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书道千秋——异彩纷呈异彩纷呈的篆、隶、楷、行、草书法艺术

书道千秋——异彩纷呈异彩纷呈的篆、隶、楷、行、草书法艺术

书道千秋——异彩纷呈异彩纷呈的篆、隶、楷、行、草书法艺术
书道千秋——异彩纷呈异彩纷呈的篆、隶、楷、行、草书法艺术

异彩纷呈的篆、隶、楷、行、草书法艺术

我国书法演变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文字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郭沫若认为:“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书法艺术比较注重单字的点画,用笔与结构,整体的行气与章法,以及作品表现的气韵和风神,而文字的意义内容,有时则无关宏旨。可是,另一方面,书法作品又不能仅由一些意义毫不相关的文字构成,即便是二字榜书或题额,也必须要表达出一个特定意思。

书法艺术并不难懂,但的确是比较抽象的,因为书法不像绘画有具体的外形,而是由文字抽象的点画线条,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书家挥毫时,每由自然万物中汲取各样的美,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化于笔端,融为书法。欣赏时又从书法作品中笔画的动势、结构的气象等,体会到书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所以,历来书论书评多用自然景观,人物情态来形容各家书法.如谓东晋王羲之楷书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草行书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唐张旭书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颜真卿书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宋苏轼书如“古槎怪石,怒龙喷浪”。这些不同形态的美,并来具象地呈现于纸上,而是透过书法让人兴起共鸣和联想。由此共鸣中得到书法律动的声音,看到书法蕴藏的物象。唐张怀瓘把书法艺术称作“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正是书法艺术抽象精神的所在。

书法艺术渊源已久,自殷商甲骨文迄今3000余年,其间发展出不同的面貌和风格。总括起来,皆植根于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以时代风格而论,周、秦以前篆书独尊,秦、汉时期隶书由萌芽、发展而至垒盛,西汉、三国、魏、晋、草、行,楷三体相继而生,取代篆、隶而成为当代主要书体,书法五体至此大成。自南北朝以后,五体并行。隋、唐时期楷书最盛,诸家立宗开派,为后世楷模。盛唐以后,草书异峰突起,千变万化,开创了草体的新局面。两宋行书最优,神采发越,尽态极妍。元,明楷、行、草书并重,然以复古为宗,而气势已不及唐宋。清代中叶碑学兴起,古文篆书颇为得势,书风古茂峻奇,自出新意。

纵观历代书家创作,篆、隶、楷、行、草,无论哪一种书体,都在于如何凭藉这些书体表现出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感受,以使这些书体臻于更善更美的境界。书家的功绩就在于在有限的书体中,创造出无限的美感。各种书体都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各种书体美。下面就以这五种书体为基本线索,分述各体的渊源发展,及各代书家对同一书体的发展与阐释,给抽象的书法艺术,作一些系统具体的描述。

1.圆转劲健的篆书

篆书在五种书体中起源最早,其中又因时间先后及文字结构的繁简,而有大篆小篆之别。大篆指由仓颉(黄帝时人)造字一直到小篆通行以前的古文字,小篆则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将大篆的结构省改,笔画加以匀圆整齐而成的新体。在文献记载中,大小篆每因书写用途及书写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古文”是指秦以前手写本书籍及简册中的字。“籀文”是周代字书“史籀篇”所用的字,“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金文”或曰“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石鼓文”则是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古文、籀文、甲骨文、金文及石鼓文都属大篆,以往能见到的古文与籀文,仅在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与魏刻《三体石经》中有所保留,但均属摹写,已不可信。近年出土大量战国简册上朱书或墨书文字,字体与《说文解字》中所谓古籀颇为接近,为古文书体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小篆主要字体见于秦代刻石,另外还有特殊应用

的字体,如“刻符”用于符节信物,“缪篆”用于印章,“署书”用于检署,“殳书”用于兵器,“鸟虫书”用于幡信,虽名称各异,但均属小篆。

甲骨文(公元前13—前11世纪)

甲骨文(图1-14)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为我国商代占卜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极少数用墨写。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或疏落错综,或紧密严整,或放逸娟秀。刀法也有方圆肥瘦之别,随字异形,纯朴可爱。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很多龟甲,据考证是3000多年前的遗物,已发现约l0万片,已考释出l000多字。在今天可知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是我国起源甚早的一种书法形体。如果说6000年前西安半坡彩陶刻画仅仅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的话,那么2000年以后产生的甲骨文则是一种很进步的、艺术水平很高的文字了,它为汉字的演进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开了先河。在结构上,尽管甲骨文因骨片形状大小各不相同,长短大小略无一致,但均衡感较强,章法与排布,疏朗严整,极为错综,较钟鼎盘彝之类的款识,更觉精神爽朗。因为当时书写的工具是刀笔和骨版,所以笔画细瘦,方圆相间,且方笔居多,字形长方,而少轻重顿挫。其作圆形的,有如草书的“游丝体”,回环婉转,卓然天成,同一段文字大小不一,字的结构也不定形,同一个字繁简悬殊,异体字较多,反映了象形宇的特点。现存甲骨文为商代武丁(约为公元前l238—前ll30年)至帝辛(约公元前1062—前l027年)之间将近300年的作品,就在这短短300年间,甲骨文风格几经变化,由初期的雄强宏伟,到束期的严密匀整,可知文字草创时期的书家,已经开始在结构与气势上力求变化,以期丰富书法的内涵。

甲骨文虽然是早在3000年前应用的文字,但为人们知晓却是近百年以内的事。清代光绪年间,有学者在中药店发现第一片甲骨,自此掀起研究甲骨文的热潮。在清代书坛上,甲骨文的出现,为当时风行的金石书法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而用毛笔书写在纸上的甲骨文,由于工具材料的差别,与殷商甲骨文的趣韵亦颇有不同。清代甲骨文追摹殷商,笔触力求朴拙,而书家在经过用笔繁复的楷、行、草体训练后,再回头来写这种几无变化的甲骨文,就难免流露雕琢痕迹,但行气贯串,间隔整齐,较之殷商甲骨文的错落有致,又别具一番韵味,特别是笔墨浓淡润燥之趣,远非殷商能及。总的说来,甲骨文精细严密,秀美沉着,古朴烂漫,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书法艺术。

金文

铸刻在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均称金文。据丁佛言《古籀补叙》说:“自鼎彝龟甲以至钵陶化布,传形精拓,博搜遍览,不下七八千种,此秦前文字也。”金文主要通行于西周,多见于周代的钟鼎等铜器上,所以又称“钟鼎文”。古代铜器种类繁多,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最多,乐器以钟为最多,因而人们把两者作为一古铜器的总称。西周的金文,风格丰富多样,有凝重的,有恣放的,有质朴随意的,有雄奇严整的,以后日渐趋向纯正。金文是商周时代的书体,因为书写于国家重器上,字体力求严整庄重,绝无草率之笔。殷商周初的早期金文,笔面每每加描使肥,近于图画,非一笔写成,行距虽不明显,然气势甚为流畅。西周后期金文,齐犍严饬,加描的肥笔完全消失。字体长方,虽结构仍有图画形状,但笔画线条均匀粗细一致。横排直行,距离整齐划一,通篇匀整优美。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产生出富有地方色彩、装饰意味浓厚的金文。如南方楚地文字,字形狭长,纤细流利,表现出不同地域的书家对文字处理的差异。

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同甲骨文形体比较接近,已考释出来的有2000多字。因为古代铜器造型讲究典雅、古朴,金文往往要与这种器物美相适应,所以金文

的书写形式,比甲骨文更考究,更美化,更具备书法艺术的特色。由于它是用笔写在软坯上而后铸刻在铜器土的,所以比甲骨文笔画粗肥丰满,而且屈曲圆转,于环转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疏朗,字形也因物器不同而参差错落。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41年)的《散氏盘》为西周后期的青铜器,上有铭习文357个字,是盘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用笔豪放质朴,醇厚圆润;结字寄奇谲于纯正,壮美多姿,是大篆范本之一。宣王时(公元前827—前782年)的《史颂鼎》为西周晚期金文成熟之作。布白密里有疏,疏里有密;行款左右相让,字形大小不一,斜正相参,圆转多姿;结构自然,富于变化,韵律极美。大篆至此,已进入书法史之辉煌阶段。宣王时的《毛公鼎》,是钟鼎文的杰出作品,铭文长达497字,结构长方,较《散氏盘》稍端正,笔意圆劲茂隽。气象浑穆,是学习金文的范本。与之同期的(《虢季子白盘》图1-15),书法颇具新意,形态方折舒展,笔画密处匀整有绪,疏处宽适自然,疏密相映,甚有情致。

