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四章土壤孔性

第四章土壤孔性

第四章土壤孔性
第四章土壤孔性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的密度、孔隙度、孔隙比和容重的基本含义

2.掌握土壤结构性、结构体的概念

3.了解影响耕性的因素

难点

1. 理解孔隙度、容重与土壤松紧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土壤孔隙的类型及相应的功能

3. 掌握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机制及其对调节土壤肥力的作用。

第一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相对密度、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一)土壤相对密度(soil specific gravity )

1、土壤相对密度的概念

土壤相对密度过去又称真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固体土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

2、影响土壤相对密度的因素

①土壤的矿物组成及矿物所占的比例

②有机质含量

(二)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

1、土壤容重概念

自然状况下,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单位g/cm3或t/m3表示,它区别于相对密度之处,在于原

状土,它包括了孔隙体积,因此又称为假比重。

2、影响土壤容量的因素

在内因上受质地、结构、松紧度、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容重大于粘土,壤土介于二者之间,

土壤疏松容重小,有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容重小。

在外因上受耕作、施肥、降雨、灌溉的影响,因此它是经常变化的。

3、土壤容重在生产上的意义

①反映土壤的松紧状况

在质地相似的条件下,容重的大小反映土壤的松紧度。

华北耕层土壤容重 孔隙度%

<1.0 最松 >60%

1.0~1.14 松 60%~56%

1.14~1.26 合适 56%~52%

1.26~1.30 稍紧 52%-50%

>1.30 紧 <50%

②计算土壤重量

如:测得土壤容重为1.15t/m3,耕层厚度为0.2m, 则1hm2耕层土壤重量为:

10000×0.2×1.15 = 2250(t) =2250000(kg)

③计算土壤各组分的数量

根据土壤重量,可以计算单位面积土壤的水分、有机质、养分和盐分含量等。

如:土壤耕层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溉后含水量达到25%,则1hm2的灌水定额为:

2250000×(25%-5%) =450000(kg)=450(m3)

又如:耕层土壤的全氮量为0.5g/kg ,则1hm2土壤耕层全氮量为:

2250000×0.5 = 1125(kg)

(三)土壤孔隙状况

1、土壤孔隙度(soil porosity)是指土壤孔隙的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水体积水重固体土粒体积固体土粒重土壤相对密度//

如:测得土壤的容重为1.32则

土壤孔隙的数量,也可以用土壤孔隙比(soil V oid ratio)来表示。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

的比值。 如:土壤的孔度为55%,即土粒占45% 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2、孔隙的类型

土壤孔隙的大小、形状均不规则,无法按其真实孔径来研究。土壤学中用当量孔径表示土壤孔

隙的直径。

当量孔径(equivalent diameter of pore space)

是指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当量孔径又叫有效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

土壤水吸力与当量孔径的关系按下式计算:、

式中:d —为当量孔径,单位为mm ;T —土壤水所承受的吸力(土壤水吸力),单位为mbar 或cmH2O

高度。

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呈反比,孔隙愈小,土壤水吸力愈大。每一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相对

应。如土壤水吸力为10mbar ,当量孔径为0.3mm 。

土壤孔隙一般根据土壤当量孔径的大小分为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三类。

(1)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 ineffective pore)

是土壤中最微细的孔隙,当量孔径<0.002mm ,土壤水吸力在1.5×105Pa 以上。在这种孔隙中,

被土粒表面的吸附水所充满。土粒对这些水有极强的分子引力,使它们不易运动,也不易损失,

不能为植物所利用,因此称为无效水。这种孔隙没有毛管作用,也不能通气,也称为无效孔隙。

在最微细的无效孔隙(<0.0002mm)中,不但植物的细根和根毛不能伸入,而且微生物也难以侵

入,使得孔隙内部的腐殖质分解非常缓慢。

(2)毛管孔隙 capillary pore

是指土壤中毛管水所占据的孔隙,其当量孔径约为0.02~0.002mm 。毛管孔隙中的土壤水吸力

约为1.5×104~1.5×105Pa 。

植物细根、原生动物和真菌等也难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植物根毛和一些细菌可在其中活动,其

中保存的水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3)非毛管孔隙 non-capillary pore

当量孔径>0.02mm ,土壤水吸力<1.5×104Pa 。这种孔隙中的水分,主要受重力支配而排出,

不具有毛管作用,成为空气流动的通道,所以叫做非毛管孔隙或通气孔隙。

通气孔按其直径大小,又可分为粗孔(直径大于0.2mm)和中孔(0.2~0.02mm)两种。前者排水速

度快,多种作物的细根能伸入其中;后者排水速度不如前者,植物的细根不能进入,常见的只

是一些植物的根毛和某些真菌的菌丝体。

作物对孔隙度及大、小孔隙比例的要求

一般旱地土壤,总孔隙度应>50%,非毛管孔隙度即通气孔隙>l0%,最好在15%~20%,最小

不得低于8%,大小孔隙比在1:2~4为好。

究竟怎样的孔径分布才算较理想呢?

