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汤☆

——附43首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南京中医药大学史欣德

一、组成与方证

1.组成: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

2.用法:上药前三味切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减4/7水量),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约与服药量等),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可大汗),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3.方证:

①《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sè,吝啬,

...,啬啬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微微)恶寒,淅淅

..........者。

.....(xī,风雨声)恶风,翕翕

.....(xī,聚集,热郁不散)发热,鼻鸣干呕,头痛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

......者。霍乱吐利止而身....者。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太阴病,脉浮

痛.不休者。

②《金匮》:妇人妊娠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

...............,无寒热。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

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

...。

..................,汗出

③《医灯续焰》: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脚气发于太阳经,发热头痛恶寒,目眩项强,腰脊、身体及外踝后至小趾外侧皆痛。

④《伤寒附翼》: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

提示:

体表症——程度不重的发热,恶寒,恶风,汗出,头痛,身痛——营卫不和

消化系症——干呕,气上冲,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脾胃不和(营卫出中焦)

二、药证与病机分析

1.药证分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其性散。临床作用广泛,有发散表邪,温经止痛,平冲降逆,通阳利水、温中补虚等多种功效。在外感(如桂枝汤、麻黄汤)、异常出汗(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肢体疼麻冷痉挛(如当归四逆汤、瓜蒌桂枝汤)、腹痛(胃脘、脐周、小腹)(如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气上冲(如奔豚气、喘、呕、心悸)(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便不利(如五苓散)、泄泻痢疾(如桂枝汤)、遗精(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等病证中运用机会较多。本方中主要取其温通卫阳,发散风邪之功。用以解除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身痛,气上冲等症。

芍药: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其性敛。为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之要药。临床主要用

于营阴不足所导致的肢体挛急疼痛麻木(如芍药甘草汤、桂芍知母汤、当归四逆汤)、腹痛(如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妇人月经不调(如四物汤、当归芍药散)等病证。本方中主要取其益营补虚,收敛津气之功。用以解除身痛,腹痛、自汗出等症。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外能发散风寒,内有温中止呕,化痰解毒之功,为呕家圣药。在呼吸与消化系统病证中常用。在本方中一方面加强桂枝散寒解表之功,另一方面温中和胃,以解除干呕之兼症。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功能补益中焦脾胃,缓和药性。在本方中佐芍药益阴和里。

甘草:甘,平。归脾心肺经。是方剂中应用最多的药物,有“国老”之称,李时珍认为“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在本方中起调和诸药之功。一助桂、姜以攘外,一助芍、枣以安内。

全方功效:《伤寒论》:“解肌发汗,和营卫(阴阳)”。本方既是一首发散风邪的“散”方,同时又是一首调和营卫,即调和阴阳的“和”方。方中桂枝配生姜散风寒,又能温通阳气;芍药配大枣收敛津液,又能滋阴养血;甘草外能助桂、姜散邪益阳气,内能助芍、枣益阴缓急。本方所用药物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略作加减(药量或药味)后即能治疗外感证,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证的这一特性。

2.病机分析:

“外受风寒,营卫不和”是本方的基本病理。

发热,恶寒,恶风,汗出——风寒犯表,表气郁闭,多恶寒发热,无汗。而此方证有汗,与素体营卫之气虚弱,风扰营卫不和有关,属表虚证。卫气不足,不能固表;营阴不足,津不内敛;加之风性开泄故自汗出。由于汗出,故其发热大多为低热,热势不甚。此证常见于各种虚弱之体。特征如黄煌教授在《中医十大类方》一书中所指出的:“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比较细,……”此外,临床观察到,老年体虚者,慢性病患者,妇人产后,手术后,或大病初愈,近期过于劳力劳心,体力不足者,外感风寒之邪后易出现桂枝汤见证。

头痛,身痛——风寒束表,经气郁闭。

干呕,气上冲,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营卫出中焦,在表之营卫受邪,必殃及于里,至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则干呕,气上冲,食不下;清浊不分则自利;气郁不通则腹自痛。

