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和启示资料讲解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和启示资料讲解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和启示资料讲解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和启示资料讲解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保证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的重中之重。丽水市在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在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有“全国样本”的成效。

丽水农村综合改革的理论意义

丽水农村综合改革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牛鼻子”,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户籍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带财产权进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探索性意义。

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在农村的实现路径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问题。丽水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探索“四权六证”模式,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突破了改革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得到有效保障,使农民真正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共享改革红利。

如何盘活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丽水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认真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赋予农民对落实到

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同时,稳步推进水利、林业改革,实现多领域创新突破,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增强农村发展融资能力。丽水还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行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鉴证、统一网络操作、统一平台建设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进行,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农民资产变资本,是对盘活农村资源、农民资产路径的有益探索。

如何使欠发达地区农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丽水通过农村综合改革,以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为龙头,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深化林权改革为支撑,突出产业扶贫,推动农民带财产权进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农村呈现出农民增收持续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实践表明,丽水农村综合改革为广大农民以改革主体的身份,平等参与新“四化”同步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取得了积极成效,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有益探索。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丽水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坚持以创新土地经营制度为先导,夯实农业集约化投入基础,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承包经营权,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同时,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

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迈进,发展现代农业。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丽水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品电商化、电商富民化”的农村电商特色发展之路,这也是独具丽水特色的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模式。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改革中,丽水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开创山区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丽水围绕“人往哪里去”,大力发展生态城市群,合理配置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小城市和中心城镇,提升其人口集聚功能。努力创建“最美县城”以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发展,推进八个县城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同时,着眼于“如何市民化”,努力深化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丽水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践启示

一、必须具备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心和政治勇气

丽水农村综合改革作为一项综合性改革,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改革理念上,由原来的“增长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二是在改革取向上,由原来“侧重效率”稳步转变为“侧重公平”的改革;三是在改革内容上,由原来的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四是在改革广度上,由原来仅限于农业、农村的自身改革转变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互动改革。由此可见,丽水农村综合改革并不仅仅是对原有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也是一种面向多个全新领域的

制度创新。

在此改革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依赖的惯性制约和农村传统复杂因素的影响,与既有的改革和新增的综合性改革叠加而生的矛盾将会逐步显现出来,形成了诸多影响综合性改革向着纵深发展的“暗礁”。这些“暗礁”解决的难度相当大。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丽水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坚定的信心和政治勇气,明确目标,一以贯之,遇到问题和困难不是一味地回避或绕道,而是努力寻求破解之策,科学筹划,稳妥推进,不仅激活了丽水农村社会,而且给予其他地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经验和启示。

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丽水农村综合改革实践证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准农村综合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丽水农村综合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够解放思想,结合当地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出台了符合丽水实际的农村综合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路子。

三、必须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

丽水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程的实践表明,任何改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直面问题和挑战,以披荆斩棘的决心和气魄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将农村综合改革推向深入。因此,必须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打好农村综合改革攻坚战。

同时,丽水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改革试点就是破解困扰多年问题的难得机遇。机遇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到信心足不足、积极性高不高、办法多不多、效果好不好。

丽水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践还告诉我们,要想改革取得成功,各级干部就必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牢记对党和人民的责任,惟党为念,惟民是举,不在意个人的进退得失,惟其如此,方能攻坚破难,化沟壑为坦途。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农民参与现代化之路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触及层次深,协调各方面利益、统筹推进的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农民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真正主体,尊重农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评判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深化改革所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创造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真正超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政府坚持只用政策去引导、用公共服务去吸引,切忌把提高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作为硬任务,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一哄而上。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参与现代化发展之路,尊重并激发农民的主动创造精神,并切实发挥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的作用。

五、必须注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政府之手”较多地介入农村资源配置,降低了农村经济发展效率,影响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丽水农村综合改革实践过程中,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日趋加大,特别是农副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日趋完善。在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之手”也并非一放了之,而是努力做到两只“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政府不越位也不缺位,重点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六、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从整体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同时,在农村综合改革进程中,改革的整体推进也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在综合改革实施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使之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丽水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农村综合改革进程,做好制度、政策的配套和衔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围绕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为主线,通过改革创新,整体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户籍管理制度和农业经营体系等各项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确权、赋权、活权,破解了农民转化为市民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其经验多有可圈可点之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直接构成并影响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的其中之一。自建国以来,政府就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远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家庭承包制是继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之后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三次的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成功的一步。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是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是解决农村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前提。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地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真正地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激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其关键是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只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才有意义,购买、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才有积极性,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有可能。只有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那些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才愿意把不便自己经营的土地转让出去,那些擅长经营农业的大户才能放心地接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发展起来。应当说,我国人地矛盾还将会长期存在,但只有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用改革发展的眼光,才能逐步地得到解决。 同时,只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觉利用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显著差别,即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还包括从事副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进城或就地务工经商办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必然要积累属于自己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发展自营经济,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就会逐渐形成起来。一旦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使农产品不断地丰富起来,当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就会利用自己的经营性资产,积极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才会成为可能。如果说我国农村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源地,那么家庭承包经营则是发育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引擎。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人们都把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合称为中国农民的两项“伟大创造”。它们不仅使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对中国的全面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解决了农村中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并因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姓名:刘霞班级:10环艺一班学号:20101107113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三变改革汇报材料

