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就是( )

A.朱肱

B.汪石山

C.郭壅

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就是( )

A.发热

B.局部红肿热痛

C.口渴

D.脉数

3.下列哪项不就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

B.易困阻清阳

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

A.卫分

B.气分

C.营分

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

A.阳明腑实证

B.胃阴大伤

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

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就是错误的?( )

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

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

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就是( )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

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

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

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就是( )

A.寒解汤

B.银翘散加减

C.清心凉膈散

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就是( )

A.阳明腑实

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

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

11.下列哪项不就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

A.清泄里热

B.顾护阴液

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

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就是( )

A.喻嘉言

B.吴鞠通

C.刘河间

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

A.寒

B.次寒

C.热

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就是( )

A.发于冬春季节

B.初起有肺卫见证

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就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 )

A.身痛有汗

B.寒甚热微

C.呕逆胀满

D.苔黄白而腻

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就是( )

A.身热息高

B.口渴自汗

C.肢倦神疲

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就是( )

A.昏蒙

B.脘痞

C.痉厥

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就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 )

A.化斑汤

B.甘露消毒丹

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

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就是( )

A.吴鞠通

B.王孟英

C.叶天士

D.薛生白

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 )

A.地理环境

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

A.肺卫

B.卫气

C.阳明

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就是( )

A.身热躁扰

B.昏狂谵妄

C.吐血衄血

D.舌质红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

A.肾阴枯竭

B.肾火上炎

C.胃阴枯竭

D.肺胃阴伤

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就是( )

A.通腑泄热

B.导滞通便

C.燥湿清热

D.清热泻火

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伤暑全书》

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就是哪位医家所说?( )

A.薛雪

B.叶桂

C.吴鞠通

D.王孟英

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

B.气血两燔

C.卫气同病

D.热入血分

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

A.酸寒

B.咸寒

C.苦寒

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就是( )

A.《温热逢源》

B.《外感温病篇》

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30.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就是否有传染性

B.发病的缓急

C.传变的快慢

D.以上均非

31.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主要病理就是( )

A.热盛动血,心神扰乱

B.热邪久羁,肾阴耗损

C.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D.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32.温病热在营血而兼挟痰湿或秽浊之气,其舌象就是( )

A.舌红绛而干

B.绛舌上罩粘腻垢苔

C.舌绛而有黄白苔

D.舌红绛苔黄腻

33.清热泻火法适应症的主要表现就是( )

A.壮热烦渴,汗出,心烦,苔黄燥,脉洪数

B.壮热,心烦谵语,舌绛苔黄

C.发热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苔黄

D.发热微渴,心中懊憹,苔薄黄,脉数

34.症见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脉滑数,此病证诊断为( )

A.风温阳明热结证

B.风温痰热结胸证

C.春温热灼胸膈证

D.春温热郁胸膈证

35.温毒病后期,余毒未尽,肺胃阴伤证,治疗选方就是( )

A.清咽养营汤

B.沙参麦冬汤

C.五汁饮

D.竹叶石膏汤

36.下列哪一项不就是暑温所具有的特点( )

A.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气分热盛证候

B.传变迅速

C.最易伤津耗气

D.易逆传心包,多窍闭动风之变

37.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就是( )

A.邪气的盛衰

B.元气的盛衰

C.中气的盛衰

D.肾气的盛衰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三个或三个以上正确的生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38.王安道学说的主要论点就是( )

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B.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就是里热外达

C.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D.认为温病的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治疗应以清里热主,兼以解表。

E.认为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寒伏而后发者,也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者

39.温病的特点就是( )

A.温邪就是其特异的致病因素

B.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C.病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D.临床表现有特殊性

E.易内陷生变,致动风、出血、闭窍等。

40.营分邪热的转化途径有( )

A.转出气分

B.内陷心包

C.深入血分

D.引动肝风

E.转出卫表

41.引起神昏谵语的常见原因就是( )

A.热扰心包

B.营热扰心

C.血热扰心

D.胃肠实热扰心

E.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42.下列哪些就是对斑的正确描述( )

A.皮疹点大成片

B.压之色不退

C.触之不碍手

D.斑为阳明热毒

E.压之色退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43.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传染病专著就是————————。其作者就是————————。

44.伏暑的治疗当以————————为主,初起兼以————————。

45.暑湿就是发生于夏季或—————————之交,感受—————————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四、改错题(共2小题,改正下列每小题划线部分的错误。每小题2分,共4分)

46.卫分证的辨证要点就是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舌苔薄白。

47.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特点的致病邪气就是温疫。

五、名词解释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48.温疫

49.战汗

50.神昏谵语

六、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51.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的区别就是怎样的?

52.燥热病邪与风热病邪的异同点就是什么?

七、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53.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有何异同?在临床上如何相辅运用?

