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物质载体,是土家族社会发展、历史源流、经济环境、美感需求、个人情感、族群意识、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唐崖土司城位于我国鄂西边沿,古有“荆南雄镇”之誉,今有“湖北西大门”之称的咸丰县唐崖镇唐崖河畔,作为土司遗址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得名,世代居住着土家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土家族作为唐崖土司城的主体世居民族,在该地区拥有独立的土家族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以及聚居村寨,同时受到山区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影响,唐崖土司城目前仍然保存着相对独立的土家族文化特征,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地域。唐崖土司城址始建于元朝末年,鼎盛于明朝天启年间,废于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是山居社会形态与皇权思想结合的代表。

唐崖土司城土家族服饰受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周边民族文化的交叉影响,随着土家族的社会发展变迁,于远古“茅古斯”时期的雏形,先秦到唐宋时期的成型,元至明末逐渐发展,改土归流的涵化,这些变迁使土家族传统服饰成为民族文化传承记录的重要表现,反映了以土家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共存、碰撞,并最终相互融合为具有西南山区特色的中华文化的交流过程,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有效例证。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有序的传承,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年轻人的光荣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随着土家族服饰文化生态的变迁,于改土归流时期服饰涵化现象严重,并囿

于留存资料的匮乏,土家族古代服饰的风貌已静默地湮没于岁月流逝中,不甚明了,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土家族服饰面貌,以达到对土家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目的。

本文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方法。

第一部分为对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文献资料、馆藏文物资料查询与梳理,第二部分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分析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形成与演变成因。第三部分对土家族传统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唐崖土司城土家族人物服饰进行调查研究,从服饰形制、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原貌,并根据其服饰特色探讨土家族服饰文化与社会性的关系。

通过研究表明,土家族服饰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其中与周边

民族的相互涵化使土家族服饰特征与视觉表现呈现出与周边民族服饰文化相互

交融的状态。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真实面貌,通过调查分析土家族服饰的文化特征,提炼出独特的视觉符号,从而唤起人们对土家族服饰的更

多关注,为唐崖土司城遗址及土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微薄之力。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

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 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花包头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 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8、壮族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习俗民歌 土家族,这个居住在我国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以织绣艺术作为妇女传统工艺,尤以“西兰卡普”闻名于世,爱唱山歌,热情好客的民族,其自身的文化真可谓丰富多彩而博大精深。一谈起土家族的山歌,就不得不提被宋祖英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土家族山歌的代表作——《龙船调》,其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带有民族方言特色的歌词展现了土家儿女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土家族山歌的种类五花八门而各具特色。哭嫁歌作为其中文化内涵深厚的代表,也每每被搬上各地土家族旅游景点的舞台作为彰显土家族民族风情的代表作演出。说起哭嫁歌,就得追根溯源分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的表现 说起这哭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在远古的母系社会时期,社会上形成了“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的风气,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岸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常以泪洗面。而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出嫁本该是高兴的事情,新娘该是笑容满面的迎接它的到来,可土家姑娘却是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因此,土家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会“哭”,便可从这几个方面解读。一是伤感离别,思念亲人:新娘通过哭嫁来表示自己对父母养育以及亲友陪伴的感激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离开父母远嫁他方,平日不曾给与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再现,回顾往事,新娘喜从悲中来,用哭起来表达自己的这份不舍与感恩。二是为改变了身份而忧虑自身的前途,婚嫁的盛行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了媳妇,这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改变,一方面让新娘为告别女儿角色而不舍往日生活,另一方面则是新娘为即将履行的媳妇职责而充满恐惧,在这双重忧愁下,土家姑娘选择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三是借“哭”来埋怨婚姻,诅咒媒人。正是花言巧语的媒人才把自己送进了婚姻的火坑,新娘在“哭”中痛快淋漓的借歌曲嘲讽谩骂媒人,同时也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或是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婚姻生活的新娘把一切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埋怨婚姻的不自主,不仅唱出了内心的反抗之声,更是道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四是对男女地位不

