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本田构架图

中国本田构架图

中国政府组织结构及法律体系结构

中国政府组织结构及法律体系结构 中国政府组织结构 法院与上级法院之间是审判监督关系,不是检察院之间的领导关系。法院与检察院的主要联系是检察院有权依法监督法院的审判过程,并对法 院的违法审判有权提出纠纷意见与提 出抗诉等。 另外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检察院和法院以及公安是分工协作,互相配合, 互相监督的关系。 中国法律体系结构 宪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戒严法立法法 缔结条约程序法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外交部发布《对外使用国徽图案的办法》集会游行示威法 领海及毗连区法引渡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工会法 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 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五人大国歌的决议 国务院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批复通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 民法物权人身权侵权行为法 所有权及相关财产权 知识产权债权 婚姻家庭继承市场经济主体 公司法破产法企业法 证券、期货、债券 海商保险票据租赁 1.外交外事 2.民政 3.司法法律制度与体系 4.公安 5.人事、公务员制度 6.纪检 7.监察 8.档案 9.民族事务10.宗教 11.侨务 12.港澳事务13.台湾事务14.教育 15.科技 16.文化 17.新闻出版 18.广播电影电视 19.体育 20.医药卫生 21.人口与计划生育22.城乡建设23.环境保护24.海关25.旅游26.气象 27.地震与地质灾害28.测绘 1.刑法综合规定与解释 2.犯罪和刑事责任 3.刑罚 4.量刑 5.自首 6.数罪并罚 7.缓刑 8.减刑 9.假释 10.危害国家安全罪11.危害公共安全罪 1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3.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4.侵犯财产罪 1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6.妨害婚姻家庭罪17.危害国防利益罪18.贪污贿赂罪19.渎职罪 20.军人违反职责罪21.反革命罪(废) 1.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2.计划、投资 3.财政 4.税收 5.金融 6.基本建设 7.标准化、计量8.质量管理9.统计 10.资源与资源利用11.能源与能源工业12.交通运输13.邮政电讯14.农牧业15.工业 16.商贸物资仓储17.工商管理18.物价管理 19.市场中介机构20.对外经济合作与三资企业21.对外贸易 22、反不正当竞争法 1.劳动 2.社会保障诉讼及非诉讼程序1.民事诉讼2.刑事诉讼 3.行政诉讼 4.知识产权诉讼 5.海事诉讼 6.告诉申诉 7.仲裁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 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 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 治沙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影响评价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 环经济促进法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图

