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酸化剂疑难解答

酸化剂疑难解答

酸化剂疑难解答
酸化剂疑难解答

酸化剂疑难解答

一、制粒后的酸化剂是否会对肠道有酸化作用,是否能降低肠内的PH值?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公司在华农温氏所做过的21天仔猪和35天仔猪胃肠道pH值的变化情况可有力说明这一问题:

仔猪消化道各部位内容物PH值

pH值

部位21日龄仔猪35日龄仔猪

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

胃 4.463.684.693.65

十二指肠 4.944.995.104.38

空肠 6.275.546.516.44

回肠7.106.666.876.46

大肠 6.706.556.606.55

备注:对照组添加普通粉体酸化剂,试验组添加赐酸宝:3.0kg/T。

所以我司生产的饲料酸化剂是有经制粒后对肠道是有酸化效果的,至于其它类型的饲料酸化剂是否还有这个作用,则要经过做类似的试验后才能作用评定。

二、高剂量地添加酸化剂,效果是不是更好些?

一般来说,单一酸化剂用量范围在5~30kg/吨全价料,复合磷酸型酸化剂1~3kg/吨全价料,最高不超过10kg,而复合乳酸型酸化剂用量2~5kg,最高用量不超过20kg。如过量的使用酸化剂既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对小猪又会反愦性地抑制胃酸分泌,不利于其消化道的发育,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酸中毒。

要了解添加酸化剂的主要目的。对于断奶前后的乳猪、保育小猪,由于其胃肠道发育未完善,胃酸分泌不足,对固体饲料消化能力较差,不加酸则易引起小猪营养性拉痢;所以这阶段加酸主要目的是弥补幼小仔猪胃酸分泌不足,添加量要根据小猪的生理特性及饲料的系

酸力(日粮类型)而定。

一般地,在玉米-豆粕-乳清粉的日粮中,复合型饲料酸化剂(1%水溶液pH值为1.8~2.3)添加量为2~3kg/T全价料或以上。对于中大猪,由于其胃分泌胃酸已充足,加酸主要目的不再是消化不良,而是要抑制饲料中一些致病菌生长、或者提高一些杂粕适口性,因此其添加量可相应减少。如复合型饲料酸化剂(1%水溶液pH值为1.8~2.3)添加量为1~2kg/T 全价料。但是如果要减少或不用抗生素,则酸化剂用量可能要达到5~10kg的用量。

三、包膜缓释型赐酸宝对胃肠道独特作用在哪里?

普通饲料酸化剂,不管是复合磷酸型饲料酸化剂,还是复合有机酸型饲料酸化剂,在与饲料中其他物质混合、贮存过程中,便会出现酸与石粉等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胀气,甚至色变,养分损失等现象。这时酸化剂最多也只能起到轻微的降低饲料碱储值的作用,酸化效果是不显著的。

包膜缓释型赐酸宝与石粉等物质直接混合后,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绝大部分酸能与饲料一起到达仔猪胃部,少量可到达小肠道。在胃肠道内,赐酸宝内含的促[H+]解离因子可使到食盐等氯化物溶解电离,产生盐酸,从而真正起到补充胃酸的作用。

NaCI+R-C-OOH+H2OHCI+R-C-COO-+Na++H2O

OH盐酸OH

其实磷酸也可以使食盐等氯化物解离产生盐酸,只是磷酸极易与石粉等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磷酸盐,使其在到达胃部之前就失去了强酸性,以至其在胃内无法使食盐等氯化物解离,起不到促进盐酸分泌的作用。

四、添加酸化剂是不是可以减少乳清粉的添加量?

乳清粉含有乳糖,乳糖进入小猪胃肠道后,在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下,转为乳酸,从而到胃肠道起到胃化作用。这点与酸化剂的作用功效相一致,因此很多人认为酸可以替代乳清粉。但是乳清粉的除了乳糖之外,还有各种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营养极为丰富,特别是高蛋白乳清粉,酸化剂是不具备有这样的营养成分的。另外,乳清粉的乳清香味对动物的诱食效果较酸化剂优越。所以不能简单地用酸化剂来替代乳清粉。

五、有人认为酸化剂是用来酸化饲料,也有认为对胃肠道的环境起作用。酸化

剂的作用机理怎样?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六个:一是提供酸根离子,弥补幼龄动物胃酸分泌不足,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化为蛋白酶、并可提高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蛋白质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二是酸根离子降低了胃肠道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节约蛋白,从而能起到类似抗生素的促生长、防下痢效果。三是通过酸味刺激味蕾,引起食欲(巴甫洛夫效应),促进采食,同时分泌更多唾液(含消化酶),提高饲料消化率。四是有机酸直接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提供能量,对抗各种应激。五是酸可防菌、防霉、抗氧化,提高饲料质量。六是酸可增加部分营养物质的溶解性,提高吸收率。

对酸化剂的理解是酸化剂在进入胃肠道前,对饲料加工过程、贮藏及运输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产气、产酸味,色泽变化,甚至养分损失等)。而在进入到胃肠道后,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作用下释放出来,甚至可以促使氯化物如食盐解离,释放出盐酸,从而有效避免饲料中碱性物质对胃酸中和作用,使胃肠道始终保持着较低的pH值环境,以利于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抑制外来有害微生物在胃肠道定植。我们公司生产的预混料专用型赐酸宝、浓缩乳酸型赐酸宝(缓释型)与饲料中碱性物质基本没反应,在水溶液条件下能将食盐解离成盐酸,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观点。

六、包膜缓释型赐酸宝与有机酸钙型酸化剂相比,哪个更好?

