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欧元区的理论依据、形成过程及利弊分析、欧元前景、对亚元的借鉴

欧元区的理论依据、形成过程及利弊分析、欧元前景、对亚元的借鉴

欧元区的理论依据、形成过程及利弊分析、欧元前景、对亚元的借鉴
欧元区的理论依据、形成过程及利弊分析、欧元前景、对亚元的借鉴

理论来源

最适度货币区的涵义

所谓“最适度货币区”是指一个区域内国家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后拥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或保持各国货币刚性的固定汇率制和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汇率实行浮动。该理论最早由孟德尔提出,后经麦金农( R . I. Mckinnon) 、凯南( P. B. Kenen) 、英德拉姆( J. C. Ing ram) 、哈伯勒( G. Haberler) 以及弗莱明( J. M. Fleming ) 等人的发展而渐趋完善。“最适度”的核心是保护外部均衡并且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以及价格稳定的能力;“最适度货币”指的是以替代浮动汇率的固定汇率货币或统一货币;“最适度货币区”强调的是相对于整个动荡国际金融体系而在一定区域内构建的以努力实现内外均衡的相对稳定的货币区。

美国著名的国家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于“最适度货币区”作了如下模型解释:

一国在因加入货币区而消除货币兑换费用而带来的货币效率收益大于因加入货币区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导致的经济稳定性损失时就会考虑加入“最适度货币区”。

说明: GG:货币效率收益,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LL:经济稳定性损失,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付出的成本( 损失) 就越小。

θ:“最适度货币区”临界点。在阴影部分,这就是“最适度货币区”。

构成“最适度货币区”的主要条件

1. 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这里生产要素尤其强调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高度自由流动对实现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内外经济均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就可以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从盈余区向赤字区流动,使得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周期趋于同步,这样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部经济均衡。如果市场力量调节不足以实现这一均衡,那么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促使内部均衡尽快实现。因此,现有的各个民族国家便是一个个“最适度货币区”。

由“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一主要条件,可以派生另外两个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基本前提: 一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这是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二是必须具有强而有力的超国家政府。这样可以在地区之间进行转移支付,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 经济开放度较高。以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贸易商品生产对非贸易商品生产的比例)反映经济开放程度。在浮动汇率制下,若开放程度高,一国(或地区)国际收支的恶化促使汇率上升,从而提高贸易商品价格,这会导致需求向非贸易商品转移,如此则会提高非贸易商品价格。若开放程度低,汇率上升只对总产出中的一小部分产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引起的需求转移对非贸易品的价格不会发生明显作用。因此,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内外经济均衡受浮动汇率的消极影响越大,因而对构建或加入“最适度货币区”也就越有利。

3. 产品生产多样化。多样化的产品生产对于“最适度货币区”的构建或加入,犹如多样化的投资组织对于降低投资风险、求得风险与收益平衡一样,具有重要意义。一国实施产品生产多样化,特别是贸易品生产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产品受外界市场冲击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产品为纽带,在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编织相互依赖的经贸网,从而结成经济共同体。这样一方面更能承受实行固定汇率后对本国经济稳定性损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与其他成员国一道积极追求实行“最适度货币区”之后带来的货币效率。

4. 通货膨胀的相似性。物价稳定本身就是“最适度货币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相似的通货膨胀也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是扩张,是收缩,还是维持不变) 的前提。若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通货膨胀率高低有别,则利益不一,高的国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低的国家可能希望维持不变,而出现通货紧缩的国家会强烈要求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众口难调,会使建立在各个国家中央银行之上的超国家中央银行无所作为。因此,通货膨胀的相似性是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一个重要前提。

5. 政策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由于“货币区”遭受的各种内外冲击力不同,各个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不同,尤其是各成员国利益表现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货币区”正常运行。为使“货币区”能够正常运行,各成员国必须对其货币、财政以及其它经济乃至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为寻求一致且提高效能,各成员国必须对其主权实行部分让渡,而更多的主权让渡依赖于对“最适度货币区”更高的收益预期。

欧元区形成背景条件

*地理相近,文化同源

欧洲文明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明,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和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适应二战后国际形势的需要

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分崩离析,经济处于崩溃状况。一方面,苏联的崛起和美国的强大令欧洲各小国倍感压力,急需整合力量以在国际舞台上占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美国也支持西欧各国的联合和复兴,使得西欧成为其对抗苏联的强大盟友,美国致力于打破西欧诸国的贸易壁垒,使其成为自身商品资本输出的自由市场。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之间更多通过经济手段实现资源与要素的流动,而不是以往的战争手段,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家调控经济的作用日益重要,政策调控需要多国协调以达到预期效果。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由金本位制到货币无秩序时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变革。历史的教训表明,货币无秩序时期国际贸易难以开展,固定的汇率制度有利于开展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美元获得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欧洲各国自然想分享这一地位的好处,而联合是最快提升货币实力,挑战美元地位的途径。牙买加协议确立了浮动汇率体系,在各国货币激烈竞争的竞技场上,联合能提高整体的竞争力,谋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理论上的可能性

