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葛根麻黄汤治疗临床常见感冒的体会

浅谈葛根麻黄汤治疗临床常见感冒的体会

浅谈葛根麻黄汤治疗临床常见感冒的体会
浅谈葛根麻黄汤治疗临床常见感冒的体会

浅谈葛根麻黄汤治疗临床常见感冒的体会“感冒”一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其伤风方论中记载了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可见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将感冒论述为太阳病,并以桂枝汤、麻黄汤治表虚、表实证,首开辩证治疗感冒之先河,并为感冒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太阳病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三十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我们可以知道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其病的本质有实有热,阳病必发热,由于病位不同,热型亦各有异,故表部太阳病的病性特点之一应是发热恶寒。头为诸阳之会,各种阳邪多向上波及头部,以致太阳表部阳邪侵及肌表,首先表现头面,故有“太阳诊头”之说,所以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必见证候。根据以上条文可以由此得出太阳病的主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由此可以得出太阳病与现代临床常见的感冒基本一致。

太阳病的主方用葛根麻黄汤(葛根加麻杏石甘汤),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在其临床实践中逐步确定的。过去一般认为桂枝汤和麻黄汤是太阳病的治疗方剂,从实际临床应用的结果看是不适宜的。因为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病性属热,病势属实,热病的治则应该是“热则寒之”“实则泻之”,宜发汗解表以驱表部实热,而不应该用热性方剂,桂枝汤、麻黄汤均属辛温之剂,不宜治热性病。《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着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是表虚寒证,其热非太阳之热,乃阳虚之热,桂枝汤中,桂枝、甘草辛甘以化阳,芍药、甘草酸甘以化阴,阴阳共调,表虚治而诸证皆消,桂枝汤乃温经散寒之剂,用于发汗解表,显然相差悬殊,不宜为用。第三十五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其条文是治表实与表寒的合证方,其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是表寒的表现,用桂枝、甘草温经散寒而止痛,乃是以热胜寒之治,岂能以热治热。方中麻黄、甘草可治表实,在太阳病中可取,但是治疗不全面,不足担任主方。通过临床实践,根据原文第三十一条葛根汤证,用葛根汤作为主方,认为项背强几几与头项强痛都是项部肌肉紧张挛拘的表现,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分。依据三十一条选定葛根汤中的葛根作为主药,麻黄作为副药,再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葛根汤是葛根、麻黄加桂枝汤,所以将其内桂枝汤更为麻杏石甘汤。经过临床实践,疗效大增。并将其取名为葛根麻黄,作为太阳病的主方。

由此可以确立临床常见感冒既太阳病的治疗思路:

主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治则:发汗解表

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60g、麻黄10g、石膏30g、杏仁15g、

甘草10g

主药:葛根,副药:麻黄

水煎服,日一剂,早中晚分服。

葛根麻黄汤中,以葛根作为主药,以麻黄作为副药是有原因的。太阳病代表表邪的实热,需以辛凉药解表,辛以发散,凉以治热,治疗是针锋相对的。葛根比较理想,因葛根性凉,又有发汗作用,可以解表,还可以清热生津。但葛根亦有其不足,发汗之力不及麻黄,对于无汗之实证,则力逊于麻黄,故选用麻黄作副药以治太阳之实,取其发汗,驱邪外出,二药伍用,共同完成治疗太阳病的实热之证。方中五药,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麻杏石甘

四药合用,宣通肺气以清泄肺中之热,肺与皮毛相表里,葛根麻黄汤五药并用,体表与肺内之热可俱解。治疗中掌握主要矛盾,只要头项强痛证俱,即可用主方治之。

笔者师从刘绍武的弟子马文辉老师临床学习近一年,期间曾多次见吾师用葛根麻黄汤作为主方治疗临床常见感冒,其疗效显著。下面是笔者用葛根麻黄汤治疗自身感冒的经历,与读者分享。

2010年11月20日晚,笔者自觉周身酸痛,头痛,恶寒,无汗,咽部干痛,流清涕,无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8.4℃。服用感冒冲剂。翌日,诸症仍在,遂处以葛根麻黄汤加减。

葛根40g、麻黄10g、石膏30g、杏仁15g、炙甘草10g、

连翘15g、柴胡10g、黄芩10g、大枣3枚。

2剂,水煎服。笔者上午9时服用一剂的一半,中午将另一半服用。微汗出,诸症减,下午四时体温为37.5℃。遂将另一剂煎服,下午6时服用一半,晚上11点将另一半服用。笔者一日服用两剂,当晚汗出而解,诸症消。第二天上方去连翘、柴胡、黄芩后继服一剂,病后调理。