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变迁

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变迁 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的一个山地民族。黄柏权认为,土家族有两个源头:一是古氐羌人的伏羲族团的一支——巴人;二是自古就居住在峡江和武陵的土著——濮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武陵山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伴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土家族服饰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家族服饰变迁就是展示土家族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因此,梳理土家族服饰变迁历程,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土家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程度,而且可以总结土家族服饰变迁规律,为社会转型时期与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经验,并以此弥补土家族服饰文化研究之不足。这就是本文写作目的之所在。 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历程 从某种意义来说,土家族传统服饰发展史就是一部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史。因此,笔者以为,土家族传统服饰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改土归流前的土家先民服饰。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相当落后,人们生活艰苦,可谓衣不蔽体没,食不果腹。因此,此时土家先民服饰发展缓慢,样式单一,质地也较为质朴。 原始部落时期,土家先民在还没有纺织技术的情况下,就只有选择树叶、草根、兽皮等自然物,并在简单加工后作为遮羞御寒的饰品。在《毛古斯》、《摆手舞》等土家族古老的歌舞中,就出现了稻草毛人与身披土花被面的形象,这可谓当时土家族先民服饰的遗存。 秦汉时期,土家先民已掌握纺织技术,初步具备了制作简单服饰的能力。《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纻……皆纳贡之。”《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至秦惠王并巴中……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巾家布八丈二尺。”同时,《后汉书南蛮传》还有关于包括土家族先民在内的五溪之民服饰

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哭嫁歌词

贵州沿河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词岩上砍柴丁对丁,花钱花米是今天!太阳出来背过湾,半夜还在路上跑!洋荷叶子青友青,怪你冤女命不真! 2、哭母亲的哭话是这样的: 隔河望去蓼子丁,蓼子开花绿阴阳!罗打三天惊天地,冤女还在伤心处!好吃不过红椿甜,冤女还在娘面前!洋山竹子节节细,难喊别人一声爹,从此别了一声娘!哭媒人的哭话是这样的: 高山顶上栽核桃,砍它下来搭座桥!从过路桥桥不越,媒人过路欲断桥船不行!水不起浪媒不狠,女不放你来坐在我的老人火铺阁,喊我老人那句话来说。 你来坐在我的老人板凳边, 问我老人分不分!我的老人说我年纪小,媒人眼睛几眺眺!我的老人说我年纪细,媒人嘴巴几团团! 《哭娘一一八月歌》阳沟后头栽苦桃 这根苦桃根不牢这根苦头要翻根 你的怨女还等三个时候要开声 蘭木搭起五层楼 五层楼上乌鸦叫 这对乌鸦叫不叫不明 喊你冤女不慌行 春风吹到一朵云 回头不见我老人 堂屋中间闹腾腾 外面来的是别人 不是人家大户来 管是人家小户来 小户人家人家来了穿衣轿 穿衣轿散散心

远望一乌云 近望上灰尘 大户人家来的夫子讲礼仪 小户人家他家夫子来了八面财 八面神仙下凡来 正月生我随娘子 盘我养大孝到你 我把爹娘孝到底 二月生我是儿女 盘我长大把恩还 三月生我儿成对 老老小小来相会四月生我儿成双我在家中凑成双五月生我人之初送我上学去读书六月生我儿进屋送我上学就去读爹妈后来享幸福七月生我儿命好送我上学就去考爹妈福气快来了八月生我命不归盘儿养大孝到你多儿多女往外追九月生我无独女几天几夜操劳你十月生我遭苦罪一生只把儿女为苦生苦死为我几姊妹落泥谷子秧子深半夜起来看小星小星还在天上走父母还在路上哼半岩有根十三藤人人说你养空人养了空人一只胯舍得谷子打发我 高山顶上莲二朵多生兄弟少生我兄弟是棵摇钱树冤女是个花钱人天上大星对小星天上星子排队排大风吹我嫂嫂来清早起来穿衣裳穿起衣裳走路忙过弯过拐湿衣裳过河过水打湿鞋这回人户不该来风吹牡花像对烛前面修起竹枝路后头修起转角楼不是姐姐夸奖你是你爹娘修的起 《哭表嫂》 天上大星对小星天上星子排队排大风吹我嫂嫂来清早起来穿衣裳穿起衣裳走路忙过弯过拐湿衣裳过河过水打湿 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姓名杨墙境学号20120832825 专业历史学 指导教师 2014 年10 月29 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3) 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4) 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4) 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5) 五、结论 (5) 六、致谢 (6) 七、参考文献 (6)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杨墙境 指导老师:谢进东 摘要:本文就土家族婚俗哭嫁的沿袭演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今哭嫁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反映土家族极具独特的民族民俗。哭嫁,是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出嫁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哭话内容,出嫁前半个月开声哭(开始哭),寨子上新婚女性和未婚姑娘均陪同在新娘身边,共同探讨和研究哭话内容,哭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欣喜。解放后,哭嫁习俗渐渐消失,今天我我们见到的所了解到的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现在,哭嫁仅在边远僻偏的山寨被流传下来,但这原本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却成了这些所谓“新娘”们的赚钱方式,变得更加功利化…… 关键字:土家族婚俗演变哭嫁功利化 引言: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旧时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 寨还有此习俗。而且逐渐趋于功利化……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哭嫁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婚俗习惯。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人类历史上几种婚姻制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土家族哭嫁风俗探源

