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7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

2017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

2017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
2017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等: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崩醉学组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至2005年这10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Ⅲ~Ⅳ级。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

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 d 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 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 h内手术相比,48 h后手术者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增加41%,1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 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比值比(OR)=0.74,95%可信区间(CI):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管理因素导致的手术延迟。建议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早手术,条件具备时强烈建议在髋部骨折后24~48 h内实施手术。 三、术前评估和准备 1.急诊室处理:急诊室接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应在1 h内完成初级评估,4 h内收入专科病房。评估内容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疼痛、精神状态、内科并存疾病和治疗状况、伤前活动度和功能、压疮风险、营养状况、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并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扫描)。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硫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l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増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l.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①患者多为者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退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卧床制动期將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1.2骨质疏松性骨新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 2.l诊断 2.1.1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徴外伤史。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2.1.2影像学检査 普通X线检査: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据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推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査: 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 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査: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 SP E C T/E CT) :适于不能行MRI检査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外科: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外科: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路青林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老年髋部骨折一般是指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随着人体的衰老,骨组织出现萎缩,尤其是老年女性,随着绝经后激素水平的下降,钙质吸收明显降低。病变早期出现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骨小梁消失、骨皮质变薄、皮质的内1/3转换成类松质样骨。由于在骨萎缩的过程中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减少,所以骨骼弹性与硬度均下降。这种组织表现是老年人发生骨折的基础,同时也为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中,髋部骨折发生率最高,是对老年人生命威胁最大的骨折。 一、老年髋部骨折的常见病因 据统计,90%的髋部骨折发生在50岁以上的患者,60岁以上者每增加5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成倍增长。粗隆间骨折的平均发生年龄较股骨骨折发生率高,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的病因可分为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为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病可分为2个亚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非骨性因素主要与老年生理病理特征有关。老年患者由于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如关节炎致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下降及脊柱退变所致的肌张力改变,在身体稳定性出现异常时,保护性体位不能在瞬间完成,应力过度集中在髋部,引起骨折。同时由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脑萎缩、卒中、帕金森病、眼部疾患等引起的头晕、视听障碍、平衡力下降等,也是老年人跌倒发生骨折的常见原因。 二、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断 (一)病史不同程度的外伤病史,老年人滑到、扭伤等较轻微暴力,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都可造成髋部骨折,有些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的外伤病史。 (二)症状与体征髋部明显疼痛、肿胀,髋部皮下可见瘀血斑,大转子处压痛及叩击痛,下肢短缩、外旋、内收等畸形,股骨纵向叩击痛。老年患者特别是患有脑血管疾病者,因基础性疾病的影响,骨折疼痛可能不甚明显,主诉不清,故严格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非常必要。 (三)影像学检查常规髋部X线片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情况,包括部位、类型及移位等情况。CT及MRI检查能在横断面上了解骨折程度及移位情况,特别是三维成像技术能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对手术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三、老年髋部骨折的分型 (一)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按骨折线部位、方位和骨折移位程度有三种分型方法。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和股骨颈的交界处。 股骨颈头颈部骨折:骨折线起自股骨头下缘,向下至股骨颈中部。 股骨颈中部骨折:骨折线通过股骨颈中段。 股骨头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转子之间。 2.按骨折线的方向分型: 股骨颈外展骨折:两折端呈外展关系关系,颈干角加大。 股骨颈内收骨折:两折端呈内收关系,颈干角变小,骨折远端向上移位。 3.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Ⅰ型为不完全骨折型。 Garden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GardenⅢ型为完全骨折并有部分移位。 GardenⅣ型为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1.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 I型: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骨折呈内翻移位。 Ⅲa型:小粗隆游离,骨折呈内翻移位。 Ⅲb型:粗隆间骨折加大粗隆骨折,大粗隆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Ⅴ型: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起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走行,到达小粗隆上方。

