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_朱宇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_朱宇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_朱宇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_朱宇

[收稿日期]2008-06-18

[作者简介]朱宇,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考试

学研究。

[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专项支助项目:0000x08110.

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的两件举足轻重、万众瞩目的大事。两项改革的先后出台,既令人欢欣鼓舞,又使人思绪万千。不少教育界的从业人士、教育学的研究者更是各抒己见,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据此为两项改革出谋划策。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的关系是关乎两项改革成败的根本性关系,是两项改革必须首先思考的大问题。在诸多思考与论述中,为数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高考改革应该服从、服务于高中新课改[1][2][3];二是认为高考改革应该引领高中新课改[4][5][6][7][8];三是认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应互动发展[9][10][11]。

本文认为,上述这些看似迥异的观点之共性乃是主张新高考继续与新高中课程密切结合。为此,本文先谈新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结合的诸多害处,再谈两者尽量“分家”的数种裨益,并依据历史实践和现实需要扼

要提出自己对两项改革的见解及主张。

一、合则两败俱伤有实践验证,是历史的教训

高考与高中课程密切结合的历史实践告诫我们,倘若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紧密结合,高中新课程必然继承“应试教育”的遗传病;新高考必然继续蒙受“一试定终身”、“高考指挥棒”的恶名,全面导致高考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失败。

1.合,则传承“一试定终身”。“一试定终身”的由

来一如考试社会学学者所述,在建国之初,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的历史阶段,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国高校除了承担为国家培养专业知识分子的普通教育责任外,也承担着向国家输送后备干部的特殊政治使命[12]。也就是说,考生一旦被录取,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就像鲤鱼越过龙门一样,成为“天之骄子”,获得国家

[摘要]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应该是“貌合神离”的两项改革,合必两败俱伤,分则两全其美。打

破“一试定终身”、“高考指挥棒”以及“应试教育”怪圈的途径,是让高中新课改形成一整套包括教育考试在内的测评手段,而不是仅凭单一的教育考试;测评内容既不要忽视知识考查,又要注重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测评性质以标准参照为主,而不是主要靠常模参照;学生在高中学业测评系统中的表现,可以也应该作为与高考成绩并重的高校招生标准。因此,高考改革要大幅度与高中教学内容脱钩,充分发挥自身本质(常模参照考试)与特长,着重测试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潜力,为高校选拔新生补充高中教学测评无法提供的有用参考指标。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高考改革;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04X (2009)04-015-05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干部的基本保障和待遇,连就读期间也计算工龄;毕业后,更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彻底摆脱农民身份,成为国家干部,终生享受“铁饭碗”的待遇,衣食住行均有保障。而这个决定命运的龙门关键是高考。

这种“一试定终身”的模式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国家干部身份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原本由国家干部独享的住房分配、公费医疗、退休养老待遇等政策,逐步被能包容更多社会阶层的社会保障机制所替代;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的日益成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渐渐代替了国家分配工作的模式,大学生国家干部的身份慢慢变得有名无实,而且,即便从事国家机关工作,也要能上能下,不再是当年的“铁饭碗”。这样,高考再也难以影响所有考生的终身命运[13]。在社会分配机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价值观短时期内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脑体倒挂”,导致大学教授和国家干部经商风、下海风盛行,“读书无用论”一时甚嚣尘上。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由于高校的扩招和用人单位的“学位高消费”现象,拥有大学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几乎成为就业市场的准入证。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压力大减,并不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然而升考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的激烈竞争却毫不逊色,甚至有增无减。唯有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才会在就业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高考成了高中毕业生面临的第一次脑体社会分工[12]。“一试定终身”在某种意义上又显得非常贴切了。

探究这其中的奥妙,可以用城乡、脑体、地域分工差别的显著性来总结。社会上只要这三大差别存在,高考的激烈竞争在中国就永远会存在,只是竞争的形式和程度会随着三大差别的缩小而有所减弱而已。

