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版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完整版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完整版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完整版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在自然界中,大到天体的相互作用,小到基本粒子间的作用,都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它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遵循的共同规律,应用非常广泛?因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内容提出了如下要求:

1、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2、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提出本次教学设计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

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一节的知识(提问学生,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

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P=mv

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组物体通常称为系统。

外力:系统内的物体受到系统外的物体的作用力。

内力: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进行新课

“动量守恒定律”属于规律教学的范畴,教学过程应依照规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展开:

1、认识规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规律并明确其意义

3、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

4、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5、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1和4结合,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

然后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定律的联系,用牛顿定律推导动量

1、回顾实验:验证碰撞中的不变量,引出动量守恒定律

在第一节中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碰撞中的不变量mv,而第二节又定义了动量P=mv,也就

是说碰撞前后动量不变,即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Page8: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数学表达式:(1)系统作用前、后总动量:p1+ p2=p1'+ p2'

m 1M+mV2=mM +mV2

(2)相互作用的物体1和物体2的动量变化:

p 1 — p 1 = — (p 2 — p 2)或Ap 1= - △p 2

(3)系统总动量的变化:Ap总=0

4、用牛顿定律自己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1 )推导过程(先板书,带领学生一步步推导,然后再打开ppt,不可只照着ppt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碰撞过程中1、2两球的加速度分别是:

a1 F,m i,a2尸行2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1、F2等大反向,即F仁-F2 所以:

m i3i = - m 282

碰撞时两球间的作用时间极短,用t表示,则有:

a1 ------------- ,a2 ----------

t t 代入并整理得m1V1+m2V2=m1V1 +m2V2 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结合前面的

实验探究,不难发现,此理论推导结果与实验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2、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1、研究对象——系统

2 、研究的是某个过程,必须有两个状态(始、末状态)

3 、合外力是系统总动量发生改变的原因,而内力只能影响系统各物体的动量,不会影响系统的总动量。

4 、动量守恒指的是总动量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时刻守恒,而不是只有始末状态才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

1 、参照物的统一性:

2 、状态的同时性:

3 、方程的矢量性:

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

(另一个最基本的普适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动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

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例

如静止的原子核发生B衰变放出电子时,按动量守恒,反冲核应该沿电子的反方向运动。

但云室照片显示,两者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

微子假说。由于中微子既不带电又几乎无质量,在实验中极难测量,直到1956年人们才首

次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2000年高考综合题23②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实设计的)。又如人们发现,两个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在电磁相互作用下动量似乎也是不守恒的。这时物理学家把动量的概念推广到了电磁场,把电磁场的动量也考虑进去,总动量就又守恒了。

3、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作用。(理想化条件)

②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③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

作用力。

④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

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⑤全过程的某一阶段系统受合外力为零,该阶段系统动量守

恒。

5、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1 )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

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被研究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

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要采用程序法对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所研究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2 )要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弄清哪些是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作用

的外力。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条件,判断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3)明确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过程,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

即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初动量和末动量的量值或表达式。

注意:在研究地面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时,各物体运动的速度均应取地球为参考系。(4)确定好正方向建立动量守恒方程求解。

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

在应用中进一步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熟练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 方法。通过知识的使用,使自己对识记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注意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 和师生的交流。

.1、(2011?畐建理综?T29(2))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 m ,速度大小为 v 的A 球与质 量为2m

静止的B 球碰撞后,A 球的速度方向与碰撞前相反。则碰撞后 B 球的速度大小可 能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 0.6v

B. 0.4v

C. 0.3v

D. 0.2v

【答案】选A.

【详解】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规定A 球原方向为正方向,由题意可知 vA 为负值,则,

因此B 球的速度可能为0.6v ,故选A.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A 、B 两小车中间有一弹簧,如图所示,用手抓住小车并将弹簧压缩

后使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将两小车及弹簧看做一个系统,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C

D. 无论何时放手,两手放开后,在弹簧恢复原长的过程中,系统总动量都保持不变,但系 统的总动量不一

定为零

3、质量为30kg 的小孩以8m/s 的水平速度跳上一辆静止在光滑水平轨道上的平板车,

已知

平板车的质量为90kg ,求小孩跳上车后他们共同的速度。

解:取小孩和平板车作为系统,由于整个系统所受合外为为零,所以系统动量守恒。 规定小孩初速度方向为正,则: 相互作用前:v1=8m/s , v2=0, 设小孩跳上车后他们共同的速度速度为

v ,由动量守恒得

D )

