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小学名师谈语文教学之·一节语文味极浓的语文课

中小学名师谈语文教学之·一节语文味极浓的语文课

中小学名师谈语文教学之·一节语文味极浓的语文课
中小学名师谈语文教学之·一节语文味极浓的语文课

中小学名师谈语文教学之三

一节语文味极浓的语文课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赏析

黄亢美【阅读导语】

贾志敏老师是原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小校长,我国小语教坛著名的特级教师。当前的一些“教研课”过于虚浮、华而不实,而贾志敏老师在杭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品课观摩会”上的一节阅读教学展示课语文味浓,训练扎实。相信你看了以后对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会有更深的感悟。

(教师简说成语故事的特点,然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所熟知的“画蛇添足”、“走马观花”、“望梅止渴”、“惊弓之鸟”等成语。教师板书课题后范读课文,随后让学生学习“羸、郊、弦、愈”等九个生字。板画“弓——弦——箭”的形状,重点分析“羸”“郊”二字的形义;学习“郊”字时,先板书“交”字,让学生在“交”的左边和右边组字,同学们先后组成“姣——咬——校——绞”和“效——郊”等字。初步学习理解“愈合”、“大吃一惊”、“孤单失群”三个词语。)

【近年的很多展示性的阅读教学观摩课,大多重在课文内容的所

谓“感悟”和讨论上,对字词的学习大多一晃而过,极端淡化。而贾老师的字词学习先后用了近20分钟时间,且形式多样:看拼音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用版画形式图解生字,声旁字左右加部件扩展组字,笔画繁杂的字进行笔画分解和书写等。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教育中基础的基础,我们对此是万万不能“一晃而过”的啊!】

(学生朗读课文)

师:整个故事情节就是以更羸和魏王两个人的对话展开的。用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在这篇课文里是很典型的。对话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说“”(提示语在前面)

2、“” ×××说“”(提示语在中间)

3、“” ×××说(提示语在后边)

另还有在特定条件下省略了提示语的,但不能因此而产生歧义。

这三种形式中“说”的后面应该加个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呢?

(学生经过讨论,说出了这三种对话形式“说”的后面应分别加上冒号、逗号和句号。教师给予肯定,并提示了三个“说”的后面所加标点符号的各自作用,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课文里对话的句子,看看他们各属于哪种形式?

(学生先后寻找并读出相应形式的句子。)

【课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教者根据这一写作特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和训练重点应该说是很准确的。在这一教学片

段中,教者首先让同学们认识主要的三种对话形式,然后给三种对话形式中“说”的后面分别加上相应的标点符号,最后还让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并读出相应形式的句子,这样的训练是很有层次感的。以上的学习尚属于对“对话形式”的认知层次。】

师:“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把这句话变成第一种形式该怎么说?

生1: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如果把这句话改成第二种形式该怎么说?

(三个同学进行不同的变说,经过师生讨论,最后认为这样的变说比较恰当——“大王,”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谁还能换成第三种形式?

生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

师:其它的句子还可以怎么变换?

(学生先后把其余的几个对话形式进行了提示语分别在前中后的变换。)

【变换原来的对话形式,这使训练的重点上升到初步的创新层次。】

(以上是第一课时)(生齐读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教师由“射箭能手”引出对“手”的特定含义的讨论,又通过让大家列举“水手”、“神枪手”、“ 弓箭手”、“ 杀手”、“ 猎手”等名词,加深了对“手”的含义理解,随后教师让学生作了如下的扩展练习——)

1、更羸是手

2、更羸是能手

3、更羸是射箭能手

4、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5、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6、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这一教学片段从认识“手”的特殊含义开始,逐步地引导同学们理解该句的多重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词和句的训练都是非常到位的。对词语“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及语素“能”的限制意义的理解,这也为后面更好地认识更羸其人其事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说到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我便想起了两个人——

(教者先由《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引出了飞将军李广箭法高超、臂力过人的故事。由中国的神射手又说到国外的武艺过人,劫富济贫的好汉罗宾汉,与人比试

