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

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二、人人参与。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三、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四、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不足之处有:

一、最后的情感升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来是有一首歌曲《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的,但最后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没播放出来,所以感觉没有预期效果好。这一点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

不同的评价,但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三、一再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胆的放手学生,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

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鄂托克前旗中学李媛婷

2016年12月1日

家的意味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吕英《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 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本框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思想,“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 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 1 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引题是起点。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起点,通过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以及同学们展示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提问是桥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而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除了要设计好问题这个前提外,把握好提问的技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提问,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其中有效提问中的追问非常及时、到位,并给予学生积极恰当的评价。例如1、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什么是家呢? 2、有的人说家是地域,有的人说家是住所,有的人说家是一群人,有的人说家是吃饭的地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眼中的“家”是什么?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3、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欣赏小品《家在哪里》和《我又有家了》。在欣赏小品的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你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 三、活动是核心。思想品德课注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通过学生小品表演、让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品一描述的富翁和警察,小品二:亲情(内容参考教材73页,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中年男子、女儿和旁白)]后小组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品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通过晒晒我的“家规”、“家训”,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收集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年月日星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独学、对学、小组合作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点拨】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甜蜜、温暖、

活动三:孝亲敬长学会践行(教学时间约7分钟) 多媒体播放2016年最美孝心少年视频:捐髓救父的曹胤鹏 【教师活动】曹胤鹏的哪些优秀品质让我们感动?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发?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课堂巩固学以致用(教学时间约4分钟) 三、随堂练习 1、(单选)“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富贵荣华,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诗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B) A、家庭成员间因血缘关系而没有任何矛盾 B、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C、家中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D、回到家中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2、(单选)“孝”:(耂),表示长者老人;(子),在老之下,意谓侍奉长辈。从汉字“孝”的由来中,我们可以领悟到(A) A、要尊敬赡养父母 B、与父母平等沟通 C、要绝对服从父母 D、要理解谅解父母 3、(多选)《诗经》中这样写道“哀哀父母,生我生我劬劳。”意思是说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为家庭作出了贡献,这主要包括(ABC) A、赋予我们生命 B、哺育我们成长

教学反思和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由此,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它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显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两大目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精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1感受生命的意义导学案(二)

感受生命的意义 【知识目标】 (1)人为什么活着? (2)怎样的人生是值得的? (3)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 【知识扫描】 一、生命的追问 1.人为什么活着?对有些人而言,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他们认为探索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2.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___________,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_______,这样的人生是值得的;将个人追求建立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二、发现我的生命 3.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_____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4.生命是独特的,______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滴的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 5.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______。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认真地审视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晰生命的意义。 【探究与分析】(P114) (1)在这项志愿服务中,几位志愿者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意义? (2)这样的志愿活动对你会有怎样的意义? 一、选择题 1.2018年1月7日,天气恶劣,但厦门马拉松赛依然在大雨中成功举办,赛道旁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是另一道“靓丽的风景”。志愿者们的行动告诉我们() A. 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 B. 生命的意义在于回归自然

C. 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他人而活 D. 艰苦的岗位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充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做法正确的是 ①热爱学习,乐于实践②外出旅行,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③热衷网络游戏,长时间打游戏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内蒙古组工干部卢玉宝在他短短40年的生命历程中,用无限的正能量呵护亲人、温暖朋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为党的事业甘守清贫、发奋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 ①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②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 ③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④缩短自己的生命,延长他人的生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用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对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峰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②是肯定生命,尊重生命的表现 ③是生命价值获得了延伸④说明只有献身社会,生命才有意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实现人生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 ①好高骛远,只从事重要工作②珍惜生命,延长生命的时间 ③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④肯定、尊重、悦纳自己的生命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下列行为中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的是( ) ①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②善待他人的生命③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④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思考生命活出精彩】 为学习“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的知识,七年级某班举行了主题班会,请你也来参与。【事例分享】小琴同学介绍了搜集到的事例:未满月就被确诊为“脆骨症”(先天性成骨不全)的李帅,写过小说,。}:了大学,会弹吉他和钢琴,还组建过乐队。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用一篇“玻璃男孩的人头铠甲”讲演着:“我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寿命不会太长,要好好珍惜每一天!” (1)人生难免有挫折,李帅则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精彩,请你说说我们应怎样正确应对生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 (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1)略。(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探究五:教材P74探究与分享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7_1 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七课《亲情之爱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2、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通过探讨,知道家的含义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3、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家理解 难点:孝在当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听音乐《回家》 要求: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思念家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呢?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家的意味》 二、讲授新课 (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那么,什么是家?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 教师归纳: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七年级(1)班是我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知识点:1.家庭的含义 阅读课本71页最后一段。说一说: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几种?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过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探究与分享:思考:家庭的功能有哪些?说说你的认识。 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消费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过度:家庭是法律意义上的家。我们心灵深处对家又是什么理解呢?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杨帆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三、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

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 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 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懂得——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家的意味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鄂托克前旗中学李媛婷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学生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再加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所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的要求:“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

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 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知识设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导学案教师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导学案教师版 饶纯刚 【学习目标】 1.了解加来道雄和他的作品; 2.体会加来道雄所说的怀疑精神、兴趣、毅力等基本精神品质对人成长的作用;3.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4.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所说的童年趣事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观、学习观 【学习难点】 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通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圈出文中生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学, 基本掌握全文内容结构 2、课前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用红笔勾画出疑点以备课堂讨论。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走近作者 加来道雄,是当今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学中超弦理论的发明者之一。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第三框“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从而知道如何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由感性到理性,从明理到导行,使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所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