这要根据具体条件分析,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对其孔径分布要求不一样,如:干

旱地区的土壤,保水是关键问题,因此,要求土壤除有一定数量的粗孔供透水透气外,细孔愈

多愈好。但对排水不良的土壤有更多的粗孔和中孔,有利于排水等等。总之要具体分析。 T d 3=12.14555==土壤孔隙比孔度孔度

土壤孔隙比-=1%2.5010065.232.11(%)=?-

=土壤孔隙度()1001% ?-

=土壤相对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

(四)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1、土壤质地

粘质土壤颗粒细,比表面大,接触点多,孔隙的数量多,总孔隙度大(一般在45%~60%)而孔隙类型以小孔隙为主,孔经比较均一。

砂质土:颗粒粗,表面积小、接触点少,孔隙数量少,总孔隙度小(30%~45%),孔径均一,以大孔居多。

壤质土:孔隙度居中(40%~50%)孔径分配较为适当,既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较多的小孔隙。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多的土壤疏松,有利于微团粒的形成,孔度增加,孔径分布合适,结构好的壤土和黏土孔度高达55%~65%,甚至在70%以上。

4、土壤结构

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壤,由于团粒间孔隙增大可以增加总孔隙度,相应的减少了小孔隙的比重,大小孔隙比例适当,团粒间大孔隙可通气透水,团粒内小孔隙可保水。

其它不良结构在土壤中,因大小孔隙比例失调,对农业生产不利。

二、土壤松紧状况与作物生长

土壤松紧状况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过松,土粒之间的粘结力小,大孔隙占优势,虽然疏松易耕,但太松根扎不稳,保持水分的能力差,常漏风跑墒,土壤养分也容易随着降水而淋失。过紧土壤透水差,易产生地面积水与地表径流,土内空气少,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养分的有效化,幼苗出土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根系的穿透能力不同,因而它们对土壤松紧度的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如对棉花出苗来讲,在轻壤土上0~5cm表层容重在1.0~1.2之间较好,1.3就嫌紧,超过1.3就会造成缺苗或延迟出苗。小麦的根细芽尖穿透力较强,耐紧实力大,容重在1.5时仍能扎根,但扎根较慢而以容重1.0~1.3合适,就蔬菜而言,黄瓜穿透能力弱,就需较疏松的土壤,容重在1.45,根就穿不进去,果树中李子树对紧实的土壤有较强的忍耐力,它在强度紧实的坡地土壤(容重1.55~1.65)上也能生长结果。苹果、梨、杏属于中间类型,其中梨树对土壤的紧实度比较敏感,杏比梨差些。

在不同土壤上由于孔隙类型不同,对容重的大小要求也不一样。如粗砂土、容重达1.8,根还可以生长,而壤土类,土壤容重在1.7~1.8根系就扎不进去。粘土更差,容重在1.6时就难扎根,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结

土壤相对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孔径的概念

土壤容重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一、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土壤结构体soil structural body是指土粒相互粘结成大小、形状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soil structureness)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特性。

1、块状结构blocky structure

核状结构subangular structure

块状结构边面不明显,按大小分为块状3~5cm,碎块状3~0.5cm,块状多见于质地粘重而有机质缺乏的土壤表层,碎块状出现在心土或底土中,北方农民称之为“坷垃” 。

在质地较粘的下层土壤中,有时出现由石灰或氢氧化铁胶结形成的多棱角的碎块状结构,结构内部十分紧实,叫核状结构,如鸡粪土。

坷垃在一般土壤上多有不良的作用,但2~3cm大小的坷垃在盐碱地上,往往具有防盐作用。2、片状结构Piaty structure

最典型的是老耕地或老稻田的犁底层的结构,由于长期耕深不变,耕层下土壤多年承受机具压力,以致出现薄片状结构。

3、柱状columnar structure

棱柱状结构prismatic structure

柱状结构的顶部呈现不同程度的混圆形,而棱柱状结构却棱角明显,

柱状出现在半干旱地带土壤的心土和底土,碱土的柱状最标准,棱柱状在老水稻土的心土和底土中常见。

4、团粒结构granular structure

直径0.25~10mm,理想的团粒结构2~3mm边面不明显,似球形,疏松多孔,多在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土层。1~10mm非水稳性结构,它不具有水稳性,但多时对土壤孔隙状况及肥力的调节有相当大的作用。

0.25~1mm水稳性结构,受到水的冲击和浸泡,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并具有储水保水的能力,是理想的结构。

0.005~0.25mm微团粒结构,有一定的调节水肥的能力,是形成团粒结构的基础。

二、团粒结构和土壤肥力

(一)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当下雨或灌溉后,水分很快由这些空气孔隙渗入土壤,在水分经过团粒时逐步渗入到团粒内部的毛管孔隙中,使团粒内部充满水分,多余的水分继续下渗湿润下层土壤,减少了土壤的地表径流和冲刷侵蚀。

当土壤中大孔隙的水分渗完以后,空气得以补充,团粒间的大孔隙为空气所充满,另外,团粒内部的孔隙多为毛管孔隙,使水分可以保存下来,源源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这样就使水分和空气各得其所,从而解决了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雨后或灌溉后,团粒结构的土壤水分蒸发也少,因为团粒间的毛管通道较少,而且处在地表的团粒干燥体积缩小,和下层的团粒切断了毛管联系,成为一个隔离层或保护层,使下层所保持的水分不能经毛管作用传至表层供蒸发消耗,从而起到了一个“小水库”的作用。

(二)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之间的大孔隙有空气存在,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养分转化迅速,可供作物吸收利用。

