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之后为复苏期。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又有一些口才的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

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根植在人心底的东西。

婚俗文化是人类最具共性的文化之一。婚俗文化也能最直接的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时代在前进,文明在进步,下面我们就试图通过对汉唐婚礼、宋代婚礼,文革婚礼和现代婚礼的对比与分析来看一看这四个时期社会形态的变革对婚俗礼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与演变,把个人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汉唐婚礼的要义与特征

受科技发展限制,现代人谁也无法准确的描述真正的汉唐婚礼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所谓汉唐婚礼也只能是根据有限的文史资料记载,利用近现代民俗专家挖掘与研究的成果,再经当代婚庆人的整理与演释而展现出来的。它与历史的原貌必然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就其要义与文化内涵,还是让人能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那份独特魅力所带给我们的灵魂震撼。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三千一百年的古都长安,无不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服章、礼仪乃我华夏文化之精髓。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婚礼不只是一对男女的结合,两个家族的联姻,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彰显出汉家中正大气的风采!”这是西安婚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永庆先生主持仿汉唐婚礼的一段开场白。

汉唐婚典,主要包含七项礼仪,依次是;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结发礼、拜堂礼、执手礼、立信礼。它们所分别代表的文化内涵大致为;

沃盥礼;沃盥礼是指入席前为新娘、新郎浇水盥洗,表达出新人对婚礼的郑重之情。汉族传统礼仪强调洁净意识,而“行沃盥礼”在洗手洁面的同时,也寓意着新人精神上的洗礼,表示着两位新人怀着纯洁明净的心开始投入新的生活。同牢礼:古有明训:男女七岁坐不同席,食不同器。同牢礼是指新人在婚礼上同席用餐,宣告从此在精神上、生活上合为一家。在此后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顺境还是逆境都将始终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扶持、彼此鼓历、彼此照顾、彼此关怀、彼此爱戴、彼此温暖、行同牢礼后,即表示两位新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同席而坐,同器而食,同榻而眠,福寿同享,甘苦与共。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同牢亦有牢固之意。

合卺礼;将一个完整的瓠(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葫芦的一种)取中刨为两半为杯。再将甘甜的美酒倒入其中,葫芦淡淡的苦味与甘甜的美酒融合。新婿新妇合卺而饮,先饮半杯,然后交换再饮。饮毕,将葫芦拼接如初,红绳系牢。象征新人从此夫妇一体,合二为一,相互依存,永不分离。

结发礼;身体发肤乃父母血脉孕育而成,不可轻易损毁。婚礼上新婿为新妇剪下一缕头发,再由新妇为新婿剪下一缕头发,两人将头发用红绳系紧,挽做同心结,收入锦囊,一世珍藏,是为解缨结发礼。意指夫妻双方血脉相融,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拜堂礼;拜堂礼乃是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它是两人婚姻关系取得天地护佑、族人及亲朋认可、合法夫妻关系确立的重要标志,在古时只有拜过堂的夫妇、才算正室、百年过世之后,才有资格敬入本门宗祠,所以,拜堂时亦应有本门宗族中的尊长在座,以示见证,并要行中国人心目中最重的礼节“三拜九叩”大礼。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每拜三叩首,以示郑重。(据考证:在汉唐时期的婚仪中,无拜堂环节,新婚第二天拂晓有拜舅姑礼仪。宋代以后并入拜堂仪式中,)

执手礼;在古代,受封建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婚女嫁之前,男女之间绝不可有肌肤之亲,尤其是女人亦不可越雷池半步,只有拜堂之后的夫妻,方可牵手而行。执手礼意在当众消除男女之间的拘促感,允其牵手,让新婿新妇初赏爱的味道,为同床共枕做铺垫,进而完成养儿育女,传承家业的重任。在历史不断的演化中,赞礼者(后称司仪)不断赋予它更多儒家文化的内涵。亦有执子之手、与子共箸。执子之手,与子共食。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同归!等祝福的含意。

立信礼;上述礼仪行完后,即表示两人夫妻关系确立,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婚姻,一路走来,还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考验,为了他们能天长地久、不离不弃,应立信为凭,既是信物、当可长久保存。所以新人互赠的信物,通常是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如、玉、金、银等,在中国自古就有“金银有价玉无价”之说。汉唐时期尤以[玉]为贵,玉件当为馈赠首选。金次之,平民百姓,无力消费玉、金者,银可替之。

汉民族对玉的情有独钟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仁、义、礼、智、忠、信的象征。古人这样形容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划,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如罄,乐也;瑕不掩瑜,忠也;气如白虹,天也;神见于山,地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新人交换玉佩以为信物,象征着他们的爱情也如玉一般忠贞圣洁。

今观汉唐婚礼最大的感受是大气、庄重、尊贵、典雅,与西方的教堂婚礼相较,更具仪式感,显得更加的神圣。让人明显感受到了婚姻赋予给一对男女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经过这个盛典的洗礼,让人有一种不知“离婚为何物”的感觉。它把对神明的敬畏,对高堂的敬重、对夫妇之间的敬爱,彰显的淋漓尽致。难怪汉唐礼仪影响如此深远,因为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已经完整的涵盖了婚姻赋予一对新人的全部使命,以及家人、友人对新人的盛情祝福,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之精华,这也是它历经二千多年,在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己经非常发达的今天,还能穿越历史,历久弥新,受当代年轻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国家、国家,家乃国之本,家庭稳固是社会稳固之根本。历朝历代都把婚姻礼仪法典的修撰列为重中之重。由于受封建世袭制度的影响,严格的婚姻礼仪,庄重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似乎成为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血脉之正统,江山之稳固的重要形式之一。。宋代大理学家朱子所著〈家礼〉更是成为近千年民间婚俗礼仪的范本,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法律即为《婚姻法》,婚俗礼仪即是婚姻法典精神主旨的集中体现。所以说,任何婚姻礼俗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政治形态和经济形态对婚礼习俗的影响及其演变。

受政治体制局限,汉唐婚礼具有明显的皇家礼仪风范和宫廷婚礼的特征,汉唐婚礼虽然彰显出大气庄重,尊贵典雅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不易模仿,难以推广的敝端。唐末宋初时期,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庶族地主力量的发展。婚姻中的门第观念逐渐弱化,由唐朝的…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演变到宋代的…婚姻不论阀阅?完成了制度的改革,这为婚礼习俗的演变带来了契机,宋代商品经济的极速发展,又为婚礼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通商贸易繁荣,导致外民族文化的融入,也直接诱导了婚俗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促进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有机溶合,

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在“取士不问家世”的社会环境中,大批平民子弟进入统治阶层,参预社会管理工作。由于这些参与管理的仁人志士,出身平民阶层,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越来越趋于平民化,开启并推动了宋代社会平民化的进程,促进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相互交融,推进了宋代俗文化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代表市民文化的市民文艺,如以歌舞伎艺、表演伎艺、说唱伎艺为主要门类的百戏伎艺大为兴盛。瓦舍中士庶咸集,热闹异常。

宋代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引导着宋代文化向着俗文化的方向发展。在俗文化的强力影响下,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呈现出雅而俗化的趋势,强调了对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婚俗文化也表现出简便、通俗和实用的特征,这一变化为婚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他们在继承前代婚俗传统的基础上又按照当时市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衍生了许多适合自身特点的婚姻习俗。并将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引入婚庆活动,形成了热闹喜庆、简便通俗,易操作,易仿效的特点。因而也就更易推广和流行。