临床常见感冒,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感冒,常见以“寒包火”为特征,既外寒内热。临床常见头痛、发热恶寒、流清涕、咽部干痛等为主要症状。而葛根麻黄汤既能散外寒又可清里热,因此在感冒的临床治疗中应以葛根麻黄汤为主方,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作以加减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马文辉. 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4—36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支气管炎应用麻黄汤加减进行治疗,同时设77例西药对照组时行疗效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59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麻黄汤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显著治疗效果。 标签:慢性支气管炎;咳嗽;麻黄汤;中医中药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尤以老年人多见,50岁以上者高达15%左右,其高发病率严重危害着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期。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起初仅在劳动时气促,随着病情发展,以后静息时也感气短[1]。本科室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用中医中药治疗,并同西药注射法进行对比,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标准的患者157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66例,年龄32~7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30余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7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用麻黄汤加减,基本药物:麻黄9 g、桂枝6 g、杏仁6 g、甘草3 g。加减法: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水煎2 次,早晚分服,忌食油腻、烟酒、辛辣、生冷等食物[2]。 1.2.2 对照组青霉素G针800 000 U,im,bid。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00 000 U,im,bid。治疗期间暂停与本病有关的其他一切治疗药物。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治疗前后疗效的对比。 1.2.3 观察指标症状:咳嗽、咳痰程度、气喘轻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体征:体温、心肺体征、啰音、哮鸣音、舌象等;胸部X线片、痰液检查治疗前后各查至少2次。 1.3 疗效标准

中药药剂学第十三章颗粒剂

第十三章颗粒剂(1分) 颗粒剂(冲剂、冲服剂):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饮片细粉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制剂。中药配方颗粒--单味中药颗粒剂。 粒度范围:能通过5号筛的细粉+不能通过1号筛的粗粉不得过15%。 1、特点:①量小,方便。②色香味佳。③适于工业生产,质量稳定。④包衣--防潮、缓释、肠溶。⑤缺点:具吸湿性;颗粒松散,细粉较多。 2、分类:按溶解性能和状态分:可溶颗粒(水溶、酒溶),混悬颗粒,泡腾颗粒。 水溶颗粒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饮片提取→纯化→加辅料→制(软材)颗粒→干燥→整粒→质检→包装。 1.饮片的提取:煎煮法。含挥发油:双提法(水蒸气蒸馏法+煎煮法)。 2.提取液的纯化:乙醇沉淀法,高速离心法,或联用。 3.辅料:糖粉、糊精。芳香挥发性药物采用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使液体药物粉末化、增加油性药物的溶解度以及颗粒剂的稳定性。 4.制(软材)颗粒: 挤出制粒2大考点:①软材(手捏成团、轻按即散):过软--湿度大,加辅料或药物细粉。过黏--黏性大,加高浓度乙醇、迅速过筛。太干--黏性不足,加黏合剂。 ②辅料用量:清膏:糖粉:糊精=1:3:1。辅料总用量:清膏≤5倍;干膏≤2倍。 口诀:软材干湿黏度好。手捏成团轻触散。清膏糖粉糊精比。 131是要牢记(一生一世要牢记)。辅料总量5和2。清膏料多干膏少。 5.干燥:干燥温度:60~80℃、逐渐上升。干燥设备:沸腾干燥床、烘箱、烘房。 干燥程度:制备过程中含水量≤2.0%(注意区别于颗粒剂的含水量6.0%)。 6.整粒:挥发性成分的加入:在整粒后。①溶于适量乙醇,雾化喷洒于干燥的颗粒上,密闭放置,闷吸均匀。 ②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后混入。 酒溶颗粒剂的制备:制备流程同水溶颗粒剂。 1.提取:渗漉法、浸渍法或回流法。 2.溶剂:60%左右的乙醇(以欲制药酒的含醇量为准)。 混悬颗粒剂的制备:混悬颗粒剂:含药材细粉,用水冲后不能全部溶解,成混悬性液体。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 患者张某某,女,39岁。行政办公人员。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颈项强痛不适,伴轻微头晕及后枕部酸胀痛,每因久坐伏案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近半年症状反复发作,并伴有双肩胛部酸胀痛及头晕、头痛症状。3天前患者因受凉而致颈強痛及头晕、头痛症状加重,出汗、恶风、行走发飘感等症状。颈椎CT检查示: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查体:一般情况可,颈项部肌肉较紧张,转动欠灵活,颈3-7椎椎体两侧压痛,尤以颈3-4、4-5椎棘突及棘间隙两侧压痛明显,未引出明显放射痛,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压痛,双侧肩胛岗上、下窝处压痛,双上肢无明显压痛,叩顶试验(+),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中医诊断:项痹(寒客筋脉、脑海失养);一旦得了颈椎病,想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可使用胡蜂醋,胡蜂醋靶向渗透,载药量高,吸收快,是治疗肩周炎外用首选,且胡蜂醋直接作用于病症部位,不会对胃肠道及心血管造成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 予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处方:葛根20克,桂枝10克,白