而在团粒内部缺乏空气,进行嫌气性分解,有机质分解缓慢而使养分得以保存。团粒外部好气性分解愈强烈,耗氧愈多,渗入到团粒内的氧则愈少,团粒内部嫌气分解亦愈强烈,养分释放的速率也慢,所以团粒结构土壤中的养分是由外层向内层逐渐释放,这样一方面能源源不断地供作物吸收,另一方面又保证一定的积累,避免养分的流失,起着“小肥料库”的作用。

(三)能稳定土壤温度,使土壤状况适宜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内部的小孔隙保持的水分较多,温度变化比较小,可以起到调节整个土层温度的作用,所以整个土层的温度白天比不保水的砂土低,夜间却比砂土高,使土温比较稳定,有利于需要稳温时期作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

(四)改良耕性使作物根系穿插伸展顺利

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比较疏松,使作物根系穿插容易,而团粒内部又有利于根系的固着和给予较好的支持。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粘着性、粘结性都低,从而大大减少了耕作阻力,提高了农机具运转的效率和耕作质量。

总之,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适度,通气保温,保水、保肥、扎根条件良好,能够从水、肥、气、热、扎根条件等肥力因素方面满足作物生长发的要求,能使作物“吃饱、喝足、住的舒服”从而获得高产。

三、结构的评价

①孔性结构内部的孔性

结构体之间的孔性

②稳定性(力稳性、水稳性、

生物稳定性)

(一)孔性

块状、核状、片状、柱状、棱柱状结构在形成初期,结构体间裂缝不明显,一旦遇水,结构体膨胀,裂缝被堵塞,不能起到通气透水的作用,而当它们形成稳固的结构体时,结构体内部十分紧实,极细孔的数量增多,特别是当结构体外有胶膜时,整个结构体内外隔绝,好像一块石头,结构体间粗大的裂缝,易漏水、漏肥。这些结构形成愈明显,愈稳固它们的作用越坏。

团粒结构是有机质多次胶结而成的,团粒内部疏松,较小的孔隙,是养分和水分的贮蓄所,团粒间形成大孔隙被空气占据,又是水分的通道,所以团粒结构发达的土壤具有良好的孔性。(二)稳定性

1、力稳性:结构体抵抗机械压碎的能力,力稳性和粘结力有关,粘结力强,力稳性强,由铁、锰胶膜包被的力稳性强,人工胶结剂胶结的力稳性强,腐殖质胶结的力稳性差。

2、生物稳定性:抗微生物分解的能力,一般来说由人工合成的结构改良剂所形成的团粒,其生物稳定性强于由腐殖质形成的团粒,另外,团粒的生物学稳定性也和有机质与矿物质之间结合力有关,结合紧密的,其生物稳定性高。

3、水稳性:遇水不散的结构(短时间内)1~2天,2~3天。由腐殖质和粘粒胶结的团粒有较强的水稳定性。

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应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适宜的孔性,因此,土壤结构体有适当的稳定性是重要的。

评价时,首先看孔性分布,其次看稳定性,因主要是孔性,稳定性看能不能维持好的孔性。还要考虑到作物的要求,灌溉等等。

对于旱地,有稳定的团粒结构是最理想的,解决了水分、养分的矛盾,耕性也变好,而水田以微团粒多为好,但不一定所有土壤都要创造团粒结构,对质地中壤以上的土壤对创造团粒结构要求迫切,像轻壤、砂壤砂粘比例适当,孔径分布合适,不一定要创造团粒结构。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

团粒结构的形成是多级团聚,单粒团聚成复粒,复粒进一步彼此相互连接成微团粒,微团粒团聚成大团粒,每次团聚的方向不同。形成的结构疏松多孔。

团粒结构的形成分两个阶段

①单粒团聚成复粒

②复粒胶结成团粒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

(一)胶结物质

1、腐殖质:新鲜的腐殖质和土壤中的Ca2+结合成凝聚状态,有很强的胶结作用,凝聚是不可逆的,形成的团粒是水稳性的。

2、粘粒与铁铝氧化物:

粘粒和铁、铝氧化物、硅酸等,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可由无机胶体粒间的偶极水分子,通过吸收阳离子而相连,进而形成团粒。

(二)外力作用

2、水膜的作用

水分子为两个粘粒共用

靠毛管的弯月面力拉到

一起,形成的团聚体是

非水稳性的。

3、干湿交替、冻融交替

起松散土块的作用。

4、根系和掘土动物的作用

根系起挤压,切割的作用,须根系作物起的作用大,动物主要起粉碎作用。

5、耕作

使胶结物质混合均匀,在适耕期耕作,可使土块散碎,形成的团粒是非水稳性的。

五、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

在适耕期耕作,使土块松散,形成非水稳性团粒,增施有机肥主要是增加腐殖质,使有机无机胶体紧密结合,增强团粒的水稳性,同时有机质多的情况下,微团粒显著提高。

(二)注意灌水方法

大水漫灌、害多于利,干的利害,大水漫灌,易破坏团粒。小畦、细流灌溉、喷灌、滴灌可减少对团粒的破坏。

(三)合理的粮草轮作

作物本身的根系活动和相应的耕作管理制度,对土壤结构性起好的影响,不论禾本科或豆科作物,一年生作物或多年生牧草,只要生长健壮,根系发达,都能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多年生牧草,供给土壤的有机物质多,利于团粒的形成,一年生作物耕作比较频繁,土壤有机质消耗快,不利于团粒的保持,主要是地下部分起作用,所以在轮作中插入牧草,绿肥,可增加耕层有机质,对创造水稳性团粒结构有良好作用。

