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知识的概念

知识的概念

知识的概念
知识的概念

知识的概念

一、日常生活中的理解: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表现在:将知识的获得与学校教育生活结合

将知识与科学知识等同

将知识看成由知识分子产生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总结为:(集中在其概念使用中体现)

1、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其获得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

识和实践能力;

2、知识不是个体一种内隐的心理要素,而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

3、知识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事物了解程度的

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

4、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而非是先天遗传的,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某方面的知

识。

------石中英《教育哲学》

二、辞典中的定义:

1、《辞海》:(1)人类的认识成果。它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

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2)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或知识分子。

(3)相识、相知,指熟识的人或朋友。

2、《汉典》:(1)相识的人;朋友。《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

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岑仲勉:“知识,友人也。”

(2)结识;交游。《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原来这闻焕

章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俱备酒食迎接。”

(3)了解;辨识。《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

君不知识邪?”

(4)指辨识事物的能力。《焦氏笔.读孟子》:“孩提之童,

则知识生,混沌凿矣。”

(5)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

和理论知识。《巴金选集》:“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不少的生

活知识。”

3、《汉语词源》:“知识”的“知”,字从矢从口,矢亦声。“矢”指“射箭”,

“口”指“说话”。“矢”与“口”联合起来表示“说话像射箭,说对话像箭中

靶心”。本义:说的很准。

“知识”的“识”,字从言从戠,戠亦声。“戠”字从音

从戈,本指古代军队的方阵操练。“音”指教官的口

令声,“戈”指参加操演的军人及其武器。“戠”字本

义就是规则图形及其变换。综上所述,“识”的本义:

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引申义:区别、辨

别。

4、《英汉双解教育辞典》: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

获得的信息和认识的总体”。

三、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概念:

1、心理学: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组织地呈现的东西,其中内成论者认为知识是

内在的心智操作的结果,外成论

者认为外在的刺激输入是知识形成的基础。

------ 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

2、图书馆学:知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还存在于书籍、地图

磁带、胶卷等一些不断更新的其他载体之中。知识就

是某种论域的某些方面的符号表达,所谓知识实质上

就是某些论域的某些方面的一种模型。

------ 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

3、教育学:中方: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知识

不仅仅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不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仓储式的客观存

在物,知识同时也是一种探究过程。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

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不确定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

------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西方:知识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广的术语,包括四个方面:

(1)它指的是理智地获得技能这一意义上的知识;

(2)它指的是了解这一意义上的知识;

(3)它指的是通过向他人学习而间接获得的东西,在学

了什么和要学什么的意义上,这种知识构成了信息,也构

了学问。

(4)它指的是理性知识。人们不满足于那种依赖于亲自

了解或依赖对别人的信赖的确信,他们寻找源于理性基础

以及逻辑和体系的确信。

------ 杜威《教育百科全书》

4、哲学:知识是经过辩护的真实的信念。知识一般意味着三条标准:

(1)拥有一个信念;

(2)它是真的;

(3)拥有充足的证据,它的获得有充分的理由。

------- Robin Barrow, Geoffrey Milburn: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注:在哲学领域,对知识的概念这一探讨中,柏拉图研究很多很深,大家可以读下他关于知识概念的书,在此推荐

《泰阿泰德篇》,其中,他认为“知识是与感觉、意见有区别的一种判断,知识

是确实的判断,知识是一种‘伴之以论究的判断’”。

四、知识与智慧、文化、经验的区别和联系

1、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和联系:

(1)智慧的概念:*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 《辞海》

*心理学:智慧是指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社会学:智慧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敏感性以及行动的能力和艺术。

哲学:智慧是指个人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而得出关于事物的正确

认识的一种能力。

------- 叶飞:教育智慧品性及其回归[J]

*智慧是指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境界,

表现为教育的一种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

(2)区别与联系:*知识是关于“说”的或“想”的,但智慧是关于

“行动”,是“做”出来的,它是一个实用主义概

念。古希腊所强调的实践智慧都是一种关于人生

的价值选择与现实判断的能力,智慧是应用已有

的知识去明确地指导人生事务之能力。

------- 杜威《人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对公共知识的掌

握,更应该是个体智慧的养成。教育是以个人

知识为中介的引导人智慧生成的艺术。因此,智

慧高于知识,并依赖于知识。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

论著选[C]

