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范文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范文

总结报告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县位于省中部,市南端,属中部干旱县之一。地处北纬35°24′—36°26′、东经104°31′—105°34′之间。全境为黄河中上游祖厉河流域。

2、地形地貌

境内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450—2404米,地形较为复杂,山、川、塬交错,沟、峁、梁纵横,其相对高差500—600米之间,大致可分为梁峁山地、破碎残塬和河谷川台三大类型。

3、土壤植被

由于地形、气候、植被、成土母质以及长期人为耕作的影响,区内土壤可分为:黑垆土、黄绵土、灰钙土、灰褐土、红土5个土类,6个亚类,14个土属,34个土种。灰钙土类质地较松,主要分布在北部川区及山塬区;黄绵土类是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熟化的土壤,土体比较均匀,耕作性好,通透性较好,但有机质含量少,多分布在中部地区;黑垆土类土层深厚,口松易耕,但普遍表现缺磷,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红土类在我县南部呈零星分布,只有山地红粘土一个土种,土体构造简单,天旱易裂口,雨涝泥泞,耕性差;灰褐土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米的铁木山灌木林区,土壤肥力不足,普遍缺磷少氮,钾丰富,有机质含量低,土层瘠薄,PH值7.0—7.8,呈偏碱性。

处于温带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自然地带,境内只有少量灌木林,自然植被稀少,覆盖度为10%左右,植被分布差异较大,生长状况南部较中北部为好,区内人工栽培树种大致有20科32属85种,其中杨、柳、椿、榆、杏、梨为区域内主栽优良乡土树种。草本分布较为广泛,自南向北有羊茅、白蒿群丛;针茅、莳萝蒿群丛;矮小针茅、米蒿群丛和冰草群丛。

4、气候状况

县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处内陆,东有六盘山,南有秦岭作屏障,故空气中水气含量较少,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分配不均,平均年均降水量350mm左右,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气温8.2℃,极端最高温33.5℃,极端最低温为-22.3℃,全年日照时数2520.3小时,年均蒸发量为1745.7mm,≥10℃的活动积温为2542.6—3556.3℃。无霜期120—175天。干旱与水土流失矛盾突出,干旱是县的主要自然灾害。

5、水资源状况

县水资源贫乏。县境内主要河流有响河、祖厉河。响河属渭河水系,流经县城东南杨集,发

源于陇川及周家水头山谷,由西向东经杨集、罐峡至界石流入静宁县,在本县境内长约15km,平均流量为0.001—0.02m3/s,水味较甜,但利用率低。祖厉河属黄河水系,祖河、厉河、土木岘河、关川河是祖厉河的主要支流,经靖远县汇入黄河。祖厉河在县境内长100多公里,年流量1307×104m3,常水期流量为0.2—5m3/s,最大流量为1710m3/s。含盐量高,泥沙多,不能灌溉和饮用,开发利用困难。北部川区建有靖会电灌工程一处,现正在建设引洮一期工程。

(二)社会经济状况

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80%以上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全县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6个镇、22个乡(其中一个回族乡)298个行政村(社区),2081个村(居)民小组,16.64万户,56.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16万人,占总人口的89.9%,农村劳动力31.66万人,人口密度99人/km2。全县总耕地面积392.73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7.68亩。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GDP)5258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53536万元,占29.2%;第二产业170385万元,占32.4%;第三产业201971万元,占38.4%。粮食总产量36301.7万公斤,人均产粮637.8公斤,粮食平均亩产173.4公斤,散养大牲畜18.24万头;农业总产值253298.37万元,其中林业产值5165.58万元,牧业产值117479.63万元,副业产值4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3.42元。

(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是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最早的县之一,是目前全省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截止2013年底,经国家、省、市各级检查验收,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3.9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2.87万亩,退耕地还草16.81万亩,荒山造林40.7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截至目前保存面积103.93万亩,面积保存率100%;档案管理面积103.93万亩,占100%;管护面积103.93万亩,占100%;退耕还林地林权证发放面积42.87万亩,发放率100%。