宋代的婚礼虽沿袭了古代六礼的基本过程,但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实际运用中很难顾全,逐因陋就简,便出现了各阶层、各民族,各经济群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不遵礼规的情况也日益严重。为整肃婚仪,净化民风,北宋晚年朝廷还颁布了《政和五礼新仪》。以警效尤,为极力推广新政,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级官办司仪培训机构,规范统一文本,以正视听。甚至连嫁娶时各阶层人等的赠送财礼的数量都有明文规定,供事家遵循。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人虽对传统婚俗进行了大胆的去繁就简,同时又根据当时的社会特点添加了两项礼仪,以致对后来历史各代婚俗的演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宋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俗称“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通资财?是在通婚书上除写明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外,还要写明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彩的现象十分明显。

…相媳妇?习俗在当时除有效遏制了媒婆蓄意夸大其词、虚报冒领的恶习外,同时还有意无意间尊重了择偶者的主观意愿,从某种意义上替到了与当代…婚姻自主?理念不谋而合的作用,推动了婚姻礼制的进步。但…通资财?却使婚姻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又为后来的…买卖婚姻?埋下了祸根。无论怎样,宋代的这套婚俗礼仪一直深刻影响着之后元、辽、明、清各历史朝代的婚俗礼仪,直至当代。

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并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旧的礼教仪俗逐渐淡出历史。特别是新知识女性为女权运动所作的不懈斗争,使传统的婚俗礼仪又面临一场新的变革。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灭顶之灾。所有传统的东西都被贴上了…封建余孽?的封条,婚俗文化也难以幸免,受这种大环境的冲击,婚礼变的异常简单。尤其是〈婚姻法〉的颁布,把…领证?作为确立婚姻关系的唯一有效标准,婚礼及乎变成一次大会餐。

那时的婚礼仪式,都会提前拟定几条仪程,然后用红纸书写,贴于婚礼用餐地的某一面墙上,一般大致是七到十项。一、鸣炮典礼,二、请新郎新娘就位,三、新郎新娘互致革命敬礼,四、新郎新娘互换大红花,五、宣读结婚证书,

六、来宾讲话,七、主婚人致答谢词,八、新人介绍恋爱经过,九、礼成开宴。然后找一位稍有身份的文化人逐条吆喝即可,无需任何渲染和煽情,甚至说一些酸溜溜的挑逗性语言,跟新人开个玩笑,逗大家一乐,以活跃一下现场气氛。

回忆那时的婚礼,尽管已经完全没有了仪式感,庄重感,和文化感,但其框架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婚礼的影子。比如;新郎新娘就位,像古人的入喜堂,新郎新娘互致革命敬礼、有点像古人的执手礼,新郎新娘互换大红花,像古人的立信礼(互赠礼物)宣读结婚证书,无疑是替代了古时的拜堂。等等。至于来宾讲话,主婚人致答谢词,新人介绍恋爱经过都应算是新时代的产物。

在经历了文革十年桎梏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婚礼文化也得以彻底解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婚庆己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婚俗文化也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广泛的传播,并引入大量的西方时尚元素及高科技成果,使得婚庆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积极跟进。(据最新的2011年中国人婚姻状况调查显示;近四十年中国人在婚姻上的花费整整递增了一万倍)由此可见其发展速度是多么令人吃惊。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再发展,再豪华、时尚元素再多、无论花多少钱办婚礼,都未能动摇和超越传统礼仪所赋于婚礼本身的文化内涵,像为一个人不断变换服装,人却从未更换一样。从文化层面而言,只是一直在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即便是从婚礼流程和基本架构都没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三、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的对比

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我们通常所说的和民间广泛流传的所谓传统婚礼实际指的就是经宋代改良后一直流传至清末的婚礼形式。

婚姻礼制是规范人类家庭组建模式,保障婚姻家庭稳固,最终实现社会安定的有效手段。婚礼乃我国古代对缔结婚姻全部礼仪的总称,它包含婚前礼(定婚),正婚礼(结婚),婚后礼(成夫成妇成婿礼)全过程,它最早起源于…周礼?后兴于汉,盛于唐,宋代以后得以广泛传播,一直影响至今。传统礼俗中,数…周礼?最复杂,有三十多个环节。汉代减至二十多,唐代减至十二个,到宋代则更少。广泛流传的是将婚礼的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只有六礼齐备,方为明媒正娶。六礼具体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然而,前五项程序基本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呈涟漪形放大状,直到进行至第六礼…亲迎?时放至最大,呈全公开状,这时的各种礼仪就显得格外重要。事主的身份,地位、礼教、财力、人气,德性及郎的才、女的貌在这一刻便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这也是婚礼最易形成攀比之风,奢侈之风的根源所在。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六礼的内容及含义;

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礼,使人纳其采择之意。《仪礼·士昏礼》中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名。”问名的文辞大多是:“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若女方同意,则授礼;男家即通过占卜测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

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

等物为礼。纳吉相当于现在的定婚,俗称送定、过定、定聘。

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部用鸟兽为礼,象《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开创了以布为聘礼的先河。

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婚礼至亲迎达到高潮,由于结婚是人一生一次的大事,也是人生第一件大事,所以在结婚这一天,人们就按照传统礼仪和祖德门风的要求为这一天的活动、行为、甚至包括说话都定立了许多禁忌和规矩,这些禁忌和规矩,有的是为了避灾驱邪、有的是为了纳祥接瑞,有的是为了讨个口彩,总之是为了寄托人们种种美好的愿望。这些禁忌和规矩的长期效仿、流传便逐渐演变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把传统婚礼与当代婚礼简单做个此较;看一看其中的演变过程和结果。

1,首先从缔结婚姻的方式上看;过去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又加之封建礼教对人的制约,媒人在婚姻缔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成为一个行当。民间亦有…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在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缔结姻缘的基本形式,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主、恋爱自由?成为当代缔结婚姻的最基本形式,近几年,受教育产业化影响,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延长,婚龄普遍推后,导致择偶空间缩小,大龄剩男、大龄圣女越来越多,加之房价上涨,工作压力增大,婚嫁费用不断攀升等因素,恐婚情绪迅速漫延。使得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这一点与历史上的…南宋时期?有点相似)。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现代媒体如网络、电视、报刊纷纷介入,扩大了择偶视野,成为新的亮点。

2、从缔结婚姻的程序上看;过去人缔结婚姻讲究…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所赠礼物的种类及数量。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后来人们为了简化程序故将…三书?在结婚当天一起交于女方。(这一习礼俗目前在长安西部地区仍有沿用,但内容已严重变异,仅保留形式而已)。六礼己经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大多数人只是保留了亲迎这个环节,个别人亦有定婚(纳征)环节,大部分男女都是自由恋爱,即便有人介绍,也是发一个电话号码自已谈,谈好了,引见给双方父母,无异议就登记领证,之后择机议好婚期,迎娶过门,一个新的家庭就此诞生。前几年还兴旅行结婚,这就六礼全废了。

3、从缔结婚姻所用财物来看;过去人结婚讲究礼物,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如元熏、羊、雁、清酒、白酒、粳米、蒲、五色丝、合欢铃、等等。…北宋?时因馈赠财礼,乱象丛生,官方还曾颁令就各阶层士庶婚嫁用度定出明细规定。现在人更实际,更直接。由于物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置办礼物,也恐置办的礼物对方不满意,就直接说钱,更多人还喜欢…一包袱包?,以达到简单、快捷、实用、省时、省事和…快刀斩乱麻?的效果。不过现在被大家广泛沿用的香,烛,

