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对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定位的思考

对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定位的思考

对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定位的思考
对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定位的思考

对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定位的思考[摘要]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角度以及素质教育自身特点的微观方位阐述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定位的偏狭性,试图给素质教育历史定位予以全面的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界定。

[关键词]恒常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一、素质教育价值定位的时代性偏差

1999年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此我国教育便由半个多世纪以来偏重于“双基”训练到强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再到重视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的教育转移到现在培养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教育上来。《决定》站在时代的峰巅高瞻远瞩,面对应试教育出现的问题和所造成的人才素质缺陷,从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给“素质教育”以历史性的定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教育发展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决定》的这一表述还不是十分完备的,它没有从建立在人类生存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给“素质教育”更全面更切合时代内容和发展趋势的历史定位,使素质教育直到现在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还处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阶段。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襄阳市第二十中学:王建新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内涵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新世纪大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共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必做什么大的改动,加一点就行了,对“应试教育”作点修补就可以了;第三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说我是“应试教育”我就是“应试教育”,你说我是素质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于是把升学率的经验改一改,贴个标签,就成了素质教育的经验;第四种是素质教育重要,“应试教育”也很重要,二者同等重要。实际上,这些看法是要混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差别,尽量把“应试教育”说成是素质教育,如果都这样搞,那实施素质教育很容易,贴上标签,全国一下子都是素质教育了。 然而,当前小学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长此下去,将使学生驯服奴化,人格失调;思维定势,不善思考;盲目崇拜,不敢怀疑;因循守旧,不能创新;缺乏闯天地、担风险的勇气,丧失独立生存、应付挑战的竞争力,这些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2020素质教育心得体会(8篇)

2020素质教育心得体会(8篇) 篇一律的烦恼。 我们的脑子渐渐停止了思考,从我们懂得了如何偷懒之后。以前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偶尔写写小文章,编编小故事也好。但是,似乎自己从未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也许是不知如何努力才能到达心中所想,也许是因为懒惰而没有付诸实际。 以前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扪心自问,我还没有这种拼命的精神,也从未到达过这种境界。时常对自己说:要努力要努力!是时候该努力了! 但是总会有这种这样的借口让我把自己的任务一天一天往后推,直至有一天放下了以前设想的的计划。计划永远是最经不起时间消磨的东西,更加经不起我们的不断推拖。 以前参加一次大型的作文竞赛,当时问了一位资深的教授很俗的问题。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持续一颗好奇心。对于当时思想幼稚的我说,这句话真的很受用。在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乃至将,我都一向持续着一种好奇。只但是我的交际潜力太差,所涉及的圈子太窄,以至于这天,我还经常处于一种OUT 的状态。 众所周知,大学里有一座宝库,也就是图书馆。能否在

