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肖秀荣四套题大题汇总

肖秀荣四套题大题汇总

肖秀荣四套题大题汇总
肖秀荣四套题大题汇总

肖秀荣四套题(一)

34.(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也可以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2)答: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5.(1)结合材料1,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结合材料2.3.4,说明改革开放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3)结合材料5,6,说明为什么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及如何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5.【答案要点(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只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子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1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6.(1)结合材料1,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党章中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及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程。

(2)结合材料3,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说明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结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归纳的党的优良作风及材料4,5,6,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党的建设时,为什么不仅重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而且还强调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

36.【答案要点】(1)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党的指导思想解决的是党举什么旗的问题。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质上就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91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根本原因和最宝贵最基本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先后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又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

(2)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归纳的党的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指出它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作风与党的宗旨密切相连。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醒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而反腐倡廉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37(1)结合材料1,2,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什么还必须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结合材料2,3,指出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及时代价值。

(3)结合材料2,3,4,指出应该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37.【答案要点l(})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白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调节个人与祖闰之f}I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爱国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首先,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像罗阳那样,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的实际行动中。其次,要促进民族团结与维护祖国统一。再次,要增强国防观念。最后,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38.(1)指出材料1,2说明的问题。

(2)结合材料3,6,分析“中国话题”盛行美国大选说明的问题及“无论谁当选总统,同样无一例外地均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关系”的原因。

(3)结合材料4,5,指出在美国战略东移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怎样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答案要点(1)说明中美两国人民彼此抱有极大的好感和兴趣,两国关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交流是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在美国选民更为关心民生经济等问题的情况一「,两位竞选者仍如此关注中国以及中国对美国的影响,说明中国对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生态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土的两个大国,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合则两利,牛则俱伤。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持久向前发展,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因此,无沦谁当选美国总统,都会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3)美国战略东移,意在应对中国崛起。中美两国要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需要:第一,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第二,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第三,平等互谅。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第四,积极行动。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第五,厚植友谊。

34.(})结合材料1,分析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2)结合材料2,说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3)结合材料3,指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失衡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与人的思想观念及实践方式有关。实践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杜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如果人类的实践不能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出现灾难性后果。(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二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又是能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二的。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成功的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义符合价值尺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统一表现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对立表现在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还需要改造自然以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更好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的一种转变。(1)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上述5个材料所反映的发展的核心理念。(2)结合材料4,5,指出材料1所说“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3)如何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35.【答案要点】(})上述5个材料反映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加强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能够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减少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3)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人,努力实现居民收人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l)指出材料1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并说明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持续奋斗中必须牢记配T自示_(2)如何理解材料1所说“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结合材料2,3,说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6.【答案要点】(l)材料1深刻揭示了我们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以及怎么去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日标。170多年的持续奋斗告诉我们:第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白强。第二,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第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沦自信、制度自信。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前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体中华儿女都从自身做起来,努力工作,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1)结合材料i,2,3,说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其中最高层次的要求是什么?(2)说明个人品德的功能、作用以及道德修养的实质。(3)结合材料1,2,3,4,分析“平民英雄”模范事迹给我们的主要启示。37.【答案要点】(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最高层次的要求是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

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它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2)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自己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自己跟自己“打官司”。(3}“平民英雄”的模范事迹告诉我们,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咯尽职守之‘’美”最动人。敬业精神既是最朴素的道德,也是最崇高的道德。因为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加强道德建设,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要像雷锋、张丽莉、吴斌那样珍视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立足平凡岗位奉献他人,奉献社会

。(})结合材料1,2,3,说明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所持立场的标准及对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草案投否决票的原因。(2)针对材料3,4,5,评析美、英等国对联合国安理会及联合国的态度。(3)结合材料3,6,指出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及其后果。38.【答案要点】(1)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立场是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基于中国长期奉行的外交政策,也是为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无论是投否决票、弃权票还是赞成票,立场都是光明磊落的。中国在安理会对涉叙决议案行使否决权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捍卫《联合国宪章》精神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第二,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第三,拒绝复制“利比亚模式”。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的选择,致力于维护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积极劝和促谈,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坚定支持旨在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斡旋努力,反对并遣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任何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径。(z)美、英等国对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需要时就抬出,不需要时就抛开,甚至提出要重新组织新联合国。而当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不符合其意愿的,就对当事国大肆攻击,这些都反映了其霸权主义的本质。(3)材料3说明以联合国的名义发动战争、英法同盟发挥了实质性的主力作用,是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此外,全力扶持反政府力量、利用各种手段配合军事打击、直接插手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的政治安排,也是其新特点。材料6说明,西方于涉主义制造种种借口强行用军事力量更迭一国政权,并没有给中东地区带来人民期盼的民主与繁荣,相反,却事与愿违,使该地区更加动荡与不安,受伤害的还是广大民众。