供果及…四样礼?应为上述财物的浓缩。

4、从正婚礼当天的婚礼流程看;宋代及以后的婚礼的亲迎流程大致为;告于祖宗、醮子、醮女、奠雁、沃盥、交拜、同牢、合卺、结发等。

醮子、醮女礼就是新郎新娘在正式结婚前分别接受各自父母的训导,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新郎在祭祖后向东而跪,父亲说;“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则有常”。新郎答:“诺。惟恐不堪。不敢忘命。”言毕执雁前往迎娶新娘。两对宫灯引路,”

“新娘此时在家,父亲也在给她同样的告诫:“敬之戒之。夙夜无违舅姑之命。”(舅姑是古人对新娘公、婆的称谓。作者注) 新娘母亲整理新娘的凤冠和披肩,教导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尔闺门之礼。” 新娘答:“诺。惟恐不堪。不敢忘命。”言毕立于父母之侧。”说白了相当于出发前的叮嘱。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奠雁礼;奠雁礼是婚俗礼仪中最为古老的一种礼仪。最早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自周礼始改用…雁,?古人认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而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用雁为贽者,取顺应阴阳、配偶固定之意。既象征男女阴阳合顺,婚姻忠贞不渝。到唐宋时因活雁难求,改用木刻雁,平民百姓改用鸡、鹅。明清后逐渐改为三牲头、后再改为肉类代之至今,(俗称…礼吊子?)。

在亲迎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现在的小四色)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现在的送陪妆)。迎亲出发前,新郎先奠祭祖宗,(现在的告祖礼)行醮子礼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女家行醮女礼,新婿于女家宗庙行奠雁礼后,新婿上马,领新娘回,新娘上轿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现在的上轿封儿)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现在的撒花或喷筒式礼花)新娘入堂后行“沃盥礼”(现在的端净手水)交拜礼后。(相当于现在的拜堂)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用红绸挽成的花)宋代称为“牵巾”。进入洞房,坐于床上,行“撒帐、(相当于现在婚床上用大枣、花生、桂圆、莲子摆出的心型图案,)同牢、(类似现在的吃扁食)合卺、(交杯酒)合髻”之仪。(也称结发礼,)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因当代男子多留短发,此仪早己淘汰)。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明、清时期又有了过火、跨鞍、弓射、高坐等明显具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特点的习俗。

5、从参与人员看;汉唐婚礼中亦有三到四位赞礼者,依次为主赞、从赞、引赞(引赞通常为二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更多)还会有侍女若干。现在变成司仪或叫主持人和伴郎伴娘。

6、从迎娶工具上看;不同时代亦用不同的迎娶工具,不同的迎娶工具又会配搭不同的迎亲仪仗。汉代坐的是轩车或轺车,便配以较为庞大的仪仗队伍,前呼后拥,甚是壮观(汉时婚仪不用奏乐)。唐代用图绘的障幌车,富丽堂皇,仪仗也更显招摇。宋代以后,才兴起我们现在熟知的骑马花轿。仪仗也突显了平民化的特征,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元素,如媒婆、丫环、旱船,高骁等。上世纪后期又经历了马车、汽车、到小轿车的进化。仪仗随之消失,过去,应该说仪仗的规模,是直接体现事主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近几年来、小轿车的种类与挡次又在不断攀升,成为事家展示自身人脉与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迎娶工具的进步,也直接影响着相关礼俗的改变。

通过以上的对比发现;现代婚礼,实际上从整体的构架、流程上说仍属传统婚礼,只是加入了一些时尚元素而已。因为婚礼本身就具有传统属性,当代婚庆人在传承历史文化,融入时尚理念,不断探索创新等方面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未来的婚礼一定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局面。

四、长安民间婚俗礼仪现状窥视

据笔者三十年摸索实践发现;目前在长安民间普遍流行的婚俗礼仪中,基本沿袭了明清传统礼仪的套路,尽管各地区之间有一些差异,但总体差别不大。现略加梳理,简述如下;

在正婚礼当天大概有下列礼仪必较通用;

告祖;…祖先崇拜?是我国宗教信仰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明显体现,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祈祖德护佑,盼繁衍生息是来自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期许。婚姻的核心意义就是为了家族人丁繁衍及香火延续。在长安农村,结婚前,一家人要到故去的祖宗坟上焚香化钱,告知祖先,也称“请先儿”。请回先祖,于室内正厅设花烛礼堂供奉,这一礼俗自周朝起,传承自今,告祖礼是婚俗礼仪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长安民间对这一礼俗均十分看重,亦广泛流行。

在告祖礼仪中,亦包含披红、戴花、夸官之礼。在长安农村凡逢婚丧大事,老卫家的地位是至尊无上的(既舅家),他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在大事中,他们的监督地位不可动摇,说话也极有份量。在婚事中,老卫家披红、戴花、夸官三项工作是他的专利,是其它任何亲友不可取代的,夸官这几年逐渐在淘汰。披红戴花仍很流行,这其中大致包含有两层含义:1,披红有表彰和激励的含义,2,红有避邪的作用,给新郎披红具有一路顺风,平平安安的意思。(古时迎亲是黄昏出发,古人认为黄昏为阴阳之气平衡之时故为吉时)。

长安有句老话叫…一个女婿半个儿?新郎做为女家一位新成员,自然要取得女家先祖的认可,到新娘家迎亲时,进门后首先要向女方祖宗供奉祭品,上香祭拜,告于先祖。古时这一习俗是新郎未进门前,入女家宗庙履行。现因无宗庙祠堂就改在家中香案前进行,这一礼俗实际就是古时奠雁礼的改良

敬完祖宗,新郎做为新贵人,自然要受到丈人家礼节性招待,如,坐上席,女家父母敬酒,长辈敬茶等(这也是奠雁礼的变异,新婿接受长辈礼敬终生只此一回)吃过酒菜.哨子面后,开始率众回府。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新娘的成长都注入了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大人的许多心血,结婚是她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出门前必须要向祖宗辞行。(古时还有哭嫁.吃姐妹桌习俗,以表达母女.姐妹之间的离别之情)。

辞祖礼仪大致分三个步骤,1、已故的三代祖宗。2、健在的爷爷.奶奶, 3、新娘的父母。按照关中农村许多地方的讲究,女方父母当天都不亲送,那么新郎在辞行时还需改口,向上述本门宗亲辞过行后,如有大量的乡友帮忙,还要向乡友辞行,辞行礼行完后,方可携着新娘回家了。

把新娘高高兴兴接回家后,两人首先立于花烛堂前上香祭拜男家三代祖宗,标志新娘从此就成为夫家家族中一位重要成员,自然担当起了传承夫家香火的重任,(这也就是古时在新婚第二天才进行的…成妇?礼的前移)。

拜堂;拜堂在传统婚礼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也是传统婚礼的重点部分,具有极强的仪式性,因拜堂礼仪是在花烛堂前进行,亦称'拜花堂'。在新中国婚姻法正式颁布前,拜堂应该是衡量婚姻合法性的重要标志,拜天地、拜父

母,夫妻对拜后送入洞房。这也是当代条件下在花烛堂前仅存的一项传统礼仪了。

拜舅姑:古时新娘称新郎的父母为舅姑。拜舅姑属…婚后礼?一项重要礼仪唐朝诗人朱庆余有两句著名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即描写这一礼俗,结婚次日拂晓,新娘随夫拜见公婆,公婆盛装端坐于堂,接受叩拜,亦表示从此正式接纳新娘为本家族成员,并守妇道、遵祖礼,孝公婆、睦宗亲、承祖业,事夫君等等。拜毕,公婆亦有礼物馈之。到了…北宋时期?,为省时、快捷,亦将此俗移至正婚礼当日举行。延续至今,同时将…舅姑?称谓直接改称爸、妈,,便成为现代婚礼普遍应用的改父母口环节。

古人入洞房后的许多礼仪则放在了婚礼庆典上。比如合卺(交杯酒)立信(互赠信物)等,我猜想,长安西部地区普遍流行的吃…然乐面?,和结婚当天晚上…吃扁食?会不会是古时…同牢?礼的演变呢?

