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解读

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解读

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解读
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解读

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解读

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卫生部出台了8项食品接触材料卫生管理办法,对塑料、橡胶、搪瓷、陶瓷、涂料等8类食品接触材料进行了管理性规定,但由于《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这些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废止。目前,我国正在构建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同步建立多项食品接触材料标准。在标准构建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涉及到整个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的原则性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在缺乏相应管理办法的情况下,急需建立相关标准,为现行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在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

出处,为其他配套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和规范的管理提供依据。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本标准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国卫办食品函〔2014〕454号),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牵头承担标准起草工作。主要起草人:张俭波、朱蕾、张泓、王竹天、邓陶陶、鲁杰。本标准修订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依据,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工作。2014年3月,评估中心启动标准修订工作。为了保证本标准能够充分解决相关问题,起草组向食品接触材料国家安全标准起草单位、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对于标

准体系中需要解决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对美国、欧盟、日本、欧盟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这些规定在我国监管方式和行业现状下的可行性。标准起草组组织召开了数次研讨会,对于标准制定原则、亟待解决问题、解决方式等内容进行研讨,并重点关注本标准与GB 968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相关的产品安全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问题。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2015年1月,起草组

将标准草案向相关专家、行业协会征求意见,共收到来自15家单位的50余条意见。针对收集到的意见,起草组与相关

专家、协会进行了沟通,根据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完善。2015年2月,将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向社

会公开征求意见并进行SPS通报。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一)关于标准名称为明确体现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及其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

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标准名称定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二)关于适用范围本标准控制的是所有可能和食品接触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的安全,因此范围中规定“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基本要求、限量要求、符合性原则、检验方法、可追溯性

和产品信息”,并明确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三)关于术语和定义此部分规定了本标准中涉及的13项

术语和定义。包括“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复合材料及制品”、“组合材料及制品”、“总迁移量”、“总迁移限量(OML)”、“最大使用量”、“特定迁移量”、“特定迁移限量(SML)”、“特定迁移总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SML(T))”、“残留量”、“最大残留量(QM)”和“非有意添加物质”。由于原标准体系中

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不能全面概括和明确描述标准所适

用产品的范围,因此,以《食品安全法》中“食品相关产品”、“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以及“食品经营用工具、设备”定义为基本依据,参考欧盟和美国相关定义,标准引入“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定义。此部分还对本标准中首次出现的术语“复合

材料及制品”和“组合材料及制品”进行了定义。有9项定义是与限量相关的术语,为了保证标准体系的一致,部分定义来源于GB 9685和目前已通过审查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此外,本标准还参考欧盟塑料法规,对“非有意添加物质”具体涵盖的产品范围进行了定义。(四)基本要求此部分规定了各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均应遵循的基本

食品安全要求,是本标准的统领性章节。1. 3.1-3.4基本要

求3.1-3.4条参考GB 9685中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的基本要求规定。其中,规定“不应对食品产生技术效果(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是为了防止部分企业在食品接触材料中

添加一些会对食品本身产生技术效果的物质,有意利用这些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对食品产生技术效果。同时考虑到目前市场上一些新型食品接触材料(如活性与智能材料)包装食品的目的就是对食品产生技术作用,故又规定“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旨在明确这一原则对于本身包装食品的目的即为对食品产生技术效果的食品接触材料除外,这类特殊材料应根据我国相关食品接触材料法律法规进行管理。2.非有意添加物质的控制非有意添加物质是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含有的杂

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和分解产品,是企业非有意添加的、不可避免存在的物质。由于此类物质的不可控性、复杂性以及存在的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对于此类物质的安全性评估和控制对于食品接触材料整个产业链的相关各

方控制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措施常常由于企业仅仅关注原料、添加剂等有意添加物质的合规性,或评估的复杂性而被忽略。因此,本标准3.5

条对于此类物质的控制进行了规定。此条明确对此类物质的评估和控制的责任人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并且对于此类物质的控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其迁移到食品中

的量不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造成食品成分、结构或色香味等性质的改变,不应对食品产生技术效果。3.阻隔层后迁移量低于0.01mg/kg物质的管理食品接触材料所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残留物质数量巨大,多数物质缺乏充分毒理学资料,

