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

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参考资料:《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高铁:“中国制造”新名片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都只停留在大量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或组装领域,如今高速列车这一类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从质上改变中国制造的内涵。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的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短短的十多年间,不仅使中国高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更是打造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使用中国标准的中国高铁品牌。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等优势,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一再让世界惊叹。中国发展高铁,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这表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坚持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高铁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构建“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提供了一个范本。

本文所述中国高铁包含了两个概念,即中国高速铁路(CHSR)和中国高速列车(CRH)。通常提到中国高铁,大家的眼球只着眼于既美观有富有科技感的动车组上,然而事实上构建中国高铁这一庞大体系需要高速列车和高速铁路这两个元素相辅相成,在二者的建设和制造上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高速铁路建设和高速列车制造都是“中国制造”在高端领域的代表之作,其迅速发展彰显中国的工业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在追赶世界制造强国上的不懈努力。 多方引进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随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得不说在我们身后正是有新干线这样的国外领先科技催着中国人往前跑,投身于祖国的“四化”事业。 但是中国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经过多年的技术储备,在意识到自身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时,方才开始自己的高铁计划。很多人认为中国高速铁路起源于2004年以来的技术引进,却不知道中国第一条高铁是1999年开工、2003年建成的秦沈客专;动车组的研制则更早,“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都是鼎鼎大名。 中国高铁大量引进技术始于2004年,在全国铁路大提速的背景下,铁道部面向全球进行了高速铁路技术的招标。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和日本川崎重工相继入围。中国高铁于是走上了和当年汽车产业类似的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道路,这些外资巨头与中国国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并和铁道部及相关国企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和采购合同。 中国看重的是技术转让,因此不得不支付大量的专利费。2004年7月,铁道部为时速200千米动车组项目第一次招标,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出了天价:每列原型车的价格3.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虽然此次西门子公司并未中标,但也可以看到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外国的漫天要价。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中国企业从外方合作伙伴处进口了各种原型车,而支付的各项专利费用合计至少有几十亿人民币。 消化吸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概述 1.经济和经济建设 经济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后战胜旧的生产关系,并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不断巩固和增强其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是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5)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参与经济发展,不断增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 1、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又叫机会成本,它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是从所放 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利益。 2、市场机制:市场的正常运转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在商品交换活 动中,各种市场因素如价格,竞争,供求等相互联系,现估制约,相互作用。 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又称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适合现代 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决策结构、责权利结构 4、 5、 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所占比重应居于主体地位,其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比应占较大的比重。 6、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其参与者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金融秩序,确保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7、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在经济 运行和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特别经济区。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过境自由区等。 8、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中及 其比重,消费结构表现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各自所占的比重。 9、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指依法律契约、公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市场 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0、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机遇物资帮助的各 种社会措施的总称。 1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建立的,在劳动 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失去生活来源是以及遇到其他困难时,想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的一种社会制度。 12、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房价的上涨与社会公平问题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房价大幅度上涨,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政策调控,但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房价过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目前,老百姓购不起房,表面上是房价过高,深层次是住房制度不合理,其实质是社会成员占有公共资源不均等,根本原因是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造成的。因此,必须深化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改革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个人从踏入社会开始,都要与这些打交道。在自己的温饱水平不错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向自己的住、行方面花更多的金钱,买车、买房已经成了朋友见面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 记得有次课上看了老师放的一段郎咸平讲述的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视频。当时,对提到房价问题,很有感触,今天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买房,这是许许多多外来人口到了大城市都有的梦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买一套房子,从此在此安家落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梦想,然而,这也就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问题,中