从表面上看,酸与钙盐对降低饲料碱储值有相同的作用,其原因是使用酸的饲料配方中可用石粉或者碳酸钙,而使用有机酸钙盐的饲料配方产品则要求不再用石粉或碳酸钙。但从更深一层来分析,用酸与用钙盐的饲料产品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使用酸化剂的饲料,如包膜缓释型赐酸宝,其酸化作用不仅表现在表面的降低饲料系酸力,而且最主要的是在胃内通过使食盐等氯化物溶解、电离,产生盐酸,弥补胃酸不足。有机酸钙类产品完全不具备此作用。

②使用酸化剂的饲料产品,在进入到胃肠道后,在水的作用下,酸会与石粉反应,产生CO2,CO2一方面在胃内有分散、搅拌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物质消化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与水结合成酸性碳酸水,解离后产生碳酸氢根与氢离子,H2CO3=H++HCO3-,碳酸氢根有较好的体液平衡调节作用(饲料配方中我们使用小苏打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进行体液调节,对抗应激),氢离子有酸化作用,而有机酸钙本质则是将有机酸与碳酸钙在体外就进行了化学反

应,其进入猪只体内后,再没有调节体液平衡、促进营养物质消化这种作用。

③使用酸化剂制成的饲料产品,由于酸对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饲料氧化也有优良的抑制作用,因此饲料保质期延长了;而有机酸钙,除丙酸钙山梨酸钙对霉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外,其他有机酸钙如甲酸钙在固态时,根本没有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也无任何抗氧化功效。

④从适口性来看,有机酸钙由于溶解度提高,在口腔易溶化,苦涩味明显,猪只不爱吃,适口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有机酸微酸味、碳酸钙(石粉)与磷酸氢钙基本无味,因此不会对猪只采食量产生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好的酸化剂的作用功效是多方面的,而有机酸钙产品功效则仅限于降低饲料系酸力,这就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广东各大高档乳猪料生产厂家仍然用酸而不用钙盐的主要原因。

七、使用酸化剂是否可以减少或替代抗生素?

●酸化剂与抗生素一样,不是万能的,什么功能都有,什么病都能治。而且必须注意

的是任何一种抗生素都有其最低杀菌浓度,如果低于该浓度时,抗生素是没有效果

的。

●因此我们不能无条件地说酸化剂可以替代多少抗生素,用了酸化剂后就不用抗生素

了。

●酸化剂的添加量多少与替代多少抗生素,取决于饲料营养水平、饲养卫生条件、管

理水平等。

●所要添加的酸化剂或抗生素的作用效果是否具有相等性(可替代性)。不同类型的

酸化剂,其对胃肠道的微生物类别起作用基理是不一样的,有机酸中挥发性有机酸

如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等可通过直接扩散进入细胞内,降低细胞内pH值,抑

制某些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或脂类等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的代谢,破坏病原

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而起到杀菌作用,这点与部分促生长类的抗生素如黄霉素、新

霉素等。但一些防球虫类抗生类、防止呼吸道类药物,酸化剂并不具备类似的作用,

因此不能被替换。如二甲酸钾可替代用于促生长的抗生素,但不能替代球虫类药物。

●添加酸化剂或抗生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说添加酸化剂是弥补小猪胃酸分泌不足,

缓冲饲料中碱性营养物质对对胃酸的中和作用,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防

治营养性下痢;而如果添加抗生素是要防治呼吸道方面疾病,尽管其也有提高营养

物质消化吸收的作用,两者也不能相互替代。如果添加抗生素的主要目的也是防治

营养性下痢,那么可考虑替代,但也不一定能替代,要从第二点进行深入分析。

八、在动物胃肠道中,粉状酸化剂与颗粒型酸化剂的释放性能有什么区别?

1、颗粒载体由于体积大,纵向深,部分酸根离子可被其带至动物的小肠甚至大肠,对整个消化道起酸化作用。

2、粉状酸化剂与胃肠道粘膜的接触面较宽,易在胃内全部被释放。这样有可能导致胃内酸度偏高而引起胃溃疡。而颗粒酸化剂与胃肠道粘膜接触面积较小,酸释放缓慢,因而能较好避免胃出现过酸的不良症状。

九、有机型(乳酸型)酸化剂效果是不是好些?

在用量较低的条件下,相同用量的复合无机酸型酸化剂酸化效果要优于有机型(乳酸型)酸化剂。但在较高用量时有机型酸更具优势,一方面能促进消化道中有益菌的生长,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另一方面可直接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提供能量,对抗应激。同时适口性较无机酸要好,缺点是添加量大,成本偏高。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试验已证实:由磷酸与有机酸复合制成的饲料酸化剂,其添加量小、效果优良,成本低。这种类型的酸化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酸化剂,特别是断奶后2周以前使用,其效果还要优于有机酸型酸化剂。

十、预混料专用型赐酸宝(缓释型)为什么不与碱性物质反应?

这完全是赐酸宝(缓释型)的独特生产制作工艺决定的。一般地,普通酸化剂的生产均是按一定配方比例混合而成,各种酸性原料如磷酸没有经过特殊物化处理,而磷酸又是三级电离强酸,因此普通酸化剂易与碱性物质如石粉、小苏打起反应,胀气。而预混料专用型赐酸宝(缓释型)是预先将磷酸等经过了高温脱水酯化处理,再用稳定性极佳的硅胶体吸附,最后用包埋材料处理而成,在没有自由水分子存在的条件下,预混料专用型赐酸宝(缓释型)就不会有游离的氢根离子释放出来,所以基本上不会与碱性物质反应。但由于不能将酸根离子完全包裹起来,在高浓度与强碱接触或有自由碱基存在条件下,仍会有极弱的中和反应产生。

