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在新课程改革下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改革下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改革下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改革下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改革下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实施的形势下,“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关键词。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受到教师的影响。作为学校体育教师,他们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培育的重任,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态度都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心理发展,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社会对体育教师本体给予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到新课改之中。

【Abstract】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continued implementa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situation, “mental health” has become a key word.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teachers. As a school teacher, they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nurturing the health of students and their behaviors,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but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poo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is requires social ontolog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give humane care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to enable them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 being a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new curriculum.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Mental Health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个体面临更为剧烈的竞争,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和生活取向的转移,冲击着人们自身的心理平衡。不可否认,体育教师的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急需社会的关注。

教育是人格对人格、心灵对心灵、智慧对智慧的一种活动。学校体育教师,他们肩负的不仅是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培育,还有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他们是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开展教育活动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成长、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更多更广更直接的影响。如: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学生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所作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儿童大大增多。另据北京市教科院《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心理不健康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可能会远远超过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体育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明天。因此,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十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见:《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pt》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人在孕育过程中,气质、性格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等就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还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从心理和遗传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心理和遗传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会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心理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都市文化、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早期母婴关系和稍大后期的儿童与父母关系,对儿童长大以后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适应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即为生活事件。如考试、升学、亲人的病故等。这需要个体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适应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越强烈持久,对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它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3)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在促进工业发展、商业繁华的同时,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住房困难等一些问题。由于繁杂的人际关系、噪音、交通拥挤等影响,实在难以避免产生情绪紧张。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住房拥挤、居室层次较高,公寓楼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使焦虑、恐惧、寂寞等与身心不利的异常情绪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二)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他以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想像力等能力得以改善提高,还可以令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心得体会浅谈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三一文库(https://www.docsj.com/doc/b012045080.html,)/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浅谈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心 得体会 XX年9月,我区进入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

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1469 更新时间:2/16/2008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1470 更新时间:2/16/2008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又与健康拉起了手,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 缓解不良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的从事学习工作,而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二) 培养坚强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明确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强信念和自觉行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 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使得活动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四) 自我认识正确

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活动中的一些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五) 行为协调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体育教学中活动大多是在规划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活动,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宗旨下进行活动。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划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活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基础性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学生必要的个性因素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基础的中介,同时体育学习过程又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心理保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形成,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 广泛性 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是针对学生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再内容上更具有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作者:尕金 (教师成长青海海西乌兰教师成长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690 发表日期: 2010-07-09 17:52:37 体育课程标准十分关注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使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当前体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玩的开心,能让学生愉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对在体育活动有快乐的体验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思想了,显然他们忽略了体育的多面性。怎样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部分激情投入改革的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把握不好这个关系,新课程的理念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一、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去的教师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支配和控制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提倡“师道尊严”,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和练习。体育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帮助、指导和点拨等方面,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学习。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运动素材的再创造,都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 二、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学生可以是购物主体,饮食主体,娱乐主体,可以被视为“顾客”或“上帝”;而作为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迁就,学生不能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老师就不教。 2.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不成熟的主体。这个阶段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对其施加的影响。 3.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住的主体。间接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的知识。学校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不是让学生以获取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 4.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动地发现与构建某些直接知识。 三、转变学生观

中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体育运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状态能使中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教育 一、前言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也早在2000年秋季就提出:首先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把心理健康列为应当实现的具体目标。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笔者对中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临床心理学中,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运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概括起有: 1.体育运动对中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

