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和反应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和反应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和反应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和反应练习题

1.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以下测定操作正确是()A.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pH试纸直接投入被测液中,显色后,取出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先用少量水湿润试纸,后滴上被测液,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先用蒸馏水清洗滴管,随后吸取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答案】A

【解析】A、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方法为: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B、若将pH试纸直接投入被测液中,会污染被测试剂。B项中的操作方法错误。

C、若先用少量水湿润试纸,相当于用蒸馏水将待测溶液稀释,使测得的pH产生较大误

差。C项中的操作方法错误。

D、若先用蒸馏水清洗滴管,再用滴管吸取被测液滴到试纸上,也相当于用蒸馏水将待测

溶液稀释,使测得的pH产生较大误差。D项中的操作方法错误。

2.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向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B.向一定浓度的H2SO4溶液中加水稀释

C.向一定质量的锌粒中加入稀盐酸

D.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答案】C

【解析】A.向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可以无限的接近7,但不会等于7,更不会小于7,故A错误;

B.向一定浓度的H2SO4溶液中加水稀释,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可以无限的接近7,但不会等于7,更不会大于7,故B错误;

C.一定质量的锌粒中加入稀硫酸,当反应停止时,氢气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

D.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当溶液达到饱和时,就不在溶解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就会保持不变,故D错误。

3.25℃时,pH=1的盐酸与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立即测定混合液的温度T,然后测定混合液的pH(25℃时)。有关判断合理的是()

A.T=25℃pH=7B.T=25℃1≤pH≤13

C.T>25℃pH=14D.T>25℃1<pH<13

【答案】D

【解析】25℃时,pH=1的盐酸与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则立即测定混合液的温度T,T>25℃。

pH=1的盐酸与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液的pH应大于1,小于13。

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碱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B.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无色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浓硫酸敞放于空气中浓度会减小,则可证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答案】D

【解析】A、酸碱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B、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无色酞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碳酸钠等

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D、浓硫酸敞放于空气中浓度会减小,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

量增加,浓度减小,故选项推理正确。

5.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答案】B

【解析】A、由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

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

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

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6.25℃时,向20.0mL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d点对应溶液的pH:b>d

B.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30%

C.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无色

D.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b点所示溶液的pH<7;d点所示溶液的pH>7,所以b、d点对应溶液的pH:b<d,故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NaOH+HCl=NaCl+H2O

40 36.5

由于题干中没有提及两种溶液的密度,所以无法确定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错误;

C.由图可知,b点所示溶液的pH<7,溶液显酸性,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D.d点所示溶液的pH>7,所示溶液的溶质既有酸碱中和生成的氯化钠,还有过量的氢氧化钠,故正确。

7.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用盐酸除铁锈

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

【答案】A

【解析】A、用盐酸除铁锈,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金属氧化物和酸,不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镁与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

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

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故选项错误。

8.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d点溶液中较多的Ba2+、OH﹣、SO42﹣、H+

【答案】C

【解析】A、a点时,反应没有开始,溶液中有一种溶质H2SO4,故错误;

B、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c点完全

反应,b点溶液中有硫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故错误;

C、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完全反应

后,溶质质量为0,c点完全反应,杯内液体的pH=7,故正确;

D、完全反应后继续加Ba(OH)2溶液到d点,点d溶液中较多的Ba2+、OH﹣,无SO42

﹣、H+,故错误。

9.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

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

【答案】A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是利用的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选

项错误。

C、Al(OH)3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Na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

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10.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此时溶液pH可能是()

A.5B.9C.11D.8

【答案】A

【解析】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此时溶液显中性或酸性;此时溶液pH可能是等于7或小于7。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pH可能是5,故选项正确。

B、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pH不可能是9,故选项错误。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pH不可能是11,故选项错误。

D、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pH不可能是8,故选项错误。

11.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的烧杯中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

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证明没有NaOH

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少

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有HCl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

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有产生证明有NaCl生成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Ⅱ.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工厂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一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Ⅲ.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答案】(1放出。(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3)

步骤现象结论

不产生蓝色沉淀证明没有NaOH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

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少

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有HCl

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固体产生证明有NaCl生成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

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评价反思】

Ⅰ.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Ⅱ.2NH3?H2O+H2SO4=(NH4)2SO4+2H2O。

【解析】(1)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放出热量。故填:放出。

(2)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

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说明生成了氯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步骤现象结论

不产生蓝色沉淀证明没有NaOH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

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少

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有HCl

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

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有白色固体产生证明有NaCl生成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故填: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Ⅱ.氨水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O+H2SO4=(NH4)2SO4+2H2O。故填:2NH3?H2O+H2SO4=(NH4)2SO4+2H2O。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

加入镁条

若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 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填序号)。

A.铜片B.pH试纸C.氧化铜D.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1)①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②H+和OH﹣反应生成H2O分子(离

子方程式也可以);③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CO2↑+H2O;

(2)有气泡产生;(3)稀盐酸量不足的情况下,也无明显现象;(4)B、D。

【解析】(1)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可以变红,而遇到酸性或是中性溶液时则不会变色,所以当溶液变成无色时,证明NaOH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③当与盐酸反应时有气泡,气泡很可能是CO2,便可找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NaOH

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碳酸钠;

(2)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氢气;

(3)向NaOH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没有明显现象,可能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者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有剩余;