(a)结合材料z中强调的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分析材料1中我国制定两个百年目标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二(2)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34.【答案要点】(L}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主要是可能性和现实性。制定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2)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必须: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只,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结合材料i,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为什么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3}为什么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35.【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就需求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就产业结构而言,经济增长过分依靠第兰产业带动;就要素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科技竟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势来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关系人民福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所以,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t}说明中国人民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为什么能够“获得了报酬”?(2)结合材料2,指出中国抗战在反

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3}结合材料3,说明日本不断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为什么不但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和挑战?36.【答案要点1(1)八年抗战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杭战中起到了中流砒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贡献。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杭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嵘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收回日本所侵占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日本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不但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了中日关系,而且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本质上是不能彻底反省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结合材料1,说明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2)结合材料1,2,3,指出人权保障在我国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指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证据制度等的修改说明了什么?(3)结合材料4,5,说明在全社会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37.【答案要点】(1)这是由我国宪法的特征、基本原则及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坚持和体现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2.)人权是指人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公民权利也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刑事诉讼法的这些修改说明我们秉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与程序、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既有利于更充分地体现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是我F}1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首先要培养法律思维,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埋〔其次,要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法律权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1,2,分析材料4所谓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造成中日关系紧张的说法。(2)如何认识材料4对中国国防开支增长的责难?(3}结合材料1,2,3,说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的关系及坚持的“原则”、“底线”38.【答案要点】(L)无论从历史、法理等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是由于}s9s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钓鱼岛,才出现了问题,形成了争议。2012年9月10日,日本违背中日恢复邦交时双方达成的“搁置争议”的谅解和共识,非法“购岛”,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造成了当前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中国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所采取的行动完全是正当必要的。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主张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与争端,努力发展[a]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2)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和现代化军队建设完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不针对任何国家。所谓中国国防开支的增长造成地区和中日关系紧张,实质是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无理指责,毫无根据。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中国重视合作,也坚待原则,坚定维护包括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内的国家核心利益。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这样的’‘原则”、“底线”的问题L,中国绝对不会退让,而必须进行坚决斗争。同时,我们应当从维护国家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对于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挑衅手段使中国脱离和平发展轨道的做法,要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维护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主动权。

(})运用哲学原理说明材料t所说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及材料2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原因(z)结合材料3,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的原理与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34.【答案要点1(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就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结合材料3,z,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结合材料3,Q,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3)结合莫言获奖提供的启示说明应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35.【答案要点】(第一,中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第五,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1)结合材料>>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不懈探索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

?(z)结合材料z,说明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的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3,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并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36【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走自己的路,先后成功地探索出了三条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等论断,特别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奠定了基础。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进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因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结合材料},2,说明青年时期怎样树立远大理想?(}.)结合材料1,说明怎样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3)结合材料1,2,3,4,说明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37.【答案要点】(1)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一理想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

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1)指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特点及它的建立说明了什么?(2)结合‘,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说明南南合作的意义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作用。(3)说明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及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38.[答案要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秉持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下方的特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反映了当今世界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客观现实以及发展中闪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既是新兴经济体谋求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金砖国家”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当然选择。(2)南南合作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第共,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对干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重大的意义。“金砖国家”中,中国和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巴西、印度和南非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五国的组合,不仅为南南合作增添新动力,能为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的发言权,而且在南北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于促进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建设性意义。(3)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在于: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是:第一,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二,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第三,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第四,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第五,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16肖秀荣最后四套卷点题视频概要

一、毛中特 一、新常态与新发展理念 (一)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要素/投资--第三产业驱动)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三产业)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如何主动把握和积极使用积极新常态发展理念 【命题角度】两只鸟(“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和“双创”作为切入点。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转方式、调结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1.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使用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3.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是迷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坚持的方向及其原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二)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核心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是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形象说法。两只手都要用好就是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配置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所以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1保持鸿观经济稳定;2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3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4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要注意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政府要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肖秀荣2020八套卷第六套选择题精华整理

1、 2 )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2)各种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变 (3)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3、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 动创造的。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 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 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 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含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 包含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 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4 ● ●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 存在时间上继起 5、开放发展 ●核心: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目标: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6、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 (1)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 (2)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3)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4)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7、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8、 我国对外工作: ●主线:服务民族振兴,促进人类进步 ●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我国外交: ●目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9、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陈独秀上了严峻的一课,促使他开始对资本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 10、 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11、 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12、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心任务:三年左右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应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13、人民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运动为实践根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14、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和维护法律是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的基本要求。

