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

————————————————————————————————作者:————————————————————————————————日期: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文、图/高晓奇肖能文

城市生物多样性可简单理解为城市(包括小城镇和城市)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4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达到54%,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7%,可以说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最易接触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城市提供了一系列的生态服务和功能,如保护城市自然生态及本地物种、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能量损耗、净化城市等。然而城市的发展也导致了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如外来种入侵、本地种的灭绝等,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而在这方面,新加坡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面积718km2(北京五环内面积668.19km2),总人口550万,地处热带,为热带雨林气候。目前新加坡保持有10多个生态系统,估计有23000-28000种陆栖生物和12000-17000种海洋生物,其中准确记录鸟类404种、维管束植物2172种。2000年至2010年的调查新发现超过500种的植物和动物,其中100多种为新种,可以说新加坡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与自然保护区相差不大。新加坡为何能保持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抛开地处热带雨林气候的天然优势不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绿地建设、生物多样性的管理、调查、监测以及公众参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绿地建设——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

新加坡由于淡水、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国家发展具有天然的局限,引进外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办法,为此李光耀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清洁、绿

化的城市,为竞争获得外资集聚比较优势。1973年,新加坡政府各部委和法定机构的高级官员组成“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将“花园城市”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陆续从土地规划、法治建设等方面来保障顺利实施。1981年,新加坡提出了一个五年计划,促进五个区域公园游憩设施的发展,至1985年,新加坡的公园占地面积从0.8hm2到206hm2,全岛开放空间总占地增至3000hm2。同时大量农业用地也逐渐被改造成为公园,并规划出大量土地专门用于植树、绿色缓冲带和公园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起,新加坡将土地划分为55个小区,每个小区都制定详细的发展指导蓝图,提供每个地区的规划前景、土地用途、发展密度、建筑高度和绿地率等控制参考指标。每块土地开发前,市区重建局都要求一些开发条件,对该范围内的树木、花卉还提出具体的保留、栽植建议。另外,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以建设大面积公园绿地来提高绿地面积难以实现,所以“花园城市”的实现方案是城市绿化带网络化,各类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合理布局,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建设全岛公园网络连道系统(Park Connector Network,PCN,图1),旨在通过有效连接文化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公园、居住型公园的廊道系统,有效串联自然、人文资源等,大大提高绿地面积和服务范围。2001年政府规划将增加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列为休闲娱乐方面的首要目标,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延长公园连接系统。2008年总体规划设立公园和水体的详细控制专项,明确指导公园连接道的发展建设。截止2015年9月,新加坡提前5年完成了300km绿道的目标,并计划于2020年绿道长度达到360km、2030年达到700km。

2013年,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开始建设登加自然连道(Tengah Nature

Ways,图2)。自然连道主要是为了方便鸟类和蝶类的活动,种植了乔木和灌木廊道,通常连接两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目前,新加坡已建成7条自然连道,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最近对林缘地物种的调查发现了之前难以见到的郝氏矛翠蛱蝶(Euthaliaaconthea)和普通滑翔蜥蜴(Draco sumatranus)。

另外,新加坡还积极研究发展适合城市特点的绿化技术。其中由国家公园局(NParks)城市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垂直绿化技术,国家植物园研究适合植物的生态环境。从2002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努力建设“空中花园”,推广垂直绿化:国家公园局与市区重建局合作,以税收折扣等优惠的刺激政策,鼓励开发商和建设商在大厦的垂直面积上种植密集的绿色植物。这一工程不仅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治理了PM2.5、隔绝了高层建筑的热带高温,同时为丰富高层建筑群中的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城市的高层建筑群中无法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难题。

从“花园城市”实施之初,新加坡只是种植花草树木,更多地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并没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想法。1986年,政府不顾研究人员和自然爱好者的反对,在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Central Catchment Nature Reserve)和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Bukit Timah Nature Reserve)之间建了武吉知马快速路(BKE),导致“生境破碎化”,严重影响了一些分布范围较广物种的繁殖,加大了近亲繁殖的风险。后来,决策者逐渐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2009年为了连接这两个自然保护区,新加坡政府在高速公路上方架了一座“生态大桥”,长约62m,呈沙漏状设计,中间最窄处宽50m,左右两侧则各宽60m。公园局在桥上栽种了原本属于两边森林的树木和灌木,包括刺轴榈(Licualaspinosa)和火筒树(Leeaguineensis)等,方便栖息在两个自然保

护区的1000余种动物如巨蜥、松鼠、果子狸、穿山甲、昆虫和蛇类等自由往来。这不仅扩大了动物、鸟类和昆虫的觅食范围,也可发挥传播花粉和植物种子的重要作用,有助恢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化。

