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报业集团十年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报业集团十年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报业集团十年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报业集团十年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报业集团十年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詹新慧

2006年04月29日00:09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自1996年1月15日《广

州日报》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

报业集团至今的十年间,共成

立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的报业集团40家,其中,中

央级2家、省级23家、地市

级13家,其他2家。40家报

业集团拥有的报纸数量占全

国报纸总量的17%,平均期印

数占30%,总印数占41%,总印张占56%。(王国庆:《2005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https://www.docsj.com/doc/b72100139.html,,2005年8月12日。)“40家报业集团无论是报业集团所属报纸的影响力,还是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都代表着我国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同上。)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已成为中国报业的主导力量。

报业集团十年历程

回顾报业集团走过的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前都有一次重要的会议为报业集团的建设和发展铺垫着道路。

第一阶段:从1996年到1997年底,报业集团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为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报业集团模式,新闻出版署于1994年6月10日至12日在杭州举办了全国首次报业集团研讨会,《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浙江日报》、《四川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辽宁日报》、《新华日报》等10家报社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了组建报业集团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提出了组建报业集团要具有传媒实力、经济实力、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和发行实力等5个基本条件。这次会议的召开拉开了组建报业集团大幕。因为有了明确的组建报业集团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各级党报都对照组建报业集团的5项条件积极准备,而已经符合5项条件的《广州日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报社。1996年1月15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作为全国组建报业集团的第一个试点单位。

实际上,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两年内再无第二家报业集团出现。虽然在“杭州会议”的纪要里提到“希望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把参加这次研讨会的10家报社列为全国首批报业集团的试点单位”(《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5页。),但报业集团毕竟是新生事物,5项条件又是非常具体、量化的指标,报业集团的试点原则是“充分论证,谨慎试点,逐步推广”。因此,虽然有一些报社已具备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但对于组建报业集团的优劣利弊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广州日报》的实践经验尚待总结,对于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报业集团的理论论证还不够充分,报业集团建设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2002年底,报业集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12月,新闻出版署和中国报协在北京顺义召开了组建报业集团座谈会,有了《广州日报》两年的实践,有了学术界两年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在这次会议上,业界、学界和政府部门三方将理论、实践和政策对接,对报业集团的探讨从组建原则、组建条件深入到集团的性质、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以及扩大报业集团的社会意义等问题。尤其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试点所取得的明显成效,激发了国内各大报社争相申办组建报业集团:

1998年,5家报社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挂牌成立报业集团;

1999年,10家报社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挂牌成立报业集团;

2001年,10家报社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挂牌成立报业集团;

2002年,13家报社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挂牌成立报业集团;

至2002年底,全国共组建39家报业集团,报业集团的全国性布局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从2003年至2005年,报业集团建设开始控制规模并进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2002年8月2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印发〈报业集团组建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的通知》,提出“今后3年报业集团总量控制在50家左右”。从2003年到现在,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挂牌成立的报业集团只有贵州日报报业集团1家,报业集团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开始控制规模,从追求数量、着眼于布局到提高质量、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全国文化体制之改革试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等4家报业集团被列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集团。

十年的发展,报业集团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翻牌”集团到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实现了将“报业集中到以党报为主体的报业集团手中”的目标,以党报为龙头的一批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报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4家报业集团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将推进报业集团的“深度革命”,促使报业集团真正成为带动全行业发展的旗舰。

报业集团的发展现状

分析40家报业集团的十年发展,可以看到报业集团在地域分布、领导体制、集团业务格局和经营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共性,而正是这些共性折射了报业集团建设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隐忧:

1、报业集团的分布地域集中

报业集团的分布地域一是集中在中东部省和直辖市,西北部省(自治区)中除了《甘肃日报》成立了报业集团外,其他都没有成立报业集团;二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40家报业集团,分布于25个城市,其中有10个城市拥有2家报业集团(武汉、上海、南京、济南、成都、哈尔滨、长沙、杭州、长春、沈阳),2个城市拥有3家报业集团(北京、广州),另有14个城市为单一报业集

团所占据。

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看,报业集团的分布特点符合报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但存在的问题是,报业是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按照组建报业集团的5项要求,一些不发达的省级党报显然不具备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但在那些不发达的省份更需要成立报业集团以强化党对报纸工作的领导,党对舆论工作的把握,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以此促进不发达省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如果一味按照组建报业集团的基本条件一刀切,势必影响不发达省份的新闻事业建设,在当前不能跨地域办报的情况下,将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一些经济贫困的省份又将会出现文化贫困的新问题。

2、领导体制趋向二元结构

报业集团是党的思想宣传阵地,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负有重要责任,报业集团必须坚持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因此,报业集团无论是社委会负责制、社长负责制还是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首先都要坚持党委的领导。但是,随着报业集团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要求,报业集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探索建立一种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

从坚持党委领导转向积极探索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是报业集团采编和经营两分开的一种必然,是报业集团走市场化、企业化的一种要求,也是重塑报业集团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充要条件。建立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有利于报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内部机构、人员、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产权为纽带理顺报业集团母子报纸、母子公司的关系,合理架构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现代企业体系。

