周期为年。 XXXXXX 验证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年月日

验证委员会组织机构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职责:委员会负责本公司GMP验证的日常管理工作及验证方案的起草、实施、审核及批准,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会负责制。

验 证 管 理 V ALIDATE ADMINISTER 题目:注射用XXXXXX (0.1g )工艺 颁发部门:质量保证部 验证方案 制定: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分发:质量保证部、生产组织部、设备动力部 1目的 为评价注射用XXXXXX (0.1g )冻干粉针剂生产系统要素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工艺变化因素,特根据GMP 要求制定本验证方案,对其整个生产过程进行验证,以保证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合格、均一、稳定的注射用XXXXXX 冻干粉针剂。 2范围 本验证方案使用于在本方案指定的厂房、设施、设备、工艺条件下注射用XXXXXX 冻干粉针剂的生产,当上述条件改变时,应重新验证。 3职责 3.1验证委员会 3.1.1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批。 3.1.2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保证本验证方案规定项目顺利实施。 3.1.3负责验证数据及结果的审核。 3.1.4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 3.1.5负责发放验证报告证书。 3.1.6负责再验证周期的确认。 3.2设备动力部 3.2.1负责组织试验所需仪器、设备的验证。 XXXXXX 页码:1/10 编号:VA-803401 生效日: 年 月 日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为所采用的试验方法能否替代药典规定的方法用于药品微生物的检验提供指导。 随着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制药领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大体可分为三类:(1)基于微生物生长信息的检验技术,如生物发光技术、电化学技术、比浊法等;(2)直接测定被测介质中活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如固相细胞技术法、流式细胞计数法等;(3)基于微生物细胞所含有特定组成成分的分析技术,如脂肪酸测定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指纹分析技术等。这些方法与传统检查方法比较,或简便快速,或具有实时或近实时监控的潜力,使生产早期采取纠正措施及监控和指导优良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新技术的使用也促进了生产成本降低及检验水平的提高。 在控制药品微生物质量中,微生物实验室出于各种原因如成本、生产量、快速简便及提高药品质量等需要而采用非药典规定的检验方法(即替代方法)时,应进行替代方法的验证,确认其应用效果优于或等同于药典的方法。 微生物检验的类型及验证参数 药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分两种类型: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定性试验就是测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活的微生物,如无菌检查及控制菌检査。定量试验就是测定样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如菌落计数试验。 由于生物试验的特殊性,如微生物检验方法中的抽样误差、稀释误差、操作误差、培养误差和计数误差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附录XIX A)不完全适宜于微生物替代方法的验证。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的验证参数见表1。 表1 不同微生物检验类型验证参数 注: 尽管替代方法的验证参数与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参数有相似之处,但是其具体的内容是依据微生物检验特点而设立的。替代方法验证的实验结果需进行统计分析,当替代方法属于定性检验时,一般采用非参数的统计技术;当替代方法属于定量检验时,需要采用参数统计技术。 进行微生物替代方法的验证时,若替代方法只是针对药典方法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技术修改,此时,需要验证的对象仅是该项替代技术而不是整个检验方法。如无菌试验若改为使用含培养基的过滤器,然后通过适宜的技术确认活的微生物存在,那么,验证时仅需验证所用的微生物回收系统而不是整个无菌试验方法。 替代方法验证的一般要求 在开展替代方法对样品检验的适用性验证前,有必要对替代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首先,所选用的替代方法应具备必要的方法适用性证据,表明在不含样品的情况下,替代方法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目录 1.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概况 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3.工艺流程的实施 4.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技术安全、工艺卫生及劳动保护6.物料平衡及技经指标 7.设备一览表 8.岗位定员 9.附件(含设备操作、清洁规程)10.变更记录

