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其控制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其控制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其控制措施

2012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69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1,2012

(CumulativetyNO.469)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其控制措施

吕厚磊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流动性问题对银行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初步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现状,接着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时候,不能及时获取足够的资金或不能以恰当的成本获得足够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经营持续行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面对当前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挑战。在07年底至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高,但最后仍旧陷入流动性困境,究其原因是当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提高对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水平,对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有着非常意义。

一、分析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诱发流动性风险

在08年底政府推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后,银行顺应高层政策投放大量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期限偏长。但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负利率,又使得民众更倾向于活期存款,期限自然较短。所以,商业银行就存在着期限匹配不合理所引致的流动性问题。尽管“短借长贷”是银行筹资的基本格局,但是采用活期储蓄来支撑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毕竟有个限度,当出现银行贷款期限拉长或者存款期限缩短的趋势时,商业银行这种资产负债的误配就会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量积累。

(二)收缩型政策使得资金面紧张引致流动性问题

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日益凸显。为抑制通胀压力,央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央行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连续的上调存准率使得大型金融机构资金面紧张、信贷紧缩,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逐渐降低,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波动性在不断增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少对流动性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大多属于静态指标,如“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它们都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情况,而且属于事后的反映和控制。仅仅采用这些监控指标,缺少事前的、动态的管理手段,尤其是没有能够建立事先对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术,不能够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所以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发放也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想适应。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不恰当,长期资产占比过重

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资产表现为贷款,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而仅限于滞留在中央银行里的一级储备,对商业银行来说,它很难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抽回存放在央行手里的资金;再加上银行贷款的期限大都较长,资金的回收期限相应较长,回收风险也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需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控制不良贷款,提高各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

不良贷款如果超过一定比例会严重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银行角度来说,应保持好与债权人、借款人、交易和表外业务对象的关系,保证银行可以在异常情况发生时仍旧能在资金安全上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另外,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完善银行申请贷款、发放贷款、贷后管理等的业务流程。从监管者角度,应当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引导银行提高自身定价水平并严格遵守监管的相关规定。在银行和监管者的共同努力下,降低不良贷款,进而提高银行资产管理水平。

(二)改善银行资本结构,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的步伐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太过单一,应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重点是加速扩大流动性二级准备。同时,要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特别地,应提高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目的在于,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银行可以借助发达的货币市场迅速实现自有证券的变现或者借入短期资金;而在流动性需求降低时,则可以将闲置的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获得盈利。可以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国债市场,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下大力度致力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对于流动性管理来说,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流动性缺口进行科学地预测,二是寻找合适的策略来弥补缺口。针对流动性风险,要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如果预警机制恰当完备,那通过对有关风险警情指标的考察,就可以评估出银行未来所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

当前,通过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调控市场中的流动性,以达到消除通胀中货币因素的目的,已经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操作常态。今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在2012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届时,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流动性压力,所以,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少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2]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3]金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吕厚磊(1988-),男,河南商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责任编辑:赵春辉)

86 Times Finance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1、在行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风 险的管理丄作。2、拟定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经批准后公布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定期检讨和修订,并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各业务单位制定的具体业务流程和指引进行检查,对其中不符合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规定的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有关单位修订。 3、制定、跟踪并完善全行性的信贷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及信贷决 策规则和流程,拟订信贷业务审批权限。 4、负责全行信贷产品管理的调研、审批和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5>负责对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考核与业务指导,负责对分(支)行信 贷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负责对分(支)行放款审核中心的管理丄作,负责全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核查和管理匸作。6、负责对总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处及风险经理在整体职责履行方面进行评价、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参与授信管理处负责人及风险经理的选聘工作。 7、负责对信贷审批工作的后评价。 8、编制、汇总各类风险管理报告,按照规定及时向行长办公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负责提供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及其他单位所要求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负责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预警委员会安排的日常工作。 9、负责全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包括测量组合的风险;对行业、目标客户、现有客户等进行研究,编制研究报告,拟定我行信贷组合战略方案;分析信贷组合绩效。

