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文学批评教程 王一川 知识点整理

文学批评教程 王一川 知识点整理

文学批评教程 王一川 知识点整理
文学批评教程 王一川 知识点整理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

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

概念: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

代表主张:

*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分

了“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

*(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

*(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

*(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案分析:艾亨鲍姆《论悲剧和悲剧式的》

*(P52)悲剧的目的不是让人产生畏惧,而是让人从同情中得到愉悦。

*(P53)独特程序;“艺术就是隐藏艺术”

*(P54)艾亨鲍姆关心的不是悲剧的情感、内容等,而是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感的一整套独特程序。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感的程序无疑正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殊兴奋点之所在。

弊端:(P42)首先,它有着强烈的“泛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形式在文艺作品中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所在。其次,它的“泛语言学主义”倾向也相当明显……

范文:陌生之美——《<野草>题辞》的形式主义分析

第四章新批评

概念: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又名“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代表人物: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真正创始者是美国的兰色姆,兰色姆的三个学生布鲁克斯、泰特和沃伦,随后加入的还有维姆萨特、比尔兹利、韦勒克、奥斯汀·沃伦等。

关键词:“逃亡者”社团,《新批评》,“精致的瓮”,“客观关联物”,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代表主张:

*(P59)艾略特早期的象征主义理论为新批评的出现奠基了坚实的基础;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实的象征。

*(P59)瑞查兹的语义学对新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他的“冲动平衡论”;因此优秀的诗就是“包含的诗”,它是复杂经验的调和,是多种对立冲动的平衡;新批评肇始于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二分。

*(P60)兰色姆主张“本体论批评”

*(P6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意图谬见》和《感受缪见》:剔除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

*(P65)韦勒克和沃伦的“材料”“结构”二分法;作为瑞查兹的语义学核心的语境理论对新批评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个案分析:布鲁克斯《精致的瓮》

*悖论语言是一切诗歌必然具有的,它是诗的本性的表现。

弊端:新批评过分地强调文学在形式方面的所谓“内在”因素,忽视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否认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文学活动的整体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的偏狭和局限,最后终于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范文:梦境的冲突与和谐——从“新批评”的角度看《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第五章心理分析批评

概念: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又名精神分析批评。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雅克·拉康等

关键词:无意识,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梦,显意,隐意,集体无意识,原型,神话,镜像,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

代表主张:

*(P72)弗洛伊德学说:

(1)人类心理的动力模式:“无意识”

(2)人类心理的经济模式:“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3)人类心理的地形学模式:“本我”、“自我”和“超我”

(4)人类心理学发展阶段:“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

(5)梦的语法:“显意”和“隐意”

*(P75)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P75)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和“单一神话结构”

*(P76)雅克·拉康的“镜像说”和“心理三界论”

*(P79)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

1.创作动力研究

2.“作品内在心理学”研究

3.神话或者原型研究

4.读者与作品关系研究

5.三角结构审美分析

7.征兆分析

个案分析:

(一)弗洛伊德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

*将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关注;

*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身世、心理创伤以及类似于死亡的癫痫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

*运用了“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

*以“杀父”为基本的原罪,分析其中的“杀父”主题。

(二)拉康论“三角结构”

*拉康对爱伦·坡的《被窃的信》的解读;

*第一,书信是无意识的隐喻;第二,书信是一个漂浮的能指。

*国王、王后、大臣,三者构成代表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三角形;

*探长、大臣、杜宾构成的代表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三角形的重复,表现主体的颠覆和权力的易位。

弊端:(P81第二段)

范文:罂粟飘香的无意识世界——《罂粟之家》的心理分析片断

“弑父原罪”:刘老侠害死自己的父亲;沉草在无意识深处,憎恨父亲,希望他死去;沉草杀亲生父亲陈茂。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在人物身心中的激荡以及刘素子强烈的“埃勒克特拉情结”;陈茂体现的力比多理论等弗洛伊德因素。

第六章结构主义批评

概念: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系统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路易·阿尔都塞,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托多洛夫,雷格马斯,热奈特等

关键词:二元对立,符号矩阵,科学,系统

代表主张:

*作为系统的意义内容,结构是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是比这些对象的物质构成、起源、发展或目的更基本的特征;

*结构是结构主义的核心词汇;结构主义重视要素间的联系,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努力发现直接可知事物的背后结构;

*(P90)结构主义强调对外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样态的分析;

*(P91)结构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而结构主义批评的操作方法则强调从纷杂繁芜的外界现象中去芜存精,精心择取,抓住具有结构性意义的要素,细心研究,以便发现其中的关联(往往是二元对立),清理出潜在的系统来。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1.言语是单个主体在日常生活对语言的特殊使用

