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大转折,中国城市六大发展趋势!

中国的城镇化在提速急行20余年后,正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由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和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众多表象,汇合成蔚为壮观的六大趋势。

这六大趋势包括: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城市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城市创新能力、有均衡发展理念的城市排名更加靠前、重视绿色发展的城市更具魅力、以文化充实城市内涵渐成新趋势。

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城市综合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国内城市间发展失衡严重,即使是引领着中国经济前行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也还存在相当差距。当然,这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和中国经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

趋势之一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以巨大的开放空间和发展能量引爆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在中国地级及以上的295个城市中,有116个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超过户籍人口,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数量分别达到987.3万、818.6万和745.7万,为人口流入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与此同时,有179个城市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其中重庆、周口、商丘三个城市外流人口数量分别达到383.8万、356.4万和345万,为人口流出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

“这组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口流动规模的剧烈性,同时也意味着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城市。”周牧之教授在接受《瞭望》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而流动人口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集聚的动向更加明显。

珠三角城市群(9城市):常住人口为5763.4万人,占全国城市(地级市及以上,共295个,下同)总常住人口的4.5%;

长三角城市群(26城市):常住人口为15048.1万人,占11.8%;

京津冀城市群(10城市):常住人口为8947.4万人,占7.0%。

三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23.4%。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对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分析得出,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前30位排名中,有17席是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其中上海、北京、深圳、东莞、天津、广州、苏州、佛山等前8位的城市均属三大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已经分别接纳了2569.9万、2182.5和1259.4万人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总计超过6千万人口的净流入。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专家组成员、国家统计局财务司司长张仲梁将城市人口的流入与流出比喻为山峰和峡谷,他描绘说:“有耀眼的山峰,更有沉陷的峡谷。而且,耀眼的山峰更加耀眼、沉陷的峡谷继续沉陷不一定是小概率事件。”

当然不是小概率事件。因为伴随着人口向大城市群的大迁移,中国经济也出现向城市群、特别是三大城市群聚集的动向。

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珠三角城市群GDP规模已达5.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长三角城市群达12.7万亿元,京津冀城市群为6.1万亿元,这三大城市群合计创造了全国36.2%的GDP。三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中国出现的这一趋势与世界城镇化大趋势合拍。

据周牧之教授介绍,2015年全球城镇化率上升到54%,城市人口达到39.6亿人。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攀升至60%,城市人口将达约51亿人。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将达到85.4%,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也将上升到63.4%。

不独如此,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大城市群化趋势也愈演愈烈。周牧之指出,大城市群是指以超大城市为中心,通过高速交通网将复数城市连接成一体的城市连绵地带。大城市群具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众多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是国际交易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目前全球已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群有以纽约、华盛顿、波士顿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和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大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城市群包含了东京大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近畿都市圈为主构成的城市连绵带,有东京、横滨、川崎、琦玉、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户8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型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达到7547万,占日本全国人口的60%,以21.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日本66%的GDP和62.4%的制造业附加价值。

在中国,人口和经济向大城市群集聚,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分化。张仲梁指出,城市发展分化的背后,是资源配置、人口移动和经济增长的分化。“以前是大家都在路上,虽然有的是跑,有的是走,但现在则是有的继续在跑,有的继续在走,有的则已经停下来不走了。”他说。

周牧之进一步指出,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水准和管理组织水平的提高,集聚对提升经济效率、丰富城市生活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同时,作为集聚的负面效应,不仅有可能引发大城市病,

在宏观上产业和人口的过度集中也会引起以地区差距为代表的国土不均衡发展等问题。

而这,正是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趋势之二城市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三大城市群迅猛发展的缘由,要归因于持续30多年的对外开放,以及由开放带来的大交流。张仲梁所形容的“停下来不走”的城市,则大多有着开放度仍然不高,与外界交流不畅的弱点。

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排列的前20名城市中,5个经济特区和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有9个位列其中,即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宁波、青岛、厦门、大连、福州。三大城市群中,有11个在前20名,其中珠三角3个、长三角6个、京津冀2个。这些综合发展名列前茅的城市,无一不具有持续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实现大交流、大融合、大交易的特点。

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提供的数据分析:

在商务环境方面,在全国排名前12位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了10席,分别是京津冀的北京(第1)、天津(第7),长三角的上海(第2)、杭州(第6)、南京(第9)、宁波(第11)、苏州(第12),珠三角的广州(第3)、深圳(第4)、东莞(第10)。另两席为西南的开放重镇重庆(第5)和成都(第8)所据。

在开放度方面,在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有15席。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分据第1、第2和第3位。