10、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客户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及定价模型,负责CECM系统和个贷系统管理。11、负责统筹对零售授信管理中心和实施正式方案分行的对公授信管理中心的管理。12、负责全行信贷风险管理培训,建立信贷人员的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 说明: 1 1、法律合规部已不再作为我部二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其负责全行合规性风险的管理丄作,故以上职责中合规性风险管理(第1条)不再为我部职责。 2、根据行办会相关决议,授信后管理职责山公司部调整到风险管理部,根据新分工以上第6条调整为: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分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负责向银行管理层及时汇报全行授信后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及发现的各种问题。 总行风险管理部处室职能划分 综合规划处职责: 负责协助总经理室草拟全部的工作总结及规划,监督全部工作计划(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执行情况;全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和人员的管理;总行风险报告的草拟和意见反馈,全行风险报告体系的管理工作;全行的拨备预算、记帐等相关管理工作;按规定向银监会定期报送存贷款、不良贷款等报告;本部门的行政事务。 风险政策处职责: 依据莆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负责组织草拟及维护全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相关文件; 根据风险核准制进行新产品的风险审核;全行操作风险的统筹组织。 风险监控处职责: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李玉婷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90期2010年第16期Serial No.90 No.16,2010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来源不能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是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对金融机构尤其重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流动性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出现,则又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学界和业界经过了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函待解决。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1.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具有主动性。而目前中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尚处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初级阶段,内部缺乏加强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动力机制,同时也缺乏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意识。 这导致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良好表现,对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对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的完善。此外,公众普遍认为银行是以政府信用为支撑,其倒闭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出现流动性不足,政府也不会置之不理,最多也是同业间的兼并重组,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数目和比例缺乏充分地了解。因此,即使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这使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2.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截至2008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总额为46.6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3%,各项贷款余额为30.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6%,各项存贷差额为16.27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5%,这一比例是2001年的4.4倍。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贷款余额为20770.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12%。值得注意是在20770.36亿元的不良贷款中,次级类为3781.43亿元,占18.2%;可疑类10529.68亿元,占50.7%;损失类6459.25亿元,占31.1%。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 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隐患过多。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目前,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70%以上,作为第二储备的可随时变现的金融债券相对不足。 持有国债很难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调节流动性需求的手段,银行主要靠在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较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过法定准备的备付金存款极少,应付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相对有限。 4.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目前,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法准备金率、存贷款比例等都属于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的流动性状况,这种事后反映和控制,缺少动态的、事前的管理手段,特别是没有建立起预先计算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准确把握银行流动性的供给、 需求及缺口变化。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不同的时点,同一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可能相差很大,所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全程监控机制,不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调动银行资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消除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玉婷(1968-),女,安徽颖上人,处长,高级经济师,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李玉婷 (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商业银行的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中,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是三性的前提和基石,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动性管理因此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通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一些有利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6-0066-02 66——

2016—2017年最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不断得到拓展,越来越宽泛,与之而来的更是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涉及到的重点之一就是流动性风险。 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规模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体现的也渐入视界。我们可以从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各因素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体包括央行货币的发行量与存款准备金率两大重要因素,还有央行信贷政策的松紧度等。 首先是针对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分析。货币发行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各项资金的多少,通过当局对货币发行量的控制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底我国的货币发行量M1与M2均保持增长趋势,且M2的增长速度要高于M1的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剪刀差效应,说明这段期间市场活跃度不是很高,而且居民与企业偏向于储蓄与定期存款,银行系统存在大量的流动性。银行在这期间对于货币的拥有量是比较充足的,应付较大情况的挤兑或其他意外是具有一定的能力的,此时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处于较低水平。 单位:亿元人民币 我国货币供应量趋势(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论文.pdf