PVC热稳定剂的种类划分及作用机理

PVC热稳定剂的种类划分及作用机理 2009/1/8/09:24 来源:太原市塑料研究所作者:白启荣 慧聪塑料网讯:1塑料热稳定剂种类划分 热稳定剂是一类能防止或减少聚合物在加工使用过程中受热而发生降解或交联,延长复合材料使用寿命的添加剂。常用的稳定剂按照主要成分分类可分为盐基类、脂肪酸皂类、有机锡化合物、复合型热稳定剂及纯有机化合物类。 1)盐基类热稳定剂:盐基类稳定剂是指结合有“盐基”的无机和有机酸铅盐,这类稳定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和电绝缘性,成本低,透明性差,有一定毒性,用量一般在0.5%~5.0%。(文章来源环球聚氨酯网) 2)脂肪酸类热稳定剂:该类热稳定剂是指由脂肪酸根与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也称金属皂类热稳定剂,其性能与酸根及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一般用量为0.1%~3.0%。 3)有机锡类热稳定剂:该类热稳定剂可与聚氯乙烯分子中的不稳定氯原子形成配位体,而且在配位体中有机锡的羧酸酯基与不稳定的氯原子置换。这类热稳定剂的特点是稳定性高、透明性好、耐热性优异,不足之处是价格较贵。 4)复合型热稳定剂:该类热稳定剂是以盐基类或金属皂类为基础的液体或固体复合物以及有机锡为基础的复合物,其中金属盐类有钙—镁—锌、钡—钙—锌、钡—锌和钡—镉等;常用的有机酸如有机脂肪酸、环烷酸、油酸、苯甲酸和水杨酸等。 5)有机化合物热稳定剂:该类热稳定剂除少数可单独使用的主稳定剂(主要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外,还包括高沸点的多元醇及亚磷酸酯,亚磷酸酯常与金属稳定剂并用,能提高复合材料的耐候性、透明性,改善制品的表面色泽。 2PVC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1)吸收中和HCL,抑制其自动催化作用。这类稳定剂包括铅盐类、有机酸金属皂类、有机锡化合物、环氧化合物、酚盐及金属硫醇盐等。它们可与HCL反应,抑制PVC脱HCL的反应。 2)置换PVC分子中不稳定的烯丙基氯原子抑制脱PVC。如有机锡稳定剂与PVC 分子的不稳定氯原子发生配位结合,在配位体中,有机锡与不稳定氯原子置换。 3)与多烯结构发生加成反应,破坏大共轭体系的形成,减少着色。不饱和酸的盐或酯含有双键,与PVC分子中共轭双键发生双烯加成反应,从而破坏其共轭结构,抑制变色。

生物参考资料氧化与氧化磷酸化答案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 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 和H2O 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 转变成ATP。 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 磷酸化生成ATP 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 的主要方式。 4.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内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进行一系列反应又生成草酰乙酸,同时乙酰基被彻底氧化为CO2 和H2O,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如在糖酵解(EMP)的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后产生的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激酶催化下形成ATP 的反应,以及在2-磷酸甘油酸脱水后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催化形成ATP 的反应均属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另外,在三羧酸环(TCA)中,也有一步反应属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如α-酮戊二酸经氧化脱羧后生成高能化合物琥珀酰~CoA,其高能硫酯键在琥珀酰CoA 合成酶的催化下转移给GDP 生成GTP。然后在核苷二磷酸激酶作用下,GTP 又将末端的高能磷酸根转给ADP 生成ATP。 6.能荷(energy charge)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TP-ADP-AMP 系统的能量状态。能荷=([ATP]+ 1/2[ADP])/([ATP]+[ADP]+[AMP]) 7.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8.乳酸循环: 乳酸循环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 糖异生作用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称乳 酸循环。 9.发酵: 厌氧有机体把糖酵解生成NADH 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后的产物乙醛,使之 生成乙醇的过程称之为酒精发酵。如果将氢交给病酮酸丙生成乳酸则叫乳酸发酵。 10.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 代谢最主要途径。 11.糖的有氧氧化: 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 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2.肝糖原分解: 肝糖原分解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13.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 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 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COMT抑制剂: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COMT抑制剂: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510282)韩燕(综述)陈俊抛田时雨(审校) 摘要第二代高选择性、强效、无毒、口服的COMT抑制剂托卡朋和安卡朋经临床前和临床药理试验证明能够安全有效地抑制左旋多巴的代谢,延长其半衰期,从而提高L-dopa的生物利用度,但却不增加它的剂峰浓度,因此并不加重剂峰毒性作用如运动障碍和幻视,成为一种具有重大应用潜力的帕金森病辅助治疗药物。 关键词:COMT抑制剂托卡朋安托卡朋左旋多巴帕金森病/药物疗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死亡,纹状体多巴胺(DA)减少所致的疾病。左旋多巴(L-dopa)及其复方制剂是最常选用且最有效缓解症状的药物,但在长期应用后疗效会逐渐减退[1],,大多数PD病人服用复方制剂5~7年后会出现反应性运动波动和运动障碍。于是能够稳定血浆中L-dopa浓度、延长其半衰期,或者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药物和疗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儿茶酚-0位-甲基转移酶(COMT)是与L-dopa的代谢有直接关系的一种酶。新型选择性COMT抑制剂托卡朋(Tolcapone)和安托卡朋(Entacapone)作为L-dopa的辅助治疗药物显示出很大的潜力。它通过延长L-dopa半衰期,稳定血浆浓度使更多的L-dopa进入脑组织,安全而有效地延长了“开”的时间,成为抗PD药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新靶点。其中托卡朋是美国FDA药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新靶点。其中托卡朋是美国FDA(食品与医药管理局)首批的用于治疗PD的COMT抑制剂[2],是唯一能同时在脑内及外周起COMT抑制作用的药物,日前被国际制药协会评为1997年欧洲最佳新药。本文就新型COMT抑制剂的应用背景、作用机理、药效学、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做一综述。 1COMTL抑制剂应用背景 30多年来,L-dopa及其复方制剂(加外周多巴脱羧抑制剂卡比多巴或苄丝肼)的替代疗法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经典疗法。在用药早期可以缓解病情,但这种稳定的状况通常只持续数月至5年[3],随着病情的发展,临床反应开始波动,当多巴胺的浓度开始随着血浆中L-dopa的浓度变化而变化时,运动波动和后期的与服药时间无关的舞蹈样运动障碍就会出现,这与L-dopa在外周被降解有关,而COMTR 是主要的降解酶[4]。持续静脉或十二指肠给药能够维持血浆浓度,但因其不方便而无法实现。控释剂与缓释剂便应运而生,使病人减少了用药剂量和次数,然而,因为容易受吸收的影响,导致不稳定且血浆峰值通常比服用标准片要来得慢些。多巴受体的应用,例如溴隐亭、协良行、Ropinirde等,仿效DA对受体的刺激,作为L-dopa的辅助剂用于进展型、伴有运动波动的PD病人,而对于早期没有运动波动的病人,单用激动剂和与L-dopa合用疗效是一样的。数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新的药物和剂型来改善PD的治疗效果。PD治疗的方向是既能有效缓解症状,又可以预防或延迟运动波动和运动障碍,所以能够延长L-dopa生物半衰期的药物就显得更为迫切了。COMT抑制剂应运而生,70年代第一代COMT抑制剂Gallates和tropolone效果差,副作用大,未得到广泛应用。新型高选择性、口服的第二代CO MT抑制剂托卡朋和安托卡朋就是在不增加L-dopa剂量和服药次数的前提下提高L-dopa疗效的最好辅助药物[5],经动物实验和临床前药物实验证明,疗效显著[6]。 2作用机理 在外周,L-dopa可以在多巴脱羧酶作用下转化成多巴胺,更可以被COMT在多个环节被降解:在肠道,COMT将在部分L-dopa转化成3-OMD,被吸收的少部分L-dopa又被肝脏的COMT降解,通常情况下仅有5%-10%的L-dopa通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L-dopa和它的产物DA都可以被COMT降解。COMT抑制剂的作用环节是既可以阻止L-dopa在外周向3-OMDD转化,增加入脑量,又可以阻断脑内DA的代谢,延长其半衰期[7]。

