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卟啉超分子研究进展

卟啉超分子研究进展

卟啉超分子研究进展
卟啉超分子研究进展

卟啉超分子研究进展

摘要:卟啉超分子已被广泛地用于光学、催化、仿生等方面的研究, 部分研究成果已获得实际应用.。本文就卟啉及金属卟啉组装体的功能、性质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超分子化学卟啉组装体电子及能量转移分子识别

前言: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Lehn教授[1]首次提出超分子化学的概念, 超分子化学作为包含物理和生物现象的化学科学前沿领域,现已迅速发展成为化学中极富挑战性的新领域之一。利用超分子化学,人工开发和创造的超分子体系,如功能材料与智能器件、DNA 芯片、分子器件与机器、导向及程控药物释放与催化抗体、高选择性催化剂等,它们在诸多科学和技术的领域中都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2]。

卟啉( porphyrins)是卟吩( porphine)外环带有取代基的同系物和衍生物的总称。当其氮上2个质子被金属离子取代后即成金属卟啉。卟啉母体结构是有20个碳和4个氮原子组成共轭大环, 碳、氮都采用sp2杂化, 剩余的一个p轨道被单电子或孤对电子占用, 形成了24中心26电子的大π键, 具有4n +2电子稳定共轭体系, 具有芳香性[3]。

关于卟啉超分子的研究有很多,比如:分子自组装、分子识别、分子元器件等等。下文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卟啉超分子研究方向。

1、分子自组装

卟啉及金属卟啉配合物的超分子组装研究已成为仿生化学的热门课题。运用卟啉构建的超分子化学体系,可展示出有意义的光、电、电化学等多种特性,在生命、信息、材料科学等许多相关学科均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卟啉及金属卟啉配合物在各方面所显示出的多样性越来越多地吸引人们对卟啉类化合物进行功能分子的设计,用它来构建功能多聚物体系,详细研究它的功能与性质[4]。

在构筑卟啉功能多聚物体系时,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共价键连接和自组装。(Ⅰ)共价键构筑卟啉聚合物

(a)利用炔键构筑组装体

在利用炔键连接卟啉获取光电特性时,有四个因素至关重要: (1)共轭的构造单元有电子激发态特征; (2)富电子单元和缺电子单元的交替结构; (3)σ单电子消弱大环组成部分,有效地降低HOMO 轨道能; (4)在共轭体系间有强的电子偶合[5 ]。

Y oungblood等[6]利用不同金属卟啉组装了Zn-pbp-Mg (pbp:卟啉2桥2卟啉)和Zn- pbp-Fb (Fb:自由碱卟啉) 两种聚合体(图1) ,目的是探索能量传递的速率、效率和机理。

Kirmaier等[7 ,8]合成了四个分子光线圈,每个光线圈都由输入单元、发射单元、输出单元三部分构成。

(b)利用富勒烯构筑组装体

富勒烯与卟啉在基态和激发态都有氧化还原性质,富勒烯在可见区有弱的吸收,卟啉在可见区一般有强的吸收。。Fukuzumi 等[9]设计合成了Zn 卟啉-C60组装体。对于光激发来说,与以往的卟啉-C60组装体不同,该组装体产生了一个不寻常的长时间停留的激发离子对,这对于获取长时间停留的电荷独立态是十分重要的。如此的光电效应在打开或关闭光脉冲方面具有转换光诱导电子转移的能力,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0]。

(Ⅱ) 非共价键构筑卟啉聚合物

(a)氢键实现自组装

氢键是超分子自组装的基本作用力之一。在生物体系中,DNA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是在氢键作用的基础上构筑和稳定存在的。由于氢键的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近年来化学工作者普遍采用氢键来构筑超分子体系。Drain等[11]报道了通过自身氢键形成的共平面的多卟啉排列组装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自组装过程和卟啉自组装体的排列方式。

(b)配位键实现自组装

自组装战略中最有效的合成方法是使用配位键。通过配位化学完成自组装的类型有:不可逆自组装、辅助自组装、直接自组装、修饰母体的自组装、修饰位置的自组装和反应间歇性的自组装[12]。

金属卟啉的轴向配位化学在建造超分子实体方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通常所见的金属卟啉有:Co、Mg、Mn、Ru、Zn、Fe、Sn、Ce、Eu等多种金属卟啉[13~18]。

Hunter等[19]利用刚性分子吡啶和多个配位点相互作用,合成了几种具有稳定结构的环状卟啉。通过荧光光谱法,确定这些组装体具有光物理性质,在大环与轴配物之间存在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过程,这有助于理解在自然界中LH2 的细菌叶绿素功能。

2、卟啉分子器件

(a)卟啉光能转换分子器件

卟啉不仅是良好的得电子体, 而且, 还是良好的光敏剂, 卟啉在太阳能利用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

Imahori H等人[20]在铟钛氧化物( I TO)表面合成含C60基团的具有自组装性能的富勒烯-卟啉化合物( ZnP-CONH- C60 / I TO) (如图2)。

(b)卟啉分子导线

分子导线能相互连接起来构成分子电路, 是分子电子学发展的一个关键, 因此, 有效的分子导线的发展将是实现分子器件连接的关键单元。分子导线可以看作是在分子中给体和受体之间的电荷向一个方向的迁移, 可以认为是电荷在导电的分子隧道中的迁移过程。

Kawao M 等人[21]合成一种N原子发生反转的卟啉衍生物为二甲氧基四苯基卟啉锑Sb ( NCTTP)( OCH3)2分子导线, Sb( NCTTP)( OCH3)2中与N 原子相连的4个吡咯环以N-C为配体中心发生反转, 随着分子导线的延长, HOMO-LUMO 能差几乎不发生改变, 提高了电子响应效率。此卟啉分子为中性分子; 由吸收光谱和光电子能谱估计它们之间的能级差小0.2 e V,与不发生N 原子反转Sb( TTP ) (OCH3)2相比, HOMO-LUMO 能差明显降低。在酸为催化剂的酒精溶液里, Sb ( NCTTP) ( OCH3)2中的-OCH3极容易被-OCH2CH3交换,使分子导线长度增加。

