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论文(设计)题目: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姓名王莹

作者学号124941

论文(设计)完成时间二○一三年五月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的人格的培养

王莹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24941)

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健时期,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中学生积极的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积极的的人格学校美术教育意义对策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积极的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四有”新人和接班人,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特别是在中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亦即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人格概念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它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因此,人格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健全的人格是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新时期,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孕育着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儿童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中学生人格发展主流积极的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见;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

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一、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的意义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他们积极的人格的培养,其意义包括:

(一)、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育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采用的是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了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二)、传统美德延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宝贵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革命传统,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当代英模美德教育中学生;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的民族英雄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中学生。用中华美德来加强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运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标准来教育、熏陶中学生,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人格,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尤为重视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这种追求是同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是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共同发展。从这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出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视独立人格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在一生的活动中不能遇到什么情况,不论遇到什么危难,都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都要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对于外在的一切压力,应当不屈不挠,努力保持一个人的不受屈辱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尊严的自觉,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脊梁骨,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优良传统。

(三)、新时期中学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现已加入了WTO,正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教育中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是中学教育中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有必要以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教育中学生。特别是需要给中学生补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课。这既关系到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又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我们的前辈在青少年时期,差不多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传统道德的教育和熏陶,不少人正是从忧国忧民,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建设大同社会等思想的基础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走向革命道路的。今天,我们对一代新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二、培养中学生积极人格的对策

根据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弘扬传统美德与倡导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的人格的实践,我认为主要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心灵,形成积极的的人格。

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如何营造积极的建康、愉快、和谐的新型教育氛围,使学生人格发展得到积极的培养,使他们

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适当灌输。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中学生守则》、《新三字经》,观看《中学生行为规范》挂图、《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注重情感教育。

针对这个时期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加上信息途径广泛,也可能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积极的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金钱所至上、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在严要求的同时,我们要注重情感教育,学校要多开展积极的的教育活动,如,文体比赛,娱乐活动,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教育片,以良性情感感染孩子。

(三)、注重实践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

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如理化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如举办数学、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学生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孩子带入一种氛围。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儿童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四)、“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既讲究教育平等,又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时刻以一颗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以自己的喜恶来确定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要考虑其心理需求而区别对待。不仅如此,对后进生还要倾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并教育、带动优秀的学生和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多关心和帮助不及他们的更弱小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心、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中受到感染、激励,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的性、主动性都有深远而积极的的影响,并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愉快情绪的体验。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注意到充滿热情还注意到与学生平等相处。注意做到慈中有要求、严中溢爱心,不以严厉和冷淡对待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教育和启发,并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手拉手”的合作型学习小组,比一比哪一组的学习方法好,誰的进步大。同时还要区别对待骄傲与自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友谊又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此外,人格培养还可利用模仿原理,以教师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也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经过培养的行为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等等。

三、学校美术教育对人格形成影响的特点

试以我所从事的专业——美术教育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中学生人格发展与培养积极人格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完整人格”的含义是具体、丰富的,既有人身发展的规律因素又有教育的直接作用和社会影响的因素。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不只是单一的绘画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具有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自觉,让学生在欣赏、了解、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张扬个性,树立自信,开阔胸怀,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十分重要。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造成人的片面与畸形的发展。这种现象在今天的现代人身上仍末根除,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日益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如人性的萎顿、压抑感等。大量事实证明,通过美术学习,能使青少年身心舒展、情感宣泄,进而达到一种平和、健康、积极的的状态。“美术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自由的感受和愉快的体验,其教育成果--学生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也会使他们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审美愉悦,这种愉悦必然在人的身体和心理上有所反应,”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

也就是说,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它的目的也不是必然性的而是理想性的,所以它尤其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善。换句话说,通过美术教育能促使人格完善发展,使人最终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在科技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美术教育尤其显得重要。

四、学校美术教育促进人格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美术教育是传递美术经验,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活动。学校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创作教学活动和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即学生通过参与美术创作学习活动与美术鉴赏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验、成就感、自信心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控心理状态和消除心理障碍,使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关系,而且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高峰体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关注学生的全而发展,注重学生健康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美术文化的学习以及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做到:

(一)、重视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可以促进个人内心及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谐调。美术作品由线条、色彩、透视等视觉元素按照审美规律构成,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从而对人产生有益的影响。美术作品除了形式上的美感之外,还传递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价值观念,对人的身心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欣赏、鉴别、判断、批评等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地适应文化环境,达到个人内心及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谐调,得到全面发展。

1、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关注经典作品

经典美术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貌或有不同,习惯或有差异,但对美的规律的认知是相似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趋同的。这是“经典”的意义和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构成我们健康人格的基石。

2、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的媒体手段、多样的教学手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拉近与作品的时空距离,更好地体验作品,避免因时空变迁而产生隔膜感。

3、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美术鉴赏教学不是美术史教学,也不是文艺理论的教学,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忽视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鉴赏和美学探讨,只会让学生对艺术敬而远之或避而远之。艺术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不可感也不可知,事实上,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坚实、鲜活的生活基础、个人情感和价值取向。生活在变,而生活的恒定规律不会改变。

4、美术鉴赏教学应该融汇其它学科知识

李政道先生说:“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艺术和科学本质上是相通的,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融汇其它学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有利于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二)、重视美术创作教学

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获得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包括幸福感在内的丰富体验。而且美术创作的成果是多样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美术创作教学活动易于促进生动、活泼的个性潜能发展,获得高峰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以达到预防、调控和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三)、重视开展课外美术兴趣活动

课外美术兴趣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外美术兴趣活动具有自主、自由、自觉、自愿的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的性高,效果好,既可以丰富学

生的课外生活,又可以在轻松、自由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培养自信、发展个性、学会交往、团结协作。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适工具,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构图以及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既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自我心态,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适。

综上所述,中学生人格培养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支持关心。我们教师要认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增芥、吴靖:《心理学与中小学教育》2011年版.

[2]、(加)John. J. Mitcheu 著张进辅译《青春论——青春期的特性》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

[3]、(台湾)张春兴《青年的认同迷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4]、Lawrence A. Pervin主编,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第二版),第13章.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

[5]、Lawrence A. Pervin主编,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

[6]、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

[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高玉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王欣非,重视美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J].教育革新,2009.(05).

[9]、张远珑,浅议美术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J].中国艺

术,2010.(04).

[10]、杜文静,浅谈美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

育,2011.(04).

[1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2011-10-19.

健康:“完善自我 健全人格”主题班会(教案)

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 健康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主题班会教案 / 班会课专题 /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主题班会(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与健康有密切关系。学习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乐观,积极向上,生活充实,思想开阔,从而降低减少忧愁烦恼、孤独寂寞、沮丧无聊等不良情绪,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健康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走出雨季——克服不良情绪 毛晓岚 老师:进入高中,似乎每天都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学习上的困难,复习的紧张,竞争的加剧…… 快乐的心情不会与生俱来。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把握自己。你不能左右生活,但可以改变心情! (多媒体展示“心灵剧场”内容) 老师: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和以上所说的同学一样,产生不良情绪?还是有其他不同的情况而产生不良情绪?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示讨论的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老师:可见我们同学在平时学习总会有情绪不佳、心情烦躁的时候,这很正常,心理学研究证明,功课与技能的学习与练习,开始时是以较快的速度前进,其曲线呈逐渐上升趋势。

但到某一阶段进度变缓,曲线表现为平直状态,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也就是说,在复习功课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效率会很高,可后来随时间的进程和复习内容的增加会出现复习效率下降,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而有的时候某一科复习的效率降低,也不用紧张,这是正常现象。此时,可转向复习别的科目。再者人的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积极情绪是成功的起点,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而消极情绪会妨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同一个要长途跋涉的人背着无用的沉重大包袱一样;过重的复习负担、分数的压力、频繁的考试、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等都有可能导致紧张情绪与抑郁心理的产生。同学们要善于摆脱外界的不良影响,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克服不良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快乐面对每一天。所以当我们同学面对不顺心的事时,应如何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呢?请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附: 建立一套快乐的学习模式 (1)快乐就在此时此地,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要参加考试了,压力这么重,怎么快乐得起来啊?只有等我考完后才会快乐。”其实正是脑子里的这种固有观念,这种不愉快的心情、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我们的复习效率。所以不是要等到考完了才有快乐,而是即使在考前复习,甚至考试时也保