2.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意指性体系

3.结构主义认为符号是一个整体,由能指和所指两方面构成;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意义来自于元素间的差异性;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方法

1.通过对众多的原始神话或现象的表层结构的语言分析,来呈现这些对神话、血缘关系和其他人类现象之系统和规则深处的“结构”。这是结构主义研究的基本范式;

2.分析每一个个别的神话,把神话故事分解成若干神话素;

3.把神话素按历时、共时的原则分别加以纵横排列,建立关系;

4.进而发现人类心灵中的“集体现象的无意识本性”;

*罗兰·巴特的“两级符号系统”和神话批评

结构主义就是把结构语言学的理论用于语言之外的客体的活动,结构受无意识代码或规律的支配;

所有的意义系统都可视为一个符号系统,其中都蕴藏了意识形态的神话,可通过“第二级符号系统”的能指链来加以分析。

*普罗普分析俄国童话:功能、行动范畴、七种“行动范畴”

*格雷马斯:行动元、语义方阵

*托多洛夫: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延伸的陈述。

*热奈特否认纯再现的“叙事”,将叙事角度分为“非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种。

个案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分析俄狄浦斯神话

*巴特对时装的符号学分析

弊端:模式化、共时性、无可逃遁的意义

模式化:批评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是许多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说的是同一内容,这一结果是令人沮丧的,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肌质和含蓄的韵致也会在这种外科医生式的解剖中丧失殆尽。

范文:一个关于生存困境的多重寓言——试析《鸟人》

既揭示出了浅层的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民族的重重矛盾,又点出了深层的个体生存的内在困境以及理解和对话的无比困难,进而昭示出作者内心深处思想的悲观。

第七章解构批评

概念: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也称后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德里达,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杰弗里·哈特曼,希利斯·米勒等。

关键词:拆解,开放,逻各斯主义、延异、播散、印迹、增补

代表主张:

*每一个事物的实体中都歧义,作品文本中存有双重或多重活动,蕴含着自我拆解的因素。

*解构主义则认为不存在一个中心,在场和非在场是相互延异、相互替补和互为踪迹的。……解构是对结构的拆解,用以证明语言或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的非确

定性。

*德里达:逻各斯主义、延异、播散、印迹、增补

*保罗·德曼:修辞学理论、“阅读即误读”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即误读”

*杰弗里·哈特曼:不确定性

*希利斯·米勒:一切符合都是修辞的图形,所有的词都是隐喻;文学研究是对文本互涉性的研究

个案分析:巴特·罗兰《S/Z》

巴特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把小说分解成561个阅读单位,并用五种代码网来进行阅读和理解。阐释性代码、文化性代码、语义素或含蓄意指代码、行动性代码、象征性代码

弊端:就批评而言,过分强调语言的修辞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语言的指称性和稳定性,也就否定了人们思想和交际的现实性。对思想和现实悬置和不确定性,往往会令人无所适从,同时导致对自身批评、文化思想和政治实践的解构和颠覆。

范文:神话耶?鬼话耶?——《〈聂小倩〉解读一种》

表面意义:宁生的“信义刚直”,其完美的理想人格表现出道德的力量;完满的结局也是幸福美满爱情、生活观的表现。

“潜文本”缝隙:一面是反复强调宁生的崇高人格,力图塑造品性高尚的宁生,但过度的强迫症式的反复辩白以及“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的言谈,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反应,不由让人心生怀疑。

对小倩亦是:文本着意表现小倩的“德”与“才”,但始终掩映不住对“色”呓语似的描

写。这种强迫症的发作同时也表现在小说的话语结构中,诸如宁妻的病亡,都为宁、聂的结合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第八章阐释—接受批评

☆阐释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关于理解和阐释文本意义的学说。

☆古典阐释学是有关圣经律法的“释义学”和考证古典资料的“文献学”。

概念: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前期至中叶兴起于德国,随后波及欧美,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汉斯·罗伯特·尧斯、沃尔夫冈·伊瑟尔

理论概述

?阅读的意向性

胡塞尔应该把意识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意向性活动。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代表一种意识投射的动作。P127

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读者以“恰当的具体化”填充文本框架中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在想象中投射作品世界,恢复作品的表达意向,使再现客体获得一种整体意义。P127

?理解和阐释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先在

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这种“先在”或称理解的前结构,它是解释发生和进行的前提。

人的存在或称“此在”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它总是与人们置身的具体情况卷在一起,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应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P128