(c)卟啉分子开关

分子开关是指具有双稳态的量子化体系, 当外界光、电、热、磁、酸碱度等条件变化时, 分子形状、化学键的生成或断裂、振动以及旋转等性质会随之变化, 通过这些几何和化学的变化, 实现信息传输能作为分子计算机的重要部件的分子开关, 因而,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Y ang J S等人[22]制备了电子给体-受体-受体-给体( D1-A1-A2 -D2)型卟啉化合物, 利用其中一对光生离子对( D+1-A-1)所产生的电场影响和控制另一对的光致电荷转移荷复合速率。

(d)卟啉分子天线

分子天线是光合作用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它主要进行光吸收和能量转移。经过光照后, 它吸收光子, 将能量转移到特异的位点。卟啉在天然光合作用中是分子天线的主角, 合成具有自组装性能的卟啉分子天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Kuramochi Y等人[23]合成了四苯基卟啉锌( Zn-TPP)类固醇-四苯基卟啉( TPP)分子天线, 其中,类固醇作为能量传递的桥梁, Zn - TPP作为天线化合物, 是能量给体,而TPP起到捕获能量的作用。只有在连接化学胶黏剂时, Zn -TPP与TPP之间才会发生能量转移, 且能量转移所需时间约为1 ns 。本论文还对不同的能量给体和受体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e)卟啉分子整流器

分子整流器就是基于分子有序组装的基本元器件。Avir m 和Ratner最早提出了D- π-A (其中, D是强的电子给体, A是强电子受体)型结构的有机分子作为分子整流器的设想。

M izusekiaH 等人[24]从分子轨道理论研究单分子整流器, 整流器用卟啉聚合物和富勒烯-石脑油化合物, 为D- π-A 型结构。

(f)卟啉分子电路

分子电子学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分子器件组装为逻辑电路并与宏观世界相连接。由于纳米管和纳米线的长度较长, 人们首先用纳米线和纳米管成功组装了有一定复杂程度的逻辑电路[25],后来相继组装了包含有机分子的逻辑电路[26, 27]。

3、分子识别

(a)对离子的识别

金属卟啉配合物对客体分子大小的识别,如栅栏型、盖帽型及吊带型卟啉实现了对氧分子等选择性的识别[28]。最近, Miroslav Dudic等合成了杯芳烃卟啉化合物完成了对离子的识别[29]。阴离子( Cl-,Br-, I-,NO3-)能与酰胺中的氢(N - H)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实现对离子的识别。

(b)对大分子识别

富勒烯(C60、C70、C76、C78、C84)是一类特殊的物质,性质稳定.但是这类物质是由共轭的五元、六元环形成的高度不饱和的单质,可用金属卟啉配合物来识别. 如Evans . D. R报道铁卟啉阳离子对C60识别的研究[30]。反应方程:

(c)手性识别氨基酸和多肽

氨基酸是生命体系中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识别一直是主客体化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31],这不单单是由于它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还因为其独特的结构也使其非常适合作为被识别的客体.氨基酸独特的性质之一就是它能以多种作用方式与其它分子组成复合物,如氢键,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亲水作用、立体排斥作用、配位作用等。因此,氨基酸作为客体的主客体体系为分子识别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化学工具。

手性识别氨基酸和多肽是生物体系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基本过程,研究选择性识别手性氨基酸的策略是将锌卟啉配合物作为人工受体[32],由于天然卟啉是脂溶性的,所以水溶性卟啉的合成及卟啉在水溶液中手性识别的报道甚少。Hiroyasu Imai[33]等人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的锌卟啉,它对氨基酸和多肽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4结语

超分子卟啉化合物分子识别及应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这一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它在光电、生物模拟氧化、太阳能贮存、气体传感器、模拟天然产物、催化作用及在医学上超分子卟啉用于光疗等领域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卟啉也是叶绿素和血红素的主要成分,它具有在细胞内积聚恶性肿瘤的能力,当用激光或热中子流照射肿瘤时,卟啉能够分离氧杀死细胞。当它与其它药物结合时具有更好的药效.如今俄罗斯肿瘤中心首次合成了系列无毒性含磷卟啉药物,在实验鼠上完成实验证明,这类药物具有高效抗肿瘤作用.开发新超分子卟啉化合物并研究这类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Lehn Jean-Marie. 超分子化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F C V eggel , V Willem, D N Reinhoudt et al . Chemical Reviews , 1994 , 94 :

279~299.

[3] Guarino 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 1997 , 46( 2-

3) :293~310.

[4] 刘育, 尤长城, 张衡益. 超分子化学.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428~429

[5] K Susumu, MJ Therien. J. Am. Chem. Soc. , 2002 , 122 : 8550~8852

[6] WJ Y oungblood, D T Gryko , R KLammi et al . J. Org. Chem. , 2002 , 67 : 2111~2117.

[7] A Ambroise , C Kirmaier , R W Wagner et al . J. Org. Chem. , 2002 , 67 : 3811~3826.

[8] K Y Tomizaki, R S Loewe , C Kirmaier et al . J. Org. Chem. , 2002 , 67 : 6519~6534.

[9] S Fukuzumi, KOhkubo , H Imahori et al . J. Am. Chem. Soc. , 2001 , 123 : 10676~10683.

[10] D A Liddel , G Kodis , A L Moore et al . J . Am. Chem. Soc. , 2002 , 124 : 7668~7669.

[11] C M Drain , X Shi , TMilic. Chem. Commun. , 2001 : 287~288

[12] G F Swiegers , TJ Malefetse. Chem. Rev. , 2000 , 100 : 3483~3533.

[13] U Michelsen and C A Hunter. Angew. Chem. Int . Ed. , 2000 , 39 : 764~767.

[14] E Stulz , C C Mak , J KM Sanders et al . J . Chem. Soc. Dalton Trans. , 2001 :604~613.

[15] J P Collman , R Boulatov , C J Sunderland et al . J . Am. Chem. Soc. , 2002 , 124 : 10671~10671.

[16] T Gross , F Chevalier , J S Lindsey. Inorg. Chem. , 2001 , 40 : 4762~4774.

[17] J H Agondanou , S A Georgios , P Juris. Inorg. Chem. , 2001 , 40 : 6088~6096.

[18] C J Chang , L L Chng , D GNocera et al . J . Am. Chem. Soc. , 2003 , 125 : 1866~1876.

[19] C A Hunter , R K Hyde. Angew. Chem. Int . Ed. , 1996 , 35 : 1936~1938.

