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析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析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析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析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

上海外国语大学

唐忆荣

摘要: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形式,悲剧将现实生活里的挣扎,矛盾,痛苦,纠葛用用一种饱含关切的方式表达出来。古今中外,众多优秀的文学家,都曾将这种悲剧意识和悲悯的情怀融入小说的创作当中。白先勇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说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悲剧,而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是他对人物命运的怜惜与关怀。他用个人生命的悲剧诠释历史的悲剧,反映苍凉的时代底色下个人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痛苦与无奈。

1.当悲剧意识遇上文学创作

在人类产生之初,初民们受困于残酷严苛的自然环境,汹涌袭来的洪水猛兽让他们的生命脆弱如薄纸,生老病死的冰冷与无奈逼迫人们质疑本我的存在价值和思考魂灵的最终归所。可以说,悲悯生命的忧患意识伴随着生命的产生便一同产生了。而在这之后,人类文明一步步发展,人们又面对着不同阶级,不同利益团体,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击与挑战。大量的生命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因为疾病的肆虐而饱受折磨。人类在产生发展的历程当中,始终面对着无法预知的威胁;生与死,灵魂与肉体的矛盾注定了悲剧意识与人类同在。

而当文学最初作为一种传达感情的载体存在时,便脱不开这种固有的悲剧意识。古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而不自知;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后被罚在山顶遭受猛禽啄食内脏的苦楚;赫拉克勒斯立下十二件功绩,却被轻信谎言的妻子毒死。同样的,中国古代的神话里也有这样的故事:鲧盗取天帝的神土堵塞洪水,治水失败被天帝杀死;精卫溺亡于东海,死后化为神鸟投石悲鸣;夸父追日,道渴而死······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注入文学作品里,借神话故事表达自己置身于自然强大力量中的举步维艰。

随后涌现的作家们将悲剧意识与文学创作结合得更为纯熟和彻底。无论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读来无不叫人垂思泣下。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这一时期,作家们讨论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问题,他们转而将眼光投向个体的生活状态,借人物悲惨的命运表达理想生活与现实情况间的不可调和,反映时代浪潮里人们的无可奈何和身不由己。悲剧意识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里不仅体现为感知生命之苦,更融合了浓浓的人文关怀,思考该以

何种方式面对生命之苦。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有原本美好而崭新的东西,经生活之手,开始变得残缺而扭曲;所有指引未来的方向和希望,在命运的打磨下,只剩下些苟延残喘的沉默和叹息。而尼采则提出一种“酒神精神”:“最高享受的秘决,就是去生活在危险之中!将你的城市建立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将你的船驶入浩瀚无涯的海域!要活在与你相匹敌的人物甚至与自己交战状态中!”1不同的作者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植根于其中的是同样的悲剧意识。在他们笔下,有的人被生活拖拽着向前,有的人奋起反抗和命运死磕,但屈从也好,反抗也好,始终脱不开苍凉的底色。可以说,正是对悲剧意识的多方面诠释,才构成了悲剧之美。

2.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白先勇曾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用文字将人类心灵中最无言的痛楚表达出来。我想这是我写作的真意。”诚如他所言,贯穿他作品始终的,是浓郁的悲剧意识。他笔下的人物,可谓无人不冤——有的在社会底层的漩涡里挣扎,有的表面光鲜实则内心陌落,有的痛失爱情无心再活,有的漂泊异乡孤单寂寞。白先勇用个人生命的悲剧折射着时代的悲剧,充满哀伤又饱含深情。无论是主流生活方式的叛逆者,还是时代跌宕下荣华不再的没落贵族,都在白先勇的笔下唉声叹气,流着一群人乃至一代人的泪。

⑴小人物的哀叹与感伤

白先勇的小说里不存在“高大全”的英雄式人物,他所描写的,很多都是小人物命运的坎坷悲苦。这些人挣扎在生存与毁灭的边缘,仿佛被社会与时代遗忘。他们的命运像杂草一样轻贱,生了,死了,疯了,傻了,都不能在时代的洪流里激起半点涟漪。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里的主人公王雄,原本是湖南湘阴县的一个农民。他当兵打仗,退伍之后来到台湾一户人家做男佣。他想念着家人和家里的童养媳,便渐渐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和他童养媳年纪相仿的东家小姐丽儿身上。他对丽儿百依百顺,变了法的讨好她,给她当马骑,替她捉蝈蝈儿,将三轮车装饰得五颜六色,穿戴体面地接送她上学。起先丽儿被他逗得很开心,但后来她念了中学,同学嘲笑王雄身材粗笨,她便嫌弃他起来。一次,丽儿摔碎了王雄的金鱼缸,留下垂死的金鱼和不知所措的王雄。从那以后,王雄就变得闷声不响,只是待在花园里一遍遍地浇那满园子的杜鹃花。一天,王雄对女佣喜妹施暴后出走。后

