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拔罐器具包括竹罐

拔罐器具包括竹罐

拔罐器具包括竹罐
拔罐器具包括竹罐

拔罐器具包括竹罐、玻璃罐、陶瓷罐。自七十年代起又出現了新一代拔罐器具,常見的有小型抽吸罐,真空抽吸器,雙孔玻璃抽吸罐等。

除了上述介紹的各類常用拔罐器具外,還有其他一些臨床上用得較少的罐具。如金屬罐,分銅罐、鐵罐,其形如

竹罐,雖密封性好、堅固耐用,但傳熱快,不僅醫者燙手,患者也易灼傷,目前基本上淘汰了。又如橡皮罐,系通過

擠捏排氣達到吸拔目的,雖然操作簡單,使用安全,但吸力較差,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臨床上難以推廣。

雙孔玻璃抽吸罐

2005-08-25 12:33:26 中國拔罐網出處:

其外形和玻璃罐大致相同,成橢圓球形。分大、中、小三種不同型號,罐高分別為8厘米、6.5厘米和5厘米,口徑分別為6.5厘米、5.5厘米和3.5厘米。在罐之頂部兩側設有圓柱形的兩個孔,柱長2~2.5厘米,中空,口徑為

0.2~0.3厘米,與罐內相通。一為注入孔,一為排氣孔。另備6~10厘米長,橡皮管一根,用於連接注射器和注入

孔,橡皮帽一個,套在排氣孔上。

雙孔玻璃抽吸罐,主要用來吸拔貯藥罐。較之小型抽吸罐,此罐更具有吸拔範圍大,治療病種廣的特點。但此罐目前只有小批量生產,尚無市售,且操作也較複雜。(本文已被瀏覽810 次)

真空吸拔器

2005-08-25 12:32:56 中國拔罐網出處:

系一種特制的玻璃或塑料罐,其形如杯,頂端裝有活塞。操作時此活塞可接通各種抽吸器。此類罐目前已有工廠批量生產。

此類罐可控制罐內負壓,其負壓大小還隨所附吸引器不同而不同,如電動吸引器,其最大負壓可達650毫米汞柱左右,能夠在關節、韌帶、肌腱附近及肌肉淺薄處吸拔。是較理想的吸拔器具。

在各類真空拔罐器中,以最新出現的手動式真空拔罐器最為理想,它有一手握抽吸器和15個型號不同之帶活塞的杯形罐組成。最大罐之口徑為7厘米,最小者僅 2厘米,適宜全身各部位吸拔。手握抽吸器則可根據需要控制負壓。

手動式真空拔罐器罐身輕巧美觀,操作簡單,適用部位廣泛,吸力調節靈活,加之攜帶方便,堅固耐用,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拔罐器械,值得推廣和普及。

小型抽吸罐

2005-08-25 12:32:31 中國拔罐網

出處:一般取用青、鏈黴素瓶子,除去鋁蓋,保留橡皮蓋,將瓶底切掉磨平,洗淨備用。

小型抽吸罐,一般用於拔吸罐或貯藥罐。此罐可用於普通罐難以吸拔的體表,如凹凸不平的關節部位,且可調節

負壓的大小和貯藥拔。缺點是吸拔面積較小,適應症較少。

玻璃罐

2005-08-25 12:30:41 中國拔罐網出處:

是用玻璃制作的一種拔罐工具。玻璃罐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適合不同部位的需要。玻璃罐形如球狀,罐腹凸起,罐口光滑較寬,設計比較合理。亦有以廣口玻璃瓶代替。

玻璃罐,主要用於拔火罐,但也有用其拔水罐

玻璃罐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拔罐器具。它具有密封性好,吸力強而不易損傷吸拔局部肌膚的優點。加之,玻璃罐質地透明,可窺知吸拔程度及了解局部充血或出血情況,而能隨時加以處理。是比較理想的拔罐器具。當然,它也存在一些缺點,如落地易碎,難以調節吸拔力的大小等。(本文已被瀏覽660 次)

陶瓷罐

2005-08-25 12:31:48 中國拔罐網出處:

是用陶土或瓷土燒制而成,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罐的兩端較小,中間外凸,形同竹罐。近年陝西有醫者制成球型瓷罐,系仿玻璃罐外形。