土家族哭嫁风俗探源 摘要: 作为56个民族中国的一员,土家族虽然人不多,但是却保留了相当大部分的文化遗产。生活在一个土家族聚居区内的我,对于土家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其中最让外界也最让旅游者好奇的当属哭嫁。哭嫁,是土家族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哭嫁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别有韵味的土家族婚俗。土家族的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本文就土家族哭嫁的婚俗,进一步探讨这一习俗的由来。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土司婚俗 正文: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大多数人只了解上面所提到的哭嫁缘由,事实上土家族的哭嫁还体现了土家姑娘的孝道以及对男性在土家族家庭中地位的羡慕,是一种临别时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哭嫁歌中的一大主题

土家族哭嫁歌

《哭别爹娘歌》 我的爹,我的娘,后园柑子颗颗黄,我和爹娘的日子不久长。板栗球球开了口,我和爹娘的日子不长久。后园的斑鸠在叫了,贵气的日子没有了。我的爹,我的娘,你们吃了人家的肉硬了心,硬起心肠将女儿赶出门。女儿年轻骨头嫩,女儿万事不知情,女儿头发冒长齐,女儿牙齿冒生根,怎好离娘出远门。 这些歌词结构严谨,节奏明快,哭唱起来如泣如诉,凄凄切切,生动感人,令伴嫁旁听者伤心落泪。 《别姊妹歌》 山上竹叶青又青,姊姊妹妹恩情深。板栗开花吊成它,姊妹分手眼泪落。今夜姊妹陪伴我,明早花轿抬过堂。姊妹几时再相会,天高路远望断肠。 这些语言通俗易懂,朴实大方,情真意切,缠绵悱恻,真是扣人心弦,令人感叹动情。 如果说哭别歌是一杯令人难以下咽的苦酒,令人伤怀时,那么过礼“上头”和“上轿”等歌词则是诙谐幽默、情意缠绵的对歌对哭的艺术表现。 《过礼歌》 板栗开花十三球,命人如人禁了头。满头一禁有人求,十人姑娘九个愁。青丝头发两边分,背时媒人起歹心。花言巧语哄爹娘,爹娘被她打动心。媒人讲话爹娘服,一心多讨酒和肉。贵女送人成贱女,爹娘莫想女儿福。柑子开花抽嫩苔,我哭脸把着笑脸开。爹娘放口才三天,过礼东西送了来。 生动的比喻,辛辣的讽刺,道出了少女对媒人的怨恨。 《上头歌》 嫂呆,我的嫂,平时你待妹果子好,今天你为何狠心了,上头插花成贱人,要扯头挽髻我冒答应。妹呀妹,我的妹,平时我俩姐妹亲又亲,今天妹妹成贵人,你的散发稀眉嫂来扯,美貌如花做新人。嫂呀,我的嫂,生成的发角自然圆,生成的眉毛自然弯,我散发稀眉在娘家是贵女,上头之后嫁到婆家不知下贱到哪一天。妹呀,我的妹,你十根眉毛扯九根,你十分脾气要改九分,哪有女儿在爹娘面前坐一世,上头之后才能贵人。 一个怨,一个劝,诙谐风趣,情意缠绵。既为怨嫁的妹妹伤心落泪,又为劝嫁的嫂嫂能言善辩聪明才智所感动。真是一曲深沉明快的绝唱。 《上轿歌》 走出房门口,脚踩五升斗。哥嫂好狠心,背妹忙忙往外走。河边站的是亲友,我把爹娘丢后头。手拿筷子十二双,双双筷子丢回头。左边丢得是爹和娘,右边丢得是亲和友。十二双筷子丢完毕,水打烂船难回头。哥背妹到轿门口,满堂姐妹泪双流。我今一去成了他家人,难舍难分又难丢。哥把妹背到花轿门,轿内妹妹哭得成泪人。花轿抬去妹的身,一心只挂牵后头人。花轿一抬离家门,爹妈莫要挂牵我这贱人。脚脚走得是生路,眼眼看得是生人。我的爹耶!我的妈耶!你女实在是不愿为人。我的哥耶!我的嫂耶!叫妹怎么不伤心。 真诚的表白,爽直地袒露,歌词情真意切。唱来婉转凄切,如泣如诉,动人肺腑,铁石心肠之人也感动得伤心落泪。款款数语尽有如此的魅力,这就是土家族哭嫁歌的独有艺术意境。 《骂媒人歌》 妈呀,妈!板栗开花吊线线,背时媒人想鞋穿。穿我的鞋堵门板,死到阴间受熬煎…… 语言简洁明快,锋利如刺,咒骂咬牙节齿,愁怨伤心之处一目了然,使媒人听到坐立不安,