总之,表虚复感风寒,致营卫不和是本方证的基本病理改变。

三、应用范围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多科疾病。

1.感冒:包括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多见于素体体质虚弱、手术后、产后、过度劳累时合并的感冒,以及发汗退热药运用不当者。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热势一般不高,或低热,厚衣则热而汗出,减衣则恶寒怕风,乏力,鼻塞流涕,头痛,或伴恶心欲吐,不咳,咽不痛,口不干,舌淡红,脉缓不数。

2.功能性低热: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包括夏季低热:俗称“疰夏”,每遇夏季则低热,伴乏力,食欲不振,天气转凉则自行消失;各种感染性疾病后期低热:多发生于高热退后持续低热,但反复体检与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神经性低热: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女性,伴乏力、头晕、纳呆、心悸、多汗等症,活动或紧张后体温上升,卧床休息后下降,或降至正常。

3.小儿发热惊厥:6个月到5岁幼儿当体温升至39度以上时常易出现惊厥。而桂枝汤所适应

的发热惊厥多见于体质较弱,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的幼儿。表现为发热(体温往往低于39度),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舌淡白,脉来浮缓者。

4.异常出汗证:包括自汗与盗汗。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如各种发热性疾病后期、产后、肺结核病、更年期综合症等。临床特点为:自汗出,活动或进食时尤甚,或入夜睡中汗出,严重者汗出不止,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伴疲乏无力,肢端麻痹,头晕、口不渴,尿量减少,脉浮缓,重按无力等症。

5.妊娠呕吐:即妊娠恶阻,主要表现为呕吐频频,不欲饮食,严重者食之即吐,伴面色不华,语声无力,有汗,或腹痛,舌苔脉象无异常。以既无明显寒象,又无明显热象为宜。

此外,桂枝汤经加味后治疗的病证相当多,有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肠炎、菌痢、哮喘、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肝炎、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癫痫、血管神经性头痛、过敏性鼻炎,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疝气、睾丸炎;以及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冻疮、多形性红斑、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四、43首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此43首加味方加味药物限定在5味以内(包括5味)。平均0.83味。

1.加味药物分析

43首桂枝汤加味方中,出自《伤寒论》的有14首,《金匮要略》3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此事难知》、《易简方》、《重订通俗伤寒论》等唐至清代医籍的共25首,现代1首。所加药物共36种。各药在方中出现的次数多少不一,详见表1:

表143首桂枝汤加味方加味药物频次统计

加味药物的出现次数多少,一般并不代表该药与桂枝汤中诸药配伍价值的优劣。但可反映加味药物的病证适应性,如43首方中加芍药的有13首,这13首方的主治涉及发热、汗证、痉证、身痛、腹痛、下利、遗精等多种不同病证,提示芍药在桂枝汤变证中的配伍应用面很广。又如加大黄的方只有1首,但并不说明大黄在桂枝汤中的配伍价值不大,而只表明适用于加大黄的桂枝汤适应证较少。

所加药物的功效及每类药物占所加药物总数(36味)的比例,见表2:

表2

从表2可看出,36个加味药的功效涉及解表、清热、温里散寒、补益、活血、理气、攻下、降气化痰、固涩、利湿等十大类,反映出桂枝汤加味方主治病证的广泛性、多样性及复杂性。从各类药物占总加味药的比例来看,以补益、解表、清热、温里药为多,表明虚证与外感证在桂枝汤的变证中较为多见。这与古代医家所认为的桂枝汤“外证得之,可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化气调阴阳”的观点正相符合。

2.加味方方证分析

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太阴病、霍乱、产后风等证,而43首桂枝汤加味方的主治病证已扩展至疟疾、痉病、痹证、腰痛、转筋、腹痛、瘕疝、下利、汗证、遗精、奔豚、喘证、呕吐、心悸、女子梦交、冻疮、黄疸、产后虚羸等多种外感及内伤杂病,这些病证大致可归纳为外感发热、肌肉痉挛、肢体疼痛,腹疼痛、精微不固、气上冲等六大类,分析每类病证的配伍加味方法,探讨其内在规律,对我们理解、研究、运用这些方剂都是极为重要的。