建立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问题的关键是报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报业集团的法人治理不同于一般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如何实现报业集团的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统一而又能保证报业集团的创新与活力,是摆在所有报业集团面前的现实课题。一些实行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报业集团目前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人员安排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由党委书记兼任,党委会和董事会是两个机构、一套班子,即所有党委成员同时为董事会成员;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虽然成立了报业集团,但领导体制仍原封不动地实行…四合一?(党务班子、行政班子、采编班子和经营班子)的体制”(范以锦:《“分开”,分而不断“联动”,联而不乱》,《新闻战线》2005年第10期。)。这种以人员安排代替制度建设的做法可能在短期内对于处

理两者之间关系、减少矛盾和问题有效,但从长远看,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改革发展、做大做强报业很不适应。因此,对报业集团的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如何结合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报业集团产业品种单一

报业集团,以报为主,这是组建报业集团的原则性要求,也是集团建设可利用的一种优势。目前,报业集团的产业品种构成主要有报纸、期刊和网站,少数几家报业集团拥有出版社。报业集团拥有报纸的数量多的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达十几种,少的也有五六种。2003年报刊治理整顿后又有一批报纸被划转到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接收的县级报纸就有近十种,报业集团的报纸数量急剧扩张,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相比于西方报业集团动辄拥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报纸的状况,国内报业集团拥有的报纸数量、规模还是轻量级的。因此,在目前传媒政策尚未允许报业集团涉足广电经营的现实状况下,报业集团有必要通过多办子报子刊进一步对外扩张,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但是,报业集团围绕报业单品种扩张经营,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以何种方式将报纸、刊物吸收到报业集团中来。我国的报业集团多是母子型结构,母报多是各级党委机关报,子报多是面向普通读者、面向市场的都市报或服务类报纸,过去多是用行政手段直接划转报刊进入报业集团。那么现在,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划转还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是用行政化的手段加强领导,构成金字塔式的管理层级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分工协作,形成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呢?

第二,如何避免集团内部报纸定位雷同、同质化竞争问题。报业集团都有数种或十几种报纸,发行的区域多在本地区、本省份,如果没有针对细分市场形成报纸的层级结构,集团内部的报纸就有可能因定位趋同形成同质化竞争,进而争夺同一块广告蛋糕。这种问题在已经成立的报业集团中已然出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和《竞报》,三种报纸都属于都市类报纸,覆盖同一读者群,发行在同一区域,甚至发行时间都差不多,《北京晨报》倡导的“早报早到”的理念在同城竞争的《京华时报》的冲击下也没有实现,同一报业集团的三家报纸既在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也在和同门兄弟争夺资源、消耗力量。最终的结果是几家报纸现在都活得不好。因此报业集团需重点研究、建立和完善集团的报业结构和战略布局,开发系列产品完成有机组合,产生1+1>2的作用。“拥有一个结构优势,远远胜于拥有十个单兵优势。这也是报业集团与单一媒体的本质区别”。(李华年等:《报业集团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整合新闻资源》,《中国记者》2004年第12期。)

第三,如何有效利用集团网站进行报网联动,实现资源共享。40家报业集团,除了《吉林日报》的网站是报纸的简单电子版,其他集团的网站都已成为地方的重点新闻网站,承载着地方门户的作用,网站新闻的容量已经远远超过报纸,网站的新闻时效也早已走在报纸的前面。在传媒政策对于跨媒体运作尚未明确的环境下,在互联网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报业集团要改变报业结构品种单一的局面,就必须把网站建设纳入集团的战略重点,将网站和报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育,“报业的集团化不再是报纸品种的单一组合,而应该向网络媒体进军,并通过网络向音视频领域进军”。(吴海民:《中国媒体面临大变局》,《今传媒》2005年第12期。)

4、报业集团经济结构、利润结构“一报”独大、广告独大

据《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提供的数字,39家报业集团2002年的营业总额为212.37亿元,平均5.45亿元,其中,广告收入133.07亿元,占营业总额的62.66%。39家报业集团平均广告收入3.41亿元。(唐绪军:《从统计数据看我国报业集团现状》,中国报刊出版网https://www.docsj.com/doc/b72100139.html,/。)发行、印刷等其他所有收入只占营业额的1/3。报业集团的广告独大中,其广告来源又集中在一张报纸。这“一报”有的是母报,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州日报》,年广告收入2004年达到近16亿,有的是子报,如大众报业集团的《齐鲁晚报》,年广告收入2004年达6亿,两者的广告收入都占到集团广告收入的80%以上。

目前,报业集团经济结构、利润结构单一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使得集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调控、市场波动的影响。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的抽样统计,国内报业集团2005年上半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实际收入大都下跌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平均跌幅超过15%;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集团和报社出现亏损。如连续11年居全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之首的《广州日报》,2005年1~5月的广告额出现4.73%的负增长,6月份又出现12 6%的负增长。(吴海民:《中国媒体面临大变局》,《今传媒》2005年第12期。)

因此,报业集团的经营视野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应放宽到报业产业链和非主业领域,利用优质报纸的品牌效应,向外延伸拓展,构建大传媒时代的经营战略,扩张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源,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手段,通过资本运营融通资金,转换体制,使报业集团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借助资本市场的助力实现飞速扩张。〔詹新慧: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3级博士生〕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10年发展轨迹初探(4)

作者:蜀平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时间: 2010-09-07

人才战略铸就核心竞争力

向现代传媒集团迈进

越是关键节点,越是艰难挑战,越是重大改革,人才越是第一位的因素——川报集团成立10年来,最看重

的是人才。

从破除铁饭碗、实施全员聘任制破题,到建立全面而系统的人才强集团战略,再到创建学习型集团为后续发展提供能量,一路走来,川报集团的人才战略思路清晰,那就是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集团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