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青少年心理学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院系名称:政法学院________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____ 年级班级:13政本二班______ 小组人员:聂火贤1302010204 高剑宇1302010201 罗金辉1302010203 黄炯民 1302010202 郑杰 1302010238 王倩1302010229 指导老师:罗永仕__________ 二O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青少年的未来就是祖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的 对策,为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原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2]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人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应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探讨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 (一)理解“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极为抽象模糊的概念。它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明确的定义。 从词源上看,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3]用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的印象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的是奥尔波特[4],他考察了50个定义。此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同时又提出新的定义。 下面列举一些关于人格的定义: (1)人格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 (2)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6] (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色的身心组织。[7] (4)人格是西方伦理思想史用语,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诗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亦即作为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8](5)马克思认为,人格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的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的概括,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极品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9]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它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二)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解

2021年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话说人格教育。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 ___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 ___护封建统治的 ___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 ___,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教育论文《话说人格教育》。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___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格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人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遗传、学习、文化生活、自我意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何谓健康人格呢?台湾师范大学贾馥茗教授认为,“所谓健康人格,是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住的环境,能做正确的适应。”也就是说,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积极的社会适应性。作为一个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理想人格,应从个体对人对事,对内对外两方面来抽象其人格结构,建构适应性系统。 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埃里·克弗洛姆认为:人格既有“稳定”的属性,但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会随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阿博拉姆·卡丁纳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愉快的校园文化,班级氛围,建设先进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始终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接触到的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通过观察、模仿等学习,以及外部对人的行为的认可与否定,人格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逐渐成熟起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反映出的人格缺陷及现代人所必须的健康人格的要求,把人格教育融入一种班级精神之中,并以此作为载体,使人格教育时时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目的。 现在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大人们过度的保护,过分的宠爱,再加上他们学业成绩优秀,受到老师的喜欢。久而久之,在他们身上出现了一些人格失落现象。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优越感特强,虚荣狂妄;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考虑成绩一不理想,恨不得寻死觅活;有的学生懒惰成性,被子不叠,鞋袜不洗,每到放假大包小包往家里拖脏衣服,让父母代劳。有的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嫉妒心强,缺少为他人服务,助人为乐的热情并且在当前学习生活中有孤独感,觉得学习压力特重,有厌学情绪,对考试过分紧张,经常心烦意乱,莫名其

1 浅谈现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1 浅谈现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摘要】中学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在这一阶段对个体人格发展起到影响作用的依然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因素的影响效果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关键词】中学生;人格发展中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将经历青春期的动荡,同一性的形成,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一直备受瞩目。在这一时期,个体的人格将会如何发展,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现代社会,各因素的影响效果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身心发展特点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将中学阶段视为童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将经历巨大的变化。初中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将达到人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要经历性的成熟。随着个体身高、体重、外形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体内机能的迅速发展,个体从生理上越来越接近成人,因而产生成人感。二三十年前,由于生理方面的教育相对落后,信息也相对闭塞,中学生会在身体迅速成长的同时,对自身的变化产生惶恐的感觉,但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现代的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网络媒体早在身体发展之前就已经对可能在自己身体上发生的一切有所了解,甚至会对这种变化有所期待,因此中学生对身体变化带来的心理困扰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个体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材、容貌,部分中学生可能会由于自己身体发展的不够理想而患得患失,进而影响心理的感受,更有甚者可能造成严重的自卑。也有些中学生会因为身体发展的不够理想而进行整容、塑身等行为,这些中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通常会影响到个体同一性的正常形成,于是造成了中学生的怀疑感、自卑、紧张、焦虑等消极心理,因而对其人格的发展起到消极阻碍的作用。在心理发展层面,个体发展相对于生理发展在这个阶段总会有部分的滞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使个体面临种种困扰,进而出现一些极端性的表现。中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生理上的成人感会使中学生们从心态上要求获得独立和尊重,并为争取同成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力而进行反抗。尽管中学生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愿望和要求,但在实际行为上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他们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 2 因此就会产生孤独和压抑的心理状态。如若长此以往就会对人格的发展造成消极的作用,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中学阶段个体身心发展的状况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二、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一直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但随着个体青春期的到来,现代的中学生们越来越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因此在亲子关系上悄悄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情感上中学生希望脱离父母的影响;在行为上力争摆脱父母的控制;在思想上尽量远离父母的干涉。中学生个体为了证明自己的成人感,甚至有时会故意与父母进行抗争。针对中学生这一特殊阶段的异常表现,如果父母依然沿袭着传统的亲子方式与个体交往,除了会在亲子关系间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代沟外,还会给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加上沉重的羁绊。研究发现:近20年来随着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对青春期个体发展研究的广泛,以及现代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大部分现代的家庭之中已经越来越少,父母不再会过分严厉的控制子女,即使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突然改变时,虽然不知如何处理,但也会知道不去与孩子直接碰撞。回避敏感话题,以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为主寻求共同语言,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信任、鼓励成了现代父母与孩子交往的新模式。家长的宽容和理解无疑能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新的亲子交往模式将为中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预留更大的弹性。三、学校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中学生的生活氛围中,随着课业要求的增加,中学生大部分的清醒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影响的比重在逐渐增大。这种影响会具体表现在与其交往并相互作用的教师及同学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中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