大学期间蜕变成“一只蝴蝶”,除了日常的学习工作之外,就要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了。信息素质的课上,我对图书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深入。不记得何时的我曾这样告诉自己,必须要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巨大的宝库,坚持每一天读书。 在书中,我们能够重新获得思考的潜力,能够重拾昔日的信念,言谈举止之间便增添一份自信、一份优雅。书,让我们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 时代的车轮在飞速地向前滚动,我们务必跑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技术越发的高明,但是我们更就应提高的是自己的内涵修养。 信息素质教育课,不仅仅教会了我搜集信息、查询资料的潜力,更让我在这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到,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潜力,才不至于被无情的岁月狠狠的抛弃。时光的步伐太快,我们要学会跑起,才不会被落下。我们被信息所包围,同样要学会把信息包围起。 2020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第五篇: 近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结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在本职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通过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历史人物形象分析,调动历史情感,组织历史课外活动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题,历史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2007年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说明国家对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十分重视。如何发挥历史教学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其道德人格,是值得历史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通过讲述生动、典型的史实,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以史育人,鉴古知今,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丰富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突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对世界文明影响的教育。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在科技领域里走在世界的前列。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明”,早在欧洲近代文明之前就被陆续传入了西方,成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伟大科技成果,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许许多多的“世界之最”,凝结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声言: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中国在现代农业、航运、石油、气象、音乐、十进制数学、纸币、高级火箭、枪炮、载人飞行、蒸汽机设计等领域创造了100个世界第一。可见,中国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明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历史教学中,讲述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对增进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其次,要突出讲述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历史,讲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新形势下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1-11-23T13:10:27.1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丛玉山 [导读]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丛玉山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小学2622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素质,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趋势,教育全面综合的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探索的。笔者对此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愿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教师的素质须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教师的素质最主要的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为师者的前提。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成材的力量源泉。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德应该放在首位,因为“有才无德是罪人,无才有德是庸人,无才无德是废人,有才有德是完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们平时加强修养,严格按师德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其次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识素养,这是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渊博的学识是教不好学生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准备一桶水”,时代发展了,一桶水不行了,老师要接上自来水,让新知识源源不断。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进一步学习,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更要学习其它与教育培养学生有关的知识,像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法、深刻的心理学、教学新技术的应用等等。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组织教师进行文化业务学习,让全体教师具备高深的学识和能力。同时,老师也要自我加压,不等不靠,加强自学,不但要学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与社会生活、成功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也要涉猎,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干教育的思想。只有这样,在教育的天地里,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二、家长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素质教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单需要学校有较高的教育质量、素质过硬的教师,也需要家长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少了家长参与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学生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他们的有些做法和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相抵触。学生的在校时间短了,在家的时间长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家长却认为是教师不务正业、学生人事不干,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不应该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教师就是教学的,是教给学生知识的,不应该领着学生打蛤蟆叼鱼虾。而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怎么能说是人事不干、不务正业?这怎么能说是杂七杂八的事情呢?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社会上大力宣传素质教育,让家长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做才是符合人本质发展的好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素质培训,以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只有这样,家校互通有无、联系一体,才能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形成合力,共同把素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收到好的效果。 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取得社会的支持 实施素质教育确实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长时间的大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做好的事,必须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如果不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学校孤立地搞素质教育,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比如学校一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社会上就认为学校在领着学生不务正业。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社会是一本无字之书,任何一个人要读懂这本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参与社会的能力,从小具备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为此,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取得社会上的认可,并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都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大实践中来。素质教育,人人有责,全社会都要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增砖添瓦。 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入地改革探索 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素质教育也是这样,它也是与时俱进的一项工程。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教授方法、督导考核等方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深入地探索和实践。并且素质教育不是短时间简单地就能做好的事业,对待素质教育不能一劳永逸、墨守成规,它是一项巨大的必须深入地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的千秋大业,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辛劳付出,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地改革探索和创新。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立足自己的岗位,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让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要对素质教育怀有满腔热情,只有热情才是工作的动力。要有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拥有改革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常新长青。二是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力量。因为素质教育是要付出巨大心血和劳动的事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是很难胜任的。在新的形势下,只要我们所有的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怀着满腔热忱,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去,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经验总结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一、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二、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义,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介绍做人的道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涵,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斗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为了摆脱外来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以上史实的讲述,同学们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祖国和人民。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将一系列有关的表象融合在一起,创造图文并茂、生动真实的环境,并能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用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它的直观、可视也

新时代的我们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法

新时代的我们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每个家长的共同追求。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但我认为,在家庭生活中也应渗透素质教育。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出生以后直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在学前时期,是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更是在父母的教育、关心和爱护下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育人的摇篮。子女成才,家长有责。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孩子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则是家庭实施教育的主体,孩子是活生生的人,父母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兴趣,充分激励他们学习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个素质教育来看,尤其是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为准绳来教育子女,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个性,这样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才会渐渐体现。孩子们也会健康成长。因此,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起来,以利于青少年茁壮成长,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家庭教育中的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 1、首先教会孩子怎样去做人。我们许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方面的培养,殊不知道,德育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智慧上有所欠缺,它可以让美德来弥补;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有欠缺,再高的智慧也帮不上忙。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注重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选择一些启蒙教育读本,同时还要注重言身传教,摒弃一些影响孩子受影响的因素不良行为。教会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更要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用毕生的努力来向这个目标靠拢。 2、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作为家长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这些。我们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增加过多的不适合孩子的身体、心灵发展的负担,这样会大大束缚孩子自身潜能的开发。家长平时应当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的女儿六岁了,我也是经常这样去教育我的女儿的。孩子对事物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区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3、尊重孩子,换位思考。在尊重孩子方面最主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其次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论大人还是孩子的人格都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否则心理上就不会平衡。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应当站在同一平台上,不能以父母自居,有以老压小的感觉,处处以老子自居,你说让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这样的话,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瑜珲(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姜宏波(196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王瑜珲,姜宏波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高职院校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41—02 目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上等各个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多样价值观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与品德教育是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入了新的生机,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对于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有利于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而其中的文化垃圾,没落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播,给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形成,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的压力,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诱发了学生极 端利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学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引发少数学生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至上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并强化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 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使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以及走进社会特别是进入外企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又能注意吸收全人类的文明与技术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应该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人文素质教育中健康心理与人格培养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完美实现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 1 41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盛行的深层次原因是教育不能满足百姓需求,所以要落实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实施重造环境,就必须先调整教育结构,充分满足百姓需求。 对于素质教育,绝绝大部分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所理解,理论上也都赞同。但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很多人在行动上还是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有所谓“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干应试教育”、“学校抓素质教育,家庭抓应试教育”、“白天搞素质教育,晚上搞应试教育”的说法,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分化导致的利益驱动。二是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各级教育的供给规模过小,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水平偏低,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却很快,造成了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供应严重紧缺。1998年,全国就业人口总数为6.9亿人,文化水准在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仅有2100万人,占3%;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不到700万人,仅占1%;而初中、小学文化水准和文盲、半文盲者占80%以上。这种人力结构远远落后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持续提升的需要,造成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的青年大学毕业生收入远高于同年龄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前者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更远高于后者,深层的利益动因刺激了绝大部分家长,他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先上普通高中,再上大学,接受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二是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发展不足造成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调。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收入水平与教育支付水平的提升,青年学生升学、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急剧膨胀,但因为长期以来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筹资体制和严格的计划控制,造成了普通高中与大学招生规模过小。去年,全国普通高中只能为同龄人提供17%的入学机会,全日制普通高校只能为同龄人提供6%的入学机会。供求反差过大形成的“瓶颈”现象,引发了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应试教育现象日趋严重,这也成了中小学择校与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当前小学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少些包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更新理念;主体地位:评价制度