青州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28 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 《像山那样思考》 新授王丽凤王丽凤2009、11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语句的涵义。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最近30年,在美国,有一本书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 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时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利奥波德把他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此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二、自主学习 1、给划线字注音 嗥叫()兆头()迸发()蜿蜒() 驯服()蔑视()挑战()湍急()教学设计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 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二、人人参与。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三、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四、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不足之处有: 一、最后的情感升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来是有一首歌曲《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的,但最后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没播放出来,所以感觉没有预期效果好。这一点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

不同的评价,但

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三、一再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胆的放手学生,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 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鄂托克前旗中学李媛婷 2016年12月1日(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家的意味 (1)

2020-2021学年 春季 部编版(统编)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中学七年上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主备人 校对人: 审批人: 授课人: 课题 家的意味 课型 新知探索课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一、课前展示: 课前展示小组,收集好同学们家庭聚会的合影制作成PPT. 让同学们猜出这是哪位同学的家庭聚会,并请学生讲讲当时的情景。 二、激情引趣: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三、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划在书上)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小组讨论 知识模块一 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 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知识模块二 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 四、拓展延伸 (一)单项选择题 1.有这么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说明家庭具有( ) A .教育功能 B .抚育和赡养功能 C .人口生产功能D .消费功能 2.“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你对“家”的理解是( ) 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②家是一个住所,只是我们居住吃饭的地方 ③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 ④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 (二)材料题: 以下是贴吧中一位网友看过曹于亚事迹后的留言 孝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 因。古有“扇枕温衾”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今有“为父捐肾” 等当代24孝典范。“爸爸,你给了我一条命,我还你一个肾不应 该吗?给爸爸捐肾,是做女儿的本分、女儿的孝心。”看过我曹 于亚的故事我很感动。 (1) 请你在贴吧中评论这位网友的留言 图为曹于亚为父捐肾 (2) 孝亲敬老我行动,请你说说自己孝亲敬老的做法 五:导图归纳:

精心整理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1感受生命生命的意义导学案(二)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晰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2、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能力目标: 1、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努力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学会发现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知识目标: 1、了解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原动力之一,知道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 2、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知道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难点: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探索生命的意义;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享《轮椅上的霍金》的故事。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他就是人称“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正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抢先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当时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唐突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默。 霍金的脸上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七年级政治上册 7_1 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家庭承载的多种功能; 知道孝亲敬长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应尽的法律义务,明确家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初步形成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学习家人的优良品质、为家庭作贡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家的实质,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家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思考:听了这首歌,此时此刻你有何感想? 教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那么,什么是家庭?家的实质是什么?家庭的功能有哪些?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家的意味》。 多媒体显示:家的意味。 情景感悟: 六点十分的爱 几年前,一位刚毕业的女孩打电话给父亲,说她要去深圳一家外企应聘,并无意提起中途会经过父母所在城市的一个小站。 列车停靠那个小站时是早晨六点十分,停靠时间约十分钟。车刚停稳,女孩倚着窗口,隐约听见有人呼唤她的名字,她探身窗外——在朦朦的曙色中是父母的身影。 母亲急忙把毛巾包着的一个瓷缸递给她,那是一罐热气腾腾的肉汤。短暂的十分钟,父母不容她说什么,只是催促她一口口喝汤。天凉,汤冷得快。 列车开动时,女孩父母握着一个空瓷缸站在月台上向女孩挥手。女孩的喉头堵着,父母身影渐远时,她的泪水流了一脸。

她不知道父母是几点起身的,或许他们根本一晚没睡。 煲汤,赶早班车——母亲有关节炎,在整个城市还睡着时,他们却在黑而冷的夜色里为了一瓷缸热汤上路了。 思考:女孩为什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探究与分享:(多媒体显示)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 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 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 是一潭清澈的溪水,能够洗涤掉繁杂的世事回归安静的心灵; 是一阵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 更是那一缕情丝,穿透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家是一个疗伤的地方,在家里,你可以不用掩饰,不用伪装,不用担心。 说一说: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几种?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多媒体显示:1 、家庭的含义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 导学案设计 小数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中发挥着作用。”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设计猜测身高的小游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小数0.1时,通过渗透等量代换思想,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理解两、三位小数的意义。 3.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具体。

教学小数时,需要化抽象为具体,数形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我采用了让学生画小数的方法。通过学生画前的思考和画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也就从画出来到想出来,再到表达出来,最后逐渐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6分钟) 1.“猜测身高”小游戏。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猜测身高小游戏。 2.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多不能直接用整数表示的问题,于是就用小数来表示。 1.猜老师、同桌的身高,然后实际测量,将数据记录下来。 2.明确小数产生的背景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猜想。 老师的身高大约是______米______厘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1课时家的意味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 2.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 1.“家”是什么 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 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 初一(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 (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 (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例如,家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 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小明的家庭 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

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 (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 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赡养、扶养和抚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3.阅读感悟(教材P73) (1)交流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读完后的感受。 提示:有房子不等于有家;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亲人在家就在…… 教师总结:家是我们生命的居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目标导学二:中国人的“家” 1.中国的春运(教材P73) (1)再次出示春运图片。 (2)教师提问: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 教师总结: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家”的解读(教材P73)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现实依据。 3.“家规”“家训”的收集与分享 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