在交流方面,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有10席,其中长三角有6席,京津冀占2席,珠三角占2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别为第1、第2和第3。

三大城市群引领着中国的开放经济、交流经济,承担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

作为对外开放重要指标的利用外资方面,珠三角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城市的8.9%;长三角占23.5%;京津冀占11.9%。三大城市群合计占全国城市的44.3%。

三大城市群的工业外资企业比重,珠三角为27.6%,长三角为25.1%,京津冀为18.6%,均远高于全国295所城市14.4%的平均水平。

在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的货物出口额,珠三角城市群为全国城市出口总额的23.7%;长三角占44%;京津冀占5.5%。三大城市群合计创造了全国城市出口总额的73.2%。

在三大城市群举办的国际会议数,合计更是占到全国城市的80.2%。

周牧之教授分析说,在全球化时代,全球供应链不仅谋求生产的低成本,还追求物质、库存和时间的低成本。因此,全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灵活快速的应对体制。三大城市群兴建的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和高铁等,为全球供应链在中国高效率运转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三大城市群的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占全国城市的43.6%;国际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合计占全国城市的67.8%;国际集装箱港集装箱吞吐量合计占全国城市的68.5%;高铁车次数量占全国城市的48.7%。

趋势之三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城市创新能力

“中国大城市群的形成是顺应信息革命下全球制造业重新整合要求的产

物。但在中国获得巨大工业生产力之际,世界却出现了全球性工业产品持续贬值、知识产品价值飙升的局面。”周牧之教授说。在这种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知识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左右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未来。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以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正不断提升,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在今天中国的专利授权量中,三大城市群合计贡献了58.9%,其中珠三角占全国的14.2%;长三角占33.5%;京津冀占11.2%。这三大城市群也是科研人员最为集中的地区,R&D人数占全国将近一半,为49.6%,其中珠三角为全国的12.5%,长三角为24.7%,京津冀为12.3%。体现优质企业数量的上市企业数方面,珠三角占全国的13.7%;长三角占29.3%;京津冀占12%。三大城市群合计占全国城市的55%。

周牧之教授分析说,提高知识经济接触效应的最佳途径是促使具有各种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同一空间,实现便捷、高速的相互交流和知识创新。作为拥有巨大人口和与世界交往大平台的大城市群,正是实现接触的多样性、意外性和便捷性的理想空间。他认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交流经济平台的大城市群,不但需要建设支撑知识经济、交易经济的物理性功能,还需要兼备能够容纳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人们的宽容性和多样性。

趋势之四有均衡发展理念的城市排名更加靠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城市发展的空间均衡理念和原则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一大趋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首席专家杨伟民认为,空间均衡就是在一定空间单元内,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均衡。确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和原则,对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推进绿色城镇化,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综合发展排列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深圳。

位列榜首的北京市,经济排名为第2,社会排名第1,环境排名则屈居第23位。被环境拖了大后腿的北京仍能排在第1,除了得益于经济体量大、品质较优之外,更得益于其在社会大项指标表现远超其他城市。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其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的数量非其它城市可比拟,导致其在生活品质、传承与交流两个中项排名中都位列全国之首。

上海虽为亚军,实与北京不相上下。其经济排名为全国第1位,社会排名第2位,环境排名第5位(环境大项中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质量两个中项则排在全国城市的第64和第24位)。上海经济和环境大项的排名都超过北京而屈居次席,原因在于与北京相比,上海在传承与交流方面有相当的差距,在生活品质方面也排在北京之后。

深圳后来居上,超过广州而成为全国城市发展综合排名的季军,改“北上广”为“北上深”。其经济和社会大项分别居于第3位和第11位,而环境大项位列第1位,其中贡献最大的空间结构中项排名第3位,其次是环境质量中项排名位列第10位。

综合排名紧接深圳位居第4位的广州,经济、社会、环境大项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5位、第11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排位靠前城市的“空间”固然是相对“均

衡”的,但“空间失衡”问题在大部分城市中仍普通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即使是排列靠前城市,也还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空间失衡问题。如北京的环境排名就比较靠后,而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其社会大项中的“社会治理”指标,在295

个城市中只排第113位。

杨伟民指出,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当地的人口规模以及为提高生活水平进行的经济开发超出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空间失衡了。若一味强调就地实现小康、实现现代化,就挡不住这类区域根据“发展权”进行的经济开发,也就无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

可以说,实现“空间均衡”的发展,既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潮流,又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趋势之五重视绿色发展的城市更具魅力