陶瓷罐主要用於火罐法。陶瓷罐密封性好,不漏氣,吸拔力強,缺點是罐具笨重,落地易碎。

拔罐穴位图

症状穴位 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 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 75 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 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 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 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 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 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拔罐后皮肤表面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

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罐斑不同,临床意义也不同 中医认为: 罐斑显水汽、水泡或水肿,表明患者湿盛、寒凉或受寒潮湿而致病; 罐斑呈血红或黑红色水泡,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寒加血淤症,轻重有差别; 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或出现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热毒症; 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表明患者有风症; 罐斑皮色无变化,触之不温,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拔罐时吸拔之后,没有罐印或虽有罐印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提示病邪尚轻;如因技术日不退,常表示病邪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随着病情的好转,颜色也会随着减轻,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浅析:不同身体区域罐斑的诊断方法 对于拔罐,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拔罐时,皮肤会对拔罐的刺激产生各种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亦或是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我们称皮肤的这些表现为“罐斑”。准确来说,不同罐斑出现在身体的不同区域,也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那么,不同区域的罐斑给我们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哪些危险信号呢?下面具体为大家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最新 壮医特色竹罐疗法-精品

壮医特色竹罐疗法 壮医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百病皆可罐之”,指的就是生病后可以运用壮医拔罐疗法进行治疗。大约于唐宋之际,壮医已形成了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法、灸法、挑针、金针等十多种特色疗法,并逐步具备了理论雏形。 竹罐疗法源于壮医“角法” 关于“角法”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其对“角法”治疗痔疾有详细的记载:“牡痔居竅(肛门)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剖以刀。……若有坚血如抇,末而出者,即已。”其大意为:“痔疮位于肛门旁,大的如枣般大,小的如枣核般大。治疗这个疾病采用大小合适的兽角,经热水煮后,用在痔疮上,大约过了煮熟两斗米的时间后拉开兽角。接着用细线结扎被吸出的痔疮,继而用刀进行剥离,痔核内有血块, 剥离出来即完成治疗。”由此可见,“角法”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技法成熟。 “角法”又称作为“角罐”。因为古代壮医拔罐所用的器材通常是采用动物的角来制作,所以被命名为“角罐”。最常见的是采用壮族地区的水牛角进行打磨,制成角状的罐。它利用空气燃烧后产生负压将角罐吸附于相应部位,常用于颈椎病、肩背酸痛、疲劳等症。 由于角罐的制作材料不易获取,加上广西地区盛产竹子,于是角罐逐渐被竹罐代替。清代《医宗金鉴》中首次提到中药煮竹筒用于临床,把辨证用药和罐法紧密结合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竹罐的制作 竹罐选材以壮族地区特有的1年~2年竹龄的金竹为佳,选取近根部较直、口径1.5厘米~4厘米、长度10厘米左右的金竹竹节,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用砂纸打磨使口圈平正光滑,即成竹罐。竹罐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目前,市面可以买到各式各样便于携带、轻便耐用的竹罐。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附注: 1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 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 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 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 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 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 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 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 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 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 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 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壮医药线点灸

陆川县中医院科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一、疗法定义: 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毫米的苎麻线,取出后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然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的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医疗保健方法。 二、基本原理: 以温热和药效的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恢复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使三气复归同步,促使疾病转归和人体正气康复。 三、适应症 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临床验证,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而对有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者,疗效较好。 四、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酒精灯,火柴,药线(事先放在药酒中浸泡)。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耐心解释,消除患者顾虑,取得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整线用两手拇食指分别持线的两端,捻转拉直,把浸泡过已松散的药线搓紧。 4. 持线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5.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灯火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扑灭,只需露出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 6. 施灸将有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一壮,一般每穴点灸1-3壮。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禁忌症 1.孕妇禁灸,尤其是不能点灸下半身穴位; 2.眼部禁灸; 3.男生外生殖器龟头部及女性小阴唇部禁灸; 4.点灸眼区及面部靠近眼睛的穴位嘱患者闭目,以免不慎火花飘入眼内引起烧伤; 5.病人情绪紧张或过度饥饿时慎用; 6.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白癜风等患者,在点灸治疗时期忌食生葱、牛肉、马肉、母猪肉、海味、竹笋、韭菜、南瓜苗、公鸡、鲤鱼等发物;