箭法时,他人先射,一箭就射到50米开外的靶子正中心。而罗宾汉不慌不忙,跨马弯弓,一箭射去,正射在该箭的尾部,并重重地嵌在靶子的中心。由李广射箭的臂力过人和罗宾汉射箭的百步穿杨引出了如下的结语——)

师:更羸和李广、罗宾汉却不一样,他根本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你看他多厉害呀。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大家认真地读课文。

【运用人物对比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悬念性,能使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去深入地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教师用逐句的完形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有一天,更羸随魏王去打猎时发现( ),更羸告诉魏王,说他(),魏王不信,于是,更羸(),果然()。

(师生讨论,相互补充,作了如下的补足式概说——)

有一天,更羸随魏王去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便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嘣的一声,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在说通的基础上,教师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概说。)

【教者采用的这一完形填空方式,一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概述课文的训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二是通过概述又能让学生更好的体

会和感悟课文工笔式的表达方法——人物对话。“简”是为了体会“繁”,这也是教者的匠心所在。】

师:你们不但说得对,而且说得很好。(指示如下板书)

1、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有一天,更羸……于是……果然……掉下来。

黑板上的这两句话之间加上什么词可以使它们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生1:在第一句前面加“说”,在第二句前加“是因为”。

(该生加上有关词语后连起来读)

师:加得不错。哪个小朋友能先说下面这句话再说上面这句话?

生2:因为有一天,更羸随魏王打猎……大雁从半空中掉下来。所以说更羸是……射箭能手。

【由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添加关联词后组成一个更大的因果句群,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驾御能力。由繁而简,或由简而繁,这就是语言训练的辩证法。】

师: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后边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我请一个小朋友把这段话读出来。

生1:“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上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

师:好!这段话写了四个意思——

1、观察(仔细)

2、分析(入理)

3、推理(合情)

4、判断(正确)

谁能把这段话中的四个部分作分析,指出什么地方是“观察” ,什么地方是“分析”,什么地方是“推理”,什么地方是“判断”?

(学生在板书的该段语句中用段线划出相应的语句,教师又据此进行逻辑引读——)

师:更羸“观察”到什么?

生:(读)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他是怎样“分析”的?

生:(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于是他又怎么“推理”?

生:(读)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这么一来,他就作出正确的“判断”——

生:(读)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

师:再读一遍,看谁读得最有感情。(生自由读课文)

师:再读一遍,能不看书更好。(学生尝试背读课文)

【更羸之所以敢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来源于他细致的观察,入理的分析,合情的推理。因而,教者在更羸最后向魏王解释原因的这一段学习中,对“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要义以及在语段中的具体呈现内容引导学生们作了对应的分析。教师还采用“逻辑引读法”分别对观察、

分析、推理、判断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引读,以加深对这四者及其关系的理解。这样的教和学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地推理和正确的判断的能力。】

师:大家感到有哪句话读得不是很顺口的吗?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就掉下来”应在后面加个“了”字变成“就掉下来了”或“就掉了下来”老师对此给予充分的肯定。)师:这篇课文你读完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吗?

生3:更羸向魏王解释完原因以后魏王应该说点什么,可惜书上没有写。

师:如果选用刚才我们学到的其中一种对话方式来添加魏王说的话,大家想想,可以怎么说?

(同学们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

【先写后说,体现了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写说结合的特点。】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不但要写得好,还要加上动作表情读出来。看谁最聪明。

生1:魏王说:“原来是这样的呀!你真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可以,但是还不够惊讶。

生2:“原来如此!”魏王终于明白了,称赞道:“你真了不起!”

生3:“了得!了得!怪不得大家都说你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了你,我还怕江山保不住吗?”

