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宋代绘画的写实性李永强

论宋代绘画的写实性李永强

7摘要8 宋代绘画达到了中国画写实性的最高峰,不管是绘
画技法与对物象规律的表现,还是绘画创作的观察方法与
绘画追求的境界,抑或是绘画中穷款与隐款的现象,都是宋
代绘画写实性的多重体现
$宋代绘画的写实性不是受理学
的影响,而是绘画自身发展的惯性与宋代院体画发达的综
合结果
$
7关键词8 宋代绘画;写实;院体画
7中图分类号8 9:;5<= 7文献标识码8 !
7文章编号8 :55>? >@A>(;5:5)5:? 555=? 56
7收稿时间8 ;5:5? :;? ;;
7作者简介8 李永强(:=E5!),男,河南郑州人,广西艺术学
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
论宋代绘画的写实性
李永强
(广西艺术学院 桂林中国画学院,广西 南宁 !"##$$)
中国画发展至宋代,其写实性达到了最高峰$我们
只要看看两宋时期的山水画
&
花鸟画
&
人物画作品以及
当时的绘画理论,即可明白宋代绘画写实性之深刻与普

$
难怪韩琦在

稚圭论画
(
中会发出
!
观画之术,唯逼真
而已#7:(8C6:)的精彩论断$对此,郎绍君云:!宋代美术
在写实技巧上已臻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
))就同
时代东西方各国古典写实主义艺术的水平与成就言,它
毫无疑义是第一流的,称它占据同时代人类绘画艺术的
最高位置,也并不过分
$#7;8

C:6@
)此类论述俯拾皆是,
不胜枚举$
一!宋代绘画写实性的表现
!一"宋代绘画的技法
宋代绘画从题材上讲,基本以山水画与花鸟画为主
导,人物画则逐渐退出主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
中云!: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
及,而过亦有之
$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
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7>8

C;B
)此论客
观而精确$从技法上讲,则以工笔画为主导,而写意画少
之又少
$
首先以花鸟画为例
$
花鸟画主要是富丽精致
&

腻纤巧的黄筌画风,不管是对客观物象的形体刻画,还
是绘画技法都已达到精工极致的高度
$
沈括

梦溪笔谈
(
卷十七云:
!
诸黄画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
但以轻色染成
$#76(8C:>=)由此可见,黄氏画风是运用极
为纤细的淡墨勾勒物体的轮廓,然后运用分染&积染&提

&罩染等各种晕染方法,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对
于黄筌绘画生动逼真
&形神兼备的文献记载见于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其云:!广政甲辰岁,淮南通聘,信币中
有生鹤数只,蜀主命筌写鹤于偏殿之壁$警露者&啄苔

&理毛者&整羽者&唳天者&翘足者,精彩态体,更愈于
生,往往生鹤立于画侧$蜀主叹赏,遂目为六鹤殿焉$#7A(8C6=)

!
广政癸丑

岁,新构八卦殿,又命筌于四壁画四时花竹
&

雉鸟雀
$其年冬,五坊使于此殿前呈雄武军进者白鹰,误
认殿上画雉为生,掣臂数四,蜀主叹异久之,遂命翰林学
士欧阳炯撰’壁画奇异记(以旌之$#7A(8CA5)逮至宋徽宗
赵佶时,此写实之风愈演愈烈,并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
的最高峰$宋徽宗在继承黄筌画风的基础上,更加追求
形似逼真,他为了使所画之鸟更加生动
&更加逼真,增加
绘画的真实感,!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
欲活动,众史莫能也#7@(8C@;>)$
其次,就山水画而言,其写实性的技法多表现在皴
法方面
$
五代时期的董源根据江南土质松软
&
雨水丰
足&草木郁葱&泥草交杂的特点,加上自身的审美感受,
创造了以中锋行笔为主,线条柔和
&
松散舒展的
!
披麻
皴#$还有宋代李成之齐鲁风光,范宽之终南&太华景
色,无不源于自然,无不忠实于自然,最终才形成了!夫
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
也;
))
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
范氏之作也#7>(8C;6)的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的确,范
宽铁条一般的线
&
方硬的雨点皴
&
突兀的主峰
&
高远的
图式,真实地表现了西北地区砂砾覆面的裸石质山崖
的质感
$
此外,还有李唐的刮铁皴
&
雨点皴
&
短条皴
&