婚礼庆典结束后,宴请宾客也是结婚的一个重要礼仪。主人向宾客一一敬酒表示答谢。

办交接,在长安民间也亦有流传,婚宴结束后,新人双方的主要亲友(如新郎新娘和他们的父母,女方送亲客人中的尊长者)品茗小座,女方说上一些嘱托之词,表示把新娘从此正式交给夫家了,男方说一些叫娘家人放心的话,即表示正式接纳。据考证;这一习俗自晚清开始流行自今

三朝回门、(亦称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拜门子(拜见女家本门同宗其它尊长)属婚后礼,是指婚后第三天新妇由丈夫陪同,携带礼品,回娘家祭祖,拜门子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就已有这样的习俗。这一习俗目前在长安有些地方亦有留传。至此、一场婚礼的全部礼仪即告完成。

在完成上述礼仪过程中,还有很多民俗规矩也值得一提。比如;

催婚礼;(俗称捐财)催婚礼是婚前礼的一项,既在婚礼前三日男方携带一些为新娘上妆的用品如清洁用品(古时用皂角,民国后用香皂、现用洗发水)化妆用品(古时为花粉、现用化妆盒)及木梳、镜子之类,至新娘家,表示男方己准备就绪,三日后将上门迎娶,望女方作好准备,并为女方捐赠财物若干,以表补偿之意,在过去这一习俗很有必要,但在通信如此便捷的今天,也正在面临淘汰的危险,不过结婚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小座,就次日迎亲时间、路线、及当地民俗等细节问题进行沟通,以保证婚礼的有序进行,还是很有必要的。催妆:催妆礼在唐代就非常流行,就是新郎迎亲来到女方门前,众人拦,要求呤诵催妆诗助兴,(唐前期迎亲沿汉礼,不具礼乐),据说原意有两个目的。其一,为新娘上妆争取时间,其二,等待预算好的良辰吉时,男家为表迎亲的急切心情便分散酒食予众,到了北宋时期,就不再咏诗,改为奏乐,分散酒食改为赠送小件物品。这就是现在男方叫门,女方索要红包的前身。奏乐也改成了现在的放炮。

障车:障车习俗也盛传于唐代,到了宋代此风更盛,障车就是新人自女家归男家时,女家亲友及乡邻拦车阻轿,索要礼物,其本意是男方娶人,女方留人,表示了女家亲友及乡邻对新娘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可后来慢慢性质发生了变化,以致成为个别乡里无赖勒索财币的借口。因宋代己启用花轿、故将障车改为…起担子?。这一习俗目前在民间仍有流传。

拦门:拦门习俗古亦有之,据宋代史料记载;“迎亲仪仗归至男家门首,乐官,茶酒等众拦住大门,求利市钱红。”以沾沾新人喜气,求得万事如意,拦门习俗自南宋时更加成熟流行,有史传拦门诗为证;“洞府都来咫尺间,门前何事

苦遮拦。愧无利市甚抛掷,欲退无因进又难。”这便是现在回到男家也有人关门索要红包的历史依据。

撒谷豆:新娘下轿后,由风水先生执斗,内盛谷豆钱草果,望门而撒,孩童拾之,目的主要是以压青羊、乌鸡、青牛三神的煞气,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人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习俗,源自宋代,。后逐渐改为撒花,并由司仪吟诵撒花歌;一撒什么花,二撒什么花....等等。这一习俗在长安民间也广为流行,现在亦被筒装彩花取而代之。司仪念撒花歌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撒帐:撒帐在古时也是一项重要习俗,“既新人牵巾步入洞房,二人坐于帐中,谓之坐福、坐喜,这时有侍者执金银花果撒向喜帐四周,并伴有悦耳的撒帐歌诵之”,近代人用糖果代之,现代人则刻意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以及核桃.糖果等逐圈或混搭摆出一个心形图案,取其(早生贵子)之意,核桃则取希望生男孩之意,糖果则取希望新人甜甜蜜蜜,欢度蜜月之意。这便是从古时的…撒帐?演化而来。

三道茶:在长安民间还流行一种风俗,当迎娶新娘归至男家门前,通常会由新郎的姐或妹为新娘端上一杯热茶,让新娘饮之,饮毕,还要派发红包以示谢意。有些地方则是在新娘从女家上车后,准备动身前,会由一长者为新娘递上杯糖水,内放大枣、莲子让新娘食之饮之。据考:这一习俗自…南宋?起,因…南宋?建都杭州,当地盛产茶叶,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意思是说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人们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把茶礼及茶文化引入婚礼之中,求其象征意义。故衍生了“三茶”习俗,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此俗目前只在南方部分地区流行)。在正婚礼当日接新娘至男家后,男方还要给新娘及女方嘉宾,行三道茶仪式,以表敬意。三道茶者,第一杯糖水,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这一习俗目前在长安西部地区还有流行,改为…三迎?即花车回到男家门口时,客人不下车,需等男家行…三迎礼?后,方才下车。(三道茶内容也有变异,即茶水、糖果、红包)。这可能就是端茶习俗的由来。

利市缴门红:据南宋时期文献记载;“用伎乐花烛,迎引入房,房门前先以彩帛一段横挂于门楣,碎裂其下,婿入门,众争扯而去,谓之利市缴门红,”此俗亦为烘托气氛,沾沾喜气。现在的挂门帘习俗便由此而来。

端净手水:新娘入洞房后,依然会由新郎的姐或妹端上一盆温水,并拿一条毛巾,让新娘净手,用毕,新娘为其派发红包一个,兴然离去。这一礼俗明显是…沃盥礼?的变异,并普遍流行。

另外;由于南宋时期,都市繁荣,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品经济思的日益渗透,人们开始摆脱儒家…重义轻利?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实际,论重实用,讲求功利。婚姻不问阀阅,讲求资财,厚嫁成风,导致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逐渐抬头,是以世俗生男则喜,生女则戚,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则出现了新人坐床前先找一男童压压床,以祈求早生贵子,此习俗到目前在长安民间还广泛沿用。

夸官:即戴官帽,在封建社会,仕.农.工.商。仕是人们最想往的追求,自宋代始,迎娶多用花轿,新郎官衣官帽,新娘凤冠霞帔。前后仪仗,甚是壮观,他集中表达了人们希望新郎能金榜题名,官运亨通,泽被族人的美好祈求,新郎官之称谓即由此而来,建国后,渐流行戴礼帽,延续至今,现在长安农村许多地方还有流行。然而由于现代年青人结婚,大多着西装,且很注意发型的时尚性,故戴礼帽不太合适,

