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考点7 遗传的细胞基础

考点7 遗传的细胞基础

考点7 遗传的细胞基础
考点7 遗传的细胞基础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7 遗传的细胞基础

一、选择题

1.(2012·江苏高考·T8)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

【精讲精析】选A。从图中看细胞的每一极有4条染色体,其中有2条染色体的形态相同,其余染色体的形态不同,因此图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导致每一极出现2条相同染色体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符合题意的答案是A。

2.(2012·安徽高考·T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1)看清图中细胞内同时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

(2)明确真、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的具体场所。

【精讲精析】选C。从图示可看出,细胞内正在发生基因的转录、翻译过程,二者同时发生,应是原核细胞内基因的表达。真核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在细胞核内完成转录,mRNA经核孔到达细胞质后进行翻译,转录和翻译二者的时间、空间均不相同。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中转录产生的mRNA 均能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

3.(2012·江苏高考·T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子代中无3号或4号染色体的花粉。

(2)题干中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父本产生了B的花粉。

【精讲精析】选D。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非常低,而且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所以A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即1与2、3与4分离),产生的含有3或4子染色体的花粉不育,那么可育花粉的基因型是b,测交子代中无红色性状的个体,所以B不合理。减数第一次分裂时1与2和3与4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无非姐妹染色单体(即1与3、1与4、2与3、2与4),因此C解释不合理。Bb的父本与bb的母本测交后代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父本产生了可育的B花粉,而B基因如果存在于缺失的染色体3或4中,那么这样的花粉是不育的,只有B基因位于1或2上才能形成可育的B花粉,出现这样结果的可能就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故D选项合理。

高考生物真题(近五年):遗传的细胞基础:减数分裂

遗传的细胞基础:减数分裂 典题例析 1(2012江苏)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2.(北京东城区2014届高三3月质量调研)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有丝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 C黑猩猩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雌雄性别决定有关 D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是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3(14北京西城)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直接关系的是A.白菜与甘蓝体细胞杂交后的杂种植株可育 B.正常男性产生了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精子 C.三倍体西瓜植株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种子 D.基因型AaBb植株自交后代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 考点一: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1(2014安徽)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点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2(13安徽)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3(14北京)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植株丙(aabb).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复杂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表达,推动生物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生命之所以能够在世代间延续,也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能够绵延不断地向后代传递的缘故。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储存、复制、表达、传递和重组等重要功能都是在细胞中实现的,染色体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遗传物质的许多重要功能的实现都是以染色体为基础进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染色体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染色体(chromosome)是霍夫迈斯特(W.Hofmeister)1848年从紫鸭趾草的小孢子母细胞发现,40年后才被沃尔德耶(W.Waldeyer)定名为染色体。染色体是指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它是细胞间期染色质结构被紧密包装的结果,是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一)染色体的形态 每个物种的染色体都有自己固有的形态特征,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其中以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染色体形态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因为在这个时期染色体已最大限度地收缩,并且从细胞极面观察,可以看到它们分散排列在赤道板上。