(4)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若盐酸过量,也没有明显现象;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若=7,则恰好反应,若<7,酸有剩余;盐酸和氧化铜反应,若加入氧化铜,氧化铜逐渐减少,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说明盐酸过量,若加入氧化铜无现象,可能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也有可能是氢氧化钠过量;如果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盐酸过量,如果石蕊试液不变红,说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选BD;

13.常温下,一锥形瓶中盛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3%的稀硝酸,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与加入稀硝酸的关系曲线如图。请回答问题:

(1)本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pH=7时,锥形瓶中的溶液呈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结果精确到0.01%)。

(3)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4)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2.6%的稀硝酸进行本实验,pH传感器测得的曲线可能经过(填“甲”“乙”或“丙”)点。

【答案】(1)NaOH+HNO3=NaNO3+H2O。(2)无;4.25%。(3)HNO3、NaNO3。(4)甲。

【解析】(1)氢氧化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NO3=NaNO3+H2O。故填:NaOH+HNO3=NaNO3+H2O。

(2)pH=7时,锥形瓶中的溶液显中性,呈无色;

设反应生成硝酸钠质量为x,

NaOH+HNO3=NaNO3+H2O,

40 85

20g×4% x

=,

x=1.7g,

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4.25%,

故填:无;4.25%。

(3)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过量的硝酸和反应生成的硝酸钠,化学式是HNO3、NaNO3。故填:HNO3、NaNO3。

(4)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2.6%的稀硝酸进行本实验,恰好完全反应时需要硝酸质量减小,pH传感器测得的曲线可能经过甲点。故填:甲。

复分解反应知识汇总

复分解反应知识汇总 一、定义 1.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物质的反应。AB+CD=AC+BD 例如 Fe 2O 3 +6HCl=2FeCl 3 +3H 2 O 2.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3.判断复分解反应 (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 (2)两种化合物之间必须相互交换成分。 易错:容易错误的认为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忽略了相互交换成分这个条件。例如:CO 2+Ca(OH) 2 =CaCO 3 +H 2 O, CO 2+2NaOH=Na 2 CO 3 +H 2 O,由于没有交换成分,故不是复分解反应。 二、反应条件 1、反应物:两溶酸不管 反应物中如果没有酸两种反应物必须可溶。例如碱+盐,盐+盐这两种反应中反应物首先必须是可溶的。 反应物中如果有酸,另一种物质不溶也可发生反应。例如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水之一。 即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后必须有沉淀,气体或者水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生成。 复分解常见沉淀:五白 CaCO 3 AgCl BaSO 4 BaCO 3 Mg(OH) 2 一蓝 Cu(OH) 2 一红 Fe(OH) 3 常见气体:CO 2 ( H+ +CO 3 2- = H 2 O + CO 2 ↑) NH 3 (NH 4 + + OH- = NH 3 ↑+H 2 O) 三、复分解条件应用:离子共存: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之间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①生成沉淀物:如Cl—与Ag+,Ba2+与S O 42—,OH—与Cu2+、Fe3+,CO 3 2—与Ca2+、Ba2+

粘度法测分子量实验报告(精)

高聚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黏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分子。 2、测定聚乙二醇的黏均分子量。 3、掌握用乌贝路德黏度的方法。 4、用Origin或Excel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分子量是表征化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但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参差不一,一般在10~10之间,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平均分子量。测定高聚分子量的方法很多,对线型高聚物,各方法适合用范围如下; 10 端基分析〈3*4 10 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温蒸馏〈3*4 10~10 渗透压46 10~10 光散射47 10~10 起离心沉降及扩散47 10~10 黏度法47 其中黏度发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有相当好的实验精度,但黏度发不是测分子量的绝对方法,因为此法中所有的特征黏度与分子量的经验方程是要用其他方法来确定的,高聚物不同,溶剂不同,分子量范围不同,就要用不同的经验方程式。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黏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动是存在着内摩檫。在测高聚物溶液黏度求分子量时,常用到下面一些名词。 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越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之间的经验关系为; 式中,M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a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K与a植a与温度、高聚物]溶剂性质及分子量大小有关。K植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a值主要取决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0.5~1之间。K 与a的值可以通过其它的实验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大等,从黏度法只能测定得[ɡ] 根据实验,在足够稀的溶液中有: 这样以及对C作图得两条直线,外推到这两条直线在纵坐标轴上想叫与一点,可求出数值。为了绘图方便,引进相对浓度,即。其中,C表示溶液的真实浓度,表示溶液的其始浓度,由图可知,其中A为截距 黏度测定中异常现象的近似处理。在特定性黏度测量过程中,有时并非操作不慎,而出现对图与对图外推到时,在纵坐标轴上并不相交于一点的异常现象。在式中和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班别:姓名: 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一、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热效应) 二、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三、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 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 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 如图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 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防止造成热量损失)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表格中。 5.重复实验步骤2~4三次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四、实验数据处理 1 3、计算反应热

五、实验分析 1、中和热与反应热的区别与联系? 答: 2、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 答: 3、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答: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50 mL 0.50mol/L NaOH 5、是什么原因使中和热测定结果往往偏低? 答: 6、离子方程式H++OH-=H2O代表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否用此代表所有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 7、为什么中和热测定中要用稍过量的碱?能不能用过量的酸? 答: 8、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不会有影响? 答:

粘度法测分子量实验报告

实验二十一高聚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黏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分子。 2、测定聚乙二醇的黏均分子量。 3、掌握用乌贝路德黏度的方法。 4、用Origin或Excel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分子量是表征化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但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参差不一,一般在10~10之间,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平均分子量。测定高聚分子量的方法很多,对线型高聚物,各方法适合用范围如下; 10 端基分析〈3*4 10 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温蒸馏〈3*4 10~10 渗透压46 10~10 光散射47 10~10 起离心沉降及扩散47 10~10 黏度法47 其中黏度发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有相当好的实验精度,但黏度发不是测分子量的绝对方法,因为此法中所有的特征黏度与分子量的经验方程是要用其他方法来确定的,高聚物不同,溶剂不同,分子量范围不同,就要用不同的经验方程式。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黏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动是存在着内摩檫。在测高聚物溶液黏度求分子量时,常用到下面一些名词。 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越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之间的经验关系为; 式中,M为粘均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a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K与a植a与温度、高聚物]溶剂性质及分子量大小有关。K植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a值主要取决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0.5~1之间。K 与a的值可以通过其它的实验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大等,从黏度法只能测定得[ɡ] 根据实验,在足够稀的溶液中有:

这样以及对C作图得两条直线,外推到这两条直线在纵坐标轴上想叫与一点,可求出数值。为了绘图方便,引进相对浓度,即。其中,C表示溶液的真实浓度,表示溶液的其始浓度,由图可知,其中A为截距 黏度测定中异常现象的近似处理。在特定性黏度测量过程中,有时并非操作不慎,而出现对图与对图外推到时,在纵坐标轴上并不相交于一点的异常现象。在式中和值与高聚物结构和形态有关。而式物理意义不大明确。因此出现异常现象时,以曲线求值。 测定黏度的方法有毛细管法、转筒法和落球法。在测定高聚物分子的特性黏度时,以毛细管流出法的黏度计最为方便。若液体在毛细管年度计中,因为重力作用流出时,可通过泊肃叶公式计算黏度。 式中,为液体的黏度,为液体的密度,为毛细管的长度,为毛细管的半径,为流出的时间,为流国毛细管液体的平均液体高度,为流进毛细管的液体体积,为毛细管末端校正的参数 对于某一指定的黏度计而言,式可以写成下式 式中,为流出的时间在左右,该项可以从略。又因通常测定是在稀溶液中进行,所以溶液的密度和溶剂的密度近似相等,因此可以将写成: 式中,为溶液的流出时间,为纯溶剂的流出时间。所以通过溶剂和溶液在毛细管中的流出时间从式求得,由图求得。 三、仪器药品 恒温槽1套;乌贝路得黏度计一只; 移液管2只,1只;停表1只; 洗耳球1只;螺旋夹一只; 橡皮管2根;聚乙二醇;蒸馏水。 实验步骤 四、实验步骤 本实验用的乌贝路得黏度计,又叫气承悬柱式黏度计。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黏度计里逐渐稀释从而节约许多操作手续. 1.先用洗液将粘度计洗净,再用自来水、蒸馏水分别冲洗几次,每次都要注意反复 冲洗毛细管部分,洗好后烘干备用。 2.调节恒温槽温度至(30.0 0.1)℃,在粘度计的B管和C管上都套上橡皮管,然 后将其垂直放入恒温槽,使水面完全浸没1球。 3.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 用移液管分别吸取一直浓度的聚乙二醇溶液10ml和蒸馏水5ml,由A管注入粘 c,恒温5min,度计中,在C管处用洗耳球打气,使溶液混合均匀,浓度记为 1 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如下:将C管用夹子夹紧使之不通气,在B管用洗耳球将溶 液从4球经3球、毛细管、2球抽至1球的2/3处,解去夹子,让C管通大气, 此时3球内的溶液即回入4球,使毛细管以下的液体悬空。毛细管以上的液体下 落,当液面流经a刻度时,立即按停表开始记时间,当液面降至b刻度时,再按 停表,测得刻度a、b之间的液体流经毛细管所需时间。重复这一操作至少三次,

落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预习思考题

预习思考题 1.为何要对公式(4)进行修正? 答:斯托克斯定律成立的条件有以下个方面: 第一,媒质的不均一性与球体的大小相比是很小的; 第二,球体仿佛是在一望无涯的媒质中下降; 第三,球体是光滑且刚性的; 第四,媒质不会在球面上滑过; 第五,球体运动很慢,运动时所遇的阻力系由媒质的粘滞性所致,而不是因球体运动所推向前行的媒质的惯性所产生。 而这些条件在实验过程中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必须对斯托克斯公式进行修正。 2.如何判断小球在液体中已处于匀速运动状态? 答:先确定量筒之间的一段长度,测量出小球在此之间下落的时间,时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算出这段距离的速度。然后再将这段距离放大或者缩小,测量时间,再算出这段距离的速度。如果后面计算得到的速度和之前得到的速度一样,那么就可以认为小球在这段距离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 3.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第一:实验中液体油筒不水平引起误差。如果忽略油筒垂直,将给整个实验带来误差。 第二:温控仪未达到设定温度,便开始操作实验。因为设定温度后,必须使待测液体的温度与水的温度完全一致才可以测量。如果实验中操作不够重视,设定的温度与待测液体的温度是不一致的,测量的粘滞系数不是设定温度下的粘滞系数,此时记录数据是有误差的。 第三:实验开始后,不可以碰撞油筒,否则会引入横向力,造成液面漩涡,使小球靠近油筒壁下落,带来测量误差。 第四:小球下落偏离轴线方向,小球释放到油筒中时,下落轨迹偏离轴线,从而增加油筒壁对小球运动状态的影响, 产生很大误差。 第五:小球刚进入液体未开始作匀速运动,就开始计时引起误差。 第六:小球表面粗糙,或有油脂、尘埃等也会产生测量误差。因为这样的小球会扰动液体,使阻力增大,速度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此外,小球的密度、液体的密度、油筒的内径,虽然由实验室给出,但并非严格精准,也会间接地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中和反应中反应热的测定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2、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教学重点】 1.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 1.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碎纸条、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中和热,本节课我们就来亲自测一下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板书]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设问]我们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呢? [板书]实验原理 [问]中和热与反应热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它们的反应热呢?请大家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板书] Q=mcΔt 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问]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 [生]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 [问]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生]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即可。 [师]如此说来,上述计算Q的式子可表示为 [板书]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② [讲解]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50 mol/L和0.55 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 [板书]V酸=V碱=50 mL。