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羌活12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3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 服3剂后患者复诊,颈项强痛,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余未诉不适,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郭剑华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加狗脊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5剂,每日1剂以善后。 按:《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该方是仲景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所设。本例患者久坐伏案而致颈部劳损,加之受凉而发病。劳损是本,寒凝太阳经脉是标,急则治其标。郭剑华采用桂枝加葛根汤,以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重用葛根,能升阳,生津润燥,缓解经脉的拘急,解除颈项强痛及头晕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加当归、川芎以养血通络镇痛。加羌活以增强祛风散寒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解肌祛风,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郭剑华常以本方加减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感受风寒而急性发作者,每获良效。

含兴奋剂药品名单

含兴奋剂药品名单

含兴奋剂目录药品名单(运动员慎用)经精心挑选部分常用药物列出,供广大消费者购药参考。 1、含麻黄碱的药物,共398种常用药举例: 鼻炎片、柴连口服液、大活络丸、追风膏、复方川贝止咳糖浆感冒胶囊、急支糖浆 2、含克仑特罗的药物,共6种常用药举例: 喘舒片、喘息灵胶囊、止喘灵气雾剂、肺气肿片 3、含吗啡的药物共102种常用药举例: 肠胃宁、咳喘宁、咳速停、克咳、小儿止泻灵 4、含氢氯噻嗪的药物,共9种常用药举例: 降压避风片、溃疡宁片、罗己降压片、脉君安片、珍菊降压片 5、含去氢表雄酮的药物,共475种常用药举例: 安宫牛黄、八宝丹、跌打七厘胶囊、救心丸、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康氏牛黄解毒片\丸、流感胶囊、 6、含士的宁的药物,共174种常用药举例:

跌打万花油、风湿关节炎片、骨刺胶囊、关节炎膏、颈腰康胶 囊、 胃尔康片、腰痛宁胶囊 -------------------------------------------------------------------------------------------------- 【药监局最新公布“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中药品种名单”】共1227个 -------------------------------------------------------------------------------------------------- 安喘片 喘息灵胶囊 止喘灵气雾剂 肺气肿片 肺气肿胶囊 喘舒片 珍菊降压片 珍菊降压胶囊 珍菊降压缓释胶囊 珍菊降压滴丸 脉君安片 罗己降压片 溃疡宁片 降压避风片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

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 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热证者,加石膏。(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4. 兼腹痛拒压,便秘等热实证者,加大黄、芒硝。 5.喘息明显而恶寒不甚者,去桂枝。(三拗汤) 6. 咳嗽不得卧者,有水饮也,加干、细辛、五味子。 7.项背强直者,加根。8. 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等外湿证者,加苍术。(参考麻黄加术汤)【转归及处理】1.服后未汗,系病重药轻?抑或麻黄太?或未按煎服法要求进行?若症状如前,仍可用原方。或服热粥,以助药力。若“未发热”者,应考虑太阳少阴两感症,加附子治之。 2.药后有热象、或津伤之兆,加知母、天花粉清热滋阴。 3.服后微汗出,或汗出不多,而头痛、恶风、发热仍在者,为汗出不彻,邪未尽解,据证选用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4.药后汗出热不解,或热反盛,或兼咳喘者,为病已热化,

麻黄汤巧治过敏性鼻炎

麻黄汤巧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多因感冒而发,起病时症见发热恶寒,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经过治疗,发热恶寒好转,而鼻塞、流清涕迁延不愈,遂成过敏性鼻炎。 患者武某,男,30岁。因外出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痛,颈项部尤甚,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伤寒证,治以辛温解表,祛风散寒。方选麻黄汤加减,用药如下:麻黄10克(先煎),桂枝10克,葛根2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2剂,水煎服。嘱其温覆取汗,暂避风寒。2天后,患者复诊,述以上诸症一剂而减,两剂即愈。与此同时,多年的过敏性鼻炎也明显减轻,望继续治疗其鼻炎,遂在原方基础上减麻黄5克,加用细辛3克,白芷15克。3剂,水煎服。服后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并按此法治疗多例过敏性鼻炎,效果良好。 按:过敏性鼻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患者于20岁前出现。据国内外报道,发病率为15%左右,近几年明显增加,多与体质有关,难以短期治愈。 过敏性鼻炎多因感冒而发,起病时症见发热恶寒,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 经过治疗,发热恶寒好转,而鼻塞、流清涕迁延不愈,遂成过敏性鼻炎。探究其发病机理,乃外感风寒,全身毛窍腠理闭塞,无汗则气不得旁达,气机郁闭即上壅,迫肺气逆于上则出现鼻塞、流涕。时医多俱麻黄、桂枝辛温发汗太过,而喜用桑菊、银翘辛凉清热之属,寒凉郁闭,邪气留伏于鼻道而发。此案以麻黄汤加减治疗,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开毛窍;桂枝治上冲之逆气,同时助麻黄发散风寒;杏仁利肺气;甘草缓急迫,和中护正。俾腠理毛窍开启,营卫调和,逆气下达,邪气外出,痼疾可愈。