(四)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中Fe3+、Al3+、H+离子多,能使土粒胶结成大块,土壤过碱,Na+多,使土粒分散,所以,酸性土施石灰,碱性土施石膏均有改良土壤结构的效果。

(五)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土壤结构改良共有两类:

①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从植物残体,泥炭等物体中提炼出来的腐殖质、纤维素,木质素,多

酶,这类物质易被微生物分解,用量大,在生产上不易广泛应用。

②人工合成的土壤改良剂,抗微生物分解力强,效果显著,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稀烃的双键起作用,缺点价格太贵,用量少,使用技术高。

小结

结构性、结构体的概念

结构类型(6种类型)

团粒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关系(4个方面)

①孔性结构内部的孔性

结构体之间的孔性

②稳定性

团粒结构的形成(2个阶段,形成条件:胶结物质外力作用)

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5条措施)

第三节土壤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土壤受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显示出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称为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土壤耕性(soil tilth) 是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的综合表现。

耕性的好坏从三方面来衡量

1、耕作阻力的大小

2、耕作质量的好坏

3、易耕期的长短

(一)土壤粘结性soil cohesion

1、概念

粘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靠分子引力粘结在一起的特性。

粘结性的实质是土粒——水——土粒之间的相互吸引粘结性的大小,用粘结力表示,单位g/cm2

2、影响因素

①土壤质地

②土壤含水量

③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结构

⑤阳离子组成

(二)土壤粘着性soil stickiness

1、概念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时,粘附于外物上的性能。

实质:土粒——水——外物

2、粘着点:土壤开始呈现粘着性的含水量。

3、脱粘点:水分增加到散失粘着性时的含水量。

4、影响因素:

①含水量出现粘着力的含水量要比出现粘结力的含水量大。

当水少时:土—水—土>土—水—物

粘结力粘着力

当水多时:土—水—土<土—水—物

土壤含水量占全蓄水量的40%~45%时,出现粘着性,达田间持水量80%左右时粘着性最强。水分再增多,粘着性又逐渐减弱。

②有机质可提高粘着性的粘着点。

③阳离子组成

④粘附物体的重量木头>铁、负载的外力愈大,粘着力愈大。

(三)土壤可塑性(soil plasticity)

土壤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由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

仍能保持其形状的特性。

1、土壤产生塑性的条件

①粘粒成片状;②一定的土壤含水量;③一定的外力作用。

2、下塑限:土壤呈现可塑性的最小含水量。即土壤呈半固态结持性和可塑性之间的分界含水量。

3、上塑限:土壤呈现可塑性的最大含水量,既可塑结持性和浓浆结持性之间的分界含水量。

4、塑性指数:上下塑限之差。

5、影响塑性的因素

(四)土壤胀缩性

土壤胀缩性是指土壤干时收缩,湿时膨胀的现象。

当土壤胶体被一价阳离子(如钠)饱和时,膨胀性最强,各种阳离子对膨胀作用的次序如下:Na+、K+>Ca+2、Mg+2>H+

土壤质地愈粘重,粘粒呈片状,尤其粘土矿物(蒙脱石、蛭石等)含量愈高,则胀缩性愈强。胀缩性强的土壤,在吸水膨胀时使土壤透水通气性变差,在干燥收缩时会拉断植物的细根和根毛,并造成透风散热的裂隙(龟裂)。

三、土壤的结持形态

(一)土壤结持性

(二)结持性常数

(一)土壤结持性Soil consistence

土壤结持性是指土壤抵抗形变或破碎的性能。

(二)土壤结持性常数soil consistency constant

结持性常数: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1、下塑限

2、上塑限

3、塑性指数

4、粘着点

5、脱粘点

对某一个土壤来讲,结持性常数是恒定的对有机质含量低的粘质土尤为重要。

四、土壤宜耕期workability

适宜土壤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宜耕期,即土壤呈半固态结持性含水量范围的宽窄。

这时土壤的粘结性降至最低,可塑性刚开始出现,不仅耕作阻力小,而且耕后疏松散碎,有助于非水稳性团粒的形成。

砂土、砂壤土、轻壤土的适耕期长。

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多的土壤适耕期也长。

缺乏有机质的重壤,粘土、粘粒含量高,水分稍变动表现各种性质,适耕的含水量范围窄,适耕期短。

农民耕作时,看土的颜色,雨后或灌水后,地表呈“喜鹊斑”麻丝裂缝,外白里黑,半干半湿是适宜耕作的土壤湿度,或扒去二指表土,取一把土,握紧放开手,看土是否松散,或把土捏成土团,掉在地上散碎,为土壤宜耕状态,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大约在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

总之,要遵循“宁干勿湿”的原则,干耕即使起坷垃是活坷垃,湿耕,形成的是死坷垃。

对水田来说,一般都在浓浆,薄浆状态,不表现任何性质,所以什么时候耕都行。

五、土壤耕性的改良

(一)增施有机肥

有机质能使土壤疏松多孔,和矿物土粒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形成良好的团粒,可降低粘质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因此增施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的耕性。

(二)客土改良

对过砂过粘的土壤通过客土掺砂,掺粘,改善其耕性。

(三)合理灌溉,适时耕作

合理灌溉,可调节和控制土壤水分,掌握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使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维持在宜耕范围内,对粘重缺乏有机质的土壤通过灌水“闷土”使坷垃破埣,改善耕性,对低洼潮湿的土壤,可通过适当的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避免土壤可塑性与粘着性的出现,以改良耕性。

小结

土壤物理机械性、耕性的概念、耕性判断(3条标准)

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土壤的结持形态(6种形态)结持性常数(5个)

土壤宜耕期的概念、判断

土壤耕性的改良(3条途径)

思考题

1、什么是土壤相对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如何计算?土壤容重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2、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土壤结构性、结构体?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多的土壤是肥沃土壤的标志?