2.1.外感发热类

外感发热是桂枝汤主症之一,而加味方用于这一病证的也不少。具体加味方法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加麻黄、杏仁等发散肺经风寒的药物,即与麻黄汤合用。如《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主要用于表虚营卫不和之体感受风寒,邪郁肌表,留恋不散,表现特点为发热如疟,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身痒,脉微缓。若兼风热的小儿发热自汗,则加柴胡、葛根,方如《幼幼集成》柴葛桂枝汤。二是加柴胡、黄芩等和解少阳的药物,即与小柴胡汤合用,方如《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用于桂枝汤证表邪未解,又入少阳,症见发热而伴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三是加石膏、知母等清泄阳明气分热的药物,即与白虎汤合用,用于表邪未清,阳明里热已甚,表现为发热,热多寒微,汗出,口渴引饮,头痛,骨节烦痛者,方如《痎疟论疏》桂枝一白虎二汤等。

2.2.肌肉痉挛类

痉证、项强、脚挛急(转筋)是桂枝汤加味方方证中出现比较频繁的症状之一,由于这些病证均以肌肉收缩痉挛,屈伸不利为特征,故归为一类分析。桂枝汤方证中本无肌肉痉挛症,但因方中

桂枝能温经通络,白芍配甘草能养血滋阴、舒筋缓急,故加入各种升津舒筋活络的药物后,可用于因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多种肌肉痉挛证。如外感风寒,太阳经经气郁闭,致项背强,无汗恶风,甚则欲作刚痉者,加散风寒,舒经络的麻黄、葛根,方如《伤寒论》葛根汤;若产后寒伤营血,而病刚痉者,再加首乌,方如《医学摘粹》葛根首乌汤。若桂枝汤方证兼津液不足,经输不利,症见项背强而反汗出恶风,或身体强的柔痉,则加升津舒筋的葛根、栝楼根、防风、川芎,方如《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金匮要略》栝楼桂枝汤、《此事难知》桂枝加川芎防风汤等。脚挛急症,大都为过汗或吐下后伤阳或阴阳两伤,故多加附子,或再加肉桂、芍药、当归,方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伤寒瘟疫条辨》桂枝加附桂汤、《此事难知》建中加附子当归汤等。

2.3.肢体痹痛类

身疼痛、四肢酸痛、腰痛等肢体痹痛症是桂枝汤加味方方证中又一类出现较多的病证。引起肢体痹痛的原因很多,有邪阻经络,不通而痛的实证,也有气血营卫不足,经脉失养而痛的虚证。桂枝汤为温阳益阴,调和营卫的基本方,方中桂枝能温经通络止痛,芍药配甘草能柔肝养筋,缓急止痛,故其加味后主要用于各种虚寒性的痹痛证。如加益气养血的人参、芍药,散风寒的生姜,用于治疗发汗后气血营卫两伤,经脉凝涩的身疼痛,脉沉迟的《伤寒论》桂枝新加汤;加养血益阴,缓急止痛芍药、饴糖,用于虚劳四肢酸痛,手足烦热的《金匮要略》小建中汤;加补气利水的黄芪,用于气虚水停的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的《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加理气的陈皮,用于治疗营卫不和,又兼气郁经络的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头重鼻塞,恶风微汗,一身痛无定处的《重订通俗伤寒论》桂枝橘皮汤;加养血和血止痛的当归、芍药,用于产后阴血不足,寒凝经脉的小腹拘急,痛引腰背,方如《备急千金要方》的内补当归建中汤等。