7月初,黄泽君从复旦大学毕业,迈进川报集团的大院。今年和她一起加盟集团的,还有40多名来自北大、清华等全国名校

的毕业生。

随着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鲜血液注入,全国人才办川报的局面正在形成。回顾川报集团10年来的发展历程,每到关键节点,每遇艰难挑战,每逢重大改革,人才都是第一位的因素。

站在新的起点,完成向现代传媒集团迈进的历史性转型,川报集团坚定不移地把着力点放在人身上。

重选用:盘活人才资源

干部竞聘上岗、全员聘任制的实施,彻底打破了正式员工与招聘员工、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就在黄泽君进入《四川日报》实习前不久,原《四川日报》文体部的编辑曾东平被选聘为《四川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编,享受集团中层副职待遇。2003年,曾东平曾通过竞聘成为主编;4年后,他落聘成为普通编辑;又是3年后,他东山再起。

干部能下能上——曾东平,正是体现这一用人机制的若干个案之一。这个机制,形成于7年前的三项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始终处于改革的核心部分。干部竞聘上岗、全员聘任制的实施,彻底打破了正式员工与招聘员工、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为全面盘活集团人才资源奠定了基础,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从曾东平到黄泽君,现实对应着历史,共同构成川报集团人才战略的一条清晰脉络。始于2003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只是整个人才战略的一个序曲。2006年,川报集团制定人才强集团战略,从宏观层面全面而系统地规划了集团的人才发展战略方向,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图。今年,集团又宣布,创建学习型集团,为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重培养:拓展成才空间

多样化的通道,全方位的平台,构建起广阔的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成长空间“受益匪浅!”7月12日,是《华西都市报》编辑中心副主任赖永强到《四川日报》编辑中心挂职锻炼满3个月的日子。谈及3个月来的经历,这位在都市报内一直很“牛”的老编,觉得收获非常大。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平台,开阔了他的眼界,增强了大局观念,深化了认识。他坚信,回到原岗位后,将更加得心应手。

刚过而立之年的杨晓,与赖永强有着相似的经历。去年年底被聘为《四川日报》经济新闻部主任助理的她,今年3月起交流到《天府早报》担任总经理助理,从采编岗位到经营岗位,接受多岗位锻炼。

有意思的是,杨晓的工龄正好与川报集团的年龄相同。她个人的成长轨迹,从一个侧面映射出集团人才战略的构想和人才培养的路径。10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杨晓进入《四川日报》,先是做实习记者,跟着导师学习了几个月;然后在部门资深记者

的指导下,开始独立工作;几年后,迅速成长的她被选入集团后备干部人才库,开始为期一年多的培训和锻炼;再后来,提拔

到部门骨干岗位,交流到集团子报锻炼……

去年以来,川报集团遴选了10多名骨干人才,分别到集团所辖的10多个报刊网站进行交流,或轮岗、或挂职锻炼。为着同

一个目标:为集团发展培养复合型、领军型人才。

早在2006年,川报集团就提出人才强集团战略。着眼于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领军型、复合型人才的加速培养,着眼于优秀年轻干部的大胆使用,着眼于领导班子的优化配置,“四个着眼于”导向鲜明。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专项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出台,为年轻人、骨干员工搭建起一个又一个锻炼成

长的平台。

不只是提供平台,而且要开辟通道。2005年,川报集团启动人才“双通道”建设,致力于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开辟成长通道。按照人才“双通道”建设方案,集团在原有的单一的行政领导岗位之外,设置与集团中层干部待遇相当的重要业务岗位,从而在集团内部构筑起行政和业务的“双通道”。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员、主编应运而生。5年来,仅《四川日报》就先后有近20人通过“双通道”进入重要业务岗位,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实践:梯队发展壮大

新闻提速,能力提升,强大的人才队伍增强了集团核心竞争力

7月中旬,川东广安、达州等地爆发特大洪水灾害。《四川日报》多路记者携3G上网卡和笔记本电脑奔赴抢险救灾一线,第一时间传回的消息和图片在四川在线首页挂出,被全国多家网站转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先机。

快起来的不只是新闻发布节奏,更是川报集团前进的脚步。去年8月,集团决定在《四川日报》率先推出全能记者计划,为首批遴选出来的18名文字记者配备了笔记本电脑、高清数码相机和无线网卡。一年来,这支队伍在若干次重大活动、突发事件

的报道中快速反应,滚动发稿,发挥了特殊作用。

全能记者的推出,使《四川日报》采编人员全时发稿、全媒体发稿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就在该计划推出4个月后,集团开始着眼于报网互动的《四川日报》民声版创办。网络成为报刊记者收集线索、探访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就这样,网络媒体与传统纸媒朝深度融合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据不完全统计,全能记者计划实施以来,四川在线共刊发全能记者稿件1万多条。民声版也得到广大读者与网民的好评与支持。这就是双赢!