国的房价问题。有人说,中国的房价现在比气温涨得还快。虽然夸张了点,但这也说明了中国的房价的飞速上涨。尤其是在深、沪、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飞涨的更是比飞机还快。因此,房价如今已成了一个涉及中国国计民生的问题,部分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房价上涨是必然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高,按照每个月的收入可以买一平方米计算,房价会不断的上涨。然而,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房价为何会上涨的如此之快呢?我想,这是有很多原因的,有外界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 房价大幅度上涨不是我国的独有现象,除了德国、日本外,世界各国的房价都在一路飙升。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房价上涨27%,其中纽约市的房价上涨47%、旧金山上涨70%;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的房价至少也上涨了2/3;而瑞士和英国的房价上涨了2倍;爱尔兰的房价上涨了3倍。近几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平均房价与平均工资、租金的比率已达到创纪录水平,这意味着目前房价的高估已超过历次房价波动周期中的高峰时期。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的,再加上前些年股市的大幅下挫,近几年世界上的游资较多,因此,投资者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比较安全的房地产行业,这对世界房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然我国房价的上涨也在情理之中。 近几年,我国的房价一涨再涨、屡创新高,国家为此也进行几次宏观调控,但作用并不理想。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学习过的价值规律与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价值规律是市场调节的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浅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控制并逐步缩小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的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持续加大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予以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予以帮助。 关键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现状;原因;后果;对策 一、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不断刺激着国民们日渐敏感的神经。凤凰网有关报道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20%群体与收入最低的20%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6.3倍上升到当前的22倍。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1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已经相差55倍。与此同时,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事实更是深受网友热议。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兴盛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引起了从社会公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描述收入差距加大的程度,在此引入“基尼系数”这一概念。“基尼系数”指的是在居民的所有收入中,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一部分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在0~100%之间取值。联合国规定:基尼系数在0.2以下的表示收入十分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超过0.4为警戒状态;0.4~0.5的表示收入差距相对较大,0.5以上的为差距很大,超过0.6的已经进入危险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尼系数所发生的变化:1978~1984年,改革刚刚起步,到1984年基尼系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0.24;1985~1994年,改革逐步推进,到1994年第一次突破了0.4,到达0.4008;1995~1999年,改革渐渐深入,农业发展大大加快,基尼系数最小时达到0.3706,到1999年增长到0.3892;2000~2005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放慢,2000年刚开始时基尼系数再次超过0.4,变为0.45;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收入最高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和收入最低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在中国是10.7,而在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纵览整个世界,从各国的数据看,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对较大,进入了危险状态,基本上与非洲、南美洲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相当。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谈到,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500美元,但收入差距的情形仍跟南美洲、拉丁美洲国家差不多,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

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5分钟,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现阶段,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 A.依法治国 B.廉政建设 C.经济建设 D.精神文明建设 2.法律规范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秩序,首先表现为 A.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 C.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D.法律规定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集体所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4.在我国,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归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A.公有制经济 B.全民所有制经济 C.集体所有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 5.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法律制度 D.领导人意志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财产受法律保护 B.公民个人合法财产不受法律保护 C.集体财产不受法律保护 D.聚众哄抢少量公私财物不受法律制裁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7.经济制度 A.表明国家经济生活的基本性质 B.决定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C.为公民的经济行为提供基本依据 D.可以代替一切制度 8.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个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有 A.国家机关的一切财产 B.企事业单位的一切财产 C.国有土地及矿藏 D.集体所有的土地及森林 10.近几年,我国加快了经济立法的进程,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150多种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的法律法规。这说明 A.我国经济立法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C.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够高速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项活动,都能够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1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 B.法律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秩序 C.我国法律允许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 D.公民的所有财产都受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12.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个别人在利益的驱动下,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便乱采矿、乱挖矿,有的甚至将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非法占为己有。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对一些人的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国家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有 A.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矿产资源 B.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经济建设 C.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人民的长远利益 D.这种行为妨害了公共安全 三、问答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3.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14.什么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什么是集体所有制经济? 四、分析说明题(34分) 15.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等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才使我国各项经济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请结合上述材料论述社会主义经济与法律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识记情况,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分类模拟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一)

政治经济学分类模拟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一) 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是______ A.物质资料的生产 B.精神资料的创造 C.农业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答案:A [解答]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答案为A。 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也称为______ A.社会总产出 B.社会总产值 C.社会总产量 D.社会总价值 答案:B [解答]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也称为社会总产值。答案为B。 3.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______ A.剩余价值 B.社会总需求 C.生产资料 D.生产净产品 答案:A