拔罐罐印分析

拔罐疗法--罐印分析(转贴) 冬天快来了,很多人都会被腰腿酸疼,脖子僵硬折磨,拔罐疗法是针对这样状况很好的一种治疗方法。我把自己整理的文章转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罐印所反 映出来你身体的病症。 拔罐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祛除瘀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扶正祛邪,治愈疾病,增强体质的功能。更由于拔罐疗法操作简便,易学易懂,适应症广,治疗效果好,保健作用明显,无副作用,罐具简单等特点而成为家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拔罐往往会出现局部潮红、紫红、紫黑、水泡、出血点、血泡等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而引起治疗者的恐惧,更因一些人不知道出现这些不同的反应所对应的病症对拔罐疗效而怀疑并排斥。其实这些颜色和形态的变化都是拔罐的正常治疗反映,在反复拔罐治疗中会逐渐消失,不需顾虑,一般情况也不需要处理,可待其自然吸收,即使出现大的水泡等情况,也只需将水泡局部用酒精消毒后,刺破水泡,挤出泡内液体,3-5天即可愈合。 现将一些常见的罐印色素反应综述如下,供拔罐者辨别病情状况时参考: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多为气滞血淤之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瘀症,罐口部分呈紫黑色,多为火毒,如发紫伴有斑块,多为寒凝血淤之证,紫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瘀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盛火旺。 5、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稠度高,且有热邪。 6、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庖,多为风湿重一些。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的现象,表明多是贫血,虚寒、湿邪;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庖,多是风寒较重。如白庖中夹有白沫,而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罐印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 温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和微痒,表示风邪和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应,起黄 水泡或黄绿泡和脓水及黏稠物、果冻样物,多为有炎症且比较重。 10、感觉拔罐部位疼痛,表示体内有火毒,感觉罐口部位先痛后痒,表示先排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 (2011—2020年)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全世界人口超过千万的60多个民族之一。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壮瑶医药是我区壮族和瑶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民族医药,是我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瑶医药为民族的生存、健康和繁衍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主要卫生资源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加快我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推动我区壮瑶医药发展实现新突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特制定本计划。 一、壮瑶医药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底,中医民族医病床数、技术人员数、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医疗设备总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9.6%、42.8%、16.8%和124.9%,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民族医药的覆盖面和可及性进一步提升;建立了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平台,取得了包括“973”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大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涌现了“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医专家;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超过110亿元,约占全区医药工业的65%;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重大对外交流活动,在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随着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壮瑶医药也在不断进步。经过近30年的挖掘整理,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等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壮瑶医药的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壮医医师资格考试正式进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序列。壮医目诊、药线点灸、经筋推拿等20多种技法初步形成技术规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紫红、暗 红 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 红 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 样 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

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就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中药竹罐疗法是先把竹罐放在中药锅内煮