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09 级土木工程1班高翔2009102995 短短八周的少数民族服饰赏析课就要结束了,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了大概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傣族的服饰和土家族服饰,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这两个民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傣族女子服饰,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年轻女子服饰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美丽的傣族服饰特点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淡黄色、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纶等料子缝制。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宽一寸多。妇女的衣服、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布、红布包头。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

[家居乐分享]世界各国的传统服饰

[家居乐分享]世界各国的传统服饰 世界流行时尚发展了几百年,从繁复到简约,由传统到个性,若干年一个轮回。时至今日,世界最顶级的服装品牌仍借鉴了很多传统服饰的元素,那些优雅的、端庄的的美永不过时。让蝶依斓小编带领您带欣赏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吧! 中国【汉服.旗袍】 汉服和旗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汉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韩国【韩服】 韩服成型自李氏朝鲜时代(公元1392年-1897年),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后,开始叫依国名称韩服。韩服的特色是设计简单,颜色艳丽和无口袋。在韩国通常自认为韩服拥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线,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状,尤其是女士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娴雅。传统高级韩服通常用明紬(明朝制法的绢丝)制作,普通人的韩服通常用大麻、 苎麻或者棉制作。

日本【和服】 和服在江户时代以前指吴服,源于三国时东吴通过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和缝纫技艺传入日本,固定使用和服的称谓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与西洋文化接触中兴起的概念。和服依照四季的不同,从种类、材质、花纹乃至饰品小物都有其搭配的规则,特别是修习茶道、花道、 舞踊等日本传统技艺者,更是注重时服的传统。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

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的探究

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的探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田嘉懿39051119 70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历史由来 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有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静静的流淌中,他们不仅能征善战,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如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茅古斯,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舍巴日”,他们就是土家族。但暗暗隐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悠久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闪烁光芒的点,那是土家族流传千年的传统——哭嫁。 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地区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汉族的有些地区也存在哭嫁这一传统习俗),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历来被公认为最富民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而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土家族的哭嫁习俗。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土家族,在未婚女子出嫁时,基于四种感情因素而即兴或传唱留传下来的“哭嫁歌”而表达未婚女子出嫁时复杂心情。由于以上四种感情因素,故“哭嫁歌”也就有四种基本类型,他们分别为骂媒人;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开声哭父母和亲人用哭对新娘表示祝福和劝解四类。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咽,气氛悲切、哀怨、忧伤。声调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而关于这瑰丽民族文化传统中神奇的一支,它的由来到底怎样呢? “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没有史料佐证而悬而未决。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清时期,“哭嫁歌”已然在当地相当流行。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以及在当地的地方志有关“哭嫁歌”的描述中得出结论。彭秋潭在“竹枝”词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这是描绘土家族未婚女子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哭嫁歌原先名称)”的情景。而在清末民初《永顺县志》里也记载了一些有关“哭嫁歌”的史实。如:“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因此,可以说“哭嫁歌”的历史由来已久。 历史上氏族形态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 在历史上一段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这种男女自由交往不避嫌疑的母权制遗风,被汉族封