在这个前提下,无论是高考改革引导新课改,还是高考改革服从新课改,甚或两者互动,都是在倡导新高考与新高中课程的密切结合,在实践上都极易导致新课改的责任部分乃至全部地转嫁到高考改革身上,从而使高考在实际上沦为考查考生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成绩优异或逊色于其他考生、在多大程度上优异或逊色于其他考生的量度工具。高考既然是量度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效的工具,就必然名正言顺地仍将成为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的唯一考量指标。换句话说,高考改革如果与高中新课改密切结合,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会导致新的“一试定终身”。

2.合,则传递“高考指挥棒”。“高考指挥棒”效应不是高考的本意,而是社会实践对高考作用扭曲中学教学的体现与反映。指挥棒效应追根溯源也就是如前所述的“一试定终身”。由于高考成绩是升学的惟一标准,直接决定着每年近千万高中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关乎这些毕业生日后将成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的问题,关系到考生是否将会拥有就业市场准入证的问题,加之千年传统科举仕途文化的影响和现实社会三大差别的存在,在我国作为高校招生惟一的对考生评价工具的高考,将永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国大考”。在此大背景下,为数众多的学生盲目追求高考分数,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功与否的标准,相当一批教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此作为教学、办学是否成功的指标,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便以“替罪羊”形式不明不白地成为了为人诟病的高中教学的“指挥棒”。

在“高考指挥棒”下运转的教育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应试教育”。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的是与应试教育对立的全新的素质教育。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相继出台的情况下,诸多教学实践家、教育研究者都在积极思考高中新课改与高考改革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新课改要引领高考改革,新课改突出强调的素质教育要在高考中占有大比重,传统高考强调的知识立意,应该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转变,不仅仅考查知识和技能,还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4]。另一种观点认为:高考要充分利用社会所“赋予”的教学“指挥棒”功能,引领高中新课改向素质教育转化。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高考改革与高中课改的关系是互动的。无论哪种观点,具体到高考试题上,都是高考试题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注重考察考生的能力、素养、情感态度等。

由此可见,不论是呼吁课改要引领高考改革,还是高考改革要引导课改,或者是两者互动,貌似迥异的观点其实是殊途同归,都是看到了高考与高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联,都是在利用高考原有的教学“指挥棒”功能。这种善意的“充分利用”,有着严重的不良后果,即继续传递改革前的“指挥棒”。对“高考指挥棒”的传承递接,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死灰复燃,从而导致

倡导素质教育的高中新课程夭折。

3.合,则两败俱伤、前功尽弃。在高中新课改大背景下发生的高考改革,是教育考试的改革,按常理是应该也可以与高中新课改相互结合的。然而,由于我国高考与高中教学的特殊性,由于高考成绩对于高中毕业生的重大意义,由于中学特别是高中教学以高考为导向的实践传统,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宜分不宜合。不论两者地位如何界定,不论两者谁引导谁,谁服从谁,只要是紧密的结合、互动,高考就无法彻底摆脱被社会强加的“一试定终身”和教学“指挥棒”的恶名。与此同时,高中教学也无法洗清“应试教育”的罪责。恐怕这正是两项看似密切相关的改革实际要走脱钩之路的根本原因所在。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实在是合则前功尽弃、两败俱伤。

二、分则两全其美有理论支持,是时代的呼唤

高考与高中新课程的分家,是高考本身的属性决定的。选拔性考试不必也不宜用来评价课程教学。唯有高中新课改所形成的一套科学测评工具,并实行二元乃至多元的高校招生标准,才能使高考与高中课程适度分离,才能保障素质教育的贯彻,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1.分,能体现出高考的内在本质规律。从考试测量理论的角度而言,高考本质上是选拔性考试,而选拔性考试属于常模参照型,即决定某一考生是否在入学竞争中胜出的依据,是该生考试成绩在整体考生中的排位。因此,如果考生整体水平偏高,考生个体就必须以更优异的成绩胜出。也就是说,考生个体如果在考试竞争中失败,并不一定说明该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没有达到教学标准,而只能说明该生的成绩在考生整体中的排位不够高;而在考生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个体就可以凭相对低的成绩取胜。在这种情形下,考生个体在考试竞争中胜出,并不一定说明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已经达标,而是说该生的成绩相对其他考生而言算是较高的。一言以蔽之,虽然高考成绩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成效相关,但是,由于高考分数线的厘定是常模参照型的,因此,考生个体高考成败与否并不直接反应其高中阶段的学习绩效,高考的升学率高低也无法说明高中阶段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这是由高考选拔性本质决定的。