师:真是精彩的一笔。

…………

(先后有七位同学站起来读自己补写的魏王说的话。)【引导同学们想象并补足魏王说的话,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引导同学们说的时候还引导他们运用多种的对话表达方式,进一步地突出了本课的训练重点。】

师:大家写的都不错,都用了不同的对话形式来表达。但是最聪明的是第三位同学。现在我请她和我一起把这段对话读一遍。

生读:更羸对魏王说,我不用箭……果然,那只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了下来。

师:了得,了得,怪不得大家都说你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了你,我还怕江山保不住吗?”

【教师表扬第三位同学是“最聪明的”,于是请她一起与教者分角色读这段新编的对话,教师还“原汁原味”地读该生“创作”的人物语言。教师对该生创作的魏王所说的话如此的赞赏和“情有独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表扬”形式对这位学生的激励将是巨大的和永久的。】

(教者由成语“惊弓之鸟”又引出相应的成语“强弩之末”,最后顺势作了如下的结束性谈话——)

师:汉语当中的成语是一个宝库,里边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我们应该去打开它的大门,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今天的课就上到这。

下课

【总评】

有效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是,时下也有不少的语文课由过去老师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讲解,又嬗变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复“感悟”和繁琐“探究”,语文课的语言性过于弱化,语文课的个性特点不够鲜明,其结果是“堂上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是无庸置疑的,当前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应是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什么,合作起来探究什么。贾志敏老师的这节阅读教学课着重抓住课文运用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行文特点,先让同学们认识和找出文中的三种对话形式,继而创造性地变换文中的三种对话形式,最后还引导同学们完全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对话形式扩展补写魏王可能会说的话。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环节,学生不但理解把握了三种基本的对话形式,而且还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围绕“对话形式”这一学习重点,同学们还进行了文意概述的训练、句子扩展成句群的训练等等。整节课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而这些浓浓的“语文味”又是在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营造出来的;在理解和运用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同学们还了解了更羸其人其事,懂得了“正确的判断来源于正确的推理,正确的推理来源于正确的分析,正确的分析来源于细致的观察”的道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这节课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语文课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应该是什么?怎样的语文课才像真正的语文课?从贾志敏老师的这节课中想必大家都会有所领悟的。

山西教育出版社精品图书

纸介图书当当,卓越网以及全国新华书店有售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摘要】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应然追求。所谓的语文味,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二是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上,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要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上,让学生从中得到陶冶;四是要体现在对语文深邃博大的体验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对重现历史、演绎传奇、品读人性的功能,从而体悟到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总之,语文课堂一定要根植于语文内容,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 【关键词】语文味训练文本解读情感体验 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语文课堂的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说:语文教学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而贾志敏老师在《教语文其实不简单》中说: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上出语文课的特点,简简单单教语文。两位老一辈著名特级教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那就是语文课要像语文课,无须云山雾罩,让人感受不到语文课堂的真切感。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语文课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中必须牢牢把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 怎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富有语文味?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抓住语言文字的个性,充分发挥其内含的语意,让学生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语文的深意,达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即使是片言只语,也让它富有无限的语文情趣。 我曾听一位教师上过一堂低段的语文课《丑小鸭》。虽然课上得有点稚嫩,但从课堂设计和教师在行课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所透出来的浓浓的语文味却让我不能忘怀。 【《丑小鸭》教学片段】 1.揭示课题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丑小鸭》,请大家看老师是怎么写题目的。 师(板书“丑小鸭”三个字,边写边说):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丑”字的,请大家看好笔顺。 师(板书“鸭”字时边写边说):这个字左边一个“甲”,右边一只“鸟”,“鸭”就是最棒的鸟,看老师写这个字时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写得小,右边写得大。 师(及时归纳):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要做到“左窄右宽”,这样这个字才好看。 (通过课题书写,从字的笔顺到字的间架结构,有重点地抓住字的特征进行无痕教学,说明教师在上语文课时有较强的语文意识,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渗透。这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 生:是一个叫安徒生的作家写的。 师:对!(板书: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们还看过安徒生写的其他童话故事吗?大家来说说。(生答:《皇帝的新装》《风车》《红鞋》《蝴蝶》……) (简介课文时进行适当的文学知识的教学,这是十分必要的,涉猎无须太深,点到为止,让学生知道“童话”这一文学样式,也知道安徒生及他写的各种童话故事,为进一步学习包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尤其是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许多老师往往更多地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一最高层面的评判,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其实是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简单地划上等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架空文本型——有的老师在草草地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之后,就深挖教材中的微言大义,诱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教参中的答案,然后再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由课文所引申出的思想内容的正确、崇高、神圣,最后老师和学生再来一次思想的升华,达到一节课的圆满结束。 目标僵化型——有的干脆在出示教学目标时,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学习什么什么精神、体会什么什么感情”,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好像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在老师的划定的圈子里翻翻跟头罢了。 人为孤立型——有的甚至专门为“人文”而“人文”,把“人”与“文”割裂开来,不是把语言文字的熏陶渐染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处理得水乳交融,而是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孤立地划成截然不同的几块,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含英咀华却抛在了九霄云外。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大概是受旧时“工具论”影响颇甚,而今非得来个矫枉过正不可。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一、把握学科性质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比如说,有位老师在讲《桂林山水》一课,在学习描写漓江水一段时,组织安排了一系列训练。老师说:“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就可组成句子?同学们回答:生①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绿;生②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生③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接着,老师又说: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老师又说: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教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