经方治疗鼻病 过敏性鼻炎 白某,男,58岁。患过敏性鼻炎8年,曾四处求医,皆效果不佳。患者于2005年秋来我处就诊,刻下:鼻流清涕,鼻塞,喷嚏连声,多白色稀痰,诉天冷或遇凉风加重,平日不易出汗,望其体型中等,肤色青黑,舌苔水滑,脉象弦滑。处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附子1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五服,水煎服。药后病人症状大减,以前方为主加黄芪、陈皮又进15服,病人痊愈,随访至今没有复发。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散寒化饮的方剂,主治咳而微喘,恶寒不渴,呕吐涎沫者。黄煌教授认为:运用此方病人要有水样鼻涕,水样的痰。笔者观察该病人体质强健,鼻涕为水样,痰液稀薄,于是毅然以小青龙汤治疗,不治咳喘而治鼻炎,充分体现了方证相应的特点。 一

伤寒论学习笔记:葛根汤

伤寒论学习笔记:葛根汤 出现荨麻疹,满手风团,瘙痒难忍,打了针吃点药就好点,过段时间又复发,很是烦人。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是40岁以上的人。由些看来,这个问题似乎与身体的体质下降有关。 其实本人在他们之前已经体验过荨麻疹的切肤之痒,长达数月不愈,后来经过适量的运动,饮食按制和一周的中药调理才得以根治。又由此看来,这个问题要想根本解决,似乎又不仅是药物的问题,还与生活方式,饮食控制有关。据称,麻疹属中医所讲“风痧”“风疹”范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全身瘙痒性疾病,反复发作,治疗较棘手。 但物化造人,在学习伤寒论期间,惊奇地发现荨麻疹有一大敌:葛根汤。

水煎服,两汁煎取药液300ml,分早晚2次分服,7天为1 个疗程。 然后根据患者不同体质进行加减裁量如下加减: 1.如无汗口渴者加知母9g; 2.有汗口渴者加生石膏15g,西洋参9g,天花粉9g; 3.汗出而口不渴者,此属阳明中风,加重桂枝用量; 4.疹团片大而色淡,舌质不红者,此为气虚无力鼓邪外出,加高丽参或党参; 5.周身瘙痒剧烈难忍,脉浮数者,加重葛根15g,蝉衣9g,白癣皮15g,生黄芪15g; 6.若瘙痒昼轻夜重,脉沉细而数,舌红无苔者加生地5g,丹皮10g,或阿胶10g(烊化); 7.若迁延不愈者加炙黄芪30g,当归15g 显然,这么加减裁量地辩证施治比起本人自己诊自治把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吃了个遍才根治的情况,上述组方还是比较讲科学辩证。因此他的效果也菲然。据统计46例急性荨麻疹患者服药1~7天后,治愈39例,好转6例,无效1例,5例慢性患者用药8~15天后,治愈2例,好转3例,治愈率为80.39%,好转率17.6%,总有效率98.04%。由此看来,荨麻疹的问题仍然是中医所讲的“表的问题”。

陈亦人用麻黄汤治疗支气管肺炎案

发名家医案版 陈亦人用麻黄汤治疗支气管肺炎案 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为伤寒论一张名方,配伍严谨,功效卓著,然而关于麻黄汤的运用问题,大多数医家认为此汤是发汗峻剂,以致长期被弃而不用,许多医家畏麻、桂如虎,终身不敢一试。 麻黄汤与桂枝汤比较而言,麻黄汤能够直接发汗,当然比桂枝汤必须温覆、啜粥才能出汗的力量为强。所以,关于麻黄汤的服用方法,提出不须啜粥,覆取微似有汗。“微似汗”表明麻黄汤并非为发汗峻剂,而是借助覆被微微出汗而已。把此方定义为发汗峻剂就大大约束了本方的适用范围。 兹录陈老验案一则以备同道共赏。 王小九,男,1岁,发热四日,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经常规治疗,用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冬眠灵等,未愈。刻诊:体温37.6℃,咳嗽,鼻有清涕,苔薄白,舌质如常,指纹见于风气两关,色红,二便一般,除发热外,别有热像。 辨证:风寒外袭,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达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3g 杏仁9g 桂枝5g 炙甘草3g 苏子6g 橘红3g 一剂 水煎服 药后热退,体温正常,咳嗽减轻,但夜寐烦扰哭闹。苔中部薄腻,此表解而里未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方去麻黄、苏子,加白芍5g、生姜5g、半夏6g、神曲6g。一剂愈。 按:传统认为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临床较少运用,其实麻黄汤不但可用于风寒表实正,对风寒袭肺的气喘、咳嗽,也颇有效。本案虽西医诊断为肺炎,但并不等于肺热,只要辨证为风寒,就可以放胆用之,收效卓著。(许宝峰整理)

