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结题验收材料(一)

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21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与演化项目编号:G1999075400

起止年限:2000年— 2005年

项目负责人:陈建生院士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邮编10001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主要承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中国科技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大学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二〇〇五年十月

1.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

表一 973计划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

项目编号:TG1999075400

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项目计划任务书设计的总体战略指导

人类的近代科学文明是从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而拉开序幕。从学科发展的全局看,廿世纪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在两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一是建立了两大理论框架,即恒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和宇宙大爆炸标准模型;二是天文学再度成为新现象、新思想、新概念的源泉。

在大爆炸宇宙模型和恒星演化理论之间有一片盲区:即作为宇宙的基本单元-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星系的组成单元-恒星是如何形成的? 大爆炸宇宙为星系的形成确定了初始的边界条件, 但众多重大问题有待解决,如:

1. 宇宙模型是如何制约星系的形成?

2. 观测到的宇宙物质大尺度分布如何制约宇宙模型和星系形成?

3. 宇宙暗物质在星系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4. 星系形成的局部环境-相互作用, 对星系形成的关系?

5. 恒星如何在星系中形成?

6. 活动星系核是否是星系形成及演化的一个阶段?

7. 各种恒星成分在星系中如何分布?

8. 星系的化学丰度及分布如何随时间演化?

9. 星系为什么有许多形态, 有没有演化上的联系?

10. 星系的形态和结构在动力学是否稳定? 等等......

回答这些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努力跨世纪天文学的前沿探索。发达国家投巨资建造地面和空间的新一代巨型天文设备, 把人类探测能力延伸到宇宙演化的早期。中国也己确定星系形成与演化作为我国天文学科发展的国家目标, 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安排天文重大设备-LAMOST 以增加我国在这一重大领域的竞争力。

在设计总体研究方案时,考虑到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间整体落后的情况, 认真进行战略上的思考:包括观测设备的辩证法-如何对待观测设备的巨大差距? 课题选择的辩证法-如何选择突破口? 人才的辩证法-如何解决优秀青年人才短缺? 以及战术上的思考, 包括1) 样本问题: 利用国内中小型设备建立自己的

样本和利用国外数据库建立样本相结合。2) 中小型设备的作用:改造小望远镜, 使它成为富有特色的设备;3) 数值模拟宇宙: "数值宇宙" 是有效的研究宇宙整体行为的手段, 是" 穷人的实验室", 要适当加大计算机的投入;4) 数理学科交叉: 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创造条件;5) 国际合作;

6) 网络建设: 网络通讯己是国际合作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我们需要广泛使用国外数据库开展工作,要保证足够经费用於网络通讯;7) 数据库建立;

8) 人才: 国内与国外的结合;9) 与LAMOST 的连接。在课题的设计上巳全面考虑与LAMOST 建成后的连接。除了课题本身以外, 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所发展的方法, 如海量数据库的管理, 多目标光纤光谱, 统计方法, 数值模拟等将可全面移植到LAMOST 天文研究;10) 课题内在联系:各个子课题的设计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2.2 项目任务书主要研究内容

1)继续开展宇宙学模型研究

宇宙学模型是星系形成的初始条件. 宇宙学模型的确定关键在于宇宙学基本参数的确定. 新一代国际微波背景卫星如WMAP, 以及高红移超新星巡天两大计划的实现, 将有望最后确定宇宙学参数. 我们将在利用国外释放的观测数据, 并结合多种其它探测手段的数据,包括光学、X射线、引力透镜、S-Z效应以及数值模拟的分析, 研究各种质量测定方法的精度,利用星系团的质-光比、重子物质比重等一系列关系来检验各种宇宙学模型并联合测定宇宙的基本参数:Ωm、Ωo、Λ、Ho等; 同时从理论上研究暗物质粒子的非热产生机制及可观测的天文效应;暴胀宇宙及宇宙学常数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分配给课题组一。2)深入开展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

大尺度结构检验星系形成与演化理论和限制宇宙原初扰动谱. 近年来国际上星系巡天大样本2DF 和SDSS 的完成为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基础. 我们将利用释放的数据, 建立共享的数据库, 继续开展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高分辨数值模拟,星系大尺度分布的分层或偏袒的研究, 并利用国内观测设备开展有特色的星系团测光样本, 为LAMOST计划培养人才, 储备课题, 这一部分内容分配给课题组二。

3)活动星系核研究

活动星系核是星系演化的重要阶段, 我们要研究宇宙中在星系尺度上的高能现象, 研究它们的辐射机制, 中心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测定方法, 活动星系核的物理分类以及吸积盘物理。这一部分内容分配给课题组三。

4)星系相互作用、并合和环境对星系形成的影响

星系相互作用、并合和环境对星系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利用各个波段高

空间分辨本领成像观测能力数量级的提高, 着重研究星系并合如何推动中心大质量黑洞及其核球的形成和演化, 相互作用如何引发星系的物质外流,以及反过来对星系形成的反馈作用。这一部分内容分配给课题组四。

5)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和演化

要研究作为星系的组成单元的恒星如何在星系中产生, 研究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 为星系的星族合成提供基础,开展银河系中恒星形成区的观测和统计分析,研究对流、金属丰度和星风等因素对恒星(包括双星)演化和观测特征的影响; 研究星系中高能致密辐射源的物理性质及与当地恒星形成的联系、近星系超新星爆发的观测、超新星爆发对星周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分配给课题组五。6)星系结构、动力学与化学演化

开展太阳邻近区域的高分辨恒星光谱观测,确定化学丰度的空间分布。为银河系形成、结构和演化模型提供更准确的约束;探测银河系的磁场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分配给课题组六.

2.3 项目任务书预期目标

我们通过六个课题的实施, 在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的成果, 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为我国大科学工程LAMOST培养一批人才。具体的科学目标有:

1)提高星系团质量(包括恒星、气体、暗物质)及宇宙学参数的确定精度;对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有进一步认识;

2)发展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统计方法及星系与结构形成的半解析模型,获得粒子数为2X2563的高质量流体/N-体数值模拟和粒子数为2x106的高分辨大质量星系团的模拟, 获得宇宙最大结构的尺度并给出初始扰动谱的限制;

3)研究黑洞质量确定的方法;在吸积盘、喷流模型以及全波段辐射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阐明伽玛暴理论及与宇宙学的关系, 解释两类射电活动星系核差异的物理起因;

4)建立相互作用星系与并合星系样本;了解星系并合的产生环境、并合的过程和终结状态;检验恒星形成初始质量函数的普适性。完成若干近邻星系深度面源测光。获得一批近邻星系SED;

5)通过观测和理论研究, 在恒星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其统计规律,恒星的对流、脉动和物态,恒星演化与星系的SED,恒星晚期演化和对星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6)获得一批银河系贫金属星的金属丰度;确定一批银河星团的高精度自行与成员;测量银河系内区及银河系晕中的磁场结构; 建立气体冷却与恒星形成过程对星系形成和演化关系的模型。

3.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

本项目根据设计任务书提出的战略及战术考虑,设定了内容密切联系的六个子课题,按照学科交叉、利用国内中小望远镜、大样本、数值模拟和争取国际合作的科学路线,全面并超额完成了预计的科学目标,在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共发表了996 篇论文,其中SCI论文828篇。引用3335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6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下面按子课题组顺序分别叙述。

3.1 宇宙学模型

在完成原计划星系团动力学和暗物质研究任务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完成了“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项目的预研究,并启动了用于探测宇宙第一代发光天体的米波射电望远镜阵的建设。还根据国际宇宙学研究新动向,及时加强了暴涨宇宙模型和暗能量的研究。5年来共发表SCI论文98篇,被引用大约850多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5次,其中,用引力透镜研究星系团中暗物质分布获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具体课题计划完成情况如下:(1)暗物质粒子的非热产生机制

提出了非热产生暗物质粒子的机制,并指出可以解决冷暗物质在小尺度上的疑难问题。研究了暗物质与暗能量相互作用理论,提出了暗能量Quintessence 的超对称伴子Quintessino作为暗物质粒子的一个新的想法。详细计算的结果显示Quintessino由非热产生, 可为冷暗物质或温暗物质的很好的候选者。

(2)暴涨宇宙学模型:

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基于高维空间理论解释WMAP结果的暴涨模型。用双暴涨子模型和数值拟合给出了解释微波背景角功率谱在大角度上的反常压低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个多“Tachyon”场的暴涨模型,解决了单场模型中的一些困难。

(3)Quintom暗能量模型:

2004年利用最新的超新星(SN)数据来限制暗能量状态方程是宇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我们发现有迹象表明暗能量的状态方程w在今天是小于-1的,然而随着红移增大,w越过-1而变大。如果此结果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说明真空能,Quintessence,Phantom等文献中常用的模型不能解释数据。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暗能量理论,叫做Quintom。之后在国内外掀起了研究这一类暗能量模型的热潮。

(4)弱引力透镜效应和SZ效应

继承了过去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工作上的优势,进一步探讨了利用引力透镜统计检验宇宙学模型和结构形成模型的可能性。详尽计算了SZ天空的弱引力透镜畸变现象,发现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引力透镜行为对SZ的天空几乎没有影响,成功地解释了其成因。把暗物质晕的解析模型广泛地应用于引力透镜、X射线背景、SZ效应、星系计数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之中,研究了暗物质、气体、星系的分布和演化。

(5)星系团(群)动力学性质

在大样本研究方面,利用公开发表的X射线和光学资料,编辑了当时最大的(274个)X射线星系团和(66个)星系群表,以更高的置信度证实了星系团(群)内星系的速度弥散、热气体的温度、X射线光度等动力学性质的统计关系,与等级成团的结构形成理论比较,发现了偏离纯引力加热成团预测的重要证据,且在星系群尺度尤为突出。以此为基础,从理论上研究了非引力效应对星系团(群)内气体演化的影响,发现辐射冷却可以导致星系团(群)的恒星物质比例、气体物质比例以及质光比对星系团(群)的尺度的依赖关系,与观测事实符合得很好,对星系形成与演化理论提供了约束条件。

在典型天体精细研究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先进卫星Chandra、XMM和HST 以及地面设备所取得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详尽研究了数个特殊星系团(MS 0839.9+2938, Cl J0152.7-1357)以及椭圆星系(N4636)的气体和暗物质分布、精确测量了其星际介质的温度和重元素含量, 对标准冷流模型及重元素的超新星产生机制提出了挑战。

(6)实施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计划

在973项目进行期间,WMAP卫星取得了重要的发现:提示宇宙中第一代发光天体形成时期大约在红移6-20之间。我们及时地调整了研究计划,迅速转向该时期的研究和探讨建造直接观测该时期的21厘米波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可能性。从2003年夏季开始着手在新疆地区寻找台址,现已在天山深处2700米的高原地带建成了基线3公里3000面对数周期天线阵列并已经投入试验阶段的采集数据,成为国际舞台的强有力竞争者。2005年可望完成所有10241面天线的建设,预期几年内探测到宇宙诞生的第一颗恒星的第一缕曙光。

3.2 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形成的理论和样本研究

本课题除完成了课题任务书的各项任务外,而且还完成了任务书以外许多有关的研究。“2000-2005年间发表论文143篇,其中SCI刊物上共126篇,这些论文被SCI他人引用超过500次。国际特邀报告12次。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具体课题计划完成情况如下:(1)星系和大尺度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建立了具有高阶精度的宇宙多相流体动力学的WENO数值模拟程序,建立了自适应的宇宙学N-体模拟程序和具有处理恒星演化能力的流体N-体数值模拟程序。已应用于目前普遍关注的包括暗物质、辐射及重子等多相成分的复杂流体力学问题。特别是研究了宇宙重子物质的热状态及其红移演化,讨论了引力成团过程中激波对重子状态方程的影响和熵平台的形成,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重子和暗物质之间偏袒分布的起源、重子短缺问题及其Lyα吸收云的物理。

取得了一组粒子数为5123(即1.34亿个粒子)和10243的高质量宇宙学N -体数值模拟样本;一组2x106粒子的暗晕模拟;一组2x5123粒子的恒星、气体和暗物质的宇宙学模拟,首次成功地在宇宙学意义的体积内克服了“过度并合”的困难,能够把星系团的星系晕结构清楚地分辨出来,成为国际上质量最好、最全的宇宙学N体模拟样本,已被国内外同行用于构建SDSS模拟星表和2dF的模拟样本以开展有关研究。2004年,又建立了自适应的宇宙学N-体模拟程序,并开始了新一轮粒子数为10亿的高精度数值模拟。同时,利用PM-Tree方法,在中科院计算网络中心,开始了类似的高精度模拟计算。这一系列高速高分辨率的宇宙结构形成的模拟程序和模拟样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的宇宙学N-体模拟水平已跃入国际领先行列。

将上述这组模拟和以前的模拟数据应用到大尺度结构的统计中,研究了不同类型星系的大尺度分布性质,在星系形成、宇宙结构形成、宇宙暗物质等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包括暗物质晕的内部结构、暗晕内部结构与暗晕形成历史之间的关系、暗物质和气体的角动量分布与盘星系的形成、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效应、宇宙大尺度结构弱引力透镜效应等,所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均有相当高的显示度,有力地推动了本学科研究的发展,如暗物质晕三轴椭球模型自2002年发表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小至星系结构、大至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和理论研究,该单篇论文已被他人引用100余次,被国际同行誉为“在许多方面具有奠基意义的模型”

(2)大尺度结构的统计分析研究

利用SDSS、2dF和PSCz等大型红移巡天观测样本,对星系的空间成团性质、红移空间星系分布的畸变性质、星系间的相对运动等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详细研究了这些物理量与星系本身观测性质(如光度、恒星质量、颜色)之间的关联,并发展了一套解释各类星系成团性质的星系占有数模型,由此测量到的暗晕内的星系占有数对于限制星系的形成、演化的模型有重要作用。所得到的关联关系许多在国际上属首次,如三点相关函数随光度的变化、速度弥散随光度、颜色、恒星质量的系统变化;由我们提出的星系占有数模型,已被包括2dF、SDSS 巡天组在内的多个红移巡天组用来解释星系的成团性质,并得到他们的高度评

价。

建立了基于分离小波变换的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统计方法,提出了小波功率谱的估计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样本对方法进行检验,其中特别考虑了巡天几何,抽样率,径向选择效应和红移畸变效应对功率谱估计的影响;并将该方法应用于Las Campanas 红移巡天样本及PSCz样本,并通过对模型的拟合,对几种典型冷暗物质模型中进行了讨论。该统计方法可用于我国大科学工程LAMOST的红移巡天数据的分析。

(3)星系和大尺度结构形成的半解析模型的研究

对暗物质晕的并合历史和内部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暗物质晕的致密参量与其形成历史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预言暗物质晕的内部结构的半解析模型。与其他模型比较,我们的模型不仅能预言中小质量暗物质晕的致密参量,而且还能很好地解释大质量暗物质晕的致密参量是一个常量的模拟结果。已被SCI 他引50余次;

结合自己的高分辨数值模拟,建立了独立的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与国际同类工作相比, 我们的模型具有能分辨次结构的优势,对部分物理过程如气体冷却和星系并合等给出了比以往模型更合理的描述;利用半解析模型,研究了银河系内部卫星星系的结构与中央星系形状之间的关系以及高红移红星系的形成问题。

(4)河外天体巡天观测研究

利用我国60/90cm 施密特望远镜,对富星系团A2634、A556、A2255、A168、A399、A401进行了多色测光,分析了团内各类成员星系的SED特征,并用来确定星系团的暗成员星系,使星系团成员的数目成倍增加,同时测定了星系团内部星系的光度函数,研究了这些团的结构和演化情况;并结合天文卫星Chandra 的X射线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星系团子结构的并合过程,以及并合过程对星系形成的影响;

利用该施密特望远镜的多色测光系统对一大批近邻星系团进行了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并发表了其中多个星系团的多色测光数据,得到的SED已为NASA/IPAC Extragalactic Database收录;长期观测所积累的70个BATC 巡天天区13、14或15色中带滤光片的多色测光数据成为我国第一个CDS 和VizieR Service收录的天体物理数据,为国内外天文学家共享。

3.3 星系层次的剧烈活动

星系层次的剧烈活动主要包括在活动星系核和γ暴中。世纪之交,活动星系核研究深入到最内层的三种结构中?中心黑洞、吸积盘和喷流,我们将其作为研

究的主要目标,即“研究黑洞质量确定的方法;在吸积盘、喷流理论以及全波段辐射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解释两类射电活动星系核差异的物理起因”。与此同时,随着γ暴余辉的发现和γ暴处于宇宙学距离的确认,我们将γ暴研究目标集中在“阐明γ暴理论及与宇宙学的关系”上。经过五年研究,全面达到预期目标,并在活动星系核与星系中恒星的关系和活动星系核间的相互作用上超出目标得到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内设备,参与VLBI观测,并作为PI多次获得VLBI项目。在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各类论文268篇,其中SCI论文246篇,引用约500次。国际特邀报告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三项。部分工作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被一些权威人士在评述论文中引用。

