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单位:昆山周市华城美地小学 邮编:215300 姓名:张林
摘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师应从语文素养的四大层面出发,这样才能更加行而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阅读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其功能在于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学生产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语文的欲望,主动积极地运用眼睛和大脑感知文字材料,理解文中各种语言的构造与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探求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对各种文体的作品有一定鉴赏与评价的能力。

《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具体解释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这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意义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认识陌生字词,掌握汉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运用朗读的方式,能最迅速、最便当地巩固认读成果。将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课文中的人物、景物跃出纸面,读者可以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朗读能沟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培养正确而丰富的语感。朗读课文,字字入眼,声声入耳,逐步形成规范的语感。朗读还有利于陶冶情操。朗读课文,佳词美句、精彩篇章喷吐于口中,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以至于种种文化积淀,都从心上流淌,真、善、美的种子播下了,入乎心布乎四体,心灵得到感染,人格就会高尚起来。如一位老师在上《军神》一文时,他在导读"真正的军神"这一句时,让一个学生反复读了6遍,终于读出了这句话的韵味。这位老师及时予以鼓励,全班同学的朗读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朗读训练。
当然,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除了朗读,还有跳读、精读、细读、速读、默读、诵读等等。这里,我认为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也是加强"读"的关键。读书不能像漏斗,随读随忘。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高低与他知识储存量的多少往往成正比,因而不能忽视知识的储存。学生在少年时代背诵的名篇,往往印象最为深刻,它融化在血液中,储藏在学生的潜意识里

,并成为了语文素养实施层的有力支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背诵名篇的能力,打开他们记忆的大门。比如,在诵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七绝时,就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读过的写西湖美景的诗,学生会很快想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然后把这两首绝句进行比较,明确:同是写西湖,但观察点不同,观察时间不同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背诵时条理清晰,既巩固了旧知、储存了新知,还掌握了两首诗的背诵。只有将知识有条例的储存起来,才能给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读"。
二、抓住"读",带动学生的"听、说、写"
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就明确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2]791961年,叶圣陶先生在一封信中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从叶圣陶先生的经典性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语文教学的性质到任务,都清楚的阐明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主体(虽然语文教学还有听知教学、说话教学等构成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所以,可以这样认识,抓住了阅读教学,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抓好了阅读教学,就能带动听、说、写等的教学,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学生学会读书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能由老师替他们形成,只能靠他们自己实践。正如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教师讲书,讲的再好,也是在讲教师怎样读书,怎样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很多时候,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划分层次结构,分析文章内容,研究写作特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讲透彻,可学生却不领情,越听越打不起精神。其实教师这样好心的做法,侵占了学生静心阅读的时间。就他们的阅读水平而言,粗读一篇文章,得到的往往是模糊的情节,还无暇与自己的知识

和经验结合,更无法产生独特的理解了。所以,要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首先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不仅是课上,课后也要给。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语言,培养敏锐的语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学生只有多读了,才能自己去揣摩文本意义,去理解文章、欣赏文章。例如《走,我们去植树》这是一首描绘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大家植树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的诗歌。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这种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领读,让他们跟读、自读、分段读、对比读,采用多种具体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可以自己朗诵成吟。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仅可以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而且可以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感情,并且能够从中明白有关植树造林重要性的道理,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当然,对于不同的文体,在教学中亦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很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词句间流露出来的,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精妙传神的词句,进行品读比较,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例如课文《天鹅的故事》写到"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老天鹅勇敢、果断的牺牲精神,可以抓住"石头似的"、"重重地"等词品读,这样学生就可品出词的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上课时,若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独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 ,这样做,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些。而且许多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持续不了40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太多,失去了练习和消化理解的机会,时间长了,就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更不要提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的40分钟,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范读只是读的一种形式,学生范读、朗读、齐读、分组读、跳读、连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问题,教师要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就能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魏书生老师在他的教学方法中谈到:"我上课时,有个想法,就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3]119魏老师在上《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对学生们说"我是个懒老师,不愿意多讲话,请同学们自己翻译文章

,有不会的地方,老师再帮忙。"[3]120于是,学生们自己翻译并相互讨论,并请一位代表翻译,在译的过程中同学们给他补充,给他出主意,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没想到不靠老师,他们就译出了全文。临下课时,有同学说:"老师还是懒一点好,这样逼得我们思考,越思考我们的能力就越强,感到上课特别有意思,时间过得特别快。"[3]120同样,调动学生自主听说读写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让自己写板书,组织各种的学习竞赛,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写随笔,教师还要多和学生商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会在听说读写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赖德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A].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10
[3] 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