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

与使用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实验目的】

1.学习精密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2.观察等倾干涉条纹,加深对干涉理论的理解。

3.学习一种测量光波长的方法。

【实验原理】

干涉仪是根据光的干涉原理制成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是近代许多干涉仪的典型,

用它可以来测量光波波长和微小长度,检查透镜和棱镜的光学性质,测量各种物镜的

像差等。它在近代物理和近代测量技术中应用甚为广泛。图4-14-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

的光路示意图。自光源发出的光线,被分光板G1后表面的半透膜分成光强近似相等的

两束:反射光(1)和透射光(2)。由于G1与平面镜M1、M2均成45°角,所以,反

射光(1)在近于垂直地入射到平面反光镜M1后,经反射又沿原路返回,透过G1到达E处。透射光(2)在透过补偿板G2后,近于垂直地入射到平面镜M2上,经反射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光板后表面反射后向E处传播,与光线(1)相遇后形成干涉。

1.等倾干涉图样

当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两个平面镜M1和M2严格垂直,即当M1和M′2(M2经G1膜

面反射的像)严格平行时,所得干涉为等倾干涉,其条纹在无限远处。若在E处放置

凸透镜,则条纹成像在透镜焦平面上。当M1与M′2相距为d,单色光波长为λ,光对

平面镜的入射角为i时,等倾干涉图样中的第k级亮条纹满足

2d cos i k=kλ(4-14-1)

半反射膜

图 4-14-1 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图图4-14-2 等倾干涉条纹等倾干涉条纹的形状决定于平面镜法线与观察方向的夹角。当此夹角为零时,干涉条纹是一组同心圆,如图4-14-2所示。同一条纹上的不同点处所对应的入射角i相同,就是入射光线对平面镜的倾角相等,所以这样的干涉条纹叫做等倾干涉条纹。由公式(4-14-1)可见,i k越大,即条纹角半径越大,条纹级次k越小。也就是说中央条纹的级次高于外围的条纹级次,中心条纹级次最高。

实验中当M1与M M′2平行,M1与M M′2的间隔d逐渐增大时,对于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它必以减少其cos i k值来保证满足2d cos i k=kλ, 故该干涉条纹向i k变大(cos i k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中心条纹向外“涌出”。且每当间隔d增加λ/2时,中心条纹向外“涌出”一个。反之,当间隔d由大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人中心,且每当陷入一个条纹,间隔的改变亦必为λ/2。因而当数出“涌出”或“陷入”的中心条纹数目时,即可得到平面镜M1以半波长为单位移动的距离。显然,如果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或“陷入”时,则表明M1与M′2的距离改变量Δd为

d = N λ/ 2 (4-14-2)反之若测量出M1移动的距离d,数出“涌出”或“陷入”的条纹数目N就可测出波长λ:

λ=2Δd / N (4-14-3)

2.等厚干涉图样

在入射光为平行光的条件下,当M 1和M 2两平面镜不完全垂直时,即由M 1和M 2/的平面构成一个楔形空气层时,可得到等厚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呈现于所形成的空气层附近。当空气层厚度不大时,等厚干涉条纹的图样是等距离的亮暗相间的直条纹,当厚度增大时,干涉条纹逐渐变成弧形,并凸向M 1 M ′2的交线。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灯。

实验使用的干涉仪如图4-14-3所示,机械底座下面的三个调节螺钉用于调节台面的水平,台面上装有毫米刻度的精密丝杠,转动手轮或微动鼓轮可使丝杠转动,从而

带动丝杠上的反射镜M 1沿导轨前后移动,以改变两光束之间的光程差,反射镜M 1的位置及移动距离可从台面侧面的毫米标尺、读数窗及微动鼓轮上的刻度读出,反射镜

M 2是固定的。M 1、M 2两镜的后面各有三个螺钉,可调节镜面的左右扭转和俯仰角度。更精细的调节是由M 2下方的水平拉簧与垂直拉簧来实现的。调节这一对拉簧,可使M 2镜产生微小的“转动”,从而对M 2镜的空间方位作更精细的调节。

【实验内容】

1.干涉仪的调节

(1)等光程调节。旋转手轮,使M 1、M 2 两平面镜到分束镜上反射膜的距离尽量相等。

(2)粗调M 2 平面镜,使M 1、M 2平面镜垂直。从E 处观察,能够看到光源在两平面镜中所形成的亮斑,由于多次反射,可观察到多个亮斑。调节两平面镜后面的螺钉,使两个较亮的亮斑完全重合,此时,仔细观察即可看到细密的倾斜的干涉条纹。调节时应特别注意,切勿用力旋转螺钉,以免拧滑丝扣或把反射镜压坏。