(1)黑洞质量的确定

发展了一系列确定中心黑洞质量的方法,建立了用[OIII]线宽作为星系核弥散标识量,研究了窄线Seyfert I型星系的核心速度弥散与黑洞质量的关系,更正了强射电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大的结论。用建立的在超Eddington吸积状态下黑洞质量的精确确定方法,研究了宽线区半径与Hβ光度间的关系,从而更精确的确定射电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还得到中心黑洞质量与金属丰度的关系并推测出超大质量黑洞的可能起因。

(2)发射线区的性质

分析了SDSS(Sloan数字光谱巡天)包括海量(约30万)活动星系核光谱的样本,发展并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PCA)和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CA),有效地分离出星系连续谱、发射线(如活动星系核)和恒星成分,并保证恒星光谱强度和轮廓同时拟合。这不仅有利于研究低光度活动星系核,而且能在更高精度上研究核成分和恒星成分的关系,使研究活动星系核和星系共同演化进入更精确的阶段。据此发现了一批稀有的活动星系核和部分遮掩的类星体等。还可用恒星速度弥散决定黑洞质量,与用活动星系核决定的质量对比,发现其吸积盘可能的两种模式(标准盘和ADAF盘)。

利用中能X射线谱和紫外谱对比研究确定了宽吸收线类星体的气体柱密度。这不仅加深了对宽吸收线类星体的了解而且对类星体中非相对论外流的认识有关键性的作用。系统研究射电活动星系核喷流的特性,发现BL Lac天体吸积盘可能是标准盘和ADAF盘的混合,并推论出其中的演化序列。

(3)吸积盘和喷流理论

在理论上,研究了吸积盘的新类型—高吸积率的ADAF盘,并可解释相应的硬X射线谱。研究喷流特性,在存在磁场的吸积盘研究中,发现标准薄盘磁场无法加速产生观测到的喷流功率,论证了其可能形成在吸积盘的冕区。用喷

流—吸积盘耦和模型研究了吸积盘对喷流形成的影响。研究了对星系并合现象极为重要的双黑洞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双黑洞演化过程中吸积盘类型的作用以及对吸积盘形态,喷流转轴的影响,并用以解释某些观测现象(如,X形态射电星系等)。从一类活动星系核Blazars的光变性质研究中发现一系列周期关系,以及光变与偏振间的关系。

(4)VLBI观测

多次作为PI申请甚长基线射电观测成功。除对强射电源和中介射电源进行深入细致观测获得新的螺旋形的喷流形态外,对为数极少的引力透镜天体进行了观测,还首次提出对宽吸收线类星体和窄线I型Seyfert星系进行了观测。(5)γ暴的研究

在星系高能现象的研究中,将γ射线脉冲星外间隙模型发展到三维情形,并合理解释了一系列观测现象。系统地建立和发展了致密介质中γ暴余辉的自洽理论;以γ暴的光学余辉光变曲线明显变陡的观测为依据,提出这可能是由于激波在致密介质中从极相对论相演化到非相对论相,很好地拟合了该暴光学和X射线余辉的所有观测数据。合理地应用具有各向异性的喷流模型;用正反激波模型去解释γ暴的余辉性质。对γ暴的能量起源提出新的模型,即从中子星到奇异星的相变,这可解决γ暴研究中的重子污染问题。还按计划进入γ暴宇宙学的领域。γ暴的余辉和能源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4 星系相互作用、并合和环境对星系形成的影响

该组在研究中积极争取国外大型空间望远镜时间,充分利用大规模巡天计划归档资料开展研究,全面地完成了提出的研究目标。在项目执行期间,总计发表论文161篇。其中SCI收录刊物101篇。共计被引用584次。并被特邀在IAU Symposium大会上做口头报告。研究成果获得2003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对相互作用和并合星系的系列研究

完成了对一个HST观测的极亮红外星系大样本的测光和光谱研究,表明致密星系群中星系的多重并合是极亮红外星系的一种可能的起源;还给出证据表明,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将导致星系核的剧烈活动和最终形成椭圆星系。用兴隆2.16M望远镜对亮红外星系样本进行了光谱观测,发现一类具有强巴尔末吸收和[OII]发射的星系。

申请并获得X射线天文卫星Chandra的时间对极亮红外星系Mrk273进行了5万秒的观测。发现该并合星系存在一个非常大的热气体晕(~100kpc),其金属丰度很低,与星系群热气体晕的类似,一方面支持了多重并合,也为椭圆星系热气体的起因提供了观测证据。同时对星系尺度上的超星风的反馈效应给出了重要限制。用Chandra释放数据对极亮红外星系和早型星系样本的X射线资料

进行了研究。表明X射线辐射性质与前身星系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些性质也会影响到星系中的化学增丰等反馈过程。

(2)对近邻星系的多波段观测研究

从SDSS和2MASS成像观测资料中选出由近300个早型星系组成的大样本。用SSP拟合不同半径处的SED。得出其金属丰度梯度和年龄梯度。测量结果表明,早型星系的颜色梯度主要来自金属丰度梯度,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支持了早型星系形成是星系并合+耗散塌缩的模型。这也是首次用测光资料对金属和年龄梯度进行消简并的研究。对这组早型星系利用GIM2D进行了核球和盘的分离,结果表明大多数早型星系均存在盘成分,而且两种成分之比是星系形态分类的很好的指标。结合这些源的光谱分析还发现了一些早型星系存在恒星形成过程。对盘星系的颜色星等关系和颜色梯度进行的分析研究,证实指数盘是符合真实盘的很好的假设,从而给盘形成模型给以限制。首次研究了盘星系光度与星系倾角的关系,发现以前研究的光度函数必须考虑尘埃消光改正。

(3)对星暴和核活动关系的研究

对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所触发的星系核活动和星暴以及它们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星系核球与超大质量黑洞的增长是共同演化的。对目前最大的红外超类星体样本进行了研究,证明这类天体正经历大规模星暴,同时中心黑洞也在迅速增长,其恒星形成率与中心黑洞吸积率的关系与对近邻星系观测得到的核球和黑洞质量关系一致。发现同样的关系对更高红移也成立,提供了对核球与中心黑洞质量关系的合理解释。对一组具有核周星暴的Seyfert星系样本利用射电、红外和光学等进行多波段比较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存在两类(即有遮挡的和没有宽线区的)SeyfertII星系的可能。

(4)对星系中恒星形成和星族的研究

通过观测研究,发现部分沃尔夫-拉叶星系的恒星形成初始质量函数很可能与环境有关。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大质量恒星在演化中的确可以出现超声速对流从而导致红超巨星的高质量损失。这将改变目前流行的大质量恒星和年轻星族模型,还将改变我们对初始质量函数的理解。发现兰离散星的存在会大大影响简单星族合成(SSP)的积分光谱性质,通过对M67的观测证实,这将歪曲我们对星系年龄、金属丰度的推断,提出了改进目前的SSP模型的必要性和方向。(5)其他的重要研究结果

在空间大红外望远镜Spitzer发射后。立即通过与海外学者的合作,建立了处理Spitzer数据的平台。现在已经完成对FLS(First Look Survey)天区的数据处理和若干SWIRE天区的图像处理。基于FLS的数据,开始对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24 辐射可以很好地作为恒星形成率的指

示,并首次给出了用24 光度测量恒星形成率的公式。利用SMA发现近邻的星暴星系M51中心气体有很高的温度和密度;发现了内Lindblad共振圈内的微型分子气体棒。利用HHT-10亚毫米波望远镜对130个近邻星系和极亮红外星系进行观测,发现CO(3-2)光度与远红外光度近似成线性关系。证认出NGC4565中极亮X射线源的光学对应体,首先提出了它是落入星系中的卫星星系核的可能性。

3.5 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和演化

该组研究工作的范围不仅覆盖了项目任务书所列的内容,在许多方面均超出原计划。通过观测和理论研究,在恒星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其统计规律,恒星的对流、脉动和物态,恒星演化与星系的SED,恒星晚期演化和对星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论文167篇,其中SCI论文148篇(包括Nature 论文一篇)。引用约500次。特邀报告6次。