4、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是如何产生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什么是土壤的适耕期?在生产有何意义?如何衡量土壤耕性?

垂直地带性

右图为“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它是把祁连山总的冰川条数和面积分成100份,把其中4份作为一个长度和面积单位,按不同的方向绘制。读图回答1~2题: 1.祁连山冰川的分布 A .东多西少 B .南多北少 C .西多东少 D .北多南少 2.东北和西北朝向冰川条数相当,但面积差异显著。因为东部比两部 A .目照时间更长 B .降水总量更多 C .太阳辐射更强 D .蒸发强度更大 右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m 的山脉,山林的某一则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3~4题。 3.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 C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 4.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 (T 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 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A .T 夏<20℃ B .T 冬<18℃ C .T 冬<10℃ D .T 夏<18℃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5~8题。 5.对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的表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6.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与赤道地区差异的原因是 A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重大 B .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小 C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 .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7.60°S 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比,雪线高度相差不大,但永久积雪面积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陆地面积小 B .深受西风漂流的影响 C .无高大山地 D .人类开发利用强度大 8.与图中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基本相似的是 A .气温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B .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C .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D .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分规律 右图表示我国沿29°N 山地雪线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②地处雪线高度较低的原因是 A .纬度低,气温高 B .位于河谷地带,气温较高 C .向阳坡,光照强 D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10.图③地雪线降低的原因有 ①向阳坡,气温高②迎风坡,降水丰富③纬度低,气温高④山坡陡,发生雪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11.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林线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森林面积的减少,中纬度地区的雪线和林线的海拔高度的变化将是 A .雪线上升,林线下降 B .雪线下降,林线上升 C .雪线上升,林线上升 D .雪线下降,林线下降 12.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与同纬度城市相比,雪线异常偏高,原因是这些地区 A .海拔高,气温低 B .海拔低,气温高 C .气候湿润,降水偏多 D .气候干旱,降水偏少 读以北半球为主的一些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高程图,完成13~14题。 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的关系图 垂直地带性

室内环境放射性污染及危害

1、天然放射性来源有哪些?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浸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此外,天然放射性物质还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2、氡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氡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衰变时产生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在支气管、肺和肾组织中。当这些短寿命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的α粒子对内照射损伤最大,可使呼吸系统上皮换换细胞受到辐射。长期的体内照射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据估算,人的一生中,如果在氡浓度370Bq/m3的室人环境中生活,每千人中将有30~120死于肺癌。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还会同时放出穿透力极强的γ射线,对人体造成外照射。 若长期生活在含氡量高的环境里,就可能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白血病。 这种危害是有沉重的教训的:1922年,埃及多名考古学家发掘古埃及杜唐卡门法老陵墓,其后离奇死亡,自此法老毒咒之说不胫而走,人们都传说古埃及人在金字塔里下了毒咒,使得擅闯入金字塔的人中毒咒而送命。最近,加拿大及埃及的室内环境专家破解了这个困扰人们近80年的毒咒之谜。他们发现是金字塔含有大量具有危险程度的氡气,令接触者患肺癌而死亡。专家研究发现,这种令人致命的氡气是建筑金字塔石块及泥土内所含的衰变铀元素释放出来。含氡气最高的三处古埃及建筑,依次序是开罗以南的沙喀姆喀特金字塔、阿比斯隧道及萨拉比尤姆陵墓。室内环境专家巴克斯特表示:"是高含量氡气损害了当年埃及考古学家的健康。"

论文:水平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水平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或经线方向延伸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的规律性。 观点: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表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垂直地带性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水平地带的特点。 论述: 1、温度递减这一共同成因,使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之间出现了相似之处,且在海洋性条件下,垂直带谱能较好地“重复”水平带谱的更替规律。 2、垂直地带性并不像“竖起的水平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出现了外貌截然不同的自然带。 (2)基带把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同时又制约着垂直地带性带谱的性质和类型,出现了高、中、低纬之间,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之间,山体垂直带谱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还受山体自身特点,如山体与风向、山体形态、山体高度等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于水平地带性的特点。

