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水产养殖生态学(精)

水产养殖生态学(精)

水产养殖生态学(精)
水产养殖生态学(精)

1. 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eckel, 1866)

2. 养殖水域生态学:就是研究养殖水域中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 个体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同种个体组成的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6. 群落是指栖息在同一地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7. 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由多种种群形成的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形成和发展等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8. 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由群落与其周围理化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平衡与调控机制等。

10.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1. 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12. 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3.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14. 生态幅:又称生态价、耐受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

15. 补偿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时的光照强度叫该种植物的补偿点。 16.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17. 阿伦规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18. 乔丹定律:鱼类一般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趋向于脊椎数增多和身体增大现象 19. 协同作用: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大于同浓度两溶液毒性之和。 20. 水呼吸:是指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解、悬浮有机质的分解,是主要的耗氧组分。

21. 临界氧量:当环境含氧量降到一定界限时,动物对氧的呼吸率就发生显著变化,以致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呼吸强度,这时的含氧量称为临界氧量

22. 窒息点(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较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即为该种动物的窒息点

23. 种群:栖居于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24.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25. 内禀增长率: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即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26. 集合种群:指由空间上互相隔离,但功能上又有联系的若干亚种群,通过扩散和定居而组成的种群,也称为异质种群。

27.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高和过低对种群增长都是不利的,都有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28. 群落: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9. 高斯原理: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又称竞争排斥原理

30. 生态位: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组成的n 维空间中该生物得以继续生存的范围

31. 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2. 氧盈:超过溶解氧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33. 氧债:理论耗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34. 自溶:不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释放营养物的自淋溶解现象

35. 海洋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的碳从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就称为生物泵

36. 粒度级:某一特定生态系统中,具有某一特定大小的“颗粒”,就称为粒度级。 37. 粒径谱: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38. 微型生物食物环★:DOM →自由生活的异养细菌→鞭毛虫、纤毛虫等原生动物

→桡足类等后生动物

39生物生产力: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或积累)有机物的能力 40. 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的速率

41. 次级生产力:除生产者之外的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已经生产的有机物经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的速率

42. 群落净生产力: 往往指在生产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未被异养者消耗的有机物质的储藏率

43. 生态效率:就是指从一个特定营养级获取的能量与向该营养级输入的能量之比 44. 同资源种团(guild :以相同的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45. 等价种:如果具有同一功能地位、组成同资源种团的物种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取代,那么它们就是等价种。一、水域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从静态的结构研究到动态的功能研究(2从描述现状的定性研究到预报未来的定量研究(3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5生物学与地理、化学、物理和数学互相渗透(6运用自动化测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手段(7开展国际协作

二、养殖水域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养殖水域自养型养殖系统与异养型养殖系统的平衡(二)滤食性贝类筏式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三)集约化养殖与世界食物供应(四)海水养殖与近海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水生生物对溶解氧变化的适应包括哪些?(1调节呼吸频率(2提高腹肢运

动频率:甲壳类(3增加体内血红素含量 (4降低其代谢作用率(5嫌气性呼吸四、降氨措施及氨毒性利用措施:(1利用微生物净化氨 (2移植或接种水生植物 (3使用人造水藻(4杀灭水杀蚤(5换注新水(6斜发沸石;应用:(1氨水清塘(2防治鱼病(3控制浮游动物

五、颗粒悬浮物不利作用 (1 降低透明度,抑制光合,恶化溶氧。

(2 对生物造成机械损伤。(3 堵塞滤食性动物的滤食器官,恶化其营养条件。(4 淹埋底栖动物,导致大量死亡。(5 改变生物组成。如我国黄河

六、深海生物的适应(1)对黑暗的适应:自已产生光线,眼睛发达完全黑暗水域,眼睛退化,体色与黑暗相适应(2)捕猎食物器官的特化:口与发光器官(3)种群延续的适应:雌性个体补雄(4)对高压的适应:无鳔,缺少钙质骨骼(5)对柔软底质的适应:长附肢,丰富的刺、柄

七、水体中氮的内循环★水体中氮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就是氮的内循环。包括四个反应:(1)氨化作用(2)硝化作用(3)无机氮同化为有机氮(4)一种形式的有机氮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有机氮

