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朝代表: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政治制度框架: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商:宗法制、王权与神权紧密集合;甲骨文、青铜器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A、具体分配内容:土地、人民

B、对象:王族(鲁、晋、燕、卫);功臣(齐);先代贵族的后代(宋)

C、权力:再分封、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D、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以王族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权力过大,独立性较强。

(4)影响: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疆域;保持西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播周文化,中华文化圈逐步建立;诸侯国权力过大,独立性较强,地方分权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5)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自身的局限性),汉初,明初曾采用分封。

2、西周宗法制------西周政治典型特征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2)目的:解决利益分配(明确土地、财产、权位的传承),巩固统治。

(3)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最大的特点

②等级秩序:A、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和小宗尊卑关系

B、政治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

(4)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将家庭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5)影响:A、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王权的稳定

B、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

C、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宗族观念:修家谱、祠堂、族规、祭祖、尊祖敬宗;重视血缘传承:血缘亲疏、重男轻女,寻根问祖,思念亲人等;思想观念:忠孝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D、形成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的文化认同心理。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强调维护等级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4)等级森严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会导致中央官制演变,表现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会导致地方行政制度、选官、监察制度演变,表现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3)二者之间的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地主阶级维护本身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王朝。

(3)思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特点

(1)皇权至上(专制、人治)

(2)两对矛盾长期存在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

4、影响

(1)积极

A、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利于调动全国人力、物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C、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2)消极

A、政治: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形成暴

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B、经济: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C、文化: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结束割据。

二、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君主专制的演变(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A、创立: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B、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A、“三公”: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B、“九卿”:负责具体事务。

C、朝议: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以备皇帝裁决。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

的失误。

D、特点: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皇帝操纵大权;家国一体,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

2、中央集权的演变(地方制度):郡县制

(1)实施:春秋时期产生,秦朝把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推广到全国。

(2)内容:“郡”直属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职责;“县”(道)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亭)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选官制:军功爵制:提升秦国战斗力。

4、思想专制:焚书坑儒、挟书律

三、影响

(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皇帝专制,实施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四、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五、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官制、监察制度)

一、君主专制(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1.西汉

(1)汉初: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内(中)外朝。

内朝:亲信近臣组成,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拥有决策权

外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遭到削弱,执行权

2.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

(1)机构及职责:①中书省草拟诏令。②门下省审核封驳。③尚书省(下设六部),执行。

(2)特点:①分权制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②分工合作,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3)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对皇权也有一定的约束,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③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3. 宋朝:二府三司制(分权、重文轻武、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内容:设置“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和三司分掌军权和财权。

(2)特点:分权(一职多官)

(3)影响:相权一分为四,加强皇权;权力过于分散,降低办事效率。

4.元朝:省院制:废三省,只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枢密院主管军事。

5.总结:(1)总原则:皇权至上

(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分化相权的主要方式:分割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

二、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实力不断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演化

1、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贵族依靠血缘出身享有特权垄断政权。贵族政治

2、战国—秦朝:军功爵制

3、两汉:察举制:(1)含义:地方官推举人才,中央决定任免。(2)标准:举孝廉。

(3)评价:具有封闭特征,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含义:中正官依据出身门第评定品级,中央根据品级授官。

(2)标准:出身、门第、血缘(3)影响:贵族政治;官吏被世家大族所控制5、隋—清(605—1905):科举制:

(1)含义: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标准:才能

(2)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礼部高官主持考试;“诗赋取士”

宋大大增加了录取人数;使用糊名、誊录制度;王安石变法

明清八股取士

(3)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4)影响:

积极: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为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了前提。

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利于文化传承。

⑤以考试成绩为授官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⑥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

消极:重才学,轻品行;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禁锢思想;不利于选拔创新人才;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官本位社会的发展。

世界影响:①唐朝:朝鲜、越南引用。

②启蒙运动时期传到欧洲,对英国乃至欧美的近代文官制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③现代中国的公务员考试由此延伸而来。

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地方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化、体系化、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人才激励、人才流动等。

四、监察制度的演化

1、内容:(1)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汉: 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督察院等。宋代通判监督知州

2、评价:(1)一定程度上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2)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其以为皇帝服务、维护皇权为基本原则,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五、总结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三条主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方势力不断削弱;

官僚体系不断完善。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政治制度(废丞相,设内阁)

(一)明太祖废丞相

1、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废行省,设三司,中央集权加强,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丞相胡惟庸案。

2、过程:1380年,废丞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3、结果:(1)君主专制强化;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出现君主独裁专制或导致宦官专权。

(2)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二)明成祖设内阁

1、演变历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正式形成

明宣宗设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地位上升

明神宗时“内阁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全盛

票拟即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2、特点:(1)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职权:职权不明,不能正式统帅百司。

(3)内阁的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后期导致导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4、丞相与内阁的异同?