颗粒剂

第十三章颗粒剂 第一节概述 一、颗粒剂的特点 优点: ①剂量较小,服用、携带、贮藏、运输均较方便; ②适于工业生产,可制成色、香、味俱佳的制剂,且产品质量稳定; ③吸收较快、奏效较迅速; ④必要时可包衣或制成缓释制剂; 缺点:某些品种具一定吸湿性,包装不严易吸湿结块;少数品种颗粒松散,细粉较多。 二、颗粒剂的分类 按溶解性能和溶解状态,可分为可溶颗粒剂、混悬颗粒剂和泡腾颗粒剂。可溶颗粒剂又可分为水溶颗粒剂和酒溶颗粒剂。 按成品形状,除颗粒状外,尚有块状冲剂。 第二节颗粒剂的制备 一、水溶颗粒剂的制备 水溶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 制颗粒:是制备颗粒剂的关键技术。 (1)挤出制粒法:关键是制成“手捏成团、轻按即散”的软材。 (2)湿法混合制粒法: (3)流化喷雾制粒法:又称沸腾制粒、“一步制粒”,目前多用于无糖型、低糖型颗粒剂的制备。制成的颗粒大小均匀,外形圆整,流动性好。 (4)干法制粒法:可防止有效成分损失,提高颗粒的稳定性、崩解性和溶化性,并进一步减小剂量。最佳选择题 适用于颗粒剂流化干燥的方法是() A.喷雾干燥 B.冷冻干燥 C.减压干燥 D.烘房干燥 E.沸腾干燥『正确答案』E 多项选择题 关于颗粒剂干燥的叙述,正确的有() A.湿颗粒制成后应及时干燥 B.干燥时应逐渐升温 C.干燥温度一般以100℃为宜 D.干燥后,颗粒含水量一般控制在9.0%以内 E.可采用沸腾干燥等方法『正确答案』ABE 二、酒溶颗粒剂的制备 酒溶颗粒剂所含有效成分及所用辅料应能溶于白酒。 原料药的提取,一般采用渗漉法、浸渍法或回流法等方法,以60%左右(以欲制药酒的含醇量为准)的乙醇为溶剂,提取液回收乙醇后,浓缩至稠膏状,备用。 三、混悬颗粒剂的制备 制备时通常将含热敏性、挥发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药材及贵重细料药等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备用;一般性药材,以水为溶剂,煎煮提取,煎液(必要时精制)浓缩至稠膏备用;将稠膏与药材细粉及糖粉适量混匀,制成软材,然后再通过一号筛制颗粒,60℃以下干燥,干颗粒整粒后,分装即得。 四、泡腾颗粒剂的制备 常用作泡腾崩解剂的有机酸有枸橼酸、酒石酸等,弱碱有碳酸氢钠、碳酸钠等。 应注意控制干燥颗粒水分,以免服用前酸碱发生反应。

麻黄汤精解

还魂汤之说 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说过孟婆汤。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汤。 孟婆汤比喻人们在死别的时候,往黄泉路上,放下一切,挥刀斩袖,然后化为飘缈,喝了孟婆汤意味着阴阳相隔,真正的生死相离,再也没有牵挂。这是一碗沉重而令人心酸的汤! 然而,伟大的中医总是以人为本,驱疾除病,救人于水火,创造出很多让人魂回魄归的汤剂。下面这款汤,叫还魂汤! 还魂汤,顾名思义就是断了“奈何桥”,救人于鬼门关!汤名出自中医古籍《千金》卷二十五。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解释这本书的《千金方衍义》这样说:此即《伤寒论》“太阳例”中麻黄汤,以桂心易桂枝入肝以招其魂;麻黄入肺以通其魄;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矣。对照伤寒论条文,此汤确是汉代张仲景所用的麻黄汤。有的人说生姜汤就是还魂汤,因为生姜也叫“还魂草”。这种说法是望文生义随意乱说的是。