PVC热稳定剂品种简介

PVC热稳定剂品种简介 聚氯乙烯主稳定剂是指那些单独使用时就有稳定效果的化合物,而副稳定剂是那些单独使用无效而与主稳定剂配合时却起增效作用的化合物。某些主稳定剂之间或某些主副稳定剂之间选择使用后会起协同作用。 一、盐基性铅盐 盐基性铅盐是用于聚氯乙烯最早也是最广泛的一种热稳定剂,呈碱性,故能与PVC受热后产生的HCl反应而起稳定作用。从毒性、抗污性和制品透明性来看,铅盐并不理想。但它的稳定效果好、价格低廉,故仍大量用于廉价的PVC挤出和压延制品中。因它有优良的电性能和低吸水性,故广泛地用作PVC的电绝缘制品、唱片和泡沫塑料的稳定剂。 1.1、三盐基硫酸铅(也称三碱式硫酸铅) 白色粉末,比重7.10,味甜,有毒;易吸湿,无可燃性和腐蚀性。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热的醋酸胺,潮湿时受光后会变色分解。折射率2.1,常用作电绝缘产品的稳定剂。 1.2、二盐基亚磷酸铅 这是一种细微针状结晶粉末;比重6.1,味甜有毒;200℃左右变成灰黑色,450℃左右变成黄色。本品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溶于盐酸。折射率2.25,有抗氧剂作用,是一种优良的耐气候性稳定剂。 二、金属皂类 金属皂类也是一类广泛使用的聚氯乙烯热稳定剂。以羧酸钡、羧酸镉、羧酸锌、羧酸钙的单质或混合物使用。其稳定作用是由于它能在聚氯乙烯分子链上开始分解的地方起酯化作用。稳定作用的强弱与金属皂中的金属比、羧酸类型以及配方中是否存在诸如亚磷酸酯、环氧化油、抗氧剂等协合剂有关。其中镉皂和锌皂的稳定作用最大。 2.1、硬脂酸铅 这是一种细微粉末,它不溶于水,溶于热的乙醇和乙醚。在有机溶剂中加热溶解,再经冷却成为胶状物。遇强酸分解为硬脂酸和相应的铅盐,易受潮。有良好润滑性,熔点低而确保其有良好分散性。 2.2、2—乙基乙酸铅 它可溶于溶剂和增塑剂。通常配成57-60%的矿物油或增塑剂的溶液出售。广泛用作泡沫塑料中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的活化剂。 2.3、水杨酸铅 这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比重2.36,折射率1.76。兼有PVC热稳定剂和光稳定剂作用。 2.4、三盐基硬脂酸铅 这是一种白色粉末,比重2.15,280-300℃时分解,遇100℃以上高温易结块。溶于乙醚,有毒,无可燃性和腐蚀性。折射率1.60。本品润滑性较好,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广泛用于PVC唱片配方中。 2.5、二盐基邻苯二甲酸铅 白色细微结晶粉末,比重4.5。不溶于普通溶剂。本品为弱酸性,其盐基部分易碳酸化。折射率1.99。当配方中含有易皂化的增塑剂时稳定作用优于三盐基硫酸铅。 2.6、三盐基马来酸铅(三盐基顺丁烯二酸铅) 微黄色细粉末,比重6.0,折射率2.08,有毒,无可燃性和腐蚀性,有良好的色泽稳定性,并有消灭不稳定双烯结构作用。 2.7、硬脂酸钡 白色细微粉末,钡含量19.5-20.6%,比重1.145,熔点225℃以上。不溶于水,但溶于热的乙醇。在有机溶剂中加热溶解,经冷却后成胶状物。遇强酸分解为硬脂酸和相应的钡盐,易受潮。是必须避免硫污时供选用的热稳定剂,也是高温下加工时采用的润滑剂。 2.8、丹桂酸钡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护理 免疫抑制剂定义 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而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1、钙调素抑制剂类:环孢菌素CsA类、他克莫司(FK506) 2、抗代谢类:硫唑嘌呤、霉酚酸脂(MMF) 3、激素类:甲强龙、醋酸泼尼松 4、生物制剂:抗T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免疫抑制剂用药原则 1、预防性用药:环孢素A、FK506、霉酚酸脂(MMF)等。 2、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救治用药):MP(甲基强的松龙)、ALG或ATG、霉酚酸脂(MMF)、FK506等。 3、诱导性用药(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延迟肾功能、高危病人、二次移植、环孢素肾毒性病人):ATG、ALG等。 4、二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 三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环孢素A(新山地明) 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FK506(他克莫司) 常用免疫抑制剂 1、环孢素(CsA):新山地明(进口)田可、赛斯平(国产) 作用机理

属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可以选择性抑制免疫应答,通过破坏使T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的表达,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 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新山地明受进食和昼夜节律的影响较山地明小,所以服药时间不必将用餐考虑在内。 环孢素A依靠胆汁排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症或严重胃肠功能障碍都会影响环保素A的吸收和代谢。只有极少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且不能经透析去除,所以对于肾脏功能不全者和需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不需调整药物浓度。 副作用 (1)肾毒性:血清肌酐、尿素氮增高;肾功能损害。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移植肾损害很难鉴别。且发生肾损害时,血药浓度可能正常,甚至偏低。 (2)接近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肝脏毒性,其发生率与用药量密切相关。 (3)神经毒性:表现为肢体震颤、失眠、烦躁等。 (4)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 (5)其他并发证: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钾血症、牙龈增生、糖尿病、多毛症。 用量 联合用药时:初始剂量为6~8mg/kg/d,Q12h,以后根据血药浓度调整。 注意事项 (1)严格按医嘱服药,定时服药,禁忌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PVC稳定剂的作用机理及用途

