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央关于规范高校人才培养

中央关于规范高校人才培养

中央关于规范高校人才培养
中央关于规范高校人才培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央关于规范高校人才培养

篇一:关于高校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张强

中国现代高校是在借鉴欧洲大学模式基础上逐渐发展

起来的。解放前,以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为代表的教育家借鉴西方大学模式,大力倡导通才教育,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放后,在专业人才极其缺乏的情况下,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高等教育学习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而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普遍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又一次摆在了高校面前。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源于西方大学。民国初期,在高等教育体制上效仿西方,既设置培养“硕学宏才”的大学,又建立养成专门人才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时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主张按德国模式,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大学课程之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文、理科学术人才。他高举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旗帜,打通文理沟壑,舒展个性。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要求学生兼具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知识,同时又关注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出路。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以造就“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为己任,倡导全面发展,主张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而偏于前者。总之,旧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通才教育,倾向于通、专结合,这与社会需求和当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开幕词中提出要“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会上,苏联专家阿尔辛捷也夫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即是要把‘抽象’、‘广博’的学府逐步改变成具体的、专业的学府”。1951年底开始的院系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

加强综合性大学”,认定旧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出

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所谓‘通才’。这种‘通才’教育的结果,在旧中国就表现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民国时期引入的通才教育思想为专才教育思想所替代,人才培养以各行业所需的专门化人才为目标,对口培养。当时人们在思想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专业能力代表全部能力,专业能力等于创造能力。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得过死,照此培养的人才难以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缺乏发展后劲。此外,由于实行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国家科研体制,大学在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时受到种种限制,也对提升人才发展潜力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进。1979年5月,全国高校科研工作会议讨论如何把高校既办成教育中心,又办成科研中心。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措施。1993年2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12月又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

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又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xx年2月出台的《20xx—20xx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这些政策文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大学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毋庸讳言,建国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重知识传授、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正如20xx年5月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所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正是意识到了建国以来专业教育模式的缺陷,近年来有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开始重新强调重视本科生的文理基础和文化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xx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二、人才培养计划

原国家教委决定从1995年起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分批、分期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部分高校

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缺乏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并未引起普遍重视的问题,即大学人才培养计划。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规定的总培养目标下进行的,高校根据国家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总的指导性文件,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它包括教学目标、学制、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学时分配、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各个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高校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且这些专业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因而各个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没有更多的自主权。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专业过细、专业面过窄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它大大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计划重视课内教学、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继承,而且主要由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或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管理和监控,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课程实验、校外实践、实验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关心不够,

特别是对创新能力关注不够。

高校缺乏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或片面,定位不清晰。我国许多高校在培养目标表述上含糊趋同,似有千校一面之嫌,定位

上缺乏清晰度,规格上缺乏区分度,且多为专业知识方面的目标,而缺乏综合能力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在其毕业时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国内很少有高校作出明确的表述。美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是wellness,意即良好状态,这个目标是威斯康星大学斯蒂芬庞德分校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目前包括社会发展、体力发展、智力发展、环境发展、职业发展、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七个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信任并尊重他人,与人良好地合作,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annmieke和daveweber1989年提出了培养学生七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办事卓有成效、有效地学习、清晰地交流、与人合作、负责任、保持身心良好状态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其次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受专业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思路的影响,专业培养计划过于强调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素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实际上,当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相关的业务知识,更要有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继续学习能力等。遗憾的是翻开各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很少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美国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acu)在其leap计划中,通过对美国教育专家和用户的问卷

篇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405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钟志华

主题词:学校,教育

提案形式:个人

内容: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高

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专业教师在知识技能传授(做事)、教书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社会责任感(做人)培养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

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20xx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xx】16号),提出要采取有利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xx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中央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20xx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专题会议;20xx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20xx年5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和湖南大学师生座谈时特别强调:“作为一名辅导员,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懂得做人懂得奋斗、懂得走崎岖不平的道路,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大幅增加,整体素质大幅提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按照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有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比如:全社会对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地

位、作用、价值认识还不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业归属感还不够强,学历层次、能力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待遇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

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像重视教学科研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体系。

二、各级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的相关配套措施,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关心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体系。设立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加大辅导员培训培养力度,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进而发挥辅导员队伍在促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质量工程中的作用,提升育人效果。

四、进一步畅通辅导员校内外流动渠道,在岗位人员交流过程中,组织、人事等部门应认可岗位异动辅导员的职称、待遇;把辅导员队伍作为相关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同时,又要积极改善辅导员队伍结构,拓展辅导员来源渠道,尝试吸收基层、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了解社会