而检验高中阶段学习成效的考试工具,理想的模式应以标准参照型为宜。标准参照型考试,并不以确定个体考生在整体考生中的排名为目的,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成绩是否达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标。由此可见,从考试理论上讲,高考成绩不应用作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绩效的检验指标。

但是,从我国的考试实践情况看,高考内容几乎全是依据考试大纲而定,而考试大纲又几乎完全以高中教学大纲为限。也就是说,高考的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高度重叠,加剧了人们对高考成绩的误读乃至曲解,这也是造成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考生盲目追求高考分数的一个重要原因。

依据对高考本质的正确理解,高考内容不一定要局限于高中教学范围。从理论上讲,作为选拔高校新生的高考,完全可以考查高中教学内容以外的更广泛的考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学习潜力等。而考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绩效的检测,所牵涉的内容之广泛、复杂,数量之浩繁,实在是为时有限的高考所无力胜任、也不应承担的。高考同高中学业绩效检测在本质上的不吻合,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高考与高中新课程宜分不宜合。

2.分,能体现课改的初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新课改的出台是在“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日益显著以及高分低能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渐渐失去原有光环的背景下产生的。高中新课改的一面重要旗帜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素质教育。

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贺斌曾有如下总结:高中新课改确定普通高中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在高二分为文理实3科,分别采用不同的课程计划;单一学科的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必修加选修”。这样做,既注意了共同基础的要求,又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分流问题,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15]。丁笑梅、刘朋指出,新课改提出的普通高中的具体培养目标突出德育地位,重视人格教育;突出综合素质,重视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特长,重视潜能开发;突出主体精神,重视主体教育;突出公民意识,重视规范教育[16]。由此可见,实行新课改以后,普通高中课程不复是以前的单一学术型课程,还有多种以前高考很少或者没有全面测试过、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非常难以通过一个考试就可以具体考核的项目,比如德育、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公民意识等等。

“3+X”的高考新形式,显然比以前的固定科目考

试更能适应高中新课改。然而,如果继续坚持与高中课程密切结合的原则,就必然会走入死胡同:比如“3+X”中的“X”是否要包含全部选修课?综合科试卷各科的比重如何权定?如果不包含全部选修课或者综合卷各科比重有所偏差,则必然导致高考没有涉及的科目,或者考分比重少的科目的学习不被足够重视,导致高中素质教育无法真正落实,高中教学在本质上就会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如果每一科都考查,那么以现有的考试技术与方法,是否能真正考察到书本知识以外的能力、素质、态度情感等素质教育强调的要素?这些要素的考察,很多几乎是无法用传统试卷来测试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与其坚持认为高考必须体现高中教学内容,令高中新课改除了重归“应试教育”的老路之外别无选择,不如另辟蹊径,因循高考这一常模参照选拔考试的客观规律,承认高中新课改的教学质量、学习成效不一定要通过常规测试来考评的客观事实(除了常规测试之外,其他的测评方法还有评估、观察、访谈等等更宜于平时、长期考评的手段),使新高考与高中学习绩效的评估各司其职、各行其道。进一步而言,就是高中新课改要形成适合自身需要的、新的、以标准参照为主的多元测评手段。让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高中阶段的学习表现同时成为高等院校录取新生的标准。

3.分,能体现高考改革本意与高教发展的呼唤。高考改革的本意,在表面上看是以“3+X”的形式配合高中新课改,但在实质上,却是要彻底改变“高考指挥棒”、“一试定终身”等既危害教学,又有损自身形象的做法,让“甩鼻涕战术”[17]106无用武之地。