PVC稳定剂的作用机理及用途 热稳定剂是PVC加工不可缺少的主要助剂之一,PVC热稳定剂使用的份数不多,但其作用是巨大的。在PVC加工中使用热稳定剂可以保证PVC不容易降解,比较稳定。PVC加工中常用的热稳定剂有碱式铅盐类稳定剂、金属皂类稳定剂、有机锡稳定剂、稀土稳定剂、环氧化合物等。PVC降解机制复杂, 不同稳定剂的作用机制也不相同,所达到的稳定效果也有所区别。 1. PVC的热降解机理 PVC在100~150℃明显分解,紫外光、机械力、氧、臭氧、氯化氢以及一些活性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等都会大大加速PVC的分解。PVC的热氧老化较复杂,一些文献报道将PVC的热降解过程分为两步。(一)脱氯化氢:PVC聚合物分子链上脱去活泼的氯原子产生氯化氢,同时生成共轭多烯烃;(二)更长链的多烯烃和芳环的形成:随着降解的进一步进行,烯丙基上的氯原子极不稳定易脱去,生成更长链的共轭多烯烃,即所谓的“拉链式”脱氢,同时有少量的C-C键的断裂、环化,产生少量的芳香类化合物。其中分解脱氯化氢是导致PVC老化的主要原因。关于PVC的降解机理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提出的主要有[4]自由基机理、离子机理和单分子机理。 2. PVC的热稳定机理 在加工过程中,PVC的热分解对于其他的性质改变不大,主要是影响了成品的颜色,加入热稳定剂可以抑制产品的初期着色性。当脱去的HCl质量分数达到0.1%,PVC的颜色就开始改变。根据形成的共轭双键数目的不同,PVC会呈现不同种颜色(黄、橙、红、棕、黑)。如果PVC热分解过程中有氧气存在的话,则将会有胶态炭、过氧化物、羰基和酯基化合物的生成。但是在产品使用的长时间内,PVC的热降解对材料的性能影响很大,加入热稳定剂可以延迟PVC降解的时间或者降低PVC降解的程度。 在PVC加工的过程中加入热稳定剂可以抑制PVC的降解,那么热稳定剂的起到的主要作用有:通过取代不稳定的氯原子、吸收氯化氢、与不饱和部位发生加成反应等方式抑制PVC分子的降解。理想的热稳定剂应该具有多种功能:(1)置换活泼、不稳定的取代基,如连接在叔碳原子上的氯原子或烯丙基氯,生成稳定的结构;(2)吸收并中和PVC加工过程中放出的HCl,消除HCl的自动催化降解作用;(3)中和或钝化对降解起催化作用的金属离子及其它有害杂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化学反应可阻断不饱和键的继续增长,抑制降解着色;(5) 最好对紫外光有防护屏蔽作用。 3. PVC稳定剂、作用机理及用途 3.1 铅盐稳定剂 铅盐稳定剂[7]可分为3类:(1)单纯的铅盐稳定剂,多半是含有PbO的盐基性盐;(2)具有润滑作用的热稳定剂,主要是脂肪酸的中性和盐基性盐;(3)复合铅盐稳定剂,以及含有铅盐和其它稳定剂与组分的协同混合物的固体和液体复合稳定剂。 铅盐稳定剂的热稳定作用较强,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且价格低廉,与润滑剂合理配比可使PVC树脂加工温度范围变宽,加工及后加工的产品质量稳定,是目前最常用的稳定剂。铅盐稳定剂主要用在硬制品中。铅盐类稳定剂具有热稳定剂好、电性能优异,价廉等特点。但是铅盐有毒,不能用于接触食品的制品, 也不能制得透明的制品, 而且易被硫化物污染生成黑色的硫化铅。 3.2 金属皂类稳定剂 硬脂酸皂类热稳定剂一般是碱土金属(钙、镉、锌、钡等)与硬脂酸、月桂酸等皂化制取。产品种类较多,各有其特点。一般来说润滑性硬脂酸优于月桂酸,而与PVC相容性月桂酸优于硬脂酸。 金属皂由于能吸收HCl,某些品种还能通过其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以脂肪酸根取代活性部位的Cl原子,因此可以对PVC起到不同程度的热稳定作用。PVC工业中极少是有单一的金属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 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 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

如何选择稳定剂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配方的稳定剂 PVC用的稳定剂包括热稳定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和螯合剂。种类有铅盐稳定剂,钡镉类稳定剂,钙锌类稳定剂,有机锡类热稳定剂,环氧类稳定剂。 哇塞,这么多种稳定剂,该怎么选择好苦恼啊。相信大家肯定都有这种问题,下面常州博洋新材料小马为大家细细讲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稳定剂。热稳定剂的选用原则 1.硬质PVC配方中热稳定剂的选用 硬质PVC中增塑剂加入量少或不加,要求稳定剂的加入量相应增大,且稳定效果要好。 (1)不透明硬制品常选用的为三碱式硫酸铅及二碱式亚磷酸铅,两者协同加入效果好,加入比例为2:1或 1:1,总加入量为3-5份。 (2)透明硬制品不用铅盐类,常选用除Pb、Ca之外的金属皂类及有机锡、有机锑和稀土稳定剂。其中金属皂类加入量为3-4份,有机锡类为1-1.5份。 2. 软质PVC及PVC糊制品配方中热稳定剂的选用 这类配方中增塑剂含量高,加工温度低,可适当减少稳定剂的加入量。 (1)不透明软制品常选铅盐(1-2份)与金属皂类(1-2份)协同加入。(2)半透明软制品常选用几种金属皂类并用,加入量2-3份。 (3)透明软制品常用有机锡类(0.5-1份)与金属皂类(1-2份)协同加入。也可用有机锑及稀土稳定剂代替有机锡。 3. 无毒PVC配方中热稳定剂的选用 (1)不宜选用铅盐类稳定剂。 (2)除Pb、Cd皂外其它金属皂类稳定剂可选用。 (3)无毒有机锡类可选用。