目录 引言 绪论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可见素质教育的目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顺应了当代国际教育人文化的潮流。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 ,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素质教育内涵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新世纪大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一是要从教育内部自我完善、自我评价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倾听时代的呼唤,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到把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内部自我评价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标准,探索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成为中国教育走向 21 世纪的一面旗帜。三是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内部和外部相配套的整体改革。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共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 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

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

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 ——依托教育科研实施素质教育 中小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改革之路,即依托教育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教育要改革,科研必先导”这是大家的共识。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切实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力度,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多次组织老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学习讨论,使大家认识到: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的素质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能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或综合化;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而如何培养具有这些素质的人才,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搞好教育科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光靠以前单一的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抓好教育科研,这

是现代教育的特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因地制宜,确定课题。 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课题研究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导向。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原有的特色,经专家论证,确立了我校的“十五”教科研主课题──“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基础上,着眼、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种活动类型、多种活动渠道,并总结出规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战略意义。 三、实施课题,追求实效。 ㈠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以多类型为经,以多渠道为纬,交织成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立体型网络。 1.多类型: ⑴社科类:包括文学社、英语、小记者站、电视台、集邮、网页制作等组。 ⑵科技类:包括数学、航模、科技制作、无线电测向、气象站、种植、珠算式脑算、自然、电脑等组。 ⑶艺能类:包括工艺美术、电脑绘画、摄影、书法篆刻、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扬生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

素质教育该如何实施

素质教育该如何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从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两方面对通素质教育作了简要的分析。 一、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1世纪已经到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当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信息传播超越时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 3、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法律,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根本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好“奠基工程”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做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总的来说成效并不明显,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正如陈至立同志所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人为地把实施素质教育同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本义。 无疑,“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所谓“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应付考试和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其出发点、着眼点、着力点都落在应付考试上。它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庭和社会的上空,且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致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几乎到了欲解不能、欲罢不忍的地步。客观地讲,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均源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使中小学教育渐趋异化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与应试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自从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考试;存在考试就必然带来教师和学生研究如何考试并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和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也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本应获得赞扬而非贬斥。能在大型的、综合性的考试中获取好的成绩,不仅表明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具有较好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但是,手段和工具不能倒置为目的和宗旨,一旦倒置就成为反过来控制教育全过程、使教育发生异化的巨大力量。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的层次更高、境界更宽、目标更远,它也同样需要以考试为手段来检查学生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达成度,同样要追求优秀的考试成绩以及通过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水平。但考试永远是为素质教育目标达成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同时还必须经过科学化的改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淡化了学科界限,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进一步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逐步建立新的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评价体系。新教材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具实用性,在保证学生掌握课本必修内容的情况下更具开放性。总之,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个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中西方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重视共性发展还是重视个性发展。我国传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共性发展,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制约下的产物。在这种突出共性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较强组织性、纪律性,具有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同时我们也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共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总结出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本规律。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的长处。但长处有时也是短处,过分强调共性发展,带来了学校教育犹如工厂流水线一般的标准化、统一化倾向,有时甚至存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陈灿群 课程探索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