粘度法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012级化学萃英班岳铁强 学号:320120925281 、

一、实验目的 1.测定聚乙烯醇的平均分子质量。 2.掌握乌氏粘度计测定粘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高聚物分子质量的测定中,粘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他所用的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并有很好的实验精度,可测定分子质量范围为104-107的高聚物,因而在生产和科研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高聚物溶液的粘度一般比较大,粘度值与其分子质量有关,通过测定粘度值就可以求出高聚物的分子质量。但由于高聚物多是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混合物,所以通常所测定的高聚物的分子质量,实际上是一个平均的分子质量。 高聚物的稀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照牛顿流体来处理。溶液在流动式,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阻碍运动的内摩擦力,粘度就是这种内摩擦力的表现。高聚物稀溶液的粘度,主要反映了液体流动时的三个方面的内摩擦情况: 1.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 2.高分子与高分子之间的内摩擦; 3.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 这三者的总和表现为高聚物溶液的粘度。记作η。其中纯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表现出来的那部分粘度,记作η0,称为纯溶剂粘度。溶液粘度和纯溶剂年度的比值称之为相对粘度,记作ηr,ηr=η/η0,它反应的仍是溶液粘度的行为。(液体粘度的绝对值测定是很困难的。所以一般应用都测定相对粘度。)具体测定液体粘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的几类: 1.液体在毛细管里的流出时间(毛细管法)。 2.圆球在液体里的下落速度(落球法)。 3.液体在同心轴圆柱体间相对转动的影响(转筒法)。 以上几类方法中,在测定高聚物的粘度时,以毛细管粘度计最为方便。液体在毛细管粘度计内因重力作用流出的时间和液体粘度的关系服从泊塞尔(PoisEuille)公式:

桃李阁专题第8讲——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2017.3.1)

化学辅导讲义 年 级: 九年级 辅导科目: 化学 课时数:3 课 题 桃李阁专题第8讲——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 教学目的 1. 初步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2. 初步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3. 初步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规律。 教学内容 考点一:中和反应 思考: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会消除肿痛? HCl 和NaOH 在水中解离出离子氢氧化钠(碱)和稀盐酸(酸)发生 的反应NaOH + HCl === NaCl + H 2O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反应实质:H + + OH - == H 2O 3、特性: 活动内容及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向2mLNaOH 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并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始终无明显变化。 2、在烧杯中加入约2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 溶液先由无色变成红色,后变成无色。 加入盐酸前溶液呈碱性,加入盐酸后,溶液不呈碱性。 3、取少量溶液加热蒸发 白色固体 氯化钠 4、再向上述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1、为什么要加入酚酞指示剂? (借以判断反应有无发生) 2、什么时候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 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都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才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活动内容及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NaOH 溶液,观察现象; 再滴加适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加入酸后又溶解 CuSO 4 + 2NaOH = Cu(OH)2↓+ Na 2SO 4 Cu(OH)2 + H 2SO 4 = CuSO 4 +2H 2O 4、应用: (1)农业上利用中和反应, 土壤的 以利于植物生长。 (2)处理工厂废水:处理硫酸厂的污水可以用 化学方程式 ; (3)用于医药:胃酸是 ,胃酸过多可以服用 性的物质中和。 服用氢氧化铝中和胃酸化学方程式 ; 服用氢氧化镁中和胃酸化学方程式 ; (4)生活中,食用皮蛋时常加入 以将其中含有的碱性物质 。 【课堂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 A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B .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C .SO 2+2NaOH=Na 2SO 3+H 2O D .Zn+CuSO 4=ZnSO 4+Cu 2. 下列实例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 A.土壤酸化后加入熟石灰改良 B.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胃酸 C.蚊虫叮咬人的皮肤分泌出蚁酸,如果涂含碱性物质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D.金属表面锈蚀后,可用稀盐酸进行清洗 3. 小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

第九章 大分子溶液思考题(答案)

