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 09 4 2 小组 姓名 评价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 09 4 2 小组 姓名 评价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 09 4 2 小组 姓名 评价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 09 4 2 小组 姓名 评价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使用时间:09. 4. 2 小组:姓名评价

编制:李杏丽审核:党娜、高春梅分管行政:丁晓勤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用水测量时间》(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时间 3.用水测量时间 一、教材简析: 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 教科书画了三幅水钟的图,说明了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的。可以让学生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利用滴漏来计时的。这样就可以引出下面环节,使学生对滴漏进行观察和研究。 第二部分:滴漏实验。 教科书首先让学生估计并观察从300毫升水中缓慢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在瓶子中装300毫升水,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通过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如果孔的大小不改变,同样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约1分钟左右)。 紧接着第二个活动是同样的瓶子装水,观察从300毫升水中,漏出10毫升、50毫升水分别需多少时间。这个活动,同样希望重复多次。如果忽略观测的各种误差,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流完100毫升水的十分之一;流掉50毫升水的时间差不多也是流完100毫升水的一半。至此,学生不难发现,利用流水是可以帮助我们“模糊”计时的。 教科书安排了第三个活动——推测并观察流完杯中全部的300毫升水需多少时间。通过观测,很显然流完全部的300毫升水的时间要大大超出仅流掉前100毫升水时间的3倍。而且,用肉眼也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当瓶中的水越来越多时,水流越来越小,最后甚至会断断续续呈滴状。 水流的速度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那用水怎么计时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关注古人有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他们是怎样让水保持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自然会再次关注古代的水钟,他们会找相应的资料去了解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教学背景: 在研究圭表与日晷后,学生会发现太阳光影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可是太阳钟只能白天使用,晚上怎么计时呢?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以及不同的计时方法。教科书将介绍学生认识两种水钟,一种是泄水型水钟,另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观察滴漏,推测并测量在瓶子中积聚10毫升和50毫升水分别需要的时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

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五年级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⑵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2.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记录50毫升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人制作水钟的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以及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利用流水的等时性可以制成计时工具,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能记录好流完5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时钟一个、滴漏实验装置一套、烧杯、滴管、水笔 2.分组实验:滴漏实验装置一套、500和250毫升烧杯各一只、滴管一个、毛巾、适量的红墨水、 实验报告单 3.课件:用水测量时间 执教教师:马春华 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时钟: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师把时钟挂在黑板上)你们知道我们用时钟来 干什么? 2.提问: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是用什么计时工具来计时的? 3.课件出示圭表和日晷以及沙漏。 4.课件出示水钟:这是古人用来计时的水钟,那么古人是怎么会想到用流水来计时的,你们知道吗? 5.揭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学习新课

1.测量流完50毫升(300毫升到250毫升)的水所需的时间 ⑴教师介绍并演示漏水实验装置。 ⑵谈话: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测量从300毫升水中流完50毫升的水需要多少时间,(说明:饮料瓶 里的水要加到300毫升的刻度,如果多加了或少加了,我们可以用滴管来调整。) ⑶提问: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流完的是50毫升的水呢? ⑷谈话:你们会用这个装置吗?(指时钟)这个时钟就给同学们计时用。 ⑸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⑹汇报交流: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流完50毫升的水用去了多少时间(全部组)。 ⑺谈话:对于刚才你们做的实验,你们满意吗?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⑻谈话:想再试一下吗?首先请每组小声商量一下自己组内的分工。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数据更精确,我们每组要测量2次,并取2次的平均值作为我们最后的数值,并把所有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老师提供的实 验报告单中。 课件出示: 实验一: 测量流完50毫升水用去的时间实验报告单 (水位:300毫升到250毫升)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北白象镇第七小学钱晓爱《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经过了多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 自从开始准备上这节课,主要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怎么让孩子明白做滴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验证水是否具有等时性,而不是用水来测量时间。2、如何指导孩子做这个活动,这个活动之后得出的数据要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致的倍数关系,势必对孩子的操作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个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确实有很多,先堵孔,然后同时计时和放手,观察液面高度,等到液面到达一定高度,就堵孔等等,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同学操作不当,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以至于影响后面倍数关系能否顺利呈现。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还是有欠考虑的地方。首先,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往下流了。其次,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间有难度。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把书上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整合。我的改进方法是:在一个漏瓶里装100毫升水,然后分别测量积聚20毫升、40毫升和60毫升水的时间。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间基本相等的概念。再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让学生思考,既然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那古人又怎么能用水来测量时间呢?从而引出对古代水钟结构的分析。有了前面的探究,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古人是想办法让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来保持水流速度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实验前,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给他们播放微视频,看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让他们讨论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孩子们说了很多,特别提到了这个实验必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样,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孩子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屈原》(节选)导学案(有答案)