1

来人们在一个荒凉的海滩上发现了他的尸体。作者用倒序的手法讲述这个故事,一开头便是一段对王雄尸体的描写:“王雄全身都是乌青的,肚子肿起,把衣衫都撑裂了;他的头脸给鱼群叮得稀烂,红的红,黑的黑,尽是一个一个的小洞,眉毛眼睛都吃掉了。几丈外,一阵腐尸的恶臭,熏得人直要作呕。要不是他那双大得出奇的手掌,十个指头圆秃秃的,仍旧没有变形的话,我简直不能想象,躺在地上的那个庞大的怪物,竟会是舅妈家的男工王雄。”2这段描写赤裸裸地摆在小说开头,对于读者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冲击。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笑起来“龇着一口的白牙齿,有点羞赧”,四十岁上下了却还像小孩子一样简单,这让人很难把他和海滩上那具面目全非的尸体联系在一起。命运的捉弄何其残酷,叫人唏嘘。

《花桥荣记》的主人公卢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他年轻的时候和一起长大的罗家姑娘订了婚。后来他辗转到台湾,和未婚妻分开,但许多年来一直对她念念不忘。他节衣缩食,生活得本本分分,平时教小学生挣了钱,就攒起来养鸡,每年过年,他总会提着两大笼芦花鸡到菜市场去卖。这样过了很多年,好容易攒了十根金条,想把未婚妻接过来,却被表哥骗走了所有钱财。卢先生的精神支柱崩塌了,他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他后来和一个不正经的洗衣婆在一起。再后来,洗衣婆偷人被他发现,反而把他打得起不来床。他精神失了常,后来悄无声息地死在了书桌上。卢先生原本是个知礼识数的读书人,他“瘦条个子,高高的,背有点佝,一杆葱的鼻子,青白的脸皮,轮廓都还在那里,原该是副很体面的长相”;经历一番打击之后,他和放荡的洗衣婆在一起,“竟把一头花白的头发染得漆黑,染得又不好,硬邦邦的张着;脸上大概还涂了雪花膏,那么粉白粉白的,他那一双眼睛却坑了下去,眼塘子发乌,一张惨白的脸上就剩下两个大黑洞”;到后来,他被洗衣婆打得不成样子,“身上耗剩了一把骨头,脖子上的几条青疤还没有褪;左边耳朵的耳垂不见了,上面贴着一块白胶布,他那一头染过的头发还没洗干净,两边太阳穴新冒出的发脚子仍旧是花白的,头顶上却罩着一个黑盖子,看着不知道有多滑稽”3。作者寥寥数笔,透过外貌的变化,勾勒出一个落魄教师凄苦可怜的半生。

《一把青》中的朱青,也是个颇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她还是学生的时候,爱上了空军郭轸,早早的就和他结了婚。那个时候她只十八九岁,“颇为单瘦”,“穿着一身半新旧直统子的蓝布长衫,襟上掖了一块白绸子手绢儿。头发也没有烫,抿得整整齐齐的垂在耳后。脚上穿了一双带绊的黑皮鞋,一双白色的短统袜子干干净净的”,“她的眉眼间··蕴着一脉令人见之忘俗的水秀···腼腼腆腆,很有一股教人疼怜的怯态。”她结了婚,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郭轸身上。可谁知没多久,战事爆发,郭轸跟着军队离开,她苦等多日,却最终等来他遇难的消息。她难过得发了疯,“一张脸像是划破了的鱼肚皮,一块白,一块红,血汗斑斑。她的眼睛睁得老大,目光却是散涣的。她没有哭泣,可是两片发青的嘴唇却一直开合着,喉头不断发出

2摘自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

3

一阵阵尖细的声音,好像一只瞎耗子被人踩得发出吱吱的惨叫来一般。”4然而很多年后,朱青再次出现时,整个人都变了样。这时的她“衣着分外妖烧”,从前说话也不敢高声的她如今唱起了歌,“一站上去,底下便是一阵轰雷般的喝彩···风头好像又比众人不同···笑吟吟地没有半点儿羞态。”而如今当她喜欢的空军小顾遇难之后,她显得云淡风轻,帮他收了尸,依旧像个没事儿人似的烧起了糖醋蹄子。这样的情节叫读者读来脊背发凉,心中发酸,不由得要感叹人世无常,残酷的命运竟将一个单纯羞怯的小姑娘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在白先勇的小说里,这样的小人物还很多。比如《玉卿嫂》里和爱的人同归于尽的玉卿嫂,比如《孤恋花》里在风月场所被折磨得发疯的娟娟,在比如《金大奶奶》里被百般欺辱的金大奶奶···小人物的生死无关轻重,可小人物的命运却最能反应时代命运的起落。王雄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一方面是因为战乱,当兵日久,远离家乡,他们那个时代流落到台湾的士兵,总是放不下海峡对岸的家乡,王雄曾说,人死了,魂魄就能和家人团聚;另一方面在于,他这样的农民,走到哪里都是被欺侮,舅妈,丽儿,甚至喜妹,他们从不把他当人看。在这样的处境里,他就一步步走向了毁灭。卢先生和朱青的命运,大抵上也是不太平的世道造成的。这些命运坎坷凄苦的小人物,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台湾的,“台北人”并不是真正的台北人,那种无根无依的悲苦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⑵脂粉华服掩不住悲凉