2018年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郭家庄则村土地 三变改革半年工作总结 一、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模式 2017年郭家庄则行政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领导、在村委会支持下独立运行的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构建“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群众(贫困户)”的运营模式,按照“一公告、三公示、一确认、三审核、一登记”流程进行三变改革(一公告:对土地三变领导小组及基准日公告;三公示:对人口核查、清产核资、集体入股进行公示;一确认:股东代表大会对人口核查、清产核资、集体入股的最终结果予以确认;三审核:三变改革方案、清产核资结果、成员大会决议报便民服务中心政府审核;一颁证:由县农业局颁发合作社登记证书),根据《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郭家庄则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全体股民选举股东代表60名,选举产生9人小组理事会、9人小组监事会。《郭家庄则行政村三变改革方案》、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章程》通过股东代表大会。设置合作社名称为:府谷县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最终确定“集体资产变股权、县产业扶贫整合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 二、合理划分股权,确保股民合法权益 郭家庄则村三变改革设“人口股”、“资金股”和“集体股”三种股 — 1 —

权,共计1285股;分别占比60%、16%、24%(其中人口股占比60%(771人),人口股每人1股,共计771股;资金股占比16%(县产业扶贫整合资金40万),每人占0.27股;共计205.6股,集体股占比24%,共计308.4股(其中包含贫困户每人1股共计贫困户优先股13股,在贫困户退出之日起归集体所有),县产业扶贫整合资金及村集体土地和人口作为股权分配基础,折股量化到每名成员,依人定股、人均0.27股、在册贫困户每人在 0.27股的基础上增加1股,以户颁证。 三、商定分红,实现收益最大共享 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本着“壮大集体、发展公益、实惠群众”原则,将年度利润依次提取12%公积金(集体股),用于发展生产、转增资本和弥补亏损;提取12%公益金,用于全村集体公益性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扶贫救助等;其余76%经与全体股东商定分配形式后,一次性分红按成员家庭占股比例分红到户。 四、选对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选择产业前景良好、投资回报率高、市场风险可控的规模化大红袍花椒种植、中草药种植、羊子养殖两个项目为切入点,与王家便民服务中心的大红袍花、羊肉合作社建立购销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当前各类资金、集体资源及成员股金,开垦武家峁村大善沟慌坡土地200亩,种植大红袍花椒8000余株,现已开垦大红袍花椒种植地80余亩,种植花椒2400余株,预计该项目在三至五年后,除去管护、肥料等支出,每株花椒收益达到200元左右。在马连坪村园则峁建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养殖基地,该项目计划占地600亩,建成以养殖、草场、采摘园为一体的种养殖基地,项目现已平整 — 2 —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探析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探析 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期待,掌握《决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标签: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这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并用“三个仍然”、“三个最”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作出精辟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一个战略任务,一个基本方向,一个根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1 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做得好,农民积极性就高,农业才能稳步发展。这不仅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新时期农村改革方向的深刻把握。 《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三大基本目标:其一、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其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为了这三大目标的实现,《决定》提出了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曲折起伏的阶梯状特征;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变动; 经济影响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 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基本趋势 观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大体看来,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前后连续的各个期间呈现出类似梯级的变动趋势或轨迹。 第一阶段: 1978~ 1984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变大。 1978年我国处在是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还在实行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的自由独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递增,但同时, 差距开始拉大。 第二阶段: 1985~1991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受到劳动力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 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致使广大以务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而沿海和部分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的以多种经营、多渠道就业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急速拉大。 第三阶段: 1992~1997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时大时小且变动不大的特征。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其原因在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 改革开放早、力度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相对而言, 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对新政策反应迟缓, 经济发展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范文