漓江之美。这就是语文。北京市特级教师吉春亚这样说: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味”决不是借着“大语文”的旗号,改头换面的大杂烩,诸如内容开放无“度”的知识拼盘常识课,人文提升过“限”的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教学目标贪“全”的各科杂烩综合课等,而是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同时,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其中“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决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定准三维目标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其它三维目标呢? 1、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读《桂林山水》,你会心驰神往,情不自禁地感叹“江山如此多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而伤感,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愤怒……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本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重视,但仍存在各种弊端。针对语文教学的时弊,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呼吁:要把语文课上出纯正的“语文味”来,呼唤原生态语文、本色语文。下面从五个方面说明语文课应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性。 一、追求本真语文,上出语文味 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那种省略了沉静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热热闹闹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精彩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形式花哨、内容苍白,以貌似厚重的说教取代文字品读,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离学生真实的生命太遥远。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静心读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踊跃发言,能说会道善写,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

川博士说:“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会想方设法培育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引导他们意兴盎然地走进语文的缤纷世界,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学得’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章熊老师也说:“学生语文学得好,是教师‘引’出来的,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工夫不是花在读文章上,而是花在记老师的这套分析上。” 语文课确实需要安排一定的读书、思考时间,须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贵自得”的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妨大胆地把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讲解和繁琐的训练,遏制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只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有效的语言品味活动,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只有安静地学习、思考,才能把“语文味”融进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变“一言堂”为“大家堂”。 二、关注文本阅读,咏出语文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把解读文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就必须回归本色,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之路,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大道至简;激情;勿本求实 时下,“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识。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做法。

一、冗繁削尽,大道至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人与鸟》。内容讲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赢得动物信任的故事。为了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彩纷呈,上课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来一段内心独白……教学环节繁复,课堂气氛热闹,像一场多幕大戏。这堂课上教师导演、主演及剧务等各种身份集一身,而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 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堂课的教学: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让人有了支离破碎,雾里看花的感觉?经过分析,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使然。这位教师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简单化,力求每节课上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朗朗读书,细细品位,默默思考,交流碰撞,读写结合,让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二、身心投入,情满课堂 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have "Chinese flavor "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 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 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而这 “特点”,笔者把它称之为“语文味”―--:语文教学要有情感, 要有美感,要有语感. 【主题词】语文味情感美感语感 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 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那将是给了学生极 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 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语文教学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一语文教学要有“情感”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 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品评这种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 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不能对表 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感悟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 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 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 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 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 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 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 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味”之本义,或如许慎所言,“语,论也”、“文,错画也”。在语文教学中,前者即阅读,后者是写作;两者合一,也包括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所以说,语文课堂的本色,就是语与文之本身,就是阅读、写作与品味。所谓的坚守“语文味”,也就是坚守这三者。语文老师的课堂有了这三点,也就让语文的教与学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新的生命。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教师阅读的“语文味” 首先,很多老师都推崇阅读,甚至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无论是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于永正老师的“简单语文”,无不如此。这种推崇,即便如前述两位名师所言,其方向所至,也无一不是对学生而言,而非首先指向语文老师本身。这显然有所不

