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

一、文学与真实

关于文学的性质、意义、作用、内容、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泰戈尔都有专文论述。一方面,由于他的世界观在基本性质上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所以他的文学观也必然受其制约,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含有神秘主义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世界观里又包含一些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成分,特别是由于他在创作上大量的、成功的实践活动,所以他的文学观也包含许多合理的因素,甚至包含若干精辟的、独到的见解。

关于文学应当写什么的问题,泰戈尔在《文学的本质》一文里作了如下回答:“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灵描绘和人的性格刻画。”(倪培耕译文)所谓心灵描绘,是指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泰戈尔把世界分为外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两部分,认为二者具有天壤之别,后者不仅反映前者哪些东西是白的、黑的或者是大的、小的信息,而且揭示哪些东西是可爱的、可憎的或者崇高的、卑劣的,也就是说后者是具有感情的,表现了人的情趣爱好和喜怒哀乐,所以更加富有魅力。正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总是川流不息地保持常新,而且坚持不懈地努力表现自己,所以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进行文学创作。既然如此,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的心灵感情,并且力求清晰和充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学应该尽量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利用比喻、韵律、暗示等方式,此外还要借助图画和音乐的手段,图画赋予感情以鲜明的形象,音乐赋予感情以充沛的活力。不过,泰戈尔认为人的心灵描绘并非文学表现的唯一对象,即人的性格挖掘出来,并且加以刻画,乃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这是因为,人的性格是细腻入微和丰富多彩的,而且不是固定不变和有条不紊的,它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重重叠叠的表现层次,而它的表演又是那么不可思议和出人意料。所以,使它隽永地铭刻在人类心上的工作,只能由一些超乎异常的天才人物来完成。泰戈尔以上这些论述是富有启发性的,但他在这篇文章最后又提出“神明欢悦的创造是在自己内部进行,人心欢悦的创造则是它的反映”的命题,并且导出“文学不是某个人的独占的东西,也不是创作者的,而是神明的声音”的结论,则显然具有唯心性质和神秘色彩,很难为我们所接受。关于作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泰戈尔在他早年所写的一些文章里便已强调二者应当密切结合。在《文学的材料》里,针对当时有些诗人说什么“正如鸟儿陶醉在自己的欢乐中放声歌唱一样,我们也沉湎于自己的快乐之中,为自己而写作”(倪培耕译文)的论调,他明确指出“纯粹为自己写的作品,不能被称作文学”,“仅仅为自己而表达感情——这也如同那类无聊的事来样无意义。创作不仅是为创作者自己的——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在《世界文学》里,他又进一步指出了作家与人类结合的途径——“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人类的感情,体验整个人类的