如今,在新加坡的整体规划中,生物多样性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3的绿色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保护岛屿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遗产的目标,在“花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国家公园局还出台了“树木保护区”政策,“遗产道路计划”,“遗产树木计划”和“保护自然”计划等;在“花园中的城市”的规划中,突出的目标是注重自然生态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延续扩展至自然保护区之外、融入到城市的人居生活空间,要求城市进一步增强公园、公园连道系统建设和街景绿化(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修复和提供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

“花园城市”与”花园中的城市”的区别用国家公园局局长潘洪元的话说,“有点像‘我家有个花园’和‘我家住在花园中’,它的意思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周围普及绿化以及包括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的转变,体现了新加坡绿地建设由量到质的升级,关键在于绿地建设中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通过绿道或廊道建设将分散的绿地连接为一个整体,解决了城市绿地破碎化的问题;二是绿地植物配置丰富,重视本地物种和多样性,避免了同质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绿地面积现已超过全国面积的50%,在当前人口不断增加、房屋居住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新加坡仍在规划新增绿地作为自然保护区和公园。

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

2006年5月22日,新加坡成立了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The National Biodiversity Centre,NBC),下设海岸和海洋环境项目办公室、国际关系、海

洋、陆地四个部门。作为国家公园局的下属机构,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为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及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尤其在整合数据的过程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生物多样性数据的获取、储存和更新来自不同的组织和机构,为最大限度发挥数据的有效性,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将数据整合到一个单独的元数据库-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数据库系统(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Database System,BIOME)中,使这些相关的、完整的、最新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在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决策制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更加容易识别、处理相关信息和数据的缺口。另外,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也承担了国家公园局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责任、保护陆地和海洋动植物的责任,是国家公园局在自然保护方面的政府科研机构,同时还是新加坡在各种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国际(地方)公约或论坛上(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代表机构。

近年来,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先后发布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新加坡红皮书”以及“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还发起组织了新加坡综合性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德光岛(PulauTekong)海岸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城市摄影竞赛、珊瑚保育项目、蜻蜓研究、犀鸟保护项目、长臂猿保护、胜科巨人森林(Sembcorp Forests of Giants,胜科工业集团投资的主要由高大的热带雨林树种如大甘巴豆、黄娑罗双等组成的植物园,专门用来宣教和科研)以及唱歌的森林(The Singing Forest,意法半导体在南部山脊资助建立的由吸引鸟类的本地树种组成的树林,为本地鸟类提供食物和鸟巢的同时,为游人提供观鸟、学习的机会)和海草监测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公众参与

从1971年至今,新加坡每年都举行植树节和清洁绿化活动月;各种专业和职业背景的人士组成园艺爱好团体和互助社交网络,交流合作、共同美化维护社区花园;非政府组织也有效发挥作用,新加坡自然学会(Nature Society Singapore,NSS)于1992年阻止了将双西布罗湿地自然保护区(SungeiBuloh Wetland Reserve)发展成高尔夫球场的提议,2001年又成功阻止了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乌敏岛(PulauUbin)部分区域进行土地开垦。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还推出多项全新“全民科学”(Citizen Science)计划,号召公众走出户外观察与聆听,鼓励全民参与自然生态数据的收集工作。为方便图像资料的传送和收集,公园局还推出SGBioAtlas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让人们用手机拍照后直接上传照片和相关资料。这款应用软件可上传任何动植物资料和照片,所有资料将自动载入公园局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数据库系统中的生物地图,供公众上网浏览。

另外,新加坡在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的野外调查工作中,注重加强对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尤其是对中小学的志愿者,从而加强了国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新加坡作为全球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除地理优势外,与新加坡政府的发展理念、城市规划以及全民的参与是分不开的。新加坡不仅成功保护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生物多样性又吸引了全球人才、企业、商旅和投资,为国民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品质和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动力支持,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成功的关键。

我们能够做什么?

那么对于我们公众而言,能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什么呢?首先,我

们应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了解,如学习认识一些基本的本地物种和保护物种,提高保护意识,并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传播出去,甚至是向政府或科研单位提供建议或意见。其次就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种植、保护地方树木和植物,不随便摘花;种植特定的花和矮树丛去吸引特殊的物种,例如利用苜蓿吸引蜜蜂;把被抛弃的地区改变成为社区花园;去本地的植物园、森林苗圃做志愿者;不随意使用杀虫剂,一些杀虫剂会毒害鸟类并且几乎所有的杀虫剂都会伤害蝴蝶和毛虫;抵制包含将要灭绝物种部分的产品,例如象牙、麝香鹿、海龟壳或藏羚羊的羊毛,如果发现这种行为要及时报警;不随便放生,放生行为不仅容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或者放生生物的死亡,还会催生一条捕捉动物的产业链条,造成一些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而且从佛家的角度来看,放生讲究随缘,特意买动物来放生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不向河流里面丢垃圾。另外低碳出行、尽量选择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等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对此,我们应当立即行动!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