[20] Imahori H, Kira A, Tanaka M, et a. l Hydrogen-bonding effects on film structure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rphyrin and fullerene composites on nanostructured TiO2 electrodes[ J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 2007 , 111 ( 36) : 13618~13626.

[21] Kawao M, Ozawa H, Tanaka H, et a. l Synthes is and self –assembly of novel porphyrin molecular wires [ J] . T in Solid Films , 2006,499( 1- 2 ) : 23~28

[ 22 ] Y ang J S, Y oo H, Aratani N, et a. l Detemination of the superradiance coheren celength of directly linked linear porphyrin array s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 l [ J] Angew and Chemical-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09, 48( 24) : 4323- 4327

[ 23] Kuramochi Y, Sandanayaka A D, Sat ake A, et a. l Energy transfer followed by electron transfer in a porphyrin macrocycle and central acceptor lig and : A model for a photos ynthetic composite of thel i gh t harvest i ng co m p l ex and reaction center[ J] .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2009, 15( 10) : 2317- 2327

[ 24 ] Mizusekia H, Belosludova R V, Farajiana A A, et a. l Molecular orbital analysis of frontier orbitals for molecular electronics : A case study of molecular rectifier and photovoltaic cell[ J]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3, 4 ( 4 ) : 377~382

[25] Bactold A, Hadley P, Nakanishi T , et a. l Logic circuit swith carbon nanotube transistors[ J]. Science , 2001 ( 294) : 1317 .

[26] Zong G, Lu G. NOR and OR molecular logic gates based on double-control fluorescents witch [ J]. Act a Chimica Sinca , 2009, 67( 2 ) :

157~161 .

[27] Fang C J , Zhu Z , Sun W, et a. l New TTF derivatives : Several molecular logic gates based on their switchable fluorescente missions[ J ]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9 , 31 ( 4) : 580~586 .

[28]吴银素,刘彦钦,韩土田.对氯苯基卟啉-氨基酸及其锌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J ].化学世界, 2002 (3) : 155.

[29]Miroslav,D. , Pavel L. , Ivan, S . , Kamil,L. , Petra, P. , Calixarene-porphyrin Conjugates as V ersatile Molecular Receptors for Anions[J ]. Organic Letters, 2003, 5 (2) : 149.

[ 30]Evans, D. R. , Fackler, N. L. , P., Xie, Z. , Rickard, C. E . F. , ,Boyd P. D. ,W. , Reed C. A. , Arene /Cation Structure and Bonding . Solvation versus Ligand Binding. in Iron ( III ) Tetraphenyl porphyrin Complexes of Benzene, Toluene, p -Xylene, and Fullerene[ J ]. J. Am.Chem. Soc., 1999, 121 (37):8466.

[31]Y Kuroda . , Y Kato. , T . Higashiojl, et . al . , Chiral Amino Acid Recognition by

a Porphyrin-Based Artificial Receptor [ J ]. J . Am. Chem.Soc . , 1995, 109: 50.

[32]Borovkov, V. V. ,Lintuluoto, J . M. , Sugeta, H. , Fujiki, M. , Arakawa, R. Inoue, Y . Supramolecular Chirogenesis in Zinc Porphyrins,Equilibria, Binding Properties, and Thermodynamics[ J ]. J . Am. Chem. Soc . , 2002, 124 ( 12) : 2993

[33]Hiroyasu I, Hiroki M. , Y oshio U. . Naoki S . Chiral Recognition of Amino Acids and Dipeptides by a Water-Soluble Zinc Porphyrin[ J ].Inorg . Chem. , 2004, 43 (4) : 1211.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尹强 (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阶段。据在京举行的关于“分子生物学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会透露,美国科学院的院报中,每月的生物论文10倍于数理化天地论文的发表数量。这个数字显示了在当代人们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样,在商品生产领域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如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方面,美国每年在该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高达100多亿美元,有200多家大生物技术公司从事有关方面产品商品开发,已生产出了多种生物制品。在市场上出售的有人生长激素、胰岛素、调节血压的人肾素,还有乙型肝炎疫苗;可使肿瘤枯萎的生物技术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美国利用遗传工程正在研制生物制品的还有多种,如具有抗癌作用的肿瘤坏死素、能溶解血栓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及多种免疫系统调节制剂.科学工作者还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在现阶段的动物试验中,这种疫苗已使老鼠体内产生了艾滋病抗体,并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 日本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也不甘落后,该国的科学家把生物技术看成是使日本的技术在2l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跳板。日本引进美国的生物技术,派出大量人员去美国学习,同时鼓励本国的科研。日本已研制出促进红细胞形成的血细胞生成素,可用于治疗肾脏疾病。 西欧各国在生物技术方面起步较慢,但在现代制药工业中生物技术却异军突起。他们在单克隆抗体和特异蛋白分子的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老企业也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各种高效酶制剂,用于食品加工和废物处理。还有,他们在细胞融合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番茄马铃薯的育成。在开发这类细胞融合技术产品时,除在产品实践方面有所突破外,还在育种理论上有新发现。如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最有前途的是近亲植物细胞融合,它对提高品种质量效果明显。 俄罗斯生物技术研究也日趋活跃,他们在前苏联时期的研究基础上,先将遗传工程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培育出“早熟、高产、营养丰富、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俄罗斯科学家还存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生物技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离子载体如何穿过细胞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了解这一点将使人们揭开细胞维持恒定状态的奥秘。 我国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某些项目上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如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人工器官,新华医院和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共同研制的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仅新华医院一家就用了300多例。过去不用人工肺死亡率达50%,现在应用新的人工肺,深低温手术无一例死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胸外医院、新华医院、人体代用材料研究所研制的人造血管、膨体心脏修补片已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特别应提到的是,我周在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克隆生物领域取得的成果亦是颇多。我国还参与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差距。 1 我国研制成功第二代人造血 查新报告显示,我国第一代人造血在临床应用中,已成功地抢救了400多名伤病员。研究第二代人造血的科研人员,在历时4年的探索中对氟碳人造血的合成、乳化、毒理以及药效等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储存期从半年延长到1.5年;它在血管中的半衰期也从原来的10 h延长到19.8h。这将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人造血是国际生命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第二代人造血是我国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研制的。对第