发展追求与环境制约的矛盾已经困扰了中国几十年,至今未能有效破解。《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显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本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绿色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循环发展的基础,如环境努力、资源效率、经济结构、经济效率、城市设施等。周牧之教授说,与单纯鼓励“硬”的指标,如GDP、铁路、公路、楼宇建设的指标不同,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倡导的是发展品质。其追求的“绿色”不是狭义的环境因素,而是突出绿色发展的广义概念,背后包含着经济品质、空间结构、生活品质和人文社会等深层内容。

综合发展排名前20位的城市,基本也都是在这些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城市,如深圳、上海、福州、广州、佛山、厦门、苏州7个城市同时进入了环境排名的前20位,其中深圳和上海进入了前10位,成为兼顾发展与环境的城市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排名居第1位的北京,环境排名则跌落出前20名。北京在水土禀赋条件并不好的情况下,在环境大项的49个小项中仍有一些是名列前茅的,如国家环境保护城市指数(第8位),单位GDP能耗(第3位),公共交通路网密度(第1位),轨道交通线路里程(第2位),公共汽车拥有量指数(第2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第3位),燃气普及率(第1位)等。但环保投入财政收入比(第260位)、人均水资源(208位)、空气质量指数(第269位),PM2.5指数(269位)等指标都排列靠后。这里既有自身环保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的影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综合发展前20位的排名,显示有两个“塌陷”的地区:一个是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口众多的中原地区,一个是作为中国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

中原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呈“双低”状态。以河南省为例,虽然人口众多,但大多仍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郑州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综合发展排名位列第26,其中表现最好的是社会大项排名,居第13位。经济大项排名第23,在省会城市中也还算比较好的,但其环境大项的排名为第246,其中的环境质量在295个城市中排列第280名。与此相关,郑州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排在第15位,但国际游客数却只排在第48位。包括商务环境、开放度和创新创业三个小指标的发展活力中项指标,只排在第40位。

东北地区只有沿海城市大连名列综合排名第19位,东北的省会城市则无一进入前20位。与郑州相似,东北各省会城市的社会功能、经济基础也都还是比较好的,例如沈阳的社会和经济大项分别排名第14和第16。“塌陷”首先表

现在环境指标上,特别是其自然生态和环境质量的表现不佳,分别排名第185

位和第190位。

值得一提的是,呼伦贝尔市在全国城市环境排名中位居第3位,是整个北方地区唯一进入环境排名前20位的城市。

以资源富饶而著称的东北,经过几十年资源开发,大部分地区已沦为自然生态和环境质量的“塌陷”地区,资源开发型的东北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杨伟民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要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绿色指标,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对照检查一下在哪些指标方面有差距,找到城市发展的努力方面。

趋势之六以文化充实城市内涵渐成新趋势

如果说,在以往20多年提速急行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周牧之教授所形容的“单纯鼓励‘硬’的指标,如GDP、铁路、公路、楼宇建设的指标”,建城、造城、扩城成风的话,在今天的大转折时期,则出现了以文化建设充实城市发展内涵、带动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方面,三大城市群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积累依然走在了前面: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三大城市群合计占全国城市的40.7%,其中珠三角为9%,长三角为20.9%,京津冀为10.8%。

博物馆、美术馆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29.5%,其中珠三角为4.3%,长三角为16.9%;京津冀为8.5%。

影剧院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33.3%,其中珠三角为6.4%,长三角为17.7%,京津冀为9.5%。

体育场馆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71.6%,珠三角为8%;长三角为占16.3%;京津冀为47.1%。

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26.3%,珠三角为6.1%,长三角为13.5%,京津冀为6.7%。

世界遗产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26.6%,珠三角为1.3%,长三角为11.4%,京津冀为13.9%。

文化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无可估量,仅以旅游业为例,三大城市群入境国外游客数合计占全国城市比重为53.22%,国内游客数合计占全国城市比重为27.28%。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采用辐射力概念界定城市某一功能为外部所利用的程度。

在文化体育辐射力排名前8位的城市中,有6个属于三大城市群,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分列前3位。

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的前2位是北京、上海,而在科技辐射力排名的前30位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了18席,前5位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均为三大城市群城市。

不重视文化建设、不重视文化传承、不善于处理文化遗存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城市,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徒有其表的空壳,是不可能有发展后劲和未来的。