2.4.腹痛类

桂枝汤原方主治中并无腹痛一症,但组方中的芍药、甘草为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的要药,对横纹肌与平滑肌痉挛性疼痛均有效;桂枝、生姜能温阳散寒止痛,故加味后,特别是加缓急止痛的芍药后能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虚性或虚实夹杂的腹痛。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类为以加芍药为主,或再加饴糖、阿胶、当归、黄芩、附子、大黄等滋阴养血、清热、温里、攻下药的加味方,主要用于阴阳两虚,中焦营卫失和,或兼里热、里寒、积滞的腹痛证,方如加芍药、饴糖,用于治疗虚劳里急,腹中痛,脉弦涩的《伤寒论》小建中汤;单加芍药,用于太阳病误下后腹满时痛的《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加芍药、当归,用于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绞痛不止的《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加芍药、阿胶、黄芩,用于虚中夹热,伴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自汗的里急腹痛,方如《仁述便览》小建中汤;加附子、白芍,用于冒涉湿寒,贼风入腹,拘急切痛的《易简方》附子建中汤;加芍药、大黄,用于误下后毒气内攻的腹大实痛,大便秘,关脉沉实者,方如《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一类为加吴茱萸、乌头等温中散寒止痛的加味方,主要用于阴寒偏盛的瘕疝腹痛,方如《医学金针》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一类为加生地、桃仁等活血化瘀止痛药的加味方,用于妇人经行瘀阻血脉,又感风寒之身热腹痛,方如《医级》桂桃汤等。

2.5.精微不固类

自汗、黄汗、遗精、下利等是桂枝汤加味方中出现较多的又一类病证。从加味药物来看,主要有补气固表的黄芪、白术、人参,收敛固涩的龙骨、牡蛎,收敛营阴的芍药,温阳固脱的附子,升清止泻的葛根等。可见气虚不能固摄,阴虚不能内敛,以致精微物质外泄,是这些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其中用于汗证的加味方最多,如加黄芪,用于黄汗的《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加黄芪、白术,用于表虚多汗,脉弦软的《医略六书》桂枝加耆术汤;加黄芪、当归,用于小儿痘后阳虚自

汗,醒着而出者的《幼幼集成》建中汤;加人参、芍药、饴糖,用于虚劳自汗的《景岳全书》人参建中汤;加附子,用于阳虚漏汗不止的《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等。治疗遗精,有加芍药、饴糖,或再加阿胶、黄芩,用于虚劳里急,梦失精的《金匮要略》小建中汤,《仁术便览》小建中汤等;加龙骨、牡蛎,用于阴阳两虚,精血衰少,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失精的《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下利,主要有加芍药、附子,用于阴阳两虚,寒湿贼风入腹,泄泻呕吐的《易简方》附子建中汤;加葛根、麻黄,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伤寒论》葛根汤等。

2.6.气上冲类

气从少腹上冲胸之奔豚、喘、呕等也是桂枝汤加味方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几个病证。由于奔豚属肾气上逆,喘为肺气上逆,呕为胃气上逆,可见“气上逆”是这些病证的一个共同特征。桂枝汤中的桂枝具有温通阳气,平冲降逆之功,生姜有和胃降逆止呕之效,芍药为敛阴缓急之品,故桂枝汤有向下的作用趋势,加味后可用于各种气上冲症。如治疗奔豚,主要有加桂枝(肉桂)的《伤寒论》桂枝加桂汤;加当归、茯苓泻肾补心的《外科证治全书》桂枝加当归茯苓汤等。治疗喘证,则加降气平喘的厚朴、杏仁,用于体虚素有喘疾,又感风邪,引动宿疾的《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补肺降气化痰的黄芪、半夏,用于肺虚有痰而喘的《外台秘要》建中汤等。治疗呕吐,加和胃降逆的半夏等,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但呕的《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等。

综上,桂枝汤加味方的加味药物虽多,但不外“补虚”与“泻实”二大类;所治病证也不外“虚”或“虚中夹实”二大类。“母方”桂枝汤证之“气血阴阳不足,营卫失调”的病理基础,也是所有加味方方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加味运用的规律是兼外感或内生诸邪者,即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解表、清热、散寒、理气、活血、降气化痰、攻下、利湿等祛邪之品;虚上加虚者,则加补气温阳、补血养阴、固涩等补益之品。在选择具体的加味药物时,当首先考虑前人所创的这些加味方中出现的药物。对加味方方证进行归类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桂枝汤的各种变化证,更准确地运用桂枝汤及其加味方。