与西服的风格也不搭配,不实用。亦渐渐被淘汰。

选路线:在长安民间还流行迎娶新娘时,一般去.回会尽量不走同一条路线,意取不走回头路之意;(古时还有防劫道,避邪魔之意,)在选定去回路线时,通常去时走稍远.稍差.偏窄的路,取让新郎感知幸福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之意。回时要走稍好.稍近.稍宽大的路。取一对新人的路会越走越宽阔之意。另外,在设计迎亲路线时,许多地方还特别在意车队出.进村的方位。不出南门和西门,不进北门与东门。(特殊情况例外)一般也不安排车队在新娘家门口掉头等习俗,这一习俗在…宋代…婚俗中亦能找到依据。

打醋坛:在长安大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当把新娘接回新郎家门口时,在新娘未下车前,由专人一手执一烧红的滑尖,一手往滑尖上浇醋,一边浇,一边绕着花车转,左三圈,右三圈,意在驱除新人在路上有可能带回的不净之气,(醋蒸发的气体有消毒却病的功效)保证新人的安宁。这一习俗应该是在新的迎取工具诞生后从古时的跨火,跨鞍演化而来,现在的放鞭炮和礼花炮应和此俗有同等的效果。

当然在整个婚礼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还有很多细节性的规矩、讲究和禁忌,恕不一一赘述。

综观上述婚俗,我们不难发现,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他承载了上代人对后代人太多的关爱.希望和祝福,每个细小的礼俗,都浸润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希望新人能平安、健康地走入婚姻生活,享受婚姻生活带给他们的幸福与甜蜜。顺利完成婚姻生活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中国是一个从封建社会蜕变而来的国家,婚俗礼仪更是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一路向我们走来,在它身上难免会烙上许多历史的印记和封建迷信色彩。我觉得这正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既然是老祖宗留下的,而且传承了几千年,既便它身上确有一些封建社会的包浆,仍不失为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敬畏它、尊重它、传承它。既然它是从历史中走来,就让历史去为它作更精细的打磨吧!

作者;宋新利

2014.6.15 日于父亲节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古至今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午后为大”从这些也不难看出中国对于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重视,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对于婚礼给予无限的期望,同时也希望盛大的婚礼能为新人,或者整个家庭带来好运与吉祥,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里传承下来了无数婚礼习俗。而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习俗。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庆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婚庆习俗的变迁有个透彻的分析与解释。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传统的婚礼习俗包括: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之后为复苏期。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又有一些口才的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 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标题】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作者】 【关键词】 【指导老师】 【专业】英语 【正文】 I. Introduction Marriage is the basic system and form that both sexes combine in society. The marriage culture is p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which reflects a certain marriage conception. Marriage custom not only incarnates the social appearance in some times, but also show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one nation.1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thought highly of marriage culture. Ancient people regarded marriage as the primary and incipience of all decorum. Chinese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ce culture have penetrated into marriage culture, so it is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because of geography, nationality, history, religious belief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culture among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rstly, it has introduced some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ly, it has describ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arriage cultur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arriage culture. Besides, it has introduced some main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wedding process, the wedding dress, the wedding car and other details.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cluding religious beliefs, the ways of thinking. II.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Every country has her nationality,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No matter in China or Western Countries, marriage is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life. Both of people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on it, and they always choose a nice day, which is sunny and propitious time, so wedding date is very important in every country.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would like to 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based on lunar calendar, which meant the couple would love each other and live a good life in the future. Similarly, the foreigners also choose a perfect day to hold wedding. For example, in England men hate to hold wedding in May. Because May has been considered an unlucky month to marry in. In addition, Fridays were considered unlucky particularly Friday the 13th. There has a famous old rhyme advises a wedding of the week. “Monday for wealth, Tuesda y for health, Wednesday the best day of all, Thursday for losses, Friday for crosses, Saturday for no luck at all.2

【毕业论文选题】2019精选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

2019精选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2) 过去,在海南汉族地区,谁家有了孩子,不管大小,就会有媒婆上门说亲。现在男女青年都发展成自由恋爱,自愿结婚,自己做主。对于海南然而现在的婚姻还保留着以往婚俗,为了让各位学者确定研究主题,现在学术堂整理了部分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借鉴。 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五指山黎族婚俗的变迁 2、黎人与摩梭人母系制遗存比较研究 3、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 1

4、浅谈安多海南地区的藏族婚俗 5、民国时期黎族社会的饮食和婚丧习俗研究 6、海南本土民俗纪录片题材的挖掘与梳理 8、黎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管窥--以海南四个黎族村寨为视点 9、黎族、苗族婚恋习俗对比研究 10、论海南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 11、当代黎族的婚恋观及婚姻成立条件 12、三亚回族婚俗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13、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婚俗文化之比较 14、海南槟榔文化探析 15、海南黎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16、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黎族社会观念变迁及特征分析 17、少数民族婚姻制度的一种法史学解读--以婚姻习惯不落夫家为考察对象 18、海南梅村地区黎族婚姻与家庭调查研究 19、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权利观念探析 20、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 2

21、海南黎族“不落夫家”婚俗研究 22、海南黎族放寮婚姻与永宁阿注婚的比较研究 23、黎族婚姻家庭风俗习惯调研 24、黎族传统社会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 25、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 26、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 27、黎族婚姻制度的变迁 28、海南黎族习惯法价值的法理学分析 29、黎族风俗习惯规则基本理念探讨 30、高山族和黎族传统婚俗比较研究 31、海南黎族文身及其社会性 32、海南两个黎族社区男女村民性和生育观念研究 33、婚俗、法治及其路径--以海南黎族婚俗的调查为对象 34、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以海南黎族为实例 35、海南黎苗民俗生态试论 36、从海南地理看黎族风俗文化 3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 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嫁妆。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衣服、金银首饰等。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

韩国婚姻制度

韩国婚姻制度 韩国在原始时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后,男女成亲要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初期,婚礼形式也很简单,结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二人成亲结为夫妇即可。 到了公元676年至935年的新罗时期,婚礼形式稍有变化,光是口头宣布就不够了,还必须请家人和族人来摆上酒席吃上一顿,“轻重随贫富”。后来有的韩国学者把这种婚礼形式概括为“祝宴”和“共食”。这种婚礼形式保持的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公元918年至1392年的整个高丽王朝时代。高丽王朝的婚娶有其独特的方式。结婚时男家向女家只送酒和肉,不送彩礼。结婚的当天晚上,亲戚们聚在一堂贺喜,只喝三杯喜酒便散。这就是固有的祖传婚礼习俗。另一方面,实行“入赘婚”,韩语又叫“男归女第”或“婿留妇家”,也是朝鲜半岛的传统婚俗。这种简单的婚俗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同佛教在新罗时代得到极大的普及,以及高丽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有关。因为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公元1392年,韩国建立了朝鲜王朝,又称李朝。李朝把儒教作为新的理念备加推崇,使之成为国教。此后500年间,儒学思想在韩国得到空前普及,浸染了其生活的各个方