(4)外貌相同的自然带,在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中,其生态条件、结构特征、种类组成也不一样,表现为热量条件、温度变化、植物种类、结构的差异。 综上所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由温度递减产生联系,基带是他们的纽带。同时,基带的特点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又使他们产生差异,各具特色。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 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峨眉山概述 1.1位置概述 峨眉山(103.48°E,29.59°N)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西距峨眉山市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景区面积154 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佛教圣地华藏寺所在地金顶(3079.3米)为峨眉山旅游的最高点。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1.2气象气候概述 峨眉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陡然高出的峨眉山主峰,阻挡东南面来的潮湿、温暖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峨眉山区常年多雨、多雾、少日照,常年笼罩在烟云雾霭之中。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在峨眉平原拔地而起,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温差大,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誉。 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山顶和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1.3植被概述 峨眉山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为各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绿岛”中,珍藏着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分布着高等植物280科,3700余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以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 1402032026孙小飞环境工程(2)班摘要:本文阐述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危害 , 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 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重点探讨了间接防治、直接治理、采用耐辐射微生物、超积累植物和森林等修复技术的防治对策。只有通过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和修复 , 才能起到阻截废气、废液、废渣进入土壤 ,控制污染源 , 使污染土壤恢复原有的功能。 关键词:放射性 ; 土壤污染; 防治对策 ; 植物修复技术 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土壤,其传统的修复方法常破坏环境,因此,对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或修复技术是要视污染情况而定。目前釆取的方法,大致分为间接防治法、直接治理法和生物修复技术三种。 一.放射性污染防治 1.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间接防治法 间接防治就是先釆用机械物理、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化学联合去污等方法对放射性污染水源、大型设备、车辆等进行去污。然后将放射性污染物焚烧、固化、掩埋,不要让放射性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1.1.机械物理法 目前主要有:吸尘法,用吸尘器吸除放射性污染物;擦试法,对污染面进行远距离擦试或打磨,并可配备排气净化系统;高压喷射法,利用高压喷头射出水或者蒸气,用机械力破坏污染层,达到去污目的;超声波法,该法利用18-l00kHz机械振动在固液交界面产生空化作用达到去污目的。 1.2.化学法 化学法就是利用化学清洗剂溶解、疏松、剥离设备表面放射性拔紊污腻物,涂层,氧化膜层等,从而达到去污目的。所用化学药品包括无机酸类、有机酸类、氧化还原类,螯合剂类、碱类、表面活性剂(如烷基磺酸盐、烷基吡啶等)以及溶剂、缓蚀剂、促进剂等。清洗方式可用浸泡法、循环法、剥离膜法,从而去除放射性污染物。 1.3.电化学法 该法将去污部件作阳极,电解槽作阴极,在电流作用下污染表面层均匀溶解,污

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

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那么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垂直带性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地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足够高的海拔使垂直地带性分异得以充分表现。足够大的相对高度差则使垂直带性的分异产物—山地垂直带普更完备和复杂。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如:海拔1867m 的海南岛五指山,土壤垂直带普由5个土壤带组成,而喜马拉雅山系中的许多山脉土壤垂直带普之完整为世界所罕见。 二:气温、湿度及降水。 气温通常随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在青藏高原南缘的中喜马拉雅山脉南翼,从低到高有如下各垂直自然带:低山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 三:与海洋的距离(湿润与干旱地区) 距海洋的远近不仅影响水热条件,而且还影响带普的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普与大陆性带普之分。海洋性带普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卢巴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自海拔600~3700m,分别发育山地雨林、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山地苔藓林带,热带亚高山矮林带。大陆性垂直带如:阿尔金山脉北坡也只有山地荒漠、山地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或高寒草甸带。 干旱区山地在气温垂直递减和降水量随高度增加的规律作用下,往往必须在比同纬度湿润山地更高处才适宜森林上生长的水热条件,因此干旱区的山地森林分布界线总是高于同纬度湿润山地。如:最典型的是昆仑山北坡,山地荒漠上升到3400m高度,山地草原带在3600m 以上转变为高寒草原或高寒草甸带。 四:山地的坡向 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增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迎风坡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背风坡的小。因迎风坡多云雾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升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降低。背风坡反之。山地的坡向同样影响水热条件从而影响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如珠穆朗玛峰迎风坡的植被垂直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而背风坡只有高山草原带。 五:地质构造运动 大范围的地质构造运动使地形发生变形,发生山体塌方,地势隆起,地形抬升或下陷等,从而改变原来山体的垂直地带性。如江西庐山的山顶的红壤就是由于山体抬升造成的。 总的来说,影响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因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山体高度的升高气温随之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10地科董庆

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微波固化工艺及其效应评价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α污染土壤的来源 (2) 1.2.2放射性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 (5) 1.2.3玻璃固化技术在放射性土壤治理中的应用 (6) 1.3微波烧结技术在放射性废物处理及土壤治理中的应用 (9) 1.4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2) 1.4.1研究目标 (12) 1.4.2主要研究内容 (12) 1.4.3研究方法 (13) 1.4.4拟采取的研究技术路线 (14) 2 土壤的微波烧结技术及表征 (16) 2.1土壤基玻璃固化体的烧结工艺 (16) 2.1.1实验原料选取及准备 (16) 2.1.2仪器设备 (20) 2.1.3制备过程 (21) 2.1.4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3) 2.1.5结果分析与讨论 (23) 2.2本章小结 (27) 3 模拟三价锕系核素(An3+)污染土壤的微波固化研究 (29) 3.1模拟放射性土壤的高非晶率 (29) 3.1.1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9) 3.1.2结果讨论 (30) 3.2土壤固化体的高固溶度 (33) 3.2.1样品的制备 (33) 3.2.2表征方法 (35) 3.2.3结果与讨论 (35) 3.3本章小结 (39) 4 放射性污染土壤玻璃固化体的密度及显气孔率测试 (40) 4.1玻璃固化体的密度及气孔率的测试 (40)