(1)作为星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恒星的形成和早期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用青海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完成了迄今国际上最大规模和分子外流候选天体发现数量最多的银河系大尺度CO分子谱线巡天,并对130多个区域进行了成图观测;利用日本8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对BN观测,发现了该大质量恒星周围的盘和外流从而支持了大质量恒星是通过引力塌缩、吸积盘形成的理论;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5年9月的“Nature”上。

对红外星团样本的研究发现嵌埋星团的初始质量函数具有普适性,并发现星团的最大恒星光度与星团规模间有明显关系,支持了“竞争吸积”的理论模型。用JCMT SCUBA测到了致密尘埃核、内流和外流,在目前新认证出的比电离氢更早的大质量星体—前电离氢区中测到了内流。发现了23个HH天体,占同期国际发现的显著份额,近邻恒星形成区Rho Oph、NGC2264、L1641等区域的大尺度HH天体的分布规律。

(2)影响恒星演化的物理过程研究

按照计划任务书,对影响恒星演化的对流理论、大质量恒星的星风和物质损失、物态方程和不透明度、恒星的振动和双星的演化等开展了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金属丰度对脉动变星的周-光关系的修正因子,为更合理利用周-光关系测定距离提供了更准确的工具;发现重元素,特别是碳、氮对中等质量巨星演化的兰拐有重要影响,对星系中星族分布的了解提供了新的限制;发展了研究湍流扩散效应的方法;利用云南1米望远镜和兴隆观测站的85cm望远镜对一批密近双星进行了长期监测,获得了轨道周期变化的一些新规律。并发现密近双星可能普遍含有小质量的第三天体。

(3)恒星晚期演化和对星周环境的研究

依照计划任务书对恒星晚期演化和物质抛射过程、双星演化和超新星的物理关系、超新星遗迹和致密星诞生的物理机制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作为中小质量恒星代表的SiO和OH脉泽在银河系内的分布,发现它们并无集中于旋臂的倾向而是趋向于均匀分布。利用Chandra X射线卫星对G21.5-0.9进行的观测研究发现了人们长期寻找未果的非热辐射弥漫壳层或晕;并发现远离脉冲星处X 射线的软化;还分解出中小X射线致密核。利用空间X射线卫星观测超新星遗迹3C391弄清它的X射线辐射形态的首要形成机制为云块蒸发,从而初步澄清了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的热X射线辐射形态的成因。研究中等质量X射线双星的演化,提出双星演化晚期出现不稳定物质传输的观点,为部分双星毫秒射电脉冲星的形成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发现LSI+61 303可能产生于附近的星团IC1805内,找到了超大质量恒星最终将演化为中子星而不是黑洞的证据。研究河外极亮X射线源时提出了超新星爆发回落盘的模型;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发表了河外极亮X射线源表。

(4)银河系中星际介质的研究

根据计划任务书,完成了两个大样本银河系盘内行星状星云的深度分光研究,分别用碰撞激发线和复合线得到了星云的物理性质(温度、密度)以及元素丰度,并将用这两类谱线得到的结果之间的差异与星云及中心星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通过拟合H I复合谱Balmer连续谱跳变和Balmer线系衰竭同时测定气体星云电子温度和密度的一个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48个河内行星状星云中。

3.6星系结构、动力学与化学演化

该组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书提出的各项要求,在银河系化学元素分布、大尺度磁场结构、星团运动学与动力学、大样本恒星演化、高红移星系中的恒星形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性成果。发表论文159 篇,其中SCI论文109篇,引用401次。国际特邀报告8次。银河系磁场研究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大样本恒星化学元素丰度的观测研究

对已发现的一批具有行星系统的恒星样本进行了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发现大多数有行星系统恒星的金属丰度普遍偏高,提出了这与恒星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相联系的可能机制;

通过高分率、高信噪比光谱分析,研究了贫金属星的各种元素丰度及其化学演化趋势;发现太阳附近大多数年老的富金属星来自太阳圈以内的区域;

发现锌元素随金属丰度的变化趋势与铁族元素不同,说明了其核合成历史的复杂性;对红团簇巨星、“锂衰竭”过程、一些重要的中子俘获元素的丰度、AGB星的慢中子过程核合成、非局部热动平衡效应等作了研究;

利用星系化学演化模型探讨了银河系中碳、氮、氧元素的丰度演化。利用伊巴谷星表提供的高精度自行和视差,对上千颗恒星的运动轨道和化学丰度进行分析,证明银河系铁丰度沿银盘法向梯度明显大于沿径向梯度。

这一系列研究利用国内望远镜,进行大样本恒星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和分析,提高了恒星元素丰度分析的精度,在元素的起源和银河系化学演化方面给出了重要的观测约束。

(2)星系整体演化(包括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

在冷暗物质的框架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建立模型,对高红移星系的恒星形成和化学演化进行研究,有关理论预言被国外同行用最大地面光学望远镜上的观测证实;指出高红移莱曼跃变星系是宇宙中较大星系,澄清了国际同行多年的争论;发现在具有预加热的星系际介质中,盘状星系的形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角动量问题;建立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讨论了它们对星系演化的影响,结果已经被国外同行在数值模拟中应用,并与其他独立的观测相符;

从星系结构和动力学角度出发,利用已有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结果,从理论上对盘状星系的基本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盘状星系与早型星系一样,也具有其动力学上的基本面。与国外同行合作,利用Spitzer卫星对高红移莱曼跃变星系进行红外深度观测,发现在红移(z~3)时,已经有大量恒星形成,这将是对理论的重要约束。

(3)大样本恒星演化的研究

作为巨椭圆星系年龄的指示天体,B型亚矮星是其紫外反转的主要贡献者。以前人们认为B型亚矮星来自于单星演化,而最新的观测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B 型亚矮星为双星,这是对恒星演化理论的挑战,又是我们发展大样本恒星演化理论的一个机遇。该研究提出了三种B型亚矮星的形成途径:双星公共包层抛射、氦白矮双星并合、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由此成功地解决了椭圆星系中紫外反转的困难问题,并有可能改变人们对椭圆星系中恒星形成的传统看法。

(4)银河系星团的研究

整理出迄今数量最多的具有金属丰度和运动学参数的119个疏散星团样本,研究了它们的化学演化。充分利用佘山底片历元间隔长、焦距和视场适中的优势,以依巴谷, 第谷2星表为参考,并结合已知的星团距离及视向速度,获取了多个球状星团的高精度绝对自行和空间运动性质,得到了整体的动力学演化物理图像。

利用2MASS的观测资料,合理建立了星团成员星判据,对银河系内的疏散星团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的疏散星团其形状是椭球的。利用形态的统

计结果,建立了星团动力学演化模型,并对星团质量函数、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金属丰度分布进行了讨论。

(5)银河系磁场的研究

通过国际合作获得了世界大射电望远镜许多观测时间,经过十多年测量,建立了最大的磁场探针——脉冲星的样本;利用这个大样本数据,“最好地确定了银河系盘的磁场”,探测出银河系几万光年范围方向和谐的磁场结构。否定了原有的银河系磁场环形模型和轴对称模型,建立了银盘内太阳附近的磁场结构双对称模型;由证认出的反对称的磁场效应分布图,推断出银晕中上、下反对称的环向磁场,首次给出在地球、太阳层次之上的星系中有发电机效应存在的明确证据。这项研究使人们对银河系磁场的局域认知发展到现在的整体图像,为研究高能宇宙线起源和传播提供了基本前提。该系列原创研究在有关星系尺度磁场、宇宙线的研究中广为引用,在国际同行有关的重要评述中都大段多次引述本项研究的有关结果。

4.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

本项目针对二十一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前沿问题:星系形成和演化为主要研究目标,围绕宇宙学模型、宇宙大尺度结构、活动星系核和伽玛暴、相互作用对星系形成演化的影响、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和演化、星系的动力学和化学演化等六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具有整体性、创新性和高国际显示度的重大成果。项目实施期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7项。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创新性表现在:

?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模型、观测、统计、和数据库等

方面的成果。例如,建立了大样本星系团的X-射线光度与温度的统计关系;

提出了受广泛关注的暗物质粒子非热产生机制和有竞争力的暗能量模型、宇宙伽玛暴余辉的喷流统一模型和被国际同行认可的银河系磁场模型;发现了星系的多重并合现象;证实了大质量恒星的吸积盘机制;创建了有特色的大视场多色巡天数据库等。