第九章 大分子溶液 思考题 1. 大分子溶液和溶胶有什么异同? 【答】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基本区别如下表: 特 性 溶 胶 大分子溶液 分散相大小 107 ~ 109 m 107 ~ 109 m 溶液体系 微多相体系 单相体系 与溶剂的亲和力 小 大 扩散速度 慢 慢 半透膜 不能通过 不能通过 热力学性质 不平衡体系、不符合相律 平衡体系、符合相律 稳定性 热力学不稳定 热力学稳定 渗透压 小 大 粘度 小 大 对电解质 很敏感 不敏感 2. 大分子的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分别研究什么?影响大分子柔顺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大分子的近程结构是构成大分子最基本的微观结构,主要研究大分子的组成与构型。组成包括大分子链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链接顺序、链的交联和支化等;构型主要研究取代基围绕特定原子在空间的排列规律,构型只有在发生键的断裂并进行重排时才发生变化。 远程结构亦称二级结构,是指大分子链在整体范围内的结构状态,包括分子的大小与形态、链的柔顺性及分子在各种环境中所采取的构象。 影响大分子柔顺性的主要因素有:主链就够、取代基、交联、温度和溶剂等。 3. 大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有哪些表示方法?各采用何种实验方法测定? 【答】数均分子量 渗透压法 质均分子量 光散射法 Z 均分子量 超离心沉降法 粘均分子量 粘度法 4. 大分子溶解的特征是什么?大分子的溶剂选择有哪些原则? 【答】大分子溶解一般经过溶胀和溶解过程。溶剂选择的原则有:极性相近原则、溶度参数近似原则和溶剂化原则。 5. 什么是大分子溶液的流变性?几种常见的流变曲线各有什么特点? 【答】流行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粘性流动和形变的性质。常见的流变曲线有 Newton 型、塑流型、假塑流型、胀流型和触变流型。 Newton 型 粘度是常数 塑流型 有屈伏值 假塑流型 没有屈伏值,切稀 胀流型 切稠 触变流型 时间依赖性 6. 粘度有几种表示方法?如何用粘度法测定大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 【答】粘度表示方法有牛顿粘度η、相对粘度r η、增比粘度sp η、比浓浓度c η、特性粘度[η]等。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训练2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基础过关] 一、中和反应反应热 1. 已知H + +OH - ===H 2O 生成1 mol H 2O 放出热量57.3 kJ ,下列反应中能放出57.3 kJ 热 量的是 ( ) A .1 mol 稀H 2SO 4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 B .稀盐酸与氨水反应生成1 mol H 2O C .稀盐酸与稀Ba(OH)2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 D .稀NaOH 与95%浓硫酸反应生成1 mol 水 2. 含有11.2 g KOH 的稀溶液与1 L 0.1 mol·L -1 的H 2SO 4溶液反应,放出11.46 kJ 的热量, 表示该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A .KOH(aq)+12H 2SO 4(aq)===12K 2SO 4(aq)+H 2O(l) ΔH =-11.46 kJ·mol - 1 B .2KOH(aq)+H 2SO 4(aq)===K 2SO 4(aq)+2H 2O(l) ΔH =-11.46 kJ·mol -1 C .2KOH(aq)+H 2SO 4(aq)===K 2SO 4(aq)+2H 2O(l) ΔH =-114.6 kJ·mol - 1 D .KOH(aq)+12H 2SO 4(aq)===12K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 1 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3. 实验室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除需要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外,所用的其 他仪器和试剂均正确的一组是 ( ) A .0.50 mol·L -1 盐酸,0.50 mol·L - 1 NaOH 溶液,100 mL 量筒1个 B .0.50 mol·L -1盐酸,0.55 mol·L -1 NaOH 溶液,100 mL 量筒2个 C .0.50 mol·L -1盐酸,0.55 mol·L - 1 NaOH 溶液,50 mL 量筒1个 D .0.50 mol·L -1 盐酸,0.55 mol·L - 1 NaOH 溶液,50 mL 量筒2个 4. 用50 mL 0.50 mol·L -1 盐酸和50 mL 0.55 mol·L - 1 NaOH 溶液反应,实验中测得起始温 度为20.1 ℃,终止温度为23.4 ℃,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为4.18 J·g - 1·℃- 1,盐酸和NaOH 溶液的密度都近似认为是1 g·cm - 3,则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热 ( ) A .55.2 kJ B .391 kJ C .336 kJ D .1.38 kJ 5. 将V 1 mL 1.00 mol·L - 1 HCl 溶液和V 2 mL 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 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 1+V 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黏度法测高聚物分子量(最终版)

黏度法测高聚物分子量(最 终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平璐璐 学 号 20132401179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13级一班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 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分子量 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2016 年 4 月 7 日 实验指导老师 林晓明 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多糖聚合物-右旋糖苷的平均分子量; 2.掌握用乌式黏度计测定黏度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摩尔质量不仅反映了高聚物分子的大小,而且直接关系到它的物理性能。与一般的无机物或低分子的有机物不同,高聚物多是摩尔质量大小不同的大分子混合物,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一种统计的平均分子量。 用粘度法测定的分子量称“黏均分子量”记作M η 高聚物稀溶液的黏度(η)是流体在流动时摩擦力大小的反映,这种流动过程中的内摩擦力主要有:纯溶剂间的内摩擦,也就是纯溶剂的粘度,记作η0,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以及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这三种内摩擦的综合成为高聚物溶液的黏度η 实验证明,在相同温度下,η> η0,相对于溶剂,其溶液粘度增加的分数,称为增比 粘度,记作 sp η, 0sp r 00 11 ηηη ηηηη-= =-=- r η称为相对粘度,即溶液粘度对溶剂粘度的相对值。 高聚物溶液的ηsp 往往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为了便于比较,定义单位浓度的增比黏度ηsp /c 为比浓黏度,定义ln ηsp /c 为比浓对数黏度。当溶液溶液无限稀释,高聚物分子彼此相隔甚远,其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比浓粘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值,即: [η]称为特性粘度,在足够稀的溶液中,比浓黏度ηsp /c 和比浓对数黏度ln ηsp/c 与溶液的浓度有以下的关系(关系公式):

