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

4.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关素材

外力作用

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补充: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外力作用的强弱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影响地形发育的水文、植被等因素都受到气候条件的控制。例如寒冷的冰川覆盖地区以冻融崩解、冰川作用为主,干旱地区流水作用不显著而风沙作用占居优势,温暖潮湿地区的流水作用最为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风化壳、残积物都明显地具有地带性的特点,甚至一向被认为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气候的烙印。特别是气候可以通过植被、水文对地形产生影响: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良好的地区,植被抑制了外力侵蚀作用的发展,从而起到保护地面的作用;而植被稀疏、甚至地面裸露的地区,则加强了流水、风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强度

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一般说来,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也随着绝对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前者称水平(纬度)地带性,后者称垂直(高度)地带性。降水则不完全取决于纬度和高度,还受制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在细节上甚至还取决于地形的起伏。因此,在每一个气候区中都具有独特的水、热对比关系,独特的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对比关系,独特的风化速度、外力作用强度、外力作用组合,因而也就会产生独特的地貌组合。这些将在以后有关地形成因类型的各章节中加以讨论。

此外,不同的岩石固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地形特征,但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形成非常不同的地形形态。同样,有些不同性质的岩石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却有可能产生十分相似的地形。例如在高山峰顶,寒冻风化作用可以使花岗岩山体出现陡峻尖锐的山峰;同样,许多种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下,也都可以表现为通常花岗岩地区常见到的那种浑圆的地形形态,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后果。

岩石通过风化碎裂以后,就会受到重力、风力、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的搬运并堆积到低洼处。据估计,解放前,黄河从陆地上剥蚀、搬运、堆积到渤海里的泥沙,平均每年达10亿立方米,如果再加上其他河流和风力送来的泥沙,总计可在20~30亿立方米以上,假如渤海底部是稳定的,那么只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平。然而由于渤海底部在不断下沉,所以在历史时期中,渤海的面积虽然略有缩小(如黄河口、海河口等逐渐外延),却并未被填满,这就可以证明,目前的渤海仍处在一面沉降、一面堆积之中,而且堆积和沉降的速率相差不多,大体上可以互相平衡。

可以这样认为: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

从地质历史各个阶段来看,有时可能内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可能外力起主要作用。而内、外营力对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岩石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地球上各种地形的不断演化和发展。以地形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来分析,内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褶皱、抬升为主,东部地区以沉降、下陷为主;外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剥蚀作用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

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

流水侵蚀:河谷,沟壑,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侵蚀:冰川谷,角峰,冰蚀湖

冰川沉积:冰碛平原,冰碛丘陵,冰碛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word教案 第三章旅行景观的观赏 第一节旅行景观的审美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要紧审美特点。 2.明白人工美的要紧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要紧审美特点。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要紧审美特点和人工美的要紧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缘故。 教具预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行景观是旅行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行者观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行景观审美的各种形状。旅行景观审美的形状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出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模糊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要紧表现,是宽敞旅行者所观赏的审美特点。 2.形象美——旅行景观最显著的特点。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状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行景观最显著的特点。 (2)地貌的形状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状,展现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点,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3)其他形状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悬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说明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因此雄壮和险要,要紧缘故确实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定时作业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会影响建筑特色。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至今保留大量的石材建筑,高大宏伟;中国古老的房屋多木质,易腐烂,难存留。中国建筑材料与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筑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技术先进 B.地形不同 C.气候差异 D.中国多地质灾害 2、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3、南方乡村房屋斜顶大窗可能为适应()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凉爽干燥 C.冬季温暖少雨 D.春秋凉爽干燥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4—5题。 4、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石油化学工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有色冶金工业 5、两地工业地域中,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①共用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节省运输成本①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①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A.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

6、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B.工业化处于发展阶段,以资源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C.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活动 7、区域发展阶段与主要部门组合正确的是() 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B.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 C.工业化阶段——以资金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D.传统农业为主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 8、与其它地理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蒙古西伯利亚一带高压十分强大 B.塔里木河出现洪峰 C.上海遭受寒潮袭击 D.南极大陆考察人员增多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9—11题。 9、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0、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高三地理选修三《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优质教案