1.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概况 本生产区面积904㎡,其中1万级净化区域167㎡,10万级净化区域174㎡。 大容量注射剂车间采用10万级和1万级(局部百级)空气净化洁净级别,10万级区域设置缓冲、更衣、洗涤、洁具、称量、配碳、浓配、洗瓶等,1万级区域设置缓冲、更衣更鞋、稀配、化验、灌装、加塞、轧盖、洗涤、存放、洁具等功能间,所有隔断采用无粉尘产生的静电喷涂彩钢板,结合处采用圆角处理,不易产生积灰;人员经过三次更衣和二次更鞋后进入洁净区操作,物料进入洁净区均采用传递窗或气闸进行传递,人流、物流的进入相对分开,保证了洁净区空气洁净度要求;生产设备均采用优质不锈钢材料制造,采用洗瓶、灌装、压塞、轧盖联动线生产,其中洗瓶出口、灌装、加塞采用百级层流保护,灭菌器采用水浴式灭菌器。 1.1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后页) 1.2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工艺布局布置图(见后页) 1.3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工艺设备布置图(见后页) 1.4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送回风口平面布置图(见后页) 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 以上项目按验证文件规定,均已在规定周期进行相关的验证,验证方案及报告见相应文件。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3.工艺流程的实施 3.1 批生产指令的签发 3.1.1 批生产指令由车间技术负责人根据生产计划表起草,并依据产品工艺规程于生产前一个工作日制定。 3.1.2 批生产指令应经QA质监员审核并签字,由车间主任签字批准后生效。 3.2 生产批记录的发放 3.2.1 除配制工序和包装工序外,工序相应的生产批记录于生产当日由车间工艺质监员发放给各工序负责人,并于工序结束当日填写完整返回车间工艺质监员处汇总。 3.2.2 配制工序和包装工序的生产批记录于生产前一天由车间工艺质监员随同批生产指令或批包装指令一同发放,并于工序结束当日填写完整返回车间工艺质监员处汇总。 3.2.3 所有生产工序必须按批生产(包装)指令执行。 3.3 工艺用水的管理使用 3.3.1 纯化水、注射用水系统由工程设备科管理,制水工序制备而得。 3.3.2 按照SMP-ZL-qa024,纯化水每周生产第一个工作日由QA质监员取样送QC检验,注射用水在生产期间每天下午三点由QA质监员取样送QC检验, QC检验合格后出具报告单由QA质监员交至车间工艺质监员。 3.3.3 车间配料岗位投料前,确认所用注射用水经检验符合规定,记录使用注射用水的批号检验报告单附批生产记录中。 3.3.4 车间在没有收到工艺用水检验报告单的情况下,不得进行生产操作。 3.4 各工序取(留)样一览 3.5 批包装指令的签发 3.5.1 车间技术负责人在灭菌工序完成后对半成品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对照生产工艺检查已完成的工作是否按工艺执行。 3.5.2 车间技术负责人计算理论成品率和预计成品率后根据SMP-JS-016判定生产是否异常,如有异常按SMP-JS-012调查分析原因。 3.5.3 批审查通过后车间技术负责人依据产品工艺规程于包装前一个工作日签发批包装指令。批包装指令应经QA质监员审核并签字,由车间主任签字批准后生效。

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 (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二〇一六年十月 目录 1.目的 (1) 2.定义 (1) 3.范围 (1) 4.原则 (2) 5.无菌制剂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 (2) 6.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要求 (3) 6.1.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前提条件 (3) 6.2.基于风险的方案设计 (4) 6.3.模拟介质的选择与评价 (4) 6.4.灌装数量及模拟持续时间 (8) 6.5.容器装量 (9) 6.6. 模拟试验方法的选择 (9) 6.7. 最差条件的选择 (10) 6.8.干预 (12) 6.9.容器规格 (13) 6.10.培养与观察 (14) 6.11. 计数与数量平衡 (15) 6.12. 环境(包括人员)监控 (15) 6.13. 人员因素 (16) 6.14. 不同剂型应考虑的特殊因素 (16) 6.15. 方案的实施 (19) 7.可接受标准与结果评价 (20)