一、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的保护伞是国家政府,政府全权承担了它们的产权保护责任,因此,国家是银行的所有权拥有者,银行要想获得运营资金,也必须通过国家政府之手。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行长却形同虚设,虽然在法律上来说,他们是银行的法人代表,是帮助国家去经营管理银行的,但却并无实权,反而被各级各地政府官员以此为借口来干涉管理争取贷款。这样长此以往,银行就会出现被政府以及与政府有关的大型企业大量不计成本地吸取资金。因此这种管理机制和产权制度是根本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的。由于金融资产没有自己真正的负责人,大量的商业银行根本不能自助地支配自己的资金。这样的管理机制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存在着贷款过于集中,存在着回收风险;贷款形式过于单一,难以较高的信用约束;经营范围过大,处理效率根本难以提高。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很容易就导致商业银行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产权制度存在问题 中国的银行比例趋势偏向四大银行是早就存在的事实,但在另一方面,信贷总资产在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扩张,但由于多种风险因素的限制,积累机制就在逐渐变化为风险存量。表现方式通常有几种,很多企业资金都需要商业银行为之进行垫付,因此会导致其产生情况政策性的亏损,且基本都处于滞留状态,资金流通困难;一旦出现三方之间的债务问题,就会出现难以梳理的资金关系,尽管国家对于银行多次进行清理债款,为银行多次注入资金来进行缓解工作,但根本的资金产权和经营体制过于落后,使得这些情况难以得到大的改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是望尘莫及;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利息回收率通常较低甚至很多时候资金回收不能保证成本,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进行合理地增值;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不当时常会发生问题,比如资金的支配、贷款的回收、关系贷款、人情贷款等不合法的行为。 二、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一)对构成机制进行整改 银行内部的产权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就目前的银行业法阵形势来看,银行的股份制在国际上的运用早已十分普遍,有数据显示,在国际排名前50的多家银行中除了中国的四大银行,其他银行基本上都是实行的股份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了董事会,但基本无大的作用,从本质上来看,内部的经营层还是被内控,非常容易造成大的损失,而股份制就可以规避这种缺失,它可以将银行的经营权利分散给多个股东,有助于银行的发展。设置风险管理监控部门,使银行拥有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使其主要负责风险预测、监控、计算风险限额以及制定风险目标,通过考察获取风险资料,来提前做好应对风险的对策。 (二)对银行控制体系进行改善 在各行各业,要想降低行业风险,就要对各岗位的负责人进行约束,要想约束各岗位负责人,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想要降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也必须要让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给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好地发展。一方面,在银行内部要建立以信贷立项、调查、审定、贷款决策、贷款检查监督等内容作为基本内容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在奖惩制度上做好万全的考虑,对各个层次的员工采用一套成体系的不同的奖励机制,对工作任务多。责任量大的员工采取激励措施。 (三)开拓创新,参与竞争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缺少的是竞争的引入,能够加入不同性质的银行,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商业银行,是让整个金融体系结构趋于完整、打破垄断现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开拓创新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让业务多元化,增加各种代理业务,从信用卡方向推进,使信用卡的种类和功能更加齐全,增设完善网上银行的功能,让银行营业厅覆盖全国,这些措施都是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的。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需要得到重视,更需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地措施来防范。只有形成了商业银行背部风险意识,才能降低预防风险管理;只有争取完善防范风险的体系,加强对风险的监督以及预算,才能把商业银行发展成为“资本足、内控严、运营稳、服务优、利益高”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顺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潮流。 作者:刘珊珊 单位:建设银行太原并州支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摘要:近几年, 随着”入市”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触发银行流动性危机的概率明显增大,流动性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银行业的重视。本文认为, 解决流动性管理缺陷的对策应从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切实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保全信贷资产、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针对不同流动性需求采取不同的弥补措施等方面子找途径。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 资本市场 一、引言 银行的流动性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者提现、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 它对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问题解决不好, 就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 酿成支付危机, 引发大规模的挤提风潮甚至大批银行的倒闭, 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因此,流动性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 也是银行流动性、赢利性、安全性的"三性原则"中的首项。由此可见, 相比银行运作中的其它风险,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力更大, 并且是长期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来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者满足贷款需求, 从而引发的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度丧失的可能性。 我国主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在1994年, 我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 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商业性金融银行与政策性金融相分离,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并存的银行体制。并为此制定了总量控