大战锻炼队伍,大战检验实力。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新闻媒体和媒体人都是一场非常大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集团党委率各报刊、网站第一时间出击,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在特殊考验面前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集团有1名记者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还有49名采编人员分别被中宣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级有关部门评为抗震救灾模范或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努力构建符合现代传媒业特征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和开发机制,对团队进行专业规划、分类管理,促进专业型记者编辑、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各展所长、共同成长;构建优秀团队整合机制,建立尊重媒体生产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评价标准,注重集团总体目标与员工职业愿景的对接;构建新鲜血液循环机制,随时让新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进入核心团队;构建人才结构性优势,提升整体战斗力……按照集团人才发展战略的部署和推进,一个数量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的人才梯队正逐步形成,为集团新闻宣传连创佳绩、经营业绩连年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两轮改革、三次创业,人才为本,学习先行。今年3月,川报集团在省内新闻宣传战线率先启动建设学习型集团的工作,为

后续发展铺路蓄能。

人才强,集团兴。迈步新一轮改革发展征程,川报集团人满怀激情,信心百倍。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 一个公司经历了十年,一个公司走过了十年。以下是小编带来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例 1 根据这次年会的议题安排,允许我先对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做一个回顾性的总结,题目是《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发展》。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二十世纪下半页悄然兴起,逐渐引发了方兴未艾的产业革命,并以历次产业革命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迅速的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运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发展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科技因素之一,信息化技术进入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近二十年间,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不可或却的辅助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城市规划水平和效率,并在人类社会城市规划进程中为城市规划的龙头和作用体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平台。 之所以选择十年作为我们回溯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时间单位,很大程度是为了便于回顾分析和总结评价,而以95年成立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办公自动化专业组为起点,这正是我们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在召开的第一次专业组会议确立了我国城市规划全行业第一个信息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学术性组织,标志着信息化技术作为城市规划领域新技术应用方向,在当时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人类的共识,并立志于推动城市规划信息化技术向广度和深度做出不懈努力。在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可以用日新月异来说,过去的十年既艰难又成果丰硕。 其实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已经开始了探索的征途,但是当时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国内信息化技术更多是对国外成熟产品和技术的引进,更多是局限在规划设计和城市测绘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零用,而信息技术的高技能、高效率的特征,开始引起了一些领导者的关注,开始探索城市规划工作引进信息技术的可能性,比如说一些城市规划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利用社会的技术力量推进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的采集应用,而一些城市则不惜工本引进成套工本和专业人才,希望构建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制高点,更好的应用,比如说87年作为全国首例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引进了美国大型地图数据库软件以及计算机系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自动化中心,这些引进的技术和产品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更直观的了解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凝聚了自身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基础数据的匮乏,成本的高昂,程序开发的滞后和管理人员自身技能的不足,使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远远落后于人们的期待,那时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比奇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4月份,第一家中美合资比奇洁具公司注册成立; 2005年9月份,成立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份成立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与杭州创新科技公司签合同,创建了“中国卫浴网”。 2006年年终春节团拜会上,总经理倪文校先生提出公司要实现集团化管理。在管理上要从“人管人”过渡到“制度管人”,最终实现“文化管人”的内部管理目标。 2006年11月份,成立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比奇旗下的各家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的12月份在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了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 2007年的10月份与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现了对双峰电子的控股,使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成为比奇旗下的子公司。 2007年年底,制订出集团公司四年发展规划: 1、实现工业和置业年产值达到"双十亿"目标。 2、管理水平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 3、集团公司所经营的项目中,要有一个板块上市。 2008年7月份,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 2008年11月,完成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十二月份举行了开工典礼,开始投入生产。

2008年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2009年7月,比奇集团收购黄石章畈温泉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使该公司成为比奇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续近两年的黄石温泉开发项目的谈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正式进入了项目规划与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杭州比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由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和塞舌尔共和国的拓尔美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3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建成投产。借助外方的技术优势生产各类新型低耗节能智能电梯,抢占国内外中高档电梯市场。 2009年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5月正式开盘对外出售。 2010年1月,比奇集团在湖北黄石章畈的温泉度假村项目奠基。 2010年1月7日,比奇集团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入股罗马尼亚大运河公司,并代理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进出口贸易。 2010年9月25日,湖北黄石黄金山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成立。该项目预计投资18亿元。由一座五星级温泉酒店和温泉小镇、大型水上娱乐园,高级温泉会所,温泉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地产等项目组成。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具魅力的温泉景区,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住宅区。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教案资料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 “六度空间”理论的再度提出,打开了互联网世界的另一扇大门,将早期社交性网络的概念引入互联网,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SNS。目前,社交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成为投资圈最为炙手可热的追捧领域。回首SNS的发展,回首SNS 的发展,从国外的MySpace、Facebook、Twitter到中国的开心网、人人网等泛娱乐SNS 应用,再到目前中国大行其道的微博、米聊(微博)、微信,乃至垂直类SNS的应用形态,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深入互联网精髓。 一定意义上来看,社交网络其实是源于网络社交的需要,基于此种思路,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如下图所示: 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一些事 (一)早期社交网络雏形BBS时代 从社交网络的深层演变来看,社交网络应该是从WEB1.0时代的BBS层面逐渐演进。相比于E-mail形态,BBS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将点对点形式演变为点对面,降低

交流成本。此外,相比于即时通信和博客等轻社交工具,BBS淡化个体意识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时,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产品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企业。从VC/PE关注度来看,2006年年以前,资本主要关注BBS及博客形态的社交网络产品,但是后期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多不尽人意。 (二)娱乐化社交网络时代 经历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论时代,社交网络凭借娱乐化概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社交产品推动了社交网络的深度发展。2002年,LinkedIn成立;2003年,运用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Myspace成立;2004年,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Facebook成立,这些优秀的社交网络产品或服务形态,一直遵循社交网络的“低成本替代”原则,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与成本,取得了长足发展。 纵观中国,国外社交网络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中国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乃至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会等,拉开中国社交网络大幕。这段时间大体跨越了2006-2008年三余年,VC/PE在此间经历了大幅投入之后,2008年进入缓步投入阶段。 (三)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 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产品,140字的及时表达,及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所向等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用户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这种产品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业者(如腾讯、网易、盛大)的追随。这种模式也再次将广义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国贸集团各公司发展历程