白先勇小说的另外一类人物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月场。他们有的是国势衰微时的没落贵族,有的在风月场叱咤风云,一生从未卸掉脸上厚厚的胭脂水粉。这类人比之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许是不缺钱不愁吃穿,但繁华的表面下,内心的悲痛却只有更甚。

《永远的尹雪艳》表现了一群人在灯红酒绿的美梦里的沉沦。故事里的尹雪艳是个着实迷人的女子,她“有一身雪白的肌肤,细挑的身材,容长的脸蛋儿配着一副俏丽甜净的眉眼子”,“一举手,一投足,总有一份世人不及的风情”5。尹雪艳本是上海百乐门舞厅的舞女,当年在百乐门时就极受欢迎,前来捧场人络绎不绝。十几年后她来到台北,五陵年少们谢了顶白了头,她却依旧风采不减当年:“一身蝉翼纱的苏白旗袍,一径那么浅浅地笑着,连眼角儿也不肯皱一下”。人们说,“尹雪艳的八字带着重煞,犯了白虎,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然而男人们却偏偏要往她那里凑。果不其然,和他走得近的男人们都难有善终。上海棉纱财阀王家的少老板王贵生,肯为尹雪艳摘星星摘月亮,犯了重罪被枪毙;金融界炙手可热的洪处长抛弃妻女娶了尹雪艳,又是丢官又是破产;台北新兴的实业巨子徐壮图迷上了尹雪艳,三天两头不回家,后来被一个发狂的工人杀死。男人们沾了尹雪艳的“煞气”个个死去,但尹公馆还

4摘自白先勇《一把青》

5

是热闹依旧。依旧牌局火热,宾客四座,依旧透着一股又甜又腻的晚香玉,叫来的人个个乐不思蜀。尹雪艳一袭素净的白衣,“踏着风一般的步子”款款而来,像幽灵又像死神。阔太太们暗地里叫她煞星,却止不住地往她那里去;徐壮图的太太恨极了她,但面对她时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里的象征意味是极浓的。尹公馆作为一个“温柔乡”,代表了生活里糜烂堕落的那一部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们,一个不小心,就栽进这个漩涡里,而后沉沦。光鲜亮丽的华服下,藏着的是极端的放纵与空虚。

《游园惊梦》里则勾画了一群人梦醒时分的痛苦。主人公钱夫人原是风华翩跹烜赫一时的昆曲艺人蓝田玉,那时的她唱起曲来,台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捧场。尤其是一曲《游园惊梦》,最数她唱的最正派。也是因为这一曲《游园惊梦》,她才嫁给了钱鹏志,一跃成了钱将军夫人。那时候她也算是风光一时,“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南京那起的夫人太太们,能僭过她辈份的,还数不出几个来。”这些旧日的风光,是多年之后钱夫人在一场宴席上回忆起来的。如今钱鹏志已经不在,她的地位不比当年。现在她被拥着坐主位,竟然“一阵心跳”“连脸都有点儿发热了”。当年的那曲《游园惊梦》,再也唱不出了。显赫与没落,在钱夫人身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赴宴之时,窦公馆门前两旁的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黑色小汽车,而“钱夫人坐的计程车开到门口她便命令司机停了下来”6。这样的落差感一直萦绕在钱夫人心头。但窦夫人附上“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又能持续多久呢?明天的窦夫人,终将变成今天的钱夫人。没落的不只是钱夫人艺人,而是整个旧时代的“贵族阶级”;哀伤的不只是荣华的没落,更是一群人身份不再之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极大缺失。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在风月场打拼了二十几年的金兆丽,迎来了她在舞厅的最后一个夜晚。她嫁了大他二十岁的陈发荣,隔天就要离开夜巴黎,去当舒服体面的老板娘。她是风月场上的老手,四十多岁的人了,一张脸蛋儿仍然“涂得浓脂艳粉”,在舞厅里依然左右逢源,玩得男人团团转。舞厅里的年轻姑娘朱凤爱上了来过舞厅的一个香港侨生,还怀了他的孩子。这让金兆丽想起从前的她。年轻的时候她爱上过一个跟她跳舞时羞涩脸红的男人,有了他的孩子,后来却被下药打掉了。她便不再动感情。前几年小她六七岁的秦雄拼命追求她,可她最终还是离开他嫁了让他安稳富足的陈发荣。欧阳子曾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是《台北人》里惟一具有真正喜剧色彩的系小说。然而表面上歌舞升平的夜巴黎舞厅,内里尽是冷漠空虚;表面上嬉笑怒骂的金大班,内心不知藏了多少苦楚。她不是没经历过纯真的年纪,她也曾期许爱情奋力反抗,但硬生生被无情的命运的浪潮摔倒在地。过去姆妈狠心打掉她的孩子,如今她冷着脸叫朱凤打掉孩子,周遭的花花世界早就一点点将她吞噬同化。她嘲笑朱凤,也是嘲笑她自己。而又有不知道多少个朱凤已经或是将要变为如今的金大班。命运的简直轮回冰冷的可怖。作者让这个历经沧桑的女人在即将开始新生活前回忆往事,叫读者读来如鲠在喉,难以消解对命运的感伤。