大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2)吸取溶液手拿刻度以上部分,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取的溶液中,吸取溶液 至刻度线2cm以上,迅速用食指堵住移液管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垂直提离液面,调节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于刻度线相切 (4)放出溶液放液以后使尖嘴口在容器内壁靠约30秒,注意最后一滴的处 理,吹或不吹。 为了使液体自由落下,不停留在管内壁,确保移液准确定量,故放液时要垂直流下液体; 若移液管上没有注明“吹”字,最后一滴不可吹出,因为在设计移液管时,移液管体积没有包括最后一滴溶液的体积。 3)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应如何进行定量转移? 答: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放在小烧杯中,用水溶解,转移过程中,用一根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内,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流入,玻璃棒下端要靠近瓶颈内壁,不要接近瓶口,以免有溶液溢出。 待测液流完后,将烧杯沿玻璃棒向上稍提起,同时直立,是附着在烧杯嘴上的一滴溶液流回烧杯内。残留在烧杯中的少许溶液,可用少量蒸馏水按上述方法洗3-4次,洗涤液转移合并到容量瓶中;定容并摇匀。

实验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的标定 思考题: 1)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盐酸和用台秤称固体氢氧化钠,而 不用移液管和分析天平?配制的溶液浓度应取几位有效数字?为什么 答:因为浓盐酸容易挥发,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准确量取无意义,只能先近似配制溶液浓度,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所以配制时不需要移液管和分析天平。 因为配制时粗配,配制的溶液浓度应取一位有效数字。 2)标定HCl溶液时,基准物,称0.13g左右,标定NaOH溶液时,称邻苯 二甲酸氢钾0.5g左右,这些称量要求是怎么算出来的?称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答:根据滴定时所需盐酸或氢氧化钠的体积在20-25ml估算出来的。因为滴定管在读数时会存在一定误差,消耗体积在20-25ml时相对误差较小。称太多,所需盐酸或氢氧化钠可能会超过滴定范围,而且会造成浪费;称太少,相对误差较大,不能满足误差要求。 3)标定用的基准物质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基准物质应具备:(1)组成物质应有确定的化学式;(2)纯度要求在99%以上; (3)性质稳定;(4)有较大的摩尔质量;(5)与待标定物质有定量的化学反应。 4)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50ml蒸馏水应使用移液管还是量筒?为什么? 答:用量筒。因为基准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加入50ml蒸馏水只是保证基准物质完全溶解,不影响定量反应有关计算,所以只需用量筒取用就可以了。 5)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氢氧化钠溶液时,为什么选用酚酞指示剂?用甲基橙 可以吗?为什么? 答:邻苯二甲酸氢钾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在水溶液中显微碱性,酚酞的显色范围为pH8-10,可准确地指示终点。 甲基橙的显色范围为pH3.1-4.4,在反应尚未达到终点时,就已经变色,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不能用甲基橙为指示剂。 6)能否作为标定酸的基准物?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草酸的和值接近,不能分步滴定,滴定反应的产物不是唯一的,所以不能作为标定酸的基准为。但能作为氧化还原滴定的基准物。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docx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 学习目标定位 ] 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 2.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一中和反应中和热 1.中和反应的概念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 + 与碱电离产生H 的 OH-结合成 H 2O。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H++ OH -===H 2O。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 1 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Cl +NaOH===NaCl + H 2O。将 0.02mol L·1盐酸与 0.02mol ·L (2) -- 1 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 2SO4+2NaOH===Na 2SO4将 0.01mol L·1硫酸与 0.02mol ·L +2H 2O。 3.上述两反应,若从物质类别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中和反应;若从能量的变化分析, 其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 4.上述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H ++ OH -===H 2O,两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判断的依据是参加两反应的 H+、 OH -的数目都相同。 关于中和热的理解 (1) 中和热的概念是酸和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 2O(l) 时的反应热。 (2)浓的强酸和强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溶解,溶解要放出热量;若是浓的弱酸 和弱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电离,电离要吸收热量,故放出的热量均不完全是中和热。 3 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1molH + 和 1molOH -反应生成 1molH2 O l ,放 出 57.3kJ 的热量,表示为H + aq + OH - aq ===H2O l H=- 57.3kJ mol·-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 1mol 酸与 1mol 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H 2 O(l) 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黏度法测高聚物分子量(最终版)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平璐璐 学 号 20132401179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13级一班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 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分子量 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2016 年 4 月 7 日 实验指导老师 林晓明 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多糖聚合物-右旋糖苷的平均分子量; 2.掌握用乌式黏度计测定黏度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摩尔质量不仅反映了高聚物分子的大小,而且直接关系到它的物理性能。与一般的无机物或低分子的有机物不同,高聚物多是摩尔质量大小不同的大分子混合物,所以通常所测高聚物的分子量是一种统计的平均分子量。 用粘度法测定的分子量称“黏均分子量”记作M η 高聚物稀溶液的黏度(η)是流体在流动时摩擦力大小的反映,这种流动过程中的内摩擦力主要有:纯溶剂间的内摩擦,也就是纯溶剂的粘度,记作η0,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以及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这三种内摩擦的综合成为高聚物溶液的黏度η 实验证明,在相同温度下,η> η0,相对于溶剂,其溶液粘度增加的分数,称为增比粘 度,记作 sp η, 0sp r 00 11 ηηη ηηηη-= =-=- r η称为相对粘度,即溶液粘度对溶剂粘度的相对值。 高聚物溶液的ηsp 往往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为了便于比较,定义单位浓度的增比黏度ηsp /c 为比浓黏度,定义ln ηsp /c 为比浓对数黏度。当溶液溶液无限稀释,高聚物分子彼此相隔甚远,其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比浓粘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值,即: [η]称为特性粘度,在足够稀的溶液中,比浓黏度ηsp /c 和比浓对数黏度ln ηsp/c 与溶液的浓度有以下的关系(关系公式):