l 一底座,2一导轨,3一拖板 4一精密丝杠, 5—调节螺丝,

6一活动反光镜M ,7一固定反光镜M 8—调节螺丝,9一补偿板G 2 10—分光板G 1,11—水平拉簧, 12—读数窗口,13—手轮,14—鼓轮

15—垂直拉簧,16—水平调节螺丝 -14-3 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图

(3)继续调节两平面镜后的六个螺钉,使条纹变粗变圆,直到出现清晰圆条纹为止。如果此过程中条纹不清楚,应慢慢旋转手轮,调节反射镜M1的位置,条纹的清晰度就会改变。

(4)当看到圆干涉条纹后,若眼睛上下或左右移动时,圆环从中心冒出或缩进,表明两平面镜还不是严格垂直,此时只需调节反光镜M2下端的两个微动拉簧,使两平面镜严格垂直。调节时应当一边调节,一边移动眼睛,直到圆条纹基本上不再冒出或缩进为止。最后得到的应是圆心在视场中间的,清晰的同心圆环状干涉条纹。

2.观察等倾干涉图样

调出等倾干涉图样后,慢慢旋转鼓轮,使M1和M2′的间隔d从较大的值逐渐变小,直至为零。按原方向继续移动M1,使d由零再变大,观察等倾干涉图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在转动鼓轮的过程中,记录观察到的等倾干涉条纹的变化,并填写下表:

注意:在下图方框中描绘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的图样形状(注意区别);特征线上填写条纹有无,涌出还是陷入,变粗还是变细。全部抄写在实验报告上。

3.测量钠光波长

转动手轮,观察条纹对比度的变化情况,选择条纹清晰度较高且干涉圆环疏密合适的区域进行测量。测量之前,一定要先确定鼓轮的旋转方向和条纹的起始状态。测量时,沿同一方向转动鼓轮来移动M1镜,条纹每冒出或缩进50条记录一次M1镜的位置,连续记录八次。利用逐差法计算d的平均值,代入式(4-14-3)计算出光波波长,并估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注意事项】

1.实验中,在读数和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手轮每转动一周,动镜M1移动1mm,其读数可从读数窗口读出,它共分为100个小格,每小格为1/100mm。微动鼓轮每转动一周,动镜M1移动1/100mm,它又分为100个小格,因此,它的每小格为10-4mm,这样最小读数可估计到10-5mm量级。

(2)由于转动鼓轮时,手轮随着转动,但转动手轮,鼓轮不动,因此,读数前应先调整鼓轮的零点。具体方法如下:将鼓轮沿某一方向(顺、逆时针均可)旋转到零,然后,以相同方向转动手轮,使它与某一刻度对齐。在这以后,只能以相同的方向转动鼓轮。

(3)读数前,还必须消除空程。当零点调整完毕后,将鼓轮沿原方向转动,直到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为止,之后,方可开始读数测量。

2.实验过程中,不允许触摸仪器中所有的光学面。

3.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缓慢地沿一个方向旋转,不能倒转,否则将引起“空程”(螺纹在逆转时因螺距间隙而造成的空转),增大测量误差。

4.数条纹时,眼睛位置要保持基本固定,否则容易数错。

5.平面反光镜M1、M2背后的三个螺钉以及两个微动拉簧螺丝要十分爱护,只能轻微旋动,不得用力过大。

【思考题】

1.仪器的空程是如何产生的?实验中怎样消除空程的影响?

2.本实验中,干涉条纹的清晰度为何会发生周期性变化?针对这一情况,在具体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