且迁移到食品中的量极其微量。因此,本标准起草过程中对于安全阈值法在食品接触材料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在标准中制定相关科学原则,避免大量的毒理学研究和评估工作。目前欧盟、美国等均将安全阈值法纳入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中对于迁移物质进行管理。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最初被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安全阈值的确定,通过对物质建立人体暴露阈值,认为物质迁移量低于该阈值时对人体健康无风险,为那些用量极低并且缺乏完整毒性数据的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依据TTC方法,如化学物质每日膳食暴露量低于90μg/人/天,则认为此物质的安全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认为,假定每人每日消耗1kg食物, 依据TTC评估,物质迁移量低于90μg/kg时,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假定我国每人每日消耗3kg 食物(极端情况),对应的化学物质迁移量应低于30μg/kg。因此,参考欧盟10/2011法规,本标准规定“对于不和食品直接接触的、与食品之间有有效阻隔层阻隔的、未列入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物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应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和控制,使其迁移到食品中的量不得超过0.01mg/kg”。设定安全阈值为0.01mg/kg,远低于30μg/kg,认为是可接受的安全阈值。此外,考虑到有效阻隔层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或延缓迁移的发生,有效阻止食品接触材料中物质的迁移,有助于降低迁移物质带来的风险,使其迁移量

达到低于0.01mg/kg的要求,故规定这些物质与食品之间有有效阻隔层阻隔。考虑到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及纳米物质风险较高,不适用于TTC方法,因此标准规定这些物质不适用于此原则,即不经安全性评估不得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此外,为了保证此类物质的安全性,标准明确生产企业为此类物质安全性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对这些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估和控制。4.复合材料、组合材料和共混料的管理目前,我国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是按照各类材质产品分别设置相应产品安全标

准的形式管理的,对于复合材料(如多层纸塑复合材料)、组合材料(如包含有多种材质的厨房小电器)和共混料的管理并不明确。因此,为了规范此类产品的管理,控制其使用安全,本标准3.7条明确这三类材料及制品中的不同材质材料符合相应产品安全标准即可。另外,为进一步保障此类产品的安全,按照风险评估的原则,本标准还规定当组成这三类材料的不同材质材料标准规定了相同项目限量时,最终制成品整体应符合该项目的最小限量值。5.对生产过程的要求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对于保证产品安

全至关重要,为了规范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和流通,国家卫生计生委立项制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目前该标准已通过主任会议审议。为了进一步明确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与生产规

范进行有效衔接,本标准3.8条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五)限量要求按照食品接触材料标准框架的设置,食品接触材料具体的限量要求在GB 9685

和相应产品安全标准中规定。为了进一步明确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应符合的哪些相关限量要求,保证本标准与GB 9685、相关产品标准的衔接,本标准第4章分别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总迁移量应符合相应产品安全标准中对于总迁移

限量的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物质的使用量、特定

迁移量、特定迁移总量和残留量等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于最大使用量、特定迁移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和最大残留量等的规定。”。(六)符合性原则由于我国对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安全性管理根据不同产品层级通过不

同标准来管理,即成型品、原料和添加剂分别通过不同标准来管理。为了明确此种管理方式,利于使用者在判定产品合规性时准确找到应查询的标准,本标准第5章明确了各类标准的符合性原则。(七)检验方法第6章对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检测应遵循的检测方法标准进行了原则性要求。6.1条明确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检测时应首先符合《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和GB 5009.15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预处理方法通则》两项检测方法基础标准的要求。当产品安全标准中对于这两项检测方法基础标准规定的

内容有特殊规定时,应按照产品标准的规定执行。此外,6.2条参照GB 9685-2008标准中对于检验方法的要求规定在有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情况下,应按照标准规定执行,在无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经充分技术验证的方法。(八)可追溯性为了保证整个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供应链上信息的可获得,更好的保障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安全,参考欧盟框架法规的要求,本标准第7章规定了产品可追溯性的要求。7.1条明确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商是实现产品可追溯性的第一责任人,其应建立产品追溯体系,通过建立该体系达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在各阶段的可追溯