https://www.docsj.com/doc/ae17891528.html, 中國的政治體制架構簡介-1 本文屬義務工作發展局出版。 中 國 的 政 治 體 制 架 構 簡 介 ( 提 綱 ) 一、什麽是政治體制 政治體制:政權結構的組織形式及相關的法律和制度。 (一)“政治體制政治體制””的含義有廣義的和專指的兩種的含義有廣義的和專指的兩種。。 1、廣義的政治體制。包括社會制度、國體、政體、政治體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政權結構等。 其中:“政治制度”指政權的組織形式及其有關的制度。 中國的政治制度內容包括(13項):舉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制度,國家元首制度,國家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軍事制度,幹部人事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直接參與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 2、專指專指的的政治體制是政權結構政治體制是政權結構。。 中國的政權結構主要有:執政黨,最高權力和立法機關,參政議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執法司法機關,權力監督機關,軍事力量等。 3、世界各國世界各國政治體制政治體制政治體制的的分類。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關係分:君主立憲制,三權分立制,議行合一制。 中央與地方關係分:複合制,單一制。 權力來源分:世襲制,共和制。(共和制:國家元首、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府首腦定舉期由選産生的政治制度。) (二)中國是實行議行合一的單一制民主共和國中國是實行議行合一的單一制民主共和國。。 (三)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行政主既導,立法與行政配合又制衡、重在配合,司法獨立。香港特區的權力來源於中國中央政府,全國人大授予高度自治權,國務院授予具體管轄權。 舉香港當前的“政制改革”、“政制爭紛”實際上是選制度的改革和爭紛,屬於“政治制度”的範圍。 二、中國的政治體制組成和運作 (一)政黨政黨。。 1、中國的政黨制度中國的政黨制度::多黨合作制多黨合作制。。 2產、中國共黨是黨是《《憲法憲法》》規定的領導党規定的領導党、、執政黨。 3、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的參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1月建立,簡稱民革);中國民主同盟(41.10,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45.12,民建);中國民主促進會(45.12,民進);中國農工民主黨(47.2,農工黨);中國致公黨(25.10);九三學社(45.9);台灣民主自治同盟(47.11,台盟)。 (二)國家機構。 1、中國的行政區劃中國的行政區劃。。 ① 全國分爲: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② 省、自治區分爲:副省級市、地區級市、地區、自治州;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 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高中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间前2070年——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前221——前202——220年220年——581年581年——618年——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368年——1644年——1840年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期 阶段特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 上的奴隶社会时期。政治 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 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 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 权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 体耕作;文化上是青铜文 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 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 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 变法;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 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 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 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 立并得到巩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 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 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 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期。北方长期分裂战乱,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被 封建化;北方经济被战 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文学艺术繁荣, 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挑战并相互吸收借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 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全 面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繁荣局面;思想、科技、文 学、艺术等领域全面辉煌,兼容 并蓄,领先世界。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 封建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经济上,封建经 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市坊界限 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文化上,科 技文化艺术出现高峰,儒家思想(理学) 体系化和思辩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 俗化,科技有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 存。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型的前夜。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 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并得到缓慢发展;在传统科技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 色彩。 政治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 天下”局面形成。 两项内容:分封制(内容、 特点、作用)和宗法制(内 容、作用); 三大特征:王位世袭,王 权与神权相结合;分封等 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 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 制破坏;井田制瓦解,诸侯各 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 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 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 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 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西 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 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平 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 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 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 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 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互相制约,三分相权,强化 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 远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代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 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 区设宣慰司。 明朝中央:废丞相(明太祖);设内 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 宗)。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 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社 会发展的障碍。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 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 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 协作;(1)农业:实行井 田制;耕作方式:以石器 锄耕为主;(2)手工业: (3)商业:职业商人和 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 官;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 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 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垄作 法;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 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 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都 江堰、郑国渠;商业:私商出 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西汉耦犁(犁壁)(二牛抬杠);东汉一人 一牛。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制瓷:东汉烧出成熟青瓷。 丝织: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 商业: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 专职管理贸易活动。专卖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农业:《齐民要术》;翻 车(灌溉工具),北魏均 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 耕耙耱技术形成。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 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出现草市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手工业:已形成南(越窑)青北 (邢窑)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 瓷器远销海外。 商业:商业繁荣;长安城设东西 二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问世;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 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 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 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宋朝时,五大名窑,景德镇著 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专 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 化;明中期以后“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 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 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 业占据主导地位;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 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 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 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 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 文;《诗经》;绘画:从萌 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 历法《夏小正》。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 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 论武器; 私学兴起; 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 和文艺有了发展。如:战国司 南;《楚辞》;大篆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 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科技文化:西汉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 纸术;汉赋;秦统一文字(小篆)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科技文艺: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 段;绘画理论精辟,顾 恺之“以形写神”,士大 夫画家活跃;出现了《搜 神记》等志怪小说。 “三教并行”;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应用 于军事; 文艺:唐诗发展繁荣;通俗文学 体裁——“传奇”出现。书法;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 风格。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 成新儒学即理学。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王祯的《农 书》 文艺:宋词、元散曲、元杂剧 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 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 图》。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 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 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 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 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文艺: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 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绘画艺术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平民化 和世俗化。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法律体系类别分级示意图