面,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韩国的传统婚俗。 儒教文化传播开来之时愈加强调冠婚丧礼等礼仪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规范。在婚姻上儒教崇尚父母包办,嫁娶礼俗的模式是既周到又烦琐的“六礼”。 李朝时期的韩国据此进行婚姻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具体规定。在实际婚礼中,从做媒开始到觐亲,一共分为6个程序:1.媒人搭桥,相当于六礼的纳彩;2.提亲圣物“四柱单”,也就是决定婚姻成败的“宫合四柱”(“四柱”指生年、月、日、时辰,“宫合”是根据“四柱”合“八字”,等同于汉族的“合八字”,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3.婚礼上新郎新娘首次见面;4.在新娘家度过大礼后两天;5.币帛礼,即新娘首次正式地向男方家长及亲属长辈行礼的风俗;6.觐亲,指新娘回娘家拜见双亲。有了这些程序,新郎新娘就成为“行过六礼的人了”。 韩国在借鉴和吸收婚俗礼仪外,在婚礼制度中仍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一种是“半亲迎”。即“男归女家”,与亲迎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婚礼形式,先是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宿新娘家。第二天接新娘到新郎的家,拜见公婆。另一种叫做“三日于归”或叫“三日对盘”,即新郎在新娘家留宿三天之后,再把新娘迎到新郎家中。李朝社会除了王室和一些士大夫家族在新郎家举行婚礼(“真亲迎”)外,大多数的婚礼还是以“半亲迎”或“三日对盘”为主。 李朝是韩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到19世纪,日

《金布甲的婚俗》等答案

金步甲的婚俗 1、众所周知,金步甲是毛虫的天敌,所以无愧它那园丁的称号。它是菜园和花坛的警惕的田野卫士。它是个凶狠的吞食者。是所有不及它的昆虫的恶魔,但它也会惨遭灭顶之灾。将近六月中旬,法布尔亲眼看见一只雌金步甲在折腾一只雄金步甲。后者体形稍小,一看便知是只雄的。手术开始了。雌性攻击者微微掀起雄金步甲的鞘翅末端,从背后咬住受害者的肚腹末端,它拼命地又拽又咬。受害者精力充沛、但并不反抗,也不翻转身来。它只是尽力在往相反的方向挣扎,以摆脱攻击者那可怕的齿钩,只见它被攻击者拖得忽而进忽而退的,未见其他任何抵抗。金步甲大概就是这样死去的,而且死的总是雄性。 2、雄金步甲的宽厚令人想起朗格多克蝎,每当婚礼结束雄蝎便任由其新娘吞食而不去动用自己的武器——那根能致伤其恶妇的毒螫针。这种宽容也让我回想起那个雄螳螂的情人,即使有时被咬剩一截了,仍不遗余力地在继续自已那未竟之业,终于被一口一口地吃掉而做任何的反抗。这就是婚俗使然,雄性对此不得有任何怨言。这也是在告诉我们那同样的习性。他们是已经对交尾感到满足的雌性伴侣的牺牲品。 3、金步甲的世界是很残忍,一个悍妇一旦卵巢中有了孕无须情人时便把后者吃掉。这类相爱之后同类相食现象很普遍,目前来说有三类昆虫是这么一种情况:螳螂、朗格多克蝎和金步甲。在飞蝗这个种族中,情况没有这么残忍,因为被吃掉的雄性是死了的而非活着的。白额雌螽斯和绿蝈蝈也很喜欢一点一点地嚼其已死的雄性的大腿。接近产卵期时,雌性距螽竟冲着它那尚活蹦乱跳的雄性伴侣下手,剖开后者的肚子,大吃一通,直至吃饱为止。一向温情可爱的雌性蟋蟀性格会突然变得暴,会把刚刚还给它弹奏动情的小夜曲的雄性蟋蟀打翻在地,撕扯其翅膀,打碎它的小提琴,至还对小提琴手咬上几口。 松树鳃角金龟 1、“它仪表堂堂,可与葡萄根蛀犀金龟媲美。它的服装如果说没有金步甲、吉丁、金匠花金龟的金属外衣那么豪华的话,那至少也是罕见的高雅。在一种黑色或栗色的底色上散布着一层厚厚的散花白绒点,既朴素又大方。” 它是什么昆虫?它只光顾什么树?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松树鳃角金龟、这个昆虫只光顾松树。夏至将近时出现,与第一批蝉出现的时间差不多。 2、作为头饰,雄性松树鳃角金龟在短须尖上有七片重叠的大叶片,根据其情绪的变化或呈扇形张开,或闭合起来。这漂亮的簇叶是一个高灵敏度的感官,可以嗅到极微弱的气味,可以感知几乎听不见的声波,可以获知我们的感官都感觉不到的其他一些信息。雌性松树鳃角金龟触须头饰很小,由六片小叶片组成。不如雄性的感官灵敏。 3、雄性松树鳃角金龟那呈扇形张开的大头饰有什么用处? 那个七叶器官犹如大孔雀蝶的颤动的长触角,犹如牛蜣螂额上的全副甲胄,犹如鹿角锹甲大颚上的枝杈。到了寻偶求欢之时,它们全会以各自的方式挑逗异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奥格本认为,文化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各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①我所选取的田野点新队村,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境内,是一个迁徙出原居住地的苗族村落,搬离了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队村苗族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地发生着变迁,特别是他们的婚姻文化也在经历着变革。研究这样一个社区,观察它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婚姻文化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对我们进行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新队村是平田乡唯一的苗族村落,隶属于元谋县平田乡班果村委会,在新队村周围,生活着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杂居或单一居住的村落。该村建于1969年,当时武定县白路乡大窝塘村周围经常发生滑坡现象,村民生命安全和生产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武定、元谋两县革委会商议决定,大窝塘村部分农户搬迁到现在的新队村村址,建立新队村,新队村距原迁出地约90公里。发展至今,该村共46户,178人。新队村离元谋县城25公里,距平田乡政府5公里,村里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者12人,高中文化者1人,其余为小学文化或者文盲。在该村,传统宗教信仰还有少量遗