蒙代尔在1961年发表了题为《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的论文,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元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1.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维尔纳计划的提出

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加强欧洲货币合作,建设欧洲单一货币的设想。1970年10月诞生的《维尔纳报告》为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实现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但在实施的过程中,1971年美国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随后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加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使得维尔纳计划的进行举步维艰。

2.7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欧洲货币体系(EMS)的建立和发展

1975年,美元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极大的动摇了欧洲联合浮动汇率机制,妨碍了欧共体共同政策,尤其是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旌,欧共体内部要求推动货币一体化的呼声逐步强大。在法国总统德斯坦和联邦德国总理箍密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宣告成立,欧洲货币体系是在允许成员国货币相互之间可以浮动的基础上保持相互间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新的机制(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对外实行联合浮动;),其主要目的是制止汇率的剧烈波动,促进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

欧洲货币体系运行之初虽出现了一系列困难,但在随后的十几年间,不断壮大,接纳新的成员,在协调成员国货币政策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欧共体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及成员国经济的同步性都有所增强。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成员国间频繁调整汇率,影响了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

3、1993年11月至今在《马约》指导下的经货联盟(EMU)的发展

1991年12月,欧共体理事会署了《马约》,主要内容和贡献在于确定了EMU启动单一货币的时问表和任务。确定了欧共体成员国加入EMU的五项经济趋同标准.《马约》为货币联盟制定了明确的任务和时间表,使得原本模糊的经货联盟前景明朗化,它是欧洲货币一体化道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启动:

《马约》的出台和实施,注定了欧洲统一货币的诞生。1995年12月15日,欧盟15国首脑在马德里高峰会议上决定,欧洲统一货币命名为“欧元”(Euro),决定欧元将于1999年1月1 日正式启动。

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欧洲货币一体化开始

1957年《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

1969年在海牙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1970年《魏尔纳报告》公布,为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了一个十年的过渡时期,分三个阶段实现联盟的目标

1971年决定正式实施货币联盟计划

1972年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着手推行货币联盟措施

1978年哥本哈根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

1992年欧洲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英镑和里拉暂时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1993年《马斯特里赫条约》正式生效,明确制定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为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国家制定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标准

1995年马德里首脑会议,讨论各国货币向单一货币过渡的具体步骤以及单一货币的名称

1996年欧盟各国首脑在欧元国和非欧元国之间建立新的汇率机制、欧元使用的法律框架、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原则及其主要内容等方面达成妥协;明确于1998年年中成立欧洲中央银行的计划

1997年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欧盟15 国签署《稳定公约》和并修改《马约》。1998年对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做讨论;建立欧洲央行

1999年-2001

年欧洲各国货币与欧元汇率不可逆转地固定起来;欧洲中央银行开始履行制定统一货币政策的职责;各国央行不再制定货币政策而成为欧洲

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元纸币和硬币,流通中开始使用欧元,但各国货币还在继续流通,成为欧元和各国货币并行的过渡时期

2002年至今欧元成为唯一法定货币,各国货币退出流通系统

欧洲货币一体化利弊及缺陷分析

欧盟货币合作的优势:

一.对于欧盟区及其各成员国来说,区域货币合作的优势是显著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单一货币的实行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统一的货币会极大的促进欧洲各国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流动性的加强,从而提高价格机制在货币区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从而创造一

个相对合理的竞争环境,提高整个货币区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如今,欧盟各成员国相互之间经济开放程度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欧盟内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出口一般占其产出的10% 到25% 。

其次,欧洲各国统一货币后就不存在汇率不确定的担忧,从而增强了货币区内投资收益预期的确定性和相对价格的透明度,促进了货币区内物价水平的稳定,并减轻了固定汇率安排下国际收支调节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约束以及汇率投机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各成员国运用金融交易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降低了他们干预外汇市场、管理外汇储备的成本。