(4)有机锑和稀土类可选用。 (5)辅助稳定剂中的环氧类无毒,可以选用。 4. 主稳定剂的协同作用 在一个PVC配方中,往往选用几个主稳定剂并用,因为不同主稳定剂之间有协同作用。 (1)三碱式硫酸铅与二碱式亚磷酸铅有协同作用,两者协同比例为2:1 或1:1. (2)不同金属皂之间有协同作用,金属皂类热稳定顺序如下:CdZn>Pb>Ba、Ca。一般高热稳定性金属皂与低热稳定性金属皂类之间协同作用效果好,如 Ca/Zn、Cd/Ba、Ba/Pb、Ba/Zn及Ba/Cd/Zn等复合稳定剂。 (3)金属皂类的协同使用最为常用,它们很少单独使用。 (4)金属皂类与有机锡类之间有协同作用,在透明配方中两者往往协同加入。(5)部分稀土类与有机硒类有协同作用,用稀土取代有机锡可降低成本。 5. 主、辅稳定剂的协同作用 (1)金属皂类与环氧类 (2)金属皂类与多元醇类 (3)金属皂类与β-二酮化合物 (4)部分稀土与环氧类 (5)金属皂类与亚磷酸酯类。 6.热稳定剂与其它助剂的并用 有些稳定剂本身无润滑作用,如铅盐、有机锡、有机锑及稀土类,配方中要另外加入 润滑剂。有些稳定剂本身有润滑作用,如金属皂类,配方中可不加或少加润滑剂。含硫有 机锡类和有机锑类热稳定剂不可与含Pb、Cd类稳定剂并用,两者并用会发生硫污染。 热稳定剂与其它助剂的并用 (二)抗氧剂 PVC制品在加工使用过程中,因受热、紫外线的作用发生氧化,其氧化降解 与产生游离基有关。主抗氧剂是链断裂终止剂或称游离基消除剂。其主要作用是与游离基 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连锁反应终止,PVC用主抗氧剂一般是双酚A。还有辅助抗氧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 2.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 4.三羧酸循环 5.底物水平磷酸化 6.能荷 7.糖异生 8.乳酸循环 9.发酵 10.糖酵解途径 11.糖的有氧氧化 12.肝糖原分解 13.磷酸戊糖途径 14.UDPG (二) 填空题 1.NADH 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出4 种生物体内的天然抗氧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指水解时_________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被 称为能量代谢的_________。 4.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 于_________。 5.化学渗透学说主要论点认为:呼吸链组分定位于_________内膜上。其递氢体有 _________作用,因而造成内膜两侧的_________差,同时被膜上_________合成酶 所利用、促使ADP + Pi → ATP 6.动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生成方式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7.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_________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8.糖酵解过程中有3 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9.糖酵解抑制剂碘乙酸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酶。

10.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1 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两种脱氢酶 是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辅酶是_______。 12.糖酵解在细胞的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是将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同时生 成________和_______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13.淀粉的磷酸解过程通过_______酶降解α–1,4 糖苷键,靠________和________ 酶降解α–1,6 糖苷键。 14.TCA 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 _____和________催化。 15.乙醛酸循环中不同于TCA 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_________和________。 16 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 磷酸化成ATP 的高能化合物是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17.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8.催化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酶是__________,它需要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作为辅因子。 19.合成糖原的前体分子是_________,糖原分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 20.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___________有关,也是合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碳骨架的共体。 21.糖酵解发生的部位是在细胞的部位,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 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细胞的部位,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由__ ___ __________和 _ __催化。 23.鱼藤酮,抗霉素A,氰化物的抑制作用位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24.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AT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ly__________________; SH-CoA _______________;FMN _________________;DNFB_____________________。 25.TCA循环中有二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___和催化。脱去的CO2中的C原 子不是来自于乙酰辅酶A而是来自于_______________。 26.糖酵解产生的NADH+H+必需依靠________________系统或________________系统才能进 入线粒体,分别转变为线粒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7.呼吸链中,细胞色素体系的功能是传递,它是依靠辅基中铁离子的 作用来完成的。 28.糖有氧氧化中,1分子葡萄糖在肝脏中彻底氧化为CO2和H2O,能净生成分子ATP, 其中ATP的生成方式以为主。 (三) 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哪一步伴随着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 A.苹果酸→草酰乙酸B.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 C.柠檬酸→α-酮戊二酸D.琥珀酸→延胡索酸 2.下述哪种物质专一性地抑制F0 因子: A.鱼藤酮B.抗霉素A C.寡霉素D.缬氨霉素

第四章 氧化磷酸化

第四章氧化磷酸化(2) 点击:429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08-30 11:13:17 第二节氧化磷酸化 ATP生成方式有两种。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指代谢物脱氢后,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使无机磷酸酯化先形成一个高能中间代谢物,促使ADP变成ATP。这种形式比较少见,生成的ATP数量也较少。后边的物质代谢中会有介绍。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和偶联部位 1.概念: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2.偶联部位: P/O比值是指代谢物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原子的摩尔数,即合成ATP的摩尔数。实验表明, NADH在呼吸链被氧化为水时的P/O值约为2.5,即生成2.5分子ATP;FADH2氧化的P/O值约1.5,即生成1.5分子ATP。 3.化学渗透假说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将氢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形成两侧质子浓度差,以此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经过ATP 合酶回流时,驱动ADP生成ATP.动画中最后一个就是ATP合酶。不过动画演示的是bacteria (细菌),因此动画中显示的是inside cell 和outside cell两侧。如果是真核生物,就是线粒体内膜腔和线粒体基质侧。 二、胞液中NADH的氧化 以上的内容介绍的是线粒内部的氢如何传递生成ATP,在胞液中生成的NADH,需进入线粒体之后才能生成ATP,进入线粒体的途径有两条: 糖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β-氧化是在线粒体内生成NADH(还原当量),可立即通过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在细胞的胞浆中产生的NADH ,如糖酵解生成的NADH则要通过穿梭系统(shuttle system)使NADH的氢进入线粒体内膜氧化。 (一)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存在于脑、骨骼肌中,载体是α-磷酸甘油。 胞液中的NADH在α-磷酸甘油为载体,通过线粒体内膜,将氢传递给FAD,后者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可以生1.5ATP。 (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 主要存在肝和心肌中。 胞液中的NADH以苹果酸-天冬氨酸为载体通过线粒体内膜,将氢传递给NADH。NADH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2.5分子ATP。