这正成为中国诸多城市的共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凭借《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可以对中国城镇化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城市发展提供更明确的努力方向。中国城镇化需要一套标杆和参照系在宏观上可以作为城镇化政策的工具,在微观上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抓手,同时还可以作为对政策和规划进行评价的尺度。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认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为中国城镇化下一轮的转型提供了科学的指标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也对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挥棒”提供的坚实的学术支持。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有媒体披露说,这一消息公开后,很多城市都表示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沈阳、南京、 武汉、长沙、成都、郑州、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等都加 入了这场竞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家中心城市是部分省市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 对此,回应说,“陕西是过去西北局的所在地,大秦帝国也是从关中起来的。你们研究一下,可以考虑,如果衔接好,给国务院专 门写报告,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 热议国家中心城市的,还有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有城市入围或有望入围省市的代表。 “郑州是中国的中心,既是河南的省会,也是天地之中。”全国人大代表、着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在发言中说,在郑州建设国家 中心城市,可以对周边城市起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 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出更为强大的区位优势和吸引力。 地区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特征: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国家城市体系 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8]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9]中心城市 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经济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不仅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播、扩散的网络终端。文化交流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 猜你喜欢: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ab4071725.html,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思考 作者:马驰李海波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03期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城镇化发展不可避免成为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一届政府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寄望颇高,希望以此提振经济民心,实现新一轮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缺乏详尽需求分析调查、缺乏生态安全规划、缺乏持续资本运作配套、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等多个重点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将严重伤害中国基层百姓切身利益和信心。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思考,提出城镇化发展应真正了解基层民众的真实需求,应以自然生态安全为考核评价标准,应解决金融服务瓶颈和风险驾驭能力,应克制执政者的“GDP 渴望”和“规模冲动”,应保全民族文化和增加民族文化价值等建议,以资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 ;城镇化 ;金融监管 中国未来改革,必将全面涉及法治、经济、军事、教育、生态等多个深水区领域,而且任何领域皆任重道远,使命艰巨,不可急功近利。 基于为全国人民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实惠的初衷考量,城镇化发展是需要优先探讨的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镇化发展一直未中断,综合来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镇化进程差异巨大,相对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部分沿海城市和中部城市。大西北以及二三线以下城市发展还处于极低水平。同时,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工业用地挤占住宅、产业用地等情况突出,加上房价居高不下,大量投机因素的存在,导致本应该全面参与城镇化进程的广大乡村人口资源望而却步,土地使用效率反而大大降低。 一、中国城镇化的真正需求源自何处 城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和工业进步的自然结果。主要还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与人口资源分布之间的一个供需平衡关系。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来两极化现象,如:北上广等资源竞争过度的大城市、一些新兴城市大量房屋空置等现象并存,也触动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城镇化,让过度集中的大城市人口和资源流向二线乃至三线中小城市。这可视作一个比较合理的需求。 我们再从地方政府债务的角度考量城镇化的需求。在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多严重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不同声音。 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这意味着,2014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高达近2.4万亿元。然而,2014年8月初,《中国经济周刊》在对全国人大常委尹中卿专访的材料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经济辐射力,经济辐射半径 一、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城市网络体系。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要素、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体系的中枢神经,对处于该网络体系的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了某个区域的中心城市。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中心城市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在2005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是指那些在全国城市网络体中经济要素最为集中以及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城市,是对于全国经济具有相当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其发展能带动全国围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联系国外市场的重要窗口,是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领头者。 经济辐射力是中心城市辐射力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经济辐射力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吸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2]。本文将针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解析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容、辐射强度以及辐射围。 二、文献回顾 田(1987)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即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域围。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响力的复合指标,运用断裂点公式解出不同层级城市的影响区[3]。胡序威(2002)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以及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都市区地域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4]。娟(2003)则通过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围进行叠加划分出都市圈的围[5]。顾朝林(1991)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将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辐射[6]。王新生等(2000)指出,经济客体的空间影响围界定十分复杂,但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以省为例探讨了Voronoi图在经济客体空间影响围界定中的应用[7]。莉(2001)以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集合,构建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城市综合实力,确定各城市强弱影响区围,并据此预测省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8]。王法辉等(2004)引入划分GIS方法来划分城市吸引围[9]。

我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我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思考摘要:如何寻求中国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解决农 村的就业问题,发挥城市规模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地理优势和地方文化,实施城市化战略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和它的必要性。首先把握未来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趋势,其次提出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群对策? 城市化的含意及其指标众说纷纭,角度不同,见地也不同。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看,可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实施城市化战略对于我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可能性 今后20年是我国工业化中期发展时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工业化初期产业,如纺织、普通食品、普通建材等,已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难以再带动我国经济继续增长。目前,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已转向以机械电子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建材、建筑业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这些产业的未来需求量大、投资量多、资本技术密集,它们的发展无疑会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就决定了我国未来20年城市化必然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另外据估计,今后20年至少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人们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此对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和条件作一分析。从国内形势看,国内有效需求后劲不足,居民消费呈现疲软状态,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如何发挥少存款多投资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趋于成熟并走多从次化、纵深化、一体化发展,而第三产业未改变产业布局,进出口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消费。城市化战略为其提供了环境,并且逐步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从国际形势看,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中国要增强竞争实力为其向规模发展,而小城市小乡镇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经济战略优势、品牌战略,建立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小作坊,小工厂,小企业已不适应当代要求,走城市化战略是国际形势的要求。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表明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方向、趋势。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的趋势预测 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1997年)左右,今后将进入从3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出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一)大城市将比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居民收入水平高,虽然建设成本也相对高一些,但最终收益(收入减成本)还是比中小城市好。二是大城市功能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城市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三是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更强有力的带动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在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和重要的时候,在城市群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大城市的作用更加明显,原来独立发