人才新需求的优秀人员补充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来源:中国政协网

篇三:高校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

高校“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学生工作是维护学校稳定的基础。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夯实办学基础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带动和促进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贯彻学校20

字办学理念和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使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建设优质本科、创建省属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数量明显增加,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申报评审、认定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材料要求【模板】

申报评审、认定高校教师系列专业 技术职务材料要求 (带下划线的材料均可在XX省教育厅政务网下载)一、个人申报评审材料要求

(六)任现职以来一个学年为本(专)科生讲授一门课程的完整原始教案(装订成册)

1.申报讲师须提供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总结1篇,可作附件材料装订。 2.申报高级实验师,须提供实验报告1份,可作附件材料装订。 3.申报实验师需提供以下材料,可作附件材料装订: (1)实验教学经验总结1份 (2)实验教学教案或档案1份 (3)实验报告1份 (九)有关要求 1.所有的材料、表格均可从XX省教育厅政务网下载,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楚,不得任意涂改,除部分表格有特殊要求外,其余材料一律要求使用A4纸; 2.复印材料须由所在单位审核,审核人须签名并加盖“原件已核”印章及有关部门印章。 3.除表格外,所有材料均按统一封面样式分类装订,不收零散材料。 4.所有送审材料应装入送审材料袋内。材料袋的正面写明申报人姓名、所在(或送审)单位、申报系列、职务及学科专业(其中申报艺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须注明到专业),并列出送审材料目录。材料袋的底端封口处应醒目地标明申报人姓名、所在(送审)单位、申报职务、学科专业。 5.送审材料一般为一人1袋,最多不超过3袋,材料袋使用牛皮纸纸质袋。 6.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申报人员提交的作品应采取特别保护措施。 二、个人申报认定材料要求 初次认定高校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需填写《正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初任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一式两份),并提供经单位人事部门验证盖章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复印件。 调入人员重新认定高校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需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表》(一式两份),并提供学历学位证书、职称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原职称证书、聘书、原发文机关确认文件等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三、单位申报材料要求 (一)通过“XX职称管理系统”采集上报的参评人员基本信息电子档、参评人员花名册(一式2份,用A3纸打印)。 (二)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公示材料电子文档。、 (三)特别信息材料。教育厅直属高校参评高校教师系列外国语言文学、艺术专业技术职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探索文章阐述了校园信息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校园信息 化背景下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措施。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组织机构的运行机制;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完善师生交流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标签:校园信息化;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措施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的交互方式逐步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也对高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现象,它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使之适应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构建个性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整合。 一、校园信息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首先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即所谓的“校园信息化”。而就一般学校来说,工作重点是教学,故校园信息化的中心应该是“教学信息化”。与之相对应的还包括“管理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1]国外大学校园信息化的经验是以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网络为媒介,以校园为平台,优化校内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而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信息传递的快速化,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而,通过合理构建信息化支撑服务平台,将促进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和优化,推进学校教育方式与管理方法的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才条件。教育部在教高〔2007〕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将现行的以人的手工作业为主的教育及管理活动,放到网络信息化平台上来,进而实现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通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同时,校园信息化的推进将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网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校园信息化背景下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措施 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过程上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组织实施到最终实现目标;从组织结构上看,包括从学校党委、行政到各职

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XX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1、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飞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员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第八条“精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副总、总监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第九条“雄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对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3、战略人才的甄选

大数据人才培养

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贵州省在着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新高地,推动大数据产业 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中心和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按照“基础构建、集群聚集、创新突破”的思路,科学规划大数据产业布局,建基地、引人才、聚企业、抓应月,贵州印2014年2用、保安全、促创新,建设信息资源聚集地。2014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从亿元资金,贵安新区每年各安排不少于1省和贵阳市、年起连续3年,个大―2年,用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到2017贵州将形成1户50030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引进和培育户大数据龙头企业,聚集亿元,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3000创新型大数据相关企业,名。名,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引进大数据领军人才1005000年2015年的3年至IDC 一方面,根据的调查报告,全球从2012的26% 的年增长率,超过1/4之间里,云计算的相关工作需求将出现的预测还表明,增长率再次证明了企业对云计算人才的巨大需求。IDC万的云计算相关岗位出现真空,而这方面的求职者年有约1702012值得也都缺乏云计算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不具备完善的培训机制;万,云计算700170警醒的是,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有万上升到亚太地区的云计算人才若以地区来看,产业面临着更大的人才缺口。亚太区的云计算相关人才需求预测,缺失要更加严重一些,根据IDC2015个百分点,到8,超过欧洲、中东等地区32%年增长率将达到.