超分子科学研究进展

摘要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在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文介绍了近几年超分子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和基本问题,愿为我国超分子科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自然界亿万年的进化创造了生命体,而执行生命功能是生命体中的无数个超分子体系。对超分子的认识一直到20世纪中叶,特别是C. J. Pedersen、J. M. Lehn和D. G. Cram等人合成了大环分子(冠醚、穴状配体等),这些大环化合物能基于非共价键作用选择性地结合某些离子和有机小分子,这一主客体的创新成果获得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1978年法国科学家J. M. Lehn等超越主客体化学的研究范畴,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这一概念,他指出:“基于共价键存在着分子化学领域,基于分子组装体和分子间键而存在着超分子化学”[1]。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它主要研究分子之间的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如氢键、配位键、亲水/疏水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而生成的分子聚集体的组装、结构与功能。两个世纪以来,化学界创造了2 000万种分子,原则上都可在不同层次组装成海量的、取决于组装体结构具有特殊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由此可见,超分子化学开拓了创造新物质与新材料的崭新的无限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自然存在着亿万个超分子体系居于生命体的核心位置,例如,在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都由特定超分子体系来执行,像DNA与RNA的合成、蛋白质的表达与分解、脂肪酸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与力学运动体系等。因此超分子科学是研究生物功能、理解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起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2,3]。 国际上超分子科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和日本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超分子科学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较早地开展了超分子科学研究,并做出了一大批有特色的工作。我们结合今年9月在长春举办的超分子国际香山科学会议及部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结果来介绍超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基本问题,供国内同行参考。 1 层状超分子组装体 生物膜是细胞的关键组分,又是高效、神奇的超分子体系。它的模拟物就是层状组装体(包括单层膜、多层膜、复合膜等)。层状结构容易表征,是研究分子间作用力及组装方法最好的模型,又是走向实用化的器件原型,所以层状组装超薄膜的构筑与功能化一直是超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2]。 1991年,G.Decher及其合作者报道了基于阴阳离子静电作用的聚电解质多层膜的制备,称为静电组装技术,拉开了层状组装薄膜研究的序幕[4]。静电组装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构筑结构和功能可控的有机、无机和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层状组装多层膜的构筑中,引入含有刚性介晶基团的双头离子能提高多层薄膜的稳定性和改善层间界面的有序度。基于静电组装技术,实现了包容卟啉、酞菁等有机分子,特殊的齐聚物、有机和无机微粒、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病毒以及树状分子等在内的物质的多功能较稳定复合薄膜的构筑。一种由金属烷氧基化合物来制备金属氧化物薄膜的组装技术,称为表面溶胶 凝胶技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论文

RNA干涉及其应用 摘要 RNA干涉(RNAi)是将双链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的一种。RNAi发生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起始阶段,扩增阶段,效应阶段。RNAi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综述RNAi现象的发现、发生机制及其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 RNA干涉 RNA干涉应用 RNA interfer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double-stranded RNA into cells can induce specific mRNA degradation. This process is called RNA interference(RNAi). It is a kind of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RNAi patlwa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 initiation step, amplification step and effector step . RNAi exists in a wide variety of organisms. The discovery ,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 In addition, the out look of RNAi was introduced . Key words RNA interference application RNA 干涉(RNA interference ,简称RNAi) 是将双链RNA(dsRNA) 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 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种.1998 年, Fire 等人[1]在利用反义核酸技术来抑制线虫基因表达时意外地发现,由正义和反义RNA 退火形成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要比单独应用正义或反义RNA 强10 倍以上. 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不是正义或反义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

对苯二酚的合成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一种用1,4-二甲氧基苯作为反应的起始原料,用氢气作为还原剂,在金属钯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直接生成产物对苯二酚。此工艺简单方便易行,副产物少,反应条件相对比较温和。本文对反应的催化剂的种类进行了帅选并且对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最终优化的结果可以使得对苯二酚的产率达到90%。 【关键词】 1,4-二甲氧基苯对苯二酚氢气 对苯二酚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酚主要用于制取黑白显影剂、蒽醌染料和偶氮染料、合成气脱硫工艺的催化剂、橡胶和塑料的防老剂单体阻聚剂、食品及涂料清漆、橡胶和汽油的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石油抗凝剂、洗涤剂的缓蚀剂、稳定剂和抗氧剂等,还用于化妆品的染发剂。 目前世界上生产对苯二酚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苯胺氧化法;(2)对二异丙苯氧化法;(3)苯酚丙酮法;(4)苯酚羟基化法。 路线1:苯胺氧化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厂家仍沿用苯胺氧化法,这是对苯二酚最早的生产方法,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该法反应过程为:在硫酸中(将138g的1,4-二甲氧基苯和5%不同的催化剂加入烧瓶中,往体系中加入氢气,在压力10mpa和120℃的温度下反应,取样分析对苯二酚的产率。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共四种催化剂,pd/sio2-al2o3和pd/al2o3的催化效果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分别为81%和80%,但是在产率上都低于催化剂pd/caco3和pd/deloxan apii。pd/caco3 和pd/deloxan apii的催化效果都非常好。下面对催化剂的用量进行了一些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实验结果看出,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产率得到了提高,但当用量达到5%的时候,再增加用量,产率基本上没有变化,使用6%pd/caco3为催化剂的产品最终产率为96%,使用6%pd/deloxan apii为催化剂的最终产率为93%。 2.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将138g的1,4-二甲氧基苯和5% pd/caco3催化剂加入烧瓶中,往体系中加入氢气,在压力10mpa和120℃的温度下反应,取样分析对苯二酚的产率,研究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反应时间在2小时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苯二酚的产率渐渐的提高,当反应时间大于2小时的时候,对苯二酚的产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反应时间规定在2小时。 3 结语 本文比较了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此反应的影响,确定以pd/caco3或pd/deloxan apii 为反应的催化剂,并且经过对pd/caco3和pd/deloxan apii的用量进行对比实验,确定pd/caco3 和pd/deloxan apii的用量比为5%,并对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进行了对比。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1. pd/caco3的用量比为5%;2.反应的温度为120℃;3.反应的压力为10mpa;4.反应的时间2小时。