斧劈皴,郭熙的卷云皴&鬼脸石&蟹爪树等等,这些皴法
均来自于画家所熟悉的自然界,经过艺术家的加工而
成$!这些绘画技法的创造都是为了通过对自然物象真

&客观地描绘进而达到求真&穷理的境界,是画家对
不同地域风貌&山水土质&花草林木的真实感受的客观
反映
$#7B(8C::E)
!二"宋代绘画对物象之规律的表现
宋代绘画极力追求物象的内在规律,这不仅在众多
艺术探索
!"#$ %&’()"!#*)+
!"%& 年 ’ 月

!! 卷 第 & 期
()*# !"&&
$%&#!! ’%#&
55=
DOI:10.13574/https://www.docsj.com/doc/962778682.html,ki.artsexp.2011.01.033艺术探索 !"#$ 年 第 !% 卷 第 $ 期 总第 $&’ 期
绘画作品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宋代的画论
&
笔记中更是
随处可见$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
卷六中云:
!
马正惠尝得

斗水

(
一轴,云厉归真画,甚爱之
$
一日,展曝于书室双扉之
外,有输租庄宾适立于砌下,凝玩久之,既而窃哂$公于
青琐间见之,呼问曰:*吾藏画,农夫安得观而笑之?有说
则可,无说则罪之$"庄宾曰:*某非知画者,但识真牛$其
斗也,尾夹于髀间,虽壮夫旅力,不可少开
$
此画牛尾举
起,所以笑其失真$"#7>(8C:6=)
邓椿’画继(卷十中谓:!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
喜动天颜
$
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

,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
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
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7@(8C@B5)
苏轼

书黄筌雀(中语:!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
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

$
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
是以务学而好问也$#7E(8C;;:>)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中载:!欧阳公尝得一古画
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
姻家,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
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
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
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76(8C:>6)
岳珂
’桯史(卷二中云:!元祐间,黄&秦诸君子在馆,
暇日观画,山谷出李龙眠所作’贤已图(,博奕&樗蒲之俦
咸列焉
$
博者六七人,方据一局,投迸盆中,五皆玈,而一
犹旋转不已,一人俯盆疾呼,旁观皆变色起立,纤秾态
度,曲尽其妙,相与叹赏,以为卓绝
$
适东坡从外来,睨之
曰*:李龙眠天下士,顾乃效闽人语耶!"众咸怪,请其故,
东坡曰:
*四海语音言六皆合口,惟闽音则张口,今盆中
皆六,一犹未定,法当呼六,而疾呼者乃张口,何也?"龙
眠闻之,亦笑而服
$#7=8

C6>6=

从!斗牛夹尾#!孔雀升高,必先举左#到!飞鸟缩颈
则展足,缩足则展颈
#
,再到
!
猫眼日中之时黑睛如线
#
!
闽音呼六张口
#
,众多的文献记载都显示了宋代绘画对
客观物象规律的表现
$
追求客观物象的物理
&
物性
&
物律,
是宋代绘画写实性的真切体现
$
!三"宋代绘画创作的观察方法
宋代绘画的写实性通过其观察方法亦能管窥一二,
这在宋代的画论中尤其得到体现,特别是郭熙的’林泉
高致
(,更是对花鸟草虫&自然山水的观察与理解作了深
入的阐释$如其谈及创作花鸟画时,即云:!学画花者,以
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
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
出矣$#7:5(8C:5AE)此外,还有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
六中谈及曾云巢工画草虫,传神之极的故事,并记载了
其如何对草虫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曾云巢无疑工画
草虫,年迈愈精
$
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
*
是岂有
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
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
$
方其
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
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

可传之法哉!"#7=(8CA>E>)
此种观察方法不仅存在于花鸟画的创作之中,在山
水画创作中,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理解,更是做到了精
中求神
$
此与宋代理学之!格物致知#的精神甚同$郭熙


林泉高致(中云:!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
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
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
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
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
$
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
变态不同也
$#7:58
(C:5AE)其在云及山体四季之不同状
态时,不仅记载山水之云气不同,而且还对山水之烟岚
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其云:!真山水之云气,四时
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尽见其大象,而
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
不同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
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
烟岚之景象正矣$#7:5(8C:5AE)如此深入&细致的观察方
法,最终造就了宋代绘画对所表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的
追求
$
!四"宋代绘画追求的境界
宋代绘画追求的境界在技法与画面上是!无我之

#
,在情感与思想上则是
!
物我合一
#
之境
$!
无我之境
#
中的
!
无我
!#
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
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
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
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
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7::8

C:B:

$

!
无我之境
#
在宋代
众多绘画作品和比比皆是的绘画理论著作中可以管而
窥之$
邓椿

画继
(
卷十中云:
!
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
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
$
上来幸,一无所称,独顾壶
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
$问画者为谁,实少年新进,
上喜赐绯,褒锡甚宠
$皆莫测其故,近侍尝请于上,上曰:
*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
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
$"#7@(8C@B5)
!画院界作最工,专以新意相尚$尝见一轴,甚可爱
玩$画一殿廊,金碧晃耀,朱门半开,一宫女露半身于户
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荔枝&胡桃&榧&栗&

&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笔墨精微,有如此
5:5者!
#7@8

C@B: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中言:!画重于吴道子,而古今
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
道子画人物,如灯取影,逆来顺
往,旁见侧出,

横斜平直,各相柔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

$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
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7E(8C;;:5)
!
物我合一#之境则是以物化我,把!我#潜移默化地
通过绘画形象予以表现,反映在绘画作品中则体现为
!

即山川,山川即我;我即林泉,林泉即我#的高度统一的状
态,是曾云巢!草虫与我合一#的状态,是郭熙!身即山川#
的深刻理解$为了达到这种!物我合一#之境,画家们深刻
体会&观察自然,范宽!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
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7@(8CA:B),赵昌!每
晨朝露下时,绕栏槛谛玩,手中调彩色写之#7:;(8C@@=),
易元吉
!
入万守山百余里,以觇猿狖獐鹿之属,逮诸林石
景物#7>(8C:5=),等等,此类现象在宋代画家群体中相当
普遍
$
不管是!无我之境#,还是!物我合一#之境都是宋
代绘画忠于自然&忠于物象的客观反映,这一真实既包
含了绘画中自然物象的真实,亦包含了画家创作的真实
情感,使宋代绘画的写实性通过其追求的精神境界得到
了集中体现$
!五"宋代绘画中穷款与隐款的现象
宋代绘画的写实性还表现于宋代绘画的穷款与隐
款现象,此现象十分普遍,它存在于宋代山水&人物&花
鸟各画科之中
$如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置款识!范宽#
于画面右下角繁密树叶之下,

雪景寒林图
(
题款
!
臣范
宽制
#
于前景树干之上;郭熙

早春图
(

!
早春,壬子郭
熙笔#于左面丛树之边;李成’读碑窠石图(藏!李成画树
石,王晓补人物
#
于画中残碑之侧面;李唐

万壑松风图
(
隐款!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于远处山峰之中,
’采薇图(藏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于石壁之上;崔
白’双喜图(隐款!嘉祐辛丑年崔白笔#于树干之中$此
外,还有南宋梁楷

六祖斫竹图
(&
林椿

梅竹寒禽图
(&



勾勒兰图
(&
马远

观瀑图
(&
夏珪’十二景山水(等等,
数不胜数
$
有学者认为这是宋代画家书法不好因此避而不题
的结果
$如钱杜在’松壶画忆(中云:!画之款识,唐人只
小字藏树根&石碑$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
年月记之,然扰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
$#7:(8C=6;)还
有沈颢在’画麈+落款(中亦云:!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
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

$#7:(8CBBB)
其实,原因并非如此,或云其书法不佳仅仅是表面
现象,而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是宋代画家对于书法不
是不能,而是不为,不去追求以书入画,不去追求书法与
绘画在画面上的结合
$因为!画家们不

会在画面中书写
大量的诗文&题语去破坏那*可望"&*可行"&*可居"&*可
游"的真实的自然境界$#7B(8C::=)
二!宋代绘画写实性的成因
对于宋代绘画写实性的成因,不少学者都归结于受
理学的影响,这种认识与见解在学术界颇为流行,如著
名美术史家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云:!宋人善画,
要以一
*
理"字为主$是殆受理学之暗尔$#7:>(8C;@=)窃
以为此观点有待商榷,宋代绘画的写实性与程朱理学虽
然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么密切,
更不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为当!用笔极新细,殆不见
墨迹,但以轻色染成#的精工细致的黄筌画风风靡于世
之时,当唐代!指鉴贤愚&发明治乱,褒奖功臣孝子,惩治
乱臣贼子#的极为肖似的绘画大胜之时,宋代理学还没
有开始形成,其影响何来之有?加之理学直至南宋理宗
时期才逐渐取得官学的地位,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更是
有限
$
如果说理学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形成有影响,那
也是次要的,或者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影响
宋代绘画写实性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绘画自身发展的
惯性与宋代院体画的发达$
!一"唐代写实绘画发展的历史惯性
中国画的写实性源于儒家理性主义,当儒学为统治
阶级服务,并成为其工具时,表现儒学内容的绘画艺术
尤其是宫廷绘画艺术必然会追求高度写实的风格,以迎
合统治阶级的政教需要$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绘画的政
教功能促使人物画最早独立成科,高度发达,并涌现出
了大批优秀的人物画家,他们以
!
成教化,助人伦
#
的政
治教化意图来创作绘画,或指鉴贤愚
&
发明治乱,或褒奖
功臣孝子,或惩治乱臣贼子,这些政教目的使绘画不得
不真实,不得不传神,不得不肖似,否则就起不到它应有
的作用$!就是吴道子所画地狱变相图,如不是如苏轼所
评*以灯取影"&*不差毫末"的真实幻觉般的效果,是取
不到让
*
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
"
的宣传效
果的$#7:6(8C@>)人物画朝着如曹植所云!观画者,见三
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
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
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
妃顺后,莫不嘉贵#的,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惩恶扬善
的政教方向发展,
7:6(8C>6)并达到了!存乎鉴戒#的极致
地步,这在唐代诸多的人物画作品中可管窥一斑
$逮至
宋代,虽然绘画的题材已经由人物画逐渐转变为花鸟画
与山水画,而且绘画的功能亦由!成教化,助人伦#转变