海德格尔的启示——将历史的理解引入意义研究。

理解即复原文本所表征的原初世界,并如同原作者或历史的当事人自己一样来理解它们。但

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此在来完成的,世界根本上归属于此在的世界,同时此在对存在的领悟理解必须通过语言来显示出来,“语言是存在的家”。

批评方法

?循环阐释

狄尔泰阐释学的任务就是从历史文献、作品本身中复原它们所表征的原初世界,并如同原作者或历史的当事人自己一样来理解它们,甚至要比作者本人理解自己还要好地去理解这个作者。P127

最早提出阐释学中“阐释循环”问题的是狄尔泰。P129

?期待视野

尧斯认为在作者与社会之间,读者的期待与文学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类型的内在过程是以历史或现实生活世界为条件的。”

尧斯把阅读视野的购变分为三个层级:(1)审美感觉的理解视野(初级阅读的诠释重建);(2)意义的反思性视野(二级阅读中的阐释活动);(3)历史阅读或历史视野(历史理解与审美判断)。P131

期待视野是尧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期待视野主要指接受主体在阅读文本之前所具有的先在的理解结构或心理图式。在阅读文本时,它由文本激活,具有一种文本心理指向并

文本成为事件,必须在充分的历史具体化中才能展示自身。

批评特色

?视阈融合和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提出了“阐释学相遇”的问题。读者和文本的往复运动,依靠的是一种“问答对话逻辑”。读者真正进入文本或传统的标志是,文本面向读者说话.面向我们敞开问题。

视阈融合出现时,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一起进入不断的生成运动过程,“效果历史”便形成了。

P132

对话要放在理解的语境里继续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作品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而成为文本的。

从作品到文本

作品缺乏历史维度的封闭性的开放性使其作茧自缚于封闭性的空间。

“文本”是开放的、未完成的,文本理解就是一个逐渐展开的对话事件,具有不可跨越的过程性。

伊瑟尔认为文本作为一个事件。文学文本不仅通过对现实的选择干预现实,而且通过其重新组合的方式创造新的现实。

个案分析

1.伽达默尔的艺术阐释学

艺术作品的语言是一种本真的语言,它包容着世界的经验,对每个特定的当下和未来的开放都有所准备。

我们需要以“生命”来体验“生命”的体验,在阅读的游戏中,现时建构作品的整体意义。P135-136

2.伊瑟尔的叙事阅读理论

伊瑟尔偏重于叙事类型的文本功能范式研究。在伊瑟尔看来,文学的阅读活动既是通过文本所暗示的倍息,发探惯例和常规性条件(文本的“保留剧目”。包括:早期的作品、社会和历史规范及文本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等等)的作用,又是置段惯例的有效性。P136-137 “隐含读者”是一种文本结构,它期待着接受者的出现。“隐含读者“不仅是读者阅读中自我具体化的产物,而且还是从一个年代向另一个年代不断演变的过程。P137-138

3.尧斯的审美经验论

既有交流功能,又存在距离

审美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否定性

审美快感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它和审美经验的三个范畴纠缠在一起。而作为审美经验的三个基本范畴,“创作”、“感受”和“净化”是一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是一个多种功能的结合体。P138-139

范文

《阅读视野嬗变中的<影的告别>》p140

通过择取历史上对于《影的告别》的一些研究观点

钱理群先生的个体对社会规范的反叛;

佛教的空观对鲁迅思想的影响以及寓言的艺术功能等

说明:在不同的视野下,作品的意义如何在作用与接受的相互作用中历史地展示自己以及揭示出当时所没有回答的问题。

第九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卢卡契于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子欧美的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恩斯特·布洛赫、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杰姆逊、伊格尔顿等。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假设

1.无论马克思以何面目如何被阐释,他都相信社会的改善是可能的。都在力图改变社会。

2.终极的现实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

3.一切事物包括社会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中。

4.社会是建立在各阶级间一系列持续冲突之上的。

5.劳动者要反抗异化和各类形式的压迫,从社会、经济和政治中解放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总体评价

1.多为一家之言,没有统一的纲领、团体、宣言,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性。

2.文学研究必然与社会研究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这使得它需要处理更多的东西,将文本和历史、经济、文化状况、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一一考虑在内。批评视域的广阔性。

3.指出工人阶级如何被异化、被欺骗的,揭示出工人能够通过献身于社会主义而结束他们被压迫的状况。诱发行动,引起社会变迁和革命。

4.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存在着一定矛盾,并引发了争论,但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传播。

5.批评和创作在思想和方法方面给西方文论以很大启发。

6.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将持续塑造完美的社会文化体制。

理论概述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文艺批评方法或模式,但突破单一的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更强调两者关系的复杂性,更关注文学艺术本身,强调其社会历史变革的功能。P145