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选拔新生的标准也不应以高考成绩为惟一标准,而是必须同时参照另一项重要指标,即考生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整体学业表现[18]。高考可以取消以高中教学大纲为限、以知识点为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甚至做到考试无范围、无大纲、无法准备,充分考核考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如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等。高中成绩与高考成绩的二元乃至多元选拔标准的施行,虽然会使高考仍是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工具,但是必将从“一试定终身”、“高考指挥棒”等状况中解放出来,使高中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扎扎实实地实行素质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考改革还必须同时考虑各级各类新型高校的招生标准问题。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级各类新型高校,目前在招生时,实行的仍是与普通高校一样的、沿袭多年的高考方式,加之其他一些因素,造成了民办、高职等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高考成绩差的高中毕业生。新型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呼声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显然,30多年来一贯制的一套试卷决定考生命运的做法已行不通,即便借用与普通高校一样的新的“3+X”的考法也未必奏效。从理论上讲,比较合理的解决之道,应是在参照考生高中学业表现的基础上,实行民办、高职单独招考。这势必进一步打破“一试定终身”和“高考指挥棒”的社会基础。

四、结语

高考与高中课程,在我国传统教育实践中,一直是密切相关的,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的出台在时间上的相近,更容易使人产生两者需密切结合的联想。在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中国固有的合为美、和为贵的传统思想也或多或少地起着误导作用。然而,新高考与高中新课程宜分不宜合,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确实应该是“貌合神离”的两项改革:合,必两败俱伤;分,则两全其美。因此,努力打破“一试定终身”、“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怪圈的途径是让高中新课改形成一整套包括教育考试在内的测评手段,而不是仅凭单一的教育考试;测评内容既不能忽视对考生的知识考查,更要注重对他们的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测评性质以标准参照为主,而不是主要靠常模参照;考生在高中学业测评系统中的表现,可以也应该作为与高考成绩并重的高校招生标准之一[19]。与此同时,高考改革要与高中教学内容脱钩,充分发挥自身的本质(常模参照考试)与特长,着重测试考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潜力,为高校选拔新生补充高中教学测评无法提供的有用参考指标。

惟有这种令高考改革、高中新课改“分家”的做法,才能让两者“各善其美”,既保障高中素质教育的切实施行,又促进高校招生录取决策依据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伟,王生.新课程改革目标在高考文综试卷中

的体现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3,(11):66~

68.

[2]林淑芬,王国忠.从高考数学试卷看课程改革[J].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nd the New Cur -riculum Reform should be a separated and parallel one.On one hand,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by the means of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a single matriculation exam decides everything"---the ex -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al model,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some new assessment systems,which include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s'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ir literacy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some norm-ref -erenced tests,which focus more on students'proficiency and potentiality besides the academic perfor -mance.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senior high school;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quality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nd New Curriculum Reform

ZHU Yu

(Research Center of Examination ,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5,China)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02,(7):6~7.[3]夏永庚.对“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的

质疑[J].上海教育研究,2004,(5):75.

[4]王云生.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化学教学的要

求[J].化学教育,2006,(1):40~41.

[5]藤永义,钟爱民.高考命题就为课程改革导航———政治高考全国卷和上海卷比较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11):50~54.

[6]聂幼犁.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

改革———一“标”多“本”下高考改革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5,(10):33~44.

[7]王俊.也议“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J].

上海教育研究,2004,(8):39~40.

[8]顾刚.课程改革的“催化剂”———高考改革[J].江苏教育,2006,(6):41~42.

[9]黄牧航.从高中课程改革的角度看2005年的高

考历史试题[J].历史教学,2005,(8):45~47.

[10]李朝仙.从科举看今天的高考和课程改革[J].基

础教育参考,2005,(11):39~41.

[11]任子朝,陈云烽.论高考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关系[J].中国考试,2002,(3):7~10.

[12]郑若玲.高考存废争议述论及改革价值取向[J].

招生考试研究,2007,(1):5.

[13]刘海峰.高考并非“一试定终身”[J].高等教育研

究,1997,(5):55~59.

[14]刘建国,幸兴.课程改革与自主命题对高考制

度的影响[J].中学语文教学,2006,(6):71.

[15]贺斌.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改革之

“接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32.

[16]丁笑梅,刘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

改革同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32.

[17]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1.

[18]罗立祝.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46~50.

[19]王伟宜.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探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0~45.