五、现代实验研究

1.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给动物口饲桂枝汤煎剂,能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提高感染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廓清能力;抑制急性炎症的渗出过程。

2.镇静作用。实验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

3.对汗腺分泌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桂枝汤对汗腺分泌亢进动物有抑制作用,能使之降低到正常水平;而对汗腺分泌抑制的大鼠,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提示桂枝汤对汗腺分泌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4.对体温和肠蠕动的调节作用:桂枝汤口饲大鼠,能使酵母引起的发热和安痛定引起的体温降低加速恢复正常;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蠕动功能亢进,兴奋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蠕动减慢。提示桂枝汤对体温和肠蠕动起双相调节作用。

六.注意事项

1.服药后宜吃热粥以助胃气,助药力,助发汗解肌。

2.因病而忌:《伤寒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可以理解为所有有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食物均在禁忌范围。

3.因证而忌:《伤寒论》:“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注解伤寒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即表寒实证、湿热素盛的酒客之体、阳热亢盛之体均不可用本方。用之则易出现毒副作用。

附:桂枝汤加味方表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古今称为“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现代研究具有汗腺分泌、体温、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又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本文通过临床应用体会,验证桂枝汤疗效甚佳。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临床疗效颇著。全篇共113方,其中桂枝汤类19方[1]桂枝汤乃《伤寒论》治病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效。此方沿用近二千余年。该方药用历史悠久,配伍严谨,疗效卓著,不仅能固护卫阳,且能燮理营阴,温通心阳,养阴护液,健脾益气,安中和胃,疏通经脉,缓急止痛。其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之表证,而是能够用于治疗多脏腑、多病证之良剂。 1桂枝汤的组方

药物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本方为汉代剂量)。方中桂枝温通卫阳,解肌发表,为君药,配以生姜之辛,以解卫分之风邪,具有降逆止呕之功。芍药味微苦能敛阴和营,用以臣药,配大枣之甘,可滋养营阴之弱。桂枝配芍药以和阴阳为佐药。甘草和中扶虚调和诸药为使。以上五药,内含辛、酸、甘等味,辛甘化阳以助卫,酸甘化阴以和营。故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2]。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古今称为“仲景群方之魁”。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和利尿作用,而它的退热降温作用是通过其皮部所含有的挥发油刺激汗腺来产生[3]。桂枝皮薄、枝细、还要去表皮,那么桂枝的发汗解肌作用就非常有限。所以伍以生姜助其发表。至于芍药,重在泄营。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解痉止痛、降压镇静、抗菌和抗惊厥等作用[4],与《伤寒论》成书年代相近的《别录》、《本经》所载和营泄邪,通顺血脉,消肿退热,缓急止痛和通利小便等功能亦相近似。且芍药的挥发油也有解热功能闭。生姜助桂枝走表通阳,芍药协桂枝入里泄营,一表一里,形成开合调节。可见生姜在桂枝汤中具有与芍药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一君二臣的主要药物之一。 2桂枝汤现代药效学研究 2.1双向调节作用 2.1.1对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桂枝汤对汗腺分泌有双向的调节