中药竹罐疗法是先把竹罐放在中药锅内煮,然后将患处的皮肤用韩国进口无痛采血笔刺破,再趁热拔在患处,通过药力、热力和竹罐的吸力将患处的瘀血顺利地排出来,是一种民间密而不传的传统疗法。中药竹罐为什么能吸出瘀血?血一旦离开身体就会因冷却而凝固,所以蚂蝗和蚊子在吸血前都是先向人体内吐一些抗凝血的唾液,然后才能喝个饱。蚕丝竹罐可以顺利吸出瘀血是因为:一、用来煎煮竹罐的中药具有去风、活血的作用,可以延缓血凝固的速度;二、竹罐是热的,热可以阻止血液的凝固;三、竹罐随着降温吸力是逐渐增加的,就像太极拳一样用的蚕丝劲,防止血栓在吸出体外的过程中因力量过猛而抽断。煮罐药方传子不传女?煮罐的药方一直是祖传秘方,十分保密,向来是传子不传女,因此掌握这个药方人非常少,所以掌握这个疗法的人也十分稀少。下面介绍壮医中药竹罐方:壮医药物竹罐拔罐①药液及药罐制备:取壮族民间验方 (杜仲藤 30g,三钱三 30g,五爪风 3os,八角枫 30g,臭牡丹 40g,五加皮 40g,鸡屎藤 30g,四方藤 50g,宽筋藤 50g,透骨消 50g,苏木 30g,艾叶30g),加水 5000ml,煮沸后将事先制备好的金竹罐 (口径 1~5cm,长度 lOcm),投入药液中同煮lOmin左右,每剂药可使用 3天。②选穴:以痛为腧,选腰背部阿是穴、肾俞、委中等穴为主。阿是穴必须准确定位,以按压最痛点为佳,痛连下肢者,顺疼痛放散部位选穴,如承扶、殷门、承山、环跳、髀关、伏兔、足三里等。 ③操作方法:用长镊子将药罐捞出,甩净水珠,趁热吸拔于选定的施术部位上,15~20min 起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净,用湿药巾热敷拔罐部位 (药巾为消毒毛巾浸于热药液,取出拧半干而成)。重症者可于拔罐 5min后取罐,针刺放血,再行拔罐,方法如前所述。每天 1次,每次 15~20min,10天为 1个疗程。2.2 壮药酒外擦以我院制剂武打将军酒外擦或外敷疼痛部位,每天 1次,每次 15~20min,10天为 1 个疗程,与药罐拔罐治疗间隔4~6h后进行。 3 疗效观察3.1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3个疗程内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活动自如;有效:3个疗程内疼痛明显减轻;无效:3个疗程内疼痛无改变或有加重。3.2 治疗结果本组 80例患者,最短 2天见效,最长治疗 3个疗程 (30天)。经统计,显效 46例,有效 2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 91.25%。表明壮医药物竹罐拔罐加壮医药酒外擦可以有效地消除或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见表 1。表1 各种腰腿痛治疗情况 4 讨论腰腿痛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病因十分复杂。中医认为,腰腿痛多为感受外邪,经脉闭阻,或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肾府失养所致。壮医认为,腰腿痛是由于毒邪内侵,人体龙路、火路不通所致。壮医治疗以祛邪通路,宣畅气机为法。本组所选壮药,杜仲藤祛风除湿逐痹,三钱三除痹通瘀止痛,五爪风祛风除湿,八角枫祛风除湿、散瘀止痛,臭牡丹祛风除湿、解毒散瘀,五加皮祛风除湿、强筋壮骨,鸡屎藤行气止痛、祛风除湿,四方藤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宽筋藤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透骨消祛风除湿,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艾叶理气血、逐寒湿。全方各药配伍,具有温经散寒通路、活血祛瘀止痛功效,加上煮热之竹罐吸拔,产生药物和温热的协同刺激。我院院内制剂武打将军酒由飞龙掌血、龙血竭、三七、骨碎补等泡制而成,功能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配以外擦可加

拔罐治疗病理分析及实例解读

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 2009-03-07 22:27:33 来自: [已注销]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有位医生的体会: 根据前贤的经验和我多年临床观察的总结,现介绍火罐印迹的临床体会,我认为凡肌体及内脏功能失调者,均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火罐印迹,对于诊断和指导保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 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拔罐印色素反应如下】: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壮医药物竹罐拔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罐拔罐疗法 来源: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时间:2008-3-4 13:09:00查看:9279本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的金竹、楠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治疗机理:本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在拔罐时,除了负压吸拔的良性剌激外,拔罐部位药液被吸收,加上热敷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改变局部充血状态,神经得到调节,促进代谢,改善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用范围: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适用范围较广,尤其对各种风湿痹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陈旧性损伤等,有独特疗效。 三、禁忌症:有下列情况者,不用或慎用少用。 1.心脏病心力衰竭者。 2.全身性皮肤病患者。 3.狂躁不安的精神病人。 4.极度消瘦,皮肤没有弹性者。 5.妊娠4个月以上者。 四、准备工作: 1.仔细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是否为本法适应症,有无禁忌症,选定拔罐部位。