超分子化学综述

超分子化学期末论文(设计)题目:超分子化学简介及应用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材化101 班 学号: 1 0 0 8 1 1 0 0 2 4 学生姓名:朱清元 指导教师:倪新龙 2013年12月10日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基础 (2) 第三章.超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2) 3.1杂多酸类超分子化合物 (2) 3.2 多胺类超分子化合物 (3) 3.3 卟啉类超分子化合物 (3) 3.4 树状超分子化合物 (3) 3.5 液晶类超分子化合物 (3) 3.6 酞菁类超分子化合物 (4) 第四章.超分子化合物的特性 (4) 4.1 超分子的自组装 (4) 4.2 超分子的自组织 (5) 4.3 超分子的自复制 (5) 第五章.超分子化学的应用 (6) 5.1、在高科技涂料中的应用 (6) 5.2、在手性药物识别中的应用 (6) 5.3、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1] (7) 5. 4、超分子化合物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 (7) 5. 5 超分子化合物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 (7) 5. 6 超分子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 (8) 5. 7 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8) 第六章.结语 (8) 第七章.文献资料 (9)

浅谈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浅谈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冠醚与穴状配体等大环配体的发展以及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和有机半导体、导体的研究进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超分子催化、超分子器件及超分子材料等方面。其中分子识别功能是其余超分子功能的基础。超分子学科的应用主要是围绕它的主要功能-识别、催化和传输来进行开发研究。 1987年,莱恩(Lehn J. M.)、克拉姆(Cram D. J.)和彼得森(Perterson C. J.)三位化学家以其对发展和应用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莱恩在获奖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同时克拉姆创立和提出了主—客体化学理论,彼得森则发展和合成出大批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冠醚。至此,以“超分子化学”为名称的新的化学学科蓬勃地发展起来,并以其新奇的特性吸引了全世界化学家的关注和热衷。近年来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杂志的创立说明超分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化学家的普遍认同。 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不仅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又与物理学、信息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紧密相关。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超分子科学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化学(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而且还涉及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由于超分子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非常活跃。涉及的应用包括:在化学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光化学上的应用,在压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识别作用(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的应用,在有机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富勒烯中的应用,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等等。 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药物分子和其它有机分子通过氢键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药物超分子化合物,可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成为药物制剂的一个新选择。超分子药物化学是超分子化学在药学领域的新发展。该领域发展迅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正在逐渐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迄今已有许多超分子化学药物应用于临床,其效果良好。更多的超分子体系正在作为候选药物进行临床研究开发。超分子化学药物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低毒性、不良反应少、高生物利用度、消除药物异味、克服多药耐药、药物靶向性强、多药耐

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

1. 什么是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它需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的共同参与。它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要把系统内不同性质的构成要素(基因、mRNA、蛋白质、生物小分子等)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系统生物学就是要实现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 系统生物学包括四个方面: 一、系统结构。包括基因,蛋白间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基因蛋白网络和生物通路,以及这些相互之间关系所牵涉到的细胞内和细胞外结构的物理特性和机制。 二、系统动力学。可以通过代谢分析,敏感性分析,动力学分析工具比如分叉分析等,以及识别不同行为所内含的机制等分析方法和手段来理解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条件下系统的行为。 三、系统的控制方法。掌握这些控制细胞处于各种状态的机制,用来模拟系统,能得到治疗疾病的药靶。 四、设计的方法。基于某些设计的原则和模拟方法,可以修正和构造具有所需特性的系统,而不需要盲目地反复实验。 2. 生物芯片技术对于系统生物学的意义? 生物芯片是多领域相揉合的产物,生物芯片技术涉及电子技术、成像光学、材料学、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等。简单说,生物芯片就是在一块玻璃片、硅片、尼龙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样品,然后由一种仪器收集信号,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结果。根据生物分子间特异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化分析过程集成于芯片表面,从而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生物芯片技术是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内容。 系统生物学有两个关键技术基础,“组学”数据基础,以及检测和实验技术基础。在检测和实验技术这一方面,生物芯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世纪末期,生物芯片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它有着传统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高通量、微型化、自动化。系统生物学需要处理海量的组学数据,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手段,将举步维艰,借助于芯片技术,将事半功倍。 3. 以某离子通道为例,叙述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测量方法和手段 以BK通道为例,结构测量:首先得到通道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体外PCR 快速高效的体外扩增该片段,然后连接到合适的载体上导入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获得蛋白,通过HPLC进行蛋白分析和分离,将纯化后的蛋白配制成浓溶液,进行晶体生长实验,获得高质量的单晶体后,进行X射线衍射来解析该通道的结构,功能测量:通过量:通过切除部分序列,来测量通道的功能序列,定点突变来确定通道的关键氨基酸。通过特异性药物或毒素与通道的结合相互作用来检测通道的生理活性和功能。 4、有哪些方法可用来确定离子通道生理功能? (1)电压钳技术 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的变化是膜电位和时间的函数。用玻璃微电极插入细胞内,利用电子学技术施加一跨膜电压并把膜电位固定于某一数值,可以测定该膜电位条件下离子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利用药物使其他离子通道失效,即可测定被研究的某种离子通道的功能性参量

生活中的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 学号:1630140051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姓名:付金环