6

“失落感”是白先勇在刻画这类人物时着重强调的。如果一开始就凄苦可怜倒不算什么,可是这类没落的世家贵族,再经历了一番荣华富贵后再体会凄苦可怜,这其中的落差足以将他们吞噬消解。这其中又是生命的另一番苦楚。

⑶寂寞飘零异乡客

白先勇小说中还有大量漂泊在美国的异乡客。这些人物来到美国,或是逃难,或是追求理想,但总是搞得自己遍体鳞伤。说到底,还是异乡不比故乡。

《芝加哥之死》里的吴汉魂离开了母亲和爱他的女孩儿从台北来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读了六年书。他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小地下室里,常在一家洗衣店做工。他常常闷在屋里读书,一待就是一整天。在他紧张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都没能赶回去见她最后一面。在六月初的阳光里他毕业,努力了这么多年,这时却不知所措。他的地下室连同那些书本开始让他觉得恶心。他来到酒吧买醉,喝醉后和一个女人发生了关系。他在凌晨时分出门来,在芝加哥的街道上乱走乱逛。最后死在了密歇根湖。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花很多笔墨描写了芝加哥。“六月的芝加哥,在黄昏时,像块刚从烤架上叉下来的牛排、酱汁滴沥,颜色黄爽,洋溢着透熟透熟的肉香”,“人潮像打脱笼门的来亨鸡”,“芝加哥像个酩酊大醉的无赖汉”,“,碧荧的灯花,一朵朵像鬼火似的,四处飘散。幽黑的高楼,重重叠叠,矗立四周,如同古墓中逃脱的巨灵。一股阴森的冷气,从他发根沁了进去”,“芝加哥是个埃及的古墓,把几百万活人与死人都关闭在内,一同销蚀,一同腐烂”7。繁华耀眼的芝加哥,在吴汉魂看来活像个吃人的怪物。作者将主人公置于这样的矛盾中,一方面,他在芝加哥寻求知识,装了一肚子学问;可另一方面,他失去了他已经有的全部。这其实是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留学在外的游子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一头扎进书本里也好,游荡在异国的大街上不知所措也好,挥之不去的是归属感的缺失。当生命里的矛盾逐渐变得不可调和,那自我毁灭就是必然的结果。

《谪仙记》讲述了李彤,张嘉行、雷芷玲、黄慧芬四个女孩的故事。她们四人原本都是富家出身,是上海贵族中学的同班同学。她们同赴美国读书,出发的那天,四个人“不约而同地都穿上了一袭红旗袍,四个人站在一块儿,宛如一片红霞,把上海的龙华机场都照亮了”8。在四个人当中,又数李彤家最有钱,她也最会穿衣打扮,一身绫罗绸缎,像是个“皇帝公主”。可是后来李彤家里出了事,国内战事爆发,李彤的父母都在避难途中离世,家里的家当也全都不在。李彤这个骄傲的世家贵族小姐一夜之间沦为飘零美国的异乡客。其他三个人逐渐接受了现实,循规蹈矩地读书,毕业,结婚,生子。而李彤仍然以任性,不安分地生活着。小说的结尾,李彤去欧洲旅游,在威尼斯跳水自杀。和《芝加哥之死》一样,《谪仙记》同样是写主人

7摘自白先勇《芝加哥之死》

8

公离开古国远赴美国生活的故事,但两篇小说的意味有很大的不同。《谪仙记》的主人公们原本个个都是时代的宠儿,但却因为时代大背景的变迁不得已向命运低头。李彤是这群人里的异数,她家世原本最显赫,因此要抛却过去也最难。她在时代激荡的洪流里挣扎着想站住脚,谁知最后她自己和她过去生活里的所有的繁华一同被无情的水流淹没。作者透过这个故事,以个体的飘零喻国运的衰微,满满的尽是那一代人在历史大势下的迷茫与幻灭。