妥,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这“读书”是针对老师而非学生;进一步讲,有了老师的广闻博览,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有了老师的出口成章,才可能有学生的妙语连珠;有了老师的旁征博引,才可能有学生的亲师信道。所以,在语文课堂的阅读之先,老师的阅读必要先行。 其次,老师的课堂阅读,更多的是作榜样于学生的范读以及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种范读,第一层含义就是老师的率先垂范,有老师的阅读在先,学生才会有样学样。例如,鲁迅先生的“先生”在学生读书时也在读自己的书,就是这样一种“样子”,就会影响到学生也会爱上读书。第二层含义是为学生服务的有关读书技能和技巧的示范朗读,如朱自清先生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中所说,“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

有了这种示范指导,学生才会懂得如何去正确的读一篇课文。如何正确的传递感情、如何把握重音、如何停顿与断句等。自然,这又必然先需老师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技能、技巧和艺术。 二、在写作教学中体现教师书写和写作的“语文味” 对于写作教学,我以为是“写”+“作”的教学。“写”就是书写,既可是老师的手写笔划,亦可是老师的板书讲解,一笔漂亮的汉字或简单却不失优美的勾画,同样会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对小学生而言,提高书写的能力,在很多时候就是从对老师的书写模仿开始的。就“作”而言,有了工整、有力、清楚、优美的书写,读者才知道你写的究竟是什么,否则就是一片涂鸦,无从认识。而“作”就是作文,其开始,可以是对课文的补白、可以是对范文的模仿,也可以是独立成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还语文课堂本色 ——浓浓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 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语文,它涵盖着人类社会一切的辉煌。 这,才是语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本着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材,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把这块蕴涵了中华悠久文化的瑰宝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使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通过识字教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字的悠久文化,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通过向学生渗透一些字理知识,不但使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一些文化,而且促进了识字教学。 汉字中有一些字属于象形字,如“山、石、田、土、井”,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汉字中有一些会意字,如“彩”这个字,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古人认为三、六、九为大数,所以“彩”右边的三撇表示颜色多,而颜料又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的,所以“彩”的左边上边是爪字头,下边是木,意思是人们从植物中提取颜料。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明白了“彩”字的意思,记住了“彩”字的字形。使学生对会意字的构字方法又有所了解。汉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蝉、蜘、蛛”这一组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组字的共同点都带有“虫子旁”,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摘要: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工具,在交谈、会议等各种日常交往活动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书面表达的有力基础。我们应该把说话训练当作一个重点来抓,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各 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说话训练;课文;生活;师爱;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它是衡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准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 几点: 1.以课文为载体,增强说话意识 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应以感受、积累为主。而课文就是他们学习规范语言的一个重要问题。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训练。坚持听说领先,读时,引导学生先说写课文内容:(1)课文中( )值得称赞。(2)奶奶称赞( )是为乐的好孩子。(3)( )受到了奶奶的称赞……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再开放思路,学生独自说话、造句。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的说话、写话。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到下雨天,同学没带伞,你带了伞会怎么做,怎么说?同学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上露 出欲试的神情。说话能力也得到提高。 2.以人文主义为蓝本,注重情境教学,拓展说话空间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看图说话(即情境