如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

如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 发表时间:2020-03-19T02:59:29.97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9期作者:李洋[导读] 四川营山县人民医院 637700 髋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病症类型,这种骨折类型经常会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过快,在人口方面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骨质疏松等各种病症在老年人身上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导致老年患者髋骨出现骨折的概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还会与其他的“老年病”合并发生,比如比较常见的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对老年髋骨骨折问题进行治疗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治愈率。 一、如何选择老年髋骨骨折的手术方法? 由于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素质普遍比较差,同时大多数都会伴有骨质疏松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症问题。在对老年患者的髋骨骨折问题进行治疗拾,通常可以选择利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治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尽可能减少手术之后的并发症。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要保证创伤的最小化,同时还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患者可以尽早下床活动。与此同时,在对手术方案进行制定和具体应用过程中,要与患者骨折的情况进行结合,同时还要与ASA评分综合结果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手术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对老年髋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进行主刀,这样不仅可以尽可能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而且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与此同时,如果老年患者在有髋骨骨折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各种疾病,那么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时,并不强制性的要求解剖复位。在手术治疗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牺牲一些骨折复位的对位对线,比如对于一些粉碎性的骨折等,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功能要求并不是很高的肢体等。这样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用量,而且还可以避免过大的创伤口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通常情况下在对ASA分级I、II级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这样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一般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年龄在75岁以上,通常都会直接利用人工关节的置换方式来进行手术。在手术时,选择利用全髋或者是半髋置换需要由患者以及家长来进行决定,在决定时,要与患者的年龄、受伤之前的活动量大小等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分析,这样可以保证手术治疗方案在制定和具体落实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这一类的老年人而言,由于人工关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强度、时间等都有了明显的缩短,所以对磨损提出的要求也可以适当降低。对于身体条件相对比较差或者是日常活动量比较小的患者而言,可以直接利用半髋置换的方式来进行手术治疗。无论是选择任何一种方式,都必须要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治疗的效果。 二、如何实现对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储备能力方面已经呈现出退化的状态,对创伤或者是手术等这些环节的应激反应能力已经越来越低。同时,老年患者自身的免疫力系统越来越低,防御功能也在逐渐减弱,所以在手术之后,会引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其实比较高。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脑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肺部或者是其他部位的感染等。在对老年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防治时,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比如对于一些心扉功能相对比较差的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要立即送往ICU监护,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生命特征等进行观察,一直到稳定之后再转入到普通的病房进行恢复。其次,在手术前后,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让其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感染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皮肤感觉以及皮肤弹性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长期卧床很有可能会引起褥疮,所以必须要定期检查,做好皮肤管理。

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获得随访的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187例,其中非手术治疗56例,手术治疗131例,分析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死亡等情况。结果老年患者髋部骨折采用手术治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低于非手术治疗。结论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对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标签: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多。髋部骨折常指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部骨折。传统非手术治疗所产生的长期卧床并发症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多种手术方法的改进、发展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手术治疗髋部骨折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降低了死亡率。本文对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获得随访的髋部骨折住院患者1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获得随访的6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187例,其中女性129例,男性58例,年龄60~86岁,评价年龄74.3岁。粗隆部骨折71例,股骨颈骨折116例。187例患者中,有90例合并有其他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1.2方法非手术治疗56例,其中股骨颈骨折34例,粗隆部骨折22例。骨牵引18例,皮牵引38例,疗程6~8w。手术治疗131例,包括动力髋螺钉20例,抗旋型股骨近端髋内钉35例,空心加压螺钉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6例,全髋关节置换30例。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踝关节背屈活动及应用弹力绷带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 2结果 非手术治疗56例中发生髋内翻3例,骨不愈合4例,泌尿系及肺部感染6例,褥疮4例,死亡3例,其他3例。手术治疗131例中发生髋内翻3例,骨不愈合1例,泌尿系及肺部感染7例,褥疮2例,死亡2例,其他1例。老年患者髋部骨折采用手术治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并发症(髋内翻、骨不愈合、泌尿系统及肺部感染、褥疮等)及死亡率均比非手术治疗低,见表1。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发布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发布 治疗1治疗原则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无论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存在相应的风险和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活动和自理能力下降。如果选择非手术治疗,除了存在骨折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的风险,还可能会导致卧床相关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对老年人是致命的。因此,对于大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治疗风险和并发症。 在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合并损伤、合并内科疾病及其严重程度等,同时还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需要医生跟患者及家属深入沟通,评估治疗的风险和获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更需要个体化分析手术的风险和由此给患者带来的获益。2手术时机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应尽早进行,在患者入院48 h内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可以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而延迟手术会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只要患者的身体状况许可,应该尽快手术。因内科疾病而推迟手术的患者死亡率最高,而这些患者可能会由于尽早手术得到最大的获益。手术应尽量安排在常规工作时间(而不是夜间急诊),以便及时得到有经验医生的支持与帮助。

要达到老年髋部骨折尽早手术的目标,需要有医院管理部门的协调安排,治疗相关科室的密切协作,制定相应的治疗流程和路径,并且定期回顾总结以改进。组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相关科室的多科协作治疗组,有助于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效率。建议在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常规有老年科医生的参与。很多研究表明,骨科和老年科密切协作、共同管理患者的模式优于传统的骨科病房收治会诊模式。3术前准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约70%的患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Ⅳ级。由于合并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风险较同龄人群高3倍。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该尽快进行评估,建议参考'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4)'系统、全面地进行。着重评估重要脏器系统功能,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此外还建议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营养状况。 在评估时除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除了手术的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功能、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胸片、心电图)外,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这些检查,这些检查是否有助于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都还存在争议。进行过多没有必要的辅助检查,反而会拖延术前评估时间,延误手术时机。 例如在进行术前心脏评估时,英国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指南的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 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