第三,欧元的使用可以降低欧盟各国在国际贸易及货币兑换方面的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便利价格与成本水平在国际的比较,从而成员国用于搜集、加工、存储相关汇率信息和了解国外汇率政策及不同外汇管制规则方面的资源浪费将大大减少,汇率的不确定性和货币兑换方面的成本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在欧元区建立前,在欧盟内部尽管统一大市场已经建立,但由于多种货币的存在,使得同样的资源、商品、服务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价格。这种现象如长期存在下去,将扭曲各国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利于大市场的合理发展。如果实施单一货币,由欧洲中央银行(ECB)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各国的物价、利率、投资利益将逐步缩小差别或趋于一致,形成物价和利率水平的总体下降,居民社会消费扩大,企业投资环境改善,最终有利于欧盟总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比如,联盟向相对低利率的德国持续的利率趋同化,就为高利率国家持续带来低利率,从而促进投资和刺激增长。这一点尤其是对爱尔兰、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有作用。

二.欧元一体化还深刻变革了整个国际金融形势,有利于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区域货币合作的深化有利于提高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抵御美国的全球霸权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随后迅即波及欧洲及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关注,问题的根源仍然是国别信用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为刺激本国经济增长,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由于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同时也把宽松的流动性输入到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由于资本嗜利性,这些资本追逐新兴经济体的高收益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东亚经济体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使得这一过程能够完成。又由于东亚积累美元储备,使得这些相对于实际产能过剩的美元作为储备存在于以中国、日本为典型代表的东亚国家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也同时将通胀问题输入到这些国家,而美国仍然保持着较低的通胀率和通胀预期。美元通过其贸易赤字实现海外发行,向世界征收铸币税,同时向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征收通货膨胀税。这实质上是一种货币扩张。世界不同区域为对抗美元的扩张均采用不同层次的货币合作,欧元的最终形成就是区域对美元霸权的一种抗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区域货币合作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区域共同抵御风险、抵御美元全球霸权的能力。

2、区域货币合作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和国别货币两大因素共同造成的。全球制造业集中在东亚国家,而消费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不平衡是历史形成的客观经济结构,而且短期内难以消除。

区域货币合作的深入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的必然结果。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了目前的国际经济结构:主要制造业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而消费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过去的资源掠夺性占有和资本原始积累产生的财富以及依托在这些财富之上的强势货币,透支性消费,形成了国际经济失衡的局面。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世界工

厂,耗费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带来巨大的环境成本,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并承担贬值的风险,同时得到欧美国家“倾销”“故意压低汇率以扩大出口” 等说辞。

随着各国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逐渐出现新的特征。区域货币合作的深化,扩大货币互换增进区域贸易,有利于降低本区域对美元结算和储备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货币危机的风险,进而调整国际经济失衡的局面。

欧债危机暴露的缺陷和弊端

开端: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

发展: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蔓延: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升级:希腊财政部长称,希腊在5月19日之前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以度过危机。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10日凌晨达成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避免危机蔓延。欧洲各大银行出现潜在损失不断扩大后的流动性收缩倾向。

这次欧债危机恰恰也暴露出了欧元货币区存在的一些缺陷和矛盾:

1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以及缺乏一个有力的财政部。

首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主要政策工具。在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往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在经济处于过度繁荣阶段时,往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财政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但是由于货币一体化使欧元区的成员国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如此一来,在经济不景气时,统一的货币政策就限制了欧元的币值和息率的灵活性,这些国家唯一可用的只有财政政策。在成员国主客观都很难避免以积极扩大支出来刺激本国经济发展的倾向下,自然慢慢形成债台高筑的恶果,上述情况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欧猪五国”(PIIGS,指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与西班牙五国)中必然会体现得更为明显。这种限制就直接表现在了欧债危机上。其次,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财政部以及严格的财政纪律,欧元区内各个国家都尽可能地把财政政策运用到极致,虽然《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欧元区国家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 的3%,主权债务总额不得超过本国GDP 的60%,预算赤字超过GDP 的3%的国家将被罚款,罚款可达GDP 的0.5%。这使得各国财政支出有限,财政政策的弹性较小,在面临不对称冲击时受到的财政压力较大。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早已突破了这两条警戒线,《稳定与发展公约》的规定并没有得到遵守。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全球,经济下滑趋势明显,欧洲各国为走出衰退泥潭,纷纷采取了大规模的扩张财政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这就导致了主权债务风险的快速积累,并不断演化成了可能危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权债务危机。

2欧盟各国经济紧密相连,互相依赖度很大,本来只是希腊的危机,结果很容易就传导到其他国家。先是希腊,后又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而演变成一场泛欧危机。

3是欧盟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希腊等国家实施高福利政策,大力刺激本国消费,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由于先进的技术竞争力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德国、荷兰等出口大国与希腊等危机国之间存在巨额经常项目失衡。而希腊、西班牙等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则出现了巨额贸易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

另一方面,迫于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压力,多年来希腊等国过度提高工资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待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提高了单位劳动成本,使希腊在与亚洲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长时间的积累导致政务债务和对外债务不断攀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面对亚洲市场的竞争,以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尽失。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这种欧元区内外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来纠正和调节,政府只能采用财政政策来刺激和维持国内经济,加剧了财政赤字和债务的产生,成为本次危机的导火索。