中国法律体系类别分级示意图 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法规、行政规章。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以上内容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近来和朋友讨论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处、分类、等级等问题,对于各种专门法,大家是比较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对于中央各部门、地方各政府出台的有关法规、章程、文件,大家颇感困惑,不知道到底哪个的权威比较大。不得已才找了点资料看看,基本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为了说明问题,特画了个简图明示,以便一目了然,现在无偿奉献给大家。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二、法律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部门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法律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章第五十二条规定“法律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主席令:是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签署的,具有次于宪法效力的命令。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决定和通过的法律在形式上需要国家主席的签署才能生效,但国家主席没有否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必须签署通过。“主席令”主要是全国通行的“专门法”。 三、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经管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行政法规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作成。它的效力次

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隋唐时期

第四讲【隋唐时期】 隋(581-618);唐(618-907)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释道“三教合一”的 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 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2)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 1、隋朝:郡县制。 2、唐朝: (1)唐初: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 (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①概况:安史之乱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原本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军镇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节度使不仅领兵,还兼任州刺史,同时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于是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过这时候的道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古代史通史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间前2070年——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前221——前202——220年220年——581年581年——618年——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368年——1644年——1840年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期 阶段特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 上的奴隶社会时期。政治 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 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 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 权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 体耕作;文化上是青铜文 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 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 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 变法;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 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 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 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 立并得到巩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 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 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 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期。北方长期分裂战乱,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被 封建化;北方经济被战 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文学艺术繁荣, 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挑战并相互吸收借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 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全 面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繁荣局面;思想、科技、文 学、艺术等领域全面辉煌,兼容 并蓄,领先世界。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 封建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经济上,封建经 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市坊界限 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文化上,科 技文化艺术出现高峰,儒家思想(理学) 体系化和思辩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 俗化,科技有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 存。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型的前夜。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 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并得到缓慢发展;在传统科技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 色彩。 政治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 天下”局面形成。 两项内容:分封制(内容、 特点、作用)和宗法制(内 容、作用); 三大特征:王位世袭,王 权与神权相结合;分封等 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 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 制破坏;井田制瓦解,诸侯各 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 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 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 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 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西 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 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平 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 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 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 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 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互相制约,三分相权,强化 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 远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代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 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 区设宣慰司。 明朝中央:废丞相(明太祖);设内 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 宗)。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 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 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 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 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 协作;(1)农业:实行井 田制;耕作方式:以石器 锄耕为主;(2)手工业: (3)商业:职业商人和 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 官;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 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 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垄作 法;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 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 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都 江堰、郑国渠;商业:私商出 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西汉耦犁(犁壁)(二牛抬杠);东汉一人 一牛。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制瓷:东汉烧出成熟青瓷。 丝织: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 商业: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 专职管理贸易活动。专卖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农业:《齐民要术》;翻 车(灌溉工具),北魏均 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 耕耙耱技术形成。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 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出现草市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手工业:已形成南(越窑)青北 (邢窑)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 瓷器远销海外。 商业:商业繁荣;长安城设东西 二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问世;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 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 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 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宋朝时,五大名窑,景德镇著 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专 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 化;明中期以后“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 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 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 业占据主导地位;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 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 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 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 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 文;《诗经》;绘画:从萌 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 历法《夏小正》。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 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 论武器; 私学兴起; 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 和文艺有了发展。如:战国司 南;《楚辞》;大篆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 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科技文化:西汉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 纸术;汉赋;秦统一文字(小篆)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科技文艺: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 段;绘画理论精辟,顾 恺之“以形写神”,士大 夫画家活跃;出现了《搜 神记》等志怪小说。 “三教并行”;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应用 于军事; 文艺:唐诗发展繁荣;通俗文学 体裁——“传奇”出现。书法;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 风格。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 成新儒学即理学。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王祯的《农 书》 文艺:宋词、元散曲、元杂剧 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 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 图》。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 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 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 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 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文艺: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 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绘画艺术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平民化 和世俗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