*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

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教育如果只让学生记

忆知识,忽略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讨未知的世界

忽略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那么学生

与生俱来的那种求知的渴望便会日渐泯灭,也标

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

------ 薛法根:教育的名字叫智慧[J]

2、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说,

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

度和组织机构。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

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还可泛指一般常识性知

识。

------- 《辞海》

*把文化的定义分为八类:人们的全部生活模式;

个人从自己和其他群体中所获得的社会遗产;思

想感情、信仰的方式;积累起来的学问知识;社

会组织、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伦理道德、价值

观念及标准;行为方式;历史的沉淀。

------- 美:克罗伯、克拉克洪

《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

区别与联系:*知识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涉及到客观自

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意识,涉及个体与群体,而文化是

人类历史沉淀下来的生存方式,包括生存与活动规则,

比如道德规范等。

-------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群体所有的

物质和精神创建活动及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

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更狭义的文化还可以指一般知识,个人受教育程度。

因此,在对文化的理解中,知识与狭义的文化理解部

分有重合的部分,但从整体的把握,文化包含知识,

但还具有知识以外的含义。

------ 王威孚,朱磊: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J]

3、知识与经验的区别和联系:

(1)经验的概念:*经验是指经历,体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

技能;还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

------- 《辞海》

*经验即是一种转化,是意识对它自然所实行的辩

证运动;在把未经意识确定为真的东西转化为意

识为真,也就是转化为科学。

------- 黑格尔《意识经验的科学》

*所谓经验,其实是在新信息输入大脑时,大脑

从记忆库中提取储存信息,与新信息进行比较,

对新信息进行一定的鉴别,进而做出一定的判

断。可见,经验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中介。

------ 张尚仁《经验的含义、作用和局限》

(2)区别与联系:*知识是客观事物自然规律在人脑中的全部反映,

它的内容包括主观能动的经验和客观存在的理

论两部分,因此,人的认知过程是从凭借相关

经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有知识理论作基础的理

性认识,再到实践运用,再到更高一层的认知。

------ 康德《论知识、经验、理论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和。经验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经验的

固化。经验强调的是获得;知识强调的是运用。

------ 黄首晶:论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知识创新的视角[J]

(完整版)化工原理概念汇总

化工原理知识 绪论 1、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s): 用来为化学反应过程创造适宜的条件或将反应物分离制成纯净品,在化工生产中共有的过程称为单元操作(12)。 单元操作特点: ①所有的单元操作都是物理性操作,不改变化学性质。②单元操作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共有的操作。③单元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化工过程时,基本原理相同,所用设备也是通用的。单元操作理论基础:(11、12) 质量守恒定律:输入=输出+积存 能量守恒定律:对于稳定的过,程输入=输出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输入=动量的输出+动量的积存 2、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经验法):用量纲分析和相似论为指导,依靠实验来确定过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无量纲数群(或称准数)构成的关系来表达。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在抓住过程本质的前提下,对过程做出合理的简化,得出能基本反映过程机理的物理模型。(04) 3、因次分析法与数学模型法的区别:(08B)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法 实验:寻找函数形式,决定参数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一、概念题 1、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 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泵向单位重量的液体提供的机械能。以H 表示,单位为m 。 2、离心泵的理论压头: 理论压头:离心泵的叶轮叶片无限多,液体完全沿着叶片弯曲的表面流动而无任何其他的流动,液体为粘性等于零的理想流体,泵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压头称为理论压头。 实际压头:离心泵的实际压头与理论压头有较大的差异,原因在于流体在通过泵的过程中存在着压头损失,它主要包括:1)叶片间的环流,2)流体的阻力损失,3)冲击损失。 3、气缚现象及其防止: 气缚现象:离心泵开动时如果泵壳内和吸入管内没有充满液体,它便没有抽吸液体的能力,这是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的多,随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不足以造成吸上液体所需要的真空度。像这种泵壳内因为存在气体而导致吸不上液的现象称为气缚。 防止:在吸入管底部装上止逆阀,使启动前泵内充满液体。 4、轴功率、有效功率、效率 有效功率:排送到管道的液体从叶轮获得的功率,用Ne 表示。 效率: 轴功率:电机输入离心泵的功率,用N 表示,单位为J/S,W 或kW 。 二、简述题 1、离心泵的工作点的确定及流量调节 工作点:管路特性曲线与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就是将液体送过管路所需的压头与泵对液体所提供的压头正好相对等时的流量,该交点称为泵在管路上的工作点。 流量调节: 1)改变出口阀开度——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2)改变泵的转速——改变泵的特性曲线。 2、离心泵的工作原理、过程: 开泵前,先在泵内灌满要输送的液体。 开泵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液体在此作用下,从叶轮中心被抛向 g QH N e ρ=η/e N N =η ρ/g QH N =