留,但绝大多数人则信仰 __,村里建有 __堂。新队村刚迁入该地的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在生育上不受限制,1995年,新队村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村外出打工者共12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8人,常年在外的有7人,多数打工者在外面的工作都不确定,随意性很强。 新队村的苗族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由一对配偶及他们的未婚 子女组成,每个家庭的户主均由成年男子担任。在新队村,核心家庭相当普遍,三代同堂居住的家庭基本上没有,这是因为村民大都分家较早,婚后不久就分出去居住,而且都在生育以前,而老人们又比较习惯单独居住。在家庭中,男子主要承担犁田耙地,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妇女担负生育、喂养下一代的任务,除此之外还要纺线、饲养家禽和操持家务,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有关家庭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磋商,但大多时候男子决定家里的事宜。 新队村的家庭规模。新队村也具有跟大多苗族村寨一样的特点,村寨规模小,人口也较少。形成新队村人口较少,规模较小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新对村是搬迁村,到元谋县落户的时间还不到四十年;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计划生育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寨人口数,因此村里的家庭规模趋小。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收稿日期〕 2003-01-15〔作者简介〕高建军,男,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刘立功,男,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政工师;郭红卫,男,河北科技大学组织 部政工师。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摘 要〕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精华,批判糟粕,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81(2003)02-0076-04 中国的传统婚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国人婚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但中国的婚俗文化也有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经历了从原始初民的粗犷、童真式的“开放”,到封建社会中晚期的成熟、系统的封闭。本文就中国婚俗文化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希望能对中国几千年的婚俗文化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婚姻”一词在古代汉语里指男女双方的父亲。《礼记?昏义》上又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在古代人眼里,婚姻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一种社会性的缔约,婚姻的目的也是传宗接代和祭祀祖先,唯独与男女当事人没有关系。而且在古代人眼里,婚姻的实质也并不是夫妻双方的美满幸福,而是崇上与接下。所以,在今人看来,中国古代对于婚姻的观念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重社会性大于重夫妇的个体性。从上述对于婚姻的这种定义看,基本上没有夫妻双方的影子,在这种婚姻里,夫妻既不是主角,也不是主要参与者,甚至连配角都不是。他们就象道具、摆设、木偶,任人摆布。无论是对于婚姻仪式的举办,还是对于婚姻的目的和实质的看法上,他们都没有发言权。孟子更进一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这句话使上述古人对于婚姻的定义的两方面内容结合了起来。并突出了祭祀祖先的优先地位,就是说,传宗接代是为了祭祀祖先。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并一直在从上到皇亲国戚、下至寻常百姓家占据着统治地位。甚至直到今天,此种思想仍然死而不僵,并有着相当的市场。不过,今天大多数人对于婚姻的理解毕竟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至少在追求夫妻个体幸福方面,现代人已经将之放到了婚姻的第一位。而且现代人对于婚烟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也与古人有了根本的区别。古人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今人则正好相反,是重内容大于重形式。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大量的未婚同居、试婚、“丁克家庭”等现象就是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一种稍显激进的“矫枉过正”式的反动。不过,正常的生儿育女、道义上的夫妻双方的相互忠诚、尊老爱幼等等,毕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在这些问题上的激进,至少在现在看来是一种逃避义务的自私行为。因此,回顾中国几千年来的婚姻发展的历史,找出其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批判其封建糟粕的一面,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不无借鉴意义。 一、先秦“淫奔”之风 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哲学和文化的轴心时代。其   2003年4月 第2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ocialist College Apr.2003  No.2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读鲍宗豪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意识.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学的验证,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中国的婚俗因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呈现出更多的斑驳陆离、异彩纷呈,也就越发地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鲍宗豪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是有关中国婚俗文化的第一本专著,他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婚俗,把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婚俗生物学和婚俗文化两方面展开论述。包括男女的性角色意识,人类对婚姻的需要,婚姻与经济行为、婚姻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婚俗中的择偶艺术、嫁娶艺术,婚俗的宗教、社会心理等,又结合中国实际揭示了中国婚俗的变革,并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爱情和婚姻做出预测,让人么清晰透彻地了解中国婚俗。 在鲍宗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婚俗与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主要体现在:一,中国婚俗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婚姻涉及到男女两性的结合的道德方面,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中,孟子主张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观念不仅是男女交往的道德准则,更渗透于男女的行为中,从而导致保守、落后的婚姻观念。中国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媒人撮合、寡妇再婚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中庸处世之道。其中,影响最深的是处女嗜好。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不是处女能否保持童贞,重于她们的生命。女孩子从小在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训就是,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贞操,否则就是可耻的。而婚姻的缔结就给女人的贞洁一个光荣的归宿。可以说,对婚俗的尊重和践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二,中国的婚俗承载着中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一点,我们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婚俗中就可看出。像我们所了解的抢婚、表亲婚、转房婚、入赘婚、服役婚、童养婚、指腹婚、共妻婚、试验婚、典妻婚、阿注婚、冥婚等婚姻形式,都完整地保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这些婚姻形式,我们可领略到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从而让我们更尊重这些文化,也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和少数民资传统文化的传承。再则,鲍宗豪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婚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于中国传统方式的包办婚和与其对立的自主选择婚中。这两种婚姻现象的冲突是诱发艺术灵感的闪光点,是诗人、作家歌颂自由恋爱和鞭笞包办婚姻的素材。美好的爱情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从男女的择偶标准到相互表白示爱都被拿到艺术作品中当作题材,《诗经》中的《关雎》,还有《绝代佳人》、《凤求凰》、《孔雀东南飞》、《秋江记》、《梁祝姻缘》、《风流千古》、《西厢记》、《红楼梦》等戏剧、小说都淋漓尽致的描写了爱情的酸甜苦辣。 值得注意的是,从鲍宗豪所讨论的婚俗具有的文化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可窥见到婚俗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而它的社会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经过婚俗而形成的婚姻中。 其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俗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婚俗中的精华部分被保留,而那些封建的、尤其是对女人来说不公平对待的部分渐渐被排斥掉。这不仅是现代人们对传统的挑战,也是尊重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体现,同时也认可了女性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customs-中国传统婚俗研习

zhōnɡɡuó chuán tǒnɡhūn lǐ xí sú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Chinese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In more ancient writings for the word 婚姻, the former has the 昏beside the radical 女. This implies that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performed in the evening, which is deemed as a time of fortune. Similarly, 姻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因. According to a dictionary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因means "friendliness", "love" and "harmony", indicating the correct way of living for a married couple. hūn yīn 婚 姻

Content 目录◆Preparation for the wedding ◆Related Elements for wedding ◆Procedures On the wedding day ?The "Hair Dressing" Ritual ?The "Capping" Ritual ?Wedding Procession ?Set off the red veil ?Cross-cupped wine ?The Wedding Banquets ?Disturb Bridal Chamber ◆After the Wedding

_家西番_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芦兰花①余粮才② (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②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家西番”是对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湟源、湟中、大通、平安和民和等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讲 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的称呼。在以上县市的史志中,只有湟源县对“家西番”有所记载。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西端的日月山麓,湟水上游。湟源县最早的县志《丹噶尔厅志》 卷六“人类”中记载:“南乡(包括日月藏族乡、和平乡等)一带克素尔、兔尔干各庄,有西番住屋耕田者,名曰东科寺佃户,与汉民杂居,间有读书者,土 人称为‘家西番’,即熟番也。”[1] 《湟源风土调查录》在“种族”一栏中记载:“五族杂处,大部分均系汉族,城关杂居回族,东南乡多番族,其习俗多陈汉风 正在同化时期,土人称为“家西番。”[2] 《湟源县志》:“藏族,宋元时称‘吐蕃’,驻牧湟源,明末,渐次开垦,牧而兼耕,清代多为东科寺佃户,称‘家西番’”。[3]在与当地的汉、回、蒙等族的交往过程中,“家西番” 逐渐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文化,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形 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牧区藏族,也不同与当地汉族及 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各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原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正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变化 越来越快,“家西番”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婚恋礼俗,从择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发生着变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藏汉文化融合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本文以青海省湟源县为例,探讨“家西番”婚俗及婚礼仪式的变化,并试 图分析变迁的原因及趋势。一、“家西番”婚俗仪式的变化(一)通婚范围与择偶标准 清顺治初,四世东科尔嘉木羊嘉措,向固始汗 收稿日期:2010-03-22 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湟水河流域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C Y Y 009. 第一作者简介:芦兰花(1974-),女,藏族,青海湟源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天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与地域文化。 摘要:“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家西番”的通婚范围、择偶标准以及结婚程序和仪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家西番”传统婚俗 文化的变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以及“家西番”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的融合有关。 关键词:家西番;婚俗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0)03-143-05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Vol.25No.3Sep.2010 第25卷第3期2010年9月