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哭嫁歌词

贵州沿河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词 岩上砍柴丁对丁, 花钱花米是今天! 太阳出来背过湾, 半夜还在路上跑! 洋荷叶子青友青, 怪你冤女命不真! 2、哭母亲的哭话是这样的: 隔河望去蓼子丁, 蓼子开花绿阴阳! 罗打三天惊天地, 冤女还在伤心处! 好吃不过红椿甜, 冤女还在娘面前! 洋山竹子节节细, 难喊别人一声爹, 从此别了一声娘! 哭媒人的哭话是这样的: 高山顶上栽核桃, 砍它下来搭座桥! 从过路桥桥不越, 媒人过路欲断桥船不行! 水不起浪媒不狠, 女不放你来坐在 我的老人火铺阁, 喊我老人那句话来说。 你来坐在我的老人板凳边, 问我老人分不分! 我的老人说我年纪小, 媒人眼睛几眺眺! 我的老人说我年纪细, 媒人嘴巴几团团!

《哭娘——八月歌》 阳沟后头栽苦桃 这根苦桃根不牢 这根苦头要翻根 你的怨女还等三个时候要开声蘭木搭起五层楼 五层楼上乌鸦叫 这对乌鸦叫不叫不明 喊你冤女不慌行 春风吹到一朵云 回头不见我老人 堂屋中间闹腾腾 外面来的是别人 不是人家大户来 管是人家小户来 小户人家人家来了穿衣轿 穿衣轿散散心 远望一乌云 近望上灰尘 大户人家来的夫子讲礼仪 小户人家他家夫子来了八面财八面神仙下凡来 正月生我随娘子 盘我养大孝到你 我把爹娘孝到底 二月生我是儿女 盘我长大把恩还 三月生我儿成对 老老小小来相会 四月生我儿成双 我在家中凑成双 五月生我人之初 送我上学去读书 六月生我儿进屋 送我上学就去读 爹妈后来享幸福 七月生我儿命好 送我上学就去考 爹妈福气快来了 八月生我命不归 盘儿养大孝到你 多儿多女往外追 九月生我无独女 几天几夜操劳你

十月生我遭苦罪 一生只把儿女为 苦生苦死为我几姊妹落泥谷子秧子深 半夜起来看小星 小星还在天上走 父母还在路上哼 半岩有根十三藤 人人说你养空人 养了空人一只胯 舍得谷子打发我 高山顶上莲二朵 多生兄弟少生我 兄弟是棵摇钱树 冤女是个花钱人 天上大星对小星 天上星子排队排 大风吹我嫂嫂来 清早起来穿衣裳 穿起衣裳走路忙 过弯过拐湿衣裳 过河过水打湿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 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不是姐姐夸奖你 是你爹娘修的起 《哭表嫂》 天上大星对小星 天上星子排队排 大风吹我嫂嫂来 清早起来穿衣裳 穿起衣裳走路忙 过弯过拐湿衣裳 过河过水打湿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 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不是姐姐夸奖你 是你爹娘修的起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民俗风情 一、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多彩的世界民俗教案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 3、多彩的世界民俗 一、教材分析 《多彩的世界民俗》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的第三篇课文。本课由引言、“七色光”“聪明豆”“E连接”“我能行”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丁丁在德国旅行时所见所闻,初步感受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第二部分由“七色光”“聪明豆”两个内容组成。“七色光”让学生让学生认识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聪明豆”主要从饮食、见面礼仪两大方面来展现不同的民俗。第三部分是世界宗教文化简介,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初步认识宗教。第四部分是多样文化展览交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完成小报,通过交流评比,更多更广泛地了解世界多彩的文化。这四部分内容,从学习事例到明白道理,再到指导实践,具有层层深入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他们接触世界的机会比较多,事业较开阔。但是,五年级学生毕竟受年龄的局限,对世界各国民俗的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国外的习俗只是盲目地追捧,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并懂得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将本课目标定为如下: 1、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激发了解世界文化的兴趣。 2、尊重和接纳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能使世界更精彩,培养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尊重文化差异。说明: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继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饮食、日常生活等民俗文化,这一认知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并接纳各国不同的民俗风情。 四、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泰国传统服饰介绍