万。这其中,中国地区也占了很大比例,尤其中年的人才需求是230 国还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另一方面,根据麦肯锡报告,仅仅在美国市场,2018年大数据人才和高级分析专家的人才缺口将高达19万。此外美国企业还需要150万位能够提出正确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大数据相关管理人才。 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大数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等行业据产业健康发展。发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 推进基础研究和核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大部分都是然而,目前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行业打拼的从业者中,在信息周刊的调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大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及数据工程师岗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大数据工程项目的规划、应用和科学管理决策方法,具有大数据工程项目设计、研发和实施能力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财经政务部门、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大数据分析、挖掘、处理、服务、应用和研究工作,亦可从事各行业大数据系统集成、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适合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交叉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以培养面向大数据工程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兼顾交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事大数据项目设计开发、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高级复合、创新型卓越人才。 (二)课程体系与学科建设 作为一个新专业,首先,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地区对于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否有一定的需求;其次,需要了解大数据技术岗位需要何种技能,把大数据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弄清楚,列出岗位技能清单,将技能清单转化为课程清单,明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细化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凝练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本专业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与数据推荐等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队伍建设 由于大数据涵盖内容广泛,因此需要如下三类关键人才队伍建设: (1)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人才,他们具有很强的编程能力,尤其表现在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方面; (2)精通处理大数据分析的人才; (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类人才,以适应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大数据技术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我们通过典型的算法展示、算法实现结合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方面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专业实验教学由理论到应用、涵盖原理验证、综合应用及全方位实验的体系。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特点,结合现代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专业拓展模块——技能考证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大数据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开展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如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大数据系统运维工程师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必须实行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策略,将青年教师派驻企业学习是一种增强师资队伍实力比较快捷的方式,4年内你派出20余人次国内外高校、大数据企业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引进大数据相关专业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4年内拟引进企业大数据工程师4人。 (四)实践平台与科学研究建设

企业人才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课件

企业人才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 王春伟 刚才高老师讲的非常好,对我确确实实有启发。各位老师和领导好,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企业培养人用人。学校培养人,这是一个摇篮,但是我觉得更多的也是以用人的角度去培养人。很多学校培养人跟用人已经是脱节了。很多问题存在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没有更好的沟通。 我几乎每年都到大学校园里面招聘,在2002年到2005之间经常去,今年我没有去,从这几年的招聘中看到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方向感不明确,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学生,在学校反而被浪费了,就觉得挺可惜的。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小孩,一进到学校就放羊了,参加所谓的社会活动,提高综合能力,被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诱惑了,而没有把真正所需要学到的东西学习到。这是一个很让人痛心的事。 其实企业用人的时候很被动的,因为学生太不好用了,没有责任感。有的就是一张口就要钱,这个也许是学校培养时候的偏差,也可能是大环境的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说我很被动的话,也是不对的,因为企业用人方面没有准备好。我从我本企业谈培养人才的土壤,比如说我们公司有多条跑道,比如说在管理方面的,在业务方面的,尽量给员工提供最大的空间。我们招聘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可能在座的人也有知道的,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一句广告词,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我们经常说的大一点。你有这份儿心情,必须要有驾驭这份儿心情的能力。金山这样一个企业,是技术性的行业,我经常说企业性质和文化决定了用人,你是一个软件行业就可能偏技术,如果你是一个销售公司,肯定注重营销。不同的企业文化对用人也是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珠海这块,我们有400多号人,其中有300号程序员,他们做技术的,像网络游戏,程序员队伍技术含量比较高,它的文化、技术都是偏重这块的。 我曾经在大学校园里讲过,相同的能力,相同的资历,你要在一个很不恰当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一般的平台,你的道路就很艰难,很不顺。我经常说章子怡和赵薇的演技可能都差不多的,但是章子怡就走向了国际,而赵薇还在国内。所以选择特别重要。在学校的时候还看不出一些特别有能力的,一般都差不多。但是当你进入工作单位的时候,你尤其进入一个好的单位,那种水涨船高的感觉,就马上遇到一些对手以后,跟你乒乓球似的,跟高手打越打越进步。所以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候,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跑。 比如说企业文化,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核心人员的文化。以前企业小的时候是老板的文化,团队大了,什么文化了?就是核心人员的文化。比如说金山,它就是一个程序员的文化,它的核心人员是程序员,所以它的核心文化就是程序员的文化。我们要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渠道,让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感觉到这就是我的方向,我要走在这个点上,这条路没有错。在中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干技术到30岁就完蛋了,但是在很多大的国际公司,大部分做技术是4、50岁的,因为他们都有经验。他们认为产品就是服务,不是每天都在创新的,有很多产品没有做好的,你再做其他的产品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就把产品修修补补,修到最好。 金山有三个地方,我在珠海是负责人。从我多年用人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也强调说老师引导他们考一堆证,但是我认为这些证没什么用,就跟学历不等于能力,有了结婚证不等于有了爱情,我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大学生在校更应该关系行业方向、行业信息,完成从大学生向职业人转换。我觉得大学生在自我转换的时候是很重要的,包括你以前做一个学生,你可以什么都不问,把你的学业搞好,但是你在企业里面是要业绩的,是要跟团队配合的。在学校的老师也应该明白,学校老师是否明白企业用什么样的人,这个真的挺重要。我认为学校和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