《飞鸟集》与泰戈尔的生命哲学【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飞鸟集》与泰戈尔的生命哲学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其代表作《吉檀迦利》和《飞鸟集》。 《飞鸟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共收录诗325首,初版于1916年完成。其中一部分由诗人译自自己的孟加拉文格言诗集《碎玉集》(1899),另外一部分则是诗人1916年造访日本时的即兴英文诗作。诗人在日本居留三月有余,不断有淑女求其题写扇面或纪念册。考虑到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诗何以大多只有一两行。诗人曾经盛赞日本俳句的简洁,他的《飞鸟集》显然受到了这种诗体的影响。因此,深刻的智慧和简短的篇幅为其鲜明特色。《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飞鸟集》的译者郑振铎在译完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后,曾深情地称它“包涵着深邃的大道理”,并形象地指出,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等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有: 1、充满稚气的童真美。 童趣是表现童真的最佳形式。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既表现在形象的刻画上,又贯穿在作品的情节中,还融注于语言的运用上。 2、形象刻画的单纯美。 以单纯的文学形象,积极乐观的主题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和世界,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信念。这就铸成了儿童文学形象刻画单纯美的艺术品格。 3、情节推动的动态美。 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要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相吻合,儿童文学情节的动态美,往往呈现出一种单纯的、活泼的、连续的动态推进形式,且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 4、画面展示的明朗美。 鲜亮明朗,富于色彩,是儿童文学的又一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画面的明朗美,主要依赖于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对词汇色彩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对作品中不同角色颜色的描摹和因时空变化对场景所引起的明暗效果的描述,把词汇的潜在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向小读者奉献色彩亮丽、动静分明、声色和谐的艺术图景。 5、驰骋想象的奇异美。 想象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想象的奇异美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⑴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过程中,使对立的双方造成强烈的反差。⑵就作品的形式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可以促成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独特的审美品格。诗歌、小说、童话、寓言……都因想象的介入而异彩纷呈。⑶就作品的魅力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大大提升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品位。由于想象的奇异美,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造成了儿童文学离奇的情节和无穷的趣味,使小孩乃至成人捧腹不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它们所产生的久远的艺术生命力,无时不在证明着其较高的艺术品位。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第22卷 第3期2007年7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 Vo l.22,N o.3 Jul.,2007 收稿日期:2007-06-05 作者简介:黄 谦,男,1983年出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园林史;*通讯作者:徐 峰,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 园林艺术、园林规划设计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黄 谦,徐 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北京100094)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对文人园林影响最大的非东晋诗人陶渊明莫属。陶诗不仅激发无数文人墨客对园林的向往与热爱,更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这种思想不论在造园的意境、造园模式,还是在造园的技巧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人园林的创作,对中国园林艺术起到深远的影响,同时更需要后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继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关 键 词: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文人园林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186(2007)03-0044-04Influenc e of T ao Y 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on Literati G ardens H UANG Qian,XU Feng * (Colleg e of H umanities and D ev elo pment,China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Beijing 100094,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transitio n tim 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n We-i Jin Dynasty 1In the taste thoug hts of Jin Dy nasty,Liter ati Gardens w ere im pacted most by T ao Yuan -ming 1Tao Yuan -ming .s po em s no t only inspired many cler isies falling in lov e w ith gardens,but also fo rmed into one kind of natur alistic aesthetics w hich affected the aspects o f literati g ardens from artistic conception,pattern and technique 1M eanw hile, later generations should pack up and resear ch Tao Y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by the number s so as to develop its value of esthetics 1 Key words :Tao Yuan -ming;naturalism;aesthetics;literati garden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0。国内外对陶渊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的生平、具体诗文、隐逸思想、自然观和比较研究等方面。而作为中国文人园林的创始人,陶渊明与中国园林的关系却很少被人论及。笔者通过分析陶诗中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阐明其对文人园林的深远影响,理清陶渊明与文人园林的关系。 1 陶诗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 111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内涵11111 陶渊明的/自然0主义 在现存所有的陶诗中,/自然0一词共出现过4次: /复得返自然。0)))《归园田居》;/神辨自然以释 之。0)))《形影神》;/质性自然。0)))《归去来兮辞》;/渐近自然。0)))《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这些诗中的/自然0,首先来自陶渊明的哲学观,其次来自于他的本心。 陶渊明的哲学观主要接受当时风行于社会的道家思想及玄学的影响。道家强调自在、和谐,极力反对违背/自然0。在道家看来,/自然0就是天然,不经人力干预、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本质存在。到魏晋时期,玄学家在为《老子》、《庄子》作注时也强调一切都要服从自然,认为只有这样,生命的完整性、和谐性才能得以保全。这种哲学观反映在陶渊明身上,就是其所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0所以,当诗人面对/八表同昏,平陆成江0的乱世时,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毅然辞官归隐庐山脚下。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纯真。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 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稚拙。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 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欢愉。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变幻。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但是这 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质朴。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它所描写 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 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 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就从这个故 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因为在我们日常 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 觉得故事很朴素。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 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 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 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在途中,大 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小红帽 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 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 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3.稚拙:当大灰狼把小红帽的奶奶吃进肚子里去,并且大灰狼假冒为小红帽的 奶奶时,小红帽她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躺在床上,她没有害怕,还问:“哎 呀,奶奶,怎么你的耳朵这么大?怎么你的耳朵那么大?你的嘴巴大得吓人 啊?”这些话,我们现在看会觉得她很幼稚,人的耳朵,嘴巴,眼睛和狼的 一点都不像,况且小红帽她经常见奶奶,她是会记得奶奶的样子的。但是她 还是把大灰狼当成奶奶来谈话,所以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了稚拙的美学特质。 4.欢愉:在《小红帽》里,我觉得让人欢愉的场面有三个。第一,就是小红帽 在森林里摘花的场面,会让我想到森林里遍地开满各种野花,小鸟在叽叽喳 喳唱歌的情景,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第二,就是大灰狼把奶奶和小红帽吃 进肚子里的时候,我会很担忧小红。,但是后来猎人的出现以及他把小红帽 和奶奶就出来并且把大灰狼的皮剥掉时,读者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因为 小红帽脱离了险境;第三,就是又有一只大灰狼想吃掉小红帽的时候,小红 帽的奶奶叫小红帽在水槽里灌满香肠味的水,最后大灰狼因为闻到香味就从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泰戈尔与西方泛神论思想之间的类同与歧异