?在国际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项目成员发表的论文在物理和

天文界有广泛影响的《现代物理评论》、《天体物理年评》等权威评述杂志上,受到30余次的引用和大段评述。在美国发表的天体物理年度综述中,本项目每年都有3-5篇重要论文受到点评。项目自主组织了9次国际会议和双边/多边会议。项目骨干在不少重要国际会议上应邀作SOC成员。一些国际重大天文项目(如ALMA、WSO、SDSS、OMLT等)主动寻求同中国合作。在国际物理和天文界有重要影响的卡夫里基金会正在评估在中

国建立研究所的可能性。

?科学论文的产出率处于国际前列。项目实施五年间,共发表SCI论文996

篇。这些文章大部分都发表在国际物理和天文核心刊物上。

?科学论文的影响力处于国际水平。项目发表的论文共获得3300多次引用,

平均影响因子达到4,超过国际核心期刊《天体物理杂志》的平均影响因子。

单篇影响因子达到100以上的论文就多达6篇。例如数值模拟的论文每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领域论文排名”中列世界第五位;

论文总引用次数排世界第十七位。进入前20位的都是该领域的著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5.项目实施效果

5.1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

(1)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产生了一批原创性科学成果,成为相关课题的标杆,并极大地促进其它研究领域。例如:

关于星系团动力学的研究中,建立了当时最大的X射线星系团和星系群样本,以更高的置信度研究了星系团(群)内星系的速度弥散、热气体的温度、X 射线光度等动力学性质所服从的统计关系,与等级成团的结构形成理论做了比较,发现了偏离纯引力加热成团预测的重要证据,并且这种偏离在星系群尺度尤为突出。得到的这些统计关系被广泛地应用于有关的各个研究领域。该研究的代表论文单篇引文达到100多次,特别是在很多评述文章(如2000和2002年的国际《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年评》、2005年的《现代物理评论》和国际大会评述报告中引用。包含该项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关于星系磁场的研究使人们对银河系磁场的局域认知扩展到现在的整体图像,不仅为认识银河系和星系的磁场结构提供了知识,而且为研究极高能宇宙线起源和传播提供了基础。通过获得国际大望远镜大量的观测时间,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磁场“探针”样本。利用这个大样本数据,“最好地确定了银河系盘的磁场”,探测出银河系几万光年范围方向和谐的磁场结构。本项目的研究否定了原有的银河系磁场环形模型和轴对称模型,建立了银盘内太阳附近的磁场结构双对称模型,并被国际同行证实;证认出的反对称的磁场效应分布图,推断出银晕中上、下反对称的环向磁场,首次给出在地球、太阳层次之上的星系中有发电机存在的明确证据。在星系磁场的研究方面,国际同行有关星系尺度磁场、宇宙磁场的重要评述都大段多次引述本项研究的有关结果。

(2)通过本项目研究,获得了一批我国自主的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样

本研究方面发挥了我国60/90cm Schmidt望远镜的大视场多色巡天优势,对富星系团A2634, A2255, A168, A399,A401进行了多色测光观测。整理并发表了多个星系团的多色测光资料,被NASA/IPAC Extragalactic Database收录;70个BATC巡天天区13、14或15色中带滤光片的多色测光数据已经被国际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天文数据中心(CDS)和VizieR Service收录。这是用我国望远镜观测,为国际公用数据库提供大规模数据的例子。

充分利用佘山底片历元间隔长(部分底片间隔达80年)的优势,获取多个球状星团的高精度绝对自行和空间运动。整理出迄今数量最多的具有金属丰度和运动学参数的119个疏散星团样本。由此得到银盘的丰度梯度平均为-0.063dex kpc-1,且明显随时间演化,由陡变平,证实了化学演化模型的预言。为LAMOST 的银河系疏散星团光谱巡天计划(LOCSS)做了科学准备。

(3)发展了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方向。提出的伽玛暴余辉从相对论性喷流到非相对论演化的统一模型成为国际上的标准模型。在国际权威天文评述杂志《天文与天体物理年评》(ARA&A)上已有三篇文章大块、多次引用该方面的成果,包括伽玛暴光学余辉的发现者van Paradijs等在(ARA&A)(2000年)的评述文章中以近1.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伽玛暴火球模型的创始人Piran在《现代物理评论》(2004年)中的评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喷流模型。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发挥了在该领域的研究优势,在伽玛暴作为标准烛光进行宇宙学研究方面又做了更深入的发展。最近首次用Ghirlanda关系研究了伽玛暴宇宙学,得到与超新星宇宙学相一致的结论。该工作被Science杂志(2004年10月8日)以News Focus形式介绍。

本项目建立了当时最大的银盘F/G型矮星化学丰度样本,给出了银河系盘面的丰度梯度,对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恒星的核合成过程都有基本的意义。论文受到了包括《天体物理年评》在内的国际同行的120次引用,成为国际上此类研究的代表性工作。

(4)提出了在国际上有很强竞争性的模型和理论。例如提出了非热产生暗物质粒子的模型,在小尺度上给出明显低于冷暗物质的功率谱,成为与“温暗物质模型”可以竞争的一种新模型,引发了研究非热产生机制的兴趣。提出的Quintom 模型能说明暗能量物态方程参数w从小于-1到大于-1的可能演化。

项目组从流体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活动星系核被触发后双黑洞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并预言其对活动星系核的活动、结构形成、演化等的影响。该预言分别被称为X-形和Double-Double射电星系(DDRGs)的射电星系的观测所证实。德国双黑洞专家Komossa受AIP “The Astrophysics of Gravitational Wave Sources”大会邀请作关于双黑洞观测的评述报告时,把该工作作为双黑洞并合

的主要观测证据专门组织讨论会介绍其基本思想和结论,并认为这将导致未来几年对DDRGs的大量的观测。

推出了黑洞质量与金属丰度间关系,并与1984年Rees推测出的巨型黑洞形成途径对比,表明它可能通过星团演化。

(5)取得了天体物理中的关键性发现。大质量恒星对星系形成和演化有着影响重要。长期以来,关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机制是天体物理中的一个难题。项目组通过国内中小设备的准备,竞争国际大望远镜的观测时间,成功地探测到了围绕一个大质量年轻恒星“BN天体”周围的吸积盘,确定了大质量恒星通过吸积过程加以形成的机制。该成果发表在2005年9月的《Nature》杂志上。

作为PI竞争到国际大空间天文台设备Chandra X-射线的观测时间,观测到低红移强相互作用星系和极亮红外星系的多重并合。这一发现不仅为极亮红外星系的多重并合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也为椭圆星系的热气体晕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机制。

5.2 对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与国际影响

(1)促进了我国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等学科领域的交叉。天体物理、特别是宇宙早期的物理过程与粒子物理研究的融合越来越成为国际潮流。为改变我国在这一交叉领域的薄弱态势,本项目在课题设置、队伍组成和学术活动等方面采取了特别措施,通过开展交叉活动,培育了交叉力量,并取得了可喜成果。5年来共举办9次研讨会和讲习班,培养了30多名青年学者,在暗物质、暗能量、暴涨宇宙模型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工作。

(2)为我国大科学工程LAMOST、FAST等项目的科学目标、观测模式、数据存档与分析做了准备。项目组对BATC、SDSS、2DF、2MASS巡天资料的样本分析、银河系恒星化学丰度样本分析、数值模拟样本、小波分析等,对LAMOST 的大天区巡天科学目标的凝练起到推动作用,对大样本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直接的经验。银河系磁场、活动星系核的物理研究等课题显著地推动了FAST 和WSO/UV国际紫外天文台等重大科学工程的科学目标的形成与立项。

(3)为国际天文数据库做贡献。BATC星系团多色测光资料已经被法国斯特拉斯堡世界天文数据库收录。上海的宇宙学大尺度结果数值模拟最终结果已经向全世界开放共享,供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这些成就推动了虚拟天文台的发展,对国际天文界将产生持久的影响。

(4)建立和完善了基础设施。拨专款建立了中国的数值模拟基地,为高精度数值模拟样本提供分析平台,能够对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问题进行106以上的N 体粒子模拟和10243规模的流体模拟运算,其结果已被国际大型巡天计划所应用,如用于构建SDSS模拟星表、2dF的模拟样本等。在2002年5月德国马普

专家组对景益鹏领导的马普伙伴小组进行评估时指出:“经过两年的努力,该小组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高层次天体物理研究点。目前正在进行的和计划中的研究内容是高质量的”。