总之,金文分布自然,气度宏伟,朴茂雍容,古趣横生,是书苑中开放较早的艺术之花。它至今不凋,书法家用金文写出楹联和条幅,古朴烂漫,引人喜爱。

石鼓文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84—前324年)。周代除钟鼎外,尚有石刻《石鼓文》(图1-16),迄今为我国第一批石刻瑰宝。书法工整匀称,线条圆劲,圆不副规,方不中矩;结字端正恣肆旁逸,婉丽通畅,为小篆之祖。康有为说:“《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

大篆又叫籀文或籀书,相传为周宜王时太史籀所作,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在甲骨文、金文基础上,经过整理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原太史籀所作大篆l5篇,保留在《说文解字》中的仅有200余字,真迹已不可见。籀文主要是秦国系统的文字,时代相当于春秋到战国初年。如果将《说文》里的籀文和古器物上籀文相比,可看出籀文与石鼓文相同,其中有一部分和商代的金文相同。现在一般学者都把《石鼓文》看做大篆的代表作。它是秦襄公八年,即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记功刻石,像圆桌那么大的十个石馒头,因形状像鼓。故日“石鼓”,每一石上刻着一首四言诗,用篆文写成,故称“石鼓文”,内容是歌咏泰国君游猎情况的,故又称“猎碣”。

《石鼓文》原出土于陕西宝鸡附近的三畴原,所刻线条匀圆婉转,体态谨严,生动而有法度;横竖排布行气自然,如虫食木,卓然天成;结构趋于整齐,离开图画的原形更远,显得雄强深厚,端庄凝重而又意趣汪洋,同时初步打下了方块字的基础。张怀瓘赞美它说:“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之珠玉,飘之缨组。”韩愈的《石鼓歌》形容它如“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这种流畅宏伟、古拙静雅、凝重遒劲的书风,与传为李斯所写的《泰山刻石》颇为接近,被称为。书苑鸿宝”,誉为“篆书之宗”。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古朴雄浑的大篆书法珍品,至今仍为广大书法家与金石家所推崇。

刘纲纪说:“大篆的产生,不但是古代的一次文字改革,同时也是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创造,是一种新的书体美的创立。”如果说在商周至战国时期,书法主要通过与工艺品的结合才能成为艺术的话,那么到了秦代,就慢慢脱离那种“工艺美术装饰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了”。金文中近似图像的字形,在《石鼓文》中已大部绝迹,抽象的线条结构,是后来小篆结体省改的基础。

小篆

张怀瓘《书断》说:“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

文,谓之小篆,亦日秦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曰秦篆,是秦代统一文字以后的一种书体。它由大篆演变而来,把殷商以来的大篆,整理成为小篆,这是对几千年以来文字发展的一个总结。秦丞相李斯,河南上蔡人,他不仅是秦朝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到各地游览,立石刻铭,歌功颂德,如《泰山刻石》、《琅珂台刻石》、《之罡刻石》、《峄山刻石》(图1-17)、《含稽刻石》等,相传均为李斯所书,是小篆的标准样本。李斯奉秦始皇之命,削繁就简,创立小篆,书法丰匀,方圆妙绝,为小篆正宗。张怀瓘誉其书:“画如铁石,宇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又赞日:“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虯作骖騑,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李斯生年无可考,被诛于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208年)。《泰山刻石》为李斯手笔,结构谨严,笔画秀劲圆健,秦篆神貌,可窥端倪。《峄山碑》早毁于火,存世者为宋徐铉所临,故《泰山刻石》尤为可贵。秦诏版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章法比较随意,结字奇正间出,不拘成法;用笔方折,挺劲有力。观诏版,可见汉隶书雏形。汉朝隶书兴起,成为日常应用之通俗字体,篆书于是就成为在特别郑重的场合,或特殊用途所采用的古体字了。例如石阙铭、镜铭、封泥,印章及砖瓦文等。据文献记载,汉时书家曹喜(章帝时人)工篆,与李斯体小异,尤善悬针垂露之法,可惜其书迹均已不存,未知面目如何。不过,由现存之石阙铭及碑额或能一窥曹喜风格,留存之汉篆大多混入隶书之方笔,或成为图案化的美术字,仅石阙铭与少数碑额未失古风,然字形已由长变方,结构不若秦篆严密,行笔拘迫,气势已远不及商周秦代之雄奇,或因书家习于隶书的方拓渡磔,一旦收住笔锋,书写匀圆的篆书,就不大自然,这也与时代风气有关。汉《袁安碑》(图1-18)(永元四年,即公元92年),属小篆体势,书法结构宽博,笔画圆转劲瘦,自成面目。

三国时期,篆书使用情形与汉朝类似,但曹魏及孙吴的篆书碑,亦有自出新意之作。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年)所立的《三体石经》,是用古文(即大篆)、小篆与隶书三体,书写《尚书》,《春秋左氏传》等经,刊于石上。其中,古文笔画或两端尖锐、中腹粗肥,或头圆重、尾尖细,与《说文》中的古文相近,与商周金文距离较远。这种书体与晋、楚简册颇有渊源,只是在运笔方面变得较为刻板与形式化。石经中小篆结体精密,惟竖笔皆出锋,当与汉曹喜悬针篆有关。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所立《天发神谶碑》(图1-19),是此期篆书成就最高之作。此碑相传为大书家皇象所书。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章草最佳。此碑笔法甚奇,竖笔起笔方折,末端皆尖垂,状如韭菜。史称“倒韭篆”。横画起笔用隶书的方笔,收笔顿回无隶书的波拂,转折方笔居多,偶尔掺以婉转圆笔,字形近方,笔力沉稳、气势雄强。篆书经过西汉的沉寂,至此大放异彩,书论评此碑奇伟惊世,颇有见地。其结体在篆隶之间,方严劲厉,笔力雄伟沉着,近人马宗霍评曰:“吴之皇象书八分篆草,并驰妙称,今所传《天发神谶碑》,以秦隶之方,参用篆之圆,势险而局宽,锋廉而韵厚,将陷复出,若郁还伸。”

魏晋南北朝流传书迹以楷、行、草为大宗,篆书几乎绝迹,仅于碑额与墓志盖上可见。其书多于笔画首尾加意勾挑,状似鹄首龙爪,笔法已失篆意,仅结构尚有篆书轮廓,实则已演化为纯装饰的美术字。

唐朝可说是篆书的中兴时期,自秦李斯、汉曹喜以后,再无专擅篆书的名家出现。直至唐始有殷仲容(高宗时人)、王通运(玄宗时人)、李阳冰(肃宗时人)等人,以篆书名世。其中李阳冰声名最著,其代表作是《三坟记碑》(图1-20)(大

历七年,即公元772年)。唐以后再至清初,写篆多循阳冰之法。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人。书艺主要得法于《峄山碑》,以瘦劲取胜,劲利豪爽,骨气丰匀。康有为有“瘦劲取胜”之评。其篆书碑刻有多种面目,有字画疏瘦近峄山体者,有笔法谆劲的摩崖大字,亦有如蚕吐丝的铁线篆体,其中摩崖大字变化开合,神气隽永,较秦篆的淳古更多一分恢宏之气。其中《峄山碑》之篆体,对后世影响最大,匀整对称,结构完美,与唐楷颇有相通之处。

五代宋初的书家,因研究古文字而长于作篆。如南唐徐铉(917—992年)、徐锴(920—974年)兄弟校注的《说文解字》,后周宋初郭忠恕(?—977年)校释的《古文尚书》及所著《汉简》等字学书,释梦英(太宗时人)作的《偏旁字源》等,其本意都在对古文字的研究,故在篆法上多整理而少创新,其篆仍师法李阳冰,严谨匀整,工或不及唐,学则过之。元代篆书大致袭李阳冰传统。多用于碑额、题记、引首或篇末年款,长篇篆书则多见于千字文。此期篆书书迹多为纸本,故笔触细腻清楚自然,远较元以前拓本篆书更为亲切。赵孟頫、俞和、吾丘衍等均为元朝篆书名家。元篆虽不脱阳冰的匀整.但在笔法姿态上屡出新意,如笔画起止处的提顿,长画年时露飞白,清晰地透露出笔势动态,都是元以前篆书所未有的趣味,为明清篆书变化多端的风格开创了先河。

明代篆书初仍循李阳冰、赵孟頫之风,惟在用笔气势上可表现个人独特气质。号为“篆圣”的李阳冰,笔触直率强劲,起笔收笔绝不刻意修饰,充分流露出他刚直的个性。明中叶以后,书家打破了篆书工整严密之风,如陈淳用笔带有行草的放任随意,文彭则采用了楷法的挑趯,至明末赵宦光,更进一步把草法的飞丝连笔带入篆书,并以“草篆”闻名。这也是明代书家为篆书另辟蹊径,努力求变的表现。