!粉饰太平,悦情弄兴#,但由于绘画发展的历史惯

性,
追求写实性依然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导倾向,一直延续
到北宋末年才略微有所转变$因为绘画技法以及审美追
求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来
论宋代绘画的写实性 U 李永强
5::艺术探索 !"#$ 年 第 !% 卷 第 $ 期 总第 $&’ 期
美术史方法论的训练$滕固从艺术史研
究的目的出发来译介蒙氏著作,意在借助考古类型学
方法来研究早期文化的器物造型和花纹的演变,为艺术
史的风格学研究走向精密化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借鉴
方法,而这样做更重要的是为了推动中国早期美术史和
美术考古研究走向深入和精密$滕固深受梁启超的!新
史学#观影响,欲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纳入现代意义的
!历史#之中$
参考文献:
7:8薛永年<滕固与近代美术史学7,8UU 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上海:
上海美术出版社,;55><
7;8滕固<霍去病墓上石迹及汉代雕刻之试察7,8UU 沈宁,编<滕固艺术
文集<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55>:;B5? ;B=<
7>8滕固<六朝陵墓石迹述略7,8UU 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
美术出版社,;55>:;=>? >5A<
768李零<入山与出塞7,8UU 李零<入山与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 :@<
7A8林梅村<狮子与狻猊7,8UU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北京:文物
出版社:
EE? E=<
7@8穆舜英,等<新疆古代民族文物7,8<北京:文物出版社,:=EA<
7B8
霍巍
<
胡人俑
&
有翼神兽
&
西王母图像的考察与汉晋时期中国西南
的中外文化交流
798<
九州学刊,
;55>
,冬季一卷二期:
>@? E:<
7E8余太山<塞种史研究7,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A<
7=8
滕固<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7,8UU 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
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
;55>

;AE? ;@=!
7:58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7,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EA<
7::8张文玲<古代欧亚草原民族动物造型之初探798<台北:故宫文物
月刊,
:==;(::):;5? >><
7:;8
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798<中国学术,;55:,:(6):@;? :>6<
7:>8林梅村<中原与西域大型石雕艺术的关系7,8UU 林梅村<古道西
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555::AE? :@A<
7:68滕固<唐宋绘画史7,8UU 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美术出
版社,;55>:::>? :E><
7:A8滕固<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7,8UU 沈宁,编<滕
固艺术文集
<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55>:;E5? ;=;<
7:@8滕固<中国美术小史7,8UU 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美术
出版社,;55>:B:? =><
7:B8沈琍<中国有翼神兽渊源问题探讨798<美术研究,;55B,::(6):
A@? @B<
7:E8林梅村<汉代西域艺术中的希腊文化因素798<九州学林,;55>,冬
季一卷二

期:
;? >A<
7:=8林梅村<大夏黄金宝藏的发现及其对大月氏考古研究的意义7,8UU
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A:
;@B? ;BE<
7;58林梅村<吐火罗神祇考7,8UU 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
中西文化交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555:>? >;<
7;:(8美)林嘉琳<中国的许多世界%%%考古新发现与中国美术史的
研究
798<台北:艺术学,:==@,>(:>):B? >A<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逐渐实现,这就形成了唐代人物画的写实性在宋代花鸟
画与山水画中的转化与延续$
!