因此,一般在此期进行染色体形态的识别和研究。 一般地,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相同的染色单体(chromatid)构成的,它们 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姐妹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间期经过复制形成 的,它们携带相同的遗传信息。在形态上染色体一般由以下 几部分组成: 1.着丝粒(centromere)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最显著特征。 (一)定义:连接一个染色体两个臂的区段,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二)位置 ①中间着丝粒(metacentric chomosome):染色体呈V ②近中着丝粒(sub- metacentric chomosome):染色体呈L ③近端着丝粒(acrocentric chomosome):染色体呈棒 ④端着丝粒(telocentric chomosome):染色体呈棒 (三)功能: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2.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着丝点所在区域。由于这个部分的缢缩,使染色体分成两个臂,染色体在此处能弯 曲。 3.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在某些染色体的一臂或两臂上还有额外的缢缩区域,染色较浅,称为次缢痕。它 的位置是固定的,通常在外臂的一端。这些形态特征也是识 别某一特定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功能:①连接随体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Chromosome: A molecular of DNA, and associated protein bound together. Each chromosome contains: Centromere, Kinetochore, Telomere, Euchromatin and Heterochromatin. 染色质(Chromatin):在尚未分裂的细胞核中,显微镜下可见的可被碱性染料染色较 深的、纤细的网状物。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分裂时,由染色质卷缩(螺旋化)而形成的呈现为一定数目 和形态的细胞结构,是遗传物质的最主要的载体。 研究染色体形态最适合的时期: ?有丝分裂中期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I的粗线期 第一节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大小: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大小差异很大,长度的变幅为(0.20-50 μm),宽度的变幅为(0.20-2.00 μm)。(显微镜的最小分辨率δ=0.61λ/ NA ,λ=0.55 μm NA=1.4,δ约为0.25 μm。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 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其染色体大小主要对长度而言。 小麦:染色体平均长度11.2 μm,总长235.4 μm。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处于动态的收缩过程中。 绝对长度:实际测量值。 相对长度:特定染色体的长度在单倍染色体组总长度中所占的比例。 染色体大、数目少的物种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优良实验材料,如果蝇(2n=8)、玉米、蚕豆、洋葱、麦类。 着丝粒(Centromere):A specialized chromosome region to which spindle fibers attach during cell division. 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着丝粒不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无色间隔点),所以又称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所连接的两部分称为染色体臂(arm)。 着丝点:具有聚合微管蛋白的作用,是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ed center, MTOC),因而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牵引染色体移动的驱动力有关系。 1.按着丝粒位置将染色体分为几种类型: 1)中着丝粒染色体 2)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3)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4)亚端着丝粒染色体 5)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6)端着丝粒染色体 臂比(arm ratio,A)=长臂/短臂(q/p或L/S) 着丝粒指数(Centromeric Index,C)=短臂长度(p)/染色体长度(p+q)×100% 动粒(Kinetochore): 为着丝粒的外层结构,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微管附着部位。 动粒的类型: ?固定位置动粒( localized kinetochore)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代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遗传学诞生的时间,标志?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答: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由于染色质的复制而形成的物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周期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4.不同类型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根尖、叶、性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 答:有丝分裂: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2n 2n 2n 4n 2n DNA分子数:2n-4n 4n 4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 减数分裂: *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细胞 染色体数目:2n 2n n(2n) n DNA分子数:2n-4n 4n 2n 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2(0) 0 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遗传学意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基因分离?)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讲课教案

《细胞遗传学》复习题 第一章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染色体识别 1.什么是花粉直感?花粉直感是怎样发生的?作物种子的哪些部分会发生花粉直感? 花粉直感又叫胚乳直感,植物在双受精后,在3n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由雄配子供应的一份显性基因能够超过由母本卵核或两个极核隐形基因的作用,杂交授粉当代母本植株所结的种子表现显性性状。 胚乳和胚性状均具有花粉直感的现象。 2.什么叫基因等位性测验?如何进行基因等位性测验? 确定两个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的测验为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将突变性状个体与已知性状的突变种进行杂交,凡是F1表现为已知性状,说明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互补,属于非等位基因。若F1表现为新性状,表明被测突变基因与已知突变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3.原位杂交的原理是什么?原位杂交所确定的基因位置与遗传学上三点测验所确定的基 因位置有何本质的不同? 根据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经过变性的单链DNA互补配对,探针与染色体上的同源序列杂交在一起,由此确定染色体特定部位的DNA序列的性质;可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第一步,制备用来进行原位杂交的染色体制片;第二步,对染色体DNA进行变性处理;第三步,进行杂交;第四步,信号检出和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第五步,显微镜检查。 原位杂交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的方法,它所确定是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三点测验是绘制连锁图谱的实验方法,它是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确定三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排列顺序以及各个基因的相对距离。 4.什么叫端粒酶(telomerase)?它有什么作用? 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 作用: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G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复制和基因DNA不同,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 bp,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缺乏端粒酶活性,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人的生殖细胞和部分干细胞染色体具有端粒酶活性,所以人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末端比体细胞染色体末端长几千个bp。肿瘤细胞和永生细胞系具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的活性是癌细胞的一种标誌,可以作为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靶子。 5.染色质修饰和DNA修饰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染色质修饰包括: (1)组蛋白的化学修饰:组蛋白乙酰化使之对DNA的亲和力降低,降低了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异染色质中组蛋白一般不被乙酰化,而功能域中组蛋白常被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基因组活化区域。 (2)核小体重塑:核小体的重塑影响基因的表达,核小体的重新排列,它可以改变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排列,从而增加启动子的可接近性,调节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DNA修饰包括:(1)DNA甲基化(2)基因组印记 甲基化是指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一个甲基添加在DNA分子的碱基上。DNA甲基化修