汉代以来,篆书始终屈居书坛小宗。而唐以后,篆书传统又一直以李阳冰为主流,发展上颇受限制,直至清代中叶才有改观。乾嘉年间。盘石出土日多,摹拓流传日广,碑学因此兴盛,学者都从商周彝器及秦汉丰碑来研究小学,书家受其影响,开始上溯商周金文、秦汉篆隶及北朝隋唐碑刻,作为学习对象,书法史上称这一时期的书风为“碑学派”。篆书在碑学风气带动下,开始了空前蓬勃的发展。碑学派篆书大家首推邓石如。邓石如,名琰,号完白,更字顽伯,篆书(图1-21)成就最高,法宗李斯、李阳冰,出入汉碑额,融入隶意。其书博大精深,奔放豪迈,一洗前人之习,开创篆书一代新风,影响深远。康有为说:“完自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形成,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代。”他的篆书打破了李阳冰一味匀整对称,常于小处加以不规则的变化,并在运笔上掺以隶书飞扬的气势,字形活泼生动。元明篆书中常见的干笔飞白,在邓氏作品中完全绝迹。相反地,邓石如好用浓墨书篆,转折提顿间每现晕染,篆书中呈现如此淋漓的墨趣,是前所未有的。有“金石僧”之称的达受和尚,师法秦汉印章与砖文,行笔缓涩有力,重现古篆简朴厚重的风格。清吴昌硕,初名俊卿,字仓石,安吉人,以临《石鼓文》知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单字各部组合每每出人意表,全以己意自运。《石鼓文》之凝重,在吴昌硕手中转换成纵横老辣,篆书到此又是一代风范。吴昌硕能书善画,兼精篆刻,其书法朴茂雄健,凝重苍老,出之以长形而来斜势,独具风格。尤工《石鼓文》,对海内外影响很大。民国以来,篆书受吴氏影响甚深,用笔却能自出新意。

小篆的艺术特点是:藏锋逆入,提笔运行,圆起圆收,转角处均呈弧形,没有外拓的笔锋;结构造型上还保留着因形立意的象形文字特征;体正势圆,横平竖直,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基本组字的方法是用点、直、弧三者;笔画粗细一

致,对称中有长短,均衡中有参差;独立处有连贯,体势上有互补,有图案的装饰美。由于年湮代远,较难辨认,实用价值也小,但由于它具有装饰的美和独特的艺术性,仍不失为艺术园地里一束奇异的花朵,为书法家喜爱的书体之一。

2.横拓方折的隶书

隶书在汉代是作为官定正体而广泛通行的。但隶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秦,甚至更远的战国时代。湖北云梦地区的睡虎地就曾出土过战国楚简,其文字书写体势虽属大篆,而笔势已带有很浓的隶意,并有明最的波磔。可见隶书应在大篆盛行的晚期,至秦代,隶书的雏形便在徒隶们中间广泛流传。因为它属于俗书,不能登“大雅之堂”,只好在徒隶(当时办公文的小官)中施行,所以取名“隶书”。

秦初的隶书(图1-22)由于快速潦草,呈现出许多方折的笔画。方折散开的笔画,写起来比圆转勾连的笔面方便得多,而圆转勾连中的许多细节,也就容易省略。这当日即是“俗”处和不标准处。最初由篆变隶时,恐怕就是从这些地方变化的,如《诏版》等。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当人们在频繁使用这种工具时,总是以简要便捷为好。所以,文字的演进总是由繁难日趋简化,其书写也是由迟缓日趋便捷,隶书便是这种演进过程的产物。隶书到了汉代,便在秦隶简化便捷的基础上,慢慢向汉代通行的正体字过渡。为了写得更美些,才在主笔出锋时,加上一个向上翘的动作,并在入笔时,取藏锋逆转之势,造成一种“蚕头”、“雁尾”之势。到东汉隶书日臻成熟,尤其是桓、灵时期,已发展到精熟程度,字的形态端方劲挺,法度森严,雍容大度,风趣盎然,在书法史上形成一代风范。汉隶出现是书法史上一个转折点,从此书法用笔表现,不再拘于篆书之匀圆内敛,而任由笔锋波拂挑踢,毛笔特性逐渐显露出来,最终发展出笔法复杂、毛笔功能发挥充分的楷书。隶书据史载是秦狱吏程邈所创。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卫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书3000字,奏之,始皇喜之,用为御吏。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名隶书。”

隶书是由小篆省易快写的一种便捷应急字体,刨于秦,通行于汉。隶书与小篆在初期除用笔有所不同之外,结构上并无大的差别。晋代卫恒《书势》云:“隶书者,篆之捷。”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隶书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仅就汉隶而论,就有以方见长,凌厉古朴;有长于圆笔,飘逸秀丽;有方圆兼备,结体端庄。向有秦篆汉隶之称。汉隶的波、拂、提、顿与回锋已非常清楚,前期浑厚,而后期逐渐流利。其代表佳作频出,使东汉书坛放出灿烂的光芒。

雄奇劲拨的《石门颂》(图1-23),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l48年),是汉代的大型摩崖石刻。笔势瘦挺、意态恣肆,奇趣横生,如长枪大戟,结字雄伟舒畅,曾被认为是篆书的用笔、隶书的结体、行书的意态,为汉隶中的一朵奇葩;

质朴凝重的《乙瑛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l53年)。此碑体势工整,骨肉匀适,俊秀清丽,波磔分明,方正有度,是汉隶成熟时期杰作之一。清书法家何绍基曰:“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清俊瘦劲的《礼器碑》(图1-24),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l56年)。此碑书法工整刚健,隽茂有致,其碑阴碑侧的字则大小相同,方扁纵横跌宕,与东汉的竹简隶书相仿佛。《礼器碑》是汉隶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刻工上乘,字数很多,为习汉隶入门的最佳碑刻。清代书法家对此碑非常重视,王澍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方劲厚重的《鲜于璜碑》,立于东汉灵帝延喜八年(公元165年)。此碑为近

期出土文物,碑文较清晰,书法艺术较高。结字宽博丰厚,茂密严整;用笔方折,气势雄健;碑阴在严整中见恣肆,生动有致。被视为汉隶方碑流派的代表作。

端正圆浑的《史晨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l69年)。此碑有前后二碑,书风接近,是汉隶工整精细一路的代表。结构谨严,神韵超逸,法意两得。

奇谲飘逸的《夏承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l70年)。此碑相传为蔡邕所书,时有篆籀笔意,神采飞扬,骨气古雅,形态奇谲,是汉隶中别具风格之作。

秀丽婉约的《曹垒碑》(图1-25),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l85年)。此碑结体扁平匀整,清丽流畅,左右舒徐,逸致翩翩,用笔以圆笔为主,珠圆玉润,在汉碑中自成一格。

三国魏晋时代的隶书主要存于碑刻之中。此时隶书受楷书影响,结体由扁而方,笔法流利夸张.波磔刻意方锐尖起,造成一种力求完美却失于呆板的格调,汉隶的大方自然之风不复存在。南北朝时代隶书仅见于极少数石碑中,其字隶意趋少,楷意益多,有些字甚至完全以楷法写成,隶书日趋衰微。

唐隶存世不多,虽在书史记载中,唐代擅长隶书的名家颇多,但就现存书迹来看,书风并无出奇之处。如唐玄宗(685—762年)时的《石台孝经》、史惟则(玄宗时人)的《大智禅师碑》与徐浩(1703—1782年)的《圣德感应颂》等,全为碑版。其书结字紧密,笔画丰肥,波磔出锋处有意勾起,横画起伏较大,竖画起笔多用楷法的顿挫。通碑布局严整,字字雕琢,但体格凡庸,不及汉隶气韵天成。宋代书法虽以行书为盛,书隶者也大有人在,惜绝少书迹流传。但以当时风气推断,行草书的飞动流畅,必定对当时隶书有一定影响。北宋书家黄伯思(1079—1118年)的一则题跋,是留存至今极珍贵的宋隶资料。书中波磔的上扬挑起及楷法起笔,仍属唐风;笔画则由唐隶的丰肥变为婀娜,线条起伏富于节奏,干笔飞白各显灵巧。通篇如行云流水,与行书声息相通。

元隶传世的也不多见。大体书风优雅,谨守古法。虞集(1272—1348年)被誉为元代古隶第一,其书温文儒雅,笔法平实,极力收敛锋芒,以求古意。俞和隶书结俸方整,笔法远袭晋唐,细微处加以变化,如撇画挑踢夸张成叉形,波法收笔带章草的率意,横画轻重提顿,一如楷书,笔趣可佳。大抵自唐以来,隶书已掺有楷法及草意,汉隶的淳古难以再现。那种不再追求准确工整的书风,成为明清写意隶书的先驱。

明代隶书笔锋的放任日趋明显,大字隶题增多。金湜滨(1436—1480年)隶书引首,波磔起收重顿,状若垂露,混合楷书横收笔法,墨色浓淡燥润相杂,干笔飞白加强运动笔势,笔端起止毫不修饰,流露一种飘逸痛快的气息。文徵明(1470—1559年)以小楷行草著名,篆隶亦佳。其隶书工整严谨,但起止转折未免楷意,笔锋收抬犹不脱时风。