最后,欧盟内部各国缺乏政治上的相容。欧洲从统一大市场到统一货币政策,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是,欧元区并非政治联盟,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欧元的设计宗旨使欧元区成为一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因此,欧元区国家在政治上缺乏相互支持的约束力。

由于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欧元目前正处在诞生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但是,欧元区各国都是各自采取措施刺激本国经济。默克尔说:“一方面我们应该记住欧元是我们的共同货币,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应该从问题根源入手处理危机,而根源就是希腊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可信度的丧失。” 英国对德国和法国在欧盟或欧元区扩大或强化权力极为敏感,小国更担心丧失主权或政治独立。大国之间和大国与小国之间在政治上缺乏信任,影响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相互支持。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承认,他也曾认为“在尚未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就创立货币联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欧元前景

观点一:欧元区极有可能解体

欧债危机暴露了欧元固有的缺陷,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下,货币一体化使得相对落后的国家保持着与经济相对发达国家优厚福利,并且承受欧元汇率不适宜其经济水平造成的巨大逆差成本,而德国等国就享受着顺差的好处,这就更加拉大了国家间的差距。而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欧元体系的结构性缺陷:统一货币和独立财政的内在矛盾。

希腊等国家高福利低产出的运行模式,加之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国债负担加重,信用降低,举债成本上升,陷入恶性循环。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而且,美国可能狙击欧元,不可否认,美国持有数量巨大的欧元定价资产,如果欧元崩溃,美国也损失巨大。但是长期而言,对美国是一项利好,因为在这样一个世界格局中,日本经济这几年增速缓慢,而且毕竟日本在资源地理方面不具备优势,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具备与美国抗衡的能力,但是毕竟在经济中落后很多,在短期不造成威胁。能够和美国抗衡的欧盟,如果在此次欧债危机中经济疲软,将使美元重新作为国际首要货币,得到之中的好处。国际投机资本也可能趁危机时刻,重创欧元。

总之,欧元前景不容乐观。

解决方案:

1.发行统一的欧债

目前,欧洲央行的各种救助措施没能遏制危机蔓延的态势,债务危机国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方案,又遭到其民众的强烈抵制,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资本市场很难重拾对欧洲主权债务的信心。在此情况下,欧元区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允许债务国违约,要么实行欧元区成员

国债务集体责任制,即发行统一的欧元债券。

如果选择允许债务国违约进行债务重组,首先,将进一步拉大欧元区各国主权债务利差,弱国的财政状况将更加恶化。其次,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并严重影响欧元的信誉。虽然,意大利、希腊和英国等国官员近日都表示,加快欧元区财政统一进程、以统一利率发行欧元债券将是帮助解决欧债危机的唯一选择,但发行欧元债券相当于用德国和法国的信誉来为整个欧元区做担保,这两个国家要承担很大的道德风险,因此德法两国当然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而且发行欧债可能提高了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对于德国这种不能忍受高通胀的国家来说可能不同意这样的做法。

因此,这种方案不能通过的概率很大。

2.建立统一的财政部

首先是财政部能否建立的问题,且不说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差异,对于主权国家,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交给统一的机构去制定,那么也算是一定程度上丧失国家经济自主权,大部分国家都会排斥。

即使能够建立财政部,财政部的独立性能否保持,尤其是在重债国需要救助的时刻,各国的谈判地位不等,出资国家很可能利用救助的条件,争夺在新设财政部上的话语权,救助是有条件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偏向核心国家,忽视外围国家的经济利益,为以后各国间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买下伏笔,结构上不协调,会助长下一次更加严重的危机。

退一步,如果没有建立统一财政部,而是通过推进欧洲的财政整合,加强财政的协作,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就会陷入囚徒困境,这时候国家就会实施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而对整个欧元区经济不利的财政政策。

因此,这一解决方案即使短时期缓解本次欧债危机,但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在长期中不可行。

3.财政转移

经济状况好的国家,如德法,给重债国提供财政援助。但是,德国退出欧元的呼声,显示了国民不愿为希腊买单,德国国内对用纳税人的资金大力救助重债国一直争议不断,德国的政治体系的民主化,更拖延了救助重债国的时机。而且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传导效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援助。92年欧洲货币危机爆发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德国不肯牺牲本国利益,而执意保持本国高利率,从而出现货币危机,在这一点上,历史可能重演。