八、营养物的再循环途径★(1)浮游(初级)动物的排泄(2 碎屑的微生物分解(3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从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营养物,然

后将这些营养物传输给活植物体。(4)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尸体和粪便颗粒,在微生物的侵袭之前也会释放出营养物来。

九、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一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1. 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 构成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部分。3. 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重要中间环节。(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 营养物质在微型生物食物环中的更新很快。

2. 大部分营养物质可以在真光层内矿化与再循环。

3. 微型生物食物环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十、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1)非生物组分多有3~4个自然体;(2)非生物组分所占的比重远超过陆地生态系统;(3)非生物组分活动性大(4)垂直分层,而陆地不明显(5)有固着动物和浮游生物。

十一、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意义

白天下降到暗黑的深层可以(1)躲避敌害的捕食(2)避免过强光线的伤害;夜间到表层取食可以(3)提高食物的质量;白天下降到深层,在低温下可以(4)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和节约能量的消耗。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 实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法与诊断 (1) 实验二细菌性、真菌性、藻类性鱼病的病变标本及病原体的观察 (4) 实验三单胞菌的人工感染与分离 (6) 实验四单殖、复殖吸虫类的观察 (7) 实验五甲壳动物病病原体的观察 (9) 实验六虾病的观察 (10) 实验七线虫类的观察 (11) 实验八纤毛虫类的观察 (12) 实验九原生虫病及病原的观察 (14)