《Danny Boy》则把眼光投向了处在社会边缘的同性恋群体。学校里的英语教师云哥,因为喜欢一个男学生的心思暴露,不得已来到美国。在纽约,他在“香提之家”做义工,照顾了身患艾滋将不久于人世的Dannyboy。因为患病,这个孩子的父母坚决不让他回家,他在疾病的折磨下痛苦不堪。云哥一直悉心照顾Danny直到他死去。在那些日子里,他觉得他的灵魂仿佛得到了救赎。后来,云哥自己也感染上艾滋病,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实,同性恋题材在白先勇的小说里一直都占有着很多席位,从最初的《青春》,《月梦》,到后来的《孽子》,再到《纽约客》里的《Danny Boy》,《Tea For Tow》,他将这个许多人避讳不谈的话题赤裸裸的抛在读者面前。而在这篇《Danny Boy》里,他更是赋予了主人公云哥同性恋者,艾滋病病人,和飘零异乡客的多重身份——心中有爱却没办法表达,有家却不能回,与此同时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主人公命运可以说是悲剧坎坷到了极致。白先勇认为,“同性恋不是一个“突变”,而是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宗教、超阶级、超任何人为界限,自古而今都一直存在的现象”,而他透过小说的刻画和描绘,始终表达着对于这一群体在夹缝中生存的命运的关怀和悲悯。

白先勇是所谓“无根的一代”,对于这代人来说,台湾并非故土,美国并非天堂。白先勇将这种不能化解的矛盾注入角色的生命当中,如此残酷而又格外真实。同时他小说的描写又不仅仅局限在一类人身上,他的悲悯意识是非常包容的,他将眼光投向社会上的各类人群,他们形形色色的悲哀命运经他书写,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悲歌。

⑶白先勇悲剧意识的根源

白先勇善写悲剧,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我的小说痛苦多,欢乐少”。他在作品集《台北人》的首页引录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在《纽约客》的扉页上引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由此可见白先勇小说的悲剧倾向。

白先勇的悲剧意识是因何产生的呢?

一方面,他幼年时曾患过肺结核,经历过很长一段被隔离起来养病的时光。他因此在孤独中度过大部分的童年时光。这段经历造就了他非常敏感的性格。他是国民党桂系将领白崇禧的儿子,抗日战争的时候爆发,他曾随家人先后到过重庆,上海,南京和香港,后移居台湾。四

九年大陆解放,他在台湾经历了那个年代人们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孤寂。六十年代,他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又多了一重异乡客的身份。他自己的这些人生经历,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而他经历过的这一切孤单寂寞和漂泊不定,也使得这部分情感成为他绝大多数小说的主线。

另一方面,他的悲剧意识也源自他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涉猎。王晋民先生曾总结白先勇的写作特点:“中西合璧,悲剧色彩,感伤主义”。一方面,他“描绘人与人性,注重发掘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复杂性。在艺术上,从西方输入虚无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广泛采用意识流,暗示,象征等手法”;另一方面,他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不少灵感。他深受中国传统小说风格的影响,尤其是《红楼梦》。他在大学时读英国文学,到美国后依然攻读文学类专业,在这期他接触的中外文学的优秀著作,都成为他创作思路的来源。中西思想的碰撞,让他的悲剧意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而是拥有了更高的格局。

正是因为身处在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的小说里才贯穿着浓郁的悲剧意识。而正是因为小说中贯穿始终的悲悯情怀,才让他的小说读来叫人格外震撼,处处都能产生共鸣。优秀的小说,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它当中的情感脉络必然是跨越时间和空间仍然熠熠生辉的。白先勇做到了。他当不愧被称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

9

9参考文章:《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花靖超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

《论传统诗学对白先勇小说的影响》王东兴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8卷第3期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 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在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所以,她写了那么多的死亡,真正想表达的却是活着,活着比死亡更有难度。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死去,关于他的死,着笔寥寥,然而他死后,却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并激发了生者坚强活着的意志;《百雀林》中周明瓦爷爷与母亲的去世,特别是他母亲的去世显出生命的荒诞与无奈,带给周明瓦一生的孤独感与残缺感,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一匹马两个人》老太婆的非自然死亡,让人扼腕,由此引发了老头和那匹马生活的重大变故……死亡之所以是最能体现人类悲剧的,在于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通过他者的死亡激发出来。迟子建正是通过人物面对他者死亡时呈现出的状态,揭示人类的普遍性。 迟小说的里的死亡极少寿终正寝的安详,往往都是非正常死亡,甚至是死得离奇与荒诞。各种死法都有,体现出生命的脆弱,往往连死来临之前连恐惧都来不及,多半是一种突然而至的血腥。作家对于亲人死亡的体验的深刻性,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 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 (一)命运多舛的童年 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了一颗敏感自尊心。”⑵路遥独立地做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二)饥饿中体验人生?????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中学年代。伯父家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过的土地上去寻觅被遗留下的几粒玉米充饥。中考时,他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义无反顾地上学去了。 整个高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苦最难熬的时期。他没有生活保证,连五、六块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他整天饿得发晕,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