?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人本主义p145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p146

?多元化

批评方法

?洛布赫的乌托邦美学批评

着眼“未来”,立意“尚未”、“希望”与“乌托邦”。认为艺术不为当下而存在,而是预演呈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世界,充满超越的潜质和意图。p146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批评p147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前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批评学派,以

社会批判理论著称。

以“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为宗旨,追问社会实践的合理性或非理性,诸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和马尔库塞、弗洛姆精神分析层面的批判。

?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p148

努力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批评特色

?批判意识p150

霍克海默提出的“批判理论”概念、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以及马尔库塞从艺术审美角度的批判?“乌托邦意识”p151

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哈贝马斯的“交往社会的乌托邦”

个案分析:

辨和社会深度考察,又注重个体体验和文学感受,是诗与思的结合。首先洞察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中的“文人”处境。其次,独创了诸如灵韵、震惊等批评概念,

范文:《从法兰克福学派透视〈手机〉》

本文试图通过《手机》发现,在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对人和物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概念: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3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斯蒂芬·葛林伯雷、路易斯·孟酬士、乔纳森·多利莫尔

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

1.发挥批评者的主体意识

2.从逸闻出发,发掘文本深层文化意义

3.捕捉历史的真实(重构语境的真实)

4.实行“反历史”策略

☆如何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中的“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特征。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看来,历史研究的主体--人和他的工具--语言都是历史的产物。所谓历史的“真实”,实际上是“事实与一个观念构造的结合”,历史话语也“具有语言的特性”,它在本质上仍是一种语言的阐释,因此它不能不带有一切语言构成物所共有的虚构性。因此,放在人们面前的“历史”,只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

理论概述

?新历史主义的五个理论假设:

(1)每一表达行为都建立在物质性实践的网络当中;(2)每一用来谴责的揭露、批评和反对行为都有沦为自身揭示的实践的牺牲品的危险;(3)文学和非文学的“文本”不可分离地流通;(4)没有话语获得了水恒不变的真理或是表达了不可更易的人性;(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种适于描述文化的批评方法和语言参与着它们自身描述的经济行为。

?历史是一种话语p160

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是被人写出来的,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响了对过去的阐释

历史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真理

历史是思考与描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p161

一方面,它是在社会文化的话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对这种社会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批评方法:

要阐释一个文本的意义,必须探讨文学本文产生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

?文化诗学的批评家考察三个相关的领域p163

(1)作者的生活

(2)文本内发现的社会法则与规定

(3)被证明存在于文本中的作品的历史语境的反映

批评特色

?跨学科的文化分析

各种不同的话语形成了文化。在文学、历史、文学批评人类学、艺术、科学和别的学科之间建立起了“流通”关系。

?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其阐释是一种实践性的进程,其意义是不确定的和未完成的。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是“谈判”后形成的“协议”性产物,对它的阐释必须是一种多声部、社会性和对话性的文本阐释,p164 个案分析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话语和审美话语中间存在着“流通”。构成了现代审美实践的核心,艺术作品也是一番流通的产物。是创作者与“社会机制和实践”“谈判”所形成的“协议”性产物。P165-166

范文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言语组织的符号象征性、错综变化的叙述形式,使史书撰写者司马迁介入到叙述文本中“说话”中。

部分坚持“道统”相对独立性的士人提供了介入史书叙述的合法形式。从而有可能从皇统中剥

离出相当程度的士阶层的集体意志,从“道统”意义上进入政治伦理判断领域。

第十一章后殖民批评

概念:后殖民批评是建立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批评理论话语。

代表人物: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

理论资源p172

?法农的“民族文化”思想

他们应该恢复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做民众的代言人;同时他们也应该发展自己的文学,这种文学是战斗的文学、革命的文学和民族的文学。P172

?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

福柯认为,人类现在所积累的知识,实际上是非常不稳定的.它是由无数的知识断层或由一套一套各自独立的“话语”累积而成的。因此,知识的形成不是先验或超验的产物,而是人的理智按一定的认知范式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在这种理性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权力”。P173

后殖民批评的方法p173

?祛“东方”之魅

萨义德看来:所谓的“东方”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而是西方宗主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被话语“编码”和“建构”出来的“东方”。

?“属下”能否说话

斯皮瓦克从葛兰西那里借用来了“属下”的概念,而把它与说话权联系在一起,表现边缘者的意志如何被中心者所殖民化。斯皮瓦克把批判的目标对准了当代西方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斯皮瓦克的理论姿态显然比萨义德更激进,而她对《简爱》等名著的解读同样也体现了她