说话、叙事说话)是训练中的主线。因此,在训练说话时,教师可以把课堂变为商店,医院甚至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片段。如我在教听说训练课《这样安全吗》时,就把教室当作公路,学生扮演正在开车的司机,四个小朋友表演在“公路”上玩游戏、打羽毛球等。大家展开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害处……。这既对他们进行了安全教育,又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再上《水的脾气》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集体讨论的话题:“你知道水还会干那些好事与坏事吗?”说“如果没有水,庄家不能生长,人们也会渴死”,有的竟然能结合生活实际“像去年雨水老是停电,我们就看不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天气那么干燥,还经常发生火 灾”……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采取多种训练形式,重视指导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的口才是在不断的交谈和交往中得到锻炼的。教师在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上,要注意学生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采取讨论、交流、竞赛、评议等说话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强调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形成良好的说话能力并做到大方、得体、有礼貌。指导学生抓住一件事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说清楚,不说半不说有语病的话,及 时发现,相互指正。 4.倡导“微笑教学”,以教师鼓舞学生敢说、多说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对于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有“语文味”,一辈子都教不出一节有“语文味”的课的语文教师并不是不存在。怎么做到有“语文味”呢? 一、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 具体说,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或地理知识课的现象。 二、最原始的、最细小的、最基本的一些问题而有时候往往是最有质量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大不小 什么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细小的问题?应当说是围绕字、词、句,乃至于标点上的。而研究问题首先应该从细小的问题开始,然后带动全局。因为最细小的问题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它往往是全息的,可是当今的语文课往往缺少了这一点。

回到我们语文课上很简单的方位词“边”,黑板上画了赵州桥的外形,叫学生评价,我画的外形图好不好啊?好!美不美啊?美!但是对不对呢?它缺了几个小拱?要求让同学把话讲清楚,缺在哪里呢?各自两个小拱!在哪里呢?两边。两边不对,两边到了大桥的外部,应当是“两肩”,“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茅以升作为一个桥梁学家,创造性地用了这个“肩”字。从此以后世界就出现了“肩拱”的专利,不能用“两边”。用“边”字用得“最好”的是陈水扁,“海峡两边”,就把两个部分各自独立了。基辛格代表尼克松先程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两个智慧的头脑,最后创造性地用了“海峡两岸”。有时候乃至于一个标点。如《荷花淀》的女人对男人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有个印刷厂粗枝大叶,印错了,将“我不拦你。”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孙犁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原则性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你走,我不拦你。”句号表示停顿,然后以商量的口吻说,那家里怎么办?爹老了,孩子还小,村里的男人都走了,这个担子叫我怎么担当得起来呢?这表现了女人的温柔而又刚毅的性格。但是把句号改为逗号,连起来,整句话就变成责问:“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变成“你说说看,爹老了,孩子还小,你倒潇洒,一走了之,要走大家一起走”的口吻。孙犁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这个标点错了,是原则性的错误,改变了当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新课改以来,学科整合、多媒体辅助、学生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理念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随之而来的是,各学科中的“越界”行为也越来越明显,回归学科本位的呼声也逐渐增多。那么我们语文课如何处理好课程改革与语文学科本位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语文课中不能缺失“语文味儿”。 一、“读”味儿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只有靠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确有其流传千百年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道理。任时代如何变迁,教学手段如何改变,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读,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 常见的诵读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既有示范作用,又有感染作用;二是领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跟读,能够培养诵读能力;三是默读,默读是学生独自感悟和品味文本的必备过程。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读都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点评,也可以由学生进行互评。初读课文一般要求读准字音,熟练流畅。第二遍诵读要求融入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抑扬顿挫。重点语段的品读也需要特别强调,如何读出画面,如何读出气势,如何有感染力,如何针对不同文本读出不同感觉等。