8.污染调查及纠正措施 (21) 9.模拟试验的周期与再验证 (21) 10.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局限性 (212) 11.术语 (23) 12. 参考文献 (24)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 1.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无菌制剂生产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充分评价无菌制剂产品生产过程的无菌保障水平,确保无菌制剂的安全性,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定义 本指南所述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是指采用适当的培养基或其他介质,模拟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评价该工艺无菌保障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3.范围 3.1.本指南涵盖了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基本要求、不同工艺模式的相应要求、试验的基本流程等内容,适用于无菌制剂的无菌工艺验证。 3.2.本指南所述条款是在现有无菌工艺技术基础上提出的相 关要求,旨在规范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进一步提高无菌制剂的无菌保障水平。 4.原则 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应结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及常见验证问题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的差异等。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 40min。?15min或116℃?2℃,灭菌30分钟”几乎不能计算F0值。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101℃±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 4、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是否合适? 答: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可以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但应进行热穿透试验,考察不同体积样品的热穿透是否有一致,同时考虑采用的灭菌方式应能保证大体积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5、选择最高无菌保证水平的灭菌工艺,可能会与产品的质量,如有关物质、稳定性等方面有冲突,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另外,国外上市的是粉针剂,国内申报时是否还需要进行灭菌工艺的选择研究?

注射剂生产工艺核查要求

附件6: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处方核查一般要求 一、概述 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方案》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针对已获准上市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环节上的变化,包括变更药品生产设备,变更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处方等。企业应当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评估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研究,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并按照规定申报。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潜在风险性较高,应充分重视其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的变更对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性的影响。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的变更,应建立在充分研究、全面评估的基础之上。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变更划分为两类。类别划分是根据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关要求而确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审查人员有效地开展生产工艺变更申请的审查。 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物质基础及其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一般可通过对变更前后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的比较分析,来判断变更前后的一致性。以上研究包括:对工艺变更情况的分析研究、对药质量量的比较研究、制剂安全性的比较研究、对药品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等等。 II类变更,一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简单改变,其变化程度可能较小,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没有重大影响。第二种情况为重大改变,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较大影响。由于中药成分的特殊性,此类变更仅通过对药品物质

基础及质量等研究难以充分证明对变更对药品的影响,需要通过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全面研究考察变更对药品的影响。II类变更的临床试验可参照《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进行,简单改变的参照仿制注射剂的要求进行研究,重大改变的参照新药注射剂要求进行研究。 本要求仅从技术角度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变更应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阐述。由于中药注射剂变更的复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品种的特点开展研究工作。对于其他情况,可按照本要求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的研究。 本要求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技术指导原则。如果企业通过其他科学、合理的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亦能支持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不产生负面影响,也可以接受。 二、基本原则 (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变更应体现其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工艺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对其进行变更应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变更的提出与研究应基于对拟变更药品的充分了解,并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为基础。注册阶段的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 工艺变更研究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其药品的研发和生产等应有较全面的认识,对变更的必要性以及变更带来的影响应当清楚,应对变更前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变更对药品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二)“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原则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的变更应保证其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性。药品发生变更后,企业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公司名称

目录 1.概述 2.验证目的 3.验证依据 4.支持文件 5.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6. 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方法 7.验证合格标准 7.1A注射液生产全过程部分微生物污染监控措施 7.2灭菌釜技术要求 7.3湿热灭菌工艺的生物学验证技术要求 7.3.1沸腾试验阴性 7.3.2沸腾试验阳性 8.湿热灭菌验证操作步骤 8.1 X.PSM.B型旋转水浴式灭菌釜确认 8.1.1概述 8.1.2运行确认 8.1.3空载热分布 8.1.4满载热分布 8.1.5热穿透试验 8.1.6升温速率试验 8.2生物指示剂验证(挑战性试验) 9.取样计划及样品编号 10.验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10.1 A注射液工艺优化、偏差处理及整改措施汇总 10.2 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微生物限度警戒线及行动线的确认 11.验证培训 12.验证合格证书 13.附件 附件1A注射液无菌保证与国际GMP差距