2.药液、药罐、消毒用品等的制备。 3.选定拔罐所用体位及穴位。各种痧症可取太阳、合谷,胸背部肌肉较丰厚处的穴位,颈肩酸痛可取局部三四个阿是穴,风湿痹痛可在痹痛部位局部选穴,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 4.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与解释,争取患者的配合。 药罐的制作:一般取口径1.5~4.0厘米,生长1~2年以上的金竹,以近根部正、直者为佳,去掉外皮,罐壁厚度适中,口边磨光平滑,长度为10厘米左右的竹罐。 常用药物:可选杜仲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风、伸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屎藤、石菖蒲等,各适量加水煎成药液,浸煎竹罐用。 五、操作方法: 将上述药物适量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5分钟后捞出备用,边拔罐边捞,注意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分钟,第一次拔的时间可短些。如需配合放血疗法,可于第一次拔出竹罐后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再迅速取热药罐在针剌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竹罐上出现白泡多的可以多拔几次,直至无白泡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卫生纸擦干净后再吸拔。拔罐完毕擦净后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药巾冷了再换热的药巾(药巾即干净的毛巾浸于上述药液,捞出拧半干而成)。一般疗程的第1 天只敷不洗,第二、三天再用药液熏洗患处。 六、注意事项: 1.应选好拔罐部位,以肌肉丰厚、皮下组织较松及毛发少的部位为宜。

拔罐法操作步骤

拔罐法操作步骤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拔罐法操作步骤: 1.操作者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核对医嘱,携物至床边,再次核对治疗卡。 3.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4.根据病情、拔罐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常用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和遮挡。 5.根据部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罐具,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无缺损。 6.拔火罐法:火罐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其适用的罐子以竹罐、陶罐、玻璃罐为宜。它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以将罐吸附于体表。常用的吸拔方法有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 闪火法:一手持镊子或血管钳夹住95%酒精棉球,也可取一粗细适中的铁丝,在其一端缠上用脱脂棉和纱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状,吸取酒精点燃。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点燃的酒精棉球伸入罐的底部或中部绕圈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罐内负压的大小可通过改变闪火的时间、罐体大小、扣罐速度来调整。需要吸拔力大时,可选用大号罐延长闪火时间,加快扣罐速度

即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拔罐时注意酒精棉球不能太湿,蘸完后应挤出多余的酒精,以免流溢烧伤皮肤。另外,闪火时不要把火焰烧到罐口,以防烫伤。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特别适用于闪罐法和走罐法。 贴棉法:将蘸有适当酒精的小片棉花,贴于罐子内壁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于所选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操作时注意棉片不宜太厚,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造成贴棉脱落或酒精流溢灼伤皮肤。本法适用于侧面横位。 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要拔部位。此法适用于拔身体的侧面,使罐体横置,以免燃烧物落下烫伤皮肤。本法简便安全,适合家庭保健治疗。 7.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 8.观察留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罐口吸附的情况、皮肤的颜色和患者的全身情况。 9.起罐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用拇指或中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 10.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单元,安排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消毒罐具,记录签名。

鉴别拔罐后皮肤颜色对应的健康分析及如何拔火罐更有效

鉴别拔罐后皮肤颜色对应的健康分析及如何拔火罐更有效 拔罐是用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为理论指导,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通过拔罐来起到治疗外科痈肿、风湿劳损、外伤淤血、感冒及一切酸痛诸症。拔罐分为火罐和气罐两种,气罐和火罐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真空的负压,作用于人体,起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拔罐后会在皮肤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性状颜色,那么如何进行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拔罐后皮肤颜色对应的健康分析是怎样的?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拔罐后皮肤颜色对应的健康分析 1、拔罐后皮肤颜色鲜红而艳、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2、拔罐后皮肤颜色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3、拔罐后皮肤颜色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紧黑而黯的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4、拔罐后皮肤颜色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5、拔罐后皮肤颜色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6、拔罐后皮肤颜色为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罐印呈散发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淡紫并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在平安健康网中医频道的采访中还发现,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7、拔罐后皮肤颜色呈鲜红散发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需要调节内脏功能。 8、拔罐后皮肤颜色潮红、淡红:虚症; 9、拔罐后皮肤颜色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10、拔罐时罐中有水珠:寒湿重。 11、拔罐后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12、拔罐后皮肤有水泡、水肿、潮湿现象:寒症、湿气盛;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13、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4、拔罐后皮肤颜色没有或无明显变化,或很快恢复原样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随着病情的好转,皮肤上的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预示病情在逐渐痊愈。拔罐小帖士:火罐有温热的效果,可以祛风散寒,更适合寒冷天气进行;气罐通过拉动活塞形成负压,没有加热的作用,效果要弱一些。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在吃得过饱、过度劳累、饥渴、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均不宜拔罐。

2014-0221《壮医药罐疗法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壮医药罐疗法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14年07月01日,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4)238号)要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主标准管理规定》《广西卫生标准管理实施细则》,广西卫计委下达的2014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开展《壮医药罐疗法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 2. 起草单位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 3.主要起草人