《屈原》(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 ) 罪孽.(niè )鞺鞳 ..(pái huái )稽.首(qǐ) ..(tāng tà)徘徊 睥.睨(pì)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自然景象是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3、《用水测量时间》 贵定县盘江镇洛北河小学:柳启福 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缓漏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默会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2个装600毫升的矿泉水瓶、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受水型:水位上升多少看时间;泄水型:水位下降多少看时间)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滴水的匀速性)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师:各小组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操作要细心,保持安静)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滴漏孔的大小、操作误差……..)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10毫升和5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接近,30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时间误差较大。因为滴漏瓶里的水位降低,压力减小,滴水速度会变慢)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8、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保持滴漏瓶里的水位高度不变,就会使水流速度固定) 9、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观54页“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溜索》优秀导学案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3.3 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 1.记录三次滴漏100毫升水需要时间情况。 2.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流的速度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分工的重要性。 3.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 在合作的基础上,经历记录100毫升水慢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能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水流的速度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慢。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100毫升量筒、装200毫升水的烧杯、装水的一次性杯子,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测量滴漏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汇总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水钟装置。 前几节课我们知道太阳、光和影都可以记时,老师的这个装置叫水钟,因为能用里面的水来测量时间。相信吗? 师演示,叫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发号喊“放”、堵放漏瓶、教师记时,学生查看。师看刻度分别报出10、20、30秒的时间。 说出你们想说的,知道为什么用水可以测量时间?谁能帮助解答这些问题?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板书:用水测量时间 二、滴漏实验 (一)测量滴漏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1.师:为什么太阳、光和影可以用来计时? 生:太阳的运动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他们的运动具有稳定性、持续性。 师:水流的运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来研究。 师:把烧杯里的200毫升水倒入漏瓶,测量流入100毫升到量筒里需要多少时间?重复测量三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相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用时一样。 过程与方法: 1.探究记录100毫升水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2.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并实际测量。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2.对科学探究提出有依据的猜测,对研究数据和结论提出质疑 3.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流水计时的原理。 难点: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尝试改良。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透明的矿泉水瓶(教师课前已经在瓶盖扎了一个小孔、已经去掉底部)、胶带、铁架台、量筒、秒表。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练习秒表的使用 ①功能键:把功能调到计时状态(0:0000)。 ②计时和暂停键:开始计时,暂停计时。 ③复原键:将计时状态复原(0:0000)。 一、视频引入 师播放视频:水钟。 生观看视频。 师提出问题:你从视频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1)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它是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2)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3)中国的水钟,最先

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4)利用水流,也可以计算时间,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时间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 师引出并板书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认识古时候的水钟 1.阅读资料 师:古时候,人们用水来测量时间,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古时候的水钟。 师出示资料:①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抱着箭杆,箭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受水型”水钟)②“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种“水钟”是怎么来报时的? 生阅读资料,思考。(预设:“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2.讨论 讨论:①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成计时的工具的?②“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①古人发现,一定直径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规律的,滴水的时间是一样的,由此想出用流水来计时,并且发明了滴漏。②引出滴漏实验。) 三、探究实验:滴漏实验 1.滴漏实验 师出示材料:透明的矿泉水瓶(瓶盖扎了一个小孔、已经去掉底部)、胶带、铁架台、量筒、秒表。 师引导学生实验(一):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2.在瓶盖扎孔处用胶带封住,将它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在瓶口下方放置一个量筒。3.在瓶中装 300毫升水,揭掉胶带,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 100毫升水(量筒计量水漏出的的体积)需要的时间(用秒表测量)。重复观察3次,每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学案(全部完整版12部)

《西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时间教师 寄语 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学习目标1.概括主要故事情节;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了解西游内涵。 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 《西游记》的作者是,字,号,汉族,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的巅峰,与 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3.你觉得《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是哪个?试着讲给你的同学听。(注意故事六要素) 4.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他哪一点品质最让你感动?

多元链接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 就是个心字。斜月就是那一勾,三星就是那三点。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适时检测 1.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2.读《西游记》有感而发:某位观众抒发内心的情怀,请以相同的句式,进行抒情:唐僧师徒一路走来,我看到一支充满激情的乐队演奏生命之曲;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3.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