隶书自唐以后,笔法由横渐纵,宋元至明清,用笔使转渡磔日趋放逸,清隶在乾嘉以前,仍多袭元明之风,其间风格突出笔法独特的有郑簠(1622—1694年)和金农(1689—1763年)。郑簠隶法(图1-26)全学汉碑,曾亲至华北各地实地临摹,于汉《曹全》、《史晨》二碑得力最深,兼有《曹全》的婀娜与《史晨》的圆融。其字结体匠心独具,移步换形,每出人意表,笔法变化,引人入胜,隶中间掺草法。笔画干湿方圆并用,行笔提顿轻快,蕴藏着一股跳跃的活力;通幅作品于沉稳中兼有飞舞的妙态,塑造出隶书的崭新面貌,对后期清隶有较大影响。金农书风(图1-27)是初期清隶中风格独特的一种。其书刻意摹仿碑刻中刀锋利落的痕迹,笔法凝重,起止如斩钉截铁,无出锋亦无回锋,但能以拙为妍,以重为巧,

尽脱前人束缚.自辟蹊径。不过,金农书风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欲师其法,必须有深厚学养与书法基础,否则便易流于怪异。乾嘉以后,隶家首推碑学大师邓石如。邓氏平生临写《史晨》、《礼器》用功极勤,故其用笔,中锋甚厚,书风中正平和,落落大方,气势逼人,隶书至此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邓氏之后,又有伊秉绶(1754—1815年),以古拙隶风(图1-28)擅名一时,其书不用波磔,纯取古隶之朴,识者以为他若邓石如而不及其醇古。隶书在清代的发展是汉代以来的另一高峰,其间大家辈出,风格多变,为这一古老书体内涵的晨拓,发挥了应有的力量。

综上所述,隶书有以下特点:

(1)扁平横势,左右分展,若雁展双翅,有翩翩起舞之势。篆楷多取纵势,成正方或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发屉;隶书则较扁,朝横向发展,原因是隶书是从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写在竹简上,为节约简编,而把体势压扁,使简面字数容易增多,更趋简捷,左右两面采取分势,恰如“雁展双翅”,如“八”字,左边撇笔与右边捺笔相呼应,形成隶字内紧外松的结体。

(2)起笔“蚕头”,收笔“雁尾”。落笔藏锋逆人,状如蚕头,收笔带挑势好比雁尾。隶书最大的特点是前加“蚕头”,后加“雁尾”。把横和捺的部分加以装饰,形成波势、捺脚,使隶字笔画更富于变化。雁尾,亦写为燕尾,以雁尾更为逼真。

(3)变弧为直,变画为点。清代刘熙载说:“隶形与篆形相反,隶意却要与篆意相用,以峭激蕴纡徐(纡徐,屈曲、萦回、缓步貌),以倔强寓款婉,斯徵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隶书是由篆到楷的过渡书体,篆书中大量圆笔转折变为直线转折,在起止处发现了或圆或方的棱角,这就去掉了原来篆书的弯弧笔画,由原来篆书仅有的点、直、弧三种笔画,派生出隶书的八种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如点化为隶书点,竖直化为各利直,横直化为各种横,斜直化为各种提、撇和波捺。如:“永”变为“汞”再变为“永”。如“又”变为“又”,“川”变为“川”,“共”变为“共”等,是书法形体演变中的一次飞跃和革命性的变化。我们从最能代表八个基本笔画的“永”字也看出“篆,隶、楷”三种书体的不同点。如凡是篆字横笔平直笔画,隶书都是稍倾斜,篆字的点都极乎直,到隶书的点,变成各种有斜度的侧点。另外,篆字中长画变为点势的,如“水”变为“氵”,“火”变为横四点,篆、隶写法也有极大差别。

(4)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凡篆书中国、图、回等字框,外框都是圆角“口”形,隶书都变成了“口”形,凡偏旁“纟”、“弓”在篆书中都是连笔,而隶书则写为断笔。

(5)笔增提顿,画有粗细。原来篆字只有横面行笔,所以笔锋保持一定粗细,隶字变为纵横交错运动,增加了提笔与顿笔,使笔画有粗有细,使毛笔增加了节奏感。

(6)布列匀称,平中寓奇。笔画分布排列,要求匀称,既平稳统一又生动活泼。隶字笔画与楷书不同,横画增挑,横斜同提,左钩圆转,右钩变捺,既要求对称又富有变化。隶字左右取分势相对称的排列,但不能理解为都是绝对的对称,实际上是有对称也有变化。如“灬”,“门”、“小”,这类字是绝对对称的,而像“大”、“心”、“非”、“少”,是有对称又有变化的。写隶书的人认为,“雁不双飞,蚕无二色”。在叠横的挑脚上,也有对称与变化的组合关系,如“佳”字,不能四个横都出现挑脚,以最下一横出挑为宜,这叫“雁不双飞”,亦称“字无二捺”。实际上在碑帖和应用中,双飞和连续出挑的情况很多.在非

重复出现不可的情况下,要注意长短、肥瘦、轻重、大小的变化。“蚕无二色”,是指起笔之蚕头一般只有一个,而在碑帖中也有些微小的变化。

3.端正庄重的楷书

在有关楷书的记载中,有“王次仲所创,钟元常为祖”的说法。唐张怀瓘《书断》说:“王愔(《文字志》作者)云:‘王次仲建初(汉章帝年号)中以隶草作楷法。’”无名氏《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西汉之末,隶字刻石,间杂正书,降及三国,钟繇(元常)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楷书,又称真书或正书。楷书有楷模的意思。楷书结构与笔法是融合篆、隶、行、草诸长而成。以笔法为例,由篆书的藏锋、隶书的波磔、行草的勾连,归纳演变为楷的撇、捺、点、啄、钩、挑;结体则折衷篆书的长与隶书的横而为长方;结构趋势向字里集中,力求平稳,字形美观易识,利于实用。所以楷书一出现,即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楷书的形成与行书大约同时,汉末纸简书中,已有若干脱尽隶意、方正近楷的字体出现。而三国以后,楷书渐次流行,书家如魏钟繇与东晋王羲之,并以楷书著称。至南北朝法帖碑刻中,更各自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大致南书优雅,北书雄强。汉末至隋,楷书尚处于发展演进阶段,真正成熟有法式可循的楷书,初唐始告完成。唐楷融合南北书风,结体严整,笔法富于变化,凝重中含有秀润。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大家颜真卿柳公权,风范各异,为后世立下不同的典型,影响极为深远。宋代楷书不若行书之盛,而楷书中又带有行书的随意与笔画牵连。宋楷受颜真卿影响较多,结构虽不及唐楷严谨,却别有一种风味。元、明以后,楷书不脱晋、唐影响。虽不乏出色之作,而成就终不及前代。清中叶,金石大兴,注入新的活力源泉,楷书又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

三国钟繇是楷书发展史中第一位关键人物,史称楷书之祖。他由隶书中脱出,让楷书真正独立成新的面貌。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名家楷书书迹,就是钟繇的几件小楷帖,如《宣示表》(图1-29、《荐季直表》等。这些法帖虽均为后代摹刻,但也保留了部分钟法。其字结体略横,仍有隶书遗意;笔画结构疏朗,显得宽博雍容;用笔质朴无华,天然高古。以其楷法去古未远,故无后人的妍媚纤巧,幽深古雅,是楷书最早的典型。

在楷书的发展中东晋人王羲之将两晋士人那种疏逸的风神与潇洒的姿致,自然地融人书法中,楷书遂由汉魏的古厚渊懿变为雅丽端庄。现存王羲之楷书书迹也如钟繇一样,全为摹刻法帖,其中以《乐毅论》最受推祟。羲之结字较钟繇略紧,笔姿华美,点画裁成,工妙至极,于钟书的古朴之外,又开创了秀逸俊美的新典范。因此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南北朝时期,楷书双向发展:南朝承两晋的风流蕴藉,书风多不出二王风范,能逾越羲之而自立者,唯以梁朝陶弘景(451—536年)为著。所书《瘗鹤铭》(图1-30)为大字摩崖。因原石坠人江中,日久字已磨泑,但就残存字迹看来,其书似欹实正,似纵实敛,与当时流行的二王书风颇有距离。北朝楷书方峻森严,茂密遒劲,与南方的流美书风不同。书迹以石刻为主,多见于碑刻摩崖、造像记和墓志上。此外,写于纸帛上的经文也是极为丰富的资料。北朝书法以方笔见长,以《高贞碑》为例,结构端庄整齐,笔力率直劲健,锋锐的笔势,充分发挥了方笔的妙处。此碑可为北朝书法方正隽美的代表。