泰国传统服饰介绍 泰国传统服饰,总的来说比较朴素,在乡村多以民族服装为主。泰族男子的传统民族服装叫“绊尾幔”纱笼和“帕农”纱笼。帕农是一种用布缠裹腰和双腿的服装。绊尾幔是用一块长约3米的布包缠双腿,再把布的两端卷在一起,穿过两腿之间,塞到腰背处,穿上以后,很像我国的灯笼裤。由于纱笼下摆较宽,穿著舒适凉爽,因此它是泰国平民中流传最长久的传统服装之一。 泰国传统服饰女筒裙泰国女子下装,曼谷王朝拉玛六世时期(1910-1925)开始流行。筒裙同纱笼一样,布的两端宽边缝合成圆筒状,穿时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穿时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向相反方向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的影响,当代泰国人的着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青年人中穿西裤和衬衣的已相当普遍。城市里的男子惯于穿制服、西装,大多数场合可穿长裤、衬衣,领带系不系均可。女子则喜

欢穿西服裙,大概受女子传统服装筒裙的影响,西服裙一般裁剪得十分合体,紧紧围于臀部。裙子随年龄的差异长短有所不同,但上衣的式样就千变万化了。 泰国人喜爱红、黄色,禁忌褐色,所以人们的服饰都使用鲜艳的颜色。当今泰国女子服装式样繁多,一般较讲究的女子天天换装,多穿套装,穿连衣裙的很少,不少人爱穿筒裙。男式服装较为简单,穿短袖上衣、T恤衫和猎装,下身穿长裤。在很多场合,不少泰国人喜欢穿传统的泰式服装。这些男女民族服装多选用棉、麻或丝绸材料在本国手工缝制,占泰国服装总体消费的大约40%。 泰丝: 近几十年来,因为独到的手工制作工艺、独特的外表质地,泰丝已成为别具一格的产品,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泰丝被用来制作高贵的服饰、手帕、领带、围巾等各种高级用品。 泰丝以手工织制驰名世界,是泰国最著名且最名贵的商品。品质出众,质地轻柔色彩艳丽,富有特殊光泽,图案设计也富于变化,极具东方特色,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最喜欢购买的手工艺品之一。

走进土家族教学设计.

“走进土家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为导游工作服务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内容抽象。本课是教材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代表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资源。土家族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也是张家界最为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同时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土家族,教学内容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学习对象是导游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活泼,爱表达,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 2、畏难情绪严重。 3、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土家族的起源、宗教信仰及主要分布区域 掌握土家族的服饰、饮食、住房、节庆及文化艺术能力目标:正确的传递土家文化 整合资源,形成讲解,提升综合素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感受学习的乐趣,爱上导游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要求及学生情况,本次教学重点确定如下: 重点:掌握土家族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情等方面 难点:突破教材的局限,全方位的掌握土家文化 学会整合资源,形成导游讲解、正确的传递土家文化 五、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教学难题,这堂课我采用讲解、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达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此过程主要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认识土家族(主题导入) A对本班学学生进行民族调查,统计班上有多少土家族学生。 B请学生讲解一下关于土家族相关知识,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课外已查,人数2─3名) C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四组:风情组、建筑组、服饰组、美食组。) 设计意图: 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视频导入活跃教学气氛,实现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地旅游资讯,开阔视野,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2、了解土家族(知识点训练) ①学生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教师提前做好题库并制成二维码加入课件。 ②学生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进入题库,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点能力测试。并进行得分竞争,评选出优胜组。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对土家建