性的要求。7.2条对于企业建立的追溯体系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规定。(九)产品信息目前我国尚未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标识信息有统一规定,而此类产品种类繁多,用途多样且用法复杂,缺乏统一的标识信息要求,不利于产品追溯和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评估,且不能指导使用者正确使用产品。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其使用,本标准对于产品信息进行了统一规定。8.1条规定了总体要求。8.2条明确产品信息由标签、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明三部分组成,且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的目的是保证下游企业有足够信息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进行安全性评估。8.3条规定了产品信息中应标识的内容。由于符合性声明是下游企业和监管部门审核产品合规的重

要凭证,因此8.4条特别对符合性声明应包含的内容进行了

规定。为了利于相关各方能够简单、快速的获知产品属性,8.5条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方式,规定

应在产品上注明“食品接触用”、“食品包装用”等字样或加印、加贴调羹筷子标志。对于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产品,正确的使用方法对于保证产品安全至关重要,故8.6条对此类特殊产品的标识信息内容进行了特别规定。8.7条对于标示位置进

行了规定。(十)附录A调羹筷子标志矢量图附录A展示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可选择标识的调羹筷子标志矢量图。此图是考虑我国居民日常使用餐具特点进行设计的。

三、国外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本标准参考了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法规和文件,主要包括欧盟1935/2004《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框架法规》、欧盟10/2011《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和制品法规》、欧洲委员会食品接触材料决议、美国FDA联邦法规第二十一章(21CFR)、食品接触物质通报(FCN)、日本相关塑料协会行业标准、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BfR)建议等。

标准起草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法规和文件对食品接触材料及

制品的相关管理规定,综合考虑我国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着: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 《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一)人数 应到人数:67 实到人数:55 (二)一日行程 1.08:10 从学校出发 2.08:30 — 09:40 参观黄石二中 3.09:45 — 10:30 游黄石市人民广场 4.10:40 — 11:40 游团城山公园 5.12:00 — 13:30 参观湖北师范学院 6.14:20 — 15:50 游西塞山 7.16:00 从黄石返程 (三)详细记录 1.出发前的集中训话 冯凯主任:咱们整体代表鹏程中学的形象,各班每位同学代表着班级形象,希望大家进入景区后,除了脚步,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 不要在参观景区高声喧哗,嬉闹;要讲究卫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塑胶运动场…… 注意安全,水边、林深处不要涉足…… 2.黄石二中行政办公楼 王耀杰书记获悉我们的来意后,马上指示学校党办主任联系教务处的曾主任负责接待;

费新岸校长:你们是从李家坊隧道过来的吧,鹏程中学是大冶的名校呀。今年高一年级有十几个鹏程的学生吧(随行的曾主任更正道:有二十多人)今天有些不凑巧,高二、高三年级在举行考试,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都设了考场,因此,教学区无法参观,就让曾主任带着你们参观一下学校的运动区和生活区吧! 3.湖师1号食堂的餐厅 大学食堂的物美价廉、全面、优质、快捷的服务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固然令人难忘,但是用餐者的文明与素养则更是令我们惊讶之余,陡增几分钦佩,食堂中不锈钢的桌面与大理石的地面在穿梭不断的千百名用餐者的自觉“呵护”下,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边,有人说他见到了奇迹,也有人说他体会到了什么叫“高素质”。那边,三(3)班...及三(4)班、三(5)班几位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主动将我们的同学用餐后餐桌上的不锈钢餐具和各种饮料瓶送到了回收处。 4.上、下车时总有一些不为自己、只为别人而忙碌着的人 一辆7路车,还有一辆12路车,总有四个忙碌的身影:....,“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收集垃圾的、拾旧捡废的有条不紊,他们是有觉悟的志愿者——....……,甘于平凡却又能创造不平凡的他们是三(3)班的脊梁。 (四)回家 早些回家,你可以提前将喜悦与家人分享;赶紧回家,我能够马上写出一篇经典的游记; 快快回家,你我可以将疲倦肆意地冲洗,将甜蜜温柔地带进梦乡。 是夜,陈赐的家长在分享了儿子的喜悦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打通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高度赞扬、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今宵注定难眠,天已漆黑,三(3)班还有学生未归家,因为,影响学习的无情杀手,除了看小说,还有上网……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河南省初中人教版地理学科教材跟进培训会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杨惠茹 一: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3篇