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法与诊断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实验课的学习,了解常规的肉眼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疾病的方法,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做出疾病诊断。 二、实验材料 活的或刚死的病鱼。 三、实验方法 (1)体外检查 1.肉眼检查:观察鱼有无病症、有无大型寄生虫。并对出现部位、寄生虫的种类、数量等情况作好记录。 2.显微镜检查:对鱼体表主要部位,如鳃、鳍、体侧刮一些黏液或用剪刀下少量鳃、鳍组织,放在滴有一滴蒸馏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并做好记录。 (2)体内检查 实质器官如肝、肾等组织器官切下一小块,放在干净的两块载玻片之间挤压,组织压碎后移开一块载玻片,在有压碎的组织一片载玻片上加一滴水后,加盖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做好记录。 (3)检查顺序 1.体表粘液:目检鱼体两侧,各鳍。除肉眼可见的病原体及其胞囊外,其中如原虫、吸虫囊蚴等可用解剖刀将体表粘液刮下进行镜检。 2.鳍:将各鳍拉开,目检,或将鳍全部剪下置玻片上逐个进行镜检。 3.鼻腔:先用肉眼观察是否有大型寄生虫或病象,然后用吸管从鼻孔里吸取少许内含物镜检。4.鳃:包括鳃的外观形态、颜色,刮取鳃粘液或取鳃丝镜检。鳃的颜色和种种病象,并把详细观察情况记录下来(左右两边鳃要分别说明),肉眼检查完毕,即用小剪刀取一小块鳃组织(检查左右第一、二两片),放在已滴入有适当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片迅速进行镜检。检查原生动物后,可把整个鳃放在培养皿里,加入清水,将整个鳃辨逐片剪下,在解剖镜下观察。观察时用两根解剖针,把鳃丝逐条挑开,仔细观察。或用镊子把每片鳃片上的粘液完全刮下检查。 5.血液:检查血液可从鳃动脉,心脏、尾动脉取血。根据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从心脏取血:两鳃盖之间的鱼体腹面及狭处的下方为围心腔将此处的鳞片除去,用小剪刀将皮肤剪开一个小口,再用微吸管插入心脏,即可吸取血液。血液可用涂片和置于培养皿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分别进行镜检。 6.吸口腔:经肉眼检查后,再用镊子刮限上下颚一些粘液,进行镜检。 7.体腔:首先将鱼剖开,注意避免将腹腔里面的肠或其他器官剪破,体腔内器官显露出来时不要急于把内脏取出或弄乱,首先要仔细观察显露出来的器官,有无可疑的病象,或有否大型寄生虫。如果发现有白点,可能是粘孢子虫或其他寄生虫。肉眼检查完毕。把腹腔液用吸管吸出镜检。接着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ab5020165.html,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作者:齐占超王进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7年第05期 (黑龙江省林甸县水产服务中心 166300) 【摘要】水产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水体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 染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Key words] aquacultu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eatment methods 治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仔细分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办法,着力加强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控制。 1 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1.1 自身污染问题 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会代谢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是造成水产养殖养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首先,水产养殖中的代谢物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水产品摄入饵料后,会将代谢物质排放在水中,这样就会造成污染物的增多,且代谢物在水中分解,也会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其次,在静电的附着下,大量的水生物遗体会沉积在水中,这些沉积在水底的物质会再次融解在水,造成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并且对水体中的生物造成危害。第三,投放水体的肥料,以及各种药剂等都会对水体造成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而且还会造成浮游生物的生长。 1.2 水体密度问题 有限的水体只有容纳固定数据的生物,通常水体生物的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污染的问题。首先,许多放养单位为了更到更大的数量的水产品,往往片面的追求高产量,在有限的水体中投入到了大量的鱼苗,导致水体密度超出额定上限,因此造成水体污染。其次,由于水体内生物密度较大,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饵料,再加上换水量达不到具体的要求,导致水体中的残饵和排泄物的增加,从而使水体负荷不断提高,使水平中的富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从而明显的污染了水体的环境。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原理 1.维持虾蟹体内外微生态系统平均:虾蟹肠道内天生存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种群,并处于一定的动态平均之中,当机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如饲料变化、环境温度变化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影响,这种平均就会失去,原有优势种群发生变化,造成虾蟹机体抵抗力下降。这时通过拌服含有微生态制剂的饵料,让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内大量增殖,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和类抗生素物质,降低肠道pH值,以及与无益微生物竞争养分,起到抵御致病微生物产生和繁衍的作用,从而保持和恢复肠道内微生态系统的平均。 2.合成酶和维生素:某些微生态制剂在虾蟹体内可产生各种消化酶并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促生长因子等,分泌活性物质,参与能量和维生素代谢,促进虾蟹对饲料的利用。 有些酶类在虾蟹肠道内含量较少,甚至根本无法合成,产生这些酶类的有益微生物对保证虾蟹的生命活动起着严重作用。 3.拮抗和保护作用:有些有益微生物在虾蟹肠内迅速繁殖,能和病原微生物竞争肠内的定居部位,抑制病原微生物附着在肠细胞壁上,与病原微生物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从而保护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均。 4.增强机体免疫力:某些有益微生物能使虾蟹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加快,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从而提高虾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 5.生物夺氧竞争:虾蟹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以厌氧微生物为主,当某些好氧性有益微生物以孢子状态进入消化道后,迅速增殖,消耗肠内大量氧气,使肠内氧气浓度下降,造成有助于厌氧微生物生长、不利于好氧致病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同时恢复正常的体内微生态平均,达到防病治病和促进生长的目的。 6.降低无益物质的产生:虾蟹肠道内大肠杆菌等无益微生物活动增强时会导致蛋白质转化为氨、胺和其他无益物质,由于微生态制剂能明显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无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氨及其它腐败物质的过多产生,使粪臭气减少。另外,有益微生物能利用水环境中过多的有机物合成菌体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水产养殖自动化设计方案

水产养殖环境远程监控系统 设计方案 追求至善 凭技术开拓市场/凭服务树立形象 圣启科技?河北

第一部分:概述 (2) 1、养殖业发展现状 (2) 2、水产养殖环境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4) 第二部分:系统组成 (5) 1、养殖水质监测站: (6) 1、1、监测站概述. (6) 1、2、监测站配置. (6) 1、3、传感器选择. (6) 2、数据传输层(数据通信网络):6 3、远程监控中心 (7) 第三部分:系统功能 (7) 第四部分:系统特点 (12) 结束语 (12)

第一部分:概述 1、养殖业发展现状 渔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在近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 生活中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水产养殖业,最近30 年里,在全球动物性食