安 徽 国 贸 集 团 分 析 报 告 李媛媛 1310011002 汪萌 1310011004施珍珍 1310011005 方如梦 1310011006周丽娟 1310012046 晋云芳 1310012047

关于安徽国贸集团各公司发展历程、经营现状与发展规划及各公司发展历程的评价的分析报告 安徽国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国资委直接监管的重点企业之一。其成员企业有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轻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轻工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外贸财务实业开发公司、安徽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安徽国际货物运输公司、安徽天彩丝绸有限公司、安徽国贸资产托管有限公司、安徽国贸联创投资有限公司12家公司。 一、国贸集团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规划 (一)集团概况 国贸集团公司于2006年3月正式挂牌运营,受权经营和托管安徽省商务厅原直属的27户企事业单位。安徽国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集团公司)属安徽外经贸行业大型企业集团暨国有独资公司,是安徽省国资委直接监管的重点企业之一。 2007年,国贸集团公司又分别托管和重组了安徽省丝绸公司、安徽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国贸集团公司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和相对控股子公司12家,托管企事业单位18家。其中,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轻工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为集团核心成员企业,年进出口额均在1.5亿美元以上。 (二)经营状况 国贸集团公司注册资本3.5亿元,主要经营范围包括:运营和管理受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经营投资、融资业务;开展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房地产,旅游文化服务业,广告及国际、国内运输业;开展加工和制造产业,科技开发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经营。2009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截至2009年末,国贸集团公司净资产达22.7亿元,其中归属母公司16.82亿元。国贸集团成立后,确立并实施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板块运作、和谐增长"的战略发展思路,即:以国际贸易为核心业务,适度进行多元化投资和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4年艰苦不懈地努力,国贸集团已初步形成了进出口贸易、地产和金融投资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局面。集团第一主业稳步发展,2006年至2009年集团累计完成进出口额84.85亿美元,年平均进出口额占全省12.8%,连续4年位居安徽省企业前三甲。其中, 2008年集团在全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排名第97位,在全国出口100强中排名第64位。集团的第二主业房地产、第三主业金融投资也初见成效,已经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规划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板块运作,和谐增长"的战略发展思路,即:以国际贸易为核心业务、以投资控股为主要模式,稳健推进外贸领域结构优化,参股、控股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有发展前景的外贸相关实业;同时,积极培育资本运作能力,适度进行多元化投资和经营,进军金融、证券、房地产、典当等行业,提

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课程描述: 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是总结回顾企业发展历史,制定下一步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样密切关系到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对企业发展有极其深远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清晰地认识到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对企业的重大意义。同时,我们将通过案例展示,让您全面掌握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方法。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各行各业在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时,都有自己的方法与技巧,但万变不离其宗!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帮助我们少走弯路,直达成功。 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撰写内容; 二是确定撰写方式; 三要掌握撰写技巧; 四是要完善文稿修订。

在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内容的确定上,我们主要从前传以及正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接下来,我们要掌握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撰写方式。 接下来,我们还要把握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撰写技巧。

最后,我们还要做好完善文稿的修订工作。 一,我们要以相互交换文稿的形式,互相对照检查,重点是检查错别字、错误语法以及文稿一致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确保文稿的准确。 二,主编负责审核各个撰稿人的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和布置的中心思想一致,文稿中有没有违背企业文化的语句和段落等。 三,我们还要做好时间方面的取证。由修正人员对照检查文稿中的时间描述是否准确,是否与收集的资料相一致,是否存在模糊时间 概念的现象等。

我们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整套方法流程。 或许文字的话大家并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思维导图,能让你更加形象的理解和明白该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公司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公司发展简介范文 篇一 **旅游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公司主营入境、出境、客运、机票代理和旅游关联业务。为PATA(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成员。自1993年以来,历年荣获国家旅游局评选的“全国国际旅行社百强”证书,多次被浙江省旅游局和**市旅委评为“浙江省国际旅行社10强”及“**市旅行社”,“百佳诚信旅游企业”。2009年荣获浙江省首批五星品质旅行社。公司拥有自置的办公楼宇耀江广厦三楼全层和西湖大道营业部营业用房。 公司以经营旅游业为主,“优质服务、信誉第一”为公司的立身之本,“严格管理、效益至上”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 1、出境旅游业务自1994年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以来,公司具有出境旅游五大优势:人员素质优势、营销网络优势、航空订位优势、地接服务优势、领馆送签优势。 2、入境旅游业务以招徕、接待世界各地的客人来中国旅游、商务考察。公司拥有一支精通多种语言的专业队伍。 3、国内旅游业务目前已成功运作国内上百条成熟的旅游线路,以满足高、中、低不等的消费层次。 4、出资参股公司 —**海顺客运有限公司,是涉外旅游用车定点单位,拥有各种类