(5)对国际空间红外大望远镜Spizter的定标提供依据。本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及时介入Spizter第一批释放资料的分析。根据近邻星系的H 光度以及射电连续谱流量与Spizter中红外光度的关系,率先建立了星系的恒星形成率与8微米和24微米中红外光度的关系,为全世界的研究人员今后在使用Spitzer数据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定标依据。该工作被认为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对Spizter卫星的科学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

(6)开拓了若干新的研究领域。项目进行期间,WMAP卫星取得了重要的发现,暗示宇宙第一代发光天体形成时期大约在红移6-20之间。根据这一动向,项目组迅速转向这个宇宙再电离时期的研究,和探讨建造用于直接观测该时期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可能性。从2003年夏季开始在新疆建设21厘米射电阵列。目前已经投入试验阶段的采集数据,成为国际舞台的强有力竞争者。

(7)通过高水平的研究促进了国际合作。由于本项目对前沿重大问题的迅速反应和介入,使得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得以开展。在国际大型设备(如大天文台级的Spitzer空间红外望远镜)投入使用的同时,就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联合进行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使得本项目的研究与国际团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对这些重大设备的科学产出作出及时的作用。

(8)在项目研究中,有效地贯彻了总体设计战略,提出了有前沿竞争力的课题思想,在国际竞争性大设备上多次获得了观测时间。五年间,作为PI获得了空间Chandra X-射线望远镜、地面SUBARU 10米光学红外望远镜、VLT望远镜、IRAM 30米和JCMT 15米亚毫米波望远镜、NRO 45米望远镜等,不仅弥补了国内大型观测设备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研究人员的独立主张,形成了规模的竞争力。

(9)推动了前沿研究项目的国际合作。项目执行期间,建立了“宇宙学”和“射电天文”两个中德马普伙伴小组,并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通过了对方专家组的中期评估,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由于星际磁场小组的出色工作,得到了马普射电所专项经费的支持,为该小组配备了世界上最高灵敏度的6cm偏振接收机进行全银道面的偏振巡天。该项目进展顺利,有望取得最高灵敏度的磁场巡天结果。

6.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组织管理、国际合作、数据共享

6.1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结题总结报告 1 项目总体进展情况 1.1项目研究进度 2006.06~2006.09 文献的检索与调研及资料收集; 2006.09~2006.10 方案确定及完成试样的加工; 2006.10~2007.6 完成大部分主要实验; 2007.6~2008.2 完成论文形式的研究成果; 2008.2~2008.5 项目总结及结题。 本项目基本按照总体进度进行。由于指导老师及主要研究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固体多孔材料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掌握了此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获得一些初步进展和成果。本项目在研究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1.2 参加项目的主要研究成员 项目主持人:毛快 参加项目人员:伍林 1.3 项目的研究内容 1、选用三种不同密度的发泡性聚苯乙烯泡沫(EPS),在不同应力水平下进行单轴压缩蠕变实验。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求解线黏弹性问题的方法,求出包含密度和应力影响的蠕变模型,得出密度和应力对蠕变的影响。 2.项目已完成的主要工作 (1)完成上述的单轴压缩蠕变实验; (2)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研究泡沫材料的密度和应力与压缩蠕变的相依性。

3、项目研究情况 3.1 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对泡沫聚合物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改进生产制备的技术;为材料及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还可发现材料新的性能,进一步拓展材料的应用范围。泡沫材料是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倍受理论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重视。上世纪90年代至今,更成为研究热点。较早的理论研究是1963年Gent 和Thomas 对泡沫弹性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非周期蜂窝材料的弹性性能由Sliva 等进行了研究。Simon 等考察了单胞尺度上的有关力学性能(强度、模量)以及细观缺陷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模拟、讨论了孔壁质量分布、弯曲和褶皱对泡沫聚合物刚度、强度的影响。Warren 和Kraynik 根据规则蜂窝结构中胞元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特点,得到了相应结构的宏观等效弹性参数近似解析解。国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所的卢子兴教授对聚氨酯泡沫聚合物和聚苯乙烯泡沫聚合物作过一系列力学实验与理论分析;另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东南大学、西安交大等对泡沫聚合物都作过一定的研究。 关于泡沫黏弹性能的研究也有一些,如Hart 等应用时-温叠加原理预测了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长期压缩蠕变行为;而D’amor e 等研究了高密度热固型聚酯泡沫塑料的弯曲蠕变性质;Gibson 和Ashby 等也考虑了相应的蠕变问题。而Milte 和Ramon 研究了泡沫塑料的松弛特性,提出了获得泡沫塑料松弛曲线的简单快速的方法。 由于在泡沫塑料的使用中经常受到动态载荷以及不同温度环境的作用,因此需要了解材料在不同应变率和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Burchett 较早(1967年)研究了泡沫塑料的应变率和温度效应,他针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了5种应变率的实验(5×10-3、5×10-2、5×10-1、5、50s -1), 实验的温度范围是:15.6~115.6- , 泡沫塑料密度为30.32g cm 。实验结果表明,屈服应力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并且在82.2C 以下随应变率增加,材料失效模式由流动失效类型转变为脆性爆炸型失效,而在82.2C 以上时,只有流动类型失效发生;这说明温度对失效类型的转变起着根本的作用。 在此之后,应变率效应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这一问题。Green 等在较大的应变率范围内(33-110~10s -)实验研究了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静、动态力学性能;所用材料包括硬质和半硬质两种,最大密度不超过30.25g c m ,并且是闭孔的。除聚氨酯泡沫塑料显示应变率效应外,他们还得出一些重要结论:①较高密度的材料屈服后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方案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有关要求如下: 一、课题验收 1.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课题验收一般应在项目执行期满后2个月内完成。课题负责人在课题验收前,应认真总结并编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2.项目首席科学家会同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鼓励邀请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课题验收工作。 3.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并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数据共享与资料归档、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 4.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及统计数据的相关性和客观性,必要时可安排现场调研和考察。

5.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组织编写项目结题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各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其它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经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和依托部门审核盖章后报科技部。 6.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二、项目验收 1. 项目验收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负责,一般应在课题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 2. 项目验收的同时,科技部条件财务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请科技部认可的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3.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委托验收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分领域集中组织。专家组约15-20人,由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和特邀同行专家等组成,组长由专家顾问组成员担任。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专家组成员。 4.项目验收以会议方式进行。专家组在听取项目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并审议项目结题验收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整体执行情况进行定性评议和打分(项目验收评议表见附件4),提出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5)。必要时可组织现场调研和考察。 5.项目验收主要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后三年调整方案和项目结题验收材料。重点对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

推荐-教改项目结题报告模板 精品

教改项目结题报告模板 如何撰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参考)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高职五年制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思维链接研究报告”;“?成功教育?实验与实训报告”;“?和谐教育实验与实训?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思路?研究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课堂教学TET 模式实验与实训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

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 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转载于:zAIdian 在点网)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项目概述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学本科生我与本班同学们积极关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思考如何拉近家教之间的距离,为此我们努力搜集资料,开展研究,确立了“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现状调查和实践对策”为研究专题 项目成员基本情况:我们团队人员共有4位同学,均为2010级教育学本科生。在项目确立与进行中指导老师张正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基本理论)倾力支持,保证我们学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与完成。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国内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整,研究家校合作论文不断增长,家校合作模式不断转新,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模式和存在问题。 国外研究日本PTA(Parent Teaehe:ASsoeiation),即父母与教师联合会。PTA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日本PTA组织的许多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1年荐刊老编辑Q2043944129 形质兼备,寻求法律与制度保障,将网络服务引入家校合作,拆除学校壁垒,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透明化。日本一些学校实行教学参观活动,随时允许任何人(不只限于家长,社区里的任何人都可以)来校参观教学活动。美国“家长参与教育”(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逐渐成为美国教育重要形式为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的很多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它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 项目研究意义: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洛南县石坡镇小学农村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状况,并且对研究反映出的现状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建设性意见。课题案例研究,有利于努力搭建农村小学家长与教师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互动,对完善农村小学学生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更加有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本课题案例研究,了解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的程度,构建学校、家长双向、互动管理学生模式,为民主管理学生提供借鉴,从而回归学生主体性地位。 工作分配和完成情况: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大家齐心协力。作为项目