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离开小学,步入初中,逐渐接触社会,身边的环境发生改变,个体也从儿童慢慢转变成青少年,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进入了我们所谓的“青春期危机”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很好地适应此时的身心变化,很容易出现叛逆、自卑、人际交往等危机。在对辽宁省初中生的人格调查中发现,不适应型的初中生占总人数的24.2%,其中低控型的初中生存在情绪不稳定、不良行为等问题,而过度控制型的初中生由于其自我控制不灵活,平日生活中缺乏表达自我情感的能力。健全人格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其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健康、均衡地发展。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初中生展现和释放自身的个性特征,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格品质,会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以往有关人格促进的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多从问题行为干预入手,以“缺陷”的观点来研究青少年的发展;其二,从单一人格特质或情绪控制等角度对青少年积进行培养,没有从人格的整体出发,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设计出符合初中生发展的、有效的健全人格培养方案,进而实现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本研究包含四个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研究一,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构建。首先采用问卷法请教师、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格特质按需求性进行排序,整合排序结果,并结合内容分析法最终确定初中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生人格

各特质的年龄特点,让教师、家长描述各年级初中生在各个特质上的积极行为表现,最终提出培养的阶段目标,即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在各特质上应达到的水平。研究二,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的设计。在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指引下,根据沉浸体验、团体动力说、发展的关键期等理论,选取团体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为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最佳载体。并采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活动形式,为12-15岁青少年设计和筛选人格培养活动。最终确定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由60个团体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组成,即针对每个培养特质有2个活动,每个年级各20个活动。最后,针对这60个活动开展预实验,以确定其有效性。研究三,在大连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二、三个年级随机选取2个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班级,将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比班,共158人。运用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在三个年级的实验班分别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培养,并采用2 (前后测:前测和后测)×2 (班型:实验班和对比班)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通过问卷法和情 境实验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人格评定,考察初中生人格五个维度的前后变化。同时,在问卷评定的基础上增加情境实验,进一步验证活动库的有效性。研究四,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研究主要选取了自我控制这一青少年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特质进行了测量。采用进行2 (前后测:前测和后测)×2 (班型:实验班和对比班)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采用采用停止信号任务(Stop signal task)范式,对32名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进行了测量,以反映自我控制水平的P3和N2的平均波幅作为因变量,考察实验班和对比班在研究3的教育现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_1052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尤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等德育课程为主要媒介。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教育将人格教育置于重要位置。青少年必须培养坚强的心理意志,才能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人格教育的涵义和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1人格与人格教育 关于人格和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自古有之,其中不乏服?沼谌胧篮屯瞥绯?然世外的思想,但都对人性方面做出过深刻的思考。古代的人性论研究中人格教育多采用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七种方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现今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也有指导意义。人格研究及其人格教育对于现代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中国人历来将“做人”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应当德才兼备。这些要求更偏向于人性、品格的培养,不完全等同于人格。综合国内外研究者所作定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涉及个体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健全发展。完善的人格是个体能够良好融入社会的前提,个体的人格障碍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羁绊。青少年人格的完善离不开人格教育,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现状,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的心理品格施加影响,以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为人格教育。 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 2.1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健康成长,实现个人价值 青少年心理机能和人格尚未定型,易受外界影响,具备较大的可塑性。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较快,思维敏捷,积极求知,乐于与人交往,但同时想法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青少年普遍的人格特点使得青少年能够快速汲取“营养”以成长,同时容易受挫。人格教育如能恰当利用青少年性格优势,克服心理缺陷,积极塑造有利于人际关系发展和有利于正确认识学习和现实状况的心理机制,则能够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信念,避免误入歧途。长远看来,良好的人格教育不仅能够在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方面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而且能够使得青少年找准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从而指导其行为。 2.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完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完整word版)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高迪 摘要: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建功立业必备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助推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参与和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健全人格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人格是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对待他人具有开阔心胸,能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1)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将自己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与人相处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发展、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因此,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时间、空间,努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坚信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不足分析 大学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人格发展不足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1、无聊。无聊心理的主要特点是空虚、幻想、被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空虚是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太低,人一旦失去目标的牵引,生活就没有动力;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就会出现茫茫然混日子的现象,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发展到极端是对生命的否定;幻想是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或者目标太