“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

试论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试论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马双 [摘要]萧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个性并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家,她以短暂、坎坷、痛苦的三十一年人生,为中国文坛奉献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本文紧密结合萧红的独特人生、文学道路和创作心态,对萧红的全部创作进行动态考察和整体把握。参照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分析、归纳萧红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悲剧意识。 [关键词]萧红;悲剧;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1-0131-0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她却是一个很有个性特色的女作家。五四时代的女作家们,如冰心、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题材大多局限在知识分子的生活范围内,萧红的出现,给当时文坛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和气息:她不仅营造了细腻、敏感的女性世界,还给文坛带来了一缕清新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态度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并不是以关注女性写作而引人注意的,但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之苦的女性,尤其是身为女性的那份人生体验,几乎规约、困惑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创作。她的开篇之作《王阿嫂的死》和封笔之作《小城三月》中,塑造了两个极其悲惨的女性形象,一个因生育而死,一个因爱情折磨而死;一个表现了女性所必须经历的生育苦难,一个则从两性性爱角度,揭示了两性不平等关系及男人对于女人独立人格和人的尊严的践踏。纵观萧红的创作,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表现女性的悲惨命运的,从而揭示出女性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的卑下地位。从妇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她小说里的女性悲剧因此具有人性的深度和非同寻常的意义。胡风在悼念萧红的文章中曾写到“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敢触一触。”[1]而这砖头之冷和人心之硬,几乎贯穿了本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史。 萧红透过她本人所经历的各种屈辱和苦难的经验,使她深知中国底层女性的苦难,这成为她洞察中国底层女性历史的悲剧的起点,同时强烈而深刻地表达出对女人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的反思 收稿日期:2007-04-08 作者介绍:马双(1976—),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分院,讲师,长春130117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硕士学位论文 M.D.Thesis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Bai Xianyong in the spirit of the plight of people 王芳 Wang Fang

摘要 通观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氛深隐其中。他总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心灵痛苦的“悲惨世界”。白先勇始终坚持把创作目光投向个体生命,尽管其小说视野随着作家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的创作技巧也在不断地向前探索,然而他的创作却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著书写”,这种文学信念上的坚持并没有造成其创作上的单调重复,反而构画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背后,隐含着的是他对人的精神困境的困惑和无奈认知。白先勇是自觉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小说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的性本能的描写,及对人物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深度挖掘。笔者尝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人物难以言说的痛苦,除绪论和结论,本论文共有三章: 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将其创作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赴美前与赴美后。虽然其小说视野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审美探索上也在更进一步,然而其创作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着书写”。归纳出其小说中人物的三种精神困境:欲求之阻,丧失之痛,孤独之苦。简述其表现,并探究其成因。 第二章,人物面对各自的精神困境所采取的逾越方式。或努力抗争,或漠然放弃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毁灭他人与自我毁灭。最终的结局都不免黯然。 第三章,人物逾越这些困境的失败结局,向我们昭示了人的需求与人类文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白先勇的小说,在对这一矛盾的深入骨髓的揭示之下,可以令人感到其潜在的主观态度,即深广的悲悯情怀,他正是将这种悲悯情怀毫不吝惜地注入到其作品中去,从而完成了对人物的精神困境的客观冷静而又宽容慈悲的关照。 关键词:白先勇人物形象精神困境逾越方式悲悯情怀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XX大学 毕业论文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XX大学制 二〇一五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2)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2) (二)女性的悲剧 (5) (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7) 二、悲剧因素 (8) (一)时代、社会因素 (8) (二)人物自身因素 (9) (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10) 三、悲剧意识的影响 (11) (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1) (二)对读者的影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14)

引言 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他从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他是个农村人,但却有着城里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的一身中最大的幸福在于不断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的关注。他从内心对农民就有一种潜在的认同,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小说大多以中国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塑造的是城里和乡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而且大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悲剧意识成了路遥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浅析祥子的悲剧意义

浅析祥子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这部小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骆驼祥子》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人性和婚姻的悲剧,是个人主义的悲剧,是命运主宰人生的悲剧,更是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透过悲剧人生的背后揭示了祥子苦难的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关键词:祥子;社会悲剧;人性和婚姻悲剧;个人主义悲剧; 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那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以及病态的个人主义,主人公祥子本是一个流落到城市,希望靠自己的苦干谋取生活的青年农民。作者通过叙述一个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好强自信的人力车夫—祥子。在他的人生之中,他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逐步成为一个消沉、懒惰、贪婪、麻木、缺德、打架、使坏、逛窑子……祥子一生奋斗的整个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祥子典型的悲剧性格形象。祥子的悲剧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其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一、社会时代的悲剧 作为城市贫民代表的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他的悲剧是当时社会造成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首先,祥子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谁有钱有势,谁就可以横行霸道,肆虐天下;谁贫困卑贱,谁就只能任人宰割,受人驱使。刘四爷是对祥子进行剥削的车夫势力的代表。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生存竞争,祥子的失败将是不言而喻在所难免的,他买上车也好,买不上车也好,与刘四爷比较他永远是失败者。这种剥削是造成祥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祥子除了受车主的剥削外,还时不时地受强人的敲诈掠夺。祥子两次与孙侦探遭遇,两次都被抢得一贫如洗。祥子奋斗了三年才买上的车,是他的所有家当,是他的命。但这辆车却被孙侦探所带的大兵掳了去。在这里,阶级与阶级的对立,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 其次,祥子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曾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想依靠个人的顽强奋斗,买上自己的车,走出“城市贫民困苦生活的围城”而最终失败了;一方面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苦苦挣扎,因为“穷”而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进“幸福婚姻的围城”;通过他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2