[责任编辑:黎阳]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办了市五中、市三中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为我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普高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两所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使我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与中心城区功能相匹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推动树品牌、创名校目标的实现,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区。 二、工作思路坚持外树形象、内强动力、挖潜固基、质量优先十六字工作方针,按照整体推进、各有侧重、分别定位、各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市五中、市三中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岗位、铁饭碗,积极倡导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教师成为学校进步的主体,校长成为学校进步的灵魂,力争通过3 5年的努力,使市五中、市三中各具特色,优势凸显。

三、工作任务及步骤 (一)推行校长职级制。(责任单位: 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编办)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校长实行职级管理。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从区内外选聘校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原任校长。对新聘校级领导和落聘校级领导的职级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发布招聘公告。在新闻媒体发布市五中、市三中招聘校长的公告,由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应聘校长名单。 2.组织考试考察。对应聘校长进行演讲答辩,根据考评成绩分别取前三名进行组织考察。考察确认后,报区委、区政府研究。 3.正式聘任。拟聘校长确定后,由区教育局聘任,聘期三年。新聘校长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主管部门对聘任校长的工作进行年度考评,每年根据评定等级享受3 5万元的奖励津贴(校长除由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外,滤布厂其他津贴和奖金一律不从学校领取),如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二)推行聘任制。(责任单位: 教育局、编办、人事局、市五中、市三中)在核定编制范围内,坚持科学设岗、按需定岗,分层聘任、择优聘任的原则,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配合。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核编定岗。由编制部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核定市五中、市三中的编制总数,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因事设岗、保证一线、控制二线和确保课改、兼顾一般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 2.考核测评。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校级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为成员的考核测评小组,考评小组对全体教职工近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测

【工作总结范文】20xx年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xx年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启动。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学校紧紧围绕坚持“以人为本”,教科研相结合,创建让家长和社会都满意的和谐学校的办学目标,根据教育局和学校制定的课程改革方案,把学校的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并征求教师意见,做到全员参与,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坚持层次管理,几年来,在教研室精心指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认真完成了课程改革阶段任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定位准确 学校成立由徐广臣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及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科研指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将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定位为起点要高,立足要实,效果要好;学校教学处详细制定了《三岗乡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方案》,领导班子定措施、抓落实,下课堂听课,询问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建议和要求。及时将课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汇总、研究,并在学校课改工作会议上商讨对策,作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 二、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 几年来,教导处围绕基础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收看网上直播的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各学

科新课程标准有关理论知识,使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自学、集中学习、看录像等多种形式,深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研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又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县新课程理论培训。全体教师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理论的测试,撰写了体会文章。通过多次培训和学习,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本次课改的目的意义,明确此次课改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规范到素质教育的轨道;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教好的,实施分层教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派下半年担任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使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如何实施新课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真正做到“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在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已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乡级会课时要求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科的《课程标准》等,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和自学等形式,真正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教学行为,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现代教育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育评价观。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在教师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每月有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交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提供一个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或给学校提一个合理化建议;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研究课;每学期自学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做好一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力求使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中心小学在学期末评选出优秀案例、反思、论文,集结成册,全乡推广,并给予了适当的奖励。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9年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更是处在新形势之下。然而,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分析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考。 新形势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若干思考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已初步形成,也初步有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方向。因此,高中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基础,高中教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良好的高中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还可以帮助学生面对在小学、初中阶段的一些挫折,因此,要特别重视高中教育阶段。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教育系统中的瓶颈,现状令人堪忧。高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在题海战术,高分压力下成为缺乏创新的高分低能者。人们越来越重视高中教育,但是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是片面的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这样的教育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切实性。.

一、当前制约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更是实现了大众化。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密切,国际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式下,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应对新的挑战,顺应时代的变革。然而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关注程度高,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致使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发展水平偏低,并且不均衡。国家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用在了义务教育上,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学校因此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运转困能的局面,不能把更多更好地经历投入到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中。资金短缺的同时,也使得不少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如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药品、模型等教具,还用专门用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研究学习的专业教室以及教师的办公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不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也使得学校无法有利地进行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数量和结构不均衡,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不均衡。根据有关规定,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U13,然而实际上普通高中教师的数量有很大的缺口,学生多,教师少,大班教学问题突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直接影响着课程和教学的有效实施。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结构不尽合理,高中的教师的学历.