品生产中增长最快,而中国对水产养殖产品的生产贡献率最大, 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约占世界 水产品养殖产量的2/3,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 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近年来,鱼类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和浅 海等水体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致使渔业资源日趋衰退,从自然界中捕获到的名、特、优水产品的数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多以追求产量和近期经济效益为目标,养殖密度过高,加上保护养殖环境意识淡薄,养殖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势,随之而来的是药物滥用 现象较为普遍,以至于水域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传 统养殖业中大量养殖污水的排放,又加剧了环境污染,使得发展传统养殖业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 益突出。因此,用具 有占地面积小、用水量少、无污染、不收地域、环境、气候等影响的密集化工厂化集约模式代替传统的粗放型模式势在必行,实现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关键是水产养殖远程监控。 影响水产养殖环境的关键参数就是水温、光照、溶氧,ph值等,水质的好 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养殖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目前国内的水产养殖业其水质监测基本上仍处于人工取样、化学分析的人工监测阶段,其耗时费力、精确度不高,并且需要有专业人 员进行操作。同时鉴于养殖池群规模大,范围广、来回不方便等特点,传统的靠取水样测水样的 控制方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实时性的需要。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采用 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环境生态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现实意义 生态学基本理论 生态学方法论 二、环境生态学定义 一般认为,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金岚盛连喜等,1991) 三、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美Rachel Carson (1962) 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增长的极限》the Club of Roma 《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2) 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第一本《环境生态学》(1987 )(B. 福尔德曼)教科书 《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金岚,1991) 四、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研究内容 ?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2、学科任务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发展趋势 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4、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不同层次的生物体系

应用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结合动植物生产、医学、太空旅行、资源和环境管理等实践需要,来研究应用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现代由于人类对开发生物资源、管理生物环境、发展医学等得更广泛和深入的实际需要,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显得越来越高,着重从应用需要来研究生态学的领域也不断被开拓。例如,为了持续高产的农田生态学、林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动物驯化鱼饲料、自然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污染生态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放射生态学、太空旅行生态学等等,都属于或可以看作是应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应用生态学的主要领域有农业生态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样地经营管理、入侵物种控制、保护区管理、放牧区管理、国家公园与自然游憩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及环境与生态复育技术等。应用生态学在当前和今后应给予优先重视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设计、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学评价、生物入侵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生态预报、生态过程及其调控等。在今后若干年内,围绕这些领域,可能会出现广泛而活跃的研究热潮以及一些新的特点。 主要期刊 主要的应用生态学期刊包括《Journal of Applied Ecolpgy》、《Ecological Applications》以及《Journal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任何学科的产生、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的需求、学科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影响。应用生态学的产生也不例外。生态学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生态学一词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普遍认为是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rnst H.Haeckel(1834~1919)首先创造了这一术语。其实,早在1858年美国哲学家、生态思想家Henry D.Thoreau(1817~1862)在书信中使用此词,但未对其下具体定义。1869年,Ernst H.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产生的历史看,它一开始就是与许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但作为生态学的一大重要门类,应用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说是工业发展、公害泛滥的年代。生态学在40年代后也逐渐成为同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等一样的“硬”科学,而得到普遍认可。1935年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生态学发展史上一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生态系统概念之前,生态学受达尔文生存竞争学说的影响,主要研究自然历史或博物学,大部分研究工作是描述性的,在动物生态学主要研究诸如动物的繁殖、食性、迁移、生活史等;在植物生态学主要以野外调查为主,进行植物群落描述,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生物产量等研究。