综合篇:广义知识的定义、分类和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广义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 知识的定义 2 有关知识的分类 能力要求 能利用各种分类标准对某种知识作出类别归属的判断 一、定义 ?(一)狭义的定义 ?1 知识: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 技能: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3 能力:心理活动的可能性和动作的可能性,是个体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二)广义的定义 ?1 皮亚杰:知识是主体和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2 结合皮亚杰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3 本质: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二、知识的静态的分类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 ?随着近20年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崛起,知识成了信息加工的一个中心概念。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述性知识是用以回答“世界是什么”这一类问题的知识。与who when where what which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程序性知识是用以回答“怎么办”这一类问题的知识。 ?(二)哲学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 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提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 前者也称“明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诸种符号表达的知识。 后者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如幼儿在受正规教育之前,能用合乎语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未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中暗含的语法规则。 实际上,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两类知识划分与波兰尼的两类知识划分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述性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是个体能够意识到并能用言语表达的;程序性知识中有些是个体完全不能意识和用言语表达的,也就是默会知识。 ?(三)奥伯尔的知识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伯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他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而根据对于学习的这种分类,可以将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分为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 机械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的知识。 有意义知识:通过意义理解来获得的知识。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一)述性知识学习三阶段 1 新旧知识的联系; 2 新知识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不进行新的学习和复述,会出现遗忘; 3 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三阶段 1 与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2 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 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第二节 新知识习得阶段 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 段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事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安德森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伊根等人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多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事实性知识的点滴性或孤立性。比如我们在回答“皖”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的时候,我们会回答是安徽省的简称,而不需要知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土特产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条属于点滴性的事实性知识。二是这种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如学生能陈述“1824年鸦片战争爆发”,即证明了他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三是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如儿童第一次见到某只猫,知道这只猫右耳朵,嘴巴旁边长有胡须,有四条腿,会喵喵的叫。这些特征对所有的猫来说是共同具有的,儿童此时的认识就超越了单个猫的特征而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也可以说,儿童形成了有关猫的概念性知识。又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描述不是我们认识的单个人的情况,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率通常较常人慢的特点。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属于概念性知识。猫的概念还与宠物、老鼠、动物等概念密切联系,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就属于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但程序性知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区别在地理和历史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地理老师唱将地理学科知识分为“地”和“理”两方面。这里的“地”主要指具体的地理知识,而“理”则有一定的抽象概念性,因而,他们分别想当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历史学科的老师也常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前者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体事件、现象、人物活动等,后者主要指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是具体的知识,而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历史学科中的这两类知识也分别相应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而概念性知识则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得较为突出。一位教师执教求平均数应用题:“五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投篮球。优秀组6人,共投中42个;联系组21人,共投中63个;提高组3人,共投中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学生利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很快列出算式平均为3.6个。对其他条件有所变换的题目,学生运用这一关系式能得心应手的做。但在如下问题上,全班的正常率只有28%:某公司要招聘20名员工,年龄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只领到800元工资,他到法院上控告该公司未履行合同。这位员工的官司能打赢吗?这两道题都是关于求平均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为何不同?第二题题目则要求学生具备有关平均数的概念性知识,即学生要理解一些列原始数据的大小与平均数大小之间的关系。班上大多数学生正是缺少这种对平均数理解的概念性知识才不能正确回答后一道题,相反,他们对求平均数的程序性知识则掌握得很好。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运用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条件。在学生遇到新颖的问