型的高档旅游车辆50余辆,为公司组织的旅游客人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海外旅游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是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成员,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客运销售代理人,具有一类代理资质。 篇二 **旅游社有限公司是以接待旅游为主并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制 企业,是上海最早成立的旅行社之一。自1984年建社以来本着“真诚、善良、精益求精,让每一位旅游者满意”的服务宗旨,热诚为旅游者服务,受到了上海市旅委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自1993年至2008年来连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内旅游“30强企业”、“50强企业”、“百强优胜企业”、“上海市服务行业达标规范企业”、“质量计量双信”单位。 篇三 **市度假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东门南营业部,专门从事国内外旅游业务的国家特许经营出境旅游一类旅行社,公司秉承“品质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凭借**、香港的口岸优势及多年的旅*业经营,提供丰富、高性价比、高品质旅游度假产品,丰富的旅游线路,优质的旅行服务,卓越的品质保证,包含海岛旅游,自由行,出境度假、欧美日韩出境旅游、国内旅游、邮轮旅游、港澳、台湾旅游等,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业界知名的王牌品质旅游度假专家。 篇四 **外旅游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具有经营出境、入境、国内旅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许可证编号为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一:集团简介 融辉集团2004年9月创建于湖北麻城,注册资金16610万元。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投资开发为主导,跨地域、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集团已逐步形成以房地产为主业,以医药、美容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村等多个健康新兴产业为辅业,主业与辅业“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发展壮大。 融辉集团以“诚信、务实、创新”为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集团在地产事业方面先后投资开发了融辉第一城、周口融辉城、银泉名座等多个高品位小区,并涉足商贸、酒店、建材、园林绿化、美容养生、文化传媒、商场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集团总资产规模已达50亿元。 融辉集团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投入公益资金达6000万元。集团先后获得全国爱心公益企业、中国房地产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河南省园林小区、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湖北省用户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集团成功投资开发的湖北麻城融辉第一城,现已成为麻城市商业中心和住宅典范。 2010年集团北上河南,开发建设豫东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周口融辉城;同年集团还投资开发了湖北咸宁银泉名座房地产项目。 2011年集团收购了湖北咸宁楚天瑶池温泉度假村,现为国家

AAAA级度假景区。 2017年集团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旗下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集团生物科技 2017年6月,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已从3000万元增至12000万元,目前集团已累计在源华林业完成投资1.5亿元。源华林业在技术方面已拥有无患子种植省级标准和无患子皂苷萃取等三个国家发明专利,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 2017年10月,源华林业全资子公司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拥有牡丹蔻颜坊和御廷膜方等品牌,这些品牌涵盖美白、护肤、抗衰老等系列产品。 四:融辉集团三大板块——房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是融辉集团的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也是融辉一切战略的根本保障和坚强后盾。融辉集团将一如既往地重点打造商业中心都市综合体、娱乐教育宜居都市综合体、休闲养生产业都市综合体三大产品体系,将该核心板块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项目和新的业态。 五:融辉集团三大板块——生物科技

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发展历程 1969年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 下将美国 互联网 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1968年,当参议员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他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BobMetcalfe(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BobKahn(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3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978年

公司发展史范文_企业发展历程范本

公司发展史范文_企业发展历程范本 每一个能够发展起来的公司,都有着一段发展的历程,如何将这段发展历程记录下来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公司发展史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公司发展史范文篇1 19xx年,中至信家具创始人陈中信以超人胆识,率领一帮时代的弄潮儿来到广东顺德,在这片"家具制造王国"的热土上开疆拓土,进军家具行业。 徽商出身的陈中信先生,慧眼如炬,以职业企业家的敏感度和对家具文化内涵的理解,准确预测到家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想尽快在家具行业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别人不敢做、别人想不到的产品。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把目光锁定在成功人士的身上,因为这部分人综合素质高,有崇尚高雅的文化理念,并且有资本、有实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家具用品,因此生产与之相匹配的高附加值家具产品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 于是,从20xx年开始,中至信家具公司进行产品转型,把产品定位在"品牌化、高档化、欧美化",立足高端、高附加值家具产品,这次对公司产品准确的定位,是中至信家具公司第一次战略性的胜利,也是中信家具公司迅速崛起的奠基石。搏击长空中至信家具在腾飞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定位的准确,中至信如雄鹰般展翅地飞速发展。20xx年,中至信硕果累累,获得生产、销售全面大

丰收。三月份美式家具象牙白"夏洛蒂"系列产品隆重登场,国内各大中城市"夏洛蒂"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销售订单直追公司拳头产品"圣洛克"。在各地经销商争夺"夏洛蒂"经销权的热潮中,公司新产品欧式"美特世家"光彩夺目亮相八月深圳展会,短短半年时间公司连续设计制造两个系列新产品,加上公司"美特美家"和"圣洛克"两个系列,迅速发展专卖店将近200家,这就是被业界传为神话的"中至信速度"!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品牌的影响力!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公司董事长陈中信先生的人格魅力的展示!中至信的此番成就,在欧美家具生产厂家中开辟了专卖店发展最多、设计生产产品系列最多的厂家之先河!在同行业中被传为佳话。 胸有成竹完善产品供应链及物流 为了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让经销商零库存"!中至信不惜占用公司庞大资金增加产品库存,公司大型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也由3万平方米增加到6万平方米,从而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经销商只要订单传到公司,业务部门马上就安排物流中心及时发货,这样经销商不用占用资金增加库存,又使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购买的家具安装在家中。这种"中至信速度"在同行业中也是首屈一指。中至信人凭着对自己产品那种自信,凭着对各地经销商的充分信任, 公司大型的物流中心不但没有形成产品积压,而且在十月黄金周期间很多专卖店生意火爆,充分发挥了强大的供货能力。 品牌创新引领欧美家具潮流