[解答]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剩余价值或利润。答案为A。 4. 在公式c+v+m中,m表示______ A.生产资料价值 B.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C.利润 D.社会总产品 答案:C [解答] 在公式c+v+m中,c表示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v表示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m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也称为剩余价值或利润。答案为C。 5. 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就是______ A.社会总需求 B.社会总价值 C.剩余价值 D.社会净产品 答案:D [解答] 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就是社会净产品,其价值形态就是社会净产值。答案为D。 6. 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的是______ A.企业职工工资的涨幅 B.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C.国家科技的发展情况 D.社会净产品的剩余情况 答案:B [解答]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好坏。一个国家按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详解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河南·郑州 2016年1月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与环境开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为什么建设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使得整个世界面临着生态危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法复制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出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积极成果[1]。生态文明要求人自觉、自律,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存与共荣。它既主张通过不断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获取物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更强调要尊重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盲目蛮干,肆意掠夺,要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要求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基础,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得生产原料,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是主体;强调要尊重与保障人民的关于环境的相关权利,人民有对环境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以人为本不是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而是要在自然规律发展的前提下,使人类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其次,它强调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尊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主讲人:王军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最初是作为私有社会种种弊端的矫正物而出现的。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中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做出了预测性描述。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社会生产。 3.个人消费品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劳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并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恢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新经济政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其中国家所有制要占主导和决定作用)和计划经济。这一模式很长时间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唯一的也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也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 在我国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最终建立,有特定的历史条件。 第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进行经济重建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示范效应。 第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作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也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宏观有效率的强调使国家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保障重点,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教材简析】本框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各种主要成分的地位、作用,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共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讲授与活动,掌握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建设现代化的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重要性。 二、互动探究学新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 阅读明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小岗村包产到户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2、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3)非公有制经济 ①成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拓宽就业渠道,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增加群众和国家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3、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三、例题分析 观察下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应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 班号: 学号: 姓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摒弃了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如今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苏联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正确看待和反思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决不走封闭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不走老路”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深刻教训的总结。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老路”。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经济增长遭遇阻碍,社会矛盾积弊丛生,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整个社会都开始思考中国发展的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对苏联模式的重新认识能让我们在此历史阶段更加清晰认识眼下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早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指苏联模式)“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二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笔者以为,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本文将在对苏联模式失败成因的分析基础上,展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内涵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一、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一)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是苏联改革失败和国家解体的致命原因。 一个封建王朝也许能保障国家政权几百年,而苏联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却只有不到80年历史就灭亡了。除了西方世界的敌视与渗透外,从治国理政模式来看,关键在于其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苏联在几十年的历史中,虽然也制定了宪法和大量的法律,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并没有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没有树立法律的权威,而只是实用主义地对待宪法和法律,仅仅把它们当作一种工具。因而,宪法和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想改就改,想废就废,以致于最终戈尔巴乔夫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宪法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浅谈新形势下中国农民的机遇与挑战 班级:中特9班 学号:SX1603122 姓名:李轶锟 签名: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农民的机遇与挑战 李轶锟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水平持续提高。新中国农业经济60年的变革与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中国农民也将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中国农民,机遇与挑战 引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崛起,避免了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祸及中国,并以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2] 而中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贡献。[3] 摘取一段我认为很有意义的话: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决定着农业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地要对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做出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考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历史,无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还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4] 。 1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以及中国农民,为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谓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几乎成为了工业化起步所需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成的资本积累,推动着工业化稳步前进。1952-1997年,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累积12641亿元,平均每年274.8亿元(孔祥智,何安华,2009)。农民的劳动力贡献也是工业发展资本积累的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以及有关政策的运用,提高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 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4、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 本章难点: 1、政府职能的转变 2、财政政策及其运用 3、货币政策及其运用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具有保卫国家、维护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1、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2、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3、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国家是阶级统治机关,国家又是社会管理机构。国家政策承担起对包括社会经济生活在内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实行政治统治的前提。恩格斯说:“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国家各级政府这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表现为,确立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这种社会经济

职能,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维护其经济基础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当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调节社会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检查、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对国民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节。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个社会中心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随着生产的不断社会化,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承担起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政府作为宏观政治调控者,主要承担统筹规则、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职能,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方针、方案和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规划经济布局,部署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直辖市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搞好宏观经济综合平衡,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一个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国家对属于全民所有的资产拥有所有权,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具有了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经济职能。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不是直接管理和经营国有企业,而是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协调国有资产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