贵州沿河县土家族哭嫁歌词

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哭嫁歌词

————————————————————————————————作者:————————————————————————————————日期:

贵州沿河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词 岩上砍柴丁对丁, 花钱花米是今天! 太阳出来背过湾, 半夜还在路上跑! 洋荷叶子青友青, 怪你冤女命不真! 冲刺公务员考试21:08:23 2、哭母亲的哭话是这样的: 隔河望去蓼子丁, 蓼子开花绿阴阳! 罗打三天惊天地, 冤女还在伤心处! 好吃不过红椿甜, 冤女还在娘面前! 洋山竹子节节细, 难喊别人一声爹, 从此别了一声娘! 銘哥21:08:29 哭媒人的哭话是这样的: 高山顶上栽核桃, 砍它下来搭座桥! 从过路桥桥不越, 媒人过路欲断桥船不行! 水不起浪媒不狠, 女不放你来坐在 我的老人火铺阁, 喊我老人那句话来说。 你来坐在我的老人板凳边, 问我老人分不分! 我的老人说我年纪小, 媒人眼睛几眺眺! 我的老人说我年纪细, 媒人嘴巴几团团!

《哭娘——八月歌》 阳沟后头栽苦桃 这根苦桃根不牢 这根苦头要翻根 你的怨女还等三个时候要开声蘭木搭起五层楼 五层楼上乌鸦叫 这对乌鸦叫不叫不明 喊你冤女不慌行 春风吹到一朵云 回头不见我老人 堂屋中间闹腾腾 外面来的是别人 不是人家大户来 管是人家小户来 小户人家人家来了穿衣轿 穿衣轿散散心 远望一乌云 近望上灰尘 大户人家来的夫子讲礼仪 小户人家他家夫子来了八面财八面神仙下凡来 正月生我随娘子 盘我养大孝到你 我把爹娘孝到底 二月生我是儿女 盘我长大把恩还 三月生我儿成对 老老小小来相会 四月生我儿成双 我在家中凑成双 五月生我人之初 送我上学去读书 六月生我儿进屋 送我上学就去读 爹妈后来享幸福 七月生我儿命好 送我上学就去考 爹妈福气快来了 八月生我命不归 盘儿养大孝到你 多儿多女往外追

土家族服饰

1 / 6 土家族服饰 清雍正年间刚刚改土归流之时就有这样的记载: 土司地处万山之中,??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土家族古老服饰的特点是男女一式,有衣有裙有头巾,上面都有刺花。而且人人喜戴耳圈项圈手圈。这样的服饰真是艳丽多姿,独具风格,为山区添上异彩。但这种情况后来起了变化,因为第一任知府袁承宠看不惯,在雍正八年以服饰宜分男女为理由,下令禁止男性穿花服装。当然他要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达到目的是有困难的,只是改土归流后汉人不断涌入土家境内,在他们的强烈影响下,男性的花服装还是不可避免地消失了。在清同治年间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土人??妇女则短裙短衣,喜用斑斓,跣足椎髻,以布勒额,耳项手足,环圈蝉联。(同治《永顺县志》卷六)当时妇女虽然保留了自己的服饰,但之后,也就是在清未还是起了变化。民国早期的服饰,当前还可看到一些有文物价值的样品,如从其款式或花纹来看,已具有满(旗服)、汉服饰靠拢的明显倾向。只是这样的服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也停止使用了。 土家族服饰镶边、头巾、枕巾、手帕等完全一样,为四方连续的团花,二方连续的花边。 服饰色彩亦是同类色的变化,以青底挑白花,白底挑青花,镶灰兰衣边,这与古代植物靛兰染色工艺相关,给人以质朴、单纯、