2020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分类题库:2016年知识点7遗传的细胞基础(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7 遗传的细胞基础 1.(2016·浙江高考·T3)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 B.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C.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中期Ⅱ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别为12和24 D.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两点: (1)细胞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DNA在S期复制,纺锤体形成在前期。 (2)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染色体数比体细胞少一半,但染色体DNA 数与体细胞相同。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了1次DNA复制,故A正确。动物细胞在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1对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故B正确。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为12,DNA数为24,故C正确。S期进行

DNA的复制,G2期DNA已经复制完成,1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另一个是正常的,则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含有异常的DNA,故D错误。 2.(2016·江苏高考·T31)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它属于图2中类型的细胞。 (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 。 (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4)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 。 (5)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用图中字母表述)。 (6)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

遗传学第一章遗传学细胞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本章要点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模型。 ?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原因。 ?有丝、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变化及遗传学意义。 ?无融合生殖及其类型。 ?高等动植物的生活周期。 ?染色质、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异固缩现象、核型、核型分析、双受精、直感现象、世代交替。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1.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 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 功能: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2.细胞膜 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分子组成。 功能:选择性透过某些物质;提供生理生化反应的场所;对细胞内空间进行分隔,形成结构、功能不同又相互协调的区域。 3.细胞质 构成:蛋白分子、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电解质组成的基质。 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线粒体:双膜结构,有氧呼吸的场所,有自身的DNA,和植物的雄性不育有关。 叶绿体:双膜结构,光合作用的场所,有自身的DNA,绿色植物所特有。 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平滑型和粗糙型,后者上附有核糖体。 高尔基体:单膜结构,分泌、聚集、贮存和转运细胞内物质的作用。 中心粒:动物及低等植物,与纺锤体的排列方向和染色体的去向有关。 4.细胞核 功能:遗传物质集聚的场所,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 组成:1. 核膜;2. 核液;3. 核仁;4. 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间期细胞核里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结构称为染色质。 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碱性染料染色很深的物质,染色体。 二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不知道是什么