桂枝汤

桂枝汤 2004年夏在深圳遇一许姓老者,说李医生我想考验一下你的中医功夫行不?我老婆感冒,不许你用西药,只许用中药,而且只许开一剂,如能治好我老婆的感冒,我就佩服你的中医功夫。我说只能试试,万一不行你可千万别见怪。许老者说可以,但要烦请你到我家,因为我老婆脚扭伤一年有余,如能治好她的感冒,我便让你治她的伤脚,还有我的高血压病,我儿子的前列腺炎。我老婆她已经一年多未曾下楼了。 至其家住四楼,老妇年已60岁,极消瘦,面色苍白,一派虚寒之象。察其舌质淡,苔薄白润而滑,脉浮缓,头痛发热不甚,汗出,微恶风寒,食少纳呆。诊毕告知此病一剂中药可癒,但必须服药后服热粥一碗方能一剂治癒。老者说可以。乃处以桂枝汤原方。许老者是广东潮汕人,说以前在老家感冒服西药不效,需服中药才行,故试一下你的功夫。照方服用一剂而癒,药费两元钱。许姓老者视为珍宝,说我老家的中医处方有10多味,不像你此方只有数味,将方抄下保存,说日后再有感冒仍服此方。从此交为朋友,其本人高血压,子孙及家人有病均求为诊治。并广为传说。后为其治脚扭伤肿胀疼痛此是后话。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服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体漐漐(音执,微汗之意)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癒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的第一方。现代人感冒一般不愿服用中药,一是麻烦需煎药,二是认为中药效果来得慢,没有西医输液打针服药来得快,只是用西药数日不癒者方才想服用中药,习俗如此,实难更改也。近观不少患者,感冒发热咳嗽咽痛,服用西药,输液,发热退速而咳不止者多矣。桂枝汤为治太阳中风之效方,非治感冒之必效方也。医所尽知麻黄汤解寒邪之表,桂枝汤解风邪之表,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 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 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 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

麻黄汤类方歌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首先从桂枝加桂汤开始。【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君)生姜三两(臣)甘草二两(佐)大枣十二枚(佐)芍药三两(使)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这是桂枝汤加大了君药桂枝的药量,从而加强桂枝药症的作用: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条文后说:“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加大用量,发散、降逆气和补中气的作用就大。桂枝发散力强,带动津液向全身体表发越、向外流动,经过汗和尿排出。因此,桂枝降冲逆,是释放上冲压力、使“气得旁流”的作用,没有表证的上气奔豚用了效果不好。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协助桂枝解表和降冲逆,单味生姜,量大一些水煎服,治水气上逆的眩晕效果就很好。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趁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

不均衡了。所以,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补一补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行了。桂枝这味药,有这么大的效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仲景还有一个以桂枝为君的“至简之方”,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君)甘草二两(佐)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这个方的君药桂枝,具有温阳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而蜜炙甘草,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因此,由4两桂枝和2两炙甘草组成的本方,具备甘滋津液,温阳解表降逆的作用;可治疗津亏气逆合并表证的情况。在六纲,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或中风)证合并津亏。发汗过多,会伤及胃气津液,津液过损,上焦亏虚,下焦之气就会乘虚上逆,造成严重的心慌心悸,或心下胃脘部的悸动不安。这种悸动感属于虚性,得按则舒,这是桂枝甘草汤的典型症状。因此,桂枝甘草汤可以治疗阳虚而津亏的严重心悸,临床要注意辨证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君) 生姜三两(臣) 厚朴二两(臣) 杏仁五十枚(臣) 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二麻黄一汤在中医学上属于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中药方剂。根据相关的一些医学研究上认为,这样的中药试剂十分的安全、有效,适合很多疾病的症状,下面就去认识下桂枝二麻黄一汤这种方剂吧。 【处方】 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 【功能主治】 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日再发者。 【用法用量】 以水5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本云:桂枝汤2分,麻黄汤1分,合为2升,分再服,今合为1方。将息如前法。 【各家论述】