高雅之感觉。服装款式,不象有的民族服装那样宽大,而是紧身,小裤腿,接近现代服装美感。 土家族以挑花工艺为主美化服饰,挑花在工艺制作上同属于刺锈种类,俗称数纱挑刺的十字型花组成,亦有单线挑刺的叫纤花。据考证,历史遗留下来的刺锈及其工艺,都是在挑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亦是与中国古代的纹样发展史相一致的。因为挑花针法单一简便,色彩朴实,兰白分明,适合山地民族物质条件的便利和技艺的发挥。土家族挑花纹样在服饰上的运用,从审美方面来看,表现的题材内容,主要是生活中的花草、鸟类虫鱼、民俗活动等;表现手法,由于制作工艺的局限,只能高度的简化为几何形的纹样。大都表现在服装的显著位置,如前胸、后背、裤外侧等。从功能上看,主要是袖口、裤边、双 2 / 6 肩、膝盖、缝合处的裤外侧等,加强服装的使用牢度,不易磨损。土家族服饰保持了自身的优秀传统,其纹饰、色彩都与旗服(满族)的折枝花式造型和色彩艳丽而截然不同。挑花为主的服饰,是湘鄂川黔边土家族统一的刺绣手法,与邻近几个民族显然有别 有关土家族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文献记载,但在这个时期及宋以前,所有文献都未专一谈及土家族的服饰。直到清代,土家族服饰才正式载入了文献。当土家族先民处于原始部落时代,还不懂得纺纱织布,只能自穿树叶草根、兽皮之类的东西,这在古老

土家族哭嫁习俗

哭嫁,曾是我国广为流行的婚仪习俗。土家族地区始终流传和保存了完整的哭嫁习俗。这是本地的县志记载的哭嫁的习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陪十姊妹”下面我会介绍一下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在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亲娘要替新娘梳头、开脸。把姑娘原来的辫子梳成“粑粑髻”。请人将脸上的汗毛拔去,眉毛扯成一勾新月的样子。这时要《哭上头》、《哭扯眉毛》。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上轿的时辰一到,新娘要拜别祖宗了。新娘手中拿两把筷子出了房门,往前后各撒一把,表示分别。这时又要《哭别祖宗》。告别祖宗之后,灯笼火把都点亮。新娘上轿时,又要《哭上轿》。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新娘坐在轿子里仍然唱着哭嫁歌,一直唱到男方家能听到哭声才停止。 每一种婚俗,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也是历流传演变的结果。 那些古老的抢婚习俗,在今天的土家族婚俗中扔然保存着。有的地方新娘上轿后,请巫师杀只公鸡,用鸡血洒在轿子四周,同时将轿子四周打扫一遍。这是古老的抢婚习俗的一种模拟表演。鸡血表示抢婚时发生过流血事件。扫轿,表示毁去抢婚时留下的脚印。 在封建社会,土家族属土司管辖。在古老的婚姻制度下,土家族青年男女还是有一定的婚前社交自由。他们在每年一度的“摆手节”和跳摆手舞时,青年男女可以自主选择配偶。清代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强行推行封建包办婚姻。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土家族青年男女的命运。在买办婚姻制度之下,妇女完全失去人生自自无法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于是土家族妇女便借助哭嫁和唱哭嫁歌的形式,来宣泄对封建买卖婚姻和家长制约不满。 意义 土家族哭嫁婚仪的成年礼仪形式主要有二种是“上头”、“开脸”仪式。两种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女子的少女时代已经结束,成年妇女的生活已经开始。女子的哭唱使这样一种新旧交替的意义更加显赫,从而使女子自身更加强了成年意识。当女儿哭别爹娘之际,爹娘除给予适当的安慰外,更主要的是给予训诫。训诫也是以哭唱方式进行,主要内容是劝女儿尽妇道、行孝道,要吃苦耐劳,训诫女儿要举止得体,要克勤克俭,要敬奉祖宗.这些训诫,虽然散发着封建礼法说教的陈腐气息,但其中也还有一部分可取的人生经验,这些训诫对于出嫁女进入新家庭后的人生起着指导作用,与成年礼中的训诫作用相同。 结语 随着时代的前进,土家族的婚俗也有了许多变化。婚姻自主已成了青年男女普遍的要求。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们已失去约束力,哭嫁习俗因而渐渐消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