4.部分国家退出欧元区

现在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不是无条件的,其要求希腊政府削减公共开支,国民削减福利,且不说国民是否同意削减福利,即使希腊同意这些条件,但是其他欧洲国家是否还愿意对希腊进行源源不断的援助,是否愿意为希腊远高于其经济增长的社会福利买单还是未知之数。而且,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援助除了要求其削减赤字之外,其援助还要求5%的利息率,相比希腊的经济增长率,显然希腊是不可能还的起的,现在希腊只是在借新债偿旧债,债务到期,希腊则必然违约。虽然现在各国政府表示一定会救希腊,希腊也不会退出欧元区,但是实际上是出于稳定市场,树立投资者信心的考虑,避免希腊退出会使得更多国家主动或被迫的退出欧元区的预期对市场的冲击。希腊退出是迟早的事情,更多国家像希腊一样主动或被迫的退出欧元区也不可避免。

所以说,弱国退出欧元区是不得不为之的方案,也是最有可能的结果。那时候的欧元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欧元,而是几个强大国家的统一货币体系,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算作小欧元,是以后真正稳定的欧元区建设的一个前身阶段。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欧元就不会存在了。

观点二:欧元将继续长期存在

当年欧洲各国为了增强整体实力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建立了欧盟。欧盟建立后,逐

渐在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大市场,各国经济往来频繁,依存度提高,客观上刺激了区域货币——欧元的产生。当前世界经济集团化、地区化、全球化趋势明显,统一货币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有力武器之一。虽然此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债务危机给欧盟经济一沉重打击,导致欧元疲软,但从长远来看,欧元依然有其在的必要性。

第一,从2002年欧元正式投入使用以来,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除美元、英镑、日元等外的重要可兑换货币,同时也是各国外汇储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债务危机虽然对其造成伤害,但以往一直坚挺的欧元会有良好的自愈能力,再加上欧洲央行紧急出台的各种救市措施,会挽救欧元。

第二,欧元是连接欧盟各国的经济命脉。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货币的流通量和转手率,如果欧元消失,欧洲各国必然会陷入崩溃,内部贸易往来成本加大,对外收支计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纵使欧元消亡,但短期内欧盟这一组织还会作为一个整体继续存在,试想一下,一个“国家”没有货币作为支撑怎样向前发展。

第三,首先对于弱国来说,如果退出欧元区,将带来其主权违约、企业违约、银行体系和国际贸易崩溃等一系列后果。弱国退出的成本包括了国内债务违约的成本,其指出如果一国选择脱离欧元区,它在国内主权债务方面基本上有两个选择。其一是保持主权债务不变——这就是说,仍然以欧元标价。这个选择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所有债务就会是以一个外币标价,这样一来该新国家货币国家就没有征税权。赚取欧元的唯一途径将是通过贸易,而贸易可能将受到严重打击,所以欧元标价的国家债务违约几乎是一定的。第二个可能性是强制性将欧元标价债务转为新国家货币债务。在多数投资者看来这将构成违约。其次,对于强国来说,退出欧元区的巨大成本是可能将很大程度上毁掉其出口业。一个(或几个)强国退出欧洲货币联盟将导致残存的欧元区金融市场紧张升级,诱发资金逃往高质量市场。这样的资金流动将触发该新货币快速升值。不仅升值对该国出口十分不利(丧失竞争力,但波动性大增也是一个原因),而且该国央行也会部分丧失对其货币基础的控制。

第四,欧元已经是国际货币,世界上很多投资者都持有欧元资产、很多国家也已此作为本国的外汇储备,如果此时欧元崩溃,所有的资产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对持有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使得他们丧失对欧盟的信心,抽逃资金规避风险,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状况,可能甚至最后导致欧盟的解体。

第五,此次债务危机从希腊开始,现波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但受灾国毕竟还是少数,再加上这些国家内部的主动减赤和央行、欧洲其他国家及时出台救市措施,使得欧元区有希望继续维持下去度过危机。

欧元从正式发行流通到现在还不到10年的时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没有一种货币从开始就一直坚挺,其间总会遇到障碍。欧盟设立当初就只注重了货币体系的建设而忽略了财政体系的配套建设,所以出现债务危机并不仅仅是欧元单一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的聚集激发。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此次债务危机正是对欧元的一个考验,危机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欧元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从而积极采取措施改正完善,增强欧元未来的发展潜力,继续发挥欧元对整个欧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对亚元的启示

彼得·罗布森曾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五种形态(阶段)。如果说欧元区已经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经济与货币联盟阶段,那么,北美自由贸易区仍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至于东亚,更只处于自由贸易区的初级阶段。因此,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不可因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而放缓,而应该充分吸取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教训,积极而审慎地发展。另外,当前美联储日益扩大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海外资金持续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推高资产价格令资产泡沫

风险上升,如何管理值得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关注,东亚区域有必要进行货币合作,防止外部金融风险。