南北朝末年,北书的雄强与南书的纤美逐渐混合;演至隋代唐初,终于成功地孕育出楷书最成熟的风格。隋代楷书仍以碑刻为主,书史谓隋书上承六朝,下

启三唐,历经不断的洗炼与雕琢,南北书风的优点均有保留,形成方劲浑朴、圆润秀丽兼美的隋楷。隋楷结构几已无懈可击,唯笔法上虽方圆并用,而横画收笔处时或略向上挑,仍残存隶书的笔意。

唐代欧、虞、颜、柳等大家出现,楷书始完垒成熟。不仅结体完美,笔法兼善,且各家由不同个性而形成的种种风格,更是唐楷独步书史的根本所在。欧阳询楷书结体易方为长,精严紧结,用笔干净利落,方笔居多而内含圆润之意。由于结体长方,笔画挺秀,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险劲峻峭风格。初唐大家中,于欧阳询的险峻之外,虞世南的遒媚独树典型。虞世南书,字形稍长,用笔则圆融含蓄,与欧阳询之方峻各擅其妙。以转角笔画为例,欧字多方折,虞字则多圆转,笔下韵味不同,虞字的撇捺较长,显得舒展婉媚。

初唐欧、虞笔法承袭钟、王及北碑,属直率一路,行笔多不作顿挫回旋。至盛唐颜真卿出,笔法多变,充分发挥毛笔的特性。其用笔特点是圆笔藏锋,圆笔使笔画丰润字形饱满,藏锋使笔的起承转折顿挫增多。颜字中常见的“蚕头雁尾”,就是起笔藏锋重顿,捺笔顿挫后出锋的结果。楷书至颜登峰造极,以后已无继续发展的余地。

宋初楷书大抵取法晋唐,以四大家为例,所书大字楷书几乎全为颜法。不过,宋楷虽在笔法结字上循规蹈矩,但整个书风却有它自己的独特的韵味。继法度严谨的唐楷之后,宋楷呈现出一种自由率意的倾向,带有几分行书的潇洒。南采张即之(1186—1263年)行笔轻重顿挫明显,笔画间常有飞丝相连,虽不及唐楷端严,但清劲颖秀,完全表现出来书的精神。

南宋末年,楷书不重法度的情况日趋严重,书史有宋季书法无纪之评。因此,入元以后,遂有回归晋、唐的复古运动产生。赵孟頫首倡其风,不独力追晋、唐,且对古篆隶及章草有所钻研。其楷书结字优美,笔法纯熟,晋、唐诸家笔法,皆涵泳其中。大宇风神朗朗,骨肉停匀,风格流美圆润;小字则方锐妍媚,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历代楷书墨迹中,以俊逸优美取胜者,赵书为最。

明初楷书仍不出赵孟頫风范,有“二沈”之称的沈度(1357—1434年)、沈粲(1379—1453年)兄弟,对当时书风颇有影响。成祖称沈度为明朝的王羲之,凡金版玉册,敕书制造,均由沈度书之。这种书风遂成习尚,举朝迭相模仿。沈度行笔圆熟,端雅婉丽。而习者因循成法,终演成仅具躯干内乏精神之午禄字体,为日后馆阁体之滥觞。

明楷以小字为佳。二沈之外,明中叶,还有祝允明、文徵明。祝、文以性情相异,各自创造出其独特风貌。祝书天真古劲,行笔圆融,风骨神似钟繇;文书遒丽精绝,有羲之的温纯,然行笔多偏锋,起笔稍尖,多露锋芒。祝、文二人号为明书中兴,由其楷书迹中最能透露这一气象。晚期董其昌虽负盛名,但秀媚有余,劲健不足,难与祝、文并论。

清初楷书,因为帝王的好恶,董其昌、赵孟頫书为世所重。乾嘉以后,金石小学风行,书坛亦然,楷书在这种风气下,出现了新貌。碑学大家们的楷书自有其各自的特色。如邓石如、赵之谦(1829—1884年)、伊秉绶等,风格都极为清新。晚清张裕钊(1823—1894年)书劲浩清拔,能化北碑为已用,在碑学派楷书中风格独具。其书每多涨墨晕痕,不仅无伤其洁,反成特色。行书转必提顿、落必含蓄,沉稳扎实,得力于魏,晋碑刻,书史赞为“饱墨沉光,精气内敛”。

民国以来,楷书方面的发展,虽无重大创新,但以历代积累遗留下来的各种风格典范,足为书家楷模,楷书仍呈现出多彩多姿的格局。

综上所说,与行草相对而言,楷字端正工整,过去又称真书、正书。除此之

外,还有把楷书称为“新隶”的,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如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杂述晋王治。王珉能“隶行”,王羲之善“草隶”,王献之善“隶橐”。这里提到的隶,实指真书而言。楷书传为王次仲所作,实际是书体演进简化的必然趋势,以笔面痕迹看,是脱胎于隶书的方正、章草的简便,而改变了其间架结构,经过汉代酝酿,魏晋的创造,唐代加以发展而趋于成熟。汉《永寿瓦罐》、《熹平元年瓦瓶》(图1-31)书写简便,隶书的蚕头雁尾都没有了。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由商周古文字发展为篆书,又由篆书发展为隶书,再由隶书发展为楷书。这是汉字发展的主流,另外的两个旁支就是隶书通行以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以后的行书。字体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规整的字体只存在于郑重的场合,在非郑重的场合一般使用草率急就的字体。郭沫若说:“故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隶书是由草篆变成的,楷书是由草隶变成的,草率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我们夸天所说的楷书,是由古隶的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脱化而来的。它和其他书体比较,都显得笔画平稳,点画清晰,搭配匀称,结体方正,通篇整齐。因此,初学书法,多由楷书入手,先打好基础。

楷书从字形大小可分为大楷、中楷和小楷三种。以风格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南北朝碑,其中以魏书最著名,简称“魏碑”;二是唐代碑刻,又称唐楷。自唐代以后,大楷、中楷就几乎没有大家了。宋苏东坡,虽在颜书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点,但严格说不属于规范的楷书,而有行书的味道。只有元代赵孟頫在楷书上是一位大家。小楷在楷书中比较特殊,从三国的钟繇及二王,至唐、元、明都有大家。南北朝虽有小楷墓志,但风格属魏碑范围,与钟、王体系小楷不同。所以,楷书可分魏碑、唐楷、小楷三个类型。

魏碑是南北朝碑版的泛称,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性书体。因楷书字体由隶书脱化演变而来,历时较长,许多作品带有隶书笔意,与唐楷风格迥异。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品种繁多,风格多样。中国书法有三个石刻高潮,东汉、南北朝、唐代,而传世作品以南北朝石刻最多,计有三四千种。从体格上说有摩崖、丰碑、造像、墓志,且大、中,小兼备。二是古拙朴茂,有篆隶遗意。魏碑书法多具朴拙之趣,篆隶体势与笔意十分浓厚,这种天真野逸情调是唐碑所不及的。三是刀味石趣,率真野逸。魏碑与汉碑、唐碑不同的是,魏碑中有不少作品刻刀粗劣,不像汉碑、唐碑那样讲究。这固然使作品显得草率粗劣,但却使作品增加了刀刻味道,加之刀口的漫漶残损,增加了魏碑率真野逸、粗犷奇矫的风致。

魏碑在清代以前,颇受冷落,自清代碑学兴盛,才为书坛所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尊碑》中指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尊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理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康有为“卑唐”观点虽然欠妥,但他充分肯定魏碑的优点,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唐代是书家辈出、楷书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代。初唐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继后有张旭、颜真卿、怀素等,他们擅一代书法艺术之所长。又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他们之间有继承又有发展,确立了不同的笔体面貌,出现了唐楷的灿烂星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艺术遗产。由于楷书在用笔方法、笔画形态及间架结构上,于大同中又各有所异,在体态风格上也有不同,因此过去就有所谓“欧劲、颜筋、柳骨,赵体肉”的评论。现就我们所熟知的颜、柳,欧、

赵(元代赵孟頫)四大家,说明他们字体的各自特点。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宗二王,字体严整,用笔刚健,险劲刻厉,寓险绝于方正之中,成一家体。据《唐书》本传记载:“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以险劲二字,可概括欧书的特色。乍看,欧书笔力强固,结构平实稳重,规矩森严,仔细体察,稳固平实中寓有险劲峻峭的变化,字形斜长,因笔画的繁简随势安排。长短大小不一,并不板滞;笔画横平竖直,起收多用逆笔回锋,显得斩钉截铁;竖弯钩是向右上角顺笔斜出,不同一般趯钩形式,含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写“戈”取势特长,且弧度较小,三点水与众不同,第一点作向左的斜撇,第二点作上钝下锐的直撇,第三笔用挑笔,都是欧书的显著特点。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图1-32)。张怀瓘评曰:“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世南。”