2013细胞遗传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是建立在遗传学(genetics) 和细胞学(cytology) 相结合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观规律。是遗传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也是最基本的学科。 染色体数目: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在动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往往是成对存在的,以2n表示;而性细胞中的染色体则为体细胞中的一半,以n表示。 三体(trisomic):是指在双体(2n)染色体中某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额外的染色体。2n+1,2m+1+1(双三体)三体一般都能存活、都能繁殖,都会表现与其亲本性状有所不同的变异。 初级三体(primary trisomy)添加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中的一对染色体完全同源 次级三体(Secondary trisomy)添加的一条是等臂染色体(两臂组成一样)。 补偿三体(compensating trisomic)一个个体缺少一条染色体,而在遗传上为另外2条分别涉及该染色体2个臂的易位染色体所补偿。用2n-1+c+c表示染色体组成(c代表易位染色体)。 平衡隐性致死:各个复合组内含有一个隐性致死基因。纯合时合子死亡,但v和g组内的致死基因并不是等位的,在杂结合的情况下可以互补,合子得以成活,这种现象叫平衡隐性致死 1、附着X染色体:指两条X染色体在着丝粒一端连在一起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部发生分离,像一条染色体一样,其性连锁和性决定行为与一般果蝇不同。 2、交叉一面说:F.A Janssens 等认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学交叉是遗传学交叉的直接结果,双线期看到的圆环是由姐妹染色单体构成的,二价体中只有一个减数面,因此成为交叉一面说。其要点是:⑴交叉等于交换,认为交叉就表示交换,是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的结果。⑵先有交换,后有交叉。⑶双线期所看到的圆环(减数面)都是姐妹染色单体在一起。 3、舒尔兹·雷德菲尔德效应:在倒位杂合体中,倒位二价体自身交换频率的下降,往往会导致其它二价体交换频率的提高,使细胞中整个染色体的交换频率维持不变。 4、B染色体:在有些真核生物中除常染色体(也称为A染色体)外,还存在一些形态较小、类型和数量多样的额外染色体,我们称之为B染色体,也可称之为副染色体、额外的染色体或超数染色体。 5、核仁组织区:在大多数生物中,次缢痕通常出现在核仁所在的区域,在前期与核仁联系在一起,并参与末期核仁的形成,因此此区域被成为核仁组织区。 6、新着丝粒:是一种次级着丝粒(secondary centromere),它是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的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他区域。 7、G带:是在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显示丰富的带纹。现也叫高分辨G带,高分辩带。 8、单端单体: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但保留由该对同源染色体中的1条染色体臂形成的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成为2n-2+t。9、染色体消减:指多倍体或混倍体组织回复到二倍体亲本之一原来的染色体数目的趋势。 10、二体异代换系:染色体代换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染色体组之间,被代换的个体称为异源染色体代换系或称异代换系,涉及1对外源染色体代换的个体称二体异代换系。 11、灯刷染色体:两栖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中形成的巨大染色体。由纤细的DNA中轴和许多成对的DNA侧袢组成,形似灯刷状。灯刷染色体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 12、双减数:对于四价体来说,同一区段的分离在减数分离之后,仍然可能发生后减数分离,结果是原来为姐妹染色单体的两个区段,最后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中,这就是双减数。 13、交叉两面说:该学说认为平常所见到的交叉,并不代表一个染色体的实质交换,而是先在交叉处发生断裂,由断裂端重接才产生交换。要点:(1)交叉步等于交换。因为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交叉产生断裂后再重接,如果非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就发生交换。(2)交叉是因,交换是果。(3)均等面与减数面总是交替排列。 二、染色体组分析(genome analysis):是阐明生物的染色体组的构成,特别是指利用染色体配对,了解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分析染色体组的演变以及物种起源和进化的情况。从而为物种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提供客观根据,为调查异源染色体的附加、代换乃至易位提供细胞学证明。常用的染色体组分析方法:①研究杂种F1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联会行为。②单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联会行为。 ③原位杂交法。 要想对这一植物进行染色体组来源的分析,其方法可为:将此物种(被测种)与可能的物种A、B、C(基本种)分别进行杂交。然后观察杂交子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配对行为。 ◆如果被测种与基本种的杂交子代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相当于基本种染色体基数的二价体,便说明异源多倍体的一个染色体组来源于这一基本种。 ◆当有几个物种符合时,染色体联会最广泛最紧密的那个物种就被认为是真正的祖先。 ◆分析是否正确,还要做检验:就是把视为祖先的几个基本种进行人工合成多倍体,当合成的和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彼此非常相似,并具有可孕的后代时,就可确定分析是正确的。 三多线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点? ⑴多线性: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反复进行纵向分裂,数目增加,但不分离,成为平行的一束染色体,这样在间期核内染色体增加了很多倍而形成多线的现象,称为多线性。每条多线染色体的纤丝数目是种特异的,最多可达4000多。 ⑵巨大性:正常的染色体只有在细胞分裂时才能看到,在细胞间期只能看到染色质,而多线染色体在间期唾液腺细胞里就可以看到。 ⑶体细胞联会:即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在果蝇的幼虫唾液腺体细胞中,经过多次DNA的复制形成的染色体通过染色体配对聚合在一起,形成4条多线染色体,此时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单倍体数。但每一条多线染色体实际上代表着两条紧密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得两条同源染色体从外观上看起来像是独立的一条染色体,4条多线染色体在染色中心通过着丝粒区域结合在一起。植物的多线染色体在形态与动物总的有一些差异。最明显的差异是同源染色体的不配对,除偶尔在泻根中有配对的情况外。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细胞学相互交叉与结合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观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以高等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揭示染色体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内容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与运动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各类变异对遗传传递、重组、表达与调控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1.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染色体数目不同种类动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 二、染色体大小不同染色体之间大小有很大差异是染色体最明显的形态特征。 ●影响染色体大小变异的因素 1.与物种亲缘关系有关一般是亲缘关系越远,大小变异越明显。 科间﹥属间﹥种间﹥种内 2.与生长发育有关 3.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如化学试剂、温度影响 三、着丝粒及其超微结构 ●定义:着丝粒是一个细长的DNA片段(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不紧密卷曲,连接两个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分离与运动装置。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不能分离并导致染色体丢失。 ●功能:着丝粒又称动原体,是染色体的运动器官,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连接的部位。两侧为异染色质区,由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构成。着丝粒断裂、缺失,会使染色体运动受阻,造成染色体丢失。 ●类型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分为: 1.有固定位置的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着丝粒具有永久性的固定区域。 2.新着丝粒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他区域。 3.无固定位置的着丝粒指纺锤体附着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位置。 (1)多着丝粒在一个染色体上可附着多个纺锤丝,且着丝粒被非着丝粒片段隔开。 (2)全身性着丝粒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即整个染色体上均有着丝粒分布现象,又称为分散型着丝粒。 四、次缢痕、核仁组织区和随体 ●次缢痕和核仁组织区 在一个染色体组中,除了主缢痕外,任何其他的缢痕都属于次缢痕。次缢痕与末期核仁的形成有关,并在间期和前期与核仁联系在一起,又被称为核仁组织区。 核仁的超显微结构: 1)纤维中心2)致密纤维组分3)颗粒组分 ●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圆柱形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根据随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为两大类: ?端随体位于染色体末端,被一个次缢痕隔开。 ?中间随体位于两个次缢痕之间。 根据随体形状和大小分为四类:小随体、大随体、线状随体和串联随体。 五、染色粒 染色粒:是指局部染色质在减数分裂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形成的、染色较深的呈线性排列的念球状突起,是在核小体组装成染色体过程中,连续的DNA丝局部螺旋化产生的结构,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是染色体上重复DNA顺序密集的区域。 六、染色纽 染色纽:或染色质结或疖,是粗线期染色体上一种染色特别深的大染色粒。位置和数量对特定物种是恒定的。位置多在染色体的末端或亚末端。主要是由结构异染色质组成,遗传活性很低。