二、制定(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简称壮医药罐疗法)是壮医富有特色的医疗技法之一,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疗法系采用壮药浸煮竹筒罐后,借助其负压作用在体表一定的部位吸拔,通过竹筒罐对局部的良性刺激,达到治疗疾病或预防保健作用的医疗技法。本疗法来源于民间,在传承、应用过程中,常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诊疗效果不明显甚或发生一些意外事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不利于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临床疗效的评价。制定壮医药罐疗法技术规范,对安全医疗行为的保障,提高壮医诊疗技术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壮医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医疗机构的壮医服务能力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国外)、国内对壮医药罐疗法的标准研究尚属空白。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已在各级科研部门立项开展了本技术治疗痹病的规范化研究,制定了本技术规范化操作

方案,并且初步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已出版了《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与应用研究》等著作,为本标准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疗法来源于民间,在传承、应用过程中,不免出现诸如操作欠规范导致疼痛、烫伤等意外,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因不注意禁忌症而对患者造成伤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发挥,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主要起草过程 1 组成编制小组,制订工作计划 编制任务下达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院组织编制工作小组,确定编制成员、制定了工作计划,并进行了人员分工和明确各自任务。 2.资料收集及调查研究 编制工作小组确定后,随即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及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包括国内、区内已颁布的相关标准、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性资料,以及壮医药罐疗法最新科研成果等方面。对名老壮医及对本技术临床应用的医务人员进行采访调研。 3、标准编制,集体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由主要编制专家拟定标准初稿,初稿完成后,编制小组认真讨论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中医各类疗法

1、宫廷理筋术: 我中心(基地)目前传承并使用的推拿手法主要为“宫廷理筋术”它历史悠久,理论丰富,手法疗效显著,此含30余种传统套路,手法别具一格,不仅轻盈、柔和而且在继承了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将核心技法,即轻、柔、透、巧四字诀充分体现和发扬。 “筋喜柔不喜刚”的观念,要求在施治中必须顺其生理,以柔治刚,切不可盲目粗暴,强拉硬扳;必须遵循“准备、治疗、结束”三阶段进行,并创制了“戳、拔、捻、捋、归、合、顺、散”治筋八法,以“按摩舒筋,复其旧位”,手法看似轻巧柔,实则力透筋骨,功及内脏。 2、腿浴棒疗术: 腿足部棒疗手法依《黄帝内经》“开枢阖”为依据,通过施治可以使毒素排出体外,正气内入、平衡阴阳、通畅气血、调节脏腑经络。 经络腿浴棒疗术对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脏腑器官的调节有着很好临床效果。同时对于颈肩腰腿的退行性病变及久治不愈的骨伤、筋伤疾病也有着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 3、中华中医刮痧术 刮痧术是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用刮痧器具在体表进行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已沿用千百年。中医认为,含有体内毒素的离经之血即是“痧”,“痧”存在于皮肤和肌肉之间。刮痧的目的是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理筋通络、益气扶正。 4、中华中医拔罐术 拔罐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拔毒泻热等作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腰痛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拔罐通过负压的吸拔,对神经、肌肉的牵拉和神经节段的反射途径,促进血液循环和引起自身性溶血等,作用于病变的脏腑,起到调整机体功能,消除病变的作用。 5、中华中医捏脊术 捏脊术又称捏积,是中医推拿疗法之一种,主要是术者手法作用于患者脊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捏积术以中医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捏拿脊背,刺激督脉及膀胱经腧穴,振奋其阳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中华中医艾灸术 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通过施灸透热、扩热、传热作用,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 7、中华中医穴位贴敷术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 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拔罐后皮肤表面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

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罐斑不同,临床意义也不同 中医认为: 罐斑显水汽、水泡或水肿,表明患者湿盛、寒凉或受寒潮湿而致病; 罐斑呈血红或黑红色水泡,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寒加血淤症,轻重有差别; 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或出现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热毒症; 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表明患者有风症; 罐斑皮色无变化,触之不温,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拔罐时吸拔之后,没有罐印或虽有罐印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提示病邪尚轻;如因技术日不退,常表示病邪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随着病情的好转,颜色也会随着减轻,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浅析:不同身体区域罐斑的诊断方法 对于拔罐,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拔罐时,皮肤会对拔罐的刺激产生各种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亦或是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我们称皮肤的这些表现为“罐斑”。准确来说,不同罐斑出现在身体的不同区域,也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那么,不同