①《伤寒附翼》: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杨之峻攻。故取桂枝汤3分之2,麻黄汤3分之1,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较二分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②《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16铢麻黄,不能胜1两17铢桂枝、1两6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临床应用】 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头痛恶寒,脉紧,言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桂枝6钱,杏仁5钱,生姜6片,麻黄(去节)3钱,炙甘草3钱,大枣(去核)2枚。煮3杯,先服1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再不汗,促投其间。 ②寒热往来《经方实验录》:王右,寒热往来,1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枝5钱,白芍4钱,生草3钱,生麻黄2钱,光杏仁5钱,生姜3片,红枣5枚。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JT叔叔) (2013-03-27 22:39:39)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一) 仲景的补药路数最安全也最险: 虽然虚劳体质多伴随发热、口渴等症状,后世医家多以清凉滋阴补,这是对病状妥协、好让病患感觉舒服,但仲景不妥协,所以会发现,仲景的补药有时候会有一点危险,以病人的体质用到这么暖的药,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舒服的后遗症,但相对而言,仲景的选择反而是比较安全的补药,因为吃补药不当可能会导致邪气束在里面,让很多病都治不好,就像熟地黄如果使用不当会把很多邪气黏在里面,像人参、黄耆也会束到人,故从长期来看,仲景补药的路数是比较稳的。例如桂枝龙骨牡蛎汤可以处理遗精早泄的问题,一般都用固涩的思维处理,但研究经方的学者就会觉得它让身上的营养去到该去的地方。 一般补药都要兼顾补泻同用,才不会补太过而闷在里面,所以肾气丸用地黄补肾就要用泽泻泻肾,用山茱萸补肝就要用牡丹皮泻肝。这种思维就对后世医家有很多启发之处。但也有推翻这个思维的例如张景岳的左归丸、右归丸,就把泻的药拿掉,看起来比仲景补药更补,但吃久了就觉得有些闷住。 症状与药方的重整 虚劳的篇章脉证很乱,需要拆解后重新整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描述虚劳体质的哪一句话可以对到桂枝龙牡汤、小建中汤或肾气丸?二、关于虚劳的许多零碎的情报,究竟要合乎几句话才可以决定那是虚劳体质?例如仲景说虚劳人消化功能不佳、容易拉肚子?但如果一个人容易拉肚子,可不可以就断定他是虚劳人? 其实仲景这种写法读久了就会发现,关于虚劳的症状,在临床上不太一定要用哪个方?例如老人家脚软无力,就不一定是桂龙牡或肾气丸。 补药的基本禁忌,就是感冒不可吃肾气丸,但小建或桂枝龙牡就不必管是否感冒。像有一麻黄汤症的感冒又手脚冰冷,先给四逆汤让手脚暖回来再用麻黄汤发汗,一天就好了。 薯蓣丸是给三天两头就感冒的人吃。感冒的密度频繁到没有机会吃补药。 虚劳与其它病症的区分 例如虚劳跟水毒到底如何区分?到底要吃真武汤还是小建中汤?现代人的体质很多都是阳虚阴实到极点,一出手就很适合四逆汤、白通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可是那又对不到仲景虚劳的范围了。 虚劳补药排列次序的意义:从阳虚到阴虚 虚劳篇的方剂,从桂龙牡汤到酸枣仁汤,按排列的次序,虚劳的状况是从比较偏阳虚慢慢到比较偏阴虚的状况。亦即到了肾气丸、酸枣仁汤,处理阴虚的就比较多,桂龙牡汤处理阴虚就比较少。薯蓣丸跟大黄蛰虫丸处理的是比较特殊的功能。 桂龙牡汤、建中汤都以桂枝汤底结构,用调和营卫,让补药补得进去 桂龙牡汤跟建中汤都是桂枝汤底,其结构对于补虚劳的意义,主要是以「调和营卫」,做到后世补土派所要做的事。很虚的人要开补药,往往补不进去,这关系到消化功能、甚至肾脏功能的问题。脾肾两关是一定要突破的难关,看来是阴虚体质,但仲景治阴虚的标准方是麦门冬汤、炙甘草汤,放