知识创新概念

知识创新概念: 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知识创新涵义 知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涵义,一是知识,二是创新。 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和结晶。传统意义上将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就知识来源和实质问题,哲学上又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基础和检验知识标准,并将知识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就知识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知识经济学》中,知识又被区别为“可编码知识”与“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意会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注:朱葆伟:《知识意义变化》,载《方法》,1998(12)。)可编码知识指是通常以概念、推理、假设、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知识。隐知识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着感觉走”、“习惯了”等知识。我是应届生 无论将知识如何分类,在有关知识涵义理解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即知识相对于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具体实践活动,它不具有时空特性,而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活动是存在各自客观发展时空序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接近于思维、意识。但是,知识又没有脱离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和实践活动,它是有关它们本质规律把握。一方面,它可能为人类思维所“编码”,并借助于一定语言形式被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只能以人类未能“破译”(这只是相对于人类发展一定时期)“密码”形式沉淀于人们“习惯”之中(包括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习”或“仿”等方式为人们所掌握,并潜移默化于人们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之中。因而,从这层意义上理解,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意识。 创新和创造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具有一定共性。一是主体目性,无论是创新还是创造,首先是人按照一定目对世界所进行认识和改造,都反映着主体(具体人)性质和内容。二是首创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一)物质的多样性1、物质的三种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三态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之间的间隔(距离、空隙)改变,大小改变不了.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Fe2O3、CO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物质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各举两例:纯净物:氧气、水、高锰酸钾混合物:空气、溶液、大理石、煤、石油 4、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元素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纯净物)各举两例:单质:铁、氧气、氦气、碳化合物水、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钙 5、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看是否含碳元素,(除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根是无机物).各举两例: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 (CH3COOH)葡萄糖(C6H12O6)无机物大多数不含碳元素化合物.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二)微粒构成物质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化学反应的实质:宏观:物质生成新物质,微观:分子生成新分子 8、五个原子团的离子符号:(NH4+、NO3-、OH-、SO42-、CO32-) 9、分子的性质:不停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有间隔、有质量和大小 10、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在教学内容当中,结论性的知识就

●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在教学内容当中,结论性的知识就是告诉学生“是什么”(what),过程性的知识是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how),后一部分知识对于一个人终生学习能力的获得,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当我们期望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时,这部分知识在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中就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内 容。 ●事实性知识与概念、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一些标签性的知识或是一些名词性的知识,如某一孤立的生物学现象、生物体的某一特定结构的名称等。另外一部分知识是构成生物学科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知识,如基因、染色体、自由组合规律等,这些对学生理解生命科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学生今后面对生活、面对职业的选择和学生学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记忆的规律来看,事实性的知识比较容易忘记,很多实事性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很快被遗忘,而概念、原理这样的知识需要人们一定程度的理解,并随着这些知识的不断运用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使这些知识不断加强。 ●零散性知识与核心知识有些生物学知识是零散的、琐碎的,例如,某一个动物在某一地区的俗名是什么。与此对应的另外一些生物学知识则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具有主要作用,是构成学科知识框架的核心主题,如遗传、进化、生殖、发育等。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零散知识与核心知识又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用一些零散的、事实性的知识去支持或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形成核心知识。在教学当中选择什么样的零散的、事实性的知识,地域性的差异非常大,这样的选择权利通常要留给一线教师,不适合在国家的指令性教学文件中作统一要求,而对于核心知识“课标”则应该有明确要求。 ●过去重要的知识与现在重要的知识某些知识在过去的时代中可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对今天的中学生和普通公民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有些知识却会显得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生物学课程工作者来说应该能够把握这种变化。 ●公民知识与专家知识在设计中学生物学课程时,还会从另外一方面来分类知识,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来看,有些学科知识属于公民知识,即与公民生活、工作、决策关系密切的知识;而另一些知识属于专家知识。例如,不能要求学生在学习植物分类时,对每一种植物都能准确地讲出它的种名和分类地位,因为这是对植物分类专业人员的要求,而对公民,要求他们了解分类的原则、方法、工具及理解生物多样性即可。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学生都具备专家的知识。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设计案例