泰戈尔与西方泛神论思想之间的类同与歧异 张思齐(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一、将泛神论定位为泰戈尔思想的主导思想倾向符合实际 印度传统文化结构和民族的核心内容是“梵”。梵是理解泰戈尔思想的关键。印度古代文献吠陀,尤其是《奥义书》认为,梵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和最高实在。请看《广林奥义书》:“最初,此处唯有梵。他仅这样理解自己:‘我是梵’。因此,他成为一切。哪个神领悟了这,就成为他,仙人亦如此,人亦如此。……谁认识到了‘我是梵’,就成为这一切。”[1] 也就是说,梵不仅是精神的本体,而且是现实的本体。作为宇宙主宰的梵与作为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有可能统一起来的。万有同源,皆出于梵。万有一如,皆归于梵。当梵通过一种幻的作用显现为世界和各种各样事物的时候,梵也就和幻相通。当个我即个体灵魂摆脱了无明,在解脱中证悟了梵的时候,我也就具有了梵的属性,从而与梵合而为一,这就是“梵我一如”。因此,在印度文献中,很多时候,梵(Brahman)和我(Atman)这两个语词是互换使用的。 关于泰戈尔(1861– 1941)思想的基本倾向,多少年来中国的世界文学教学界一直定位为“泛神论”。不少外国文学工作者在学生时代是这样学习的,广大外国文学教师是这样讲的。许多有关泰戈尔的著作也是这样论述的,不过许多著作表述不够明晰。郁龙余、孟昭毅主编《东方文学史》对泰戈尔的思想倾向作了明确的表述:“泰戈尔吸收了这一基本思想观念追求人与神的和谐融合,形成了‘泛神论’的宗教哲学观。”[2] 那么,泰戈尔的基本思想倾向是不是泛神论呢?多数研究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郁龙余、孟昭毅主编《东方文学史》对泰戈尔的思想倾向的表述是准确的,这对中国的外国文学史教材建设是一个贡献。不过,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泰戈尔的基本思想倾向不是泛神论思想,而是印度教信仰。笔者认为,从印度宗教上去把握印度作家的思想倾向,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在印度的各种宗教中,印度教无疑是信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但是,以印度教来定位泰戈尔思想的基本倾向却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泰戈尔的思想实际。泰戈尔是印度人,生活在浓郁的印度教氛围之中,他的思想当然打上了印度教的深深的烙印。但是,泰戈尔思想中的印度教,仅仅起着传统文化基础的作用。换句话说,印度教仅仅是泰戈尔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思想的一种历史语境。正如我们不能够一看见西方人就将其思想简单地归结为基督教,一见日本人就将其思想归结为神道教一样。仅用“印度教”一语来概括泰戈尔的思想,必然会模糊其思想的个性特征,也必然淡化其思想的时代特征,而且也经受不起泰戈尔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传播领域的实际的检验。在泰戈尔生活的那些年代里,中国人民经受着与印度人民类似的遭遇,印度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当时,中国人民既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也需要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因为前者可以指明方向,而后者可以给苦难深重的人