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3篇现代社会中很多都是三口之家,在这里,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实在大多数养尊处优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1人们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天,我往居委会劳动了一天。 当我在亲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华。劳动确切很辛劳,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类感受是作为一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这一天,(至因而哪天,你自己写好了)我往居委会干了一个上午的活儿,居委会的负责人让我往小区里面刮小广告。我兴奋的应承了下来,心想,弄小广告有甚么不轻易的,拿手一撕不就成了!因而信心满满的拿着负责人给我的铲子和水桶就走了,谁知道事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不小。 我先找到一个贴在地上的小广告,貌似真的很难弄,拿铲子刮了半天也没有太大的结果, 本想放弃,然后往干点别的事情,但是不伏输的性情使我想到,还没有甚么事情能够难倒我呢,然后,我就在哪里冥思苦想,想主张我就忽然想起一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时候的情形了,被水冲过的地面上的小广告,很轻易就掉了,所以

我想到了,将小广告上面弄上水,等了2,3分钟,果然,很有效果,拿手轻轻一撕,小广告就掉了。 看到自己想到的方法获得了成果,当时心里挺兴奋的,因而更加满怀信心,往劳动了! 呃&经过一番努力以后,被我清除过的地方确切看着干净,整洁多了。 我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动手动脑解决了题目是我收获最大的,学习亦是如此吧! 通过这次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入的体会。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管是会还是不会,你都要有勇气面对它,尝试一下。做了,你是困难的领导;不做,你是困难的俘虏;而我在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本身的不足。 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2现代社会中很多都是三口之家,在这里,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实在大多数养尊处优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可能由于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吧!有的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那种爱不是真实的爱,那是溺爱。说到这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就变成了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确当务之急。所以,做家务便成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选择。 做家务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实在,在做家务的进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整理物品,如何把家务干的又快又好。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家务就像是学习,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 2020修改后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新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

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5)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 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 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 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 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 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 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 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 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 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 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 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 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 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 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 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 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 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 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 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逐步形成 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 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 段的地理学习,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观念打下 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 习,以强化学生的这一观念。为什么说自然环境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需 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课程标准》沿用地理学 界一般的认识方法,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 灾害三个方面安排有关内容,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 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认识自然环境是“地理1”的主体内容,本模 块涉及自然地理学中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 生物、土壤等内容。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 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 内容,将很难做出选择。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 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没 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 上把握自然环境。所以,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 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 响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 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哪 些过程应视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 程”?首先,这些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

初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教学文案

初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初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一、活动目的: 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辽油一高”的风采。 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活动时间: 寒假。 四、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普法宣传,进行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 2.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 3.为社区居民分发报纸; 4.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 5.收集社区废品卖掉处理,将挣的钱用于社区公共建设.,为社区买几盆花。

6.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7.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五、活动心得: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我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刘胜国 今年开始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暑假对新课标的研读,使我感触颇多,特别是聆听有关专家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我对新一轮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我对地理新课标的学习体会: 一、地理新课标更切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活需要 新课程内从学生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选取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社会,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学习更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地理新课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从侧重教学结果转向侧重教学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组织者的身份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改变以前的灌输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等,也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感性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 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 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4、教师必须写好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三、地理新课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题材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

实践报告: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一)人数 应到人数:67实到人数:55 (二)一日行程 1.08:10 从学校出发 2.08:30 — 09:40 参观黄石二中 3.09:45 — 10:30 游____(省、市、区、县)人民广场 4.10:40 — 11:40 游团城山公园 5.12:00 — 13:30 参观湖北师范学院 6.14:20 — 15:50 游西塞山 7.16:00 从黄石返程 (三)详细记录 1.出发前的集中训话 冯凯主任:咱们整体代表鹏程中学的形象,各班每位同学代表着班级形象,希望大家进入景区后,除了脚步,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 不要在参观景区高声喧哗,嬉闹;要讲究卫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塑胶运动场…… 注意安全,水边、林深处不要涉足…… 2.黄石二中行政办公楼