4种诊疗方案

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一、病名 “核嘎尹”属于壮医“邦印”(痛证)范畴,多缘于外感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等邪毒的入侵,停滞于脏腑骨肉之间,阻滞龙路或火路,使人体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二是情志不舒,脏腑功能失调,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气机不畅,阻滞龙路或火路,三气不能同步;三是平素劳累过度,失于调养,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气行不畅,阻滞龙路或火路,三气不能同步。由于气机阻滞火路、龙路的部位不同,其所发生的症状亦有别,阻于腰部为腰痛,阻于下肢为下肢麻痛,以局部疼痛,或胀痛,或刺痛,或钝痛,或灼痛,疼痛或阵作,或持续,或得热(冷)痛减,或遇热(冷)加剧,伴活动受限,不能行走,舌质红或暗紫,呈瘀斑舌,苔白腻,或舌质淡,口唇红、干或青紫。壮医甲诊:甲呈青紫色或黑色,按压甲尖放开后,久久未恢复原色,或按压左手无名指,血色散开;甲象呈鹰爪甲、淡薄甲、斑点甲或脊棱甲。指诊:手指颜色呈青色或瘀热青紫色,左右中指青紫。耳诊:耳廓色淡或青黑。壮医目诊:“勒答”白睛上有黑斑、黑点。脉诊:上臂内侧上段脉、下段脉,前臂内侧上段桡侧脉、前臂内侧下段尺侧脉呈急脉或慢脉。相当于中医的“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诊断依据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壮医辨证分型 1、急性发作期 阳证:腰部疼痛胀痛难忍,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阴证:腰腿痛如刺或冷痛重着,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或暗紫,苔白或腻,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间歇期 1.阳证:腰部无明显红肿热痛,口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 2.阴证:腰部无明显冷痛或刺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紧。 3、慢性期 1.阳证:腰部反复胀痛伴活动受限,遇热加剧,得冷减轻,可见脊柱生理弯曲变形,口苦、口干,烦闷,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弦。 2.阴证:腰部反复隐隐作痛,局部发红或不红,灼热不明显,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濡。 3.虚证: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腰部疼痛、重着,活动不利,伴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自汗,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或细弱。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规范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 一、概念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是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祛风毒、除湿毒、化瘀毒,散寒毒或清热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气机等功效。 二、适应症 本疗法的适应症较广泛,各科疾病均可应用,主要用于寒毒、瘀毒所致之病症。主要用于发旺(风湿病)、痧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核嘎尹(腰腿痛)、颈椎病、肩背酸痛、麻抹(麻木)、肢体麻木、“甭裆呷”(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肌肤痹冷疼痛不适、骨折愈后瘀积、“林得叮相”(跌打损伤)、“巧尹”(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三、禁忌症 (一)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不易止血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紫癜。 (二)有脑血管、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三)体质虚弱、极度消瘦,皮肤没有弹性者。 (四)精神病患者或精神高度紧张、狂躁不安、抽搐不能合作者。 (五)孕妇。 (六)以下部位不宜拔罐:拔罐部位皮肤破损溃烂,或有静脉曲张、癌肿者;口唇、眼、耳、鼻、乳头、疤痕、前

后阴、心前区等部位;显浅动脉分布处,如腹股沟动脉搏动处、足背动脉搏动处、前上端两侧的颈动脉搏动处等部位;孕妇腰骶部、小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四、操作步骤与要求 (一)施术前准备 1.竹罐、电磁炉、不锈钢锅或其他锅具,消毒毛巾,长镊子、一次性注射针头、一次性医用外科手套、复合碘皮肤消毒液、医用棉签、无菌纱布、棉球。 2.药物: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壮药。 3.药液准备:将药物装入布袋,加水浸药至少30分钟,然后加热煮沸20~30分钟,滤出药液备用,用于浸煮竹罐。 (二)环境要求 治疗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三)术前护理 备齐用物,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精神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四)部位选择 根据病症选取适当治疗部位或穴位。 (五)体位选择 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体位,以坐位或卧位为宜。 (六)消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