教师在教学之中采用题海战术,是可以对学生程序性知识有一定好处的,如可以完善一些细微的缺漏,弥补不足之处。但是这种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害处也不小。例如,学生为此会花费大量时间,课外生活也会因之减少,甚至有些学生在长期情况下,会出现厌学,避学等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搜集一些经典,综合性的习题。 情景与示范4.5 (中国)地形特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这里的三个目标中行为动词是“说出"、“填写”、“说明",从这些行为动词可知,这节课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中国地形三大特点及其影响。 ①地势由西向东变化特点及其对河流影响。 ②沿海大陆架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③地形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2.对给予的某一纬度地形剖面图,能填写不同剖面所代表的地形类型。 3.能说明“山地”和“山区"两个术语的含义异同。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具备地形、地势和五类地型等概念。 ②技能准备:能运用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和景观图识别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 2.知识类型及其习得条件 中国地形、地势是一般地形、地势概念的特例,全课基本上是下位概念和具体事实性知识学习,原有上位概念是其学习的必要条件,阅读技能是其支持性条件。 3.课型 新知识习得与巩固并重。 4.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告知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师:我们学习过《中国地理》中“位置、疆域和政区"、“人口和民族”两章,今天学习第三章“地形”中的第一节(板书:地形特点)。 请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原有概念与新学习的知识是上下位关系。只要原有概念清晰,新知识学习难度不大。 (二)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找到新知识同化点 师:为了学好本课知识,我们来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师:呈现景观图。 生:看图。 (以下4种景观图让学生一一识别并回答) 师:景观图表示哪类地形? 生:答。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无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知识点汇总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模拟传输方式实现话音业务;系统无线信道的随机变参特征使无线电波受多径快衰落和阴影慢衰落的影响 2.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传输方式实现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 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更高速的数据业务和更好的频谱利用率为目标,采用宽带CDMA为主流技术,目前已形成两类三种空中接口标准,即WCDMA - FDD(简称WCDMA)、WCDMA - TDD(简称TD-SCDMA)和CDMA2000。 它的主要特点是:(可能多选题) 1) 新型的调制技术,包括多载波调制和可变速率调制技术; 2) 高效的信道编译码技术,除了沿用第二代的卷积码外,还对高速数据采用了Turbo 纠错编码技术; 3) Rake接收多径分集技术以提高接收灵敏度和实现软切换; 4) 软件无线电技术易于多模工作; 5) 智能天线技术有利于提高载干比; 6) 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消除和降低多址干扰; 7) 可与固定网中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很好地相适应,满足各类用户对话音及高、中、低速率数据业务的需求。 4. “双工”两种方式:当收信和发信采用一对频率资源时,称为“频分双工”(FDD);而当收信和发信采用相同频率仅以时间分隔时称为“时分双工”(TDD)。 5. “多址”(Multi Access)技术:是指在多信道共用系统中,终端用户选择通信对象的传输方式,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选择“频道”、“时隙”或“PN码”等多种方式进行选址,它们分别对应地被称为“频分(Frequency Division)多址”、“时分(Time Division)多址”和“码分(Code Division)多址”,简称FDMA、 TDMA和CDMA. 6. 发信功率及其单位换算: 1 dBW = 30dBm 7. 无线接收机的灵敏度是接收弱信号能力的量度,通常用μv、dBμv、dBmW表示; 电压电平(μv和dBμv)或功率电平(dBm) 8. 三阶互调干扰的特点(可能多选题): 1) 将发信频谱扩大了三倍; 2) 三阶互调产物以三倍(dB)数增加; 3) 互调产物对接收系统的影响应按被干扰系统的多址方式决定; 9. 香农定律:香农(shannon)信道容量公式可以用来论证信噪比,信道带宽和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即: a) P?C=Blog2? 1+r???

概念性知识--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分数并提出活动要求。 3/42/57/205/911。/255/68/21...... 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用计算器计算,把上述分数化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把哪些分数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们组把分子能被分母除尽的归为一类:3/42/5 分子不能被分母除尽的归为一类:5/95/68/21...... 师:通过分类,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一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另一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 生:有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还有一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那些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引导探究 1.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猜想一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后综合板书: 可能:(1)与分子有关系;(2)与分母有关系;(3)与分子分母都有关系。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课题: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2.讨论研究方法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才能知道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子还是由分母决定的?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有人认为由分子决定,有人认为由分母决定,不如分两种情况都实验好了。 师:如果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子决定的,怎样证明呢? 生:我想从刚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里,先拿出一个分数来,变换这个分数的分母,如果怎么换,得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那就是那个分子在起作用了。 师:你的思路是,如果真是由分子决定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就与分母无关,无论我们怎样换分母,得到的分数应该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对吗? 生:是的。 师:这思路好。如果换某个分母后,得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了,怎么办呢? 生:说明不是由分子决定的。 师:科学试验中,排除一种假设,也是一种成果。如果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又怎样实验呢? 生:也可以用类似刚才讨论的方法。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确一下步骤: 步骤一:先确定一个假设(由分子或由分母决定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 主要考点: 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一般固体物质 ....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1.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1人教网2010教学心理学纲要第四节中的解释 策略是当今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主要涉及学习策略、元认知和自我调节的学习等研究领域。至今,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目前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取向:一是把策略性知识视为学习活动或步骤;二是将策略性知识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及技能;三是将策略性知识认定为学习计划。这三种取向的共同之处在于将视点聚焦于学习本身的活动中,分歧则在于对策略性知识的特定性水平(即抽象性水平)定位的差异。 其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功能是解决怎么办,即如何学才最好、最有效的问题。比如数学学习中的心算问题,关于“会不会心算”的问题是由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意义上的智慧技能)来完成的,策略性知识在这里是要解决“如何算才迅速与准确”的问题。基于策略性知识本身的特殊规定性,我们认为,策略性知识是指用以提高效率与效果,直接作用于主体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从百度上查到的解释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2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How to study / How to think)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 3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4.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它是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的技能,是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因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比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但我们不能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前面二者隔裂开来,因为只有在前二者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形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 5在策略性知识中,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反省认知(又称元认知)是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一般来说,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就认知领域来看,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或有效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及知识点