(三)特务政治:厂卫制度——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明宪宗:西厂;明武宗:内行厂。

二、清朝政治制度

(一)中央:军机处

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重大臣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快捷、保密性强、决策封闭。

4、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密折制度: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二)地方:

1、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清朝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明朝开始,雍正大规模实行,乾隆基本完成)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利于边境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完成。

3、理藩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监管蒙古、西藏、新疆地区。

三、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积极(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利于调动全国人力、物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3)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2、消极(1)政治: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文化: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一)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二)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1、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井渠”;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水转翻车;清:风力水车(三)农耕方式的演变

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清:个体农耕出现

二、土地制度的变迁

(一)主要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战国商鞅变法废除。

2、战国时期—清(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发展: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北魏—唐:均田制(土地国有制)前提: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在不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缓解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土地兼并(不能根除,只能缓解)

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1)自耕小农衰退;(2)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导致租佃关系盛行;(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4)“平均”口号成为传统经济意识的重要内容(5)影响国家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4、解决措施:(1)实行土地国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2)限制官、民土地占有最高限额;

(3)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三)历代赋役制度

三、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3、形成条件:(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2)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兴修、土地资源开发、农作物品种引进、注重农时、农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

(3)自给自足(4)男耕女织(5)封闭分散性(6)落后脆弱性(7)稳定性

5、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物质基础(3)封建社会延续漫长的主要原因

(四)古代中国农业的总结

1、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占主导地位。——以农为本

2、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4、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经营方式:以小农户的个体经营为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阻碍农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2)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发展,注重精耕细作

(3)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5)历代水利事业发展成果显著;土地高度集中,沉重的赋税和徭役,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5、中国古代农业的不足

(1)付出了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2)科技含量低(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

6、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1)利于安定民生,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2)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也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7、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要靠政策、科技、人民的劳动;(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要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促进农业协调发展;(4)农业发展要与环保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垄断盐铁、炼铜、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产品不在市场流通;工艺水平高,世界领先;规模大,朝廷支出大;技艺封闭,易失传;“匠户”职业世袭,没有人身自由。

一、手工业三大行业的主要成就

三、手工业的特点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4、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5、工艺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6、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厂

7、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

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一、商业活动

1、商周:工商食官,职业商人、最早的货币产生

2、春秋战国:繁荣的商业中心;私人巨商—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3、秦汉:统一货币、度量衡;商运活跃

4、隋唐: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市舶使、柜坊、飞钱

5、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税(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最早的纸币—交子

6、明清:会馆和商帮(晋商、徽商);工商业市镇兴起;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迅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商品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二、“市”的发展

1、秦代:有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草市出现,设“草市尉”实行管理

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1)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市坊制度瓦解=城市区位功能发生转变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3)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4)瓦肆等娱乐场所兴起(5)庙会集市繁荣

6、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三、城市的发展

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两汉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洛阳、邯郸、宛、成都等)

3、唐代:(1)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一益二。

(2)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5、清代: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以江南为盛,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四、商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及特点

1、变化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城市→农村,明清专业性市集;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

(3)交易媒介:物物交换→使用货币;北宋出现最早纸币——“交子”;明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亲缘组织→地缘组织(商帮)和业缘组织(行会)。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局限于流通领域→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6)城市职能:西周至唐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宋朝开始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7)商人地位: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时期地位有所提升,但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变。

2、特点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2)历史悠久,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3)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6)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重农抑商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3、推行阶段:

(1)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2)汉代:厉行重农抑商,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实行盐铁官营;

(3)汉至唐:商人入市籍,入市籍不得为官;

(4)唐:初期:严格的市坊制度,束缚商业的发展;中后期:市坊制度被冲破,“贱而不抑”,支持不断增强;(5)宋:多次减免商人杂税,允许商人做官,提高商人地位;市坊制度瓦解,鼓励商品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6)明清:压抑和限制私营商业,加强对商业的全面管理;对私营手工业的限制基本放开,对工商业的管制渐趋理性化。

总趋势: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基本立场,但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抑制基本上是呈现减弱的趋势。

4、表现:商业垄断、限制经营范围、贬低商人地位、征收重税等

5、影响:

(1)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1)根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专制制度;

(2)直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或西方殖民势力,危及统治

(3)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3、表现:有条件的官方垄断性质的对外开放

(1)明:禁止民间外贸,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2)清:继承“海禁”发展为“闭关锁国”①顺治: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②乾隆时仅开放广州一处,并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4、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2)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3)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明朝中后期

2、产生标志:江南地区私营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手工工厂、自由劳动力市场。

3、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商品经济的发展

4、特点:区域性、不平衡性;规模小,力量微弱;发展缓慢

5、发展缓慢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

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欢迎参考! 识记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残酷性。 影响:①大批黑人在运送途中丧身。②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长期贫穷落后。③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北:九上P54-55 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他们带着廉价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由于这种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许多黑人在运往美洲的途中丧生。 通过以上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 通过上面对三角贸易知识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很

好的掌握此知识点,并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考试工作。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希望上面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历史知识的复习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学习。 1.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29-30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口号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知识点整理(二) 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1.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史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史 政治方面 古希腊与古罗马 (一)雅典民主政治:包含:(1)梭伦改革(2)克里斯提尼改革(3)伯利克里改革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至;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体现:(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公民大会的提案,主持;监督大会决议落实 (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终审高级公职人员任职资格;审判等司法职能 积极评价:雅典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局限: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二)罗马法 1.内容:(1)开端:十二铜表法:a.内容: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法 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2)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2.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中起重要作用。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是密不可分的,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均以罗马法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思想方面

人文精神起源——古希腊哲学 1.智者学派:(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高度繁荣 前5世纪(2)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 (3)主张:把关注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来,提倡怀疑精神,反对封建迷信, 强调人的价值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1)主张:哲学:认识人自己 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即美德,认为人只有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2)意义: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希腊哲学真正成为一门认识人的学问 他推崇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最新最全面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精华版)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古 代 世 界 古代希腊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精神发展 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逐步形成 近 代 世 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689 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1787 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欧美代议制 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 1848 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 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 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近代世界 科学技术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斯大林 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 1929 — 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多极化趋势 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苏俄革命 和建设 现 代 世 罗斯福新政 及影响 界 ( 当今世界政治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 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191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当今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趋势 —— 今 )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 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 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科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