高二生物《遗传的细胞基础》要点归纳

高二生物《遗传的细胞基础》要点归纳 高二生物《遗传的细胞基础》要点归纳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配子(列如: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及特征

P17图2-2,P20图2- 书本18-19全部内容 2)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 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受精过程 1)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自精子(父方),另一半自卵细胞(母方)。 意义:受精作用对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 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1928年后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不同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P43-44) 319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实验,使人们才确信DNA是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9 遗传的细胞基础

第四单元遗传的细胞基础与分子基础专题9 遗传的细胞基础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本专题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和一个实验。多通过基础判断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与配子形成,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论证、评价的思辨能力。自2013年以来本知识点就是天津生物高考的常客,常以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本知识点是高考备考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考点集训】 考向1 减数分裂的过程 1.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D.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 D

考向2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2.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该五个精细胞至少来自多少个初级精母细胞( ) A.1 B.2 C.3 D.4 答案 B 考点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考点集训】 考向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①蚕豆的雄蕊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④小鼠的卵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2.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 D 炼技法 方法一“模型法”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方法集训】 1.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图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血液病材料-细胞遗传学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刘世和 一、背景 染色体发展历史 染色体检查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 国内外发展动态 染色体分析发展历史 1960-1971:非显带时期 1971-1980:显带、高分辨 1980-至今: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时期,分子细胞遗传学(FISH) 意义 诊断与分型 疗效判断 验证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复发及其来源。 预后分析与指导治疗 查找新的致病基因,探讨发病机制 国内外发展动态 国外:广泛开展,白血病与淋巴瘤必查项目 国内:相对薄弱 原因 技术 劳动强度大 价格 患者经济 开展染色体检查要素 技术 合理的价格 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报告时间 二、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 根据1995版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正常核型男:46,XY; 女:46,XX。异常核型包括体质性和获得性:体质性异常;获得性异常 表1 核型命名常用的缩写符号

染色体倒位(inv) 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之间的片段发生180o旋转,如发生于单一臂内称为臂内倒位,发生于两臂称臂间倒位。 染色体重复(dup) 在一个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重复一段染色体片段。 插入(ins) * 包括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和一个染色体内的插入。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为插入易位,接受插入片段的染色体总是列于前面,而提供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列于次。 * 一个染色体内的染色体插入可分为正向插入与反向插入。 等臂染色体(iso) 指一条染色体含有完全相同的臂。 易位(t): 至少2个染色体之间发生的遗传物质的互换。 平衡易位和不平衡易位 两条染色体之间的易位描述方式为按染色体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 易位:3个染色体以上 罗伯逊易位(rob) 发生于D组或/和G组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位,为两个长臂对接。 Rob(14;21) 缺失(del) 在某一个染色体上丢失部分遗传物质;分为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如5q- 增加(add) 表示在某一染色体上获得来源不明的遗传物质,通常代表在染色体的末端增加。 15q+ 区带的命名 区的定义是一个染色体上位于两个相邻的界标之间的区段。 带则是根据染色体上染色强度的强或弱与相邻形成反差而划分,每一条带可再分为亚带。 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①染色体号数,②臂的符号,③区号,④带,⑤小数点,⑥亚带 如1p33.11 读作:1号染色体短臂3区3带1亚带1 克隆的定义 来自一个细胞的细胞群体称之为一个克隆, 通常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异常染色体组成的一群细胞。标准为:至少2个细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增加或结构异常,或至少3个细胞有一致的染色体丢失。克隆性异常