附件2 生物指示剂制备方法 附件3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预试验取样计划(系列) 附件4 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工艺环节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总结附件5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确认修改的相关SOP目录 附件6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建立相关SOP目录 14.附录: 附录1 A注射液射液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及无菌保证值汇总表 附录2 灭菌釜运行测试记录 附录3 空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4 满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5升温速率试验记录 附录6 A注射液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记录 附录7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计划及项目编号 附录8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记录 附录9 偏差处理记录 附录10验证培训记录 附录11验证合格证书

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人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人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可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或面积比(% )。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可用对照品进行加样回收率测定,即向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人一定量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人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 (C - A ) /S X 100% 式中:A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B 为加入对照品量; C 为实测值。 4.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色谱方法而言,绝对(或定量)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的色谱峰代表的待测物质的量。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本指导原则中的校正因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计划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

XXXXX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年月

,.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

目录 1. 概述 2. 验证目的 3. 相关文件 4. 验证组织职责 5. 验证实施时间 6. 验证内容与方法 7. 漏项、偏差的处理程序 8. 验证周期 9. 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10.附表 附表1:环氧乙烷灭菌人员资格确认表 附表2:产品灭菌适用性验证确认表 附表3:生物指示剂检验记录表 附表4:初始微生物负载检验记录表 附表5:环氧乙烷残留量检验记录表 附表6:漏项、偏差处理表

1.概述 XXXXX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XXXXXXXXX将会直接与患者的器官和组织接触,器械以无菌的形式提供给医院。 XXXXXXXXXXX的包装总体分3层,从内向外依次是无菌包装、彩盒包装、瓦楞纸箱包装。每一个无菌包装中放置一把器械,每一个无菌包装将放置于一个彩盒包装中,瓦楞纸箱包装也是最终的运输包装。 其中无菌包装是由两部分组成的,PETG材质的泡壳和Tyvek材质的盖材。然后用专用的热封机将两者热封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阻菌屏障。由于Tyvek具有一定的通气性,故EO 混合气体可以穿过盖材进入包装内,从而实现杀灭的目地。 2.验证目的 通过本次测试,验证吻合器系列产品采用的热封工艺和EO灭菌工艺,产品能够达到以下标准: a)热封工艺有稳定可重复的输出结果,满足厂内标准; b)在合适的EO灭菌工艺参数下能确保足够的无菌保证水平; c)能可靠的在有效期内处于无菌状态; 灭菌工艺对产品的使用性能不产生影响; 3.相关文件 3.1 环氧乙烷灭菌器作业指导书 3.2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无菌医疗器械附录 4.验证组织职责 4.1验证人员职责 管理者代表: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批准;负责签发验证证书。 组长:审核验证方案、验证报告,制定验证计划;负责验证实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对验证过程的技术、质量负责; 组员:负责验证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并做好记录工作。 4.2验证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职责 4.2.1质量管理部: 负责组织验证方案、报告与结果的会审会签;负责对验证全过程实施监控;负责验证过程的取样、检验及结果报告;负责核查、汇总验证数据;负责建立验证档案,及时将批准实施的验证资料收存归档。

【精品】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术问题解答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 术问题解答 在检品中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查法检出。因此,有必要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F与F0值可作为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分钟的效果。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 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则: 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以下是关于在生产中遇到的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术问题的汇总及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 的差异等。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 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 “101℃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几乎不能计算F0值。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15min或116℃40min。

注射液工艺验证方案

1、目的: 此工艺验证是建立在厂房,空气洁净度,工艺用水及设备和设备清洁已验证并合格的基础上展开的,拟通过连续三批生产来验证该产品的工艺规程,对维生素C 注射液生产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生产系统条件和生产工艺变化因素控制在工艺规程规定的标准范围内,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生产出符合企业内控标准的--注射液。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维生素C注射液的工艺验证。 3、责任者: 参加维生素C注射液工艺验证的人员。 4、方案 4.1、验证方法: 本产品工艺验证方案计划在水针新车间生产前三批的生产过程中进行验证。4.2、相关文件《验证SMP》 YBSTP-SC027 -03《----注射液工艺规程》 4.3、方案概要 4.3.1主要工艺内容及生产条件如下: 一般生产区级万级局部100十万级洁净区 -洗瓶、杀菌干燥-配液-灭菌检漏 -灌封-灯检 -印包 4.3.2验证过程具体分为六个生产工艺过程: ⑴洗瓶、杀菌干燥⑵配液⑶灌封

