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基础理论清热燥湿药

中医基础理论清热燥湿药

第二章清热药详解

第二章清热药 一、最佳选择题 1、关于生地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治疗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疡 B、治疗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 C、治疗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D、治疗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E、治疗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2、能退虚热,清肺降火的药物是 A、石膏 B、黄芩 C、鱼腥草 D、地骨皮 E、穿心莲 3、治肺热咳嗽常用药对为 A、地骨皮+秦皮 B、地骨皮+白前 C、地骨皮+桑白皮 D、射干+马勃 E、桔梗+甘草 4、青蒿与地骨皮除均能退虚热外,又均能 A、凉血 B、清肺降火 C、生津 D、解暑 E、利尿 5、既能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的药物是 A、穿心莲 B、龙胆草 C、牡丹皮 D、水牛角 E、生地黄 6、生地黄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热结便秘 B、温病热入营血

C、阴虚发热 D、内热消渴 E、血热妄行 7、能清热解毒,善治疔疮的药物是 A、栀子 B、紫花地丁 C、夏枯草 D、土茯苓 E、天花粉 8、白花蛇舌草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止血 B、清热解毒、利湿 C、清热解毒、止痢 D、清热解毒、活血 E、清热解毒、凉血 9、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的共同功效是 A、清热解毒,燥湿 B、清热解毒,凉血 C、清热解毒,利湿 D、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E、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10、治肺热咳喘,热淋涩痛宜选 A、重楼 B、半边莲 C、萹蓄 D、穿心莲 E、海金沙 11、大青叶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燥湿止带 B、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C、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D、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E、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12、治疗肠痈,当首选的药组是 A、紫花地丁、野菊花

清热祛湿中成药

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 湿热质是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湿为重浊黏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主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等。湿热质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容易心烦急躁。湿热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湿的食品,如黄瓜、苦瓜、薏米、茯苓、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少食羊肉、动物内脏等肥厚油腻之品,以及韭菜、蒜、葱、生姜、辣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湿热主要分为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是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因此,肝胆湿热常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肝胆湿热常热重于湿,湿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质者应清湿热,以“肝”主渲泻。 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因此,脾胃湿热常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脾胃湿热常湿重于热,热的表现相对较轻。 湿热困扰着许多人群,他们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渴不欲饮,有些人会出现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的现象,甚至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这些人群大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那么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有哪些呢,下面介绍几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 1、湿热片 女人湿气重容易造成身体肥胖,湿气在体内停留,也很容易造成大便稀,不成形,湿热片可以说是女人祛湿的中成药首选药之一,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的湿气,湿气走,水肿等现象自然消失,体重也会下降,同时祛除湿气可以涩肠止痢,适用于泄泻、血痢、腹痛、属大肠湿热证。 3、黄疸茵陈颗粒 黄疸茵陈颗粒为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茵陈、黄芩,茵陈为君药,有清热利湿退退黄的功效,黄芩为臣药,具有清肝利胆祛湿的功效。佐

清热药试题

二、清热药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170味,了解药物8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了解:秦皮白藓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熊胆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青蒿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清热药习题 1. 石膏的归经是() A 肺,肝经 B 心,肝经 C 肝,胃经 D 肺,胃经 E 肺,心经 2.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3. 清热泻火药中,外用能清热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夏枯草 E 天花粉 4. 石膏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除烦止渴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5. 石膏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知母 B 栀子 C 天花粉 D 芦根 E 夏枯草 6. 知母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寒水石 B 石膏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7. 石膏治疗肺热咳喘,常配伍下列哪组药物() A 知母,贝母 B 黄芩,瓜蒌 C 麻黄,杏仁 D 半夏,竹茹 E 桑白皮,天南星 8. 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等症,常选用下列何药() A 栀子 B 夏枯草 C 芦根 D 石膏 E 天花粉 9. 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A 知母 B 栀子 C 芦根 D 天花粉 E 石膏 10.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等证,宜选用下列何药外用() A 栀子 B 天花粉 C 芦根 D 石膏 E 知母 11. 知母的归经是() A 肺,胃,肝经 B 肺,心,肾经 C 心,肝,胃经 D 肺,胃,肾经 E 心,肾,脾经 12. 知母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收敛生肌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13.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寒水石 C 知母 D 芦根 E 天花粉 14. 既清实热,又退虚热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夏枯草 C 寒水石 D 知母 E 栀子 15. 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夏枯草 D 芦根 E 天花粉 16. 知母治疗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黄芩 C 麦冬 D 竹茹 E 川贝母 17. 下列何药常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A 石膏 B 寒水石 C 芦根 D 知母 E 栀子 18. 下列何药常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19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栀子 C 黄连 D 黄芩 E 黄柏 20. 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芦根 D 淡竹叶 E 夏枯草