县退耕地还林种植林种以生态林为主,生态林面积41.976万亩,占退耕地还林总面积42.872万亩的97.9%;经济林面积较少,仅有0.896万亩,占退耕地还林总面积42.872万亩的2.1%。生态林种植树种以山杏、侧柏、刺槐、梢白杨等为主,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较少;经济林种植树种以仁用杏、鲜食杏等为主,由于受种植农户管理水平和管理积极性的影响,经济林种植的收益状况不一,有的管理好、管护好的仁用杏、鲜食杏,年收益率较高(如会师镇南咀村的经济林鲜食杏收益较好),部分农户对经济林管理不善,林木保存率较低,收益相对就差。

截止目前,国家已累计兑现第一轮粮款补助资金67895.4144

万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59408.4876万元、发放现金补助8486.9268万元),第一轮已全部兑现结束;兑现第二轮农户补助资金18095.0337万元(其中生活费补助14073.9151万元、管护费补助4021.1186万元);兑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专项资金17892.0万元。工程实施范围覆盖了全县28个乡镇的284个村,全县89538户376000多名群众直接受益。退耕还林工程在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四)全县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总土地面积848.50万亩,其中:农业用地393.5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93.88万亩(包括有林地59.45万亩、灌木林地3.9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和无林地及苗圃地等其它林地30.50万亩),牧业用地224.43万亩,其它用地136.61万亩。耕地总面积392.73万亩,其中2度以下21.58万亩、2度至6度45.17万亩、6度至15度145.17万亩、15度至25度坡耕地168.39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12.42万亩。全县基本农田面积292.38万亩,分坡度分布为:2度以下15.40万亩、2度至6度31.63万亩、6度至15度115.13万亩、15度至25度128.53万亩、25度以上1.68万亩;非基本农田面积100.73万亩,其中2度以下6.18万亩、2度至6度13.54万亩、6度至15度30.04万亩、15度至25度39.85万亩、25度以上10.74万亩。在非基本农田面积中,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面积有42.73万亩,其中15度至25度33.54万亩、25度以上9.19万亩。

二、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1772号);

2、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林业厅、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任务的通知》(甘发改西部[2014]1214号);

3、县国土资源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全县各级部门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五部委《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等精神为指针,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县域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发展机遇,全面强化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加强抚育管护,提高绿化效果,从而着力推进“和谐”“生态”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拟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实施,即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基础上,规划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服务,退不退耕,还林还是还草,种什么品种,由农民自己决定。

县乡两级政府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宣传力度,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切实维护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下,广泛调动农民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使该项目成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自觉行动。

2、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根据工程区不同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并在分析农户需求和建设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内容、规模,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不再限定还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重在增加植被盖度。

3、坚持严格范围,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严格限定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和进度。

4、坚持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建立健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检查监督的长效机制,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实行有效跟踪检查监管,保证工程质量效益长久发挥。

四、总体规模和任务安排

(一)总体规模

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总量及适宜退耕区域,县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任务总规模为9.19万亩,其中还林9.19万亩。

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12-2030年)》中一级水功能区的保护区、保留区起止范围内迎水面的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情况及县适宜退耕区域,县重要水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需求面积33.54万亩,其中还林27.02万亩、还草6.52万亩。

(二)任务安排

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模9.19万亩,全为还林9.19万亩,分解到2014-2020年度实施,其中2014年度1.5万亩、2015年度2.0万亩、2016年度2.0万亩、2017年度1.5万亩、2018年度1.0万亩、2019年度0.6万亩、2020年度0.59万亩。

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模9.19万亩,涉及全县28个乡镇261个村19037户。

(一)造林面积

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19万亩,全部为退耕还林面积。

(二)整地措施

退耕地整地一律采用网格式反坡台整地,沿等高线开挖,自上而下修筑,开挖线间隔2米,整地时沿开挖线里切外垫,生土外填筑埂,表土上翻回填,后坎削成与田面呈120度左右,修成田面向内倾斜的反坡带,反坡度8—12度,反坡带田面宽2米,外沿修筑高、宽各4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