0037美学自考考点整理(超详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代表人物: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 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影响: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 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作品:《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理论: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 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起源:英国的经验派 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即分析哲学)认为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1)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后期提出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 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审美反应”→这实际上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专项人们的审美经验。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 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3)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 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文学生命色彩精选作文

文学生命色彩精选作文 诗经,我触到心灵深处一股清泉的波动;品三国,我品出了历史覆盖下灰暗却壮丽的长空;赏幼安,我望见大漠黄沙如同千军万马滚滚而来;读张爱玲,我读出了她脸颊一抹胭脂的残红。 浩瀚文学如同一纸画卷,诗人骚客各自潇洒一挥抑或是轻柔一点。一挥一点间,便有了五千年文学艺术的绚丽灿烂。 我相信,文学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文学有丰富的色彩,正如生命有曼妙的姿态。 翻开《诗经》泛黄的书页,那青涩的诗行写下的是华夏先民粗朴的个性和最本真的生命情怀。或用苍苍白露记下爱而不得的怅惘,或用呦呦鹿鸣记下君子的盛情招待。那灼灼其华的夭桃映红了多少少女簇新的嫁衣,那浩浩汤汤的淇水灰暗了多少少妇无望的等待……或悲或喜,或怨或哀,不同的情愫为诗行涂上了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鲜活地跳动着,不是杂乱的混合,只因有着共同的底色,干净、透明而纯真,就像我们遗失多年的童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生命沿着轨迹踏上未知的旅途。色彩由清新雅丽转为混沌凝重。 这是三国,是英雄的热血澎湃和迸发的时刻。道路布满荆棘,甚至难以望得隐藏在黑夜下暗无天日的深渊。战场厮杀,刀光剑影,暴风骤雨,电闪雷鸣。那乌云后面可曾有你们渴望的光明?可是,不管怎样,理想闪着金色的光环等着英雄们去摘取。纵使黑夜给了你黑色

的眼睛,你也要用它去寻找光明;纵使乌黑的恐惧覆压住你残喘的呼吸,你也要挺身伫立去挥洒壮丽。 三国过后,夕阳渐近,暮色之下,你是否看见一位鹤发老者在大漠里吹起羌笛…… 黄沙是它的背景,那样的黄不再充满跳动的生机。好在还有残阳淡淡的亲抚,助那不安的生命找到了归途。假如你曾知道黄土孕育了多少个春天,假如你曾凝视过那残霞的绯红,或许,你不再会为他的即逝而垂泪,不再会在遥望英雄踉跄的步履时,徒留下一句“只是近黄昏”的叹息…… 可是终点还没到,路依旧伸向远方…… 了英雄那悲壮孤单而苍茫的黄色,而多了一抹绚丽的胭脂红。 那抹胭脂红是生命迷茫的底色。一颗心的流离失所,早已使生命的青涩消失飘散。是枷锁囚住了希望?还是生的路途真的只能隔绝在这懵懂的年华?那红得心碎的鲜艳是否早就注定了陨落的结局?是落红,终会带着早逝的可惜与悲叹。 悲凉的胭脂红,那是张爱玲惹人心碎让人沉醉的生命本色。 看,文学之色彩如此灿烂,生命之色彩如此绚丽,文学与生命本是同根而生,只不过,文学剔出了生命的诸多杂质,而以更纯粹的色彩诠释生与美的意义。