A. 两手同时放开后,系统总动量守恒

B. 先放开左手,再放开右手后,动量不守恒

C. 先放开左手,再放开右手后,总动量向左

m1v1

mlvl=(m;+m2)v 2

V = =2m/s,数值大于零,表明速度方向与所取正方向一致。

课后习题,加强巩固

1、气球质量为200 kg,载有质量为50 kg的人,静止在空中距地面20 m高的地方、气球下悬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绳子,此人想从气球上沿绳慢慢下滑到地面,为了安全到达地

面,这根绳长至少应为___________m (不计人的高度).

2、甲乙两船自身质量为120 kg,都静止在静水中,当一个质量为30 kg的小孩以相对于地

面6 m/s的水平速度从甲船跳上乙船时,不计阻力,甲、乙两船速度大小之比:v甲:v乙

3、一辆平板车在光滑轨道上作匀速运动,它对地速度V1=5m/s,车与所载货物的总质量

M=200kg ,现将m=20kg的货物以相对车为u=5m/s的速度水平向车后抛出,求抛出货物后车对地的速度为多少?

注意:矢量性、同系性、瞬时性

最后,介绍几种动量守恒定律常见的物理模型

一、碰撞:牛顿摆(带仪器,现场演示、讲解)

二、子弹打木块

三、反冲:喷气式飞机,火箭,人船模型(插入一则与之相关的人人网小笑话,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印象深刻:一物理学霸和女朋友在公园的小湖上划船,两人分坐在船

头和船尾。突然学霸提议两人对调位置,调完之后他拿出卷尺量了船的位移和船的长度,然后说:“原来你有一百二十斤啊!”然后。。。)

四、爆炸:烟花,原子弹

【课堂小结,为下一堂课做铺垫】: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知道了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条件和解题步骤,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规范解题。同时,我们简明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常见的几个物理模型,那么下节课,我们就针对这些具体的模型展开细致的讨论,同学们可以先结合所学内容思考一下。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分层教学目标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法分析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1.&n bsp;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第 第PAGE #页共17页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 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主要推广了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在荒漠上发展灌溉农业,举世瞩目。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引进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化北部新区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北部新区师资队伍实际,拟面向部分重点院校公开择优招聘20xx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为确保此次招聘公开、公平、公正进行,特制定本简章。 (三)教学目标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二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

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周(10.8—10.14)第四课时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 【考纲解读】 1.会用实验装置测速度或用其他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速度大小. 2.验证在系统不受外力的作用下,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时总动量守恒. 【重点难点】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知识结构】 一、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 1.方案一 实验器材:滑块(带遮光片,2个)、游标卡尺、气垫导轨、光电门、天平、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实验情境:弹性碰撞(弹簧片、弹性碰撞架);完全非弹性碰撞(撞针、橡皮泥)。 2.方案二 实验器材:带细线的摆球(摆球相同,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实验情境:弹性碰撞,等质量两球对心正碰发生速度交换。 3.方案三 实验器材:小车(2个)、长木板(含垫木)、打点计时器、纸带、天平、撞针、橡皮泥、刻度尺等。 实验情境:完全非弹性碰撞(撞针、橡皮泥)。 4.方案四 实验器材:小球(2个)、斜槽、天平、重垂线、复写纸、白纸、刻度尺等。 实验情境:一般碰撞或近似的弹性碰撞。 5.不同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测速度的方法不同:①光电门(或速度传感器);②测摆角(机械能守恒);③打点计时器和纸带;④平抛法。还可用频闪法得到等时间间隔的物体位置,从而分析速度。 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四)注意事项 1.入射球质量m1应大于被碰球质量m2。否则入射球撞击被碰球后会被弹回。 2.入射球和被碰球应半径相等,或可通过调节放被碰球的立柱高度使碰撞时球心等高。否则两球的碰撞位置不在球心所在的水平线上,碰后瞬间的速度不水平。 3.斜槽末端的切线应水平。否则小球不能水平射出斜槽做平抛运动。 4.入射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否则入射球撞击被碰球的速度不相等。5.落点位置确定:围绕10次落点画一个最小的圆将有效落点围在里面,圆心即所求落点。6.水平射程:被碰球放在斜槽末端,则从斜槽末端由重垂线确定水平射程的起点,到落地点的距离为水平射程。

