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配套K12】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配套K12】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配套K12】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配套K12】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史实。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情景教学法

4、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鸦片战争》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香港回归》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中英正当贸易

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首先向中国输入了呢绒、布匹等,销售情况如何?为什么?

而相反,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等特产却作为奢侈品在英国很受欢迎。大量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正当贸易无法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又发现另外一种特殊的商品——“鸦片”可以牟取暴利,于是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的输入

鸦片是什么?(播放视频《鸦片》)

请大家结合《炮子谣》,联系自由阅读卡和老师即将给的材料,思考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评后归纳)

3、虎门销烟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感到事态严重,为挽救封建统治,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

林则徐到广州以后,采取了哪些主要的禁烟措施?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教师板书)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禁烟运动的高潮。让我们重温那振奋人心的一幕。(播放《虎门销烟》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其重要意义)

(二)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英国见鸦片也没能打开中国的市场,决定发动侵略战争,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这场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请大家阅读课本,了解战争的经过。然后请一位同学为大家简单讲述两个阶段的战况。

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以失败而告终。在鸦片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例如关天培。

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爱国将士拼死奋战,为什么却还是以

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看一组材料,然后分组讨论。(展示相关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归纳战败原因)

2、《南京条约》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条约的危害

三、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和处理

【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巨大,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特点】

本课第一目“虎门销烟”,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第二目“鸦片战争”,略讲经过,主要谈结果和影响。第三目“战火再燃”概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

目的与直接目的。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虎门销烟

鸦片走私

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等问题的探究,结合同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研读和阐释史料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

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目的地,一步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殖民主义侵略战争的恶果至今尚未清除干净。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问题探究

战火再燃

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历史比较

【历史课标】

了解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在课前布置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资料来回忆两次鸦片战

争的概况,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手段,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知识框架】

1、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中英对比、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和扩大):根本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用中国近代史的时限、分期等导入。

提问: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那么与此相对,我们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学生回答: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抗争史,也是一部侵略史。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由于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而且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课前向同学们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先自主学习本课内容,下面拿出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教师走下讲台检查)

【讲述新课】

先展示课标内容,再讲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两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第二,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第三,两次鸦片战争带来什么影响?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

(展示表格,叫学生回答。)

国内

国际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吏治腐败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财政困难

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

军备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殖民扩张

综合国力

弱小落后

强大先进

由此得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是英国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历史概念解析:闭关锁国政策是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2)根本原因:英国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3)直接原因(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

英国为什么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为什么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

(历史概念解析:出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顺差”,表示该国在当年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展示当时中国烟馆情况的图片,增强学生对走私鸦片危害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合作探究一: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参考以下材料讨论回答)

材料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2:“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材料3:“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去分析。)

2、经过(参考地图册,了解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军民抗英:海龄,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第二阶段:——

展示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性,使学生简单了解《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提高历史基础知识。

3、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1842年

提问学生:《南京条约》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有何影响?

①主要内容②危害

A、五口通商破坏贸易主权,有利于英国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B、割地破坏领土主权

C、关税协定破坏关税自主权

D、赔款加剧了人民的负担,矛盾激化

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沽) 共同侵华

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租界

(历史概念解析:1、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

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驶司法管辖权的制度。2、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中美《望厦条约》(1844)

中法《黄埔条约》(1844)

4、影响(提问学生,让学生归纳)

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A、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名师金典P30)

(历史概念解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B、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矛盾;

C、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D、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思想上:开眼看世界

…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提问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侵略中国的国家有哪些?过程怎么样?

1、原因:

直接原因:英法等国为了扩大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而清政府担心危及统治利益且忙于镇压农民起义,拒绝“修约”,由此引发矛盾。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参考地图册,了解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6——1858

第二阶段:1859——1860(重大历史事件:火烧圆明园)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开埠

十口岸

天津

其他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准许华工出国。

结论:侵略势力的扩张是从沿海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

备课资料:

(1)十口岸:琼州、汕头、台湾、淡水、九江、汉口、镇江、南京、烟台、营口。

(2)《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增开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

并深入到内地);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

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

活动的护身符);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承认《天津条约》有效(继承了《天津条约》中的系列权益);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掠夺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展示俄国趁机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示意图:150万平方公里

4、影响:(全班齐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主观: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

失败原因客观:英、法综合实力强大;

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没落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

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完叫小组代表回答。)

(从根本原因、战争性质、侵略国家、时间、侵略区域、危害和影响等方面去思考)

归纳:继续:(相同点)