⑷灭菌⑸灯检⑹印包 4.3.3每个生产工艺过程验证的每一项内容中均包括描述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规 并阐述生产系统各种元素的评价方法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文件和相关的设备,程,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提供变量的评价方法。 生产系统各种元素的评价方法中阐述了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及生产过程结束后对生产系统各种元素特征的检查内容及评价标准。每项检查评价结束后,评价及检查结果应记录于本方案中设计的记录表中,并附于验证报告中。 生产过程中各种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变量的评价方法,阐述了生产过程中应进行的一系列有关工艺变量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应记录于本方案设 4.3.4工艺流程图: 饮用水原料安瓿

湿热灭菌的指导原则及灭菌工艺验证

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灭菌工艺及验证指南
一、范围
由于蒸汽-湿热灭菌本身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并容易控制和重现等 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除菌过程中。
本指南为有关人员提供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灭菌柜的验证指南,以及蒸汽灭菌工 艺及验证的一些操作方法的指南。
本指南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 年修订)的相关准则,但本指南叙述的通用原 则和方法不是法定的。本指南的着重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湿热灭菌工艺的验 证,但有些通用原则和方法对于冻干机的湿热灭菌、某些设备的在线蒸汽灭菌等可能也具备 参考价值。
二、目的
蒸汽-湿热灭菌验证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验证试验提供足够的数据和文件依据,从而找 到最有效最合理的灭菌参数,并把已经验证过的饱和蒸汽灭菌设备和灭菌工艺参数应用到药 品生产的除菌过程中去,以证明用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台饱和蒸汽灭菌设备都能起到灭 菌的效果,并且对不同灭菌物品的灭菌过程和灭菌效果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即验证结果必 须证明生产中所采用的灭菌过程对经过灭菌的物品能够保证残存微生物污染的概率或可能 性低于百万分之一。
蒸汽-湿热灭菌周期的设计和开发与蒸汽灭菌柜的性能以及被灭菌产品的适用性有关。蒸汽湿热灭菌介质包含以下几种:饱和蒸汽,空气-蒸汽混合气体,过热水等等。其中:饱和蒸 汽的加热速度最快,但是对于大型的软包装产品,过热水浸泡灭菌的方法效率更高,然而在 过热水灭菌法中,热量的转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容器中介质的强制运动。
饱和蒸汽是与液体状态的水保持平衡时的水蒸汽,因此饱和蒸汽只能存在于水汽的分界线 上,即温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灭菌效果是通过蒸汽,蒸汽-空气混合物,过热水 等介质与灭菌物品的热传递或产生冷凝水的水合作用来实现的。
蒸汽-空气混合物与受压的水或蒸汽相比,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热容量较低,但是,蒸汽-空气 混合物作为灭菌戒指具有能够适当调整蒸汽-空气比例达到不同结果的优点。
选择一种适合的蒸汽灭菌方式,能在满足产品本身性能的情况下取得满意的灭菌效果,但是 任何一种灭菌方法,都必须在实际应用前予以验证。
三、定义
1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012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1. 范围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浓度,对于药物和 制剂研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 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 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 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 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 GLP 原则或 GCP 原则。
2. 生物分析方法验证
2.1 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
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 物浓度的可靠性。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与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一般应对每 个物种和每种基质进行完整验证。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 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 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 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 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 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对照标准物质 在方法验证中,含有分析物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将被加入到空白生物基质 中。此外,色谱方法通常使用适当的内标。 应该从可追溯的来源获得对照标准物质。应该科学论证对照标准物质的适用 性。分析证书应该确认对照标准物质的纯度,并提供储存条件、失效日期和批号。 对于内标,只要能证明其适用性即可,例如显示该物质本身或其相关的任何杂质 不产生干扰。 当在生物分析方法中使用质谱检测时,推荐尽可能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内 标。它们必须具有足够高的同位素纯度,并且不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以避免结 果的偏差。
1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第二稿) 目录 1概述 (2) 2制剂湿热灭菌工艺 (3) 2.1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 (3) 2.1.1 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 (3) 2.1.2过度杀灭法的工艺研究 (5) 2.1.3残存概率法的工艺研究 (5) 2.2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 (7) 2.2.1物理确认 (7) 2.2.2 生物学确认 (9) 3制剂无菌生产工艺 (10) 3.1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0) 3.1.1无菌分装生产工艺的研究 (10) 3.1.2 过滤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1) 3.2 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12) 3.2.1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12) 3.2.2 除菌过滤系统的验证 (14) 4原料药无菌生产工艺 (17) 4.1 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 (18) 4.1.1 溶媒结晶工艺 (18) 4.1.2 冷冻干燥工艺 (19) 4.2 无菌原料药工艺验证 (19) 4.2.1 验证批量 (19) 4.2.2 最差条件 (19)