颜真卿(708—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书法师事褚遂良、张旭而上溯钟王。颜书结体端庄安详,宽博舒展,外密中疏,似正反欹,显得大气而不臃肿。书法史上对他有“笔力遒婉”之评。把“遒”、“婉”看来互相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他的笔下,形成独特风格。颜字在用笔上易方为圆,吸取了篆草挺拔绵韧的笔韵,遒劲秀润,寓巧干拙,转笔处提笔另起,不折不顿,蓄势回锋趣钩;下笔驻笔,圆劲雄重,锋芒外露,朴拙老辣。《东方画赞》(图1-33)为颜真卿45岁所作,深涵魏晋余韵,苏东坡说:“颜鲁公写碑,唯《东方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颜勤礼碑》(图1-34)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他是开创一代书风的大家,正楷端庄伟岸,雄秀特出,气势迫人,一变古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麻姑仙坛记》为其63岁之作,此碑于端严中正中求变化,秀颖超举,用笔横轻竖重,以转代折,易方为圆,有“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之妙,可从其力透纸背里体味。笔姿轻妙,蚕头雁尾,雄秀兼得。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书法初学二王,后融合欧、颜,自出新意。结构严紧,险中生态,枯润纤秾,掩映相发。笔法瘦劲。方圆并妙,世人谓柳书劲媚,与颜并称“颜筋柳骨”。险峻瘦劲处学欧,行笔转折处学颜。他的字带钩、折处和拐弯的地方,显得凝聚有力,有颜体意味,但整体结构较颜体更为紧密,给人以清瘦古淡的感觉,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与欧接近。王世贞评柳公权《玄秘塔》(图1-35)说;“《玄秘塔》柳书中之最露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学之晋法大变耳。”此碑以方为主,起止提按分明,结构中紧旁肆,紧密中带有疏朗开阔的气度,是学柳书的好范本。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胡州(今浙江吴兴)人。书法力追二王,探源甚古,晚年稍入李邕,广泛吸收隋唐用笔,兼工多体,形成自己风貌。所写碑帖甚多,用笔圆转遒丽,风神妍媚,后世称为赵体。前人评他;“楷法甚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又说:“初临思陵,中学繇及羲、献诸家,晚乃学李北海。其书形体似李北海,而稍欠骨力,洒落有余而凝重不足;用笔纯熟,落笔方折而富斩截,有飞动的意趣。”有人批评他“撇欲利而反弱,捺欲折而愈戾”,过于酣熟而流于华美;秀婉腴润,缺乏刚劲雄放的气概。但作为艺术风格不必强求,如果学习则可根据爱好选择。俗话说;“要得妙,欧赵套。”意即要兼取欧书的险劲和赵书的秀婉。

总的说来,中国书法概分两类:二王以后,颜、柳庄严,属于壮美;褚、赵

秀丽,属于优美。世人向有“颜筋柳骨”之说,学颜忌臃肿,学柳忌拔张,是书法实践的经验之谈。由此看出,楷书也各自有独特的风格:在用笔上,有的方正,有的侧润,有的方圆兼备;在笔画形态上,有的瘦硬,有的丰腴,有的两者兼得;在间架上,有的茂密,有的疏朗,有的则疏密相间;体态风格上,有的平稳端庄,有的潇洒活泼,等等,千姿百态,各有所长。临习应注意各家特点,兼取众家之长。

楷书又有大楷,小楷之别。宋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祝枝山说:“大字贵结密,不结密则懒散无精神。”“小字贵开阔,小字易得局促,须在字内间架,明整开阔,写起一似大体段,长史所谓大促令其小,小转令其大是也。”可知大楷,小楷不仅是字形的放大和缩小,而是在结体上各有特点和规律。

唐代楷书大家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家,欧、褚、颜、柳的影响最大,赵孟頫与欧、颜,柳,史称颜,柳、欧、赵四大家,兹将欧、

草书歌诀对草书书写的意义

草书歌诀对草书书写的意义 草书歌诀对草书书写的意义 草书有独特的魅力,草书在书写上比行草书更简洁,实际上就是符号的解字,但是,他是其他书体基本功的升华,没有其他书体的基本功,是很难写好草书的,林散之是过了60岁才开始学习草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可以好高骛远。 一 草书歌诀对草书书写的意义仅仅在于(不在此论草书歌诀在其他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汉字草体字型的快速记忆, 在这个意义上,草书歌诀“部分”地解决了草书的汉字结体问题——这属于书法字法范畴。 之所以说是“部分”地解决字法问题,是因为字法问题决不仅限于字型本身。 书法中的字法是笔法基础上的字法, 是特定章法、墨法环境中的字法, 决不是字体形态本身。 第二,在熟记歌诀的情况下,有利于在书写草体汉字时形成气势, 在这个意义上,草书歌诀“部分”地解决了草书汉字贯气问题。 之所以说是“部分”地解决了草书汉字贯气问题,是因为贯气问题决不限于一字内部。更大范围贯气,有赖于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的有机结合。 切记,草书歌诀对草书书写的意义仅在于此。 以为识记草书歌诀即可入草书之门, 大谬也! 二 想起了评论者对于右任标准草书的批评。 评论者称: 于右任标准草书“违背了草书赖以生存的土壤。 草书一旦走出自身的玄宫,标准到用笔、结构、情感变化的统一, 也就失去了其艺术发展的空间”, 并认为“于右任此举失败了”。 其实,于右任标准草书如同草书歌诀一样, 只是在其可标准化的限度内实现其标准化而已! 超出这个限度,标准化便是妄想! 细读于右任《标准草书》自序,便立即可知—— 于右任标准草书根本不曾试图“完全”统一草书“用笔、结构、情感变化”。 认为于右任标准草书“标准到用笔、结构、情感变化的

中国书法知识——楷书

中国书法知识——楷书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

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1.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1.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草诀百韵歌(完整简介+分页注解+原帖)

草诀百韵歌 明朝韩道亨 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要写好草书很难。 第二句: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第四句: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3)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4)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5)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6)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 (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 (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1)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写即成; (2)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3)曾差头不异:这一句讲“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4)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5)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点之差; (6)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

《王羲之草诀歌》解析

《王羲之草诀歌》解析 2008-12-06 21:59:42| 网摘:《王羲之草诀歌》系托名之作 偶然翻阅《王羲之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发现它平仄合律,对仗满篇,于是情不自禁地考辨起它的作者来。 王羲之,东晋风流人物,官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影响之大,书家中无与匹敌者,因有“书圣”之称。后人感其草书最为难得,又尊之为“草圣”。难怪《草诀歌》以“草圣最为难”开篇,以“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结尾。看它前冠右军之名,落款“王羲之书”,这《草诀歌》自然是王羲之的手笔了。然而,王羲之岂肯在自己的作品中自封“草圣”,岂肯自奉爷儿俩的字迹为圭臬。这就无意中露出了一个真实作者的身影。 《草诀歌》是歌诀(应用文之一种),不是诗歌(文学之一),但它却严遵了近体诗的格律。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完全符合长律(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共107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212句,仅“勿使雍为离”,“茶菊荣同亲”两句犯“三平调”,“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一联失对,“膝滕中委屈”与上联对句“别列看头平”失粘。诗坛众所周知,诗律发端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沈约提出来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是根据周顒受印度佛经转读和梵文音韵的启迪所发现的汉字平上去入四声而提出来的,到唐初才趋于成熟。 在《草诀歌》中已经把诗律用得如此到家的这位作者,绝非晋代衣冠。 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在“平平仄仄平”句型中,倘不得己第一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总要釆取“拗救”措施,即在第三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草诀歌》里有十二句犯“孤平”,却只对“水元看永泉”、“丽琴初起时”、“竟充克有伦”;“驭登殷可亲”四句做了“拗救”,而对“七红即是袁”、“右刀寸点弯”、“勿书绿是缘”、“党堂未易追”、“曰甘势则匀”、“点三上下心”、“貌朝喜共临”、“弃奔七尚尊”八句则听之任之。《草诀歌》对诗律的运用,亦非唐人风格。 汉字的押韵,从诗经时代就开始了。由于语音的发展,各个时代有明显的不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 .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译者:林丽娥教授 【本文】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翻译】草书要写得精美,是书法中最难的事。点画像龙蛇游走一样,竞相在笔端中呈现。如毫厘般细微的变化虽然要分辨。形体和气势更要要求完美。 【本文】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宀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翻译】(左旁)有点的才是「水」。只竖钓的则是「言」。宀头(即宝盖头)不写左边的点。辶旁遶向左时,东边的弯不用写。「知」和「去」的末笔,长的是知,短的是去。「每」和「安」要仔细看。【本文】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翻译】「步」字,是「牛」的末笔往左下拉。「羞」字,是「羊」字的下面再加「田」。 「六」和「手」连写即是「禀」。「七」和「红」连写即是袁。「十」和「朱」的连写即是「奉」。「三」和「口」的连即是「宣」。【本文】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翻译】左边偏旁的「阜」(阝)和「贝」都写成「丁」的反抅。右边偏旁的「刀」(刂)和「寸」都写成一弯加一点。「曾」和「差」,头部写法一样。「归」和「浸」,形体大致相同。「孤」和「殆」,写法很相似。「矛」和「柔」写法,几乎一样(柔字末笔多一长点)。【本文】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翻译】「采」和「夆」,写法很相似。「熙」和「照」,看起来也差不多。「思」、「惠」、「鱼」三字的写法,和「画」字很像。「禾」、「乎」、「手」三字的写法,和「年」字很像。既要防止把「吉」写作「古」。更要谨慎别把「达」写作「连」。 【本文】宁乃繁於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翻译】「宁」的写法与「叔」相似,而稍繁了一点。「侯」的写