(1)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的性质:都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的影响: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扩大:(不同点)

(1)从战争过程看:

①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长达四年。

②侵略国家扩大:第一次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③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到内地并侵入清朝统治中心——北京。

④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签订了7个条约。

(2)从内容和影响看:

①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岸,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口岸11处,英割九龙司,沙俄割占150多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②中国的主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第一次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的丧失,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四、课堂小结:

为打开中国大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继扩

续大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五、见解——史海启迪——感情升华

“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启示。

个人:要求我们从小就要牢记国耻,不断努力学习、超越自我,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国家:坚持科教兴国、改革开放和和平崛起。

第三部分:课堂练习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C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A )

A、中国国内主要阶级地位的转变

B、社会性质的转变

C、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D、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B )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4、(20XX,海南单科)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B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XX,上海文综)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D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6、材料解释题: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

材料一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1)指出图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答: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2)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界碑”的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的含义: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鸦片战争》教学实录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鸦片战争》教学实录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鸦片战争》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概况和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能归纳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从多角度分析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原因。 3.能正确复述出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关天培的抗英事迹。 4.能准确说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危害的分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6.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7.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愿意向他学习。 8.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课前在实验室里找到的两朵花的标本,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学生观察、回忆、回答是大烟花。 教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可能说是在“中华五千年的光碟”里或者师大地里看到的。 教师问学生谁能说说它能做什么用的? 学生思考回答经过加工可以制成药材,这种药材叫鸦片。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什么药用价值吗? 学生可能回答少量服用可以减轻身体疲劳;能治腹泄;能使人精神振奋。…… 对同学们的表现教师给与充分肯定,然后指出鸦片是一种强调的麻醉剂,中国原来确实把它作为安神止痛的药材使用,称为洋药。但鸦片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谁能谈谈鸦片都有什么毒副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大量吸食对人的身体特别有害。它能使人面容憔悴,骨瘦如柴,无精打采;鸦片很贵,使那些吸毒的人都倾家荡产;有的人为了吸毒,甚至是杀人抢劫。……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同学们能把鸦片的危害说得这么透。是的,鸦片确实是一种毒品。大量吸食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给社会带来许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 结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历史教育普专班教育实习教案 一、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二、授课人: 三、授课题目:鸦片战争的烽烟 四、授课类型:综合课(新授多媒体)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编排充分展示了这样的线索。 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课地位: 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课程标准及本课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从有用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含义,明确指出本节课采用广义的说法。(开门见山破题,立意明确是一节课胜利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步:阅读新课,加强了解。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在8分中内制作一张关于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这种设计的意图:了解知识是理解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符合学生的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大事年表的大凡方法:以时间顺序,列出大事件或标志性事件的名称。这又能很好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完成一张较为统统的大事年表,快速宏观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这一环节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平时的知识积累,说说自己印象深刻或特别想了解的关于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几件大事件,并请说明理由。(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第二步:研讨问题,深入理解。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疑难,师生相互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的方法,达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目标。 (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教师引导学生有用利用插图中的关于同盟会入会誓词的内容及其与以往的救国口号的对比,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 (3)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归纳要点,并能逐条分析其历史意义。经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补充,老师总结并书写板书: 内容 主权在民

鸦片战争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鸦片战争 临猗县第一职业中学解印弟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史前期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在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军民体现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一、虎门销烟: 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19世纪中叶的中国,既处在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政治极度腐败,经济上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阶级矛盾激化。更为严峻的是,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盲目自大,不能以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与此同时,世界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来的商品经济有天然的抵抗力。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梦想破灭,长期以来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一些不法英商遂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给英国的损失。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罢了。 二、鸦片战争: 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本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各项条款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应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而中国社会因此发生的巨变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的转变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问题。 三、战火再燃: 主要叙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并没有在被迫开放的中国获得它们战前所期望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创设问题情景:“鼠首和兔首为何流入国外”,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相比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

继续和扩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仪,将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变化及两次鸦片战争比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并加深印象。最后配以课堂习题检测加以巩固,效果很好。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一、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开始了顽强的抗争……中国历史从此开始步入了近代。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1949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本段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个阶段。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新旧革命分期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近代西方列强曾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先后出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等光辉事迹;中国近代史还是中国各界仁人志士的探索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如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兴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兴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但都因其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从领导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历史。而这一单元重点讲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因此本单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理顺各事件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地图,讲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1)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泸县九中程宏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 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 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 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 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 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 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 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 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 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 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 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 1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 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 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