【作文素材】泰戈尔十大哲理诗句赏析

泰戈尔十大哲理诗句赏析,拿来写作文是极好的 也许你没听说过泰戈尔,但你一定听说过一句名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就算你们听过这句,那你也一定听说过一首诗叫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而这两者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 除此以外,泰戈尔的诗句不仅是学生写作文常用的万金油,也是很多老师出作文题的宝库,读几句泰戈尔的诗,无论是装文艺青年,还是为考试作文,都是极好的: 1.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美完。 诗人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的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正如读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去慧心领悟。 2.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这句诗常被人们誉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最出彩的一句,意思是:如果你错过了太阳的升起,你不必流泪,毕竟你可以享受整个一天中的太阳,更美的是落日,如果你也错过了落日,你可以看见比太阳美的月亮与群星,当你错过一样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哭泣,因为有更多比这更好更美的东西等着你。也就是说某些美好事物的失去固然令人惋惜,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只会令我们错过和失去更多。 3.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这句是泰戈尔最宝贵、最深遂的智慧的乍现。诗人所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当泰戈尔看见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他却告诉自己,我曾经飞过,我已拥抱,所以无悔。经过而无需留下痕迹,伟大无需被铭记,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 4.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人对自己不满而抱怨,总是盲目地追求他人的形式。其实他们只是没有发现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点而已。或许,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你。所以,做自己就好!去发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点,不要因为盲目地追求别人的形式而失去自己,相信自己! 5.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句话简短而精练,让人有种再次想去拜读它的欲望,随后引人深思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泰戈尔的这番话会让你明白: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隐藏,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每个人都是靠彼此心灵的释怀与沟通相互维系,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 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直觉与表象。表象是一个购含混的名词。如果它指是超乎感受之上的独立的一种东西,那么表象就是直觉。如果它被看成感受本身,那么就不是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现就是借文字、线条、颜色、声音的助力,把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可分的。直觉首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 2.艺术即直觉 在《美学原理》中,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直觉完全统一。它们没有种类上的区别,也没有强度上的区别。 在《美学纲要》中,克罗齐从五个否定方面论证了艺术即直觉: 第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物理的事实并不真实,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第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反对把艺术定义为引起快感的事物。 第三,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审美意象在道德上无可褒贬。 第四,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区别开来。 第五,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数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是诗歌精神的最公开的敌人 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之所以真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它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甚于情感。”

加强文学修养,让生命更丰富

加强文学修养,让生命更丰富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一完小陈珊 今天,我有幸成为2014年雷俊英名师工作室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这也给我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下面,我就雷俊英主任的讲座《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谈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一、语文教师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 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其教育教学就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常常名言佳句不离口,并且出口成章,就显示出高深的文学修养和学者风范,学生就会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崇拜教师,崇拜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理论水平。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

理论指导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和肤浅。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到经常关注新的文学理论信息,阅读有关的文学理论书籍和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在充分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应领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人生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对学生的作用,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孔子的论语,庄子的逍遥游,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等千秋绝唱的诗词曲赋,这些负载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品格,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目前,我校教师的读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我发现,这种“校本教研”的体会是,书本是语文教师最好的老师。身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要为“教学”,为“文学”保留一个特殊位臵兼读其他的书。以教促读,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脱颖而出。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教师必须跟随文明的脚步,放眼“四海”,有一种“天下兴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_王泉根

[收稿日期] 2005-09-19 [作者简介] 王泉根(1949-),男,浙江省上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 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 儿童文学;美学;以善为美;艺术真实;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 I2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2-0044-11 一 什么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或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学价值与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美学意义上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这无疑是儿童文学研究非常核心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之为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从“真理”的角度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乏积极的探索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从已有的文献考察,论者一般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这类文学的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精神特征相联系,提出纯真、稚拙、欢愉、质朴或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笔者认为,提出纯真、稚拙、儿童情趣等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都有一定道理,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思路,但这只是枝叶不是树木,还远远不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应有其远比纯真、稚拙、儿童情趣更丰沛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 探究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我以为需要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般文学(成人文学)以后为什么还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殊美学任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比较,它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 如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艺术形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社会早期是没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严格区分的,人类群体童年时期的思维特征与生命个体童 年阶段的思维特征具有几乎一致的同构对应关系,万物有灵、非逻辑思维等是这种关系的最具体表现,因而原始社会人类的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都同样地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所理解。儿童的文学接受与成人的文学接受,在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及漫长的农业文明岁月里具有一致性。成年人的神话、传说以及魔幻、幻想型等民间故事,如欧洲的女巫、菲灵(小精灵)类故事,中国的《白衣素女》、《吴洞》等等,也同样是儿童最适宜的文学接受形式。人类文学接受的这种一致性在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转型时期才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中世纪晚期以降,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不断