高分子物理实验思考题(自整理)讲解

实验一黏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 1.实验操作中,哪些因素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粘度管口径,粘度管是否垂直及是否干净,溶液密度,人的读数误差,秒表精度等等。 2.如何测定mark-houwink方程中的参数k,α值? 答:将聚合物式样进行分级,获得分子量从小到大比均一的组分,然后测定各组分的平均分子量及特性粘度[η]=kMα,两边取对数,作图得斜率和截距。 实验二偏光显微镜法观察聚合物球晶 1.聚合物结晶体生长依赖什么条件,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控制晶体的形态? 依赖于分子结构的对称性与规整性,以及温度,浓度,成核剂,杂质,机械力等条件。 ①控制形成速度:将熔体急速冷却生成较小球晶,缓慢冷却则生成较大球晶 ②采用共聚的方法:破坏链的均一性和规整性,生成小球晶3外加成核剂可获得甚至更微小的球晶。 实验三扫描电镜观察物质表面微观结构 1.为什么样品边缘或者表面斜坡处比较亮? 因为扫描电镜收集的是二次电子,通过收集的二次电子成像,而样品的边缘和斜坡处由于形貌都比较尖锐突出,所以对二次电子的反射强度高,因而在边缘和斜坡处的图像比较发亮。 2. 电镜的固有缺陷有哪几种?像闪是怎样产生的? 球差,色差,衍色差,像闪。极革化材料加工精度,极革化材料结构和成分不均匀性影响磁饱和,导致场的不均匀性造成像闪。

实验四DSC,DTA 1.解释DSC和DTA测试原理的差异 DTA是测量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差,而DSC使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相等,而测的是维持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相等所需要的功率 DTA:测温差,定性分析,测温范围大,灵敏性低 DSC:测能量差,定量分析,精度高,测温范围小(相对DTA)灵敏度高 2.同一聚合物样品,TGA测试得到样品分解温度及分解步骤有差异,可能原因是什么? 1,通入气体的种类即气氛不同,N2不参与反应,热效应小,影响不大;2升温速率不同,如果升温速率太快反应温度就会不均匀不能得到准确的峰,相反,试量少一些温度会相对均匀,就可以得到尖锐的峰形和相对准确的峰温;3,实验开始时仪器的校准不准确;4样品用量的多少,用量多一点好,在侧重感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较高的相对精度。 实验五电子拉力机测定聚合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1. 拉伸速度对测试结果有何影响? 一般情况下,拉伸速度越大,所测得的强度值越高。在低的拉伸速度下,有充足的时间利于缺陷的发展,从而强度值较小,而较大的拉伸速度下,材料的断裂主要是其化学键的破坏引起,测得的强度值较大。 2. 根据拉伸过程中屈服点的表现、伸长率大小及断裂情况,应力-应变曲线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目前大致可归纳成5种类型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2.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一中和反应中和热 1.中和反应的概念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与碱电离产生的OH-结合成H2O。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0.02mol·L-1盐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Cl+NaOH===NaCl+H2O。 (2)将0.01mol·L-1硫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2SO4+2NaOH===Na2SO4+2H2O。 3.上述两反应,若从物质类别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中和反应;若从能量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 4.上述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两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相同(填“相同”或“不同”),判断的依据是参加两反应的H+、OH-的数目都相同。 关于中和热的理解 (1)中和热的概念是酸和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2O(l)时的反应热。 (2)浓的强酸和强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溶解,溶解要放出热量;若是浓的弱酸和弱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电离,电离要吸收热量,故放出的热量均不完全是中和热。 (3)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l),放出57.3kJ的热量,表示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1mol酸与1mol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粘度法测分子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量的原理。 2、用乌氏粘度计测定聚乙烯醇溶液的特性粘度,计算其粘均相对分子量。 二、实验原理 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量对于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性能影响很大,是个重要的基本参数。一般高分 子化合物是相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大分子的混合物,相对分子量常在103~107之间,所以通常所测高分 子化合物相对分子量是平均相对分子量。 测定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量的方法很多,不同方法所测得的平均相对分子量有所不同。粘度法是 常用的测定相对分子量的方法之一,粘度法测得的平均相对分子量称为粘均相对分子量。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粘度比一般较纯溶剂的粘度大得多,其粘度增加的分数称为增比粘度, 其定义为: 式中,称为相对粘度。增比粘度随粘液中高分子化合物的浓度c增加而增加。为了便于比较,定 义单位浓度的增比粘度/c为比浓粘度,它随溶液浓度c改变而改变。当浓度c趋于零时,比浓粘度的 极限值为[],[]称为特性粘度,即: 式中溶液浓度c习惯上取质量浓度(单位为或)。特性粘度[η]可以作为高分子化合 物的平均相对分子量的度量。根据实验结果证明,任意浓度下比浓粘度与浓度的关系可以用经验公式表 示如下: 因此,利用/c对c作图,用外推法可求出[η]。 当c趋近于0时,(ln)/ c的极限值也等于[η],可以证明如下: 当溶液浓度c很小时,忽略高次项,则得: 当溶液浓度较小时,(ln)/c对c作图,也得一条直线,其截距也等于[η],见图S3-1。