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心理特征的组合,也就是它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各种能力的综合。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为体育运动提高了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提高脑细胞的工作效率和大脑两半球的开发,对提高人脑活动的强度、准确性和持续性都起到良好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党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给人以愉快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开发了大脑右半球的潜在功能,活跃了形象思维,促进大脑的创造性活动。美国t·r·布莱克斯利指出:大多数的小孩子,都能在一天内成为一个真正“高明”的滑雪者。但当一个人成年之后,他就会越来越依靠言语的分析来学习,而越来越少地依赖“直觉”。其结果便是大多成年的滑雪者都不愿意依赖他们的直觉去驾驭滑雪。此外,体育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育运动在个体的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运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汇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忠实推进者,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是“让我 欢喜让我忧”。喜的是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发现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 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 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 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师的角色已变成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变 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具等待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是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将教师定位于“塑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甘为人梯的 导师”“桶水滴注的巨匠”。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很好地扮演着这种角色,有效地推动着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伴随着全球教育的改革,我国也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如果再用 传统的方式给教师定位,那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所以,笔者认为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 新定位。 一、变“塑魂的工程师”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却忽视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不能像工程师那样,将学生用一种固有的模式进行塑造,打磨成形,而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将来 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二、变“辛勤的园丁”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 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园丁对园内的花草树木进行必要的培土、浇水,更主要的是修剪工程。 园丁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花草树木进行人为的修剪、整理、压制等,创造出一种园林艺术, 很大程度上使花木呈病态的美。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维、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 能像花木一样任人宰割,而毫不旁溢斜出。他们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和奋斗目标,教师只能对 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的千姿百态 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三、变“无私的蜡烛”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 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蜡烛有固有的质和量,它们在照亮别 人时,燃烧着自己,当身尽光亦尽。但教师不应该是这样,他们是人,也应该在照亮别人的 同时,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永不熄灭的星辰,像太 阳一样,永恒地为人类带来光和热。并且,教师只有不断地与学生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照 亮别人。 四、变“桶水滴注的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 传统的说法是“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是对教师具备渊博的知 识的要求和肯定,也说明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教师主动地灌输,学生被动地 接受,教师灌输多少,学生接受多少。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被动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文摘要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 担负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 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 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 改善情绪状态 ,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 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结合体育与健康的理论 知识 , 论述体育锻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建议。 英文摘要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i s t h e m a i n f o r c e o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dr i v e , th e y ar e su p p o s e d to ac c o m p l i s h th e gr e a t n a t i o n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is an im p o r t a n t st a g e of de v e l o p m e n t , an d id e a s an d v a l u e s is a cr u c i a l ti m e. An d sp o r t s tr a i n i n g fo r th e pr o m o t i o n o f me n t a l he a l t h is a ve r y im p o r t a n t po s i t i v e ro l e to al l e v i a t e t h e m e n t a l s t r e s s , m o o d , e s t a b l i s h g o o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o t h e c o n c e p t an d tr a i n i n g of st r o n g wi l l , to he l p st u d e n t s ac q u i r e a g o o d m i n d t o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p r o p e r l y f a c e d s e t b a c k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i l l r e v i e w t h e r e l e v a n t d o c u m e n t s , s p o r t s ex e r c i s e s an d an a l y z e st u d e n t me n t a l he a l t h , sp o r t s an d h e a l t h a n d w i t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i n v a r y i n g d e g r e e s o f th e un i v e r s i t y of me n t a l pr o b l e m s so m e ve r y so u n d ad v i c e. 中文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英文关键词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p o r t s e x e r c i s e s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1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当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胜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

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好”的课堂教学。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 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过程高效和优化,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这就是备课。

学校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09-11-04T10:30:10.70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第9期供稿作者:刘二成 [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刘二成(徐水县义联庄乡中心小学河北徐水 072550) 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出於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出於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著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2.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2.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1.1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 2.1.2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2.1.3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运动让群体中成员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2.1.4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 2.1.5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 2.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2.3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於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解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步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於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於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2.5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一育。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

新课程改革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课改过程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体育教师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从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体育教师;新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地开展的有声有色,它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也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就中学体育教育而言,新课改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同时,新课改还强调体育教师是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职责的人,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体育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科学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化进程,影响着青年-代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人生观。新课改就是我们体育教学的“指挥棒”,它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推动新课改进程,做合格的新时代体育教师。 1新课程条件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思想政治方面的继续学习。 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特别是我们这些贫困地区,受种种社会条件的限制,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体能和技巧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忽略了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和交流。操场上我们身影矫健,动作敏捷,操作娴熟,课堂上在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往往会出现言辞表达力不从心,甚至尴尬的场面。另外,从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来讲,重视思想理论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1.2 教师职责与角色不明。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场合教师所担当的的角色是不同的,由于旧的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许多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缺乏了解和研究,平时教学中过分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的生存价值和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力角色,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强调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忽视为了人培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摘要:课标基本理念是我们把握课标精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它反映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教学的导向和前瞻性,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观念和行为的规范。我们应从本学科特点来解读“明晰理念——教育理念——教学理念”的关系与含意,从而把握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地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教学评价 山东省是全国首批进入新课改试验的四省份之一,并于2005年7月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电视会议。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参加了2005年7月13日在滨州分会场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电视会议,由全国著名学者王金保教授主讲。我在2009—2012年连续四年的时间进行了远程教育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以及这八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不仅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探索、深入新课标,而且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体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和同事们的收获是巨大的: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大大提高了专业素质和教科研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团队意识有所提高,探究学习的精神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但是,教学试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体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 1.提高思想素质。教师处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将增进学生的健康、锻炼健康的体魄始终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的教学模式却有着明显的变化。就拿我们滨州一中的体育教学来说,我们高三这一级是实施新课改的第一年,在我们六个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实行了模块教学、学生选修教学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体育项目,教师也根据自己的专业开设相应的项目。这样,教师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专业水平,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尽情地享受着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3.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王金保教授下了这样的结论:(1)服务者,为学生服务是教师的职责;(2)学生健康的设计师;(3)学生的帮助者;(4)智者,教师是智者的象征;(5)良好的组织者、长者、指导者。 二、教学评价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个学校在积极地运作这些事情,体育教师也在挖空心思地想把体育课上好,学生也抱有极大兴趣,把体育课当成他们活动的乐园。我们都努力地这样去做,可是,如何去评价这堂课的好坏,去评价学生是否学到了东西、是否愉悦了身心,运动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师如何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许多可行、效果明显的评价形式。 1.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即时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好、坏)给予及时评价;阶段性评价是指某一阶段教学结束时对学生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能极大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心理机制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2)能提高独立性;(3)能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一)缓解不良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积聚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途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锻炼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只有那些娱乐性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才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 (二)培养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的毅力。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参加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