制, 比例惯例, 分类知道, 市场通融的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方法。在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的管理方面, 取消指令性计划, 改为指导性计划, 实行计划知道, 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 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 从而,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在没有限额控制, 资产负债管理的环境下的探索。 本文首先将会提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数据( 比如贷存比率, 资金流动率, 等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比较, 试图找出银行流动性的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讨论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的符合国家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 从2004年到2006年, 中国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为57.7%, 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交通银行占了55.8%. 但是, 其它的9所股份制银行加上中信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 贷存比率为66.2%, 相比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率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另一方面, 在2006年, 在人民币流动资金比率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资金率都要高于2005年, 而在外币流动资金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 资金也都要高于2005年. 由此可见, 就整体而言, 和200年相比,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比率是逐渐增加的. 对于更久之前的数据, 可以见 表1 表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综合性指标测算表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影响中国2013年6月流动性危机的因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思考 摘要:现在,不断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加重视操作风险对商业银 行经营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继而了解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开始关注操作风险。1994年信孚银行因员工对衍生交易的说明不清楚而导致客户不断进行投诉,最后使得该行损失了1.57亿美元;1995年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李森,在未经总部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衍生品交易,并在亏损后隐瞒实际交易情况,最终造成了9.27亿英镑的损失。 随着类似事件不断被爆出,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银行的监管范畴,并对其进行了“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经济损失”的定义。同时对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设计了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开始确立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预防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比较迟,大多数银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看的比较重要,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涉案金额2599万元;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向某企业发放的3年期共计15亿元的贷款中,存在不合内部管理程序和借款人使用贷款违规,使得银行损失4个亿;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四马路支行副行长内外勾结票据诈骗,带来损失4.325亿元。操作风险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我国银行监管部门逐渐重视这一风险,并与2005年3月22日和2007年6月1日由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的现实状况,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是我吗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 1.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不成熟。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放在风险管理的首位,对操作风险有所忽略,许多管理者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这首先在银行管理理念中就造成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缺失,此外,银行的高管人员由于轮换和任职年限的原因, 每一任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思路,不能使银行管理文化连续发展。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把操作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2.操作风险的数据缺乏。 在我国,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又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特别关注,银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往往会隐瞒一些损失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使监管者很难真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真正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通过业务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速度和能力相适应,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效益和安全相协调。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为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以获得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金融史上,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地证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出现的挤兑风潮,也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可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阻碍业务发展。另一种错误认识是,通过少发展业务,甚至否定业务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这是由于理念更新不够,业务研究不够,知识学习不够,趋势把握不够造成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不能因为风险管理去阻碍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目的不是纯粹地管理风险,而是为了业务发展,为了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根本上讲,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形式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国际活跃银行对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科学,十分重视“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 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风险管理是实现和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手段。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但应适度控制业务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银行的发展目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严守风险底线,对与风险把握不准、风险未经评估和风险认识不清的业务,坚决不做。 风险管理内外约束条件下的强化建议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 引言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据美国金融机构估计,这6家银行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这些银行的管理层也表示,由于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非常轻微。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体制的改革,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剥离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和呆账坏账,大大减轻了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日常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得当,一系列的政策把金融危机对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所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挤兑和对金融市场不利的征兆,进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04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04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04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近10年来,我国银行体系内业不断出现流动性问题。从前几年的流动性过剩到近期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充分暴露了我国银行管理体系尤其是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金融危机信贷 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之一,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因此流动性管理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全球化的环境中,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流动性压力远远大于过去任何时期。流动性管理也显得比任何时期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流动性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其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这会使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严重时会置银行于死地。 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影响全球银行体系乃至金融稳定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随着房价的不断下跌,国际上各大银行相继出现挤兑,倒闭等风险,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全球央行被迫联合救市。虽然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深重,但各种地方性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对银行业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严重,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产价格不得不引起注意。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而泡沫的形成从微观层面上说与过度的投机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一些地区的高位房价和相应的炒房者也不是没有关系的。虽说中国地产的泡沫之说并没有很大的依据和现实理论,但一旦房价下降,银行不论是资产还是流动性都将受到重大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性管理方法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从2003年开始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虽然使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得到改善,但其流动性管理方法仍很粗糙,不仅主动性差,而且具体的措施也很不完善,被动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我国商业银行多为国家独有或国家股一股独大,建设银行作为四大国有制银行亦如此。其经营管理的背后有强有力的政府信用担保以及我国银行业长期的高度垄断,缺乏来自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威胁和竞争。因此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一直缺乏主动性和动力。 2.2 信贷规模过大,短期流动性不足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09年,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投入4万亿资金并振兴规划十大产业,在一揽子政策刺激下,市场流动性充裕,总体运行平稳。为扩大内需,在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出现了巨额信贷规模投放,仅2009年银行新增信贷9.59万亿元,远超年初的5万亿的官方目标。看似过好的增长,却在无形中埋下了隐患。如此不仅带来通胀预期,同时还可能致使银行缺乏流动性,一旦信贷规模大幅度收缩,实体经济必将受到影响,通胀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2.3 投资渠道不畅,金融产品单一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2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者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银监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本行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适当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