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 2.初步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难点: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以及课件 教学方法:电化投影、设问导疑、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资源价值 (一)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探究活动: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哪些类型? 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其中形象美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 说明:山水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人们常说的“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就是山水在自然构景中相依相存关系的充分体现。在山水风景的基础上,动植物不仅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因时因季而不同。 2.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 探究并讨论:说明下列风景名胜区分别具有什么科学价值? ①夏威夷的火山②东非的大裂谷③瑞典的峡湾风光④我国的泰山、庐山⑤桂林山水、路南石林⑥黄山⑦长江三峡 (提示: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泰山、庐山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瑞典的峡湾风光是冰川侵蚀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山为高山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对研究地质地貌有重要作用。另外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 护》word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旅行开发中的环境问题。2.把握旅行环境容量的概念。3.了解旅行景区规划中旅行环境容量测算的意义。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旅行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 (2)对⑤______的危害。 (3)开发建设和游人对⑥__________、自然资源的破坏。 (4)对⑦__________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1)对⑧__________文化的破坏。 (2)对⑨__________的破坏。 (3)旅行热点地区过度⑩________造成的一系列都市问题。 知识点二旅行环境容量 1.定义:简称旅行容量,或称?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对某一旅行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________________的旅行活动量。 2.分类 旅行极限容量所能容纳的?______旅行活动量 旅行合理容量也称旅行最适容量或旅行最佳容量,保证?________________,旅行环境 处于?________状态 3.意义{旅行景区规划的?旅行景区?的保证知识点三旅行环境爱护 1.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2.建设各种?________________。 3.普及?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 4.禁止打算、施工中的破坏旅行环境的各种工程。 5.在旅行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________”的旅行六要素。 思维点击 1.阻碍旅行环境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2.对旅行环境容量的治理,有何措施? 3.何为“绿色”旅行? 一、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 随着旅行业的进展,旅行业对地理环境的阻碍愈来愈明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行业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及其成因、危害,如下表所示: 环境问题成因危害 环境污染旅行交通、食宿和游玩活动产 生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 声等 破坏旅行环境及生态平稳,危 害旅行区居民和旅行者 对生物的危害 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 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 断生物迁徙路线 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功能减 退,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灭绝 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 自然资源的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 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 岸、河岸、湖岸等 对视觉效果的破坏建筑物、索道、山区公路、停 车场等人工设施的建设 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对传统社 区文化的破坏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 使旅行地社区传统文化消亡 或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 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过大的游 客流量 造成文物古迹不可逆转的破 坏 都市化问题旅行热点地区过度都市化 都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密、 交通拥挤 [误区警示]旅行者正常的旅行活动,可不能造成对旅行吸引物的磨损和破坏。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除了少数旅行者题刻、触摸、践踏等对旅行吸引物产生了直截了当的磨损和破坏外,旅行者的呼吸、汗水、拍照等,也会使旅行吸引物受到破坏。 典例剖析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陵源风景区在推进旅行业进展的过程中,曾经也因治理工作不到位,显现过失误。一方面,在旅行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建设中,贪大、贪多、求全的现象较多,如旅行社盲目进展、互争客源,宾馆、游乐设施重复建设等,造成了资源的白费。另一方面,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自然风貌也受到人为的阻碍,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旅游资源的形成 ——————情景导入先思考——————— 爱国志士吴迈曾写过一首有关桂林山水的诗词: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思考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桂林山水景观的成因。 提示:上述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自然地理条件 (1)对旅游资源的作用: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2)常见的自然地貌景观: ①火山地貌景观:冰岛的火山、我国的五大连池等。 ②花岗岩地貌景观:西岳华山、九华山等。 ③砂岩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武陵源风景区等。 ④山水组合景观:九寨沟、黄山等。 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作用: ①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对认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其文化内涵有重要影响。 ②对文化遗产的作用: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形成的旅游资源。 (2)体现:

①宏观方面:往往选择地理环境相对理想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②微观方面:人们在修建园林、寺院、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1.火山地貌景观 2.花岗岩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在我国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2)花岗岩山地地貌的形成:

(1)砂岩地貌景观的地位体现: (2)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在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两个特性:一是物质景象的组合性;二是审美属性。同时也正是由于多种物质景象巧妙地组合,产生了审美价值。如下图所示: 4.山水组合景观 山水组合景观往往能够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下图所示: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2.人类对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景区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和区域差异2-中图版

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基础。教材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然后,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如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具体地讲,本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3、如何认识经济区域差异。在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以自然区域差异为背景的。所以,在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忌脱离自然基础谈区域经济差异。 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区域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容易理解。 再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和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文教区等都是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再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在知识和技能上更上一层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说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知道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3、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 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 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需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作者:加入日期:06-08-04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二) 人为原因: 自己阅读: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解释图 二、危害: 危害是全面的:山区、平原;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 1、对山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於积 侵蚀:坡耕地:三跑田;多雨区:土壤易酸化;干旱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淤积:沙砾沉积严重破坏土地墒情(土壤湿度) 泥石流:危害当地生产活动 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频繁——(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和降水减少且分布不均,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3、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黄河地上河成因:中流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淤积 地上河危害: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水土流失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的问题———— 三、治理:针对原因的治理 既有自然,也有人为的原因:但自然原因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因此,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住人类破坏的那一部分。 措施: 1、生物措施:种草种树——作用(功能)?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作用? 不可能对整个黄土高原同时进行治理,而只可能从某些区域入手。 3、小流域综合治理 (1)什么是小流域?相当于坳沟(干沟,过去人们对黄土JIAN的通称,河沟:相当于河谷)和河沟的沟道流域。 (2)为什么从小流域入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过程,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 (3)小流域治理有哪些优势?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以有统一管理,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小流域治理时注意哪些问题?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案例研究: 环境与发展问题: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包括: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加入日期:06-08-04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培养运用地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问题: 回忆录里描述的是哪个地区? 该地区的景观20年来有哪些变化?(土壤肥力下降等)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土地利用不合理)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变北大仓为北大荒?)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此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基本条件,及现有的基础,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付诸于实施。 思路: 生产条件 布局特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存在问题 问题:生产条件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等) [分析本节的结构] 介绍标题,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了解其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森林资源丰富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全套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 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设计: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2)、不同点:起步、城市化水平,经历时间、发展历程。 ——工业化,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历史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同样也是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但各国各地区区域条件(特征)差异,导致这一过程中也有差异性。 本节对应论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江苏省区域特征: (1)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 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以下城市: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徐州, 分布特片:分布于江苏省北部。 2、存在问题:(看着书解释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