(1312实验室)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学结构及干涉原理,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学习一种测定光波波长的方法,加深对等倾的理解 (3)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扩束镜等。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干涉仪的光学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和结构如图1与2 所示。M1、M2是一对精密磨光的平面反射镜, M1的位置是固定的,M2可沿导轨前后移动。G1、 G2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 板,与M1、M2均成45°角。G1的一个表面镀 有半反射、半透射膜A,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 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G1称为 分光板。当光照到G1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 互垂直的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M1,经M1 反射后,透过G2,在G1的半透膜上反射后射向 E;反射光(2)射到M2,经M2反射后,透过 G1射向E。由于光线(2)前后共通过G1三次, 而光线(1)只通过G1一次,有了G2,它们在 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了,所以G2称为补偿板。当观察者从E处向G1看去时,除直接看到M2外还看到M1的像M1ˊ。于是(1)、(2)两束光如同从M2与M1ˊ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M1′~M2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 反射镜M2的移动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系统,转动粗调手轮(2)可以实现粗调。M2移动距离的毫米数可在机体侧面的毫米刻度尺(5)上读得。通过读数窗口,在刻度盘(3)上可读到0.01mm;转动微调手轮(1)可实现微调,微调手轮的分度值为1×10-4mm。可估读到10-5mm。M1、M2背面各有3个螺钉可以用来粗调M1和M2的倾度,倾度的微调是通过调节水平微调(15)和竖直微调螺丝(16)来实现的。 2. 单色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 本实验用He-Ne激光器作为光源(见图3),激光通过扩束镜L汇聚成一个强度很高的点光源S,射向迈克尔逊干涉仪,点光源经平面镜M2、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点光源S1ˊ和S2ˊ发出的相干光束。Sˊ是S的等效光源,是经半反射面A所成的虚像。S1′是S′经M1′所成的虚像。S2′是S′经M2所成的虚像。由图3可知,只要观察屏放在两点光源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光学仪器,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迈克尔逊干涉的实验,我们可以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并掌握其调整方法,了解电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测定光源的波长,测量空气折射率。本实验报告简述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原理,阐述了具体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尝试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 关键词: 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干涉;空气折射率; 一、引言 【实验背景】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是珀罗于1897年所发明的一种能现多光束干涉的仪器,是长度计量和研究光谱超精细结构的有效工具; 它还是激光共振腔的基本构型,其理论也是研究干涉光片的基础,在光学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光谱学中,应用精确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可以准确而详细地测定谱线的波长及其精细结构。 【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 2.了解各类型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条纹特点和变化规律; 3.测量空气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 (一) 迈克尔逊干涉仪 1M 、2M 是一对平面反射镜,1G 、2G 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1G 称 为分光板,在其表面 A 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2G 称为补偿片,与1G 平行。 当光照到1G 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1M ,经1M 反射后,透过2G ,在1G 的半透膜上反射到达E ;反射光2射到2M ,经2M 反射后,透过1G 射向E 。两束光在玻璃中的 光程相等。当观察者从E 处向1G 看去时,除直接看到2M 外还可以看到1M 的像1 M 。于是1、2

实验7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实验7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实验目的】 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并掌握调节方法。 2. 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的条纹,并能区别定域干涉和非定域干涉。 3. 测定He-Ne 激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 迈克耳逊干涉仪、多光束激光器、叉丝、毛玻璃屏 【预习要求】 1. 叙述非定域干涉和定域干涉特点及观察方法 2.制定观察和测量步骤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并测量光波波长 (1)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调节: 为了获得肉眼直接可观察得到的干涉条纹,要求两束相干光的传播方向夹角必须很小,几乎是共线传播。为此,作如下调节:在He —Ne 激光器前设一小孔光阑,使激光束通过小孔,并经过分光板1G 中心透射到反射镜2M 中心上。然后调节2M 后面三个螺丝,使光点反射像返回到光阑上并与小孔重合。再调从1G 后表面反射到1M 的光束,调节1M 后面三个螺丝,使其反射光到达1G 后表面时恰好与2M 的反射光相遇(两光点完全重合),同时两反射光 在光阑的小孔处也完全重合。这样1M 和2M 就基本上垂直即1M 和2 M '互相平行了。 去掉光阑,该处放一短焦距的透镜,使激光束会聚成一点光源,这时在屏上就可以看到 干涉条纹了,再仔细调节2M 的两个微调拉簧螺钉,使1M 和2 M '严格平行,则在屏上就可看到非定域的圆条纹。 转动手轮使1M 在导轨上移动,观察条纹变化情况。并体会非定域的含义。 (2)测量He —Ne 激光的波长 利用非定域的干涉条纹测定波长。移动1M 以改变d ,记下“冒”出或“缩”进的条纹数N ?,可每累进50条读取一次数据,连续取10个数据,利用(2)式即可算出λ(参见阅读材料)。 表1 波长测量数据记录与处理表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

实验四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空气的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用分离的光学元件构建一个迈克尔逊干涉仪。 通过降低空气的压强测量其折射率。 二、仪器和光学元件 光学平台;HeNe 激光;调整架,35x35mm ;平面镜,30x30mm ;磁性基座;分束器50:50;透镜,f=+20mm ;白屏;玻璃容器,手持气压泵,组合夹具,T 形连接,适配器,软管,硅管 三、实验原理 借助迈克尔逊干涉仪装置中的两个镜,光线被引进干涉仪。通过改变光路中容器内气体的压强,推算出空气的折射率。 If two Waves having the same frequency ω , but different amplitudes and different phases are coincident at one location , they superimpose to ()()2211sin sin αα-?+-?=wt a wt a Y The resulting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followlng : ()α-?=wt A Y sin w ith the amplitude δ cos 22122212?++=a a a a A (1) and the phase difference 21ααδ-= In a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 the light beam is split by a half-silvered glass plate into two partial beams ( amplitude splitting ) , reflected by two mirrors , and again brought to interference behind the glass plate . Since only large luminous spots can exhibit circular interference fringes , the Iight beam is expanded between the laser and the glass plate by a lens L . If one replaces the real mirror M3 with its virtual image M3 /, , Which is formed by reflection by the glass plate , a point P of the real light source appears as the points P / , and P " of the virtual light sources L l and L 2 · Due to the different light paths , using the designations in Fig . 2 , 图 2 the phase difference is given by : θλπδcos 22???=d (2) λis the wavelength of the laser ljght used . According to ( 1 ) ,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for a a a ==21 is 2cos 4~2 22δ??=a A I (3) Maxima thus occur when δis equal to a multiple of π2,hence with ( 2 ) λθ?=??m d cos 2;m=1,2,….. ( 4 )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精品