1.正确看待建立单一货币联盟的利弊

迄今为止,单一货币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构建或加入单一货币可以降低成员国在国际贸易及货币兑换方面的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内部汇率不确定性消除,可增强货币区内投资收益预期的确定性和相对价格的透明度,促进货币区内价格水平的稳定,并减轻固定汇率安排下国际收支调节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约束以及汇率投机的可能性。但根据三元悖论,一国若选择实行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则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是欧元区各成员国现实的选择。当我们在关注建立单一货币联盟所能获得的收益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单一货币的实行,将损失各国进行汇率调整的自由度,一方面各国丧失了自主改变本国货币与其他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权利;另一方面,它们变动与联盟以外国家货币汇率的权利也受到严格限制。削弱了各成员国的货币主权,使它们失去了独立选择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率和经济增长率的自由。高度一体化的欧元区尚经不起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东亚经济货币合作更应稳步推进。

2.进一步扩大共同基金规模,稳步推动地区金融与货币合作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现说明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货币体系不足以迅速而有效地解决东亚区域性问题(余永定等,2002年)。而2008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欧元区、迪拜以及冰岛的主权债务危机也说明,建立地区共同货币基金才是有效解决地区各国金融风险的最佳选择。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后,由于缺乏区域内的共同货币基金,而出于各自的利益,1MF以及区域内德法等成员国又未能及时实施救助,从而导致希腊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因此,加强区域层次的货币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区域货币合作体系,利用区域内共有的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成为东亚区域的现实选择。

3.加强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发展

反思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一些学者认为,相对于其经济治理制度设计和各国经济状况的差异程度,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显得有些急躁。货币合作有两种模式,一是欧元区的共同货币,二是美元化。但从一些学者的观点来看,更愿意将欧元式的货币合作看做是政治合作的产物,而认为美元化过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因为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其他国家的汇率政策主动向美元靠拢,这无需双方政府的政治决策,是一个自然的市场过程。对于东亚地区而言,如果强行通过政治合作而推进地区货币一体化,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的差别可能给货币区的稳定带来重大挑战。

4.在区域内建立经济与金融状况监管体系与救助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各国金融与财政风险

在“清迈倡议”的框架下,东盟和中日韩财长在同意建立共同基金的同时,还倡导并同意建立一个对成员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监测的可靠支持系统。如果说共同基金是一种救助机制,那么监管体系则是防止危机发生的防范机制。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基于区域内组织与成员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东亚地区成员国之间同样存在出现类似欧元区内“道德风险”的可能,因此,在建立防范与救助体系的同时,还须建立一种退出机制。如果某些成员国的金融与债务风险水平在救助以后不能按照要求实现一定程度的改善,那么该成员国则需要退出共同基金。

5.推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妥善应对信用危机

从2007年9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再到后续的迪拜、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观察这些危机的发生过程可以发现,在现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下,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扮演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弗里德曼曾指出,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

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对此,有学者指出,国际信用关系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最终表现为国际评级话语权的主导作用,以美国为例,它就是通过对国际评级话语权的长期垄断保持有利于自身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由于现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大部分资源均由美国掌握,吸取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2010年4月30日,欧盟宣布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因此,在信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对于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的东亚地区来说,必须加强区域内各国之家的金融合作,合作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促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0柴尔徳的文化进化史观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 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 E ? T