"
宋代院体画的势力远远胜于文人画
宋代绘画主要是以院体画为主流,而文人画仅仅崭
露头角,因此,文人画的特点&精神尚处于萌芽阶段,虽
然有米芾&苏轼等公的高声疾呼,但面对强大的院体绘
画势力,颇有!蚍蜉撼大树#之感$此时虽然理论已经形
成,但实践较为滞后的文人画艺术,一时间还无法与庞
大的院体画势力争相比拼,面对强大的院体画写实风
气,文人画早期的开拓者们也毫不例外的受其影响,因
此才会出现诸如大力倡导文人画艺术的苏轼一边大谈
!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一边又批评黄筌画鸟足颈
双展之病,大赞吴道子之画!如灯取影#之妙;以及沈括
一边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一边又
赞赏
!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之古人笔意的看似极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现象$毋庸置
疑,宋代院体画所提倡的写实性自然远远胜于文人画所
倡导的写意性,加之身为一代帝王的宋徽宗赵佶的积极
倡导,这一写实风气达到极盛,最终使宋代绘画整体呈
现出与自然物象!不爽毫厘#的写实性特点$
参考文献:
7:8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7,8<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EA<
7;8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7,8<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EE<
7>8郭若虚<图画见闻志7,8<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68沈括<梦溪笔谈7,8<长沙:岳麓书社,:==E<
7A8黄休复<益州名画录7,8<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E;<
7@8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7,8<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55;<
7B8李永强<宋代绘画中的穷款&隐款现象研究798<东南文化,;5:5
(:):::B? :;5<
7E8
苏轼<苏轼文集7,8<北京:中华书局,:=E@<
7=8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7,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55:<
7:58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7,8<南京:江苏古籍出社,:=E@<
7::8
李泽厚<美的历程7,8<北京:文物出版社,:=E:<
7:;8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7,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E:<
7:>8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7,8<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EA<
7:68李来源,林