54.结合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之语,谈谈您对清解气热法的分类及使用注意点。

七、病例分析题(10分)

55.李某,男,14岁,发热、咳喘3天,于1999年3月12日初诊。患者曾自用解热药效不显。现仍有发热,测体温38℃,汗出热不解,口渴,咳嗽,喘憋,二便正常。胸透示:双肺纹理增粗,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舌红苔黄,脉数。

温病试卷

安徽中医学院200 ~200 学年第学期《温病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命题教师:刘兰林试卷序号:A060302审核人吴毅彪) 适用专业中医本科考试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37分) (一)A1 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选择 1 个正确答案) 1.我国医学史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 A 《温热论》 B 《温热经纬》 C 《温疫论》 D 《温病条辨》 E 《湿热病篇》 2. 下述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应除外哪项:( ) A 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 发热为主症 C 易出现险恶证候 D 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E 末期易见后遗证候 3.新感温病初起特征应除外哪项:( ) A 发热恶寒 B 无汗或少汗 C 口渴尿黄 D 头痛咳嗽 E 脉浮数苔薄白 4.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 ) A 风温 B 春温 C 暑温D湿温 E 伏暑 5.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应除外哪项:( ) A 起病较缓 B 传变较慢 C 易困清阳 D 易阻气机 E 易伤脾肺6.春温的致病因素是:( ) A 温邪 B 温毒病邪C温热病邪D湿热病邪E疠气 7.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 A 多发生于秋季 B 病位以肺为主 C 初起必有口鼻唇咽等明显干燥征象 D病程中易耗气伤津 E 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8.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传染性的强弱 B 发病的缓急 C 预后的好坏 D 传变的快慢 E 病情的轻重 9.气分证常见表现应除外哪项:( ) A 壮热不恶寒 B 汗出较多 C 口渴喜饮 D 小便黄赤 E 舌绛脉细数 10.温病血分证的表现是:( ) A 发热口渴 B 发热口微渴 C 发热渴喜热饮 D 发热渴喜冷饮 E 发热口干而不甚渴饮 11.热已入里而表邪未尽的舌象是:() A舌苔薄白而干B舌苔厚白而干C舌苔黄白相兼 D舌苔薄黄而腻E舌苔薄黄而干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温病学》期中应考

2007级中医乙班《温病学》期中应考复习思考题 姚明龙66 一、名词解释 1、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2、温毒: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 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3、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 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 4、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5、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伏气内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6、战汗:战,振栗,寒颤;汗即汗出。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 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分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厥脱: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前者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或不温,重者逆冷到膝、 肘,轻者到踝、腕。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由于脱证常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故合称为“厥脱”。 8、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 痰热、湿浊阻遏的症候,症见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 9、食复:指温病瘥后,脾胃虚热,余热未尽,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之品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 复作发热。 10、夏暑发自阳明:暑热乃火热之气,燔炎酷热,伤人急速,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而无卫分证过程,一 病即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症候。 11、白: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在湿热病、暑湿病、伏暑病中多见。 分为晶和枯。 12、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包络,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 绛等。 13、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的病理变化。症见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舌质红或绛等。 二、重要条文: 1、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2、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4、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陆子贤 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可言气,营之后方可言血——叶桂《温热论》 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吴鞠通《温病条辨》 7、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温病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部分 《温热论》(叶天士) 主要学术思想: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容。 背诵: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名词解释: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主要容: 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伤而生湿,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 [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 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最新温病学-分章试题-资料大全

最新温病学-分章试题-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証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

1温病学2.温病3伏寒化温4新感温病5.气营两燔6.气血两燔7 湿蒙心包8 身热不扬9 神昏谵语10. 神识昏蒙11开达膜原12. 分利湿邪13 轻法频下14 透热转气15风温16逆传心包17.伏邪自发18. 新感引发19 暑温 简答题 1、对温病的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应如何理解? 3、简述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诊断 4、春温热灼营分、阳明热盛及阳明腑实均可见“谵语”,如何鉴别。 5、试述吴鞠通所创五个加减承气汤的适应症。 6、春温和风温后期均有伤阴之象,其证候表现、治法、方药上有何不同? 7、简述暑温病的发病特点。 8、暑温病后期暑伤心肾的主要病机是什么?如何辨治?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何谓湿温病?湿温病是怎样形成的? 11、简述湿温病的病机有何特点? 12、伏暑病邪结肠腑的病机及证候表现有何特点?应如何治疗?能否用承气汤类攻下?为什么?(两个简答) 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薛生白所说的“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湿温病邪在中焦气分阶段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类型,三者在临床表现上有何共同点?在证候表现及治则、方药上又如何区别?(会选其中一部分来考) 二、热闭心包和湿蒙心包在因脉证治上全面区别、论治? 三、伏暑病暑湿郁阻少阳证应如何治疗?与伤寒小柴胡汤证的证治有何区别? 病例分析题 1.黄某某,男,35岁,工人。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烧、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血化验白血球18.0 ×109/L,中性0.87,淋巴0.10、单核0.03。西医诊断为右下大叶性肺炎,曾用抗菌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发热恶寒,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请诊断中医病名、证型,并讨论主要病机、治法、适宜方药 2.王某,女,45岁。因发热口苦,胸胁不舒6天,于2001年2月5日就诊。患者于6日前因劳累自觉发热,周身酸楚,测体温39℃,曾服速效感冒胶囊、阿莫西林而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症见:身热不退,口苦而渴,伴心烦,时有恶心,胸胁满闷不舒,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胆B超及化验肝功,未见异常。请作出诊断(病名、证型), 分析病机、治法、方药 3.黄某某,女性,14岁,学生。于1983年2月15日下午,因高热、头痛伴剧烈呕吐1天,由急诊入院。患者于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在门诊治疗未见好转,今晨起诸症状加重,呕吐频频,由其父送来急诊。接诊时体温40℃,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肌肤斑点,颈项强直,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查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舌红苔黄干,脉洪数。 要求: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治则、方药