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随着信息数据处理、存储能力以及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大数据的已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方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要创新大数据环境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在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模式。 标签:大数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舍恩伯格教授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海量数据是与样本数据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由于记录、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工具限制,我们只能收集少量数招进行分析,就是我们通常采用的随机采样和样本分析,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改变。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足够的数据处理、存储能力和相应的信息分析技术,使人们能够准确分析处理大量数,大数据分析时代已到来。 一、大数据的特征与内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们已从当初的概念走到了今天真正的大数据时代,顾名思意,“大数据”就是在量数据、海量数据,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都是人类用数字技术对世界的认识与描述。人类认识世界所产生的信息是不断累积的,同是又是不断细分的,所以信息的量是不断地增加,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不断加深,信息量已远远超过了人们常规的想象,例如云数据已不是常规的数据所能描述的。根据大数据的内涵可以概括其有五方面的特征:即多样性、大容量、高速度、时交性和数据异构性。 二、地方高院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高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服务等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征,特别是他们的生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方本科院校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不同,与地方的高职院校也不同,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也具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从人才培养上,它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专业设置上,它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结合,更多地考虑地方社会的发展需要,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注重人才的应用能力与地方行业需求的匹配性;从课程教学上,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占到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的主要力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明确自己的定位,开展应用型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

1.2 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 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 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 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 2.1 校园网络架构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的设施,由校园网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具备连入Internet的环境,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 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 张永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数据中心 150001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1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 1.1 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 2. 2 共享数据库 整个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基础,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 2.3 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FTP、WWW、BBS站、DNS、图书馆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 2.4 增值与拓展服务 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提供接口方便用户使用和继续开发。高级应用服务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对校园内部综合管理部分,如无纸化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学籍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专家评估系统等; 第二部分,即学校对社会以及校园外部的服务管理部分,如招生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网上社区管理系统、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 2.5 数字化虚拟校园 是校园信息化系统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电子化校园。 3 校园信息化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发布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

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下面爱汇网小编整理了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篇1 一、学科简介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办于1946年,历史悠久,发展快速,优势明显。1986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1年获传播学硕士学位点,2015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学博士点,2011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建立了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在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学科方向上,均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扎实丰硕的科研成果。现有学科发展平台包括:广东省名牌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广东省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新闻学学科,广东省第一个文科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华南新闻传媒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体实验中心,及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52位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导6人、教授19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新闻出版总署行业领军人才 1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1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1人,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1人。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600篇,出版专著及教材50多部,获国家级科研奖励2项、省级1项,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2门。本学科特别重视与主流媒体强强联合,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传媒人才,如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合作举办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传媒领袖讲习班等,在学界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

1363-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大数据,学界普遍认为是指数据量大,产生速度快的非结构化的数据集,通过对该数据集的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够发现已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实现有效的科学预测。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大数据”成为IT 产业的又一次重大技术变革。联合国在2012年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Big Data for Developmen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也必然波及到教育领域,美国教育部早在2012 年就发布了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世界先进国家正积极筹划数据教育的研究计划,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大数据”对教育决策、教育评估、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智慧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这一方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抓住这场新技术革命为传统教育带来的机遇,培养出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立足现在、面对未来亟须审思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2.课题界定 本课题属于高等教育研究范畴。课题基于当代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大数据的视角,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调查法、对比研究法等,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这一新型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路径,对教育数据挖掘(EDM)和学习分析技术(LA)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及新型数字化管理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3.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课题包含两大关键词,即“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数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议题是教育界一直以来热议的问题,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大数据”同云计算一起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高峰,与智能化生产、无线网络革命共同被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人们已清醒认识到大数据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革命性影响。同时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正是当今国内外学界积极探索的课题。目前国外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研究成果还不足。 但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和角度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目前还属于空白,这也是本选题的意义之一。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选题对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大数据教育计划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向——“智慧教育”及“个性教育”的实现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具体表现在: 理论意义及价值 (1)目前已有成果缺乏从大数据视阈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课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2)本研究对大数据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路径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人才培养方案(最新整理)