这个汤是治病的,但愿人人健康,永远都不用喝它! 麻黄汤的组成 下面就来学习一下此汤。先看看麻黄汤是什么药汤,这么神奇。 麻黄汤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煮法及吃法:煮水运以上四味中药,用水9碗,先煮麻黄,煮到水减二碗,再刮去上沫,然后放入其他药,煮取二碗半,去滓,趁药汤温服大半碗。以出微汗为准,不需再喝热粥来增强发汗,如果吃一剂好了的话,其他二剂就不要吃了。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的剂量是汉代的剂量,而且是相当于现代三剂的量,换算为今天的量,组方剂量如下:麻黄45克桂枝30克去皮甘草15克炙杏仁30克去皮尖 以上煮法也是三剂一起煮的煮法。 为方便记忆,有网友将药方组成记成:干妈贵姓(即甘麻桂杏)。 麻黄汤的原始出处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以下条文是对其的表述: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麻黄汤及其类方(临床方药的鉴别)

麻黄汤及其类方------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通过对麻黄汤类方的了解,不仅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而且可以对表寒实证及其兼变证的病机加深理解。现就其方义、病机等问题讨论如下: 一、方意解析 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所组成。在麻黄汤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类方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及麻黄加术汤、麻杏薏苡甘草汤(后两方《金匮要略》方)等8个方。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其发汗之功,伍杏仁利肺气止喘,佐甘草以缓诸药,主治表寒证的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大青龙汤即是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麻杏甘石汤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石膏,两方主药只一味之差,主治功用则相去很远。前者为寒邪郁热所以石膏用量(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故在麻黄汤中去桂枝且加重石膏的用量(250g),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寒热的轻重,用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麻黄汤一大青龙汤一麻杏甘石汤一白虎汤(这里提出白虎汤,是便于理解表寒实证郁阳化热,变成里热实证,即是太阳病实则多传阳明的意思)。 在这里,还应当提出后世在麻黄汤基础上化裁的三拗汤。本方即麻黄汤去桂枝而成,旨在宣肺止咳,无须发汗,故用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平喘,伍甘草以协调诸药,主治寒邪闭郁,肺气不宣的感寒暴喘或日久咳嗽,所以桂枝当去。此方配伍精当,主治功用明确,比较容易掌握,是临床治疗寒邪客肺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其原委实即麻黄汤的变局。 小青龙汤方的组成,取麻、桂二方之意,加人温肺化饮药而成。方用麻黄配桂枝发散解表宣肺以平喘。桂枝、白芍相伍,意在调和营卫。姜、细、味、半夏是治寒饮的要药,其中干姜、细辛既温且散,半夏降逆除痰,又合五味子、芍药的收敛,以防麻、桂、姜、辛宣发太过之弊。全方虽只8味药,可分为三组,一是麻桂的宣散,一是姜辛的温散,一是芍药的酸敛,共同组成发中有收,攻中有守的方剂。为治外有表寒,里有水饮的寒饮宿肺证的首选方。本方与大青龙汤相比较,彼为表寒里热的表寒郁热证,此为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表寒里水证,二方发表药相同,攻里药则异。如果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证时,亦可加入石膏,使之温清并用,以达到水热俱去的目的。 至于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者均为表兼里虚证,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发表而不伤阳,即所谓“温经发表”,如配细辛则表散之力更甚,若配甘草则发散之力更微。又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前者即在麻黄汤中加白术,主治风寒湿;后者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生苡米,主治风湿热证。总之,麻黄汤类方,药味简练,功用专一,如一服即汗出,二服则可减量或停服,不可过量。《伤寒论》中提出衄家、疮家等诸禁用麻黄汤例,应当慎重,不可粗疏。 二、病机证候 麻黄汤类方所主治的病机,随着体质的差异,病变的不同,因而各方所主治的病机,证候也就不尽相同。兹分述于后: (一)表寒实证 本证由于寒邪郁遏在表,正气向外抗邪,邪正斗争于体表,从病因和证候,以及邪正斗争的趋势而论,故称之为表寒实证。《伤寒论》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是指人体之表,表寒实证是外感病的第一关。因为寒邪侵犯体表,不论其发热已否,恶寒是为必有之症。且临床上常常是恶寒愈甚,发热也愈高,这是正气有力抗邪的表现。所以,恶寒一症可视为表寒实证的特点。头身腰骨节疼痛是风寒病邪闭于肌表,病不向外越的表现。总起来说,表寒实证的病机是,风寒病邪郁遏人体之表,正气抗邪有力。所以用麻黄汤开表发汗,峻汗以祛邪。关于本证的脉象,《伤寒论》中提到浮紧与浮数两种脉象,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是表寒之脉,脉与证相符,是无可置疑的。惟脉浮数一说,似有争议。因为数脉主热,所以认为用麻黄汤不甚恰当。笔者认为,对《伤寒论》中“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条原文,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从前后条文和临床证候全面考虑,如果是表证俱在,浮数脉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反之,如果脉浮数,与烦躁、口渴、舌黄干燥等里热证共同存在,麻黄汤则在所当禁。 表寒实证的发展趋势,前人说:太阳表证,实则多传阳明,这是有临床意义的。因为寒邪郁遏而化热,其结果一般地说是变成里热证,所以《伤寒论》提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里的“烦躁”一症就是寒郁化热的着眼点。然而,烦躁为何是寒郁化热的特征?这是因为寒邪在表,郁遏卫阳,恶寒身痛是其特征,而邪实在表,郁遏过甚,蕴酿成里热证,故其主症除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而外,关键又在于“不汗出而烦躁”,所以应当用大青龙汤发之。这就是《内经》中“火郁则发之”的意思。在《伤寒论》中还提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其不可服的理由是因为汗出恶风,是表虚的缘故。病人里无郁热,外无烦躁,且脉是微弱的,当然不能轻易地发散,假如误用了大青龙汤,则可导致亡阳厥逆,筋惕肉(目闰)的变症,这就是误汗伤阳耗液的结果。 麻杏石甘汤证的主症是喘而汗出,病机是表寒郁热,内迫肺气。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宣肺而清里热。因为本证仍在于表,既不是初感寒邪的无汗,也不是表寒完全化热入里的大热大汗,而是处于寒郁化热的过渡阶段,汗出必不透,身热亦不显,且其兼症多有烦渴、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症,所以柯韵伯有两句名言,他说:“麻杏甘石汤是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这就把表寒郁热的病机转归以及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之间的变化说得挺透彻的了。 (二)表兼湿热证