中国书法字体的种类

中国书法字体的种类 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书体是和字体是密切相关的,书体是按字体的形状来创造的。有什么样的字体就有什么样的书体,但是书体是有选择的,是选择美的字体的字形作为书法的载体。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书法创作时按照字意去画字,把“山”字画成山的形,把“水”字画成水波的样子,这是违背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还有的脱离汉字的字形去抽象创作,让欣赏者看不懂,这也是站不住脚。下边我对书体加以介绍: 我们的先祖曾用结绳记事,后来用利器刻划符号,考古学家在大约六千年的陕西省半坡村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上有符号刻纹,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些陶器上,刻有像太阳、月亮和山峰的象形符号,或称“图画文字”。这些“文字” 差异很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规范逐渐走向统一。 (一)篆书: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3)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

草书诀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3)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4)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5)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6)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 (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 (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草书口诀

草书五言诀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宀头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采锋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宁乃繁于叔候兮不灭詹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宀才傍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異府象辱还偏才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盗意脚用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即脚尤如恐还身附近迁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满外仍如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令别荆前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丿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裹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点至堪成急勾于认是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異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斋齐曾不较流染却相依戒或戈先设皋华脚预施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不道树多枝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奠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勿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亲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邻道器吴难测竞充克有伦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参叁全不别閧巽岂曾分夺旧元无異嬴羸自有因势须宗掣系章体较平辛合戒哉依岁宁容拳近秦邪听行复止郎断屈仍伸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最迫艰难叹尤疑事予争葛尊草上得廊廓月边生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出书观项转别列看头平我家曾不远君畏自相仍甚义犬傍获幺交玉伴琼膝滕中委曲次比两分明二下客为乱宀藏了则宁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貌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即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隶头真似系帛下即如禽沟谍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異乔商橘不群颖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感威相等驭敦殷可亲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辨首从心昌曲终如鲁食良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扫刍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牧别支文可爱郊邻郭偏宜湛友谌尉财足下寻乌鸟头相分全皇同自異容客更纷然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

中国书法之篆隶楷行草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 中国汉字,最初以图画记事,历经上千年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抽象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书写,便产生了所谓的“书法”。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般说来,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这第一期《说字论画》栏目呀,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些书体的来龙去脉。往后,我们更将推出详细教程,助力大家参透掌握,体味书法之美。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出现于青铜器、刻石之上,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又被称为“玉箸篆”,像玉质的筷子。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将小篆加以简化,把小篆联绵圆转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以更便于书写所产生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经典隶书作品主要存在于石碑、简牍和绢帛之中,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等。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字体,就是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代的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和元代的赵孟頫(赵体)。这四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新建 草字歌诀释义

《草诀歌》释义 草圣最为难,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龙蛇竞笔端,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亳厘虽欲辨,说的是写草书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体势更须完,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

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 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 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 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 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 只要把丁字反写即成; 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曾差头不异:“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点之差;

草书口诀

王羲之《草诀歌》(一)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王羲之《草诀百韵歌》(二)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款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或威相等,驭敦殷可亲。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昌曲终如鲁,食良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止知民倚氏,尝思学似存。扫诌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

中国书法知识——隶书

中国书法知识——隶书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的繁盛——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变

王羲之草诀歌译文

王羲之草诀歌译文: 1草最圣为难: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2龙蛇竞笔端: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3亳厘虽欲辨:说的是写草书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4体势更须完: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5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6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7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8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9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10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11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

12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 13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 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 14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 15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 写即成; 16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17曾差头不异:“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18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19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 点之差; 20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 21乡卿随口得:“乡”和“卿”两字随“口”而得; 22爱凿与奎联:爱凿奎三字相联系以区别异同; 23詹候熙照识:写“侯”字不比“詹”字简单,只是一笔成而已;“熙”和“照”两个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不同在上部左边 24绳腊达连看:绳腊左傍写法不同;“达”和“连”字中部写法不同. 25称摄将属倚:“称”、“摄”两字,尽管右边相同,左旁还是有差别;26某枣借来旋:“某”和“枣”字借“来”字转变而成;

书法史代表人物和作品

时代(朝代)代表性书家书体代表作品风格备注 先秦甲骨文线条细瘦, 多半以方折 为主。纵有序,横无 列。 钟鼎文大盂鼎等器上所 筑文字铭文书法线 条苍润,结 构规整,行 间朴茂。 未脱离原始 淳朴,给人一 种稚气清纯 的感觉。 石鼓文沉紧圆浑 大篆典范中国石刻文字的始祖。 大篆《侯马盟书》野而奇恣, 放逸散漫。为以后由篆入隶创造了先决条件。 秦李斯小篆泰山石刻》 《琅琊石刻》 《会稽石刻》 《峄山石刻》 宛转与流通 秦诏量铭文 汉代史游章草《急就章》 章帝章草 崔瑗草书《草书势》笔划精微 善于变化 草圣 蔡邕篆、 隶《熹平石经》书骨气洞 达,爽爽有 神力 “飞白书” 张芝草书《八月帖》草圣 一笔飞白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石门颂乙瑛碑 三国皇象篆、 隶、 章草《天发神谶碑》、 《文武帖》 《急就章》 气息古朴温 厚,沉着痛 快 书圣 钟繇楷书 (小楷)“五表” “六帖” “三碑” 钟灵毓秀与王羲之并 称“钟王”楷 书之祖 卫瓘隶属 章草 《顿首州民帖》流变秀美“一台二妙” 晋朝陆机草书《平复帖》秃笔枯锋 刚劲质朴 索靖草书《出师颂》 《月仪帖》 《草书状》浓浅得度 内涵古朴 “一台二妙” 王羲之《黄庭经》 《乐毅论》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书圣 《兰亭集序》

《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天下第一 行书”与王献 之并称“二 王” 王献之众体皆精 犹善草书 《淳化阁帖》 《洛神赋十三行》 《鸭头丸帖》 《中秋帖》 丹穴凰舞, 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 出于神智。 小圣 与其父王羲 之并称“二 王” 卫夫人楷书《近奉帖》娴雅婉丽 去隶已远王珣行书《伯远帖》自然流畅 俊丽优雅南北朝羊欣隶书《暮春帖》 王僧虔楷书《王炎帖》 《论书》 《笔意赞》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楷书《嵩高灵庙碑》体兼隶楷, 笔 互方圆。体现了我国早期楷书融隶入楷的特殊风貌。 隋朝智勇草书《智勇真草千字 文》神话自若 笔态无穷 智勇为王 羲之七世 子孙 龙藏寺碑古雅幽深 精悍夺人美人董氏墓志铭端庄研美 骨秀肌丰张通妻陶贵墓志峻整秀丽青州舍利塔下铭用笔顿挫 颇具资质苏慈墓志秀丽雄劲常丑奴墓志节体遒整 唐朝贺知章草隶《龙瑞宫记》、《会 稽洞记》,《回乡 偶书》、《咏柳》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欧阳询楷书《卜商读书帖》 《张翰思鲈帖》 用笔如刀削,一种峻拔之气,盈溢于诸墨之 间。 颜真卿颜体《吴兴集》、 《卢州集》、雄健、宽博他的书体被 称为“颜体”,

书法口诀歌

书法口诀歌 书法入门歌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 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笔画形 态稳回锋要自然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 帖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 粗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 湿润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魄力雄强精神飞动气象浑穆兴趣酣足笔法跳跃骨血润达点画峻厚结构天成意态飘逸血肉丰美

草书要决草书行行如春蚓字字造型似秋蛇全章一起要贯通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决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气势磅礴态万千结构布白心畅意

书法入门歌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 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 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导之则泉注,

草书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附图)

草书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 都说草书难,掌握这些也就不难了 一.简约为本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则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孙过庭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也即是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二.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号代替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俗语说:“草书脱格,神仙不识。”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所以,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