王耀杰书记获悉我们的来意后,马上指示学校党办主任联系教务处的曾主任负责接待; 费新岸校长:你们是从李家坊隧道过来的吧,鹏程中学是大冶的名校呀。今年高一年级有十几个鹏程的学生吧?(随行的曾主任更正道:有二十多人)今天有些不凑巧,高二、高三年级在举行考试,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都设了考场,因此,教学区无法参观,就让曾主任带着你们参观一下学校的运动区和生活区吧! 3.湖师1号食堂的餐厅 大学食堂的物美价廉、全面、优质、快捷的服务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固然令人难忘,但是用餐者的文明与素养则更是令我们惊讶之余,陡增几分钦佩,食堂中不锈钢的桌面与大理石的地面在穿梭不断的千百名用餐者的自觉“呵护”下,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边,有人说他见到了奇迹,也有人说他体会到了什么叫“高素质”。那边,三(3)班...及三(4)班、三(5)班几位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主动将我们的同学用餐后餐桌上的不锈钢餐具和各种饮料瓶送到了回收处。 4.上、下车时总有一些不为自己、只为别人而忙碌着的人 一辆7路车,还有一辆12路车,总有四个忙碌的身影:....,“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收集垃圾的、拾旧捡废的有条不紊,他们是有觉悟的志愿者——....……,甘于平凡却又能创造不平凡的他们是三(3)班的脊梁。 (四)回家

解读初中地理新课标

解读初中地理新课标 把握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陈澄 一、地理新课程10年新气象 10年来,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新课程也给学校地理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首先,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活动式教学正愈来愈多地为大家所采用。 其次,课程标准确定了区域地理的“1-4-5-5”设计思路,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种课程设计思路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 再其次,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地理学习评价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评价机制正在形成,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 二、坚持巩固深化课程理念 此次修订的原则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第一,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第二,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不变。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 第三,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相结合。 第四,坚持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课程内容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第五,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课程内容的绝大部分条目保持不变,坚持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保持不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保持不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心地位,制订有效的目标。 三、多方法区域综合定“基础” 此次修订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前言部分课程性质的阐述重新进行了改写,二是修订工作重点放在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

2016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皋兰四中2015-2016学年度学生寒假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四、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工厂、乡镇企业……),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3、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村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乡村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当地资源状况调查 8)中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9)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中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11)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3)以春节习俗为主题调查研究当地“年风”“家风”。 14)中学生上网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5)假期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16)关于春节、元宵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关于春联、节日美食的调查研究 17)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18)关于中学生压岁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研究

关于初中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关于初中中学地理新课程 标准学习心得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认真学习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多,感悟颇深。义务段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初中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一、对于教材有了新的感受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日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地理教研员佟艳姣 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2004年春完成修订稿,2007年成立新的修订组,包括院士、课标组成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2010年成立三个委员会,2011年4月,修订稿经地理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订。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初,经教育部党组、中央领导审批通过后,由教育部颁布,称2011年版。 一、修订的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始终坚持维持教学的基本稳定,内容框架、设计思路不变;分吸收各方意见,并就实验反馈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语言修饰;规范文本内容的表述(根据统一要求);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改革方向,适当考虑教学实际的原则。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等、“实施建议”

我校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我校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 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 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 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工厂、乡镇企业……),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3、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村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乡村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当地资源状况调查 8)中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课标解读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课标解读教学设计 Eighth grade geography Volume I "industry" c urriculum standard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d esign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课标解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xx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中国地理”的“经济与文化”主题中提出如下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状况。 二、课标解读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本节是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第三节,是关 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课标的具体要求来看,本 节内容需要突出强调的是通过不同地图的地理信息的收集、对比、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训练学生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 布图,了解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但考虑到影响工业分布因 素多且复杂,初中生还不具备建立全面分析工业分布区位因素的

能力,教材简化学习难度,只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工业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江、沿海地区的这一突出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归纳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在东部大中城市的特征。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做能力的提升,但学生对高科技产品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用丰富有趣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突出介绍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多且复杂,初中生很难在现阶段对此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归纳,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在“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学习中,教师要设计好问题,降低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难度,只要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工业分布存在东西部差异及工业中心主要沿江沿海分布的突出特征即可。 2.活动设计应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本节内容需要学生理解的较多,而有些工业部门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单凭教师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学生经常遇见的一些经济现象或接触到的工业部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一: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5.内容更为丰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标准》中还增加了"实施建议"这部分内容,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编写等,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使标准更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四:新《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