麻黄汤证伤寒论

麻黄汤证伤寒论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折算的问题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千二百黍实其龠合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书˙律历制》(二)伤寒表实证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经典著作教研室岳小强麻黄汤证【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 ()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辛温开腠发汗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两两个两先煎麻黄去上沫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停服饮食清淡适量。 【麻黄汤方后注】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原文】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 麻黄湯主之。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词解】①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②衄:此指鼻出血。 ③阳气重:此处指阳气郁遏较重。 【原文】 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 ()脉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黄湯。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黄湯。 ()【析义】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证名中风伤寒病因风寒风寒病机卫强营弱卫闭营滞症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辛温发汗调和营卫特征药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草麻桂与麻杏相关脏腑脾肺煎服法饮热粥、温覆温覆汗法禁例【原文】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①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②。 ()瘡家③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④。 ()衄家⑤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⑥直視不能眴⑦不得眠。 ()亡血家⑧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⑨。 ()汗家⑩重發汗必恍惚心亂⑾小便已陰疼⑿與禹餘粮丸。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⒀。 ()【原文】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

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九)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一)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二)酒客病。(17)酒客,后世2种理解: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三)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标签:桂枝汤;伤寒论;黄元御;金匮要略 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治疗内伤杂病,屡试屡验。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 1 关于黄氏桂枝汤系列方 1.1 来源 黄氏桂枝汤既有源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桂枝汤、桂枝茯苓汤等,也有根据仲景桂枝汤化裁而成者,如桂枝苓胶汤、姜苓桂枝汤等。 1.2 分类 黄氏桂枝汤系列方大致可分为桂枝汤的加方及桂枝汤的变方两类。桂枝汤的加方有桂枝加桂汤、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苓胶汤、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等;其余大部分为桂枝汤的变方,如乌肝汤、玉池汤、归地芍药汤、宁波汤、苓桂半夏汤、苓桂柴胡汤、金鼎汤、茯苓石脂汤、姜苓桂枝汤、姜桂苓砂汤、桂枝人参黄芪汤、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地黄汤、桂枝地黄阿胶汤、桂枝苁蓉汤、桂枝苓泽汤、桂枝姜附阿胶汤等。 1.3 功用 1.3.1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是桂枝汤主要功能之一。黄氏对营卫理论有所创新,常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功能治疗太阳中风以外诸病,其代表方出现在《四圣心源·痈疽根原》。黄氏认为,“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又“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故黄氏以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白芍、甘草、牡丹皮、紫苏叶、生姜)主治痈疽初起属热证者,以桂枝人参黄芪汤(人参、炙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牡丹皮)主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之痈疽。 1.3.2 解肌肉痉挛痉证是桂枝汤加味方的方证中出现较频繁的症状之一,该类病证以肌肉收缩痉挛、屈伸不利为特征。桂枝汤方证本无肌肉痉挛症,但因方中桂枝能温经通络,白芍配甘草能养血滋阴、舒筋缓急,故黄氏加入生津舒筋活络之品后,可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多种肌肉痉挛症。如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白芍、瓜蒌根、何首乌、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伤卫气、

桂枝汤和类方医案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9g 大枣4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 桂枝汤,出自中医古典名著《伤寒论》。《伤寒论》,其中的“伤寒”不是西医的“伤寒”,而是中医广义外感的总称。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所以我将其列为外感发热第一方。 主治:外感发热。 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风、舌红苔白,脉浮。 个人总结: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体虚之人。主要症状有怕冷或怕风,发热或不发热,必有出汗,舌尖淡红,口不渴。从桂枝汤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治疗外感发热是主连续用药的。病情需要,不要一天仅用药一付、服两次;而可以增加用药次数,务使药力连贯。而且,桂枝汤服后,应该喝点稀饭以帮助出汗。 禁忌:桂枝汤不可用于风热感冒。风热感冒病人也会出汗,轻度怕风,但应该有口渴,咽痛,舌尖红的表现,不难鉴别。 桂枝汤医案: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至5点发热,两臂时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给服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57、15) (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发作前1~1.5h服药。以发汗调营卫。并用桂枝汤服法。亦常用二仙汤。 (七)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的证候类型。 阳明经表证a.葛根汤(前述)b.无汗-麻黄汤c.有汗-桂枝汤。共见症:“额头疼”。另见“脉迟”,“微恶寒”(234、189、190)提示:桂枝汤麻黄汤不仅为太阳表证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