人物形象的美学特征

人物形象的美学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取了很多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存在着各种独特的个性,而这些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这里,笔者就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学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何谓“典型”?“典型”即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包括特征性和充满艺术魅力两方面。 特征性首先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外在所呈现出的独特,生动,形象,其次是其外在形象所表现出的深刻而丰富的本质内涵。 《堂吉诃德》里的主人公整天骑着马,拿着矛,疯疯癫癫,幼稚无知,荒唐可笑,但在他做的种种荒唐事中,我们又可看出他丰富的情感,向往自由,充满爱心,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现实与理想,真实与虚幻,崇高与滑稽,聪明与愚昧,这些矛盾的交织使得堂吉诃德的性格更加突出,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典型性。《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历经重重磨难,遇到重重危险,虽然最终只是两手空空,疲惫不堪的回到破败的家中,但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不气馁。他的临危不乱与坚毅果断实在让人不得不折服。在文学史上,桑迪亚哥年龄虽已不轻,但依然无损他的英雄本色,他是“硬汉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性格中所显现的一种生命力。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符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理想,在人物灵魂的深处呈现了生命的丰富与多彩,她聪明过人,柔情万种又敏感多疑,忧伤悲痛,还俊逸高洁,孤高自傲,五彩缤纷的性格和深度的灵魂使其艺术含量不容忽视。她,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经久而不衰。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有利于学生抓准人物的总体特征,体味人物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懂得用现代观念解读其历史性。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可以说这也是他们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情感性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也是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人的情感搏斗最集中地就体现在“爱”与“不得所爱”的挣扎中,如果没有至真,至纯,至深的爱,也就没有人性的深刻,人物形象也就不具感染力。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有情人不得相守一生,最终双双殉情,用自己的生命唱响了爱情的赞歌,向拦阻他们的社会发出了生命的呐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因为得不到理想的纯真爱情,最终在绝望,悔恨中自杀。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主人公钟雨和一位有妻室的老干部相爱了,可是他们只能把这种爱情埋在心里。终于因为不能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而只能把笔记本作为他的替身,在上面写着:“爱,是不能忘记的。”郁达夫的《迟桂花》是在情欲升华过程