(完整版)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首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 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要想引导未成年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必须培养孩子做一个健全的人 要具有随时迎接挫折 迎接“丢脸” 经历痛苦的思想准备。这样的教育特别应该从小学生抓起 从小培养孩子们在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因为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 生活在太阳底下 吸取着雨露阳光。唯我独尊 娇横跋扈 事事占上风。试想 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 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 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 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 经受不了打击 他们只会顺水推舟 不会逆水行舟。难怪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因不能正确面对父母的教育而服毒身亡的 因同学的嘲笑而跳楼自杀的 因学习的压力而弃学逃亡流浪街头的 因羡慕而产生妒忌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学校、家庭应责无旁贷加强培养孩子们从对挫折的能力 让他们在风雨中健康成长。 三、建议家长培养受挫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 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的压力莫过于来自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 莫过于学习分数的高低 成绩的好坏 莫过于与同学之间的争吵 意见的分歧 莫过于老师严厉的批评 同学的嘲笑……然而 一个在家被父母娇惯了的孩子怎能一下子承受得了这些压力呢 养成孩子自我教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1、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性格、习惯等 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觉学习 找出与别人的差距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只有他们在了解自我 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 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 正确的对待自己 与他人友好相处 更好的学习 勇敢的面对失败。特别是班级里的后进生 他们本身缺乏自信心 导致他们形成自卑感 严重的影响着他们身心活动和学习能力 使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正常的发挥。面对这样的孩子 更加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面对现实 找找原因之所在 在认清自己之后 以清醒的头脑 良好的心态 调节自我 战胜自我 树立信心。要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动力 迎接新的挑战。 2、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自我能行的教育。人无完人 各有所长 各有所好 只要有信心 就会体现自我能行的价值。“相信自己 我并不比别人笨 别人能做到的事 我也能做到。”久而久之 孩子们从小懂得长处要发扬 短处要弥补 这样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3、亲近孩子 教其反思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言语难免有可能会伤害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孩子没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 就不能正确面对 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型孩子 他们不善言表 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面对这样的孩子 家长要多开导他、启发他 鼓励他们自我检查、反思 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 认识自我的不对 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和误区以及自己存在的问题。从小进行了解自我 认识自我 二 、遇到困难 学会解决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什么样的人格最适合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是人类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广泛探讨的国际尖端课题。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我们基层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任务,怎么样能够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自己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方式,尤其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这样才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给自己准确的人生定位,找到适合他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以便于适应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下面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得出的一些列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想与大家分享,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经过多年在教育一线的教学工作,不停地在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努力探索和实践习得,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时机,增进了解 要想培养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及思想理念,了解学生个人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阵下药。 为了对同学们增进了解,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在每次升旗、上课间操时,我坚持跟班,了解他们的情况;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每次同学们进行班内、校内劳动时,我积极与同学们一起劳动,增加与他们每个人接触的机会;在每次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班级工作与同学们共同协商等。通过以上方法,我逐步了解了班内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尊重学生,以诚相待 曾经有学生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猫和老鼠”的关系,也有一些班主任把学生对他的惧怕看作是“师道尊严”的体现。这样,使得班主任和学生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利用青年教师这一年龄优势,在自己在同学中建立威信的基础上,与他们平等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 在出现问题时,我从未采用强制手段,高压政策来解决问题,而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当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时,我虚心地接受,没有因为“我是老师,我接受学生的批评,这多丢面子”而拒绝接受。比如,我校举行的第一届广播体操比赛中,那几天学校网站工作刚好也比较忙,学生们每天下午的训练时间我就没能长时间陪他们训练,我们班没有得到第一名,同学们都心灰意冷的,就有几位同学哭着给我说:“张老师,这几天您就不管我们的训练才导致今天的表演成绩不高!对我们也太不负责任了吧!”。这使我即高兴又有些愧疚。高兴的是学生们承认了我作为助理班主任的工作,愧疚的是由于其他工作忽略了他们。当时,我诚恳的向他们道歉,并说明了原因,而没有因为我是老师而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予生硬的回答。我认为,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 三、相信学生,珍视成功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有感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学习有感 2012年4月21日上午8:30我们在法制频道观看了于丹的《青少年人格教育》讲座,作为父母我们深有感触,并深有同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脖。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在的中国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为了应付考试都太注重青少年的书本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太脆弱,禁不起挫折,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金字塔里,父母娇生惯养,往往以自我中心,人际不和,带给他们人格的自卑和不自信。“中小学教育要给他们什么?要给他们文化,给他们拯救自己人生的力量。当他们迷茫时,当他们彷徨时,文化可以拯救他们的心灵。自己的心胸开朗了,忧思就少了许多。这就是仁者无忧。”于丹认为,