项目结题验收报告

重组生物酶制剂成果转化项目 结题验收报告 一、项目研究开发的内容、技术路线、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研究开发的内容 重组生物酶制剂(D-氨基酸氧化酶) 2、技术路线 (a)菌种活化。将在低温保藏的菌种接种于活化斜面,在一定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活化菌种。 (b)摇瓶培养。将活化好的菌种接种于摇瓶内,在一定条件下培养16h—20h,OD达到一定水平。 (c)种子培养。将摇瓶种子接种入一级种子罐,培养到一定OD 值,后接入二级种子罐继续培养,达到一定水平后,接入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积累目的产物。 (d)在一定温度,ph,通气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当目的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结束发酵,再经过一定的预处理。 (e)菌液分离。利用离心机,板框过滤,膜分离等技术将菌体和发酵清液分开。 (f)目的产物在菌体细胞内部。提取目的产物的流程,首先将细胞破碎,经过离心处理去掉破碎的细胞碎片,留上清液,经过提取纯化等工艺,再通过固定化等方法提取目的产物。 3、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A、主要考核指标

项目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还未有国家的统一标准,只是在行业内对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规定,是满足客户使用需求的最低标准。该项目生产的产品各项指标均满足行业内规定,具体如下:(1)发酵水平不低于10000单位/升 (2)总收率65+5% (3)发酵时间:35--45小时 (4)生产菌: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 (5)产品外观呈现白色、黄色或棕色球状颗粒 (6)产品粒径(≥100μm)的达到95%以上 (7)产品含水率小于65% (8)产品活力(25℃、湿品)大于等于50 u/g (9)产品保质期从生产之日起为六个月 B、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经济效益 项目完成后可以达到年产3吨重组生物酶制剂D-氨基酸氧化酶的生产能力,按每千克3165元人民币计算,可以实现年销售收入950万元,净利润达到190万元,纳税达到101万元。 (2)项目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完全替代国内进口同类产品,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完全优于国外进口同类产品。 (3)可以提升我国重组生物酶制剂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提升公司在生物技术行业的影响力,促进鹤壁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项目结题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项目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完整版)项目结题报告.doc

淮南师范学院学生科学研究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大蒜素对线虫生殖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与作用机制 项目批准号2013XS073 立项日期2013.4 课题负责人王圆圆 所属学科自然科学 所在系生命科学系 起止年限2013—2014 淮南师范学院科研处制

项目名称大蒜素对线虫生殖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出生1991 11 生物技 负责人王圆圆性别女年 8 班级 年月术( 1 )班 月 参加人余书敏、刘丽君、谢路成 资助总额1000 计划完成年月2014.04 元 研究研究 经费1000 期限 2014.04 实际支出总额元实际完成年月 主要研究成果: 本研究以秀丽线虫为活体动物模型,探讨大蒜素(主要成分二烯丙基二硫化 物DADS )对动物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DADS 能明显诱导线虫生殖细胞凋亡并引发细胞周期停滞。 DADS 诱导的细胞凋亡通过 caspase 途径,而与 P53 蛋白途径和JNK MAPK 途径无明显相关性。 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说明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基本完成研究任务,还需补充一些分子生物学数据。 此项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科学意义:通过研究大蒜素暴露后信号传导途径,为探讨大蒜素的保健机制、建立营养评价体系提供基础资料。 本项目属于基础科学研究,为大蒜素的医疗和营养保健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系意见: 公章: 年月日学术委意见: 签章: 年月日

表:(单位:元)类别 / 年度合计2014 年年 图书资料费0 调研费0 文具费0 上机费0 文印费0 实验耗材费1000 其它0 合计1000 购置固定资产费用: 固定资产名称数量单价合计金额购置时间

研究生创新项目结题报告doc

研究生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篇一:研究生创新基金结题报告 赣南 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编号: YCX10B001项目名称:金属离子诱导有机小分子 负责人: @@@ 所在院系:化学化工学院填表日期:XX.03.10 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部制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经费决算情况 注:支出科目按资料费、调研差旅费、实验材料费、版面费顺序填写。 三、项目总结 四、项目结题审查意见 篇二:研究生创新计划结题报告 项目类型:□科研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专项□学术论坛(在方框内划“√”)项目编号: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结题报告书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承接项目填原负责人):____ __ 学号:

_________ __ 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学专业:_________ 其他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承接负责人(项目如有转让填):______ 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职称:____ 起讫时间:年月~年月 所属学院: 填表日期:年月日 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制表 填表说明 一、本表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结题专用。 二、本表上报材料一律用打印稿(A4纸,宋体小四,正文内容行间距设置为20),排版需整齐、分页需规范。 三、发表文章需写明期刊名称、是否核心期刊等信息,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或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时,只有标明“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英文译名为:“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能统计为创新计划项目的成果。 四、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经费暂行管理办法》(桂理工研[XX]22号)规定创新项目的经费使用范

项目验收结题报告模板范文

、项目实施的意义 、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课题设置、关键技术选择以及主要技 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过程中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3项,研究开发新产品三类, 其中: 3.5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验收报告 2.1 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 2.2 项目课题设置 2.3 项目关键技术选择 2.4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3.1 项目关键技术 3.2 项目主要创新点 3.3 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专利情况 3.4 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评价

四、科技基础设施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情况。 五、产学研联合开展研究开发情况。 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产学研联合研究的开展,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负责项前期的调研、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中期项目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试制,后期项目产品的试验测试、工况测试、产品推广。 院校负责项目中期技术方案的评审、技术指导及刀具材料选择的研究,后期为项目产品提出技术方案改进的建议。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和院校紧密配合,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为公司开发辅助检测、测试设备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公司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新开发产品两项。 六、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情况 七、项目实施取得的绩效情况 7.1 直接绩效 7.2 简接绩效 通过项目的实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形成3类5个品种的产品。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增加了相应的是测试实验设备,对公司**** 的建 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公司新引进技术人员名,培养优秀技术服务人员3 名。项目产品的推广,************* 八、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情况。 该项目项目负责人有公司任命,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实 施及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项目成员包含:项目管理人员、项目产品设计人员、项目产品测试人员,具体人员分工见表二。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模板(2)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模板 篇一: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之一) 一、项目背景及立项(800~1000字左右) 二、项目简介(500字左右) 三、项目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500~800字左右) 五、项目理论研究和探索(5000~8000字左右) 六、项目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XX~5000字左右) 七、项目终结成果目录 八、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之二) 1、报告标题:项目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项目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摘要:主要观点、内容。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

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分析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 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参考他人的成果。要注意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宁夏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名称:宁夏三种灌木叶片角质膜分离 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项目主持人:马玲悦 指导教师:彭励 填报日期:2013 年 3 月28 日 教务处制

一、项目结题简表 项目名称:宁夏三种灌木叶片角质膜分离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资助经费1600元完成时间2013年3月 成果形式论文一篇项目主持人马玲悦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所在学院专业年、班级承担主要工作 许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2010级辅助承担角质膜分离的部分工作杨晓琴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2010级辅助承担扫描电镜的部分检测工作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摘要: 1.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缺乏,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区之一,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是迫在眉睫。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分别把“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开发与创新和优良新品种定向培育”列为优先发展主题,提出建立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和农业节水技术体系。而城市节水、农业节水技术体系都与生物节水理论密切相关。由此,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挖掘植物自身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角质膜是覆盖在植物地上部叶片、花等器官表面的由脂肪族和酯类化合物等构成的连续的薄膜,大量研究表明,叶片角质膜对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环境,提高旱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角质膜的精细结构特别是其外层的蜡质形态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2012年至2013年我们小组以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的蒙古扁桃、中部干旱带的沙冬青以及六盘山阴湿地区的靼鞑忍冬3种观赏灌木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叶片角质膜的分离、角质膜形态及角质膜蜡质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深入认识不同生境下植物叶片角质膜的结构特征与耐旱性关系。 2.成果

如何撰写课题结题时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档

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或称研究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个别的结题报告,如有必要,还可列出一个部分“课题内涵的阐释”,专门对课题的内涵作说明。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性的课题中,它体现的是“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其实也是实验将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报告

附件2: 广东财经大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题验收表 所属学院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专业及班级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二○_____年___月

填写须知 1、本表不够可加页,双面打印; 2、本表一到四项由项目组填写,第五项由指导教师核查填写,第六项由学院填写,第七项由学校主管部门填写; 3、三类项目以附录方式提交内容至少含: 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报告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创业训练项目: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虚拟企业运营报告等; 创业实践项目:创业计划书及企业运营报告。企业运营报告内必须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注册成立公司的法律证书、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注册代码等;项目落地程度;固定办公室场所、上下游渠道合作商、战略合作伙伴等;项目所获风险投资意向、天使投资意向等;项目市场盈利情况;项目市场拓展能力;项目市场反应;项目整体实践成果;注册资本、盈利能力、员工数量、业务范围、企业运营状况、公司财务报表等。 其他附录可为:获授权专利、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录用通知复印件或其它支撑材料;项目组成员研究日志或研究心得体会等;签约合同复印件、产品实物等。 4、填写本表内容统一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单倍行距。