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县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全县辖2乡6镇、110个行政村,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 万人。现有耕地面积xx万亩(常年耕种xx万亩)。草场面积xx万亩,林地面积xx万亩。近年来,我县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加快产业扶贫为核心,以确权清产核资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创新融资模式和化解风险利益为载体,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扎实有序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 一、工作进展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部门和8个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办公室综合协调、成员单位联动配合、乡镇推进实施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乡镇、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农村“三变”改革政策指导、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部门按照“各司其职、各出其力、各记其功”的要求,认真研究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整合资金和力量,优先向试

点村倾斜,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管理规范、协调运转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体系。 2.科学制定方案,确保有序推进。按照省、市总体工作和实施方案,县上制定了《xx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同时,在深入各乡镇实地勘查调研并认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设施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流游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戈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三变”+戈壁农业、“三变”+特色产业、“三变”+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思路。同时,按照基础条件功能完备、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村级组织坚强有力、群众建设愿望强烈、地域分布相对平衡、体现不同发展水平的原则,确定东乐镇五墩村、清泉镇郇庄村、位奇镇新开村、陈户镇寺沟村、李桥乡xx村、大马营镇下河村6个试点村,因地制宜,创新不同模式开展试点工作,形成了点面结合,推进面上“三变”改革的工作格局。 3.广泛宣传动员,明确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现场办公,广泛征求镇村干部、经营主体负责人、产业大户和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为准确选点、科学制方案、落实推进措施把脉会诊,压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与此同时,采取会训结合形式,结合召开全县农业农村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全县农村重点工作督查对接工作会议和举办全县农村干部培训班等时机,对县、

中国农村改革大事记(2003-2011年)

2003-2011年我国农村改革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2-05-03访问次数:21 ●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农合制度的目标。 ●2004年,时隔18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自此,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提出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政策措施。 ●2004年起,我国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的资金已达1406亿元。 ●2004年起,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实行多渠道经营。同年,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1月1日起,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2月,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2006年初,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 ●2006年9月,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2007年起,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国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007年7月,我国启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务院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2008年7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提出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承包到户,承包期为70年,期满可以续包。

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关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的思考科目: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班级: 2014级区域经济 姓名:李清德 学号: 20141191 所在单位:蓬溪县交通运输局 所在分部:遂宁分部

摘要 结合我县被列为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全省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县的机遇,积极试点,先行先试。在相关工作中主要面临“五大难题”,一是“权属不明确”,二是“价值难评估”,三是“信用无凭据”,四是“交易缺市场”,五是“权益难保障”。结合实际,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产权抵押融资、贷款。

一、力求“两个”突破,切实加强改革基础 “农民贷款难”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县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城镇相比,农村发展缓慢,融资渠道单一,后劲乏力,致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所以,结合县情和农村实际,进行了重点设计,围绕两个突破,狠抓工作:“两个突破”:一是要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求突破,主要从“身份”和“市场”因素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农村大量的资源、资产在法律层面上得到权属认可,并在市场上实现自由流转,达到转化农村资源为资产、化资产为资本,从而盘活农村资源的目的;一方面尽量减少农村的各类产权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改变农民是有产的“无产阶级”这一尴尬身份,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要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上求突破,主要是从“钱”的因素考虑,如何在农民、市场、金融机构三者之间搭建一个平台,畅通融资渠道,保障农民和金融机构的权益,为“三农”发展赢得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二、加强“三联”协作,创新“三保”机制,破解“五个难题” ——破解“归属不明确”难题。确权颁证是前提。蓬溪将农村“三权”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出台《蓬溪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10月28日,全县“三权”确权颁证工作开始在全县全面推进,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安排部署,重点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同时,出台了《蓬溪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优选县农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县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地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巩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一)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并于当年获得了粮食丰收,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序幕。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也逐年增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在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 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4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2]。(二)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25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进出口总额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 738亿美元[3]。(三)逐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农民权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农民权益。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4]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弊端日益突出,并且迫切需要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科学发展,强调社会和谐。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拥有