肖秀荣四套卷分析题目解析

肖秀荣四套卷 第一套 34、(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也可以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死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5、(1)结合材料1,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结合材料2、3、4,说明改革开放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结合材料5、6,说明为什么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及如何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2016肖秀荣最后四套卷题目解析

2016肖秀荣最后四套卷选择题解析 《肖秀荣考研政治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是大家在冲刺阶段必做的模拟题,尤其是里面的选择题都比较基础,因为大部分题目在《大纲解析》中都能找到,笔者在这里对选择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帮助大家。希望大家在最后的阶段除了背诵大题之外,有《大纲解析》的同学能够把《大纲解析》认真再看一遍(没有的看其它的也行),回归基础,以提高选择题的质量。(下面的页数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2016》) 2016第一套卷子 1.这道题目考的是理解,因为四个选项的说法全部是正确的,其中A 选项和B选项来自25页的这样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C选项来自10页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的第四条,D选项来自27页。这道题理解后选A。 2.C选项,来自43页,个人与社会历史那一自然段的第5行。 3.这些选项请大家认真看大纲45页的内容,有的是需要理解的,D 选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4.来自大纲67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的第一条,考的是“地位型选择题” 5.“四个全面”是今年的新增考点,也是重点,而且要做大题准备86页的话一定要背过,这道题目考的是“地位选择题”,其他几个的

“地位”也一定要搞清楚。 6.这道题目依然是“地位选择题”,89页,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实质和核心。 7.这道题目在《大纲解析》上没有找到直接的原话,只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中找到这样一句话,252页最上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8.环境问题今年也要做大题准备,也就是说选项中的部分是要背过的,这道题目考的是“地位型选择题”,来自146页, 9.来自181页,注意180页、181页民族意识的觉醒这里谁写的什么文章下去要看一下。 10.来自207页,原话是这样说的,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所以A不对。 11.来自216页,这个知识点会考“多选”或“地位型选择题”,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12.来自228页,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 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这道题目千万不敢 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 13.来自大纲解析290页的第三条。 14.来自大纲解析310页的第二条。 13题和14题给我们了一个启示,看书时千万不能只看标题(就是大纲解析中的黑体部分,后面的解释也是要看下的),比如14题,如果

2019肖八分析题背诵版(学科顺序)

2019 考研政治 肖八材料分析题简化版背诵笔记 (学科顺序)

马原部分 第一套 34. 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2.为什么“大胆猜想”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才最终得以成功实现? 【参考答案】 (1)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 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 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 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 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 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第二套 34. (1)山火与森林“既相克,也相生”体现了什么辩证法原理? (2)“顺其自然(燃)”的山火管控理念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 启示? 【参考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 程始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 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山火与森林 相克相生的关系正是体现了对立统一这一规律。

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第三套大题及答案)

34题: (1) 指出“底线思维”所蕴含的辩证法原理。 ①底线是事物保持质的量的界限。事物的量变一旦突破底线,即突破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底线思维”是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求人在认识过程中必须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限度,若无视或跨越这个度,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成消极的力量,会促使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或势态发展。“底线思维”着眼负面后果,防患于未然,同时,从坏处准备,积极转化,化风险为坦途、变被动为主动,促使事物向好处发展。(2)这一原理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②看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35题: (1)结合材料2、3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及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①所谓“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质上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材料2、3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 (2)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第一,创新驱动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第二,创新驱动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第三,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要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第四,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36题: (1)为什么要提出“两个不能否定”?

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第一套题大题及答案)

34题 (1)指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还要奇怪!”所涉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及方法论意义。 ①答案:涉及的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封神榜》中的一些最奇怪的事情,当时只是抽象的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这一对范畴,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2)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②答案: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爱迪生生活的时代,由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制约,不可能有手机以及关于手机的知识,所以,“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35题 (1)结合材料1、2和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说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最主要的成果以及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①答案:35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全面推进的过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是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大趋势、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现阶段也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各方面的改革。 (3)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③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2011肖秀荣最后四套题大题及答案