2020年高中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工作总结

本次学习从7月25日至8月7日,其中7月26、27两天是参加《全国高中学校数学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研讨会》,7月28至8月6日是参加《教育部xx 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专家团队答疑工作》。下面我详细汇报一下。 在《全国高中学校数学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上的收获可以用一下关键词来总结“问题意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数学阅读理解、作业评价、数学本质。”新课程的主持人刘坚、王尚志、张饴慈、张思明等都做了报告;6个先进学校的代表做了发言。共有大约15名专家、老师出席活动,还有数学通讯、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杂志媒体参加。虽然新课改没有实质性与根本性的突破,但是已经有很多学校抓住机遇、走在前面,而且教育部门对此次新课改决心很大、极为坚决,不积极推进新课改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教育部xx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的1天中,主要是以课程专家的身份每天批改作业、上午学术报告、穿插小组座谈研讨、晚上学术沙龙等活动。可以用一下关键词来概括“把数学教的更简单。”“把数学的本质教给学生。“‘问题’对数学课堂太重要了。“‘图对于数学太重要了。”“学会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阅读’的培养。”“三维生态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活动经验。”“区域教研。”“作业评价---学生批作业。”“双向数学建模”“数学阅读理解”。。。。。。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大都是水平很高的特级、高级教师,他们的理念先进,大多有突出的教学成果,他们所在的学校也都有新课改先进的经验。相比之下,我的水平就很有限了。 新课改还没有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突破,可是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全国取得成果的学校已经很多,他们已经成为领先者,因此我只能在下面听他们的老师讲座。与我同去的青岛二中的朱军老师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学校的关注,因为他们青岛二中在课改方面的地位是“北有青岛二中,南有深圳中学。”本来自己带了一些教学上的东西,可是听完人家的报告后就不敢拿出来了,也没有机会拿出来。我在高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可是大家谈的都是教育教学,高考根本没有成为研究对象!我在教学方面有些东西,听完别人的报告后觉得很不成熟也没有敢拿出来。不过,在最后一次研讨时,我利用讨论高考题好坏的机会做了一个主题发言,算是对学校有一点交代吧。 下面是是一些个人思考。 一,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1,为甚麽不是数学教学呢?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教育。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老师不只是教数学,他也是老师也要育人!为甚麽我们老师抓学生越来越近、成绩越来越高,可是师生感情越来越淡呢?这一点我并没有好的想法与做法,但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此事! 2,我们为甚麽没有名师、名师工作室呢?我们拥有“打不垮的数学老师”可是却没有有特色教学经验与成果,我们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却得不到全国先进学校的认可,我们有各种形式的个人教学与集体备课却形不成一种统一的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年已悄然结束。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区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现将一学年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我校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

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重视课改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课改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自我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之外,还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学习先进校的经验,注意兄弟校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进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2、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年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上好5节公开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切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一)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一) 目前,国家教委正在制定新的高中课程计划和大纲。高中物理课应当怎样改革,抓什么主要问题,是一个很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解决。一个是高中物理课程如何设置,另一个是高中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如果这两个主要问题解决得好些,既有改革精神,又切实可行,那么,高中物理改革将会前进一步。 一、课程如何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完整篇.doc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s0100 根据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组的统一部署,2004年秋学期,我县城关镇率先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秋学期,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目前,全县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共657所,实验教师2231名,学生41354名。 进行课改实验,我们面临着师资缺弱、经费困难和体制不顺三大不利因素的困扰。在盛市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困惑,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做法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前进。为使全县的课改实验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我们成立了课改领导组,成立了课改专家指导组、教材选用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抽调精干人员,深入学校调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对全县新课改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安排,对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提出具体要求。我们还根据我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对教师教学、培训、考核等方面的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研究制定了《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制度》、《新课程实验教师基本功考核“五

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评估细则(试行)》等配套文件,确保了新课改实施、教师培训和新课程改革评估工作的扎实推进,克服了课改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实际操作中,我们突出了“四抓”。 一抓宣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为了使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家长宣传新课程。从2004年至今,我们充分利用《报》、《皖西日报》,撰写专题文章宣传课改;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媒体,报导课改工作。学校通过墙报、宣传标语、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学生家长会、家访、各社会发放课改明白纸等形式,向学生、教职员工,向社会广泛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特点,让课改家喻户晓,让全社会对课改工作由了解到接受、到支持。 二抓培训。培训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培训来让教师接受、领悟,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我县教师一老二缺三弱,抓好培训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第一是狠抓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2004年暑期,新课程启动初期,我们及时地对教育局机关人员、对城关镇教师进行了全员通识培训,派出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参加省级学科培训。2005年暑期,我们分五期对县乡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以及全体实验教师进行了一轮通识培训,对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进行分学科培训,参训达2800多人次。2004年暑期,我们从省教育厅基教处、省教科所请来专