最新中国各个省份城市

一、中国共有省级行政区34个,具体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23个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 东、海南、甘肃、青海、台湾。 5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 二、各市省会目录 1.北京市北京 2.天津市天津 3.上海市上海 4.重庆市重庆 5.河北省石家庄 6.山西省太原 7.陕西省西安 8.山东省济南 9.河南省郑州 10.辽宁省沈阳 11.吉林省长春 12.黑龙江省哈尔滨 13.江苏省南京 14.浙江省杭州 15.安徽省合肥 16.江西省南昌 17.福建省福州 18.湖北省武汉 19.湖南省长沙 20.四川省成都 21.贵州省贵阳 22.云南省昆明 23.广东省广州 24.海南省海口 25.甘肃省兰州 26.青海省西宁 27.台湾省台北 28.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 30.西藏自治区拉萨 3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32.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33.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 34.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

三、5 - 32省会的地级市与县级市 5.河北省(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 11个地级市: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衡水市。 22个县级市: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遵化市、迁安市、武安市、南宫市、沙河市、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霸州市、三河市、冀州市、深州市。 6、山西省城市(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 11个地级市: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 11个县级市:古交、潞城、高平、原平、介休、侯马、霍州、永济、河津、孝义、汾阳 7.陕西省(10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 10个地级市: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 3个县级市:兴平市、韩城市、华阴市。 8.山东省(17个地级市、31个县级市): 17个地级市: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 31个县级市:章丘市、胶南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滕州市、龙口市、莱阳市、莱州市、招远市、蓬莱市、栖霞市、海阳市、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新泰市、肥城市、乳山市、文登市、荣成市、乐陵市、禹城市、临清市。 9.河南省(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 17个地级市: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 21个县级市: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偃师市、汝州市、舞钢市、林州市、卫辉市、辉县市、沁阳市、孟州市、禹州市、长葛市、义马市、灵宝市、邓州市、永城市、项城市、济源市。 10.辽宁省(14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 14个地级市: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 17个县级市:新民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海城市、东港市、凤城市、凌海市、北镇市、大石桥市、盖州市、灯塔市、调兵山市、开原市、凌源市、北票市、兴城市 11.吉林省(8个地级市、1个州、20个县级市): 8个地级市: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 1个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0个县级市: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舒兰市、桦甸市、蛟河市、磐石市、公主岭市、双辽市、梅河口市、集安市、临江市、大安市、洮南市、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龙井市、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武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将力保这12座城市

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将力保这12座城市 2013-5-09 10:15 来源:战略论坛 一旦爆发战争,中国必须力保的12个城市。有你家吗?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会将其60%的军力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遏制中国。同时,美国正在试飞 X-51A超高音速飞行器以实现一小时内打击全球目标。面对美国到我们家门口的威胁,我们不禁要设想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突然打击,中国将力保的城市有哪些?下面是战略网小编整理的一旦爆发战争,中国必须力保的12个城市资料。大家都来看看有你家吗? 第1个受保护的城市:北京 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其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居中国第二。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今天的北京拥有41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位居全球第二。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东经116度25分29秒。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第2个受保护的城市:上海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又称“上海滩”,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上海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举办过世博会。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地处中国漫长海岸线的最正中,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以及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上海全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89.3%,城镇化水平居全国首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02.33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第四的城市,次于澳门、香港、深圳;它的常住人口2302万,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是中国最大的工商、港口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第3个受保护的城市:成都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南)。成都横跨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两大自然景观,南部、中部海拔较低,西部海拔较高。成都兼有山景、平原、丘陵之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均气温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都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南与眉山相连,西与雅安、阿坝接壤。成都幅员面积12390k㎡,东西最大横距192km,南北最大纵距166km。 成都幅员面积12390k㎡,管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常住人口14047625人(截至2010年10月31日)。而四川的山区可能有的导弹发射井也使得成都特别受到保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