二、“写”味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动笔写可以是圈出重点字词,可以是批注品评重要句段,可以是摘抄相关资料,可以是文段改编,也可以是课堂练笔等。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新课后,我叫一些学生上黑板写字词,其他学生在本子上书写,然后同桌互评,评选出书写得好的同学。初读课文环节,学生画出能表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的言行,并给予批注,体会文章细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品评人物性格,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性格之后,设置两个改编环节,一个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改编文章内容,设想“如果于勒像信中所说的那样,成了有钱人,出现在船上,那么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会和现在一样吗?故事又该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另一个改编环节是“假如菲利普夫妇一直都没能等到于勒,父亲那句话是否还会继续,他家对待于勒的态度会是怎么样的,他们还会一直等下去吗?” 这样的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儿”,读与写结合,学生在诵读之余又有多种课堂动笔,特别是扩写、改编环节,学生完全不受限制,自由表达。 三、“说”味儿 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课程,培养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听说读写”。“说”可以是回答问题,可以是讨论交流,可以是成果展示或品评他人成果,也可以是口头作文。总之,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动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课,在课内拓展延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 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 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 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在路方面也有两条,第一条路即教材与各类读物,第二条路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对积累和诵读格外强调。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主要的积累方式,而生活也是进行语文积累的重要来源,例如可以从生活中积累一定的词汇、语文知识、语感,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例如学习了《早》,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推荐阅读描写母亲的相关文章……这些积累和拓展只要运用得好,我们的语文课怎能不散发出“语文味”呢? 四、“语文味”来自于人情人境的体验 语文课,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需要表情达意,也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听说读写,也需要体验熏陶。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重人文轻工具,不行;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的丰富人文内涵,这当然也不可取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会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触发点,由此披文入情,将两者和谐统一,而不露痕迹。 以《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为例:

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发表时间:2010-11-05T08:43:43.64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艳[导读] 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读书方法。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在朗读中自主感悟内容,理解内容。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读书方法。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体裁选择方法,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读背自己喜欢的段落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章的意境,领略文章语言的奇妙功能,咀嚼出字里行间的个中滋味,从而在感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受到启发。 "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力提倡边读边思考边标记批注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言等等,在思考、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用线条、符号、或简短的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因疑而注,有感而发,圈圈画画,乐此不疲。这样使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多种感官协同操作,从注音、注义、标示段落到质疑问难。高年级的学生还因引导做阅读批注,品味写法、褒贬评议、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倾吐自己的独到见解,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求知的欲望在批注中得以满足,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批注中得以培养。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自主释疑。 1.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为此,在探究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提出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样,有了问题,学生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在一种自觉与不自觉中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可根据学生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心理,趁势让他们任选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自悟,充分思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质疑、解疑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思维,他们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少讲一些,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探讨、推敲、"再发现"。 2.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大胆探索,将视野引向课外。 在教学中要用心去培养,去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发展其思维能力,质疑能力。问题意识只是学生探索思考的开始,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推理、猜测、探索,把提问、质疑的视角伸向课外。这样,既落实了新课标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用行动来解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问题的知识面涉及广时,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等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教师也要参与他们的学习,真正做到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把握航向,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进行调控。 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倡创新,我们不再强调情节的分析,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不满足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而是使学生开拓思维,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读说训练、拓展练习等训练外,还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既能开拓思维,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新课标是全新的内容,卓越的理念。我们既然真切的感受到新课改的创新魅力,要使新课程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们还需更进一步地深入探究,不懈实践。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朐山分校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迪口中心小学游桂霖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如沐春风,教师们为了跟上课改步伐,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忽视文本载体导致灵魂与载体的脱离,忽视文本重点导致教学的面面俱到,忽视文本意义导致对意思过分追求……忽视文本导致语文课堂高耗低效。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只有植根于文本语言这块肥沃的土壤,语文教学才会迎来艳阳天。 一、拾起童心,以热情悦纳文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教学长期肩负的任务,在小学生中最受儿童欢迎的文章有:童话故事,科学幻想故事,儿童诗等,而一些说明文、科普类文章等往往不受青睐。“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材的唯一凭借”,这时候,教师要蹲下来拾起童心,以自身的热情带动学生,不仅需要有技巧有智慧,还需要付出情和爱,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另外,不应老关注教本,一个个有生命有灵气的学生才是要真正关心的“教材”,学生对教材才有真正的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应把课本彻底地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每当新学期伊始,当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到新书时,我让每位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览教材,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精读。他们在小组使用学习中或读、或背、或讲、或演,学得有滋有味,在疑难处还请求老师或别组同学帮助,每次上语文课,孩子们都争着向我推荐他们想学的课文。正如《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纷呈精彩,以纯情解读文本