杀菌剂机理和特点及防治对象

类别品种作用机理和特点防治对象 酰胺类 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持效16d 霜/疫霉病特效 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霜/疫霉病特效 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水稻白叶枯病 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特效根肿/根腐/猝倒 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立枯/黑粉/锈病 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白粉病 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小麦全蚀病 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粉锈/霜霉/菌核 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灰霉/黑斑/ 菌核 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晚疫/霜霉病 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稻瘟病 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白粉/霜霉/稻瘟病 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霜/疫/腐霉 高效苯霜灵卵菌病害 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刺激省黑穗/锈病 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水稻纹枯病 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 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稻纹枯特效立枯/纹枯/雪腐 甲丙烯和咪唑类 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所有真菌病害 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白粉/叶斑等 啶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熏蒸/耐雨水冲刷麦类病害 唑菌胺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转移/混用所有真菌病害 氟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长效/速效所有真菌病害 烯肟菌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所有真菌病害 苯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治/铲/吸/渗水稻稻瘟病 烯肟菌胺-- 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保/治/铲/吸/渗白粉/霜霉/纹枯 肟嘧菌胺-- 水稻病害 噻菌灵抑制线粒体呼吸和细胞繁殖,有交抗,卵菌无效青霉/脐腐/菌核 氟菌唑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保/治/铲/吸白粉/锈病/黑穗 高效抑霉唑广谱,保护、治疗,优/广于抑霉唑锈病/灰霉/稻瘟 咪唑菌酮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辅酶Q-细胞色素C),常混用霜/疫/黑斑病 氰霜唑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护/长效/耐雨,卵菌特效霜霉/疫病 抑霉唑破坏霉菌细胞膜,常混用,多做保鲜剂青霉/绿霉/白粉 咪鲜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广谱/ 非内吸/传导褐斑/白粉/叶枯

杀菌剂 30种常用杀菌剂

三十种常用杀菌剂 通用名称有效成分商品名称作用机理防治对象氢氧化铜波 尔多液(Copper hydroxide) 氢氧化铜 可杀得101、冠 菌铜、杀菌得、 冠菌清、猛杀 得、瑞扑、真菌 克 主要靠铜离子,铜离子被萌发的孢子 吸收,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以杀 死孢子细胞,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但 此作用仅限于阻止孢子萌发,也即仅 有保护作用。 细菌性病害,适用于瓜类的叶 斑病、早(晚)疫病、霜霉病、 炭疽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 以保护作用为主。 代森锰锌(Mancozeb)代森锰锌 大生M45、大生 富、喷克、新万 生、山德生、丰 收、大胜 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 主要防治蔬菜霜霉病、炭疽 病、褐斑病等。 三乙膦酸铝 乙磷铝Fosety-Aluminiu m 三-(乙基磷 酸)铝 疫霉灵、乙磷 铝、疫霜灵 抑制病原真菌的孢子的萌发或阻止孢 子和菌丝体的生长。 主要防治黄瓜和白菜霜霉病、 水稻纹枯和稻瘟病、棉花疫 病、烟草黑胫病、橡胶割面条 溃疡病、胡椒病 甲霜灵·锰锌metalaxyl+m ancozeb [D,L-N-(2,6- 二甲基苯 基)-N-(2甲氧 基乙酰)丙氨 酸甲酯] 瑞毒霉.锰锌、 蕾多米尔.锰 锌、 甲霜灵主要是抑制了对a-鹅膏蕈碱 不敏感的RNA聚合酶A,从而阻碍了 rRNA前体的转录,具体胡抵制机理尚 不清楚。代森锰锌主要是抑制菌体内 丙酮酸的氧化。 对霜霉菌、疫霉菌和腐霉菌所 致的病害均有效 氟吗啉flumorph 4-[3-(3,4-二甲 基苯基)-3-(4- 氟苯基)丙烯 酰]吗啉 灭克 有关氟吗啉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不 清楚。Kuhn等根据其杀菌谱、杀菌活 性及形态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推测其主 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细胞壁物质的 合成或组装。 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霜 霉病及晚疫病等病害.。 霜霉威Propamocarb 3-(二甲基 氨基)丙基 氨基甲酸丙 酯 普力克、霜霉威 盐酸盐、丙酰胺 可抑制病菌细胞膜的形成,抑制菌丝 生长和孢子萌发,减少孢子囊形成和 游动孢子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 目的。 防治蔬菜、果树的霜霉病、疫 病、猝倒病(腐霉和疫霉)有 优异的效果(对霜霉病、晚疫 病特效)藻状菌引起的病害。 重点卵菌门 烯酰吗啉· 锰锌Mancozeb+ Dimethomorph, W.P. 4-[3-(4-氯苯 基)-3-(3,4-二 甲氧基苯氧 基)丙烯酰]吗 啉和代森锰锌 安克-锰锌 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而起作用,只 有Z型异构体有活性,但是,由于在光 照下两异构体间可迅速相互转变,因 此Z型异构体在应用屯E型异构体是 一样的, 用于防治霜霉病、疫病、灰霉 病等病害 氟吡菌胺· 霜霉威Fluopicolide+ Propamocarb 氟吡菌胺和 3-(二甲基 氨基)丙基 氨基甲酸丙 酯 银法利 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特点特 异性蛋白而表现杀菌活性,具有独特 的“薄层穿透力”,可加强药剂的横向 传导性及纵向输送力,对病原菌的各 主要形态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另一 单剂霜霉威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菌 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细胞膜成 分的磷脂和脂肪酸的生化合成,抑制 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 具有局部内吸作用 主要防治霜霉病、疫病、晚疫 病、猝倒病等常见卵菌纲病害 霜脲氰·锰锌Cymoxanil+M ancozeb 1-(2-氰基-2- 甲氧基亚胺 基)-3-乙基脲 和代森锰锌 克霜、霜霸、 克露、妥冻 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线粒体的电子转 移使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停止,使病原 菌细胞丧失能量来源而死亡 对疫霉、壳二孢属、尾孢属等 真菌性病害如疫霉病、霜霉病 均特效。 多菌灵Carbendazim 苯并咪唑-2- 氨基甲酸丙酯 苯并咪唑44号、 棉萎灵、贝芬 替、保卫田、枯 萎立克、 干扰真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 成,从而细胞分裂 防治瓜类枯萎病、蔓枯病、炭 疽病、白粉病、霜霉病,叶斑 病等多种病