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30%~40%的化学家将要运用包括分子识别在内的超分子化学的某些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M.Lehn创造性的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它的提出使化学从分子层次拓展到超分子层次,这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组装体,是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更是化学领域的一大成就。从此以后,人们的认知水平提升了,认识到了分子已不再是保持物性的最小单位,化学界的功能的最小单位新秀超分子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分子作为最小单位的时代已随滚滚东流一同逝去,不复回环。功能产生于超分子组装体之中,此种认识带来的飞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据悉,如今已有百分之四十的化学家要用超分子化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化学问题。超分子化学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新思想新概念和高技术的主要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错,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国家事业到百姓生活,都与化学世界息息相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超分子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首先来说说医药方面,人食五谷谁能不得病,所以医药类是最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药品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危与健康的特殊商品,考虑到储存、服用与携带的方便及制造成本等诸多因素,大部分药物都设计成固体剂型,而在药物的各种固体形态中,晶型药物由于稳定性、重现性及操作性等方面的优势而被优先选用.晶型药物包括了药物的多晶型、水合物、溶剂化物和盐类。药物活性分子通常因含有各种官能团而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最新研究发现,这些官能团能够利用氢键或者其它非共价键作用而与其它有机分子通过分子间的识别作用生成超分子化合物,即药物共晶,从而有效改善药物本身的结晶性能、物化性质及药效,成为药物固体制剂的一个新选择被引入的有机分子,也称为共晶试剂,可以是辅料、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及食品添加剂等。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药物,可能生成数以百计的药物共晶,为剂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新的药物共晶可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延长原有药物的市场周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仅是医药方面,在其他方面超分子化学也是翘楚,由于能够模仿自然界已存在物质的许多特殊功能,形成器件,因此它的潜在应用价值已倍受人们青睐。超薄膜、纳米材料、高分子有机金属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及高分子导电材料等已成为国内许多研究机构热点。此外,超分子化学在生物传感器、润滑材料、防腐蚀材料、膜材料、黏合剂及表面活性剂等方面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除了冠醚外,环糊精、环芳烃、索烃、旋环烃、级联大分子等作为新的超分子实体,也引起广泛关注。 于当下国际上超分子科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如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和日本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超分子科学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较早地开展了超分-T-科学研究,并做出了一大批有特色的工作。在当下以经济和科技实际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的大环境下,我国必须重视科技,重视超分子化学的开发与运用,中国这只东方雄狮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接下来谈一谈超分子化学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在油田化学中主要利用的是超分子的疏水作用、配位作用、氢键作用和静电作用。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通过疏水缔合作用形成暂时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表观粘度由本体粘度和结构粘度两部分组成,当聚合物浓度高于某一临界缔合浓度后,大分子链通过疏水缔合作用以及静电、氢链或范德华力作用聚焦,形成以分子间缔合为主的超分子结构——动态物理交联网络,流体力学体积增大,溶液结构粘度增加使其表观粘度大幅度升高。这种结构的形成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温度、矿化度和剪切速率等。因优良的增粘、抗温、抗盐和剪切稀释性能而用于聚合物驱油剂的研究。除用做驱油剂之外,还可用于流体输送的减阻剂、钻井液与完井液添加剂、阻垢分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2010年以来的重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摘要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发展更是令人瞩目,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五项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入选2012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关键词生命科学进展基因组干细胞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就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稳稳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加强,能够促进那些与人类自身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等密切相关的领域,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现如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然而人类社会中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生命科学则正在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人类社会服务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不断揭示出复杂生命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研究趋向于从系统角度认识微观层面。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呈现两大特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复杂度越来越大、研究周期变长,研究者的分工更加细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配合增加。比如疾病基因的鉴定,初期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单基因疾病,而现在则集中在多基因复杂疾病。研究难度的加大必然导致研究周期变长——许多重要成果来自于研究者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 研究积累。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 一、2010年以来世界重大生命科学进展 2012年底,美国《科学》评选了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其中有五项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它们分别为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只是在2012年才被评选进十大科学进展,2011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十大科学进展中生命科学的身影,一项艾滋病研究位于榜首,其次人类起源之谜,光合蛋白II,微生物组新发现,重要的疟疾疫苗,清除衰老细胞、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完成等占据了十项重大

生命科学进展研究心得(1)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报告会心得 通过对生命科学进展这门学科几天的学习,我对新世纪的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动态有了大致的了解。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最简单的生命(病毒)到最复杂的生物(如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各自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生命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科学素养和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最基本的生命现象和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定律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过程中,我感叹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令人叹服的复杂的功能器官和组织,各种各样的生物体之间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各种生物链和依存、竞争关系,我们的地球因为这些生命的存在而独一无二。在本次听课的过程中,我对水稻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易患疾病的种类、现象及原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着现代生物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深入,不仅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也需要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以解决越来越多样化的问题。现在生物学的研究逐渐深入,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化,单靠本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式去研究,将会逐渐暴露出极大的弊病,限制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生物交叉学科,才能推动生物科学走向另一个发展的飞跃。比如,化学与生物学科的相互促进可谓来源渊远,自实验生物学阶段开始,化学都在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里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一直以来,生物科学的发展都是随着化学的发展不断取得进展的。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后,化学与生物学的相互渗透将会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化学将在指导生命现象,蛋白质谱系和基因组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应当是孤立地研究,而是应该与其他任何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只有做到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与共同促进,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生物交叉科学,在未来将对生物科学,以至于人类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加深理解生物科学研究在国民经济、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中的低位和作用,加强我们对生物科学前瞻性的认识。我们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了生物科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开放了我们视野,拓宽知识,明确职责,积极主动投身生物科学研究行列。