五粮液集团发展历史

发展战略五粮液集团的前身为50 年代初由8间糟房组建的五粮液酒厂。进入80 年代中后期,五粮液集团抓住改革开放和机制转变的大好时机,有计划地实施了“质量效益型”、“质量规模效益型”、“质量规模效益多元化”三步发展战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酒业大王”的地位。 第一步战略 (1985年至1990年共6 年)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这一阶段是质量管理的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五粮液集团以深挖内部潜力,深化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优质品率的提高(科研技改为生产,生产围绕市场转,降耗促优保安全,管理到位增效益)不断改进外观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公司接受并深入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观念,收到很大成效,经受住了1989年紧缩银根、名酒不准上宴席、由国家专卖改为自己找市场的严峻考验,夺取了市场先机。 第二步战略 (1991年至1996年共6 年)走质量规模效益型道路 主要是在保证提升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扩展生产能力(规模)。此战略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通过第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公司积累了扎实的质量管理经验,企业的无形资产、产品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名牌战略成效充分显露;二是结合五粮液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扩大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规模效益。 第三步战略 (1997 年至今)走质量规模效益及多元化发展道路(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企业在以酒业为主业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的质量规模效益扩张。具体步骤是:1997-2000年多元发展起步阶段;2000-2005年多元发展做强阶段;20052010 年是多元产业在行业争取第一阶段。1998 年,随着五粮液集团公司的组建和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以产业多元化发展为标志,企业正式走上长期 发展战略的第三步。2000 年底又提出第二次创业,一个以白酒酿造为主业,塑胶加 1/ 2

企业的发展历程

金鼎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全程(1):背景陈述 第四章企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拯救夜幕中垂死的金鼎街 ——金鼎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全程 背景陈述 金鼎街是一条布满了大公司和大部委的街道,按理说,应是一条日夜通明的星光大道。可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伴随着上班一族的匆匆离去,这条街也逐渐空落下来。等到夜幕深垂的午夜时分,街道两旁一改白天的喧闹繁华,俨然变成了一座毫无生气的死城。 金鼎街上有一家日本料理餐厅,取名为“津津”,不禁让人联想起津津乐道之美意,只是“津津”是如何“料理”顾客的呢?这里不但饭菜的味道差强人意,而且价钱更是贵得离谱。可就是这样一家餐厅却日日爆满,一个“饭点”翻几次台、换几拨客人是太平常的事情了。为什么?因为整条街只有这么一家“看上去很美”的餐厅,顾客没有选择。 我们要谈的就是管理这条街的房地产商,不妨叫它金鼎公司好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企业老总是政府官员出身,80年代下海经商,背靠强大的政府资源开发了几块黄金宝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了垄断性资源——金鼎街。在这条街上,他们连续开发了好几座写字楼,虽然有些是典型的处女作——不但楼的外观土气,而且内部格局也并不科学,可是照样租售得火。 20年来,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金鼎公司也于90年代末发展成为当地金融密集区首屈一指的房地产开发商。在面对房地产业内群雄纷纷涉足网络、高科技、文化、金融等行业,走上多元化经营道路时,金鼎公司也坐不住了,跟风似的创办了自己的生物、微电子企业等等,总之,是听说什么赚钱他们就做什么。 结果几年下来,钱是砸进去不少,却始终没有预期的财源滚滚,这些产业反而倒都成了鸡肋,留着是累赘,扔了又可惜。另外,他们发家的主业房地产也逐渐显出后劲不足、“老本”不够的问题。金鼎街还是那条金鼎街,只是历史机遇过去了,单纯靠资源、凭关系发展的时代过去了。 提出问题 此时,金鼎公司希望管理咨询公司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 1、萌芽期——内部牵制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内部牵制源 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这一阶段的 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 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 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 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 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 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 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 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 的各种方法及措施”。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 计程序公告第19号》(SAPNo.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 控制。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SASNo.1)中,对管理 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 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 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 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 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

公司发展历程文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公司发展历程文案 篇一:集团发展史撰写方案- 发展史撰写方案 一、目的:结合集团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之际,收集、整理、汇总集团发展历程,提炼企业文化,使之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二、内容提要:强调文章的生动性,以增强企业传记的文学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企业和×××董事长创业历程展开记述: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准确、完善地记录××集团创立、成长、发展等阶段的历史。摘录创刊号以来的《××报》有价值的相关文章、图片,组成本书的章节;在原有报刊杂志、电视台等媒体对×董的采访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老员工进行采访,邀请老员工撰写在××工作的心得感受;挖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创作素材;重点内容为主业××业、跨领域产业即对外投资、×××、××等组成本书章节。具体为:前言——企业建制——企业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征文、访谈

三、书名:《行走××》(暂名)。 四、字数:预计12万字左右,开本为小16开。 五、成立编委会,董事长×××为编委会主任,×××、×××为编委会副主任,成员为:×××、×××。×××为主编、×××为副主编。 六、时间安排,二0一五年三月底前完成定稿,二0一五年六月底前完成印刷。 七、费用,印刷××本,由××出版社出版,印刷费、出版费需六万元。 篇二:企业宣传片文案 序 号画面解说字幕备注1镜头从隧道快速穿行隧道穿越着巍峨的群山,桥梁跨越着清而出;澈的溪流,公路像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在桥梁横跨河谷;山间回旋。 公路在山间盘旋; 镜头延路快速前进;这是建设者沉着激昂、顽强拼搏的不朽 篇章,这是东盟人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 时代强音,这是惠泽四方、和谐发展的 美妙节奏——xxx气势恢弘的音乐logo2回旋的道路;横跨的桥梁;logo出; 东盟营造背景墙;