清热药归纳总结 第二章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功效方面归纳: (1)清热泻火:①力强:石膏、栀子;②次之:知母;③平和(弱)芦根、天花粉、竹叶。从性味上分,辛寒清气者石膏,甘寒清气者知母,苦寒清气者栀子。 (2)清肝热:①代表药:夏枯草、栀子 ②明目: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 (3)清肺胃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 (4)清心热:栀子仁,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 (5)清胃生津:知母、芦根、天花粉。 (6)清热除烦:石膏、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7)解暑:鲜荷叶、西瓜翠衣、绿豆、金银花霜。 (8)抗肿瘤:夏枯草、天花粉。 2.常用要药 1清解阳明经气分实热之要药:石膏、知母。 2)清热除烦之要药:栀子 3)疗瘿瘤瘰疬之要药:夏枯草 4)清肝明目,疗目珠疼痛之要药,夏枯草、决明子。 (3)常用配伍药对 清热泻火:石膏与知母; 芦根与天花粉栀子与黄芪。 2)清热除烦:栀子与淡豆鼓。 3)清泻肾火:知母与黄柏 4)清肺止咳平嘴喘:石膏与杏仁。 5)利湿退黄:栀子与大黄、茵陈。 6)肝火目赤肿痛:夏枯草与栀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1)从功效方面归纳 l)代表药:黄芩、黄连、黄柏。 2)清肝胆湿热,泻肝胆实火:龙胆。 3)祛风燥湿止痒:苦参、白鲜皮、( 三黄)。 4)既燥湿收敛,标本兼治,又无留邪之弊:秦皮、椿皮。 5)降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黄芩、龙胆。 (2)常用要药

1)清热燥湿,湿热诸证要药:黄芩、黄连、黄柏。其中: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为泻肺火要药; 黄连既清中焦湿热,又泻心胃二经实火,治湿热泻痢,呕吐痞满之要药;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为泻肾中相火之要药。 2)泻肝胆湿热实火,清肝胆湿热要药;龙胆。 (3)常用配伍药对 1)湿热诸证,泻痢,温病火热毒证:黄芩、黄连与黄柏。 2)邪伏少阳黄芩与柴胡。 3)安胎:黄芩与白术。 4)燥湿止痢,治泻痢后重:黄连与木香。他让 5)泻相火,清虚热: 黄柏与知母。 6)肝胆实火、湿热黄疽: 黄芩与龙胆; 栀子与龙胆。 7)湿疮湿疹: 苦参与白鲜皮; 黄柏与苍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1)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温病发热的药物 1)防治温病: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贯众、四季青、穿心莲。 2)兼定惊,尤适肝热惊风:重楼青黛熊胆。 3)解毒兼透散:金银花、连翘、马勃、鱼腥草。 4)尤适肺热、痰热咳嗽:穿心莲、鱼腥草、金荞麦、射干。 (2)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 1常用:射干、板蓝根、穿心莲、山豆根、青黛、熊胆、木蝴蝶。 2)尤适痛音哑者:马勃、木蝴蝶。 要用于热毒河痢的 (3)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三黄、秦皮。 归纳主要用于痈肿疮毒的药物 1)外痈:①皮肤疮痈: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连翘。 ②乳痈:蒲公英、漏芦。 2)内痈:①肺痈:鱼腥草、金荞麦、苇茎、桔梗。 ②肠痈:大血藤、败酱草、牡丹皮。 (5)其他方面 湿疹湿疮: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穿心莲、四季青、白蔹、半边莲、青黛。 2湿热黄疸:龙胆、白鲜皮、蒲公英、板蓝根、黄芪、黄连、黄柏、栀子,大黄。 3)热淋涩痛:栀子、黄柏、苦参、连翘。