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对照组接受DHS术,研究组接受PFN术。对比(1)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3)研究组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76.5±12.7)min、(156.4±68.4)ml、(147.6±36.8)ml;对照组分别为(82.4±11.4)min、(254.6±59.7)ml、(213.6±27.5)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为(75.6±8.9)分、(68.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期间并发症(髋关节内翻、内固定断裂、股骨头坏死、肢体缩短)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相对于DHS,PFN优势为手术时间短,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疗效肯定。 【關键词】老年;髋部骨折;DHS;PFN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人数达到(120~150)万[1]。股骨颈骨折后,若采用内固定术,不仅会延长患者卧床时间,还增加患者卧床期间压疮、骨折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2]。因此手术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因此笔者拟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6月诊断为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探讨DHS术与PFN术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基础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骨折移位类型为Garden Ⅲ、Ⅳ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75.8±6.9)岁,男31例,女1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76.7±7.5)岁,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移位类型、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伤后1~2 d来院就诊。(2)年龄大于60岁。(3)髋部单纯性闭合性骨折。 1.3 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神经肌肉疾病者。(2)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 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 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 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 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 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 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 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 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 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 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 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 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1脊柱骨折

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中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危害巨大。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历经两版面世,为指导、规范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理念、药物不断发展,指南的更新呼之欲出。 睽违6年,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终于问世。与旧版指南相比,新指南在理论内容上更完善,在实际操作中更实用,如一座崭新的灯塔,照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之路。 纵观新指南,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更新—— 1流行病学: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新指南引用的最新流调数据令人忧心: 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目前估测我国患者人数已远超过以上数字。 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其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720 亿元、1320亿元和 1630亿元。另一方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仅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 1/4。笔者深有体会的是,在基层医院,受检测设备、药品等因素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率极低,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2发病机制: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 新指南首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进行阐明,弥补了旧版指南的不足。简单来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骨转换失衡,即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是其的主要发生机制。新指南使用了下面这张图(图1),对发病机制作出高度概括,便于理解记忆:

2014年AAOS 指南:老年髋部骨折治疗

本临床实践指南中由 AAOS 医师志愿者工作组根据于现有科研和临床研究的系统性回 顾而制定。本临床实践指南并非一个固定的诊疗方案,部分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临床中患者病情未必和临床试验中的情况完全一致。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对其诊疗进行独立的判断。 总则 本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目前已发表的关于 65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治疗的系统性回顾而制定。除了推荐的临床实践以外,指南中也提到了文献及所在地区本身的局限性,这有待于将来的进一步研究。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参与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的内科、外科执业医师阅读,指南中的部分 信息也可供相关实践指南的制定者及决策者参考。 目标读者 本指南可供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骨科医师及内科医师参考。这里提及的骨科医师是指已完成医学训练、具备骨科住院医师资格的医师,部分医师可能已完成了亚专科训练。保险人、政府部门及卫生政策制定者也可从该指南中获得最新的临床证据。该指南同时还适合成年医学的基层医师、老年病医师、成年医学专科医院、物理治疗医师、职业病医师、护理人员、助理医师、急诊医师及其他经治该类患者的医疗专业人员阅读。 髋部骨折的治疗方式的确定应建立在患者及其代理人就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案和医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只有患者和 /或其代理人获知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就此和医师进行讨论之后,才可以做出最后决定。医师则可结合其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的经验来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高级影像检查 疑似髋关节骨折的病例在初步 X线检查未见异常时应进一步行 MRI检查。 推荐强度:中等 术前区域镇痛 区域镇痛可以改善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前疼痛 推荐强度:强烈 术前牵引 不支持对髋部骨折的病例常规行术前牵引 推荐强度:中等 手术时机 髋部骨折在入院 48小时内手术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结果 推荐强度:中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对服用阿司匹林和 /或氯吡格雷的髋部骨折患者无需延迟手术 推荐强度:有限 麻醉 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行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效果相似 推荐强度:强烈 稳定的股骨颈骨折 稳定的(非移位)股骨颈骨折应行手术内固定

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认识

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认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需求快速增长,一种针对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老年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沿学科。目前,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测到2O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l7.17%,达到2.48亿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和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为此,迫切需要各级老年医学会、综合医院、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创造出适合我国特色的老年医学教育模式。本文扼要介绍了美国老年医学的发展现况、医疗模式和教育模式,旨在探讨对于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发展的启示,从而促进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的发展。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

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