生态系统概念提出之后,当时人们对它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生态学家还是按照他们个人的兴趣开展研究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1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2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 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 4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搜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 8、生态预测 三、环境因子的定义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四、生命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五、生物多样性:1、遗传(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 六、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八、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 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九、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十、光饱和点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速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成为光饱和点。 十一、光合作用补偿点:光合作用(实线)和呼吸作用(虚线)两条线的交叉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强度。 十二、光质(波长的组成状况)的变化规律 随纬度增加,短波长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十三、有效积温法则 K=N(t-t零)K代表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T 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o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学零度,℃)N为天数,d。十四、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溶剂2、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3、生命现象的基础4、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十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十五、土壤: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1、盐土对植物的影响:引起生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组织引起细胞中毒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毒害植物根系影响种子萌发和植株的正常生长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1.聚盐性植物是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的。2.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除体内的过多盐分。3.透盐性植物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的。 16、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较: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17、环境因子的生态特征: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限制性 18、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只能用于稳定状态的系统,必须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互相作用。 20、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广适应性生物属于广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于狭生态辐物种。 21、驯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过程。 22、种群的概念: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结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3、次级种群参数(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内分布格局: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地理分布格局: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23、生物群落的结构:1. 生活型和生态型生长型2.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3. 群落交错带与边缘效应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作者:平月菲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10期 平月菲 本文对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为进一步推广、介绍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最 新动向,以期对淡水鱼养殖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我国的水产品在世界上产量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丰富,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广袤的湖泊。因此淡水鱼类在我国水产品产量中 占据着较大的份额,这就要求水产工作者,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我国对于淡水鱼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 的淡水鱼病害防治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 1.1需要对养殖用水的污染进行处理 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政策,做到治污和建厂的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应该进一步改良我国 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方法,改善使用结构,合理调整使用量。 1.2淡水养殖要根据水域环境容量合理开发、合理布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绝对不能采用破坏环境、掠夺资源为代价的盲目发展方式,一味的追求产量的增长。只有 这样才可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盛不衰。 2淡水鱼养殖的治理和消毒 2.1池塘的治理和消毒 1)对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治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池塘的大小选择要因地制宜,以0.27~ 0.53 hm2亩为宜,如果网具、机械等硬件设施良好,池塘的保水性好,池塘面积可以稍稍扩大。如若土质渗漏较为严重,需要使用薄膜铺地防渗,以及各种配套硬件设备情况较差,则池塘的 面积不宜过大,选择0.13~0.33 hm2为佳。鱼塘治理工作的重点是池深,这需要每年对池底的淤泥进行一次清淤工作,以保证夏季池塘水位深度。由于北方气温偏低,水位深度应保持在2 m以上,而南方气温偏高,池塘水位深度在2.5~3 m为佳。 2)对于池塘养殖的消毒,通常采用的药物有生石灰、茶饼、漂白粉等。生石灰也是国际上最为通用和有效的药物之一。采用生石灰清塘,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杀灭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昆虫、病原体、青泥苔、野杂鱼等,以及一些根茎浅软的水草;生石灰遇水之后会生成氢氧化钙,之后会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池底,碳酸钙可以使池底的淤泥结构变疏松,进而改 善池底淤泥的通气条件,产生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和效果,分解和释放出磷、氮、钾等 元素,使池底的淤泥矿化;碳酸钙还能与水中的碳酸、二氧化碳等形成缓冲物质,保持稳定的 水质pH值,利于鱼的生活。生石灰还有助于水中的悬浮胶状有机物胶结沉淀到塘底,澄清水质;生石灰中的钙也可以作为鱼不可缺少的元素被利用。漂白粉一般多用于带水清塘。茶饼多用于 浅塘,水深1 m的浅塘,每亩施用茶饼50 kg,捣碎之后浸泡24 h,加水对池塘进行均匀泼洒。 2.2水库和湖泊的治理和消毒