高中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厦门市新高考数学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翔安一中曾新华2019年高考徐徐拉下帷幕,从维纳斯、到选修、……各种评议热闹非凡,回首过往的高三年,感觉到辛辛苦苦又一年,分数回到解放前,展望新学期,新课程、新高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根深蒂固。带着各种困惑我报名参加了2019厦门市高中骨干教师新高考数学学科培训高级研修班,全体研修班学员于7月19号雄纠纠气昂昂的从厦门奔向浦东上海智诚,经过7天起早贪黑,清苦、认真的学习,顿时各种困惑迎忍而解,收获颇丰,在这里我将培训的心路历程作个小结,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开启新的篇章。 七天的培训,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改革,从深度学习到单元教学,再从作业刘著计到数学命题,以及高三复习策略,从理论和具体操作层面,我们都收获满满。 培训首先从徐淀芳《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徐老师认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在促进和推动教育变革-个性化+泛在学习+智能+深度,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变革教学方式,包括组织方式、认知方式、活动方式然后通过翔实丰富的教学案例,让大家热血沸腾。最后徐老师小结:深化课程改革南非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探索育人模式,需要探索多样化课程,个性化培养、实践性经历,需要

持续探索教学改革,可以从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应用突破…… 7天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名家讲坛:包括张海君老师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文新华老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评价》,张海君老师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深度教学,深刻认识到了深度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清楚了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要点和操作的方式方法,明确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注重自身学科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文新华老师的《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设计与综合素质评价》讲述了如何化解高考改革挑战的问题。文教授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解析,着重阐述了学生和教师如何应对的问题。其中触动较大的是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时文教授提出应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即是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治学问题。第二是在教师应对上讲到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三要素,即学习理解能力、学习认知能力和优良的学习品质。这些都对我的教学思想认知起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7月21日下午李政涛老师的专题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什么是好课为例》震人心憾,余音绕梁,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总领:什么是好课?实、长、清、细,这里我摘选什么是实来说明 一、实 (一)扎实-----有意义的课-----走入课堂到走出课堂有什么不一样?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兴趣包括:

高中物理新课改

高中物理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名实践者,我认为它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得靠教师们自己边实践边摸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死没有定数;机遇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老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处在新课程、新阶段的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更妥善地处理实施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在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新课改过程中,我就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心得。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教学行为的体现 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教育形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教师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们则只是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所要学的知识。而新课改指出高中物理课程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然教育理念是看不见的,教学行为却是看得见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反映,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

要条件。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对教学行为的观察来分析其教育理念。然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其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实现相关的课程目标,而不是这种行为方式的本身。比如:一节复习课,教师把各章复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让每小组讨论每章(运动)的特点。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同学们自主合作学习,但效果却是环境嘈杂,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知识结构零碎。造成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大概是混淆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科学家合作研究的目标,分不清课外探究和课堂探究的差异。如果仅仅追求某种行为的方式而忽视课程目标,就非常可能犯形式主义错误。因此,在构思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时,必须对课程目标心中有数,特别是“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教学中通常说的“过程”是指: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与“过程”相对应的就是“结果”,通常是指知识上的收获。在传统的教学中,更注重结果,而新课改中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因为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在教学中解答题目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然而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要做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 考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个人总结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sj.com/doc/bb5750394.html,)/工作总结范文/个人总结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年已悄然结束。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区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现将一学年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重视课改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课改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自我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之外,还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学习先进校的经验,注意兄弟校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进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2、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年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上好5节公开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一直与本乡兄弟学校三坝小学开展联片互动,形式多样,尤其注重公开课教学和教育教学心得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最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 定基础。 理念之(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 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理念之(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 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 态度。 理念之(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理念之(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 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 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始终。 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 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