5种辅助稳定剂说明

3 辅助稳定剂 锌皂稳定剂对PVC 的稳定性较差,属于短效热稳定剂,而且容易出现“锌烧”现象(主要原因是产生的ZnCl2为强路易斯酸,具有催化脱氯化氢的作用),但具有初期着色性优良、耐候性强等优点。钙皂类热稳定剂属于长期热稳定剂,稳定性较差,着色性强,但无毒,具有优良的润滑性。Ca/Zn 复合稳定剂就是利用二者具有的协同效应,使其成为近年来复合稳定剂中最活跃的领域。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在复配过程中通常要添加一些辅助稳定剂,如季戊四醇等多元醇、水滑石、亚磷酸酯、β-二酮和环氧大豆油等化合物来改善Ca/Zn 复合稳定剂的性能。 3.1 亚磷酸酯 亚磷酸酯是Ca/Zn 复合稳定剂中应用最广的辅助稳定剂,在复合稳定剂中是不可缺少的成份。用做辅助稳定剂的亚磷酸酯主要有亚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癸酯、亚磷酸三壬基苯酯、亚磷酸三辛酯等。对于软质PVC,亚磷酸酯一般与β-二酮、环氧大豆油等配合使用。亚磷酸酯具有增塑作用,不适用于硬质PVC;具有抗氧化能力,可以捕捉氯化氢,加成多烯烃,能大大提高PVC 稳定体系的稳定性能。在液体稳定剂中添加量一般为10%~35%(质 量分数),主要品种有亚磷酸苯二异辛酯、亚磷酸辛酯、亚磷酸二苯癸酯、亚磷酸二癸苯酯、亚磷酸三壬酯等。目前国内多数选用水解亚磷酸苯二异辛酯,它能有效地改善PVC 制品的着色、热稳定性、透明性、防结垢和耐候性等效果。亚磷酸酯是应用最广泛的辅助稳定剂,长期以来普遍用于钙锌无毒液体复合稳定剂应用中。最有效的是亚磷酸烷基/芳基酯。如日本Adeka -Argels 公司开发的Mark-1500 对稳定剂具有优良的初期着色性能。 3.2 环氧化合物 在环氧化合物中,传统上被用作辅助稳定剂是环氧大豆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双酚A 二缩水甘油醚、双酚F 二缩水甘油醚、酚醛树脂的缩水甘油醚、四苯基乙烷的缩水甘油醚、脂环族环氧树脂、偏苯三酸三缩水甘油酯、对苯二甲酸二环氧丙酯等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效率。环氧化物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醇,在钙、锌等金属皂催化作用下,取代PVC 中不稳定的氯原子而发挥稳定作用。在静态稳定试验中,环氧化合物的作用是抑制PVC 变黄。单独使用效果不佳,与亚磷酸酯并用时,其稳定效果可明显改善。环氧类辅助热稳定剂一般有环氧大豆油、环氧亚麻籽油、环氧硬脂酸丁酯、辛酯等环氧类化合物等,它们与Ca/Zn体系配合使用有较高的协同作用,具有光稳定性和无毒之优点,适用于软质,特别是要暴露于阳光下的软质PVC制品,通常不用于硬质PVC制品,其缺点是易渗出。协同作用机理[6]可认为是降解产生的HCl被环氧基团和金属皂盐吸收,HCl浓度减小,降低了PVC的脱HCl速度(HCl对PVC 降解有催化作用),从而使PVC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另外,在Zn盐的催化下,环氧化合物还可以有效地取代烯丙基氯原子。 3.3 多元醇 作为Ca/Zn 复合体系的辅助稳定剂的多元醇主要有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聚乙烯醇、四羟甲基环己醇、二三羟甲基丙烷、卡必醇,以及山梨醇、甘露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乳糖醇和它们的脱水、半脱水产物等,这类品种与β-二酮、环氧化合物、水滑石配合用于软质PVC 中时,具有极好的协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多元醇尽管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部分品种由于其自身在加工过程中的脱水着色,仍有不足之处。新品种如菊粉、三(α-羟乙基)异氰脲酸酯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另外,多元醇易升华,在加工过程中升华物沉积在设备上,妨碍加工。为克服这些不足,现已开发了许多用脂肪酸部分酯化的多元醇,如日本推出的Tohtlixer-101,它是一种多元醇改性物,能较好地克服了一般多元醇的缺点,同Ca/Zn 稳定体系并用,表现出良好的光稳定性、加工性和贮存稳定性。多元醇可以螯合金属离子,防止氯化物催化降解,同时在金属皂的存在下,可以置换烯丙基氯,从而使PVC 稳定。此外,多元醇较多的羟基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无色的配位体,从而缓解了硬酯酸锌

常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 一、激素类药物 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和强的松(prednisolone),前者在术后近期及急性排斥时静脉注射,以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后者为术后口服维持。 作用机制: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均有影响,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也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损伤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副作用:骨质疏松、溃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细胞毒类药物 1.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依木兰,Imuran) 作用机制:主要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对T细胞的抑制较明显,并可抑制两类母细胞,故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副作用:抑制骨髓使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感染等。 2.霉酚酯酸(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骁悉CellCept) 作用机制:特异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体形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分化。 副作用:1)消化道不适:食道炎、胃炎、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2)血液: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三、钙调素抑制剂 1.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 作用机制:可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副作用:多毛、震颤、胃肠道不适、齿龈增生以及肝、肾毒性;亦可见乏力、厌食、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闭经及抽搐发作等。 2.普乐可复(Prograf),又称FK506或他克莫司(tacrolimus)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同,主要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作用于T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基因的产生(对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mRNA转录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抑制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但不影响抑制型T细胞的活化。与环孢素相比,有如下特点:1)免疫作用是环孢素的数十倍到数百倍。2)可减少肝、肾移植受体的急、慢性排斥反应。3)细菌和病毒感染率也较环孢素治疗者低,尤其是本品有较强的亲肝性,对肝移植的功效高100倍,因而大大降低了临床使用剂量,可降低原治疗费用1/3~1/2,同时不良反应也明显降低。 副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震颤、思维紊乱、低磷血症、失眠、视力障碍和呕吐等,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异常,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失调,皮肤瘙痒等。 四、生物制剂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