[η]单位和数值,随溶液浓度的表示法不同而异,[η]的单位为浓度单位的倒数。 在一定温度和溶剂条件下,特性粘度[]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间关系通常用下列经验方程式表 达:式中K和α 是与温度、溶剂及高聚物本性有关的常数。通常对于每种高聚物溶液,要用已 知平均相对分子量的高聚物求得K、α值。然后,用此K、α值及同种待测高聚物溶液的特性粘度实验值, 可求得此待测高聚物的粘均相对分子量。在确定K、α值时,已知的平均相对分子量是用其他方法测得的。 对于许多高聚物溶液,在有关手册或书中可查得它们的K、α值。 测定高聚物溶液的粘度,最方便是使用毛细管粘度计。本实验中采用乌氏粘度计,其结构如图S3-2 所示,乌氏粘度计的最大优点是粘度计中的溶液体积不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可在粘度计中用逐步稀释 法得到不同浓度溶液的粘度。乌氏粘度计毛细管K的直径、长度和球E体积是根据溶剂的粘度选定的,要 求溶剂的流过的时间不小于100s。但毛细管直径不宜小于0.5mm,否则测定或洗涤时容易堵塞。球F的容 积应为B管中a刻度至球F底体积的8~10倍,则在测定过程中可以使溶液稀释至起始浓度的五分之一左右。 为使球F不致过大,球E的体积以4~5mL为宜。此外球D至球F底端的距离,应尽量小些。由于粘度计由玻 璃吹制而成,其三根支管很容易折断,使用时应特别小心。 液体在毛细管粘度计中因重力作用而流动时遵守泊索利方程。当考虑动能的影响,更完全的公式可写为: 式中m为毛细管末端校正系数,是一个接近于1的仪器常数,视毛细管两端处液体流动情况而异,通 常m值约为1.12。对于指定的粘度计,上式中许多参数是一定的,则此式可写为下列形式:

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解答

实验六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1. 对消法测电动势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用伏特表不能准确测定电池电动势? 答:对消法就是用一个与原电池反向的外加电压,于电池电压相抗,使的回路中的电流趋近于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测出来的电压为电动势。电动势指的就是当回路中电流为零时电池两端的电压,因而必须想办法使回路中电流为零。伏特表测定电池电动势的时候,回路中的电流不为零,测出的电池两端的电压比实际的电动势要小,因此用伏特表不能准确测定电池电动势。 2. 参比电极应具备什么条件?它有什么功用? 盐桥有什么作用? 应选择什么样的电解质作盐桥? 答:参比电极一般用电势值已知且较恒定的电极,它在测量中可作标准电极使用,在实验中我们测出未知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电势差后就可以直接知道未知电极的电势。 盐桥起到降低液接电势和使两种溶液相连构成闭合电路的作用。作盐桥的电解质,应该不与两种电解质溶液反应且阴阳离子的迁移数相等,而且浓度要高。 3. 电动势的测量方法属于平衡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在可逆条件下进行。为此,应注意些什么? 答:应注意电池回路接通之前,应该让电池稳定一段时间,让离子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还应该在接通回路之前先估算电池电动势,然后将电位差计旋钮设定未电池电动势的估算值,避免测量时回路中有较大电流。 4. 对照理论值和实验测得值,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答:原电池电动势测定结果的误差来源有很多:标准电池工作时间过长,长时间有电流通过,标准电动势偏离;盐桥受污染;饱和甘汞电极电势不稳定;未能将电位差计旋钮设定在待测电池电动势应有的大体位置,使待测电池中有电流通过等等。 5. 在精确的实验中,需要在原电池中通入氮气,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了除去溶液中的氧气,以避免氧气参与电极反应,腐蚀电极等。 实验八 二级反应-乙酸乙酯皂化 1. 为什么实验用NaOH 和乙酸乙酯应新鲜配制? 答: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乙酸乙酯容易挥发和发生水解反应而使浓度改变。 2. 为何本实验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而且CH 3COOC 2H 5和NaOH 溶液在混合前还要预先恒温?混合时能否将乙酸乙酯溶液倒入NaOH 溶液中一半时开始计时? 答:(1)因为温度对电导有影响。(2)不能,应刚混合完开始计时。 3. 被测溶液的电导率是哪些离子的贡献?反应进程中溶液的电导率为何发生减少? 答:参与导电的离子有+Na 、-OH 和-COO CH 3。+Na 在反应前后浓度不变,- OH 的迁移率比-COO CH 3的迁移率大得多。随着时间的增加,-OH 不断减少,-COO CH 3不断增加,所以,体系的电导率值不断下降。 4. 为什么要使两种反应物的浓度相等? 答:为了使二级反应的数学公式简化。 实验十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压力法) 1.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时为什么要读最大压力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