1 2 1 2 1 2 1 2 1 2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 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 S 出 发的光经过称 45。 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P 1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 光 路 1 通过 M 1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 P 1 照射在观察平 面 E 上,光路 2 通过厚度、折射率与 P 1 相同的玻 璃板 P 2 后由 M 2 镜反射再次通过 P 2 并由 P 1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 E 上。图中平行于 M 的M ' 是M 经 P 反射所成的虚 1 2 2 1 像,即 P 到 M 与 P 到 M '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 P 到M 的光路可用 P 到M ' 等 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 M 与 M '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 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 可以通过移动 M 1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 M 1 镜或 M 2 镜的角度实现。 当 M 与M '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 M 与M ' 有一 1 2 1 2 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 θ =0 时的光程差 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1 2 1 2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 “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 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 出或“ 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 也就是 M 与 M ’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 之间距离改变了 △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 △d=N 由此可测单色光 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 随着动镜 M 1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 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 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 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 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 M 2 入射,取掉投影屏 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 粗调手轮移动 M 1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 调节M 1 、M 2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 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 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 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 仔细调节 M 、 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 M 与 M '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 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 、“吐”条纹随光程差 改变的变化情况。

实验6-5-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

实验6—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构造,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观察各种干涉条纹,加深对薄膜干涉原理的理解。 (3).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物理量。 二.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 如图所示,从光源S 发出的光线经半射镜 的反射和透射后分为两束光线,一束向上 一束向右,向上的光线又经M 1 反射回来, 向右的光线经补偿板后被反射镜M2反射回来? 在半反射镜处被再次反射向下,最后两束光线在 观察屏上相遇,产生干涉。 2.干涉条纹 (1).点光源照射——非定域干涉 如图所示,为非定域干涉的原理图。点S1是光源 相对于M1的虚像,点S 2’是光源相对于M2所成 的虚像。则S1、S2`所发出的光线会在观察屏上形 成干涉。 当M1和M2相互垂直时,有S1各S2`到点A 的 光程差可近似为: i d L cos 2=? ① 当A 点的光程差满足下式时 λk i d L ==?cos 2 ② A 点为第k级亮条纹。 由公式②知当i 增大时c osi 减小,则k 也减小,即条纹级数变高,所以中心的干涉条纹的级次是最高的 (2)扩展光源照明——定域干涉在点光源之前加一毛玻璃,则形成扩展光源,此时形 成的干涉为定域干涉,定域干涉只有在特定的位置才能看到。 ①.M 1与M2严格垂直时,这时由于d 是恒定的,条纹只与入射角i 在关,故是等倾干涉 ②.M 1与M2并不严格垂直时,即有一微小夹角,这种干涉为等厚干涉。当M1与M2夹角很小,且入射角也很小时,光程差可近似为 )21(2)2sin 1(2cos 222 i d i d i d L -≈-=≈?③ 在M1与M2`的相交处,d =0,应出现直线条纹,称中央条纹。 3.定量测量 (1).长度及波长的测量 由公式②可知,在圆心处i =0 0, cosi=1,这时 λk d L ==?2 ④ 从数量上看如d减小或增大N 个半波长时,光程差L ?就减小或增大N 个整波长,对应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使用概要

实验40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使用 教学目标 实验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讨论 1.何谓等倾干涉?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原理图。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使之产生的干涉现象可以等效为M 1和M 2′之间的空气薄膜产生的薄膜干涉。 当镜M 1⊥M 2,即M 1∥M 2′(图2)时,由扩展光源S 射出的任一束光,经薄膜上下表面反射形成的相干光束①和光束②的光程差为 2cos 22cos nd r d i δ=== (空气薄膜折射率n=1) ① 可见,薄膜厚度d 一定时,光程差δ由入射角i 决定。显然干涉条纹是等i (等倾角) 的轨迹,即由干涉产生的条纹与一定的倾角对应,这种干涉称为等倾干涉。 图1 迈克尔逊干涉仪 2 ′ P 图2 等倾干涉