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及知识点 1.软件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2.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3.8086CPU芯片的结构特点是将运算部件与总线接口部件分开,目的是减少总线的空闲时间,提高指令执行速度。 3.根据目前常用的存储介质可以将存储器分为磁表面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和光存储器三种。 4.典型的接口通常具有如下六种功能:控制、缓冲器、状态、转换、整理、程序中断。 5.计算机经历了从器件角度划分的四代发展历程,但从系统结构来看,至今为止绝大多数计算机仍是冯?诺依曼式计算机。 6. 中断方式指:CPU在接到随机产生的中断请求信号后,暂停原程序,转去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以处理该随机事件,处理完毕后返回并继续执行原程序;主要应用于处理复杂随机事件、控制中低速I/O。如打印机控制,故障处理。 7. 总线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按传送格式分为:串行总线、并行总线; B、按时序控制方式分为:同步总线(含同步扩展总线),异步总线; C、按功能分为:系统总线,CPU内部总线、各种局部总线。 8. 存储系统的三级组成 A、主存:存放需要CPU运行的程序和数据,速度较快,容量较大; B、Cache:存放当前访问频繁的内容,即主存某些页的内容复制。速度最快,容量较小; C、外存:存放需联机保存但暂不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容量很大而速度较慢。 9. 中断接口的基本组成及作用 A、地址译码。选取接口中有关寄存器,也就是选择了I/O设备; B、命令字/状态字寄存器。供CPU输出控制命令,调回接口与设备的状态信息; C、数据缓存。提供数据缓冲,实现速度匹配; D、控制逻辑。如中断控制逻辑、与设备特性相关的控制逻辑等。 10. 将有关数据加以分类、统计、分析,以取得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我们称其为数据处理。 11. 目前的计算机,从原理上讲指令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存放。 12. 计算机问世至今,不管怎样更新,依然保有“存储程序”的概念。最早提出这种概念的是冯?诺依曼。 13.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 14. 根据传送信息的种类不同,系统总线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15. 根据逻辑部件的连接不同,单机系统中采用的总线结构基本有三种类型,它们是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 16. 计算机系统采用“面向总线”的形式的优点是: A、简化了硬件的设计 B、简化了系统结构 C、系统扩充性好 D、系统更新性能好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 整数 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都是自然数。 小数 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混小数(带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为零的小数叫混小数,也叫带小数。 纯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0.333……,1.70……都是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十分位就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与纯循环小数有唯一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

小数。 无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分数 表示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带分数 一个整数(零除外)和一个真分数组合在一起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也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相互之间可以互化。 数与数字的区别 数字(也就是数码):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其他还有中国小写数字,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等等。 数是由数字和数位组成。 0的意义 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如温度等。

0是一个完全有确定意义的数。 0是一个数。 0是一个偶数。 0是任何自然数(0除外)的倍数。 0有占位的作用。 0不能作除数。 0是中性数。 十进制 十进制计数法是世界各国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较低的单位等于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常说“满十进一”,这种以“十”为基数的进位制,叫做十进制。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两个数都叫“加数”,结果叫“和”。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其中“和”叫“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 乘法 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其中相同的这个数及n个这样的数都叫“因数”,结果叫“积”。