1概述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按工艺的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的产品进行适当灭菌的工艺,由此生产的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和辐射灭菌均属于此范畴。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的方法,除菌过滤和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药品称为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基于无菌药品灭菌/除菌生产工艺的现状,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在注射剂与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中比较常用的湿热灭菌与无菌生产工艺进行讨论。本指导原则中的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主要包括灭菌条件的筛选和研究,湿热灭菌的物理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等内容;无菌生产工艺验证主要包括无菌分装、除菌过滤、培养基模拟灌装、过滤系统的验证等验证内容。 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实现产品无菌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由这两类工艺生产的产品应该达到的最低无菌保证水平的巨大差异。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至少应达到95%置信限下的污染概率<0.1%。由此可见,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概率远远高于最终灭菌无菌产品,为尽量减少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污染微生物的概率,鼓励企业在生产中采用隔离舱等先进技术设备。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药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理念,为保证无菌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符合要求,研发者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根据药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灭

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

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规程通则 目录 1.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概况(附图)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列表) 3.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4.技术安全、工艺卫生及劳动保护 5.物料平衡及技经指标 6.设备一览表 7.岗位定员 8.附件目录(岗位操作、清洁规程)

1. 可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流程图 10000级区域 100000级区域 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概况(附图) 说明:由质监科按洁净厂房监控制度SMP-ZL-014对洁净区进行监控,由工 饮用水 注射用水 纯化 水 原料 安瓿 理 瓶 配 制 粗 滤 精 滤 灌 装 粗 洗 多效蒸馏 离子交换 印 字 灭菌、检漏 灯 检 封 口 精 洗 冷 却 干燥灭菌 全项检验合格 过滤 过 滤 检验合格 包装 入库待验 合格成品出厂 纸盒 纸箱