2、如何利用等倾干涉现象测量光波长? 等倾干涉条纹的亮暗应满足下面条件: 亮条纹 λ=?=δk i d c o s 2 (k=0、1、2…) 暗条纹 2 ) 12(c o s 2λ +=?=δk i d 可见,空气薄层厚度d 一定时,入射角i 越小,即越靠近中心,圆环条纹的级数k 越 高(这与牛顿环正好相反),在中心处,i =0,级次最高。若这时,中心处刚好是亮斑, 则有 λ==δc k d 2 由此式可得 λ??=?)()(2c k d 可见,移动M1镜改变空气薄膜的厚度d ,中心亮斑的级次k c 也会改变。而且当中心亮 斑变化一个级次(Δk c =±1),即每冒出或吞没一个亮条纹,就意味着空气薄层厚度改变了(λ/2),也就是M 1镜移动了(λ/2)的距离。显然,当中心亮斑变化了N 个级次( Δk c =±N ),即冒出或吞没了N 个亮条纹,则有 2 λ =?N d 所以,我们只要测出M 1镜移动的距离Δd (可从仪器读出),并数出冒出或吞没干涉条纹的个数N ,就可以通过上式计算出光源的波长λ。 二.预习检查提问问题 1、 请问迈克尔逊光路图中,P1和P2个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光束①和②相遇时会产生干涉? 2、 M1、M2镜背后的三个螺钉作用是什么? 3、 实验如何测量M1镜移动的距离?该仪器能读准到几位有效数字? 4、 在P.56图5-40-3中,光束①和光束②之间的光程差与什么因数有关?(5-40-1)式中的 n 是什么?等于多少? 5、 什么叫“等倾干涉”?干涉产生的明暗条纹应满足什么条件? 6、 实验是根据什么物理现象和什么测量公式测量激光波长的? 7、 你有没有分析过,等倾干涉的同心圆环条纹与牛顿环的同心圆环条纹有什么异同? 三.课后思考题 1. 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P 1和P 2各起什么作用?用钠光或激光做光源时,没有补偿板

大学物理实验之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方法及步骤详解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实验前请认真阅读本要点: (1)听完课后,同学们结合仪器请仔细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特别是P189的干涉仪光路图(图5-61)、P191公式(5-123、5-124)的由来及应用、P193至P194的仪器说明与练习一。 测量固体试件的线膨胀系数还要阅读教材的P136与P138的实验内容1。 注:迈克尔逊干涉仪有仿真实验,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之前用其进行预习。 仿真实验位于: 桌面\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第二部分),其中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第二部分).exe为正式版,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示教版(第二部分).exe为示教版,同学们在使用之前可先看示教版。 (2)实验内容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记录位置改变时干涉条纹的变化,如条纹的“冒出”和“缩进”、条纹的疏密、条纹间距与“空气薄膜”的关系等。 2)根据逐差法的要求确定如何合理测量数据,规范记录实验数据及已知参数等。 3)拟定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透明薄片的折射率(厚度)的实验方案,并利用仿真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 4)(选做)利用仿真实验测量测量钠光的波长、钠黄光双线的波长差、钠光的相干长度等。 (3)阅读F盘上的数据处理文件(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数据处理、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环数记温度)、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温度记

环数)),了解需测量的数据要求(处理需用逐差法),确定如何进行数据测量。根据需测量的数据,在实验仪器上进行预测量与观察相应的实验现象,即先测量一小部份数据,弄清测量的重点与难点,确定测量方法,然后进行正式测量。 (4)测波长与测线膨胀系数的主要调节方法是一样的,需掌握迈克尔逊干涉光路的调节方法,并了解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如条纹的“冒出”和“缩进”、条纹的疏密、条纹间距与“空气薄膜”的关系等。(一些问题详见附录4 疑难解答) 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的同学还要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读数结构(包括如何读数、校零、消空程等)。 测量固体试件的线膨胀系数的同学还要掌握如何正确进行控温(详见38的实验内容1)。 (5)测波长的同学(后十位同学)需每冒出(或缩进)50环,读一次 M镜 1 的位置,至少连续测8组,将数据填入表格,并观察其实验现象。 测线膨胀系数的同学(前十位同学)可以采用按升高(降低)一定的温度(例如2℃)测量试件伸长量的方法(采用逐差法)进行测量,要求连续测量8组;也可以采用按试件一定的伸长量(例如由20个干涉环变化算出的光程差),测出所需升高(降低)温度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求连续测量8组。 注:测波长或测线膨胀系数只需做其中之一,但两个实验都需要掌握;请注意数据处理文件(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数据处理、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环数记温度)、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温度记环数))。 (6)将所测量数据输入相应的数据处理文件(位于F盘,共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数据处理、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环数记温度)、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温度记环数)三个文件),不要关闭文件,让老师检查数据是否合格。 (7)数据合格后重新用新报告纸按要求记录所测数据(并记录其标准值或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 He-Ne 激光波长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 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 (图二) 三、实验原理 ①用 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 P1和 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 M1 和 M2 上,反射后通过 P1 、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 2 所示, B 、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 A 点的光程差δ =AB-AC=BCcosi , 若在 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 =2dcosi=k λ (k 为亮条纹的级数 ) ,因为 i 和 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 =2 Δ d/ Δ k。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 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 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 P1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没有的话重复 2 、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 M2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 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 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 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 10 次数据即 d0、 d1 (9)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He-Ne 激光波长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 (图二) 三、实验原理 ①用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P1和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M1 和M2 上,反射后通过P1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2 所示,B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A 点的光程差δ =AB-AC=BCcosi , 若在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 =2dcosi=k λ (k 为亮条纹的级数) ,因为i 和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 =2 Δ d/ Δ k? 。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P1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没有的话重复2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M2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10 次数据即d0、d1 (9) 6、关闭激光电源,整理仪器,处理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 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 Δd0=d5-d0=0.05202mm??????? Δd1=d6-d1=0.05225mm Δd2=d7-d2=0.04077mm??????? Δd3=d8-d3=0.04077mm Δd4=d9-d4=0.05071mm Δd(平均)=(Δd0+Δd1+Δd2+Δd3+Δd4)/5 =0.047304mm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典型的分振幅双光束干涉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干涉现象,并进行较精密的测量。其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测量标准长度等。从迈克尔逊干涉仪发展而成的各种干涉仪(如泰曼干涉仪),在制造精密光学仪器的工作中应用得相当广泛。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并学会该仪器的调节与使用。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定钠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灯及其电源、叉丝。 【实验原理】 1.仪器构造简介 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迈克耳逊干涉仪,其原理图和结构图如图1和图2所示。M 1和M 2 是在相互垂直的 图1 图2 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背面各有三个调节螺旋,用来调节镜面的方位;M2是固定的,M1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其移动距离由转盘读出。仪器前方粗动手轮分度值为10-2mm,右侧微动手轮的分度值为10-4mm,可估读至10-5mm,两个读数手轮属于蜗轮蜗杆传动系统。在两臂轴相交处,有一与两臂轴各成45o的平行平面玻璃板P 1 ,且在P1的第二平面上镀以半透(半反射)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近乎相等的反射光1和透射 光2,故P 1板又称为分光板。P 2 也是一平行平面玻璃板,与P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