比拉斯汀的合成工艺研究

比拉斯汀的合成工艺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30T17:35:09.5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作者:徐连德1 徐琪琪2 徐英明2 [导读] 比拉斯汀(Bilastine),中文化学名为2-[4-(2-(4-(1-(2-乙氧基乙基)苯并咪唑-2-基)哌啶-1-基)乙基)苯基]-2-甲基丙酸。(1沂水县第一中学山东临沂 276405) (2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临沂 276017) 【摘要】α,α-二甲基-4-(2-溴乙酰基)苯乙酸甲酯[2]经过还原反应制得α,α-二甲基-4-(2-溴乙基)苯乙酸甲酯[3],3与1-(2-乙氧基-乙基)-2-哌啶-4-基-1H-苯并咪唑[4]发生烷基化反应,再经水解得到比拉斯汀[1],总收率约76%。 【关键词】比拉斯汀;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合成 【中图分类号】R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353-01 比拉斯汀(Bilastine),中文化学名为2-[4-(2-(4-(1-(2-乙氧基乙基)苯并咪唑-2-基)哌啶-1-基)乙基)苯基]-2-甲基丙酸,是西班牙FAES制药公司开发的第2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2012年欧盟批准其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1]。本品安全性良好,无常用抗组胺药物存在的镇静作用及心脏毒性,口服给药吸收迅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2]。 已有文献报道了1的合成路线[3-5]。本文选择以下路线α,α-二甲基-4-(2-溴乙酰基)苯乙酸甲酯[2]经过还原反应制得α,α-二甲基-4-(2-溴乙基)苯乙酸甲酯[3],3与1-(2-乙氧基-乙基)-2-哌啶-4-基-1H-苯并咪唑[4]发生烷基化反应,再经水解得到比拉斯汀[1],并进行了工艺优化。 文献[5]报道了由2制备3的过程,用三乙基硅烷-三氟乙酸进行还原,反应时间长达72h,收率91%。本研究通过调整三乙基硅烷-三氟乙酸的用量,控制回流反应温度,缩短了反应时间,收率90%。文献[5]由3制备1的过程中,3依次与2-(4-哌啶基)-1H-苯并咪唑和2-氯乙基乙醚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后,水解得比拉斯汀,反应步骤长,且操作繁琐,且3在与2-(4-哌啶基)-1H-苯并咪唑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时,咪唑环上的氮-氢不可避免的会与哌啶基上的氮-氢进行竞争,生成副产物,影响收率和纯度。本研究在文献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3直接与4进行烷基化反应,再进行水解,一锅法制备1,方法工艺简单,操作简便,收率及产品纯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总收率为76%,适合工业化生产。 图1 1的合成路线 Fig.1 Synthetic Route of 1 1.实验部分 1.1 α,α-二甲基-4-(2-溴乙基)苯乙酸甲酯[3]的制备 冰浴冷却下分别向反应瓶内加入20mL二氯甲烷、α,α-二甲基-4-(2-溴乙酰基)苯乙酸甲酯(30.0g,100.7mmol,采用文献方法[5]制得,纯度99.1%)、三氟乙酸(36mL,484.6mmol)、三乙基硅烷(18mL,112.7mmol)。冰浴下搅拌30min后,升温至60℃回流反应20h。反应结束,滴加饱和碳酸溶液(约150ml),加入乙酸乙酯(100ml*2)萃取,有机相浓缩干燥,得无色油状物(25.7g,90%)(文献:91%[5])。ESI-MS,m/z(%):307[M+Na]+,283[M-H]+。元素分析:C13H17BrO2,实测值(计算值)%:C54.96(55.00);H6.02(6.04);Br28.11(28.14);O11.27(11.27)。 1.2 比拉斯汀[1]的合成 在反应瓶中加入3(99.36g,0.35mol)和4(82.01g,0.3mol,购自:江苏弘和药物研发有限公司,纯度98%),搅拌下加入10ml聚乙二醇-400和45ml水,在冰水浴的冷却下慢慢加入混合碱(0.25molNaOH+0.1molNa2CO3),于40℃下快速搅拌3.5小时后放置,使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3N丁二酸溶液2.1L,加热回流24小时,用10%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至pH=7,用乙醚(450ml*2)萃取,旋出溶剂,得到固体1(116.83g,84%),mp291~293℃(文献:295-296[5])。纯度为99.8% [HPLC归一化法:同文献[5]。ESI-MS,m/z(%):487[M+Na]+,463[M-H]+。元素分析:C28H37N3O3,实测值(计算值)%:C72.50(72.54);H8.01(8.04);N9.07(9.06); O10.38(10.35)。 【参考文献】 [1] Corc6stegui R,Labeaga L,Inneririty A,et a1.Pre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bilastine,a new selective histamine Hl receptor antagonist:receptor selectivity and in vitro anti-histaminic activity[J].Drugs R D,2005,6(6):371-384. [2] Carter NJ.Bilastine:in allergic rhinitis and urticaria [J].Drugs,2012,72(9):1257-1269. [3] Lee CH,Khoo JH,Kwon KC,eta1.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2-methyl-2-phenylpropionic acid derivatives and novel intermediate compounds:WO,2009102155[P].2009-02-12. [4]王蕾,李科,王倩,等.2-(4-卤乙基)苯基-2-甲基丙酸酯的制备方法及合成比拉斯汀的方法:中国,102675101[P].2012-09-19. [5]孔昊,耿海明,梅玉丹,等.比拉斯汀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46(7):677-679.

超分子聚合物_自组装的高分子

第24卷 第5期大学化学2009年10月  今日化学 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的高分子 阎云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 简单介绍基于氢键、主客体化学、以及金属配位作用形成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着 重概述了金属配位超分子聚合物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异电荷物质的静电自组装。 最近10年,超分子聚合物作为一种通过非共价键形成的自组装的高分子在高分子和小分子自组装领域备受瞩目。顾名思义,这类分子具有超分子和聚合物的双重特点。说它是超分子,是因为这类分子是由小分子单体通过氢键、主客体化学、配位键等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分子自组装结构;说它是高分子,是因为这样的自组装结构拥有数量众多的重复单元,就像由许多结构基元聚合而成的高分子一样。不同的是,传统的高分子一般是在引发剂存在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聚合反应形成的,其聚合物骨架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单体形成的。而超分子聚合物多为具有双官能团的单体在合适的溶剂中通过分子自组装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任何引发剂。由非共价键首尾连接的小分子单体构成了聚合物骨架。超分子聚合物骨架中非共价键的存在,使得这类分子的聚合与解聚可以非常容易地发生,这赋予了这类物质独特的机械、电子以及光学性质。本文介绍氢键、主客体化学以及配位作用驱动的超分子聚合物的形成及特点,并着重介绍金属配位超分子聚合物,以及基于金属配位超分子聚合物的高级静电自组装。 1 氢键诱导的超分子聚合物———可自愈及修补的高分子 氢键诱导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一般发生在两个能够形成多重氢键的分子体系。两个分子中至少有两对互为对方的质子给体和受体的官能团,每个官能团都能与对方分子的官能团形成多重氢键。超分子化学的开创者Lehn及其合作者[1]利用氢键形成的榫卯结构在具有双官能团的ADA2ADA型质子给体与DAD2DAD型质子受体的1:1混合体系中通过自组装形成6氢键连接的单体(A:Accep t or,质子受体;D:Doner,质子给体)(如图1A所示);这样的单体通过位于尾端的给2受体进一步进行自组装,最终形成高分子结构。其结构可用图1B表示。 可以想象,如果分子中含有多个ADA或DAD基团,就可以形成交联的网络状高分子。 此外,通过首尾交互形成的多重氢键也可以形成高分子状结构。Meijer等人[2]使用ADAD2DADA型单体四重氢键的协同与定向效应制备了聚合度很高的螺旋状超分子聚合物(图2)。当一个单体中含有3个这样的四重氢键结合单元时,形成的交联结构的超分子聚合物具有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质,在90℃解体并熔化[3](图3),因此,这类超分子聚合物具有温度修补性。 更多的实例可参见综述文章[4]。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类具有温度修补性能的超分子聚