4.2结果与讨论 (40) 4.3本章小结 (44) 5 放射性污染土壤玻璃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45) 5.1实验的仪器设备 (45) 5.2土壤固化体的浸出实验 (47) 5.3土壤固化体的抗浸出性能分析 (48) 5.4本章小结 (51) 6 主要结论、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52) 6.1主要结论 (52) 6.2主要创新点 (53) 6.3论文的不足及后续工作的建议 (53) 参考文献 (54) 致谢 (6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2)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 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

福岛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污染修复及启示

54 C H I N A V E N T U R E C A P I T A L EXPERT VIEWS 专家论坛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有多种修复方法,如铲土去污法、深翻客土法、悬土移除法、植物修复和农业化学法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放射性土壤污染修复方法特点,还就福岛事故后所采取的土壤修复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就对我国的放射性土壤污染修复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福岛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污染修复及启示 文/环境保护部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张 琼 陈金融 张春明 王亮 在我国,由于核工业的发展和核技术在工业、农业、能源、军事、交通,医疗卫生等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使放射性核素污染成为当今难以治理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放射性核素进入土壤后,不仅通过食物链对人类自身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也给人们清除这些核素造成困难,尤其是土壤中大面积存在,其清除工作更为困难。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简介福岛事故后所采取的修复措施。 放射性土壤修复方法 放射性土壤修复方法较多,如铲土去污法,即移去表层土;深翻客土或者覆盖客土法,就是在污染土壤上面覆盖新的未受污染的土壤,重新建立生态系统;农业化学法,用钾盐来阻止核污染中的铯-137的吸收;除此之外还有悬土移除法、植物修复法、膜剥离法、电化法、磁化法、 沉淀法、土壤清洗、离子交换法、螯合剂浸取法、絮凝技术法、反渗透超滤法等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是技术不太成熟;有的通常需要巨额的花费,成本太高;有的不太适用大面积低剂量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容易破坏污染土壤的结构和土质,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成本低,无污染,但存在去污效率低下等特点。在选用过程中必须分析土壤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使用,或者几种方法并存,争取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最大的去除效率。在此简要介绍几种放射性土壤污 染后的去污方法。 (1)隔离限制 对暂不具备清污条件且对人类生活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区,使用隔离栏和栅栏与外界隔离,以限制人员进入和防止人员进入并受到放射性危害。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隔离的土地无法进行再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XX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

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 基带 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树线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影响较大,森林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高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

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概述及评价

第37卷第1期 2018年2月 四川环境 SICHUAN ENVIRONMENT Vol. 37,N〇. 1 February 2018 .综述. 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概述及评价 谢广智,骆枫,林力,祝杰,李振臣,陈先林,李文钰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610213) 摘要:核工业发展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土壤问题对生态环境质量、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的严重威胁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现有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做系统梳理,就原理、应用和主要优劣势作简要介绍和评述。同时,建立综合评价矩阵进行系统对比,以期为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放射性;土壤污染;修复;评价矩阵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44(2018)01^0164-05 Summary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covery Techniques of the Radioactive Contaminated Soil XIE G uang-zhi, LUO Feng, LIN L i,ZHU Jie, LI Z hen-chen, CHEN X ian-lin, LI W en-yu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Chengdu610213 ,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 brings problem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ed soil which has attracted highly attention due to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food safety, human health and the threa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recovery techniques of the radioactive contaminated soil, and briefly introduced and commented on their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meanwhile, established synthetic evaluation matrix to compare,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recovery works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soil. Keywords :Radioactive;contaminated soil;recovery;evaluation matrix 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最广泛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中90%污 染物的最终受体。2013年,环保部调查显示我国 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分别为11.2%、2.3%、1.5% 和1.1%。2014年,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我国首部 《土地整治蓝皮书》显示,我国受到中度、重度污 染耕地达5 00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5%[1]。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务院于2016年正式向社会 公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在2020 年底前进一步查明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影响,并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 风险的核心任务。目前基于土壤污染类型的调研和 修复工作重点为无机重金属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 染。而在核工业发展初期,对放射性污染的管控尚未引起广泛重视,也没有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管 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部分核设施周围的土壤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的历史遗留问题。现阶 段,国家在《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中对放射性污染的治理 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放射性污染土壤修 复工作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全面推进具有十分重 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将对现有放射性污 染土壤修复方法做简要介绍和评述,并建立综合评 价矩阵进行系统对比。 1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概述放射性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借鉴无机重金 属污染土壤治理的技术经验,并结合其自身特殊性 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现有的修复方法一 收稿日期=2017-11-13 作者简介:谢广智(1973 -),男,四川新都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专业,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三废治理研究工作。