公司发展历程

深圳市纽贝尔电子有限公司 公司发展历程 2000年,纽贝尔公司成立!成立伊始就制订了自主开发、创立民族品牌的发展策略; 2001年,顺利通过ZTE(中兴)、EMERSON(艾默生)、DELTA(中达)、HUAWEI (华为)的认证,成为他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奠定在动环监控通信基站门禁制造业的龙头地位; 2002年与CS&S(中软)合作,进入军事物流领域;中标山东人民银行发行库400余套门禁系统及金库二道门管理项目,进军银行门禁业; 2003年成为HITACHI(日立)、GST(海湾)、MOX(悉雅特)的长期合作伙伴,产品进入智能社区等民用市场,挤身同行业前列;同年成立大客户部,明晰职责,提升服务质量; 2004年,快速发展的一年:扩建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由大部分外发加工转为自主生产;开拓外销出口业务;通过ISO9001:2000认证,推行ERP管理;中标江苏省工行全省营业网点的二道门和金库门的指纹门禁管理,进军银行系统的门禁领域;中标沈阳世博园停车场管理项目,车场管理系统排同行前列; 2005年与CS&S(中软)合作中标我军总后1000余仓库的环境监控项目(05单位招标);与QIAOXING合作,中标河北建行、辽宁建行、浙江工行、中行、农信社等营业网点的二道门和金库门的指纹门禁管理项目,成为金融管理门禁龙头产家;

2006年推出B/S结构的管理软件,在福建移动得到大规模应用和肯定;企业门禁标准被推举为国家动环监控的行业通信协议标准,并在该行业推行“一体化门禁”的方案,得到大规模应用;同年设立智能机械分厂; 2007年成立北京办事处,强化对北方地区的服务与技术支持;CHD品牌被评为十大民族品牌;与众多国内外大型系统集成商合作,成为动环行业一卡通系统供货龙头企业; 2008年研发智能防盗门锁,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成立坂田分公司,使智能锁的研发与产品生产规模化;投入专项资金,建立多功能EMC实验室;成功开发监狱消费系统和监舍门禁管理系统,在青岛监狱大规模实施并获好评,正式进入监狱管理领域;成立外贸部,通过并取得CE、FCC、RoHS等相关认证,正式面向海外市场销售; 2009年通过软件企业认证,取得多项软件产品着作权;成立北京分公司,扩大在北方市场的投入;成为BLUESTAR(蓝色星际)、SANTAI(三泰)的合作伙伴,拓展了银行系统的业务领域;3G项目上马,基站门禁业务呈爆发式增长。 2010年公司获得了“双软企业”认证,并设立杭州办事处,全面服务华东市场;针对行业差异,试行项目管理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同年,公司推出监狱安防保卫系统,全面进军司法行业; 2011年,公司获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设立成都办事处,服务西南三省一市;成立湖北办事处,服务华中三省;成立南京办事处,细化苏皖市场;与国内顶尖学府再度联手开发基于GIS和3D技术的安防保卫系统,开发基于RFID远距离识别的款车监控和库包自动收发管理系统,在金融和司法领域的应用更上一个新阶;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 摘自:《》第一章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 现在,我们闲话少谈,开始进入正题,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民营企业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 按照民营企业的发展时期来说,它产生于1978年以后。也就是在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才得以出现并发展起来,可以看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同世界上的着名企业相比较,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从发展的时间上来看,世界上的那些着名企业一般都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发展时间了,有的企业还不止两百年呢,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到现在为止才拥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相比,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一个小伙子一点儿都不过分。毕竟自己确实不比人家强,在这里不是故意贬低咱们中国自己的家底。这里只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地位。没有历史性的家业基地,是没有人把咱们当成真正的强者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以个体经济的形式存在的.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民营经济的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因为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虽然在我们的国家里叫做个体经济,其实它仍然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实质.在这里讲,我们也可以知道,在当时的中国里民营经济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十分缓慢.再者,资本主义在咱们中国的社会名声也不太乐观,在中国人民的眼里,资本主义总是带着一种很让人讨厌的色彩.比如说,资本主义的贪婪、吝啬、剥削、压榨以及欺骗等等形象,总是很浓重的在中国人心中存在,而且印象也很深刻。中国人一提到资本主义也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所以我们的民营经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很缓慢自然就不为奇怪的现象了。 如果说我们的民营经济有什么翻身的机会的话,那应该就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那一年——1978年。自邓小平上台执政以来,我们的民营经济才有了鲤鱼翻身的好机会。我记得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式承认民营经济的存在,并且还把民营经济当成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允许民营经济的合理存在,可以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资本主义有史以来(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承认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存在。以前的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的相当缓慢,就是在很严格的体制下自己难以伸展自己的能力和手脚。而现在在着方面的阻力这个时候就相对要微弱了很多了,至少民营经济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这个国家的领土上存在了,可以大胆的进行自己的发展计划,在社会主义市场上也不再受到经济成分的歧视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