问题小说就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发展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倪焕之》它通过一个大的时空跨度去展示社会生活。小说从辛亥革命发生写到大革命失败。写了十几年的历史变迁,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从乡镇到都市的现实生活。》)《倪焕之》重现了五四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处境。是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心里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 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乡土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

Abstract 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 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 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

[老舍,悲剧,意识]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成了现代文学的重要描写对象,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直面惨淡人生批判民族劣根性的作家,他将平民意识文化启蒙人道主义关怀融合起来,通过市民生活的书写,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众生相。老舍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抒写了脆弱的生命被生活重压撕裂的痛楚,揭示了生活的悲凉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异化,其小说中折射出浓郁的悲凉意味。 一、普通市民的生活悲剧 在现代文学史上,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题材领域和对象世界,老舍以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为关注对象,展现了普通市民的悲惨遭遇贫困生活和精神麻木,在现代作家里边也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是老舍。底层人民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有着最强烈的生存欲望,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们越辛苦劳作就生活得越艰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饿肚子。老舍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最为悲惨,那些妇人们,既得顾着老的她们浑身都是病,不到三十岁已脱了头发,她们的生活需求就是吃饭穿衣结婚生子,根本没有人生理想和价值,于是这些不幸的人们陷入低贱荒唐可悲愚昧的生存状态之中。《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被父亲卖给军官,后来她又被军官抛弃,只能靠做暗娼挣钱,养活两个弟弟和父亲。《离婚》中的十三妹在14岁时就成了妇人,到19岁时已被卖了好几次,只要她听见洋钱响就知道自己又要被转卖了,她不知再被吴太极卖给谁,因为对她来说男人都是一样的,她时刻准备着接受凌辱。在老舍的小说中,男人们也忍受着剥削与凌辱,他们拼命劳作,却难以养家糊口,生活悲剧就像黑夜一样笼罩着他们,灾难贫穷屈辱绝望灾难等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生命失去光泽,这些苦难的人只能默默忍受苦难的生活,在贫穷和苦难中默默死去。例如《骆驼祥子》中老马的儿子去当兵,一去不复返,他和孙子拉车维持生计,后来孙子得了重病,没钱买药治病,老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子病死在自己怀里。 悲剧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是人类对苦难现实不幸命运的正视与抗争。老舍小说的悲剧展现了一种动机与结果完全相反的生活悖论,主人公力求改变贫穷的处境,他们忍受着痛苦和不幸勇敢追求,拼命抗争,却越陷越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悲剧是老舍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祥子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心地善良,年轻要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他一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是买辆人力车,做个自食其力的车夫。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祥子节衣缩食,像永不停止的陀螺一样拼命赚钱,在攒够钱后他买了一辆人力车,却连人带车都被乱兵掳走;当他逃出来之后,又开始攒钱买车,但钱却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娶了虎妞之后,倔强的祥子仍坚持拉车养家,乖张蛮横的虎妞不得不让步,给他买了一辆车,但在虎妞难产死后,祥子不得不将车子再次卖掉为虎妞料理后事,至此,祥子买车的理想彻底破灭。祥子的第二个愿望是假如生活过得舒服些,他一定要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做的姑娘。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祥子严格约束自己,绝不放任自流,但在经历了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生活厄运之后,祥子彻底绝望了,他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变成了失去自由意志和美好品德游荡于尘世间的行尸走肉,将就活下去就是一切,什么也无须想了,他脑子里生死界限已不甚分明,他吃,他喝**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体面的,要强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人与生活的抗争不仅体现为生命的顽强抗争,而且表现为生命活力遭遇毁灭和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灭,祥子以最大的努力换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无尽的黑暗使他无法操纵自己的命运,连连遭遇挫折,受到非人的屈辱,这无疑是