经典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练习题(附答案)

·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由于v 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 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和O/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 m 1OP=m 1 OM+m 2 (O/N-2r)即可。 注意事项: ⑴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 ⑵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 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⑶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⑷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两小球将不再同时落地,但两个小球都将从斜槽末端开始做平抛运动,于是验证式就变为: m 1OP=m 1 OM+m 2 ON,两个小球的直径也不需测量 《 实验练习题 1.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m 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作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 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作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A 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上图,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标在间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____段起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___段来计算A 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格填“AB”或“BC”或“CD”或“DE”)。已测得 小l车A的质量m 1=0.40kg,小车B的质量m 2 =0.20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 前总动量=__________kg·m/s. 碰后总动量=_______kg·m/s 2.某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 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南海市大沥高级中学刘桂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 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

为 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 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 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 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 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16.3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16.3动量守恒定律 主备人:审核人:主讲教师:授课班级:【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和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系梳理” 【新知探究】 一. 设疑激趣,创设研究情境 设置悬念:鸡蛋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的营养食品,如果我将这只生鸡蛋用力扔出去,鸡蛋的命运会怎样? 演示:站在教室中部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竖直悬挂在黑板前的大绒布。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扔在绒布上鸡蛋没破。 教师从绒布下拿出那只鸡蛋并提问:如果站在同一位置将同一只鸡蛋以相同的力向墙上扔,会出现什么结果? 演示: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墙壁(墙壁上事先贴有白纸)。 学生:鸡蛋破了。 激疑:两种情况下鸡蛋与墙或布作用前的动量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作用后的 动量变为零,鸡蛋的动量变化是相同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鸡蛋出现不

同的结局? 教师:再请大家看一段录象。 教师演示课件:播放几个体育运动的视频录象(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背景下 依次出现亚运会跳高、拳击、跳马、吊环等比赛镜头)。 提问:看完这段录象后,我们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跳高、跳马、吊环运动员落地时为什么要落在软垫上?激烈的拳击比赛中,运动员为什么要戴拳击手套?以上这些问题是大家熟悉却不能科学解释的问题,也正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课件显示: 二. 分层展开,引导自主探究 1. 关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 ①提出假说 教师:要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物体的动量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你们先猜一猜看,物体的动量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甲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力有关。 学生乙猜想:可能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②定性验证 教师:同学们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这些假说是否正确?请你们操作第一个学习软件,先对两个实例进行定性讨论,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软件并相互协作讨论。 学生计算机显示:讨论题—— a.一辆以某一速度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要使汽车停下来即使它的动 量为零,如果你是驾驶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b.静止的足球,要使它运动起来即使它获得一定的动量,可用哪些方法? 请一学生回答对讨论题的分析结果:…… 学生归纳:物体动量的变化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 ③定量验证 提问:你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你如何验证? 学生提出观点:可以采用数学推导的方法。 教师:很好!数学推导的方法也称定量分析法,请大家继续研究。 学生:继续操作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推导。 学生计算机显示(动画):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初速度为v ,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该物体动量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v v'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一、目的:验证两小球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二、器材 斜槽,两个大小相同而质量不等的小球,天平,刻度尺、重锤线、白纸、复写纸、圆规、游标卡尺 三、原理 大小相同,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相碰,若碰前m1运动,m2静止,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定律有:m1v1=m1v1′+m2v2′。 因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只要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落地前运动的时间就相同,则小球的水平飞行距离跟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成正比。所以只要测出小球的质量及两球碰撞前后飞出的水平距离,代入公式就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由于v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也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图中分别用OP、OM和O′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m1OP=m1OM+m2(ON-2r)即可。 四、步骤