初三物理期末复习(重点知识与概念)

初三物理期末复习(重点知识与概念)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 m / V 变形 m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 v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3 m3 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 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υ= S / t 变形S= υt ;t = S/υ S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t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 3、单位:国际单位制:m/s 常用单位km/h 换算:1m/s=3.6km/h 。 三、重力(G):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m为物理的质量;g为重力系数,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4、合力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四、杠杆原理 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3、滑轮组F = G / n F =(G动+ G物)/ n S = nh (υF = nυG) 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4、斜面公式F L = G h 适用于光滑斜面 五、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常见概念性知识点

1、POS机消费积分 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使用本行卡的一种奖励,其实质就是银行从该笔消费获得的利润中拿出来的一部分回馈给消费者。因此要获得积分,那么持卡人为银行做出的贡献值就应当大于,至少是等于银行的刷卡收益。按照目前银联境内市场的状况,可以按照刷卡费率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高费率行业(如餐饮、珠宝、会所等)、一般行业(各种普通零售店等)、批发类低扣率行业。一般而言,低费率行业给发卡银行贡献的收益非常的少,因此基本上是不产生积分的。 另外有没有积分跟卡种也是有关系的,比如一般来说信用卡都是有积分的,而借记卡(不可透支)是没有积分的。 2、风险控制 简称风控,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3、白名单 白名单的概念与“黑名单”相对应。黑名单启用后,被列入到黑名单的用户不能通过。如果设立了白名单,则在白名单中的用户(或IP地址、IP包、邮件等)会优先通过,安全性和快捷性都大大提高。 4、什么是跳码?什么情况会跳码? pos机跳码先要了解什么是pos机代码 pos机根据不同行业有不一样的代码 pos机代码分民生类如家电 5411 超市 5712 是0.38费率 一般类建材服装店等是0.78费率 餐娱类餐厅酒店等是1.25费率 什么情况下会跳码?跳码分2种 第一种,有些商家没有提供执照,套用0.38费率的代码,如果在银联大审查的时候被查出来可以认定这个商家其实是一般行业会直接把费率跳成0.78费率。 第二种,有些支付公司为了赚钱,比如有些办理的是0.78 或者1.25费率的刷卡扣费还是按照1.25费率扣费,但是账单是民生类等低费率的账单,多出的手续费就被坑了。 6、POS机如何查看签购单、看MCC,怎样查询是否有积分? 首先我们刷完卡后会拿到一张签购单 一、怎样看签购单? 签购单由15位的数字组成(如:887520048140340) 他的组成是:收单行(3位)+地区码(4位)+MCC(4位)+商户序号(4位) ↓↓↓↓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知识点 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用微观的、定量的观点认识形态各异的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有助于我们从结构上认识物质的性质、用途,并对物质作出鉴定;有助于我们逐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等观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将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与性质、溶液四个方面复习初中阶段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考点说明] 1.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4.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6.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计算。 7.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变化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8.认识质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整理]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和原子的质量均未发生改变。 金属活动顺序表: ①只有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②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除K、Ca、Na)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同时满足。 爆炸: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催化剂的特点: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本身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体现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各物质微粒个数比;各物质间质量比。 [经典例题] 例1,“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绿色化”要求的是()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分析】该题重点在于“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产品中”以上四种类型中一定将反应物中所有原子转入产品的只有化合反应,而其它反应类型均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且不一定都是期望的产品,只有期一种产物为期望产品。 【答案】B 例2,关于化学反应A+B=C+D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A、B各取5g混合,使其反应,则C和D质量之和一定为10g。 B、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C和D的质量比。 C、如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D、如C和D分别为盐和水,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且各物质的质量比由各微粒的相对质量和计算数决定,故A、B不正确;在C答案中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而D答案中中和反应一定要酸和碱的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较多,如铁锈和稀盐酸反应就生成盐和水。 【答案】D 例3,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各物质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分析】该题首先要从各物质的质量来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从数据分析得Z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为零,故是反应物,Y和Q质量均增加,故为生成物,但Z消耗84g,而生成的Y和Q总质量为31g,所以由此推断,X也是生成物且生成的X质量为53g,即有Z反应后得到X、Y、Q三种物质。 【答案】A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及结构(一) [考点说明]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形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可以构成物质,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