一、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成果形式(报 告、论文(有 无发表),竞 赛获奖等) 立项时间年月日完成时间年月日鉴定时间年月日 项目组成员序号 姓 名 学号专业班级所在学院项目分工 成员亲 笔签名1 2 3 4 5 项目预期成果及完成情 况预期成果 实际成果 二、研究过程及成果简介 内容提示:研究过程中财务执行情况;团队成员分工和合作情况;研究和实践过程;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创新特色、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情况等。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验收1——《结题报告》提纲撰写说明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结题报告》提纲撰写说明 省科技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总体结构上分为:1)报告正文、2)附件材料,请项目负责人参照以下提纲及其说明认真撰写,并可根据需要自选增设栏目或补充必要的图表。 《结题报告》要全面地反映资助项目的工作情况和研究进展,如实地体现资助项目的研究计划要点、执行情况、主要进展与成果、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经费使用以及研究计划调整等情况,重点描述研究进展与重要的研究成果。请精心撰写并认真核对,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准确”。 在撰写上请注意“重点突出、语言精炼、准确”,做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标题突出、条目清晰”,必要的地方可用图表。 一、报告正文。参照提纲格式自由撰写,并可以根据需要分解或增设栏目,主要栏目为: 1、项目研究工作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是否按计划进行,哪些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进行,原因何在。 2、项目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本部分内容是《结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也是基金项目中最有学术价值和可供其它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要求项目负责人和承担者实事求是地认真撰写,包括代表性成果介绍,说明其水平和影响,并简要阐述其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等。视情提供必要的国内外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比较,必要的参考文献出处等。 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或成果,请尽可能“一事一议”。分段撰写,以便今后成果展示或管理汇报时可以整段地剪帖引用。 对在成果目录表及数据表中的一些内容,如国际学术奖、数据库、软件等,应在本部分中具体地描述。 最后,根据个人的实际贡献等,概述本项目研究人员的合作与分工,列出项目执行期间主要研究人员和中途调离、退出的研究人员的名单,并简要说明原因。 3、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情况(如无,可以不写)。 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情况,包括会议主题、内容、规模、时间、地点、效果等。 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及参加组委会情况等。请提供邀请信等必要的复印件。 研究生培养情况,列出研究生姓名、研究方向、论文题目、导师姓名、已答辩或预计答辩的年月。 促进研究成果的传播、应用情况,包括科普等。 4、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包括项目研究工作中的难点和经验,本项目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未达到。请分析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注: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过程中的结果、不成功的试验以及不理想的结果都可能具有参考价值,即使失败的经验也是有价值的。如有此类情况,请具体描述研究过程,列出试验条件、现象等要点,目的是总结经验,使其他研究者少走弯路。 二、附件材料,随纸制结题报告,提供所要求和其他必要的材料。装订顺序须与项目研究成果目录中的排序一致。 1、提供代表性论文、论著的原件或复印件,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供封面复印件。 2、已录用的稿件除首页和标注页之外,须附编辑部录入证明的复印件。 3、大会特邀报告须提供邀请函以及会议文集有关目录的复印件。 4、研究成果附件(科学技术鉴定证书、奖励证书、专利证书等复印件)。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题报告书 学院:宁夏大学物理电气信息学院 项目名称:中学物理微课的研究与开发 项目主持人:吕钊钊 指导教师:杨晓梅 填报日期:2015 年月日 教务处制

一、项目结题简表 项目名称:中学物理微课的研究与开发 资助经费2300元完成时间2014年月日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及 视频资源项目主持人吕钊钊所在学院物理电气信息学院 主要研 究人员 姓名所在学院专业年、班级承担主要工作 吕钊钊物理电气信息学院物理学师范11级<2>班调研、填写申请表,开题、中期汇报,制作实验仪器,参加教具展示大赛,结题答辩。 冉婷婷物理电气信息学院物理学师范11级<2>班分析数据,录制视频,撰写结题报告,参加教学技能大赛。 顾正物理电气信息学院物理学师范11级<2>班查阅资料,收集已开发的物理微型课程。 孙慧娟物理电气信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2013级调研、设计问卷调查表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文献调研结果 1.通过文献调研我们了解到传统物理教学的不足之处:物理教学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加上相关概念讲述的过程,而物理实验与相关概念都比较复杂、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物理实验不易理解,且物理教学授课时间有限,致使授课内容无法重复,或学生由于开小差没听到,有些方面没听明白的问题无法解决。微课的特点是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少、资源内容小、主题明确突出。两者结合带来的效果使整个教学内容可直接在电脑或移动终端(手机、平板)演示物理实验以及物理教学,可通过视频反复演示、直接演示;一对一教学。 2.物理微课的制作流程 制作物理微课准备工作1.电脑,摄像机等硬件准备 2.ppt、word、视频编辑等软件准备 3.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 4.选择拍摄教师 物理微课的设计过程1.ppt等教学课件及内容的设计 2.人物、陪衬、背景等画面结构设 计 3.实验仪器、讲台、黑板、投影仪 等教学环境的设计 4.教学方法设计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表.doc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表 项目类别: 合同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所在单位: 电子信箱(Email): 起止年月: 填报日期: 项目结题简表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 职称 研究期限 计划完成年月 实际完成年月 实际参加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生 硕士生 其它 完成论著 (篇\册) 学术会议交流 期刊发表 专著出版 大会特邀报告 分组报告、展示 已发表 待发表 已出版 拟出版全国性科技期刊国外学术刊物 国际

国内 研究成果(项) 评议\鉴定 咨询\调研报告 发明专利 已推广 人才培养人 硕士(已获学位) 硕士(在校) 进修教师 结题种类 正常()、中止()、撤消()、提前结题()成果获奖情况 研究经费(元): 批准资助金额 拨入金额

经费支出 经费 结余合计 科研业务费 实验材料费 仪器设备费 实验室改装费 协作费 项目组织实施费 二、研究工作总结 研究工作总结是全面反映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学术性总结报告。请按照下列提纲编写,要求简明扼要,实事求是,以学术内容为主,一般字数控制在2000字左右。如需要,可另加页。 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要说明主要的科学发现和创新之处,并列出具体的内容和必要的数据。

3. 成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对基础研究,着重阐明其科学意义;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重阐明其应用前景);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情况;转入国家和自治区其它重大科研计划的情况。 4. 计划(如有变动,须说明)的完成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签章):年月日三、完成论著目录 序号 主要作者 论著名称 备注 (请注明:论文发表的刊物名称,日期,卷(期),起止页码;或著作的出版日期,出版社名称,出版社地址)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水准 五、反思总结:存有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

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 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 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 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 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水平和实践水平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 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 人文内涵,而写作是使用文字实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理解世界、 理解自我,实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水 平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 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协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理解 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 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 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注重教师 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 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升,以提 升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 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水平 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水平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 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修改)

科研项目 《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志。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创新人才除应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但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培养他们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报名参赛的学校和参赛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1、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1.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1.2.调整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1.3.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① 基础实验;② 设计性实验;③ 综合设计性实验;④ 设计研究性实验。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3篇【最新版】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3篇 科研中成长,实践里圆梦 ——我们的科研小总结 关键词:学生科研教师梦团队协作成果满意 项目概述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学本科生我与本班同学们积极关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思考如何拉近家教之间的距离,为此我们努力搜集资料,开展研究,确立了“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现状调查和实践对策”为研究专题 项目成员基本情况:我们团队人员共有4位同学,均为20xx级教育学本科生。在项目确立与进行中指导老师张正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基本理论)倾力支持,保证我们学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与完成。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国内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整,研究家校合作论文不断增长,家校合作模式不断转新,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模式和存在问题。 国外研究日本PTA(Parent Teaehe:ASsoeiation),即父母与教师联合会。PTA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日本PTA组织的许多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形质兼备,寻求法律与制度保障,将网络服务引入家校合作,拆除学校壁垒,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透明化。日本一些学校实行教学参观活动,随时允许任何人(不只限于家长,社区里的任何人都可以)来校参观教学活动。美国“家长参与教育”(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逐渐成为美国教育重要形式为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的很多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它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 项目研究意义: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洛南县石坡镇小学农村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状况,并且对研究反映出的现状做出合理性的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