程设备科负责维修,车间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保证洁净厂房在 使用中符合GMP的规定。 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列表) 项目名称验证文件编号 注射剂车间厂房空气净化系统VP-ZJ-001 VP-ZJ-021 纯化水系统VP-ZJ-002 VP-ZJ-022 注射用水系统VP-ZJ-003 VP-ZJ-023 工艺用气系统VP-ZJ-004 VP-ZJ-024 HBD-1隧道烘房VP-ZJ-005 VP-ZJ-025 药液滤过系统VP-ZJ-006 VP-ZJ-031 药液灌封系统(东线)VP-ZJ-007 VP-ZJ-031 ACSD-5洗烘灌封联动机VP-ZJ-008 VP-ZJ-026 注射剂(东线)在线清洗、清洁VP-ZJ-009 VP-ZJ-029 注射剂(西线)在线清洗、清洁VP-ZJ-010 VP-ZJ-030 AQ-1.2安瓿检漏灭菌柜(东线)VP-ZJ-011 VP-ZJ-027 AQ-1.2安瓿检漏灭菌柜(西线)VP-ZJ-012 VP-ZJ-028 注射剂(东线)生产工艺验证VP-ZJ-013 VP-ZJ-031 注射剂(西线)生产工艺验证VP-ZJ-014 VP-ZJ-032 DGA8/1-2拉丝灌封机VP-ZJ-018 VP-ZJ-031 说明:每年需按验证管理制度SMP-ZL-012对上述关键工序及工艺进行验证(再验证或回顾性验证)。若系统、设备设施发生变更则必须进行相应的验证。 验证由厂验证小组负责。车间应根据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的申请。 3.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3.1 工艺用水: 3.1.1 操作过程: 3.1.1.1 原水为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标准自来水。 3.1.1.2 纯化水由原水经石英砂过滤→精滤(PE棒)→阴床→阳床→混床→ 紫外灯灭菌→进入贮罐。 3.1.1.3 注射用水由纯化水经多效蒸馏水机经过蒸馏而得。 3.1.2 工艺条件: 3.1.2.1 原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和验证常见技术70问题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术问题 [注:以下均为2008年度第一期讲习班(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技术要求)参会代表所提问题,本期讲习班讲习组根据目前的有关技术要求,经过认真梳理、分析、总结后,现予以发布,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的差异等。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 40min。?15min或116℃?2℃,灭菌30分钟”几乎不能计算F0值。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101℃±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 4、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是否合适? 答: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可以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但应进行热穿透试验,考察不同体积样品的热穿透是否有一致,同时考虑采用的灭菌方式应能保证大体积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5、选择最高无菌保证水平的灭菌工艺,可能会与产品的质量,如有关物质、稳定性等方面有冲突,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另外,国外上市的是粉针剂,国内申报时是否还需要进行灭菌工艺的选择研究? 答:实际上,在进行灭菌工艺选择研究过程中就应该进行不同灭菌条件下样品质量变化的研究,选择灭菌工艺的过程也是平衡无菌保证水平和(样品质量)理化指标的过程,在产品有临床需求的情况下,灭菌工艺的选择应以其自身能达到的最高无菌保证水平为原则。对国外上市的粉针剂,国内申报时也应对其采用粉针剂型进行研究,如主药确系对热、对水分不稳定,则可以采用与国外相同的粉针剂;如果主药不是对热、对水分不稳定,则应根据主药的性质选择无菌保证水平高的剂型。 6、最终灭菌工艺的选择原则是首选F0≥12,而不是F0≥8;还是只要达到F0≥8即可? 答:可参考欧盟灭菌工艺选择的决策树。 7、决策树中残存概率法是否亦优先选择121℃的温度条件? 答:不一定,要根据产品的稳定性确定,如果采用更高温度和更短的时间能满足残存概率法时,可能比较低温度,更长时间的灭菌条件对产品更有利。如果产品不能耐受121℃的高温,则可以降低温度,并保证微生物的残存概率小于10-6。 8、对热不稳定药品(如蛋白质类、生物制品等),应该直接进行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答:对热不稳定药品(如蛋白质类、生物制品等),首先应对采用的无菌工艺进行研究,是采用除菌过滤+无菌生产工艺,还是采用无菌组装工艺;然后再对无菌工艺进行验证。 9、是否在产品注册申报时就已形成本产品的完整的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各项参数的验证? 答: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申请人在申报“药品注册申请表”后,经药品审评中心审评符合规定的,通知申请人向药品认证管理中心申请生产现场检查,现场检查目的是确认核定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同时抽取1批样品,并规定样品的生产应当符合GMP要求。由此可见,申报产品注册时,应对用于正式上市产品生产的工艺有了足够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产品和工艺开发,扩产、设备和系统的验证以及验证批的生产整个过程上的。验证批的目的是要证明在规定的工艺参数的范围内,工艺过程能始终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因此,在进行验证批生产前,应已充分了解并能控制工艺中各种关键的可变因素。 10、在进行灭菌工艺验证时,一般会放置一个校验的探头在灭菌柜控制探头旁边,这两者之间的温度差异有什么要求?是否应按校样标准,只允许±0.5℃的偏差? 答:一般来说: a:灭菌器自带的独立的记录探头与监控探头就应完成足够的验证数据,然后对存在的偏差作修正; b:验证所用的测温探头的精度应优于灭菌器自带的记录探头和监控探头; c:验证本身的作用之一是对灭菌器自带的监控探头和记录探头进行修正,以便正常使用时达到较为准确的温度值。 目前没有找到“只允许±0.5℃的偏差”的说法。 11、在同一条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上,如果有一台灭菌柜,需要进行多个规格产品(如250ml,100ml)以及不同灭菌