清热祛湿吃什么中药有效

清热祛湿吃什么中药有效 生活当中有些人身上的湿气是很重的,这对于个人的健康影响是十分大的,那么如何祛湿比较好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关于吃什么中药可以有效清热祛湿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可以清热除湿的中药 1.薏仁 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2.芥蓝 芥蓝中含有有机碱,这使它带有一定的苦味,能刺激人的味觉神经,增进食欲,还可加快胃肠蠕动,有助消化。它还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防止便秘。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心脏病等功效。也有助于利水化痰、解毒祛风、消暑解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3.鲫鱼 俗话说“冬鲫夏鲤”,冬季的鲫鱼肉肥籽多,味尤鲜美。鲫鱼全鱼性味甘、温,有开脾健胃、增进食欲、消水肿、止呕吐、发乳之功效,非常适合孕妇食用。 4.马齿苋 马齿苋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又被称为长命菜、五行草,是药食

两用植物,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其ω-3脂肪酸含量在绿叶菜中占首位。 5.水芹 水芹中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较高,一般在11月至次年四月分期上市。其味甘辛、性凉、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养精益气、清洁血液、降低血压、宣肺利湿等功效。 6.糙米 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丰富的纤维,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当的饱足感,能整肠利便,有助于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或来一杯糙米豆浆是不错的排毒方法。 7.红豆 红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锅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 可以清热祛湿的食谱 1.淮山扁豆煲鸡脚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薏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甲。将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一、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 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 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 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 6.湿疮、湿疹 三、使用注意 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黄芩 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2.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3.别名:元芩、枯芩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A.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

(1)湿温或暑湿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配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 (1)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单味药应用,如;清金散。(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 (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 (4)邪在少阳,往来寒热。配伍柴胡、半夏等,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4.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炒用,止血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证。 B.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C.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芩甙为主要有效成分。 D.药理作用

几种清热解毒的药

几种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火的药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总结。.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泻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性多寒凉;具有清泻里热、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里热证,证见:高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退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味:甘寒;功效:清热泻火。适用于:实热证。 重点药: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石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石膏)。 应用: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2、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扇动等; 3、用于胃火上炎头痛、牙痛; 4、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盐炒)。 应用: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2、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症。 栀子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焦栀子)。 应用: 1、用于热病心烦,燥扰不宁等; 2、湿热所致的黄疸或小便赤涩热痛;(为治疗湿热黄疸和湿热淋证的常用要药) 3、血热妄行的吐血=忍学、尿血等; 夏枯草 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肝火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为治疗肝火目疾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的常用药) 2、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瘿瘤、癗疠;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 适用于:湿热证;包括:肠胃湿热、肝胆湿热、下焦湿热、其他等;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燥湿药之黄连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燥湿药之黄连 《本经》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或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根茎。生用、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药鉴》:气寒味苦,气薄味厚,无毒,沉也,阴也。手少阴药也。以姜汁炒肜,则止呕吐,清心胃。且治一切时气,又解诸般热毒秽毒及肿毒疮疡、目疾之暴发者。盖黄连得姜汁制,则和其寒而性轻折,且少变其性,以引至热处,而使之驯化,正经所谓热因寒用是也。与木香同用,为腹痛下痢要药。吴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

壳治血痔,同当归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肾交于顷刻。入姜辛,疗心肺妙于须臾。欲上清头目口疮之类,酒炒为佳。欲泻解痘疮之毒,桔梗、麻黄汁炒之,取其达表而解之也。实火同朴硝,虚火用酽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盐汤。米食积泻者,壁土炒之。赤眼暴发者,人乳浸之。东垣以为厚肠胃者,何也?盖肠胃为湿热所挠,而为痢为痛,得此苦寒之剂,则湿热去而痛止,则肠胃自厚矣。又曰与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满并伏梁心积宜矣,若停食受寒,及伤寒下早所使者,则不可用。又曰除肠中混杂之红宜矣,如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脾者,概用之乎?又曰治五劳七情,定惊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热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本经疏证》: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适逢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令时,宜乎为入脾胃之药矣,乃仲景诸泻心汤以之为关键何欤?夫仲景溯诸泻心证之源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结胸称热入,痞不称热,可见所入之邪,非阳邪矣。阴邪结于阴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心自病不能温土,土遂不运而干噫食臭干呕心烦下利矣,腹中雷鸣者,心气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肠间也(观本经桔梗丹参之治可见),夫心之为体,于卦象离,今被邪之已化者,阴邪已化,不逼心阳,则在内

中药 解表 清热类药物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