如何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b61914884.html, 如何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作者:张敏鸣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3期 摘要:要是能凸显文本中最为核心的语文价值,侧重文本的“文”,解决“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样,语文课就再不是“教课文”,而是真正的“教语文”,让语文课散发出浓烈 的语文气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价值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8-01 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了解封建私塾教育的枯燥,教《爱莲说》、《岳阳楼记》让学生理解古圣贤的高尚品德,教《中国石拱桥》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形式,教《两小儿辩日》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分析谁对谁错,这是许多语文老师课上所讲的主要内容,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细一推敲,这是语文课呢?还是地理课?抑或思品课?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这是现今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窃以为首先要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一个看似可笑的问题,然而,纵观语文教学,如果你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少之又少的优秀教师身上,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严重地制约着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很多公开课,更有不计其数的常规课,当老师上完课之后,你问老师:“你今天到底教了什么?”教师茫然;问学生:“你今天到底学了什么?”回答肯定又是一片茫然!可以肯定地说,当前很大层面的语文老师不知道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 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呢?教文本中最有“核心语文价值”的地方。只有改变长久以来我们多教课文教知识的习惯,从两个向度上开展语文教学探索: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的“所以然”。追求每一节语文课 都要凸显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那又如何界定什么教学点是核心语文价值呢?必须抓住文本中最突出的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从一点出发带动全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习效率。文本中最突出的表达特点,就是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教材”。例如《安塞腰鼓》就可以侧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与内容、情感表达的一致性,《春》选择语言的生动表达,教《岳阳楼记》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行文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就是前一个目标也应该在文章结构语言的品评推敲中自然达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联想到静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面向瞬息万变的新世纪,面对革故鼎新的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能否更换教学新理念,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三新”课题。新世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探研这个“三新”课题,大胆破除陈旧套路,义不容辞地担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任,着眼于新世纪所需人才的综合素养,把语文学科教学建设成通向各学科的“高速路”,把语文教学活动构建成激活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的“立交桥”。 一、语文教学问题几多 (一)语文教学理念上 1、擞育思想狭窄、闭塞。思想教育太硬化,政治意识太强化,政治风雨随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随领导意识政治中心的变化而变化,把语文课文变成滚动万化筒,使师生应接不暇而导致语文学科意识淡化、弱化。 2、教育观念沉淀太厚。 3、说话教学的冷落而疏远。语文教师教“文”不教“语”,学生学“文”不习“语”。因为多年来的升学考试都是考“文”不考“语”,造成学生表达能力低下,稚幼孩

童“出语惊人”,学生语言过早地成人化。 4、教师学生创意的普遍衰退现象明显:教师备课程式化、工作“工匠”化;学生接受被动化、作业任务化;老师越教越老套,学生越学越老练;不思趣味化和灵活化、探索化,更谈不上创新性。 5、作文教学的套路化。共性多、个性少,模仿多、创意少,套话多、真话少,模式多、丰富少。 6、考试与能力成悖反现象。特别是标准化的考试、标准化的答案,把活生生的人当机械,扼杀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更有鼠目寸光者,过分自私,只迫学生为其考高分,不思索学生未来发展如何? (二)语文课堂教学上 1、语文课堂上,教师重“双基”、重认知教育目标,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积极情趣和意志的培养。 2、还存在着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公平、不公正、不民主、态度冷淡、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在人数过多的班级,有不少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春风不度玉门关”。 3、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简单,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直问”“直答”式教学,还被误判为“课堂气氛好”。 4、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