与P 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1与2之间附加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 射来的光,到达分光板P 1后被分成两部分。反射光1在P 1处反射后向着M 1前进;透射光2透过P 1后向着M 2前进。这两列光波分别在M 1、M 2上反射后沿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到达E 处。既然这两列光波来自光源上同一点O ,因而是相干光,在E 处的观察者能看到干涉图样。 由于从M 2返回的光线在分光板P 1的第二面上反射,使M 2在M 1附近形成一平行于M 1 的虚像M?2,因而光在迈克耳逊干涉仪中自M 1和M 2的反射,相当于自M 1和M?2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耳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厚度为d 的空气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2.实验原理 当M 1和M?2严格平行时,所得的干涉为等倾干涉。所有倾角为i 的入射光束,由M 1和M?2反射光线的光程差Δ均为 2cos d i ?= (1) 式中i 为光线在M 1镜面的入射角,d 为空气薄膜的厚度,它们将处于同一级干涉条纹,并定位于无限远。这时,在图1中的E 处,放一会聚透镜,在其焦平面上(或用眼在E 处正对P 1观察),便可观察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纹。这些条纹的特点是: 干涉条纹的级次以中心为最高。在干涉纹中心,因i =0,由圆纹中心出现亮点的条件 2d k λ?== (2) 得圆心处干涉条纹的级次 2d k λ = (3) 当M 1和M ′2的间距d 逐渐增大时,对于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第k 级,必定以以其 cos k i 的值来满足2cos k d i k λ=,故该干涉条纹向k i 变大(cos k i 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 增加/2λ时,就有一 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2λ。 因此,只要数出涌出或陷入的条纹数,即可得到平面镜M 1以波长λ为单位的移动距离。显然,若有N 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时,则表明M 1相对于M′2移远了 2d N λ ?= (4) 反之,若有N 个条纹陷入时,则表明M 1和M?2移近了同样的距离。根据(4)式,如果已知光波的波长λ,便可由条纹变动的数目,计算出M 1移动的距离和干涉条纹变动的数目,便可算出光波的波长。 2d N λ?= 本次实验每组测量N 取50个条纹的“涌出”或“陷入”,并在迈氏干涉仪上读出12 ,d d ,便 可知d ?的值,则 2 2410 50 d d λ-= ?=???mm 4 410d =???nm 【注意事项】 ①该仪器很精密,各镜面必须保持清洁,切忌用手触摸光学面,精密丝杆和导轨的精度也是很高的,操作时要轻调慢拧。 ②为了使测量结果正确,必须消除螺距差(回程误差),也就是说,在测量前,应将微动手轮按某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几圈,直到干涉条纹开始移动以后,才可开始读数测量(测量时仍按原方向转动)。 ③做完实验后,要把各微动螺丝恢复到放松状态。