34.材料1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 ——2010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风雨见证伟大的精神材料2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有人尼﹒丹尼尔逊的复信材料3与希腊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屡经曲折磨难,但多难兴邦,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所征服,而是愈挫愈奋,五千年来绵延不绝,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苏格拉底说过:“逆境是磨练人的高等学府。”中国也有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各种坎坷和磨难,没有能够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而是铸就了两个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品格。 ——温家宝2010年10月3日在希腊议会的演讲材料4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继续携手并进,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努力。 ——胡锦涛2009年9月23日在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请回答: (1)指出材料1、2、3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并加以阐述。 (2)从哲学角度阐述在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实现合作、共赢和包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它在方法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34.【答案要点】 (1)材料1、2、3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的思想,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2)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造成事物的量变;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中国提出的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体现。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左艳红。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35.材料11978年至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其中,2003年增长10%,2004年增长10.01%,2005年增长10.4%,2006年增长11.1%,2007年增长13%。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2009年增长9.1%。 ——根据国家统计局材料材料2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

肖秀荣2016考研冲刺4套卷大题背诵版(板块word)

肖秀荣2016考研冲刺4套卷大题背诵版 马哲第一套 (l)指出那些质疑谢赫特曼的人“光从理论上说是不可行的”的错误所在。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是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他发现的准晶体的独特马赛克式原子结构,打破了所有公认的晶体原子排列规则。不过,在准晶体研究初期,这种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让谢赫曼不得不承受来自同行的嘲笑。) (2)准晶体的发现过程对我们认识真理有何启示? (3)结合材料2(抗生素的发明,滥用导致超级细菌产生),谈一谈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对于晶体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晶体原子排列规则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人们耍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被已有的理论所束缚,应该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并敢于实践。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的辩证法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掌握适度原则。 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是不能过度使用。 马哲第二套 (1)运用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个人能力并非顶尖的中国队能获得4*100米接力项目的银牌而个人实力最强的美国队却屡屡失败? (2)材料1(中国队获得4*100米接力项目的银牌)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 (3)指出材料2反映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已经制造出X射线和它的影像记录。然而,那里的研究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只是把它们归档了事,因此也就失去了获得最伟大物理发现的赞誉的机会。)。 (1)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中国队的队员个人实力虽然不如美国队,但是配合默契,协作意识强,使整体发挥出了最大限度的功能;而美国队则配合生疏,导致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既然整体的功能可以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人们在实践中就应当力求

肖秀荣四套题大题汇总

肖秀荣四套题(一) 34.(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也可以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2)答: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5.(1)结合材料1,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结合材料2.3.4,说明改革开放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3)结合材料5,6,说明为什么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及如何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5.【答案要点(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只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子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1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6.(1)结合材料1,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党章中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及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程。 (2)结合材料3,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说明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结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归纳的党的优良作风及材料4,5,6,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党的建设时,为什么不仅重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而且还强调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 36.【答案要点】(1)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党的指导思想解决的是党举什么旗的问题。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质上就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91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根本原因和最宝贵最基本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第二套大题及答案)

34题: (1)结合“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说明认识的来源。 ①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爱无从认识。 (2)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一些在地球上正确的原理在“天宫”里为何行不通了? ②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由于“天宫”里的条件与地球上的条件不同,在地球上正确的原理在“天宫”里因为失去了它适用的条件,因此也就行不通了。 (3)谈谈上述两个问题所涉及的认识论原理给我们的启示。 ③第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第二,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35题: (1)结合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说明为什么“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合适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①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的最根本的体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开拓创新,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近十年的艰难探索,才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说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依据和要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依据就在于此。坚定“三个自信”,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拓

2011肖秀荣四套题

2011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16题,每小题1分,共16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角度看,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就是正确处理 A.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B.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一定基础和承担者 3.“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知识现实世界的辨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概念的辩证法”是指 A.主观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 D.概念的自我发展 4.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D.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 7.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的原则是 A.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B.提高资源利用率 C.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 D.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 8.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坚持 A.加快发展 B.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事业 C.体制机制创新 D.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 9.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A.中共三大 B.中共四大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10.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 A.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 B.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C.改按人口平分土地为按劳动力分配土地 D.改“抽多补少”为“抽肥补瘦” 11.2010年9月3日上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与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抗日战争烈士敬献花篮。胡锦涛在参观时强调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5年了,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爱好和平 C.团结统一 D.勤劳勇敢

2017肖秀荣考研政治命题人冲刺8套卷第二套分析题

34.(1)试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风险?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事也必然会带来风险。 我们要正视矛盾,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在评估人工智能发展问题上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科技发展的好处,也不能忽视其风险,更不能因为潜在的风险而全盘否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2)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但是,产生负面问题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以及一定的社会制度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因此,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 35.(1)如何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 (2)结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的区别,说明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抉择。 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6.(1)结合材料1、2,说明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剿灭”红军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中保存下来的力量,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长征的胜利,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胜利的原因首先在于,遵义会议开始确立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长征胜利的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长征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