论文 论婚俗

婚俗 婚礼习俗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中国地域广博,历史悠久,因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风俗习惯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婚礼作为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庆典”,在演变中也往往被寄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观念思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民俗范畴。笔者的家乡(老家)位于山东省寿光市东北部的农村地区,由于与广饶东营一带相邻,风土民俗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合了邻近地区的一些特色,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结婚习俗在当地来说相对寿光其他地区更加规范和严格,讲究颇多,耳闻之余,我有幸在假期亲身体验了一场婚礼,也感叹于家乡人民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在此谨将我所见过的婚礼整理成文,略作解说。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极为复杂的,与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言,请期,亲迎之说多少还是有所一致的,结婚前夕的最后一道工序“请期”,由男方负责找“阴阳先生”选取黄道吉日将婚礼日期敲定,由男方家的大伯或是叔辈将婚期送至女方家中,称为“送婚程”,此行不能空手,往往要为女方带两身衣服,外加随意的点心礼品,若女方同意送来的婚期,要给男方回礼,按照当地习俗一般要为男方备好一条裤子,一双袜子,一件内衬衣,一条内衬裤。 (二)严格来说,婚礼是开始于所选吉日的前一晚,这一晚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中将女家配送的嫁妆和被褥(多多益善)一起拉回男方家里,当晚要由公婆和家中所有的儿女齐动手,将被褥全部铺在新床上,在褥子下洒满花生、栗子、大枣以及芝麻梗,抱来男方家的侄子要在床上来回翻滚数下,意谓两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夫妻恩爱,芝麻开花节节高,早生贵子,最好要生一男一女,也叫“花生”。当帮忙的客人散去之后,新床是不能就此空下的,要由男方的哥哥(“大伯bēi 哥”)睡在新床直到天亮,称为“压床”,此举按照当地的说法是有“阴阳”的,虽不可考,多认为是为了图吉利,避阴邪。 (三)迎娶新娘非常讲究“时神”,不能在随意的时间贸然前往,“时神”是根据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来定一个相配的时辰,卯时、辰时、巳时居多,新郎要严守这一时间规定。时神之前新郎就该来带岳父家门前了,但此时女方却是大门紧闭,门内有未来的“小姨子”“小舅子”把关,新郎要面对“喊门”的第一关,必须要对门内的“把关者”们尽其所能说些拉拢、甜蜜的话,否则一律不开门,当新郎被“折磨”得万般无奈时,也就只能用钱来收买这些“未来的亲戚”了。第二道“喊门”关则是来自“即将”的岳父岳母了,二老把好屋门,新郎则要在门外恭恭敬敬喊上数嗓子,“亲爹,亲娘,快开门,‘儿子’来娶媳妇啦,心疼心疼‘亲儿子’吧!”在此,新郎们完全要靠运气了,如果离时神还早,那你只能不幸的多喊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在时神来到之前,“舍不得女儿”的“亲爹”“亲娘”们才会把门打开,进屋后,新郎还有一项任务,女方的女伴们不舍得自己的好友出嫁,她们会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不让新郎带新娘走,新郎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藏在“天南海北”的两只鞋子找到,在摆脱女伴们不断纠缠的同时,背起新娘子赶紧上“花轿”,一番折腾之后,精疲力尽的新郎才能带走自己的新娘,上轿的时候新娘要踩着母亲亲自做好并用喜布包着的大锅饼上(直径约为四十厘米,米面料),意谓步步登高,人财两旺,在此,迎亲就算告一段落了。 (四)喜轿中除了坐新娘新郎,必不可少的人物还有男方找来“压车”的十岁以内男童,这一习俗多少带些封建遗传,希望新人婚后能儿孙满堂,传递香火。

农村社会婚俗变迁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婚俗变迁调查报告 ----------以江陵县沙岗村为个案的调查研究 王小平 摘要:中国的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我国农村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人生的两件大事莫过于盖房子和结婚生子。因此,笔者在此次调查中截取农村中婚姻风俗的变迁这一角度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婚姻礼俗社会变迁婚姻观念婚俗变迁 一、方法与资料 婚姻风俗是不成文的社会关于婚姻的行为规范。它是在婚姻上历代相沿而成的风俗习惯。就其内容而言,它可分为两类:一类在于婚姻关系本身,比如择谁为偶,从谁而居等。像传统的“叔接嫂”、“从夫居”、“招女婿”、“童养媳”、“换亲”、“拉帮套”等。因此它是不成文的婚姻制度。另一类是属于婚姻礼节方面的,比如以婚姻成立为例,它可包括从定亲到完婚的全过程。本文就是一篇通过农村社会婚礼的变迁过程的调查来反映农村社会婚俗变迁的形式及其原因的调查报告。 本文是一篇描述性的调查报告,笔者以所在的出生居住地江陵县沙岗村为个案,通过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村的婚姻礼俗方面的形式与过程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并参加了该村的几场隆重的婚礼。此外,还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一些老人及长辈那里了解到父辈到子辈婚礼内容方面的变迁的过程。运用比较法,通过父辈与子辈婚礼形式的比较与研究来反映该村婚礼的巨大变化,从而也揭示出整个农村社会婚俗的巨大变迁。 本文通过笔者的耳融目染、所见、所闻、所感、所论来描述农村社会婚俗的变迁。只是截取于某一个案,或许会有一种以偏概全的误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笔者并不想竭力去证明什么,只是去描述某一种社会现象,去反映某类社会问题并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引起小小的共鸣与思考。 二、结果与分析 该村共有53户人家,200多个家庭。婚姻是构成家庭的基础与核心。因此,通过调查了解与分析,该村的婚俗从婚姻关系上来看,经历了传统的招女婿,童养媳,换亲到现代的自由婚恋。从婚姻礼节方面来分析,传统的婚礼多重于繁冗的礼节习俗,而现代的婚礼则更多的是金钱上的挥霍与消耗,礼节仪式比较简单。在后面的分析中笔者将会详细论述。 就婚姻关系而言,换亲是传统农村社会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婚俗。换亲,又称作交换婚,是农村比较常见的包办婚姻形式,为了避免儿子找

中国传统婚俗

中国传统婚俗 张雪梅 亲爱的各位同学: 晚上好!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非常高兴和感谢各位同学能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婚俗。 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参加过婚礼吗?(当然是别人的婚礼,将来你也会有自己的婚礼)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从小到现在至少也有一次参加婚礼的经历,婚礼的形式会不尽相同,或中式,或西式,或传统或现代……在这诸多的类型中,你会发现,现代人举行古代婚礼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而大家看到的婚礼仅只是传统婚俗中的一小部分,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有着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婚姻习俗:有的浪漫而美妙,有的神秘而阴森,有的愚昧而可恼——但无论良俗、陋俗或良莠杂处之俗,都是中国婚俗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而且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因此可以说,婚俗是文化的一面多棱镜,是人类文化的镜像。 说一说“婚”字的由来。“婚”同“昏”,现在有人杜撰说“昏”是“发昏”是说“结婚、婚姻太麻烦,能累得人发昏”,当然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其实“婚”源自于远古时期的抢婚,既然是抢婚就不能光明正大,至少要等到黄昏以后才能抢,所以这里的“昏”是指“黄昏”。婚姻最早称为“昏因”,即“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 我们从抢婚中发现,在远古时期,婚姻以野蛮的抢婚开始,所以谈不上什么礼仪。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周代,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只是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播放:视频《梦飞大宋》,从中看到中国的传统婚俗有哪些? 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家媒人。媒人取回庚贴后给男家,卜吉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今称“过大礼”。 请期:请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我们发现,在这“六礼”中媒人是一个重要角色。他要去提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迎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俗话说: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下面我来介绍在古代婚俗中关于媒人这一重要的角色。据你所知,“媒人”都有哪些别称? (一)中国传统婚俗中的“媒” 媒人,又称“冰人”。据《晋书》记载,西晋时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紞(dǎn)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令狐策说:“我已经老了,不给人做媒了。”恰巧这时太守田豹来请他做媒,要他替自己的儿子去向张公征女儿求婚。令狐楚只好去当媒人,第二年春天冰化的时候,太守田豹的儿子与张公征的女儿结婚了。后来人们便因这个典故把“媒人”又别称为“冰人”。 媒人,又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