迈克尔逊干涉仪试验课教案

《迈克尔逊干涉仪》教案 教学方式: 讲述和演示(30分钟),学生实验(100-120分钟) 时间:30分钟 一、背景知识介绍: 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证明“以太”的存在而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精密测量的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它是在平板或薄膜干涉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在科学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发现了真空中的光速为恒定值,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迈克尔逊用镉红光波长作为干涉仪光源来测量标准米尺的长度,建立了以光波长为基准的绝对长度标准。迈克尔逊还用该干涉仪测量出太阳系以外星球的大小。因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并精密测出光速,迈克尔逊于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实验目的: 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观察等倾干涉条纹 测量钠黄光波长以及双谱线的波长差 了解光源的时间相干性 测量薄膜介质折射率 三、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 四、讲述及演示主要内容 1. 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原理 如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在分光镜G1,G1右表面镀有半透半反射膜,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两束。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垂直入射到全反射镜M1和M2,它们经反射后再回到G1的半透半反射膜处,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域E。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微调螺丝。 M2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见实验展板) 2. 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mm) (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迈克尔逊干涉仪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和调节方法; 2. 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现象; 3. 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He-Ne激光器的波长; 三、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扩束镜、观察屏、小孔光阑四、实验原理(原理图、公式推导和文字说明): 在图M 2′是镜子M 2 经A面反射所成的虚像。调整好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在 标准状态下M 1、M 2 ′互相平行,设其间距为d.。用凸透镜会聚后的点光源S是 一个很强的单色光源,其光线经M 1、M 2 反射后的光束等效于两个虚光源S 1 、S 2 ′ 发出的相干光束,而S 1、S 2 ′的间距为M 1 、M 2 ′的间距的两倍,即2d。虚光源 S 1、S 2 ′发出的球面波将在它们相遇的空间处处相干,呈现非定域干涉现象,其 干涉花纹在空间不同的位置将可能是圆形环纹、椭圆形环纹或弧形的干涉条纹。 通常将观察屏F安放在垂直于S 1、S 2 ′的连线方位,屏至S 2 ′的距离为R,屏上 干涉花纹为一组同心的圆环,圆心为O。 设S 1、S 2 ′至观察屏上一点P的光程差为δ,则 )1 /) (4 1 ( ) 2 ( 2 2 2 2 2 2 2 2 2 - + + + ? + = + - + + = r R d Rd r R r R r d R δ (1) 一般情况下d R>>,则利用二项式定理并忽略d的高次项,于是有

??? ? ??+++=? ??? ??+-++?+=)(12)(816)(2)(4222 22222222222 2 r R R dr r R dR r R d R r R d Rd r R δ (2) 所以 )sin 1(cos 22θθδR d d + = (3) 由式(3)可知: 1. 0=θ,此时光程差最大,d 2=δ,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最高。旋转微调鼓轮使M 1移动,若使d 增加时,可以看到圆环一个个地从中心冒出,而后往外扩张;若使d 减小时,圆环逐渐收缩,最后消失在中心处。每“冒出”(或“消失”)一个圆环,相当于S 1、S 2′的距离变化了一个波长λ大小。如若“冒出”(或“消失”)的圆环数目为N ,则相应的M 1镜将移动Δd ,显然: N d /2?=λ (4) 从仪器上读出Δd 并数出相应的N ,光波波长即能通过式(4)计算出来。 2. 对于较大的d 值,光程差δ每改变一个波长所需的θ的改变量将减小,即两相邻的环纹之间的间隔变小,所以,增大d 时,干涉环纹将变密变细。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处理(整理表格、计算过程、结论、误差分析): m m 105-5?=?仪 N=30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

学生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 学院专业班级报告人学号 同组人学号 同组人学号 同组人学号 理论课任课教师 实验课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报告日期 实验成绩 批改日期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 G 处的观察者就能

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2和M1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1′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当M2和M1′平行时(此时M1和M2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纹。一般情况下,M1和M2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 2.单色光波长的测定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2和M1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 Δ=2dcos i (1) 其中i为反射光⑴在平面镜M2上的入射角。对于第k条纹,则有 2dcos ik=k λ (2) 当M2和M1′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必定是以减少cosik的值来满足式(2)的,故该干涉条纹间距向ik变大(cos ik值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λ/2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λ/2。 因此,当M2镜移动时,若有N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近了 Δd=N (3) 反之,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远了同样的距离。 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Δd,则可由式(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 3.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Δλ 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λ1=589.0 nm和λ2=589.6 nm,移动M2,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⑴和⑵的光程差恰为λ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λ2的半整数倍,即 Δk1λ1=(k2+)λ2 这时λ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λ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干涉场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 ΔL=kλ1=(k+1)λ2(k为一较大整数) 由此得 λ1-λ2== 于是 Δλ=λ1-λ2== 式中λ为λ1、λ2的平均波长。 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2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Δd,则光程差的变化ΔL应等于2Δd,所以 Δλ=(4) 对钠光=589.3 nm,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小时,M2镜移动的距离Δd ,就可以由式(4)求得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4.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现象 激光器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后会聚S点。S点可看做一点光源,经G1(G1未画)、M1、M2′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实验要点