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7,8<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B<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
(上接第 55E 页)
5:;艺术探索 !"#$ 年 第 !% 卷 第 $ 期 总第 $&’ 期
!W 4 2 D- F2 4 ^
$2K R G 1 / #3 / V ZK - / R !D2 1 M 2H 3 O- / PG/ - 4 2G^ 2H 3 0K Q2K D- Q
0- K 4 3 4 1 M 2H 3 $21 / 3 0- DJ./ V - / R $21 / 3 "3 Q.3 M 1 M O- / PG/ - 4 2G
c!+Z &.- 1H1/V
7!W 4 2D-F28 !4 2H3 D3CD34 3/2-2.J3 M.VKD3 1M 2H3 /3[ 4 F.3/F3 H.4 21DG ./ 2H3 "3?
CKWQ.F-/ C3D.1R 1M 0H./-N #3/V ZK T-R3 -/ 1K24 2-/R./V F1/2D.WK2.1/ 21 2H3
T32H1R1Q1VG 1M 2H3 [34 23D/ H.4 21DG 1M -D2 4 CD3-R./V 3-4 2[-DR -/R 2H3 D3?
4 3-DFH 1/ 0H./34 3 H.4 21DG 1M -D2< O.4 CD.T-DG D34 3-DFH [-4 1/ *T-V3 $ 2GQ.4 ?
2.F4 1M 2H3 [34 23D/ H.4 21DG 1M -D2N 4 KCC1D23R WG 2H3 -DFH-31Q1VG 2GC1Q1VG -4
2H3 T32H1R -/R R1FKT3/24 < O3 CK2 M1D[-DR 2H3 4 2GQ3 F-K4 34 1M 2H3 O-/ !D2
[.2H 2H3 .R3- 2H-2 !CK22./V 2H3 O-/ -D2 21 2H3 W-FYVD1K/R 1M [1DQR FKQ2KD3 21
C1/R3D .24 K/.jK3 J-QK3 #< #3/V ZK C-D2.FKQ-DQG H-R R33C 2H./Y./V 1M 2H3 .T?
-V34 1M [.QR -/.T-Q4 -/R 2H3 3TWQ-L1/T3/24 ./ C.F2KD34 <
7e3G [ 1 DR 4 8#3/V ZKf -D2 1M O-/ RG/-4 2Gf 4 2GQ3 F-K4 34
#H 3 "3 4 3 - DFH 1 M "3 - Q.4 2.F !22D.W K 23 1 M $1 / V PG/ - 4 2G ’- ./ 2./ V 4
(* c1/Vj.- /V
7!W 4 2D-F28’ -./2./V4 1M $ 1/V RG/-4 2G -FH.3J3R 2H3 4 KTT.2 1M 0H./34 3
C-./2./V D3-Q.4 2.F< #H3G [3D3 TKQ2.CQ3 3dCD34 4 .1/ 1M $ 1/V PG/-4 2G D3-Q.4 2.F
C-./2./V4 N [H.FH [-4 2H3 C-./2./V 23FH/.jK3 -/R 3dCD34 4 .1/ 1M 2H3 1Wa3F2 Q-[N
1D C-./2./V 1W4 3DJ-2.1/ T32H1R -/R 2H3 4 2-2KD3 1M C-./2./V CKD4 K34 N 1D CH3?
/1T3/1/ 1M 4 H1D2 ./4 FD.C2.1/ -/R H.RR3/ ./4 FD.C2.1/ ./ 2H3 C-./2./V [1DY4 <
#H3 D3-Q.4 2.F -22D.WK23 1M $ 1/V RG/-4 2G C-./2./V4 [-4 2H3 D34 KQ24 1M C-./2./V4
R3J3Q1CT3/2 ./3D2.- -/R -RJ-/F3R D1G-Q C-Q-F3 C-./2./V4 N -/R [3D3 /12 ./?
MQK3/F3R WG 2H3 /31? 01/MKF.-/.4 T<
7e3G [ 1 DR 4 8C-./2./V4 1M $ 1/V RG/-4 2Gf D3-Q.4 2.F -22D.WK23f D1G-Q C-Q-F3
C-./2./V4
#H 3 01 T C - D.4 1 / 1 M S- 23 1 M )K c- / V dK / N cK $H ./ - / - / R 0H K
$K .Q.- / V ./ 2H 3 3 - DQG #- / V PG/ - 4 2G
gO%+Z SKLH1/V
7!W 4 2D-F28#-/V #-.? L1/V D3V-DR3R H.VHQG 1M M1QQ1[3D4 "C-2D.12.F 4 KVV34 ?
2.1/4 N -/R H3 F-D3R -W1K2 2H3 Q.J3Q.H11R 1M C31CQ3< O3 [-4 M1/R 1M C-./2./V4
-/R F-QQ.VD-CHG -/R 211Y C-./23D? F-QQ.VD-CH3D 4 3D.1K4 QGN WK2 F1TC-D3R [.2H
C1Q.2.F4 N .2 [-4 TKFH R.MM3D3/2< !/R 2H-2 [-4 2H3 T-./ D3-4 1/ [HG )K c-/Vd?
K/N cK $ H./-/ -/R 0HK $ K.Q.-/V [3D3 2D3-23R R.MM3D3/2QG ./ C1Q.2.F-Q Q.J34 N 4 1?
F.-Q C14 .2.1/4 -/R 2D3-2T3/24 <
7e3G [ 1 DR 4 8)K c-/VdK/f C1Q.2.F-Q Q.M3f K/3jK-Q 2D3-2T3/2
#H 3 !D2.4 2.F !FH .3 J3 T 3 / 2 - / R 2H 3 0- K 4 3 1 M 2H 3 "3 J.J- Q 1 M )M?
M.F.- Q $FD.C 2 - / R $3 - Q 0H - D- F23 D ./ 2H 3 s./ V PG/ - 4 2G
(\ "1/V
7!W 4 2D-F28#H3 2D3/R 1M 2H3 R3J3Q1CT3/2 1M F-QQ.VD-CHG ./ 2H3 s./V PG/-4 2G .4
2H-2 2H3 !2.3#$ FH11Q [-4 D.4 ./V [H.Q3 2H3 !W3.#$ FH11Q [-4 R3FQ././V< #H3
D3J.J-Q 1M 1MM.F.-Q 4 FD.C2 -/R 4 3-Q FH-D-F23D