浅谈葛根麻黄汤治疗临床常见感冒的体会

浅谈葛根麻黄汤治疗临床常见感冒的体会“感冒”一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其伤风方论中记载了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可见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将感冒论述为太阳病,并以桂枝汤、麻黄汤治表虚、表实证,首开辩证治疗感冒之先河,并为感冒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太阳病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三十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我们可以知道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其病的本质有实有热,阳病必发热,由于病位不同,热型亦各有异,故表部太阳病的病性特点之一应是发热恶寒。头为诸阳之会,各种阳邪多向上波及头部,以致太阳表部阳邪侵及肌表,首先表现头面,故有“太阳诊头”之说,所以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必见证候。根据以上条文可以由此得出太阳病的主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由此可以得出太阳病与现代临床常见的感冒基本一致。 太阳病的主方用葛根麻黄汤(葛根加麻杏石甘汤),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在其临床实践中逐步确定的。过去一般认为桂枝汤和麻黄汤是太阳病的治疗方剂,从实际临床应用的结果看是不适宜的。因为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病性属热,病势属实,热病的治则应该是“热则寒之”“实则泻之”,宜发汗解表以驱表部实热,而不应该用热性方剂,桂枝汤、麻黄汤均属辛温之剂,不宜治热性病。《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着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医疗药品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制定九味羌活颗粒等种中成药

【医疗药品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制定九味羌活颗粒等种中成药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制定九味羌活颗粒等278种中成药 内科用药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07]3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省会城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 根据《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及有关政策规定,在进行成本和价格调查、专家评审,以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委研究制定了九味羌活颗粒等中成药内科用药的最高零售价格(具体附后)。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附表所列药品价格为达到GMP标准的药品统一最高零售价格。根据行业协会组织专家论证推荐,确定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等企业生产的部分品种执行优质优价,具体见附表二。 二、市场上流通的附表中的非GMP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现行规定的GMP和非GMP药品差价核定公布,且请在发文之日报我委备案。附表一中未列的剂型及规格、附表二中未列的规格,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及有关规定,制定公布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的最高零售价格,亦报我委备案。 三、附表中公布的蜜丸、水丸、水蜜丸、颗粒剂、合剂(口服液)、注射剂、栓剂等代表规格品,凡按最小计量单位制定公布零售价格的,为便于计价,其他包装数量规格暂不按包装数量差比价执行,按公布的最小计量单位价格乘以包装数量确定的价格执行。其中,蜜丸是指大蜜丸或小蜜丸。 四、附表所列药品价格自执行之日起,县及县之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同时降低销售相关药品的实际加价率,且以最小零售包装的实际采购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实际采购价格高于500元的,最高加价额不得超过75元。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有关药品市场实际购销价格变化的跟踪调查,发现中标价格或实际成交价格和规定最高零售价格相差较大的药品,要及时向我委方案,且采取措施降低相关药品的实际零售价格。优质优价品种和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的品种,其中标价格或实际成交价格在地区间的差异超过5%时,我委将参照其较低的中标价格或实际成交价格,及时调整且公布其最高零售价格。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应于3月22日以前,制定公布相关药品补充剂型规格品的最高零售价格。 七、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解释工作,积极引导生产运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照常生产运营和使用降价药品。医疗机构销售附表所列药品数量和上年同期相比发生明显变化的,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发生存在违规行为的,要及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本通知附表所列价格,自2007年3月15日起执行。 附表:一、中成药内科用药最高零售价格表 二、中成药内科用药优质优价最高零售价格表