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学习心得 姓名:周婷 学号:A08110171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国贸1101班 任课教师:李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而今大二的下学期也即将翻过篇章。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很多原来并不怎么了解的关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学习。 上周老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改革这一章的课堂上给我们放了一个关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改革之路的纪录片,看得几乎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被华西村那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实现了发展、美丽、幸福“三大变”,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天下第一村”。而分析华西村改革的成功原因,除了它的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它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的好带头人吴仁宝外,我想它成功的基础还是在于我国在1976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吧。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变化,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发出“改革开放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广大农村过去的旧面貌,为农村的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指导意义。”的感慨。尤其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会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提高。记得小时候在听爷爷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时,经常会被爷爷的话所震惊,因为爷爷总是说他们那个时候经常穷得没饭吃,有时有野菜吃就很不错了,那时候好多人都是被饿死的,住的基本也全是草房子或是泥屋子…而自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家里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奏起了一只欢快的“变奏曲”,家里的那个泥屋子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被推翻,变成了用水泥砌成的砖瓦房,每天爷爷和奶奶在生产队里干活,爸爸和姑姑放学回来就做好饭,偶尔还有肉丰富大家的菜肴,温饱问题基本已经不用担忧,后来家里还添置了一台黑白的电视机,而“变奏曲”依然在欢快地演奏着…到了我这一代,日子就更幸福了,黑白电视机在彩电的出现下不得不退出,冰箱、洗衣机也都紧跟彩电其后登上生活的舞台,初三那年,我们一家又从原来的砖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记得搬进新楼的那天,爷爷这个老党员又发出了他的感慨:“如果不是七六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怎么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啊!” 当然,我知道我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只是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才有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

强化村级班子建设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doc资料

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近年来,我们紧扣新农村建设主题,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选好“领头雁”、配强“指挥部”,积极探索创新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着力在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生态水电大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着眼于配强班子,建立了以择优为导向的选拔任用机制 一是立足“内选”。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才递进培养活动,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中,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进入村班子,尤其是选优配强村书记。全县通过“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先后选拔697名农村经济能人进入村班子,其中担任村书记56人,担任村主任42人。宝丰镇喻家塔村党支部书记冯显亮以前开过商店、搞过加工、跑过运输,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1998年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以后,他带领群众兴修公路、发展产业、整治环境,用自己的努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今年元月,喻家塔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他个人也被评为“全省十佳村党支部书记”。

二是鼓励“回归”。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头脑灵活、信息灵通、见多识广的优势,深入开展“回归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能人回乡担任村干部。全县在山西、河北、河南、江苏、上海、广东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22个、劳务管理工作站14个、流动工会5个,对1100余名流动党员、5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跟踪管理和有效服务。通过积极引导,全县共有30余名外出务工能人回村担任村干部。城关镇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黄治斌过去在铁矿当老板,年收入20多万元。2003年村上换届,在党员群众强烈推荐下,他毅然回乡当起了“村官”。上任后,他带领群众修起了8公里水泥公路,新上了3个工业项目,村里还清了13万元负债,还盈余5万元。今年七.一他被县委表彰为“十星级优秀党员”,这次“两委”换届时又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三是实行“上提”。切实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注重在重点工程、移民一线等危难险重的关键时刻锻炼、培养村干部。特别是对思想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副职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及村级后备干部,通过搭平台、压担子、交任务加强实践锻炼,条件成熟后再组织推选到村主职干部岗位上来。今年27岁的城关镇虎山村王凤,高中毕业后就回村担任了计生专干,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由于工作出色,上进心强,在今年的支部换届中,她一举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全县年轻最小、唯独仅有的女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县已有12名村干部参加了全省脱产班学习,74名农村优秀青年参加了远程教育班学习,为村级组织健康发展储备了一批后备力量。

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篇一: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学习心得 姓名:周婷 学号: a08110171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国贸1101班 任课教师:李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而今大二的下学期也即将翻过篇章。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很多原来并不怎么了解的关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学习。 上周老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改革这一章的课堂上给我们放了一个关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改革之路的纪录片,看得几乎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被华西村那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实现了发展、美丽、幸福"三大变",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天下第一村"。而分析华西村改革的成功原因,除了它的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它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的好带头人吴仁宝外,我想它成功的基础还是在于我国在1976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吧。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变化,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发出"改革开放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广大农村过去的旧面貌,为农村的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指导意义。"的感慨。尤其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会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提高。记得小时候在听爷爷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时,经常会被爷爷的话所震惊,因为爷爷总是说他们那个时候经常穷得没饭吃,有时有野菜吃就很不错了,那时候好多人都是被饿死的,住的基本也全是草房子或是泥屋子?而自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家里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奏起了一只欢快的"变奏曲",家里的那个泥屋子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被推翻,变成了用水泥砌成的砖瓦房,每天爷爷和奶奶在生产队里干活,爸爸和姑姑放学回来就做好饭,偶尔还有肉丰富大家的菜肴,温饱问题基本已经不用担忧,后来家里还添置了一台黑白的电视机,而"变奏曲"依然在欢快地演奏着?到了我这一代,日子就更幸福了,黑白电视机在彩电的出现下不得不退出,冰箱、洗衣机也都紧跟彩电其后登上生活的舞台,初三那年,我们一家又从原来的砖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记得搬进新楼的那天,爷爷这个老党员又发出了他的感慨:"如果不是七六年