地带性土壤

一,地带性土壤:庐山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出垂直地带性分布: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棕壤。 1,山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条件)下经生物作用和粘化作用下形成。 ⑴土壤剖面 砂岩山地棕壤土属—中层坡积大月山长石石英砂岩山地棕壤土种。 (3)性质:腐殖质丰富,品质好;心土层粘重,透水性较差;硅铝率高,风化程度弱;盐基饱和度大于60%。 (4)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1】合成有机物质,将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2】富集矿质养分,改变了地表物质循环的方向;3】产生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4】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5】促进风化,活化土壤养分;6】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7】分解和转化物质,释放矿质养分,促进土壤物质循环;8】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分布,总之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2,山地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土壤,发育在海拔1075米左右地区。淋溶,粘化,脱硅富铝化三个成土过程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是肥性较高的土壤。 山地黄棕壤土属—厚层坡积长石石英砂岩山地黄棕壤土种。 (3)改良:针对粘化性质,要施用有机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针对水土保持,要坡地改梯田,种草植树,等高耕作等 (4)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是土壤的基本材料和骨架。土壤组成中,矿物质占95%以上,而土壤矿物质均来自母质;2】是土壤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植物生长中的大部分矿质养分由土壤提供,而土壤矿质养分均来源于母质;3】母质影响土壤的化学和矿物组成;4】母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5】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度和方向;6】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一句话:母质和土壤是“血缘关系”。 3,山地黄壤:是一种酸性比较强的土壤。一般在温暖湿润,有雾时间长达40%或50%地区发育。经过黄化过程即由于土壤中氧化铁高度水化形成水化氧化铁的化合物致使土壤变黄色;脱硅富铝化过程即岩石在高温下强烈分解,硅离子,盐基离子大量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聚集的过程并分为四个阶段:碎屑,中性淋溶,酸化,富铝化阶段;生物富积过程形成。 ⑴土壤剖面:人工柳杉林

垂直地带性 专题练习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专题训练 右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1~2题。 1、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N 坡是向阳坡,S 坡是迎风坡 C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 坡是向阳坡,N 坡是迎风坡 2、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 表示冬季最低气温, 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 A 、T 冬<18℃ B 、T 夏<18℃ C 、T 冬<10℃ D 、T 夏<20℃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其垂直自然带明显。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和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非洲大陆沿赤道东西部自然带迥异,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洋流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4.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坡温度高 B .南坡温度低 C .南坡降水多 D .南坡降水少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5~6题。 5.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甲—丙—乙 6.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山地可能是( ) A .太行山 B .长白山 C .大兴安岭 D .秦岭 8素是( )

A.海拔B.洋流C.热量D.水分 (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 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0.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第11~12题 1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1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3~15题。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 P40 1、从1967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 色调 、亮度 和 彩度 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 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 微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 凋萎系数 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 通气孔隙度 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 活性酸度 ;一是 潜性酸度 。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 气候因素 。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成土母质 。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成土因素 及其对 土壤 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 道库恰耶夫 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 发生学 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 下蜀 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 钙积 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 地表水分 和 热量 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 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 2 CH 4、H 2S 、N 2O 等,吸收O 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P 144 2、褐土的基本性状和诊断特征有哪些?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20cm 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10~50cm ,有CaCO 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 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PH 为7左右无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在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 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第一节土壤地带性概念 土壤地带性规律:通常根据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成土因素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来确定土壤得分布规律,这种土壤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 某些局部地方,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理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则不属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称之为土壤地方性分布律。 土壤分布规律类型有: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一、纬度地带性 指土壤的水平分布与纬度相平行的分布规律。由于太阳照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而变化,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生物(植被)分布发生变化,土壤也呈现一定分布规律。二、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山脉、风向影响,土壤分布与经度相平行。一般距离海洋越远,气候越干旱,距离海洋越近,气候越湿润。气候不同,生物特点也不相同,必然对土壤形成与分布带来重大影响。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 是指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分布。 一般在山地上,基部温度高。由下向上温度逐渐下降(0.6°c/100米)。而湿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加,植被也就出现有规律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垂直分布规律。一般把自基带土壤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反向垂直地带性。后者只有在我国青藏高原出现,如高原上的河流附近谷地,有的深达2-3千米,在河谷上土壤也有一定分布规律,这就是反向垂直分布,通常讲的垂直地带性均指正向垂直地带性,简称垂直地带性四、土壤的区域性 有些土壤类型分布除受生物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地区性的因素,如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这种在某一地带土壤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差异而使土壤有一定的小范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 根据分布区域的大小分: 1、广域的分布:范围较大,如广阔的平原等。华北受冲积平原和黄河泛滥物影响广泛发育了潮土;长江流域中下游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由于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形成)。四川盆地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为紫色土等都属于广域分布规律。 2、中域的分布: 范围一般较小,由于山脉、河流等中地形条件影响下土壤而有一定分布规律。如大蜀山至山下冲地,依次发育着粗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 3、微域分布:通常是指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甚至土类、亚类依次更替的现象。如合肥市郊某些岗地上面分布着粘盘黄褐土,傍地上则有黄白土,冲地则为马肝田或烂泥田分布 五、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上述不同,它一方面受到自然影响,另一方面还受人类活动的制约1.同心圆分布 耕地土壤一般以居民点为中心,越靠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越强烈,土壤熟化度越高,肥力也就越高(图3-1)。如以淮北地区砂姜黑土为例,近村为油黑姜土,远者依次为黑姜土与瘦黑姜土、高肥地区、中肥地区、低肥地区 2.阶梯式分布 一般特征下,在山岭和丘陵地土壤上垦殖时,在不同地形部位采取不同措施,从而形成不同的耕作土壤。如合肥市郊岗顶至傍冲土壤耕作土壤分布为粘盘黄褐土——淹育水稻土——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