1.在桌边固定斜槽(如图实8-1),使它的末端切线水平,并在它的末端挂上重锤线。在桌边的地板上铺上记录纸来记录小球的落地点,在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位置O点。 2.用天平测出入射球质量m1和被碰球质量m2。 3.用游标卡尺测出两球直径d(两球直径应相等),在纸上标出O′点,OO′=d。 4.不放被碰球m2,让m1从斜槽顶点A自由滚下,重复若干次记下落地点平均位置P。 5.把被碰球m2放在斜槽末端支柱上(如图实8-2),使两球处于同一高度,让m1从A点自由滚下与m2相碰,重复若干次,分别记下m1、m2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N。 6.用刻度尺分别测出OP,OM,O′N,验证:是否成立。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略) 六、注意事项 1.入射球质量m1应大于被碰球质量m2。 2.两球发生正碰,碰后均做平抛运动,这要求通过调整支柱使两球等高。 3.入射球每一次都从同一高度无初速度释放。 4.在实验中,至少重复10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各小球的落点分别圈在里面,以确定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其目的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思考与注意: (1)小球a、b的质量ma、mb应该满足什么关系?为什么? ma> mb,保证碰后两球都向前方运动; (2)放上被碰小球后,两小球碰后是否同时落地?如果不是同时落地,对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在自然界中,大到天体的相互 作用,小到基本粒子间的作用,都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它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遵循的共同规律,应用非常广泛.因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内容提出了如下要求: 1、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 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2、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提出本次教学设计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 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 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专题复习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2019·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三二调)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其操作步骤如下: A.将操作台调为水平; B.用细线将滑块A、B连接,滑块A、B紧靠在操作台边缘,使滑块A、B间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C.剪断细线,滑块A、B均做平抛运动,记录滑块A、B的落地点M、N; D.用刻度尺测出M、N距操作台边缘的水平距离x1、x2; E.用刻度尺测出操作台台面距地面的高度h。 (1)上述步骤中,多余的步骤是______,缺少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动量守恒,需要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用测量量表示)。 2. (2019·浙江宁波高三上学期期末十校联考)如图1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选取两个半径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用游标卡尺测小球m1的直径如图2所示,则d=________ cm; ②安装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切线水平,再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标记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P;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B处,仍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两球发生碰撞,分别标记小球m1、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B的距离。图1中M、P、N点是实验过程中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三个落点位置,从M、P、N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s M、s P、s N。 依据上述实验步骤,请回答下面问题:

(1)两小球的质量m1、m2应满足m1________(填“>”“=”或“<”)m2; (2)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 3.(2019·济宁模拟)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 撞,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相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骤做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②按照如图所示的那样,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处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边缘处,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m1和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的距离,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 D、L E、L F. (1)小球m1和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点,m2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碰撞中动量守恒.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4.如图甲所示,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停着甲、乙两辆实验小车,甲车系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启动打点计时器甲车受到水平向右的冲量。运动一段距离后,与静止的乙车发生正碰并粘在一起运动。纸带记录下碰撞前甲车和碰撞后两车运动情况如图实乙所示,电源频率为50 Hz,则碰撞前甲车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甲、乙两车的质量比m甲∶m乙=________。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甲的前端粘有橡 皮泥,推动小车甲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乙相碰并粘合成一体, 而后两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甲后连着纸带,打点计 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大学物理实验《用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演示教学

实验八 用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1.观察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现象。 2.验证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全套,MUJ-5C/5B 计时计数测速仪,物理天平。 [实验原理] 设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碰撞前的速度为10v 和20v ,相碰后的速度为1v 和2v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2211202101v m v m v m v m +=+ (1) 测出两滑块的质量和碰撞前后的速度,就可验证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其中10v 和20v 是在两个光电门处的瞬时速度,即?x /?t ,?t 越小此瞬时速度越准确。在实验里我们以挡光片的宽度为?x ,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 ,即有220110/,/t x v t x v ??=??=。 实验分两种情况进行: 1. 弹性碰撞 两滑块的相碰端装有缓冲弹簧,它们的碰撞可以看成是弹性碰撞。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动量守恒外,它们的动能完全没有损失,也遵守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2 2 2211220221012 1212121v m v m v m v m +=+ (2) (1)若两个滑块质量相等,m 1=m 2=m ,且令m 2碰撞前静止,即20v =0。则由(1)、 (2)得到 1v =0, 2v =10v 即两个滑块将彼此交换速度。 (2)若两个滑块质量不相等,21m m ≠,仍令20v =0,则有 2211101v m v m v m += 及 22221121012 12121v m v m v m += 可得 1021211v m m m m v +-= , 102 11 22v m m m v += 当m 1>m 2时,两滑块相碰后,二者沿相同的速度方向(与10v 相同)运动;当m 1< m 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 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习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习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 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 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书P127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习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附答案)