应用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结合动植物生产、医药、空间旅行、资源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应用过程中的生态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开发生物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发展医学等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需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从应用需求出发研究生态学的领域不断拓宽。 农田生态学、林业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动物驯养与鱼饲料学、自然资源保护学、病虫害防治学、污染生态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辐射生态学、空间旅行生态学等学科都属于或可视为应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应用生态学的出现也不例外。生态学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生态学一词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一般认为它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h ·海克尔(1834ー1919ー1919)于1866年创造的。事实上,美国哲学家、生态思想家亨利·d ·梭罗(1817ー1862ー1862)早在1858年就在信中使用了这个词,但没有详细解释。 1869年,恩斯特·h ·海克尔首次将生态学定义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之间整体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的历史来看,它从一开始就与许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应用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工业发展和普遍公害的时代。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态学逐渐成为与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并得到普遍认可。1935年,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这是生态发展史上的一次理论突破。在生态系统概念出现之前,生态学受到达尔文生存竞争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自然史或自然史。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描述性的。 在动物生态学中,主要研究动物的繁殖、食性、迁徙、生活史等方面,在植物生态学中,野外调查是主要的方法,包括植物群落的描述、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生物产量等。生态系统的概念提出后,当时人们对生态系统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生态学家仍然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工作。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定量分析的论文,标志着生态系统能量流研究的开始。 1953年,欧达姆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该书的出版使得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当时的生态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就把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发展迅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学家发展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始解决实际问题。生态学已经从单一的学科、小规模的研究转变为综合性的研究,如研究人类环境破坏的机理、危害的程度和后果、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对策和技术方法等。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发表时间:2018-09-17T15:43:39.7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王磊 [导读] 摘要: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连云港 222100 摘要: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水产养殖是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但水产养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在水产养殖中喷洒的一些化学药剂以及有毒饲料没有被完全利用,其通过水的作用挥发,对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导致水资源与土壤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本文针对水产养殖的污染因素,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水产养殖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不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提升了人们的收入,但不合理的水产养殖将导致整个养殖环境遭到破坏,给水产养殖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新时期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加强,水产养殖行业必须要树立环保理念,才能促进水产养殖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的具体防治措施。 1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 1.1水产养殖会污染水产品质量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转变,水产养殖业也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主要部分,成为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但是,为了获取更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又产生了负载量现象,即实际养殖密度超出水体体积,影响饲料、换水方式等,也会增加很多污染物。在整体上,不仅无法保证水产品的健康性,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 1.2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由于水产养殖密度高、整体布局不合理,将影响整体质量。通过外源性物质的投入,也可影响生物多样性。尤其近几年水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使水产养殖变得热起来,猎奇式的盲目引种及盲目扩大养殖量,对水下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环境受到破坏,产生交叉污染现象,引起细菌滋生,破坏水环境质量等现象。 1.3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严重缺乏,没有充分掌握养殖技术,无法在整体上对水产养殖进行系统控制。同时,在水产养殖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养殖模式,导致饲料、排泄物等在水池内产生激烈反应,增加大量的细菌数量和生物量,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2水产养殖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内部因素 目前,在水产养殖时,不能忽略水产养殖内部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水产养殖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其导致环境污染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模式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不同。1)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中,内部的水资源总体性较强,导致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较弱,而水产养殖的密度非常高,会产生很多的有机物以及粪便,导致整个水体富营养化。水藻滋生,造成水产养殖的环境遭到破坏。2)水产养殖的工厂化养殖主要利用鱼饲料进行喂养,水体不能及时更换,而且更换废水时直接排入周边的池塘,一些鱼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会随机进入到池塘中,导致池塘环境受到破坏。3)水产养殖的网箱养殖方法是设立一定区域的网箱使水产养殖区域与周围的水域联连同一体进行养殖,网箱中进行消毒、喂养工作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导致整个水域遭到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赤潮,环境污染加剧。 2.2外部因素 在水产养殖中,外部因素往往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在水产养殖中,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过度养殖,不合理地增加水产养殖区域,无序的排放水产养殖废水,使周围的空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整个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压力增加。此外,在水产养殖中,养殖人员不具备环保理念,认识不到新时期对于环保的重要要求,导致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国家对于水产养殖饲料的配比有严格的规定,但很多养殖人员不在这个规定内进行饲料配比,甚至使用了很多的违禁药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我国水产养殖的工作中,管理部门没有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视和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破坏出现蔓延式增长,引发重大的环境危机,不利于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3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 3.1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在水产养殖业建设和发展中,水质质量、水环境的污染现象与水产养殖的过于密集性相关。所以,应对水产养殖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更趋合理性。发展水产养殖可以引入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模式,对养殖密度进行控制。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经济因素等确定出合理的养殖容量。根据养殖场地的具体情况,实现轮养、混合养殖模式。用健康的生态理念指导水产养殖,在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整体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2建设管理制度 在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过程中,1)相关的环境部门要强化对水产养殖的管理,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制度,保障水产养殖在一个可以把控的范围之内开展。做好水产养殖区域的规划,深入了解水产养殖所在生态环境区域的承载能力,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规模。2)在水产养殖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制度,设立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责任制度与考核机制,要严格审查水产养殖的资质,保障水产养殖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力度。3)对相关的水产养殖区域进行监测,避免偷偷进行水产养殖的现象,定期监测对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空气环境,检测水产养殖区域内的环境是否达标,如果没有达标,就要责令水产养殖人员停业整顿,整治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严重的要进行处罚,或者吊销水产养殖的生产资质。 3.3制定废水排放标准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水产养殖工作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经营发展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的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