$ H-Y3/ 2H3 R1T./-/F3 1M!2.3#N
FH-/V3R 2H3 -34 2H32.F4 1M 2H3 -D2 1M F-QQ.VD-CHGN 3dC-/R3R ./Y C-./2./V Q-/?
VK-V3< ! /KTW3D 1M ./MQK3/2.-Q 2H31D.4 24 -/R F-QQ.VD-CH3D -CC3-D3R< #H3 D3?
J.J-Q 1M 2H3 1MM.F.-Q 4 FD.C2 -/R 2H3 4 3-Q FH-D-F23D ./ 2H3 s./V RG/-4 2GN - 4 C3F.-Q
CD1RKF2 1M 2H3 4 1F.-Q -/R FKQ2KD-Q CH3/1T3/1/N F-/ /12 W3 4 3C-D-23R MD1T
2H3 2.T3 F1/4 2D-./24 -/R VK.R-/F3< !2 2H3 4 -T3 2.T3 .2 .4 /12 - 4 C3F.-Q Y./R 1M
-D2.4 2.F CH3/1T3/1/N WK2 D3CD1RKF34 2H3 ./23D/-Q DKQ34 1M 2H3 R3J3Q1CT3/2 1M
-D2 .//1J-2.1/ -/R R.J3DV3/2<
7e3G [ 1 DR 4 8 1MM.F.-Q 4 FD.C2f 4 3-Q FH-D-F23Df D3J.J-Qf F-QQ.VD-CHG ./ 2H3 s./V
RG/-4 2G
#1 P.4 FK 4 4 2H 3 !D2 1 M %T W D1 .R 3 DG - / R c- / ]3 / Q.- / V
(*\ PKaK- /
7!W 4 2D-F28 !4 - T-4 23D 1M ]34 23D/ -D2N c-/ ]3/Q.-/V H-4 - R33C D3Q-2.1/?
4 H.C [.2H 0H./34 3 2D-R.2.1/-Q 3TWD1.R3DG -D2< c-/ ]3/Q.-/V F1/2D.WK23R 21 2H3
C-./2./V 23-FH./V 1M 3TWD1.R3DG 4 FH11Q -/R 2H3 VD11T./V 1M 3TWD1.R3DG
C-./2./VN FD3-23R ./MQK3/2.-Q RD-[./V4 -2 2H3 4 -T3 2.T3< O3 ./.2.-23R F1TC32.?
2.1/4 ./ $ KLH1K !D2 ’ -./2./V4 -/R !D2 0QKWN [H.FH CD1J.R3 - J-QK-WQ3 3dH.W.?
2.1/ -/R F1TTK/.F-2.1/ CQ-2M1DT M1D 3TWD1.R3DGN -/R CQ-G3R -/ .TC1D2-/2
D1Q3 M1D 2H3 CD1T12.1/ 1M 3TWD1.R3DG<
7e3G [ 1 DR 4 8c-/ ]3/Q.-/Vf 2H3 -D2 1M 3TWD1.R3DGf 3TWD1.R3DG C-223D/4 f
CD1T12.1/
#H 3 S1 DT - 2.1 / 1 M SD3 / FH !D2 ’K W Q.F */ 4 2.2K 2.1 / ./ !/ F.3 / 2
"3 V .T 3
Z% 9 .- C./V
7!W 4 2D-F28SD1T 2H3 Q-23 :B2H F3/2KDG 21 :E2H F3/2KDGN 2H3D3 [-4 -/ .TC1D?
2-/2 2D-/4 M1DT-2.1/ ./ 2H3 %KD1C3-/ -D2 H.4 21DG< #H3 CKWQ.F J-QK3 1M -D2 [-4
./FD3-4 ./VQG 3TCH-4 .L3R< #H3 3/Q.VH23/3R T3/ [.4 H3R 2H-2 2H3 CKWQ.F
4 H1KQR H-J3 aKRVT3/2 1/ 2H3 -34 2H32.F J-QK3N 4 1 2H-2 2H3 T1R3D/.L-2.1/ 1M
-D2 F1KQR W3 D3-Q.L3R< */ 2H3 CD1F34 4 N 2H3 SD3/FH -D2 ./4 2.2K2.1/ [-4 D3F1V?
/.L3R -4 2H3 T1R3Q 1M T1R3D/ /-2.1/-Q 4 G4 23T 1M -D2< */ 2H.4 2H34 .4 N 2H3
CD1WQ3T 1M -D2 CKWQ.F 4 CH3D3 ./ %KD1C3 [.QQ W3 R.4 FK4 4 3R 2HD1KVH 2H3 D3?
4 3-DFH 1/ 2H3 -F-R3T.F 3dH.W.2.1/ -/R 2H3 4 G4 23T 1M TK4 3KT<
7e3G [ 1 DR 4 8 -/F.3/2 D3V.T3f CKWQ.F 4 CH3D3f #H3 $ -Q1/f TK4 3KT
#H 3 +3 F3 4 4 - DG 1 M ,K 4 3 K T ’D1 23 F2.1 / 1 M 2H 3 tZ- 1 T ."4 2H D3 3
4 2K / 24 t
s* &KN $\+ OK.
7!W 4 2D-F28#-Y3 4 2-23? Q3J3Q /1/? T-23D.-Q FKQ2KD-Q H3D.2-V3 tZ-1T."4 2HD33
4 2K/24 t ./ $ H-/R1/V CD1J./F3 -4 -/ 3d-TCQ3N -/R W-4 3R 1/ 2H3 M.3QR D3?
4 3-DFHN -/-QGL34 2H3 3F1Q1V.F-Q 4 2-2K4 -/R 2H3 ./H3D.2-/F3 4 G4 23T-2.F-QQGN
M1FK4 1/ .TC1D2-/2 M-F21D t./H3D.21Dt -/R 1/ 2H3 W-4 .4 1M .2 CD1C14 3R 2H3 T1R3
1M tZ-1T."4 2HD33 4 2K/24 t 4 H1KQR W3 CD123F23R WG ./H3D.21D< *24 CD123F23R
T1R3 4 H1KQR W3 VD-RK-QQG 2D-/4 M1DT3R ./21 TK4 3KT CD123F2.1/N -/R CD1?
J.R34 CD123F2.1/ D3M3D3/F3 21 2H3 ./2-/V.WQ3 FKQ2KD-Q H3D.2-V3 CD123F2.1/ -/R
./H3D.2-/F3<
7e3G [ 1 DR 48 Z-1T."4 2HD33 4 2K/24f 3F1Q1V.F-Q3/J.D1/T3/2f CD123F2.1/ T1R3
"3 4 3 - DFH 1 / 2H 3 */ H 3 D.2- / F3 1 M 2H 3 S1 QY $1 / V 4 1 M ZK - / V d.
"1 / V 4 H K . ,.- 1 +- 2.1 / - Q.2G
]\ $H- /V
7!W 4 2D-F28 I3F-K4 3 1M