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笔狂走者,还是孙过庭说得好:“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三.求整体平衡不求对称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一般草书都置乎正、对称于不顾,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为在不平衡、不匀称中使字更具有动荡感,动荡是草书的关键,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势,.倾侧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几个字中将字势向另一侧倾侧,使整个结构得以平衡。所以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书法作品的鲜明风格往往是在其独特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书法家各有其结构的奥妙处,有的扁肥,有的瘦长;有的疏朗,有的紧密;有的偏宕,有的端庄,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长的缩短,短的伸长,方的变斜,斜的压扁……大胆设想,综合平衡,出奇制胜,不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译者:林丽娥教授 【本文】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翻译】草书要写得精美,是书法中最难的事。点画像龙蛇游走一样,竞相在笔端中呈现。如毫厘般细微的变化虽然要分辨。形体和气势更要要求完美。 【本文】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宀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翻译】(左旁)有点的才是「水」。只竖钓的则是「言」。宀头(即宝盖头)不写左边的点。辶旁遶向左时,东边的弯不用写。「知」和「去」的末笔,长的是知,短的是去。「每」和「安」要仔细看。【本文】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翻译】「步」字,是「牛」的末笔往左下拉。「羞」字,是「羊」字的下面再加「田」。 「六」和「手」连写即是「禀」。「七」和「红」连写即是袁。「十」和「朱」的连写即是「奉」。「三」和「口」的连即是「宣」。【本文】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翻译】左边偏旁的「阜」(阝)和「贝」都写成「丁」的反抅。右边偏旁的「刀」(刂)和「寸」都写成一弯加一点。「曾」和「差」,头部写法一样。「归」和「浸」,形体大致相同。「孤」和「殆」,写法很相似。「矛」和「柔」写法,几乎一样(柔字末笔多一长点)。【本文】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翻译】「采」和「夆」,写法很相似。「熙」和「照」,看起来也差不多。「思」、「惠」、「鱼」三字的写法,和「画」字很像。「禾」、「乎」、「手」三字的写法,和「年」字很像。既要防止把「吉」写作「古」。更要谨慎别把「达」写作「连」。 【本文】宁乃繁於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翻译】「宁」的写法与「叔」相似,而稍繁了一点。「侯」的写法与「参」相似,笔画基本相同。「称」和「摄」的右半边写法和

傅山:傲娇但是有才,楷隶行草都能写!一写就是十米长画事

傅山:傲娇但是有才,楷隶行草都能写!一写就是十米长画 事 画事君说明末清初的傅山,身份很复杂。他首先是一个读书人。七岁上私塾,就是佼佼者,过目成诵。后来进了山西按察使袁继咸主办的书院,三百名生员,傅山被选为第一。不断的著书立说,他很快成为山西的鸿儒,各路文化人到山西,都要去拜会他。学者朱彝尊、画家戴本孝,还有各路不与清廷合作的诗人、学者。过去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考科举,要做官,但傅山一生,除了给东阁大学士李建泰镇压李自成的军队短暂当了一段“军前赞画”之外,一生也没有做过官。晚年康熙要组织博学鸿词科举考试,后来又给他中书舍人的官职,他服泻药装病不去考试,也不受官职。傅山像他还是一个书法家。当时,他的书法非常风靡,不论官员也好,富商也好,都以挂他一幅字为荣。名气当然是如雷贯耳的。这里面有人是真心喜欢的,但也有人云亦云的。面对这些附庸风雅的人,他说,乱嚷吾书好,吾书好在何?来人一阵红白脸,傅山风评变成“好骂人”。然而,傅山无数次地痛恨自己卖字为生的书家身份。傅山这样写诗表示对鬻字为生的无奈:“无端笔砚业缘多,不敢胡涂说换鹅。这为世情难决绝,鹜书终日替奔波。”他还是一个医生。他常看医书,于是替人治病,竟然变成远近有名的良医,尤其擅长妇科疑难杂症。

乡人们说,“或有疾病,稍出其技,辄应手效。……凡有沉疴,遇先生,无不瘳。……有苦劳瘵者,教之运气,不三月而可。”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附近有这样一位良心圣手,那真是要烧高香。同时,他还是一个反清斗士,明亡以后拒不出仕,蹲了好几年清朝的监狱。在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傅山被塑造成一个武学宗师,变成了反清复明的一代大侠。这并非全无来处。傅山自述读《汉书》时,“每耽读刺客游侠传,便喜动颜色”。纵观其一生,傅山做事做人,也确实不大像文人,而更像一个直率豪爽的侠士。影视剧中傅山的侠客形象这样的书法家写出来的字,是不能用寻常文人的标准来衡量的。以前我们多见到的是他的草书,其实,傅山八九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由钟繇入门,先后临习二王、赵孟頫、颜真卿,篆隶楷行草皆有涉猎。二十岁时,他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传统功底非常深厚。随着这两年几个傅山大展的举办,大家才意识到,他是个全能型书法家,真草篆隶,四体皆精。今年嘉德春拍中,出现了一个总长度达十米的傅山《四体书法卷》。这一件煌煌长卷中,包括了傅山所写的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等作品。四体书是一种带点小炫耀的作品形式,书家如此创作,是为了展示技术全面,藏家如此做,则是为了炫耀收藏丰富。这件长卷,个人认为,应是后世藏家不停地收藏傅山手迹,凑足四种字体后,裱成一个长卷的。因此所写的时期不尽相同,内容也是各种各样,从

书法 草书 草歌诀详解

王羲之草诀歌译文 韩道亨,字颖泉,明代人,工书法,但流传的墨迹甚少.<<草诀百韵歌>>是韩道亨于万历癸丑年(一六一三)八月廿五日书写成的.其主要内容有:一些偏旁部首的写法,如左边三点水,左边言字旁;几百个草字的结体几相湪草字的判别.为了便于学习记忆,他用五字一句编成顺口溜,楷草对照, 全篇三十六页,每页六句. 第一页:草诀百韵歌(标题)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 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 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第二页: (1)有点方为水; (2)空挑却是言; (3)绵头无左畔; (4)辵遶阙东边; (5)长短分知去; (6)微茫视每安。 第一句: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第二句: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第三句: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第四句: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第五句: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第六句: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第三页: (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 (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在我编著的《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第四页: (1)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写即成; (2)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3)曾差头不异:这一句讲“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4)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5)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点之差; (6)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 第五页: (1)采夆身近取:“夆”音逢,“采”和“夆”两个字写法几乎一样,头一样,身体有点不同; (2)熙照眼前看:“熙”和“照”两个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不同在上部左边 (3)思惠鱼如画:“思”、“惠”、“鱼”有和“画”字相同部分,可大不相同,注意区别;

书法歌诀

书法歌诀 楷书的特点—— 一、用笔规矩 楷书在书写的时候要求笔笔到位。 二、结构严谨 楷书中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结字方法, 大家要熟练掌握回宫格收放原理。 三、重心平稳 只有重心平稳,字才能给人一种安静、端庄的感觉 四、书写速度慢 当然熟练以后,可以稍快,快慢结合,顿笔、捺脚和出钩前慢,其余稍快。 五、横斜竖直 这里的“横斜”指的是横要微微倾斜,但因为有了顿笔和其它笔画的调 整, 视觉上是平衡的。 六、间距匀称 楷书中各个笔画之间的距离都比较匀称。 七、重心平稳 把握重心的要点在于把握字的对称性,通过偏旁的高低、 正斜位置调节以及笔画的伸展调节。 八、内紧外松 只有外延笔画才能伸到外宫,其余大部分的笔画在内宫作主体。 九、上紧下松 十、左紧右松 就像人的身体,腿应该修长一些才美观。 十一、因字立形

十二、避让穿插 十三、突出主笔 十四、笔势连贯 学习书法诗歌 一、赞书法艺术好 书法历史很悠久条件充足多游览传统艺术不可丢观古迹来看大川书法艺术魅力大多看匾额和招牌美化环境全靠它欣赏碑帖和书笺又养心来又养身勤访书家多切磋陶冶情操能延寿交流学习和心得经常参观书画展书法浓厚信心足听看讲座和表演成功道路等着你 二、什么叫笔墨性情 书法布白讲技巧 笔性墨情很重要 皆以其人情为本 喜怒哀乐造诣深 喜气和气而字舒 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者气郁而字敛 乐者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字险丽 深浅变化在用笔 运笔使墨看造型

笔性墨情掌握好 个性艺术自然成 三、学书九必知 动笔以前要注意初学应该临楷书明确书法和目的第六学习写隶书第一阅读书法书临摹应学乙瑛碑基础文章是根基第七楷隶过了关第二选帖要对路行书要学兰亭序描红临摹多练习第八要学章草书第三临摹奠好基选帖最好齐相杜*创作作品才有趣第九开始学草书第四结构要记准智旭王颜选一帖来龙去脉要自知以上各帖都临通第五行笔下工夫自创一体留人间 四、怎样选毛笔 书法之工具笔锋分三种 首先是毛笔长锋中短锋 工欲善其事选笔按体用 必先利其器大致分三类 毛笔种类多大中小三种 听我给你说还有特号笔 鬃毛紫狼笔圆尖齐健直 羊毫猪鼠鬃这是好毛笔 兔毫和鸡毫新笔开始用 胎毛能制笔先将温水浸 兽毛有硬软用后洗干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