C代表文化(culture), 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 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一一观点(斯图尔徳)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徳的文化牛态学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它们得以结合。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力中,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外地的环境限制。 怀特和柴尔德与古典进化论者一样关注的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化,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1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在帮助下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认为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教学决定了这两种能力间的互动,从而确立起现代发展式教学观。为了深入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本论文探究“最近发展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实质的理论核心是什么,也分析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延伸。对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评价,并着重分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学意义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 上世纪30年代初,当维果斯基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国外心理学界存在着有关这一问题的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与发展看作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认为教学只是纯粹的外部过程,去适应儿童的发展,而发展并不依赖于教学。[1]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以詹姆士和桑代克为代表,把教学与发展两种过程等同,认为教学既是发展,混为一谈。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以考夫卡为代表,折中了以上两种观点,把教学理解为一种结构性的,理性的过程,它可以为发展提供包括教学直接结果的东西。因此,教学不仅可以跟随发展,与发展齐头并进,还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起新的形成物。 维果斯基对上述三种观点做了分析,他指出,第一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学依赖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程序是可以的,但这种依赖关系不是主要的,是从属的。第二种观点虽与第一种观点有差异,但它同样认为教学无法改变发展的规律。第三种观点并未超越上述两种观点,但它毕竟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从而使它本质上有别于第一、二种的观点。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教学与发展过程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正式教学造成心理的发展并创造着完全特殊的心理发展形式。这个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有关心理发展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新观点。据此,维果斯基对心理生活各个不同阶段典型的教学与发展关系作了说明。由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要点 维果斯基从他的有关心理发展的新的关系点出发,对传统儿童智力发展的心理学测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黑体字表述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正确。请读者自己考证。(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页。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联校侯云成提供并对本次修改负责。)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涵义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扬弃了心理学界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它标志着儿童一些官能的成熟;而最近发展区则意味着那些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官能还未成熟。维果茨基还由此提出了“教学最佳期”这一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该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对儿童而言,最近发展区会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拥有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亦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为此,维果茨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 ①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②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③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使我们勾画出儿童最近的未来以及儿童动态发展的全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施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学影响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因此,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成为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学习“什么叫最近发展区” 余教授在什么叫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我们曾在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过儿童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of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 the area between the child’s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as determined by independent problem solving”and level of development that child could achieve “through adult guildance or in collaboration with more capable peers”. It describe the proper level children could achieve. Rather than seei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s two independent processes as Piaget, Vygotsky believe taht the processes rely on each other. We must teach the child depend on his or her development level. S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know the children’s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Thus,Vygotsk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From the definition, we know it is an dynamic (动态的) concept. That is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each child is different, and one child’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t time is different. Vygotsky point out that education in some degree is development. What we must care is the forming development process rather than the finished development process. Only going ahead of development can education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In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h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for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he believe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take place in cultural settings and cannot understood apart from these settings. One of his key ideas was that our specific mental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can be traced to ou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nd cannot happen without others. All our ment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are co-constructed during shared activities with others, then the processes are internalized by the children and become part of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Differ from Piaget , h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ore capable people such as teachers and parents rather than peers. Apprenticeships is an old form of teaching,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a. 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work with classmates who are a little more capable is most helpful.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is meaningful in educational area. As a teacher, we must be clear about children’s component, learning style and attitude, temperament and so on. This is the level the students already have, and we can foresee the children’s potential ability according to it. Then teacher can arrange proper tasks, neither too easy nor too difficult. Teachers give students the guidance to lead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sks. After some exercise, teacher let students do it independently. During the process, students make progress. Besides, dur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tudents are most creativity and active, they feel confident and interested in. Vygotsky died when he was only 38 years old, and he had not have time to make detais of his theory. Many years later , with the lasting efforts of many psychologists ,his theory has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oday’s education, and widely

人类学考题

北京大学 2005年人类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8*5=40): 1.格尔兹 2.文化霸权 3.差序格局 4.进化论 5.历史具体主义二.简答题(15*4=60): 1.英国功能学人类学与以前人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简述布朗的单系血统。 3.试述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大家庭与小孩子的关系。 4.简述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有关“功能”的不同解释。 三.论述题(25*2=50): 1.试述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史的基本演变线索。 2.试论礼物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2005年人类学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8*5=40): 1.地方性知识 2.跨文化比较 3.文本 4.民族语言学 5.参与观察 二.简答题(15*4=60): 1.试述人类学进化论的方法论。 2.试述历史材料在民族学中的价值。3.说明海外民族志和家乡民族志在知识论上各有什么优点? 4.简述主位方法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5*2=50): 1.Ethnography可以称为“田野志”吗?为什么? 2.试述民族志方法应用于中国研究时遇到的问题? 2004年人类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10 *4 社区后殖民主义结构人类学库拉圈 二简述15*4 1.《忧郁的热带》中作者所宣称的人类学立场? 2.简述《江村经济》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3.人类区域关系档案的内容 4.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的内容 三论述25*2 1.努尔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的立论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证明的? 2004年人类学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10 *4

1.年龄组制度 2.人类学的整体观 3.局内人观点 4.家乡民族志 二简述15*4 1.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点 2.民族中心主义持续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3.人类学亲属符号表示联合家庭和多偶制家庭 4.后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25*2 1.跨文化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如何 2.现代民族志的缺失何在 2003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1.涂尔干 2.费孝通 3.格尔茨 4.传统 5.社会结构 6.象征人类学 二:简述题 1.简述博厄斯的人类学理论贡献 2.简述新进化论 3.简述结构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5.什么是文化相对论 6.简述埃文思-普里查德的人类学观 三:论述题 1.举例论述人类学何以是文化批评 2.论述经济全球化对没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3.试论利奇的过程理论 人类学方法一:概念解释 1.民族志电影 2.民族中心主义 3.田野工作 4.客位研究法 5.拉的克里夫_布朗 6.遗留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实验民族志的基本特点 2.简述仪式研究的社会人类学视角 3.简述比较研究对人类学的意义 4.简述参与观察所获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几本差异 5.什么是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的“深描” 6.简述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 1.试论《努尔人》的方法论意义 2.人类学的概念是这样建立的 3.试论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 2002年试题一. 概念解释 1.进化论 2.博厄斯 3.米德 4.结构主义 5.利奇 二. 简述题 1.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宗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孟宪秀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所以维果斯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