农村“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发言稿5篇

农村“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发言稿5篇农村“三变”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具体应该怎么去实施?怎么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事情呢?下面的范文大家一起看看! 01 xx区始终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狠抓组织领导、主体培育、产业发展、规范入股等关键环节,扎实有序推进“三变”改革深入开展。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包抓责任。建立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乡村推进实施的工作机制,实行区分管领导和区农业、林业、水务等农口部门以及抽调工作组包抓指导试点工作,建立常态化督查制度。 培育经营主体,搭建发展平台。在扩股增资和股权重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xx区农业产业 __有限公司,并在18个乡镇成立分公司,在贫困村新建(改建)2个以上特色产业合作社,形成了区级总公司统筹、乡镇分公司组织、村级合作社实施的经营体系。 创新“三变”模式,提升改革成效。通过“三变”+财政资金模式、“三变”+土地资源模式、“三变”+林果资源模式、“三变”

+集体资源模式、“三变”+人力资源模式,鼓励引导有资源、有作务能力的人,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经营主体,获得劳务和管理等分红收益。 科学划分股权,共享改革红利。因地制宜设置土地股、劳务股、技术股、效益股、激励股等多种股权种类,引导集体、农户和承接主体协商确定入股类型和分红收益。探索形成固定(保底)分红、阶梯式分红、固定分红+效益分红、按股权比例分红等分红方式,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户集体有分红。 强化风险防控,保障农户权益。引导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做到“三变”改革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对以村集体名义入股的各类财政资金,在签订合同时明确将承接主体的相关等值资产作为抵押,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同时,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增强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02 xx在推进“三变”改革试点中,突出党委政府引导、遵循市场规律、丰富经营载体,形成了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提质增效、集体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提升的多赢局面。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意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意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意见 关于做好20xx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经营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个中心任务,以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发展和稳定为目标;以依法实施土地承包规范管理为重点;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农村财务管理,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秩序为保障;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推动力;以强化农经统计分析、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为促进我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法》、《**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四个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宣传贯彻;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村账乡管、村集体资产管理四个服务,确保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到实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扎实有效。 三、工作要求 1、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坚持在经济上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3、坚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充实和完善工作内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4、坚持依法行政、开拓创新,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整治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继续深入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国家已将《农村土地承包法》列入“五五”普法规划,农业部将每年的3月1日(土地承包法的实施日)和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作为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点宣传日。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大力开展“土地承包法律进村入户”活动,通过宣传,使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精神,落实和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坚决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实施办法,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各乡镇要重点检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落实;是否存在随意调整和收回农民承包地的做法;是否存在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的做法;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抵扣农民土地征地补偿费或补偿不到位的现象。 (1)4月初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宣传发动和学习培训; (2)5月中旬前完成突出问题的摸底排查和整改纠正; (3)6月中旬前开展一次村与村之间的交叉检查,并将自查整改和交叉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我国农村原有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实现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建构,但在合作化后期由于操之过急,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推行“人民公社制”,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严重挫折。人民公社制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改革就不能促进农业发展。针对这一状况,1962年邓小平已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强调“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同上书第78页)。还具体指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上书第117页)主要采取三条措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此后,各项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主要有: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和找到了集体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有了很大的发育;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此外还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农业事权,实行农业保价、专储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农业高速增长,不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30年不断深入、不断推进的历程。回顾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特别是从中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走向,不仅有利于我们真切地体会广阔农村怦然跳动的时代脉搏,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 第一,市场化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村经济体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经济缺乏活力,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农村改革就是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的,通过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等,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改革之路。 一是确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先是实行“包产到户”,确立了家庭经营形式,形成了自主经营的农户,变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迅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广泛建立,农村多种实现形式的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活力日益增强。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是确立和保障农民对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期限,起初为15年,后再延长30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全会同时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此外,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承包期为70年;农村水面、草场、果园、滩涂等也都实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这些都为完善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是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先是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其他大部分农产品由市场自由流通。此后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提高销价,并加强对购销渠道的管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加快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等,与境外的农产品直接竞争。2004年实行种粮直补后,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农民有了更充分的农产品营销权和农业经营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上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也由于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现实任务。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这表明:要继续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