五年级科学下册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

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成计时工具,感受到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在流动,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word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 word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以稳固的速度往下流,人类依照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 记录100毫升水慢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刻; 依照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刻,估量2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刻; 初步明白得流水什么缘故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心观看的重要性;进展研究计时工具的爱好。 教学重点:了解和认识利用水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计时的准确性。 教学预备:去底、盖子上扎好小孔的饮料瓶,300毫升量杯,100毫升量筒,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日晷图):请同学们观赏一组图片。 谈话:日晷是用光影来计时的工具,可它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能使用。你明白在哪些情形下就不能使用了吗? 讲述:古人专门聪慧,他们又想出了利用其他的方法来计时,你明白有哪些方法吗? 讲解:古人曾用过流水来计时。 二、认识古代水钟: 出示课件(古代水钟):你明白这些水钟是如何样计时的吗? 学生讨论汇报。 提问:流水什么缘故能够用来计量时刻呢?水往下流时会有什么规律呢?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什么缘故用水能够测量时刻。 板书课题。 三、实验探究: 1、认识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2、实验(一):测量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长时刻。 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好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板书数据。

讨论:三次实验所用时刻差别大不大?我们的实验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二):测量流出20毫升、50毫升水需要多长时刻。 学生推测:依照流出100毫升水所需的时刻,大伙儿推测一下流出20毫升水和流出50毫升水分别需要多长时刻? 学生分组活动,记录数据。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数据。 分析数据:流出20毫升水所需时刻是流出100毫升水所需时刻的几分之几?流出50毫升水所需时刻是流出100毫升水所需时刻的几分之几?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 4、实验(三):测量瓶内装20毫升水时流出需要的时刻。 学生推测:假如瓶内的水流出只剩20毫升了,这20毫升水流完需要多长时刻呢? 学生实验。汇报。 摸索:什么缘故这20毫升水所需时刻这么长? 学生讨论汇报:水位的高低阻碍了水流的速度。 5、摸索:古人要想制造出计时较准确的水钟,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你明白古人是如何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吗? 6、出示水钟模型课件图,学生在图中指出解决水钟计时的关键部位。 四、知识拓展: 讨论:古人制造的水钟里的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滴的,依旧像细线一样往下流的?什么缘故? 五、课堂小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Word版,28份,)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一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代水钟的记时原理; 利用剪刀、塑料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经历思考—制作—检验—讨论—改进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活动是重要的; 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水钟记时的原理及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滴水速度 【教学准备】每一小组自备一把美工刀或剪刀、两个塑料瓶、一个钟表、一支水笔和刻度尺;教师准备细铁线一截、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说什么呢?……对呀,时间犹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绝不让一点一滴的时间浪费。今天的我们可以用手表、钟、手机甚至电脑等科技产品准确的记时,可在古代他们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他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太阳、蜡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一种记时方法,用水测量时间。(板书:用水测量时间) (二)正题 讨论:(书本p54)我们知道古代的水钟有两种: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这些水钟是怎样报时的?(受水型: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容器,容器内的水面随流水的流入而升高,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泄水型: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我们知道了水钟的记时原理,现在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能记时5分钟的水钟,你们可以作成受水型的也可以是泄水型的。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先思考一下。(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可能情况:打孔的大小、盛水量、标的刻度、记时、容器的形状..... 在制作时我们要打孔,要标上刻度,在剪塑料瓶时要注意你需要多少..... 孔太大太小都不行,那样不容易测量时间,所以在制作时要注意孔的大小; ...... 制作:现在大家把材料拿出来,开始制作。在制作是老师建议各小组内应进行一下分工明确谁做计时?谁画刻度?谁量刻度……还有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剪刀和钻孔时要非常小心。(20分钟后)现在大家把手上的东西都放下,没做完的小组也放下等会儿有时间让你们做。现在请几位小组的代表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做的? 1、我们组做的是一个泄水型水钟,用矿泉水瓶做的水钟,先用剪子把上面三角部分断开,在盖子上扎一个小孔,然后倒扣过来,先计一分钟水钟的刻度,用刻度尺量出,再画一个刻度,再依次类推,可以推算几分钟的水钟. 2、我们组做的是受水型水钟,前面和他们小组一样,不一样的是在上面放一个吸管… 现在老师来检验以下你们的成果,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你们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 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1)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2)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第3课时用水测量时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像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学法指导: 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5课时 二、单元导航 作者简介: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4.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3课 用水测量时间 教科版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章节课名第三单元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 测量、记录50ml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50ml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并测量150ml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 重难点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 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页码内容 1.教师上课 1.情境导入 1.1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太阳来计时。那 么流水能不能也用来计时呢? 1.2 1.导入新课 其实,在古代,人们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 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2.探索新知 1.3 2.探索新知 同学们知道古代的水钟 有哪两种类型吗?这些水钟 都是怎样报时的呢?

“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1.5 2.探索新知 “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 间。 1.6 2.探索新知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钟是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滴漏实验,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水钟的工作原理。 1.7 2.探索新知 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计划: 思考: 1.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2.需要做什么实验? 3.要记录什么? 1.8 2.探索新知 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 材料: 150ml水加3滴红墨水瓶盖钻了小孔, 剪去塑料瓶的底部

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