淮海控股集团 人才培养管理方案 第一章:方案概述 一、目的 1、有效承接淮海哲学的人才理念,践行“高层专家化、中层职业化、基层专业化、员工精益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淮海人才培养体系。 2、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职责,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3、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储备人才培养管理; 4、规范储备干部的培养模式,建立历练模式和挂职、轮岗制度; 5、降低由于干部未经岗位实践,就直接任命,造成的用人风险。 二、适用范围 1、各级高、中、基层管理人员; 2、各职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3、外部招聘中、高管。 三、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1、人才培养的标准:使员工认同淮海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具有胜任岗位的专业能力、核心能力。 2、人才培养的关键:动态调整各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之与公司战略和经营发展相匹配。 3、人才培养的机制:持续优化集团阶梯状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各层次人才的孵化功能,保证集团所需人才的不断输出。

四、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1、明确集团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指导集团各部门进行人才培养管理。 2、为各类人才建立清晰的学习路径和平台,使其明确发展方向。 3、明确各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 五、人才培养的路径图 (一)、路径图 无论员工处于管理岗位还是专业岗位的任何层级,都能找到对应的学习内容。如下图所示: 1、晋级包:职业生涯纵向跃迁的学习包,帮助员工更好适应更高层次工作。 2、轮岗学习内容:员工在不同岗位间转换时学习的内容,帮助员工更好实现新岗位工作。

3、人才培养不是单一的培训,必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个人发展计划、在职培训、储备培养、轮岗都是重要形式。如下图所示: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 根据能力素质模型,无论对管理人才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分为价值观体系、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三部分。 1、价值观体系:是每位员工都必须理解和认同的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包括愿景、核心价值观、淮海经营理念等。 2、专业能力:是为履行某职能的岗位或角色所必须具备的本职能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根据职位发展,会有掌握广度和深度的差异要求。淮海的专业能力分为经营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管理、营销、技术、研发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指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呈现三大亮点 ——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4年,正好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周期。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年来,教育部高教司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线,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显著成绩,呈现三大亮点: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强化实践。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问:教育规划纲要从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10-202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重要部署,为落实这些部署,4年来,我们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措施? 答:在战略目标上,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发展任务上,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在体制机制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等。 在保障措施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年来,高教口相关司局按照部党组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发布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12年3月,发布《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提出了11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5个重大项目,描绘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3年2月,发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启动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综合实力提升工作和千名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重大项目。 二是出台“高教质量三十条”等系列文件。2011年7月,发布《“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中央财政投入35亿元支持项目建设,建设重点是质量标准研制、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12年3月,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措施,推动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踏上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征程。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详细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及目的 芝诺数据自主研发的高校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手段,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逐步实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把控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该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宽广和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大数据行业各个岗位真正的职业技能。 二、功能模块和建设思路 芝诺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构建总体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平台硬件,二是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包括: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三是产品服务体系。 具体如下:

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由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和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构成,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部署在大数据教学科研一体机中。 二、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1、项目建设目标 1)平台的建设能让高校大数据专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培养实用性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与就业率,为“大数据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2)平台的建设将支撑大数据去冗降噪、大数据融合、大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能够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助于大数据方向发展和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团队培育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积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3)平台的建设搭建可以发挥学校的行业优势,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4)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2、项目建设内容 1)模块一:平台相关硬件建设 本模块主要包含:大数据教学科研一体机 技术参数:

人才培养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2016)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数理知识、本专业理论基础与核心知识;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工作或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合型高技术人才。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土建与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47年,当时属华东交校三系之一,1949年并入山东工学院,1963年济南工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并入山东工学院,上述两个系即为学院的前身。1970年起学院一度停止招生。1983年于山东工业大学恢复建系,1984年开始招收水利专业本科生。2000年7月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本专业即为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二)在校生规模 截止 2016年11月底,共有本科在校生163人。 (三)课程设置情况 1、培养方案学时与学分

2、实验情况 3、精品课程、双语课程、英语课程建设情况省级精品课程:流体力学,曹升乐,2011 4、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统计时间:2015年9月-2016年7月 (四)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培养创新创业的青年大学生人才队伍,本专业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1.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科学探索; 2.改善和优化本科生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3.提出并初步实施校外导师制。聘请校外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以及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知名教授来校讲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主动性; 4.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营造创新创业大环境。利用“挑战杯”启动宣讲会、经验交流会、新手手册、迎新晚会、家长见面会、年级大会、专业介绍、班会、“大学生讲堂”等集体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