(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所示,并将测得的各计数点间距离标在图上, A 点是运动起 始的第一点,则应选 __________ 段来计算A 的碰前速度,应选 __________ 段来计算A 和 B 碰后 的共同速度(以上两格填“ AB '或“ BC"或“CD"或"DE ”). A B C D E = U ------ r J-f * ... 小 1 8,40c m 1 2 10.50cm 1 9.08cm 1 6.95cm r } (2)已测得小车 A 的质量 m 仁0. 40kg ,小车B 的质量 m2=0 . 20kg ,由以上测量结 果可得:碰前 mAv++mBv= ____________________ k g ?m /s ;碰后 mAvA ,+mBvB= ___________ k g ?m /s .并 比较碰撞前后两个小车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是否相等 2.某同学用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 a. b 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 时先使a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 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 球放在水平槽上 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 球仍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 点。b 球落点痕迹如图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 I | I r 11 | H 111 30 (cm) 1 碰撞后b 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 ________ cm. 2 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答: ____________ (填选项 号) A. 水平槽上未放b 球时,测量a 球落点位置到O 点的距离 B. a 球与b 球碰撞后,测量a 球落点位置到O 点的距离 C. 测量a 球或b 球的直径 D. 测量a 球和b 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 E. 测量地面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3)设入射球a 、被碰球b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半径分别为门、r 2,为了减 小实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在小车A 的前端 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 A 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 B 相碰并粘合成 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 A 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 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 ,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天津市瑞景中学彭占军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 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

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 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 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 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 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 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三、学法分析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心、脑、手、口、眼的积极性,更容易主动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 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 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 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专题62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测) 【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 实验题(共5小题,每题12分)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中必须要求的条件是() A.斜槽轨道尽量光滑以减少误差 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C.入射球和被碰球的质量必须相等,且大小相同 D.入射球每次必须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 (2)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填选项号) A.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测量A球落点P到O点的距离 B.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A球落点M到O点的距离 C.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B球落点N到O点的距离 D.测量A球或B球的直径 E.测量A球和B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 F.测量释放点G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G.测量水平槽面离地的高度 (3)某次实验中得出的落点情况如下图所示,假设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入射小球质量m1和被碰小球质量m2之比为____________。 【答案】(1) BD (2) A、B、C、E (3) 4:1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通过平抛运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①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甲所示,并将测得各计数点间距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若要计算小车A的碰前速度以v A及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v共,应分别选择纸带的哪一段?(“AB”、“BC”、“CD”或“DE”) ②若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 m1=0.40kg,小车B的质量m2=0.20kg,那么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为多少?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为多少? 【答案】①BC,DE;②0.420kg?m/s;0.417kg?m/s. 【解析】 ①推动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故小车有个加速过程,在碰撞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故BC段为匀速运动的阶段,故选BC计算碰前的速度;碰撞过程是一个变速运动的过程,而A和B碰后的共同运动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位移,故应选DE段来计算碰后共同的速度. ②碰前小车的速度为诶:v A===1.05m/s, 碰前的总动量为:P=m A v A=0.4×1.05=0.420kg?m/s;

高三动量守恒定律物理说课稿

高三动量守恒定律物理说课稿 高三动量守恒定律物理说课稿 [编辑推荐]下面是xx为各位老师准备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说课稿 xx相信只有在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才能传授更多更完善的只是给学生,欢迎老师们参考xx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实验七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图1 二、数据处理 1.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 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如图1所示。 2.验证: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最后代入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注意事项 (1)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即m入>m被碰。 (3)实验过程中实验桌、斜槽、记录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不变。 误差分析 (1)主要来源于质量m1、m2的测量。 (2)小球落点的确定。(3)小球水平位移的测量。

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 1、如图2,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图2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将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由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止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小球m1从斜轨上S位置由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撞,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3)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 2、某同学用如图3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中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 图3 (1)安装器材时要注意:固定在桌边上的斜槽末端的切线要沿________方向。 (2)某次实验中,得出小球落点情况如图4所示(单位是cm),P′、M、N分别是入射小球在碰前、碰后和被碰小球在碰后落点的平均位置(把落点圈在内的最小圆的圆心),若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质量之比为m1∶m2=4∶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