免疫名词解释1

免疫名词解释 1. 免疫: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产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 2.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执行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的功能系统。 3. 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4.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5. 固有性免疫应答: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遇病原体后首先并迅速起防卫作用,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卫功能。 6. 适应性免疫应答: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对抗原应对的全过程。 7.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发生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8. 抗体(Ab):抗原刺激相应B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分泌的一种在体内、体外都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 9. Ig:免疫球蛋白,为具有抗体活动性或化学结构与机体相似的球蛋白。 10.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围的靶细胞。 11.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完全相同的同抗原体。 12. 独特性:同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 13. 抗原(Ag):指能与TCR/BCR结合,促使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结合,产生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14.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 15.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6.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与抗原同时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7.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低级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18. 构想表位:指序列上部连接的多肽或多糖,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 19. 顺序表位:指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的表位。 20.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 21.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 22. 交叉反应:抗原对具有相同的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温病学题库(考试学习)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 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 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 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 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 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 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 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9.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 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0.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1.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 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 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1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 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14.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6.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J链可以连接Ig 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17.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 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 18.Ig功能区(Ig domain):是指Ig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 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19.Ig折叠(Ig folding):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 反向平行的β片层,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β-桶状”结构。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20.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 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1.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论述题 1、清代温病四大家的主要著作与主要学术贡献各是什么?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广州医学院:温病学试题(5)

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5)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二、词解(每题2分,共8分) 1、新感温病: 2、身热不扬: 3、逆传心包: 4、气血两燔: 三、填空题(每题3分,共12分)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邪在下焦,虚风内动的辨证要点。 2、斑的成因是,其治法为。 3、春温的治疗原则。 4、叶天士:“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 ,以粪燥为无湿矣。”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临床上热盛动风与阴虚动风如何鉴别?

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热入心包证? 如何鉴别和治疗? 五、病案分析题(8分) 陈××,男、21岁,于8月23日来诊。 病史:患者三天前因天热口渴,在路边购饮凉茶二碗。回家后觉脘痞腹胀、怕冷,继则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曾自服银翘片,退热片,保和丸等,但症状未能缓解。来诊时症见:发热(38.6℃),不恶寒,汗出不畅,头重体倦,胸闷恶心,腹胀不欲食,口不渴饮,大便溏日2—3次,小便浑浊,舌苔白厚而腻,脉缓。 (答题要求:作出诊断、辨证、分析证候,拟出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每题1分,答案要全部写在答题卡中,否则无分) (一)A型题 (答题要求:在每个题干的5个各选答案中挑选1个最佳的答案) 1、A1型题(单个肯定的最佳选择题) (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刘河间 C、王孟英 D、薛生白 E、吴又可 (2)张风逵说:“暑病首用辛凉”,其代表方应是: A、辛凉轻剂一桑菊饮 B、辛凉平剂一银翘散 C、辛凉润剂一桑杏汤 D、辛寒之剂一白虎汤 E、辛寒之剂一麻杏石甘汤 (3)下述心烦,哪一项属于黄连阿胶汤证的表现? A、心烦懊,身热,苔微黄,脉数。 B、心烦躁扰,时有谵语,身热夜甚,舌绛。 C、心烦不得卧,身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D、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 E、心烦,干呕,口苦而渴。 (4)风温的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时病论》 D、《温病条辨》 E、《外感温病篇》 (5)春温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难经》 C、《千金方》 D、《诸病源候论》 E、《伤寒补亡论》 (6)在下列对暑温病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欠妥的? A、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气分热盛证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