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尽量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学生们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而略微加深一些层次,细化一些语言语法技巧。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作为老师的我们随时要给孩子们创造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的机会。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何明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何明教授从艺术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建构、溯源和分类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演讲。艺术的人类学研究必要性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艺术边界的消解和艺术的文化建构来分析。人类学研究艺术之必要性包括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和作为价值观念的艺术。艺术特质提供的可能性在于艺术的情境性、艺术的表达性和艺术的呈现性。从理论范式提供的可能性来看,首先是美学(艺术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德国古典哲学演绎范式的终结;其次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终结。 对艺术人类学的溯源可以追溯到古典人类学的艺术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前工业社会的艺术和艺术的起源、现代人类学的艺术研究:非西方小型社会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后现代人类学的艺术研究:人文主义方法论与工业社会的艺术研究、对非西方社会艺术资料的援用:探求艺术及审美的起源与构拟艺术史、对人类学理论的征用:建构新的艺术研究范式、从批判理论到后现代理论:艺术研究向社会文化的延展及其与人类学的趋近等六方面。 另外需要把艺术问题置于人类学视野下思考,沃尔夫冈·伊瑟尔(Welfgand Iser)就曾说过:“文学人类学的任务是双重性的:第一,它旨在回答接受理论所遗留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我们为什么迷恋于阅读;第二,文学尽管是虚拟的,但在体积程度上向我们提示了我们人类自身构成的某种东西。”虚构、想象、表演、转换、模仿、游戏、象征等理论范畴建构起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埃伦·迪萨纳亚克(Ellen Dissanayake)的研究更趋近人类学。她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引用有关艺术的大量民族志资料和自己在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异文化生活近20年的体验经历,探索艺术与审美行为的起源和表现形式的最初显现,“寻找所有传统甚至是所有艺术——舞蹈、音乐、文学语言、表演和视觉艺术——中潜在的原则。” 如果从艺术切入研究文化和人的问题,可以看到有三方面的需求:突破演绎理性的束缚而直面与把握生活及其中的艺术实践;突破实证理性的羁绊而深入体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1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1、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持续殖民的过程,欧洲人越来越多地面对在体质和文化上都与他们迥异的人群,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2)人们对于是否应将这些非欧洲人视为“真正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无法确切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体质和文化的差异;(3)当时流行的解释基于传统的宗教观点,不是根据系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在这时,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其他可能的解释,而进化论就成为了挑战神学传统的首选,并进而发展成为人类学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理论范式。 1859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释了其生物进化论。1871年,他又发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明确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启蒙哲学崇尚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提倡理性、自然、利益、秩序和进步。在这些社会思想的影响下,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了社会进化论。这样,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代表的社会进步观,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道构成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两大思想来源。 2、谈谈泰勒等人的“残存法”和信仰研究中的进化论。 泰勒认为,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为“理性的进步”,而人类看待世界的三种方式:巫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科学的方式,代表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残存,就是仪式、习俗、观点等,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而来的较古老的文化的证据和实例。这样,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 泰勒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animism)。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成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先民们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范灵信仰。之后,范灵信仰发展成祖先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种一神崇拜。 3、说明传播论的要点及其局限性。 传播论的要点:(1)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认定文化采借多于文化发明;(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性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的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传播论的局限性:传播论以分散的特质及其机械的组合来解释文化,甚至试图构建文化史的方法,遭到了激烈的批评。这些批评者们认为,社会文化是超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结构和面貌。因此文化研究者必须考虑文化自身的主体和能动性,承认社会文化有选择、排斥及整合外来文化要素的能力,而不能任意地对文化进行拆分和组装。 4、试指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的要点并作简要评述。 博厄斯历史学派内部的一些年轻的学者主动从其他学科吸收知识而提出了文化模式论。这些人类学者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理学派。将文化模式论用于解释人与文化的关系,就形成了文化与人格理论。 他们认为,个人是通过对文化的学习、适应来掌握应付环境的手段的,因此文化对人的个性、认识和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5、杜尔干对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杜尔干认为,社会虽然来自个体的整合,但已经超越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而构成一个实体。他坚决反对依据个人或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的做法,并强调社会现象只能依据对社会本身的研究来解释。 除了社会整体论和社会决定论之外,涂尔干的理论中对人类学有普遍影响的概念是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