实验要点 实验前请认真阅读本要点: (1)听完课后,同学们结合仪器请仔细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特别是P189的干涉仪光路图(图5-61)、P191公式(5-123、5-124)的由来及应用、P193至P194的仪器说明与练习一。 测量固体试件的线膨胀系数还要阅读教材的P136与P138的实验内容1。 注:迈克尔逊干涉仪有仿真实验,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之前用其进行预习。 仿真实验位于: 桌面\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大学物理仿真实验v2.0(第二部分),其中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v2.0(第二部分).exe为正式版,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示教版v2.0(第二部分).exe为示教版,同学们在使用之前可先看示教版。 (2)实验内容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记录位置改变时干涉条纹的变化,如条纹的“冒出”和“缩进”、条纹的疏密、条纹间距与“空气薄膜”的关系等。 2)根据逐差法的要求确定如何合理测量数据,规范记录实验数据及已知参数等。 3)拟定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透明薄片的折射率(厚度)的实验方案,并利用仿真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 4)(选做)利用仿真实验测量测量钠光的波长、钠黄光双线的波长差、钠光的相干长度等。 (3)阅读F盘上的数据处理文件(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数据处理、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环数记温度)、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温度记环数)),了解需测量的数据要求(处理需用逐差法),确定如何进行数据测量。根据需测量的数据,在实验仪器上进行预测量与观察相应的实验现象,即先测量一小部份数据,弄清测量的重点与难点,确定测量方法,然后进行正式测量。

(4)测波长与测线膨胀系数的主要调节方法是一样的,需掌握迈克尔逊干涉光路的调节方法,并了解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如条纹的“冒出”和“缩进”、条纹的疏密、条纹间距与“空气薄膜”的关系等。(一些问题详见附录4 疑难解答) 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的同学还要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读数结构(包括如何读数、校零、消空程等)。 测量固体试件的线膨胀系数的同学还要掌握如何正确进行控温(详见38的实验内容1)。 (5)测波长的同学(后十位同学)需每冒出(或缩进)50环,读一次 M镜 1 的位置,至少连续测8组,将数据填入表格,并观察其实验现象。 测线膨胀系数的同学(前十位同学)可以采用按升高(降低)一定的温度(例如2℃)测量试件伸长量的方法(采用逐差法)进行测量,要求连续测量8组;也可以采用按试件一定的伸长量(例如由20个干涉环变化算出的光程差),测出所需升高(降低)温度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求连续测量8组。 注:测波长或测线膨胀系数只需做其中之一,但两个实验都需要掌握;请注意数据处理文件(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数据处理、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环数记温度)、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温度记环数))。 (6)将所测量数据输入相应的数据处理文件(位于F盘,共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应用数据处理、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环数记温度)、线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处理(据温度记环数)三个文件),不要关闭文件,让老师检查数据是否合格。 (7)数据合格后重新用新报告纸按要求记录所测数据(并记录其标准值或参考值,详见附录1 数据记录要求),将原始数据与仪器使用登记本一并让老师签字,并了解如何处理所测数据(详见附录 2 数据处理要求)及逐差法相关知识(附录3 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8)在预习报告后根据实际实验加上实验内容、实验步骤; (9)重新对仪器进行调节,熟悉调节要点,并观察相应的实验现象,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及线膨胀系数测定仪的调节与使用; (10)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仿真实验的使用,并利用其进行复习及进行实验,

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

光的干涉是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相干光在 空间相交区域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 涉现象。光的波长虽然很短(4×10-7~8×10-7 m 之间),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照相技术、测量技术、 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力及形变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 相干光源的获取除用激光外,在实验室中一般是将同一光源采用分波阵面或分振幅2种方法获得,并使其在空间经不同路径会合后产生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如图1)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学习其调节方法。 2.调节观察干涉条纹,测量激光的波长。 3.测量钠双线的波长差。 4.练习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灯,针孔屏,毛玻璃屏,多束光纤激光源(HNL 55700)。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实物图。图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示意图,图中M 1和M 2 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 1是固定的;M 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 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⑵,故G 1又称为分光板。G 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 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 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⑴和⑵因穿越G 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 射来的光在G 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⑴经G 1反射后向着M 2前进,透射光⑵透过G 1向着M 1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 2、M 1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 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 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 由M 1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G 1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M 1 在M 2附近形成M 1的虚像M 1′,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 2和M 1的反射相当于自M 2和M 1′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当M 2和M 1′平行时(此时M 1和M 2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纹。一般情况下,M 1和M 2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 2.单色光波长的测定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 2和M 1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 Δ=2dcos i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