生物科学研究进展

未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到可用基因编辑生命个体的时代,才过去350余年,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现存的可能性随时都会被颠覆。孤雌生殖、基因编辑、干细胞全能性的诱导等日益发展成熟的技术,将会在未来的某一点汇聚到一起,作用于前所未有的一项工程——生物智能技术,这将可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交点。 有人认为,孤雌生殖虽然简单、高效,但是后代的基因变异极小,当生存环境改变时,后代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灭绝。而有性生殖却可以产生具有丰富变异的后代。在环境有所变化时,多样性的后代中只要有一小部分能够适应和生存下来,整个物种就不会灭绝。 近年来,群体遗传学家研究指出,数百万年以来,人类男性Y染色体一直在丢失基因和退化,数万年后,男性将消失殆尽,倒真有“女儿国”的隐忧了。布莱恩·塞克斯的科幻小说《亚当的诅咒:一个没有男人的未来》也反映了这种隐忧。其实,人类的未来远没有这么悲观。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灵长类中源自X 染色体的Y 染色体才“丢盔弃甲”地演变成现在这种形状。不排除Y 染色体会继续丢失个别基因,但Y 染色体已趋于演化上的稳定状态,这与精子的特殊功能是一致的。也许,数万年后,科技发达,女性或可以靠孤雌生殖和克隆技术繁殖后代。借助孤雌生殖这个窗口,人类不仅可以窥探到大自然演化的奥妙,而且能够自信地走向未来!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特性的细胞.可以作为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与治疗资源及研究人类疾病的模型,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细胞替代治疗及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环境中。无限增殖,经过10余年的研究.已建立了一套成熟规范的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中给予一定的诱导条件.就可以将干细胞定向分化成为特定类型细胞,然后移植到机体相应的病变区替代原本失去功能的病变细胞,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骨及软骨缺损、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由此可见。干细胞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酯的合成方法研究

酯的合成方法研究 刘 聪 东北大学理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羧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 ,它的用途相当广泛 ,可用作香料、溶剂、增塑剂及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同时在涂料、医药等工业中也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1]。作为液晶化合物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中心桥键之一,酯基的合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酯的合成主要是采用一些经典的方法,如酸催化、酰氯法、酯交化法等;随着对各种新的催化剂和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合成方法,如Mitsunobu 反应、Steglich 酯化法、CAN 催化法、Me 3SiCl 催化法、DBU 催化法等等[2]。对这些新的合成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在实验室推广采用更简单、更有效、更温和的方法合成羧酸酯,并进一步实用于工业化生产。 一、经典酯化反应 1、酯化反应机理: 羧酸与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酯。例如: CH 3COOH + HOC 2H 5 CH 3COOC 2H 5 + H 2O H 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率,可采取使一种原料过量(应从易得、 价廉、易回收等方面考虑),或反应过程中除去一种产物(如水或酯)。工业上生产乙酸乙酯采用乙酸过量,不断蒸出生成的乙酸乙酯和水的恒沸混合物(水6.1%,乙酸乙酯93.9%,恒沸点70.4℃),使平衡右移。同时不断加入乙酸和乙醇,实现连续化生产[3]。 羧酸的酯化反应随着羧酸和醇的结构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可以按照不同的机理进行。酯化时,羧酸和醇之间脱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R C O O H HO R' R C OH H O O R' R ,R ’分别是烷基。(Ⅰ)是由羧酸中的羟基和醇中的氢结合成水分子,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羧酸分子去掉羟基后剩余的是酰基,故方式(Ⅰ)称为酰氧键断裂。(Ⅱ)是由羧酸中的氢和醇中的羟基结合成水,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醇 (Ⅰ) (Ⅱ)

轮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2011年第31卷 有 机 化 学 V ol. 31, 2011 * E-mail: zllzll@https://www.docsj.com/doc/ba5930511.html, Received September 27, 2010; revised November 16, 2010; accepted December 29, 2010. ·综述与进展· 轮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纪奉元 朱亮亮* (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37) 摘要 轮烷类互锁分子因其多样的结构和性质, 多年来一直是超分子化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综述了近年来轮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制备方法, 包括用传统的模板法(引入氢键、疏水作用、静电效应、配位和离子诱导等超分子作用)制备轮烷类化合物. 除此之外, 还介绍了利用“Click ”化学、“穿线-收缩”、“穿线-膨胀”、自排序组织和自由基识别等新的合成手段来制备这类化合物. 关键词 超分子; 轮烷; 模板法 Progress on Synthesis of Rotaxane Analogues Ji, Fengyuan Zhu, Liangliang *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aterials and Institute of Fine Chemicals ,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 Rotaxane-based interlocked molecular system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for years, owing to its various structural architectures and performances. This tutorial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synthetic strategies of the rotaxane analogues in recent years. The traditional template-directed strategies of rotaxane preparation including the employment of the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 such as hy-drogen bonding, hydrophobic effect,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coordination and ionic template a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So me no vel synthetic metho do lo gies, like “click” chemistry, “threading-fo llo wed-by-shrink- ing” and “threading-followed-by-swelling” protocol, self-sorting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radical recognition, are also introduced. Keywords supramolecular; rotaxane; template-directed strategies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如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等)缔合形成的复杂而有序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 分子机器与分子器件[1]是基于超分子化学而设计的具有多组分功能性分子系统, 到现在为止仍旧是超分子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自从制造人工芯片成为现代电子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来, 当前普遍采用的“自上而下”的硅光刻技术正在接近其物理尺度上的极限. 制备与发展分子机器和分子开关是从分子水平上拓展芯片制备的有效手段, 即 “自下而上”的技术. 轮烷类化合物[2]作为分子机器的一种主要原型, 不仅自身可以体现独特的功能性, 而且可以成为制备应用性分子器件的化学基础. 一个轮烷(rotaxane)结构通常包含一个杆状的分子组分嵌套于一个或者多个环状分子组分, 杆状分子的两侧是大的封基(stopper)以防止环的滑脱. 轮烷的化学性质稳定, 功能比较鲜明. 与之相对的是拟轮烷(pseudorotaxane)结构, 它的杆状分子的两侧没有封基, 因此它的大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组装-解离运动. 拟轮烷的化学性质活泼, 功能丰富多样. 拟轮烷本身也具有和轮烷相似的性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