叛逃_抗争和困守_解读古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005年12月社科纵横Dec,2005 总第20卷第6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6 叛逃、抗争和困守 )))解读古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李军辉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内容摘要>古龙作品在塑造一大批义薄云天的侠士和浪子的同时,也塑造了一大批惊世骇俗的女性群体,她们在男权社会的挤压下,或是无路的叛逃者,或是失败的抗争者,或是执着的固守者,她们永远走不出命定的悲剧,从而成为了一群无法安顿灵魂的女人。 =关键词>叛逃抗争固守古龙作品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6-0149-02 卓尔特立的古龙,其小说能在众多的新派武侠小说中异军突起,自成一家并广为流传,是与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分不开的,他本着/求新、求变、求突破0的宗旨,对于人性给予了特有的关注和描绘,将写人、写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与性格这一文学命题应用到武侠小说中来,从而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大量的义薄云天的侠士和浪子。然而,对于女性,古龙将其定位于风云变幻的武侠世界的点缀,是风流侠客的陪衬。从古龙作品中众多女性形象中,我们读出了女性自卑自贱与被塑造被书写的人生大悲剧。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走进古龙笔下五彩斑斓的女性世界,来破译其精心塑造的女性群体。 一 在古龙构筑的女性群体中,出现了以石观音和水母阴姬为代表的社会叛逃者,她们的存在体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彻底的决裂和对于女性自身的特殊关照。她们有着超越常人的能力和手段,并营造了一个个拒绝男性入内的纯本体空间,对自己和同性的迷恋寄托着所有的情和欲。她们把目光完全从男性身上挪开,带着欣赏、爱慕,甚至贪婪,凝注于女性本身。5楚留香传奇6中的石观音有着疯狂的自恋情结,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正常的寻爱女子,但在历经挫折之后,她便不再相信男女之间会有真爱的存在。在寻爱而不得的情况下,她只能逃避到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一个女性自我命名、自我指涉的世界中,骄傲而狂放地关注着自我。正如楚留香所说:/你一辈子都想找一个你能爱上的人,到头来你爱上了你自己。01她把对自己的爱与欣赏寄托在一面华贵无比的镜子上面,沉浸在自我的镜象之中,感受着生命的自在自为和完美无缺。她对镜子诉说着所有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在目光的抚慰中,感受着满足和快乐。在石观音看来,每一个男人都戴着一幅虚伪的面具,/所有的男人都叫我恶心0o,女人一旦陷入男性社会便失去自我,只有逃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属于自我的领域内,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一切的男性闯入者都是无谓的看客而已,他们不会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她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我0和/镜子0的存在。镜子是石观音,)生爱恋的承受者,也是她最大的秘密和隐痛。所以楚留香在和她决斗中,就很机智地击碎了那面镜子。/镜子里的人被击碎,镜子外的石观音也像是受了重重一击,整个人都怔住了。0?就在她发怔的瞬间,楚留香出手击败了她。因为石观音不明白碎掉的到底是镜子,还是自己。她精心营造小心呵护着的纯粹的自己竟在顷刻之间归于毁灭。她不得不以服毒自杀的方式表达对男权社会近乎偏执的逃离和更为彻底的背叛。这是她走向绝对自我的最高形式。换个角度讲,楚留香毁掉了一个病态的爱着自己的石观音,却在无意中完成了一个绝对女性的神话。而对于水母阴姬这个不可一世的神水宫的宫主,在小说中,被古龙这样定义:/她本就是个不正常的女人,她的情欲是畸形的,她讨厌男人却将情欲在女人身上发泄。0?似乎在水母阴姬从未想过为什么要逃避男人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了她叛逃的旅程,她对于男子也没有什么失望与仇恨,有的只是天生的讨厌与不屑,而对于女性的欣赏和爱恋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实现与男权社会的隔离,她建造了一个不许男子入内的完全属于女性的领地)))神水宫。这个被外界看成是圣洁得不可侵犯的神坛,其实只是水母阴姬为自己营造的伊甸园,这实在是对道貌岸然的男权世界的挑衅和讽刺。水母阴姬不在乎外部社会是否认可,只追求自己的内在世界,在一个纯粹女性的空间,与同性为伴,在女性对女性的张扬和体味中,品尝着挑衅后的欢乐和宁静,唯如此,生命之美才能完全释放。然而,为男权立书的作者古龙并没有给她一个真正的女性领地,既然这个世界为男权主宰,那么一切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主宰,于是水母阴姬不经意爱上了一直男扮女装的/雄娘子0,当她发现/娘子0变成了/夫君0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她的生命里从此多了一份对男子的牵挂。虽然,多少年来她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她倾其一生所设计的女性世界也变得不再纯粹,而归于破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男权文化支撑起的古龙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女性空间,对叛逃前景的展望和追求在男权的阴影之下化为乌有,而女性永远也走不出命定的悲剧。但是她们对男性世界的叛逃从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武侠小说中女性最终成为男主人公的奖品的形象轨迹的回避,显示出女性生命状态的多样和复杂。但这也以一种阅读障碍成为大多数读者不喜欢她们的根本原因。为此,她们也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二 古龙说:/女人,她可以是人,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兽。0而在其小说中,女性更多地接近于兽,兽性大于人性是此类女性的共同特征。他们有着超越一般男性的表现欲、权利欲、性欲,并为自己种种欲望的实现而不择手段,谈笑之中,把一切的道德约束、男权法则消解为零,在极度的放荡不羁中张扬着自我,膨胀着欲望。在男权压抑和仇恨的壁垒中以各种令人咋舌甚至引以为耻的方式争取个人生存空间,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在实现对男性世界的大抗争之后,品尝着生命的大欢乐。然而,固有的男权屏障无法撤除,女性的 14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