(完整版)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 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 外源DNA)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 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 质)(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 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 接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细胞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着丝粒(centromere) 是染色体上染色很淡的缢缩区,由一条染色体所复制的两个染色单体在此部位相联系。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包括3种不同的结构域: 1. 着丝点结构域(kinetochore domain):纺锤丝附着的位点; 2.中央结构域(central domain):这是着丝粒区的主体,由富含高度重复序列的DNA构成; 3. 配对结构域(pairing domain):这是复制以后的姊妹染色单体相互连接的位点。 着丝粒的这三种结构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并不独立发挥作用。正是3种结构域的整合功能,才能确保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有序分离。 发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着丝粒由125bp左右的特异DNA序列构成,其它模式生物包括裂解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以及人类,它们的着丝粒均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但序列均不同。 染色体着丝粒中与纺锤丝相连接的实际位置,微管蛋白的聚合中心,由蛋白质所组成。 与着丝粒的关系:着丝粒是动粒的附着位置,动粒是着丝粒是否活跃的关键。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各指向一极。 ?功能:姊妹染色单体的结合点 ?着丝点的组装点 ?纺锤丝的附着点 ?着丝粒的功能高度保守 在染色体配对及维系生物体遗传信 息稳定传递中起作重要作用。 组成(DNA-蛋白质复合体):着丝粒DNA:不同的生物中具有特异性,着丝粒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保守的。 水稻着丝粒DNA的组成:CentO:155-bp重复序列,CRR:着丝粒特异的逆转座子。 在活性着丝粒中,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CENH3)取代了核小体组蛋白八聚体中的组蛋白H3, 形成含CENH3的核小体。因此,CENH3是真核生物内着丝粒的根本特征, 是功能着丝粒的共同基础, 可作为功能着丝粒染色质的识别标记。 →着丝粒分裂:正常分裂(纵向分裂),横分裂或错分裂(misdivision)。说明问题:着丝粒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复合结构,断裂的着丝粒具有完整功能。 分散型着丝粒又称散漫型着丝粒(holocentromere)又称多着丝粒(polycentromere) 某些生物中,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不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而是整个染色体上都有分布,或2个或2个以上,纺锤丝可以与染色体上的许多点连接。 →特点:细胞分裂中期,与赤道板平行排列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平行地向两极移动 →X射线照射,染色体断裂,无论断片大小,均能有规律地走向两极 偏分离现象:基因杂合体Aa产生的A配子与a配子的分离不等于1:1 验证方式: 人类新着丝粒: ?结构不同于普通的着丝粒,通常不具有高度重复的α-卫星DNA ?可以组装成动粒并行使着丝粒的功能 ?16条染色体上发现了40多个新着丝粒 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蛋白质组成。其端粒DNA是富含G的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 组成: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端粒DNA序列由(5‘-TTAGGG-3’)反复串联组成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与非姊妹染色单体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mitosis and meiosis): mitosis称有丝分裂:主要指体细胞的繁殖方式,DNA分子及相关的蛋白经过复制后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称减数分裂。(07A) 交叉与联会: 减数分裂的前期Ⅰ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紧靠在一起,形成联会复合体,粗线期联会复合体分开,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出现交叉。 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同一朵花内或同株上花朵间的授粉。 异花授粉(cross pollination):不同株的花朵间授粉。 受精(fertilization):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一个合子。 胚乳直感(xenia)或花粉直感: 如果在3n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一些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常出现这种胚乳直感现象。例如:以玉米黄粒的植株花粉给白粒的植株授粉,当代所结种子即表现父本的黄粒性状。 果实直感(metaxenia): 如果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例如:棉花纤维是由种皮细胞延伸的。在一些杂交试验中,当代棉籽的发育常因父本花粉的影响,而使纤维长度、纤维着生密度表现出一定的果实直感现象。 无融合生殖(apomixis): 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营养的无融合生殖(vegetative apomixis):指能代替有性生殖的营养生殖类型。例如:大蒜的总状花序上常形成近似种子的气生小鳞茎,可代替种子而生殖。无融合结子(agamospermy):指能产生种子的无融合生殖。包括三种类型:①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haploidgametophyte apomixis); ②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diploid gametophyte apomixis);③不定胚(adventitious embryony)。 世代交替 二、填空题 1、染色体经碱性染料处理后,它的_____________部位被染色,而_____________部位几乎不被染色。 (染色体臂、着丝粒。) 2、染色体大小主要指_____________,同一物种染色体_____________大致相同。 (长度、宽度) 3、各生物的染色体不仅形态结构相对稳定,而且其数目_____________。 (成对) 4、通常原核生物细胞里只有_____________染色体,且DNA含量_____________真核生物。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训练题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单元检测 一、名词解释 遗传: 变异: 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 无融合生殖: 联会: 双受精: 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 二、判断题: 1、高等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恢复作用发生于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作用发生于受精过程。( ) 2、联会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在减数分裂的后期Ⅱ时发生分离,各自移向一极,于是分裂结果就形成单组染色体的大孢子或小孢子。( ) 3、在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细胞的两极,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 ) 4、高等植物的大孢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4个大孢子都可发育为胚囊。( ) 5、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后期Ⅰ都发生染色体的两极移动,所以分裂结果相同。( ) 6、在一个成熟的单倍体卵中有36条染色体,其中18条一定来自父方。( ) 7、控制相对性状的相对基因是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上。( ) 8、外表相同的个体,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代,这主要是由于外界条件影响的结果。()9染色质和染色体都是由同样的物质构成的。() 10、体细胞和精细胞都含有同样数量的染色体。() 11、有丝分裂使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都相等。() 12、在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两条染色体都可能发生联会。() 三、选择题 1、染色体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A 内质网中B细胞核中C核糖体中D叶绿体中 2、蚕豆正常体细胞内有6 对染色体, 其胚乳中染色体数目为 ( )。 A 3 B 6 C12 D18 3、水稻体细胞2n=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为()。 A6条B12条C24条D 48条 4、一个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在它的生长期间,你预料在体细胞中是下面的哪种组合()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5、一种(2n=20)植株与一种有亲缘关系的植株(2n=22)杂交,F1加倍,产生了一个双二倍体,该个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A42 B21 C84 D68 6、在有丝分裂中, 染色体收缩得最为粗短的时期是 ( ) A间期B早期C中期D后期 7、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减半过程发生于() A后期Ⅱ B末期Ⅰ C后期Ⅰ D前期Ⅱ 8、一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是2n=10。胚乳细胞含有多少条染色体() A10 B 5 C20 D30 9、某一种植物2n=10,在中期I,每个细胞含有多少条染色单体( ) A10 B 5 C20 D40 10、杂合体AaBb所产生的同一花粉中的两个精核,其基因型有一种可能是( ) AAB和Ab;BAa和Bb;CAB和AB;DAa和Aa 11、玉米体细胞2n=20条染色体,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为() A20条B10条C5条D40条 12、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孢子,最后形成() A四个雌配子B两个雌配子C一个雌配子D三个雌配子 13、玉米的染色体数为20条(10对),则胚囊和花粉管的管核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20,10 B.20,20 C.80,10 D.10,10 14、1000个小孢子母细胞可产生多少个精子。() A 1000个 B 4000个 C 8000个 D 2000个 15、下列细胞中,肯定有Y染色体的是() A、受精卵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 16、在小麦育种过程中,需将母本或F1的麦穗用纸袋套住,其目的是() A、保证自花授粉 B、防止自花授粉 C、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D、防止花粉被吹走 17、在高等植物的细胞质中,除线粒体外,()中也有遗传物质的存在。 A. 高尔基体 B. 内质网 C.叶绿体 D. 溶酶体 18、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双亲通过生殖细胞分别向子代传递了()。 A.各自的性状现状 B.全部染色体 C.细胞中的全部DNA D.同源染色体的各一条染色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