家长们最应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懂得爱人。学会分享,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用让自己发达的心去发达别人,用宽容、善良和悲悯之心去洞悉别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化别人。“当他们成人后,看到别的孩子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别人的老人就觉得是自己的老人,能不爱他们吗?是呀,独生子女最缺少懂得他人的教育。懂得比爱更深刻,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尊敬别人,因为周围没有坐标,以前的家庭都有两三个甚至七八个孩子,兄弟姐妹间懂得团结协作、懂得关爱,但现在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关爱别人。很多孩子富于攻击性,是因为他么们内心缺少宽容和包容。”所以要教育他们责任、团结、自强、自立。 通过学习于丹老师的讲座,作为家长我们认为,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人格老师,所以父母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并要教育孩子学会责任、团结、自强、自立、感恩、自控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 学生最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

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德育

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德育 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友好相处不可缺少的礼仪修养。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字,密切地关系着国家的盛衰,个人的成败,这点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所以远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巨着,倡导礼貌运动,而使我国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老师要处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宣传,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讲文明,讲礼貌,不讲脏话和粗话,这对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孝顺之心。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所以,青年学生首先要学习孝道,坚守孝道。东汉时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专心服侍父亲,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扇枕,严寒的冬季为父亲温衾而受到人们颂扬。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起码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感恩之心对他们很重要,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这方面的道理。如今,中学生守则里写入学会感恩条款,这也充分肯定了感恩之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乃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包括了人所有方面的品质,从人的身体结构到人的思想、品质、态度、价值系统等,其形成是人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据专家认定:人格因素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林崇德讲“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因此,班主任传授学生知识重要,培养学生智力更重要,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那么班主任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一)、尊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它包含三层意思“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班主任要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而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就无法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尊重学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 (二)、赏识学生 教育与人性的最佳切合点是什么呢?是赏识。这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周弘历经20年磨难探索出的结论。

赏识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走向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暗示”,属于一种正强化行为。赏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赏识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赏识每一位学生对权威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赏识能培育学生的信心、责任心、兴趣、爱好;赏识能开发学生潜能;赏识能发展学生个性。因此,赏识学生是班主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三)、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是《学记》所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也是迄今我国德育工作一条重要原则,旨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克服学生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 班主任塑造学生健全完美人格,长善救失,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人格全貌也不可能“完善无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强化优点,淡化缺点。此侧重培优而言。另一方面,即使品德最差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积极的因素,只是因他们身上消极因素占了优势,积极因素被掩盖了,只要班主任怀着积极的心态,留心注意,总能找出隐藏内心深处的“闪光点”。班主任捕捉闪光点,诱发闪光点,使其自身逐步增长其克服缺点和错误的的内在精神力量,促使其内部矛盾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