辐照灭菌验证确认方案

辐照灭菌 验证确认方案 编号: . 版次: 起草人:日期: . 审核人:日期: . 批准人:日期: .

目录 1概述 2目的 3验证人员 4验证进度 5验证方案内容 5.1资料档案确认 5.2设备检查确认 5.2.1安装确认与运行确认 5.2.2辐照单位相关资质证件(附件一) 5.2.3辐照单位相关信息、银行账号(附件二) 5.3性能确认 5.3.1目的 5.3.2内包装材料材质确认 5.3.3灭菌剂量确认(附件三) 5.3.4 产品装载模式的确认 5.3.5产品剂量分布图(附件四) 5.3.6检测项目及标准 5.4灭菌效果测试 5.5异常情况处理程序 5.6第三方检验、检验报告(附件五) 6再验证周期 7验证总结及方案批准 7.1验证总结 7.2验证结果审核 7.3方案批准 8 GB 18280 – 2000 idt ISO11137:199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照灭菌》(附件六) 9老化试验方案、试验记录(附件七) 10再验证记录(附件八)

1概述 辐照灭菌与其他主要灭菌方式对比所存在的优点 常见术语和定义 2)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的数量因衰变而减少为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3)放射性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叫做放射性活度。在国际单位制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1Bq 等于放射性核素在1秒钟内有1个原子核发生衰变,即1Bq=1次衰变/秒。早期的放射性活度单位叫居里(Ci),1Ci=3.7×1010Bq。 4)吸收剂量:传输到物质单位质量上的辐射能的量。衡量吸收剂量的单位是Gray(戈瑞),1Gray 就是1千克的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以前衡量吸收剂量使用的单位是rad (拉德) ,取名于"radiation absorbed dose”。1戈瑞= 100 拉德。 5)无菌保证水平(SAL) :灭菌后单元产品上存在微生物的概率。例如SAL为10-6 的含义是100万个产品里有一个产品被污染。 6)D-10值:将同源微生物总数杀灭90%所需的辐照剂量(kGy)。 7)不均匀度:同批产品在辐照容器中的最大吸收剂量与最小吸收剂量之比值,即U=Dmax/Dmin,亦称剂量均匀性。 8)最低辐照吸收剂量:在辐照容器内,传输到最低剂量位置上物质的单位质量上的辐射能量。9)最高辐照吸收剂量:在辐照容器内,传输到最高剂量位置上物质的单位质量上的辐射能量。10)生物负载:一件产品上活微生物的总数。 11)剂量计:对辐射有可重复出现、可测量的响应的器件或系统,可用于测量给定材料中的吸收剂量。 12)微生物限度标准:由相关法规和或生产工艺标准规定的具体量化标准。合格产品的微生物负载,在保质期限内,不得高于微生物限度标准。 13)初始微生物指标:进行灭菌(杀菌)之前,产品的微生物负载。 14)照否标签:一种粘贴式标签,接受足够的伽玛射线时会改变颜色,从而将已经辐照的产品与未辐照产品区分开。照否标签分为两种量程(灵敏度):4~10kGy,辐照后颜色由绿色变为紫色;>10kGy,辐照后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 15)消毒:杀灭或消除产品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