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从社会心理学史来看,一般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__D_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D.五

2.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一般来讲,当对某件事的恐惧达到_A__强度时,相对而言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改变是较大的。

A.中等 B.低等 C.较高等 D.高等

3.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A)

A.登门槛技术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

4.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C)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重要性

5.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D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

B.类似性

C.互补性

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6.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A)

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

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

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

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

7.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A)

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8.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A)

A.会产生社会助长

B.会产生社会抑制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D.对其会产生激起

9.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B)

A.情感

B.认知

C.外显行为

D.行为倾向

10.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

A.接近性

B.熟悉性

C.互补性

D.能力

11.相亲时,如果一个人对对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能力也给予积极评价。这种现象属于(C)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中心特质效应

12.自我认知的归因偏差研究发现,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做(C)

A.正确归因

B.错误归因

C.内在归因

D.外在归因

13.“零——总和”冲突指的是(B)

A.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

B.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益和损失加起来等于零

C.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

D.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获和损失加起来不是零

14.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的层面是(C)

A.社会层面

B.个人层面

C.人际层面

D.特质层面

15.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是(B)

A.在人和情境之间,内在个人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外部情境的影响。

B.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C.外部情境和个人内在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D.以上均不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第一,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第二,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意识与理性指引的。第三,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

2.简述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答: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

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Kelly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

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答: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吸引力等;(2)相似性,包括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以及外表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有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答: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然而无论是在心理学产生早期基于遗传的本能论,还是占据心理学主导地位达半世纪之久的行为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都不免极端,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发展,在如今是主流,显得更为客观。下面就分别对这三种观点加以论述:

第一:生物学理论所倡导的遗传决定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他发现人类通过面部表达情绪具有固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Ekmam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内在性和一致性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支持了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Horn等人发现,随年龄增加遗传对智能发展越来越重要。Plomin指出不论遗传影响的大小如何变化,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第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早期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在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首先,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其次,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内容,而且社会化过

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的行为影响也可以说明文化的作用。

第三: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遗传提供生理基础,而环境提供发展空间。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首先,Scarr提出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养育环境紧密联系,可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这种建构有三种形式: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Scarr认为个体的成长就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行为遗传学的证据,行为遗传学为区分遗传、环境的相对影响,提出了两个前提,一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二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可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并保持稳定,那它就是由环境决定的。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第三,概率渐成论分析了遗传与环境在生物学基础上如何对人起作用。Gottlied指出,分子生物学强调基因对蛋白质结构的作用顺序是DNA-RNA-蛋白质合成。与此相反,概率渐成论认为,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适当的蛋白质。Tooby等人也同意,在有机体的发展中,基因起一部分作用,环境起着另一种作用,二者的协作是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前提。

弄清遗传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对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对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个清楚的认识。

2.从说服模型论述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答:20世纪50年代起,心理学家就不断地探索说服的问题。主要建立了如下几种说服模型:第一,Hovland及其同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上,从信息传递和接受的角度看待态度改变问题,其说服模型认为,只有当他人注意到说服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接受了这些信息的时候,说服才能发生,而注意、理解以及接受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说服都不能引发态度转变。

第二,Petty和Cacioppo提出的认知反应理论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要接受说服而改变态度。该理论认为,在对说服信息做出反应时,人们的想法也起着一定作用:如果信息很容易,但同时包含无法令人信服的论据,那么个体会轻易地反驳它并不会被它说服;如果信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那么个体很可能被它说服。在此理论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式,认为说服可能通过两种途径产生:当人们有动机有能力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时,他们更多地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当人们没有足够的动机能力去

仔细思考时,多采用外周路径的说服,即关注那些使人不经过很多考虑就接受的外部线索。

第三,为了使说服模型更加全面地揭示各种过程以及影响因素,Sears等人发展了Hovland的说服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四因素的说服模型,这四个因素分别是:外部刺激、说服对象、说服过程和结果。其中外部刺激由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境组成;说服对象的特点包括其投入或承诺、是否对说服有免疫力及人格特征;说服过程中,被说服者首先要学习信息的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说服结果有两个,一个是态度转变,一个是对抗说服。

从上述的说服模型中可以看出,说服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说服者的因素。主要与说服者的如下因素有关:(1)专家资格,说服者在某方面的专长或权威资格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2)可信度,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3)受欢迎程度,说服者外貌的吸引力,是否可爱,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都影响说服的效果。

第二,说服信息的因素。首先,说服信息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的差距影响说服效果,二者之间是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差距过大会使个体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其次,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也影响着说服效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恐惧感最易使被说服者改变态度;最后,信息的呈现方式,从媒体的角度,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从单面和双面呈现信息来说,当被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双面说服的效果要好,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的效果好。

第三,被说服者的因素。与说服对象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按照抗拒理论的观点,人们不喜欢自己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受到威胁;(5)个体差异,包括个体的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和年龄等;(6)综合作用,上述各种因素也会交互作用影响说服的效果。

第四,情境因素。影响说服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预先警告,如果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的态度将难以改变,但这仅限于讨厌的信息;二是分散注意,分散注意力能减少抗拒,因而对改变态度有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