2H3 4 C3F.M.F /-2KD-Q 3/J.D1/T3/2N 2H3 M1QY 4 1/V4 1M
ZK-/Vd. "1/V4 HK. ,.-1 +-2.1/-Q.2G !K21/1T1K4 01K/2G F-/ [3QQ D32-./ 2H3.D
1D.V./-Q /-2KD3< #H3 M1QY 4 1/V4 1M ,.-1 /-2.1/-Q.2G .4 W3./V 4 CD3-R WG [1DR 1M
T1K2HN 2HD1KVH 2H.4 [-G -QQ Y./R4 1M M1QY -F2.J.2.34 F-/ W3 [3QQ 4 CD3-R -/R ./?
H3D.23R< 0KDD3/2QGN ZK-/Vd. "1/V4 HK. ,.-1 +-2.1/-Q.2G !K21/1T1K4 01K/2G
4 2.QQ 2D.34 21 3dCQ1D3 -/R CD123F2 2H3 2D-R.2.1/-Q M1QY FKQ2KD3 1M ,.-1 /-2.1/-Q.2GN
-/R T-Y3 K4 3 1M -/G T3-/4 21 CD1C-V-/R-<
7e3G [ 1 DR 4 8 2H3 M1QY 4 1/V4 1M ,.-1 /-2.1/-Q.2Gf /-2.1/-Q H.4 21DGf W-FYVD1K/Rf
3F1Q1V.F-Q W-FYVD1K/Rf ./H3D.2-/F3 CD-F2.F34 f 2D-/4 T.4 4 .1/ C-223D/
#H 3 P.4 FK 4 4 .1 / ’- 223 D/ 4 1 M 2H 3 #D- R .2.1 / - Q $H K - / V LH 1 K S1 QY
$1 / V 4
Z!+ $HKW./VN Z\) c1/Vj./V
7!W 4 2D-F28#H3 $ HK-/VLH1K M1QY 4 1/V4 -D3 4 ./V./V ./ R.-Q3F2N [H.FH H-J3
Q-DV3 jK-Q.2.34 N D.FH F1/23/2N R.4 2./F2 Q1F-Q FH-D-F23D.4 2.F4 -/R K/.jK3 -D2 4 2GQ3<
*/ - Q1/V CD1F34 4 1M R3J3Q1CT3/2N 2H3 $ HK-/VLH1K M1QY 4 1/V4 V3/3D-23R -
Q-DV3 /KTW3D 1M -D2.4 2.F C-223D/4 < #H3D3 -D3 T1K/2-./ 4 1/V4 N C132DGN T./1DN
M1QY FK4 21T 4 1/V4 N T.4 F3QQ-/31K4 4 1/V4 -/R 4 1 1/< #H34 3 4 1/V4 D3MQ3F2 2H3
艺术探索
!"#$ %&’()"!#*)+
!"$$ 年 ! 月

!% 卷 第 $ 期
()*# !"$$
$%&#!% ’%#$
: 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