简析泰戈尔的信仰

简析泰戈尔的思想 [内容简介]本文力图对泰戈尔的信仰作总体的介绍和理解。首先对泰戈尔的信仰体系进行归纳概括,之后考察泰戈尔信仰的来源、性质,最后做出简单评价。 [关键词]泰戈尔 [作者]张绍斌,讲师,1974年出生,天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邮编300204。 泰戈尔的思想呈现着一种体系性,但是对针对其是如何一种体系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借鉴英国《哲学季刊》总编莱斯利·史蒂文森的方法i,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泰戈尔的思想予以总结:一、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的一般理论;二、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三、对人类自身弊病的原因分析;四、纠正弊病走向真理的理论指南。 一、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的一般理论。 泰戈尔思想呈现的体系性,包含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对人的看法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对世界的看法,他大体上继承了《吠陀》和《奥义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梵”——也被泰戈尔称为是上帝、无限、永恒精神、永恒真理、善、一、他——出于快乐而创造的,世界万物统一在梵的内部。那么,人从何而来?泰戈尔虽然没有明白的说人是梵的创造,但我们无时不刻地感觉到泰戈尔心目中的人从属于梵的创造。泰戈尔的诸多论述专注于人与梵的关系,亦即“天人关系”。 泰戈尔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正是人的灵魂可以与梵保持神秘的联系。但是他的“灵魂”观念不同于宗教迷信所说的人死之后,有一个脱离了肉体的精神存在,而大致等同于人的精神、心灵、意识。 那么梵是通过怎样的力量来统摄人的?是通过善!泰戈尔赞同《圣经》中耶稣的祷告:“上帝呀,父亲啊!彻底地涤除我们的罪恶吧,把善赐给我们吧!”泰戈尔认为善是上帝的礼赠,是梵放射出的纯净的意识之光。人的灵魂通过善得到滋养,善是灵魂与梵联系的渠道。从人的角度说,善的意识在人对生命有了更真实的认识时产生,即对整个生命领域有了长远的眼光,乐于为了实现更远大的价值而牺牲奉献自己的时候认识了善。善是和彻悟真理、和伟大联系在一起的。 泰戈尔对于人的灵魂是什么也有充分的论述。泰戈尔引用《奥义书》:“认识那个‘一’,即灵魂吧!它是通向永生的桥梁”,并且说“去发现这个‘一’,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它就在人的内部,它是人的真理,是他的灵魂,是人打开精神生活天国大门的钥匙。”人的内在灵魂是“知识的统一,爱的统一,意志的各种目的的统一;它的最高享受就是永久的统一遍及无限的宇宙。”泰戈尔说人的灵魂获得平静之后,才能以直接的、没有任何中介的直觉认识那最高的“一”,通过任何的推理和展示都是达不到的。泰戈尔关于灵魂的说法,是和印度教哲学“大我”、“小我”的关系是一致的,大我在身外,小我在身内,认识了自身的小我,就认识了大我,大我小我原是一个。 梵通过善统摄人的灵魂,人的灵魂是怎样的趋向梵呢?认识和谐,付出爱!泰戈尔说:“从本质上说,人既不是自己的奴隶,也不是世界的奴隶,而是一个爱者。他的自由,他的实现,都在于爱,爱是包容一切的另一个名称。通过这一包容一切的力量,通过他对一切的贯通,他就与那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合而为一。”ii泰戈尔认为人的灵魂的价值、爱的来源不是自身,人在爱中获得自我,获得快乐,认识到最高意义。爱是人类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因为“在爱中,差别感被忘却,人类的灵魂完美的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超越了自身的限制,

文学与人生

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论文 ( 2012级 ) 课程:文史哲与人生 学生姓名:李燕学号: 12420316 专业:财务会计教育年级:2012级 任课教师:刘鸿武 完成时间:2014 年 5 月 4 日 成绩(百分制): 教师签名:

试论文学与人生的相互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文学与人生的相互关系。文学与人生一直以来都有着复杂且又紧密的关系,文学是人生的写照与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人生的发展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对人生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为,文学与人生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又是相互促进的,在文学中人生不断的延伸,在人生中,文学不断发展。文学赋予人生不同的意义,文学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意义人生价值文学与人生 引言长期以来,文学与人生都是一个不断被探讨的问题,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人生,文学 是怎样产生的,文学与人生又怎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学者都研究过,探索过。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那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个特殊形式是依靠语言来表达人类的一种生命体验审美思考的。所以,文学是人学,是关 于人生、社会、人的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探索。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文学和人生之间存 在着与人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人类发展的文化产物,但是又改变了人类生活。 而人在本质上以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人的精神生命是从思考开始的,因 而人生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学。文学与人生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又是相互促进的,在文学 中人生不断的延伸,在人生中,文学闪烁其光芒。综上,在参考、总结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观点:首先,文学与人生是相辅相成的,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生的发展,人生价值 的实现也不能缺少文学的作用。其次文学对人生具有相互作用,优秀的文学可以促进人生发 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最后,每一个人于文学的关系都不尽相同,文学对于不同的人生具有 独特的价值。 文献综述 一、《谈文学》朱光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 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是一对文学观念重新整合的作品。在《谈文学.》中,朱老先生是这样阐述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介的艺术,就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