桂枝汤

试从桂枝、芍药、甘草药证的角度,认识桂枝汤的应用 1.从桂枝汤的核心药物(桂枝、芍药、甘草),分析其药证主治 桂枝汤,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 《本经》谓:①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②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③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黄煌教授总结古今药证,阐释为:①桂枝主治气上冲;②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③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1.1桂枝主治气上冲。 1.1.1气上冲与出汗 气上冲,是患者的自我感觉,其组成有二:①上冲感,即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膺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乃至晕厥;②悸动感,即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感,甚至晕厥,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做是气上冲。许多循环系统疾病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低血压等,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均可以出现气上冲样的症候群。 气上冲与惊恐相关。这种惊恐,多伴有冷汗淋漓、心悸、入夜多梦或多恶梦,男子易出现性梦遗、早泄等,女子多为梦交、带下淋漓等。仲景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气上冲还与腹痛相关。腹痛呈阵发性,也伴有多汗、心悸等,患者多消瘦、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所谓“腹中急痛”。仲景常用桂枝加桂汤、或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 桂枝汤与出汗相关。桂枝汤的汗出,一种情况为服用麻黄等发汗药物以后,汗出如洗,并伴有心悸、烦躁不安、乏力等;一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等。前者可用桂枝甘草汤,后者则用桂枝汤。由于误用麻黄常导致心悸、汗出厥逆,所以配伍桂枝以防止汗多亡阳,是仲景的用药原则,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1.1.2平冲定悸与其他关键配伍 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身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同样治疗自汗: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汤,治身痛自汗;桂枝加

麻黄汤主治证候病机是

麻黄汤主治证候病机是 麻黄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B.外感风寒营卫不和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E.风邪犯肺肺失清肃下一题上一题D外寒里饮(一)A型题二、选择题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当首选:A.麻黄汤B.正柴胡饮C.九味羌活汤E.止嗽散下一题上一题D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的组成是:A.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防风B.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C.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苡仁、大枣D.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苏子下一题上一题E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防风、荆芥功用为“宣肺解表”的方剂是:A.麻黄汤B.华盖散C.苏子降气汤D.三拗汤下一题上一题E止嗽散桂枝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解肌发表调和营卫C.调和气血缓急止痛E.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下一题上一题D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症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治当首选:A.麻黄汤B.败毒散C.华盖散D.玉屏风散下一题上一题E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A:B:C:D:l下一题上一题E: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的方剂是:A.麻黄汤B.小柴胡汤C.肾气丸D.桂枝汤下一题上一题E小青龙汤应用桂枝汤的辨证要点是:A.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于B.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C.自汗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脉虚D.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下一题上一题E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桂枝汤的配伍特点不包括:A.发中有补B.散中有收C.邪正兼顾D.阴阳并调下一题上一题E火郁

发之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脉浮”治当首选:A.羌活胜湿汤B.九味羌活汤C.大青龙汤D.荆防败毒散下一题上一题E柴葛解肌汤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A.败毒散B.大青龙汤C.九味羌活汤D.独活寄生汤下一题上一题E香苏散九味羌活汤为哪位医家所创制:A.王好古B.李东垣C.孙思邈D.张仲景下一题上一题E张元素香苏散的组成中含有:A.木香B.香薷C.陈皮D.苏子下一题上一题E前胡“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是何方的辨证要点:A.参苏饮B.香薷散C.香苏散D.败毒散下一题上一题E正柴胡饮具有“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功用的方剂是:A.藿香正气散B.香苏散C.香薷散D.柴葛解肌汤下一题上一题E正柴胡饮患者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治当首选:A.藿香正气散B.正柴胡饮C.小青龙汤D.香苏散下一题上一题E香薷散主治证病机为“外感风寒气郁不舒”的方剂是:A.香苏散B.藿香正气散C.正柴胡饮D.柴葛解肌汤下一题上一题E正柴胡饮香苏散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A.参苏饮B.小青龙汤C.苓甘五味姜辛汤D.华盖散下一题上一题E苏子降气汤“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何方的辨证要点:A.苏子降气汤B.定喘汤C.小青龙汤D.苓甘五味姜辛汤下一题上一题E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的组成中含有:A.紫菀B.杏仁C.生姜D.白芍下一题上一题E白前小青龙汤中的君药是:A.麻黄桂枝B.桂枝白芍C.干姜细辛D.桂枝干姜下一题上一题E干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