?抵抗遗忘

霍米·巴巴指出,殖民化的过程,使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被封存起来,被逐渐遗忘,而后

殖民文学与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殖民历史的记忆,进而更好地认识今天,重塑自己的身份。

批评特色p176

?对抗性批评

批判的矛头指向殖民意识形态。批判的重点是生产、传播和推销殖民意识形态的体制和文化霸权。强化了批评主体的重要作用是突出了批评者作为知识分子在暴政与强权面前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世界批评

实际上是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来到第一世界之后所发起的一种学术造反运动,有着鲜明的“第三世界批评”印迹。

?作为一种阅读策略

通过对特定的后殖民文本的阅读与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之中和之上所生产的效果来考察;通过既有的修辞和模式如讽喻、反讽、隐喻的“重看”,并根据后殖民的话语实践重读“经典”文本。

个案分析p179

萨义德对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进行分析,

发现了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态度。叙述者马罗和作者康拉德,看到的非欧洲的东西十分有限,很难展现帝国主义世界以外的任何东西。作者康拉德和西方人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看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主要是纯粹的统治和掠夺土地,但却看不到帝国主义终将结束,殖民地人民终将自由地生活。

论文p181

☆《想象上海》——娄晔的《紫蝴蝶》

娄晔编导的《紫蝴蝶》,将世纪末对上海的想象与改写推到了新的境界。

他们压抑历史创伤,重新发现大上海的情欲与风情——抹平作为“异物”与“他者”的特殊秉性,将自己置身于普遍主义的话语之中。

应用带有全球化普遍主义意味的自我拯救策略,将上海重新包装后推向世界,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危机的缩影。

第十二章“文化研究”批评

概念:指一种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盛于20世纪末,遍及文学、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时尚、广告、日榆生活等领域,注重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批评理论。

代表人物:威廉斯、霍加特

文化研究的资源p185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人作为主体或者所谓的人的主体性.并不是某种先验的规定,也不是个人独立自主自我建设的结果.而是“屈从于”某种意识形态,或被个人之外的某种意识形态建构出来的。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文化领导权)理论

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文化研究方法

?民族志方法

一种以经验为根据的理论方法。它以透彻的、参与性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旨在对文化做出详细的整体描绘和分析的;来自于人类学的方法。

?文本方法

?接受研究

重视读者、观众和消费者对文本意义的形成或生产的作用。意义的形成依赖于编码者的符码生产;依赖于解码者与编码者所达成的共识。

霍尔三种解码方法:1.“支配-霸权式立场”2.“协商的代码或立场”3.“对抗的代码”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第一章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 一、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泰伯》)的基本原则。“兴于诗”。“兴”是兴起之意。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还提出“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五)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提出“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雅乐比较中正,郑声不合中正平和之意,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孟子的文艺思想 (一)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 2、以意逆志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指不能以个别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它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复习方案 专业课一:中外文学史 中外文学史:华师的文学专业课数目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教材也十分庞杂,盲目复习,难以起手,必须要做到去粗取精,析出重点,而一般考生在初期复习中很难做到。 大纲给出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包含以下: 文学各专业: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复试专业考试参考书目: 文艺学: 《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教程》胡亚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中国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文学: 《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李显杰、修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硕士(语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 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 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

青科成人教育《西方文论C卷》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模仿自然”、“崇尚理性”、“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2、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定性化、类型化 3、《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费什 4、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5、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6、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神灵凭附,另一条是灵魂回忆 7、’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类型可以分为:心理的和幻觉的两种。 8、西苏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强调妇女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9、《诗学》的作者是亚里斯多德。 10、泰纳认为文艺创作取决于种族、时代、环境三种力量。 二、选择题BAACD ABDCD 1.()是米利特的重要著作 《第二性》 B.《性政治》 C.《一间自己的房间》 D.《女权辩护》 2.()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A.华兹华斯 B.夏多勃里昂 C.雪莱 D.海涅 3.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与感性显现的自由统一的整体 A.理念内容 B.情感内容 C.灵魂内容 D.智慧内容 4.波特莱尔提出了() A.通感说 B.反映说 C.感应说 D.个性说 5.( )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开创了一种重在批判的社会学理论 A.格林贝格 B.马尔库塞 C.弗洛姆 D.霍克海姆 6.人们将萨义德、( )与霍米·巴芭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 A.斯皮瓦克 B.依利格瑞 C.莫尔斯 D.肖沃尔特 7.()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 A.《接受理论》 B.《存在与时间》 C.《辩证理性批判》 D.《自由之路》 8.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和克罗齐 A.科林伍德 B.梅特林克 C.安德列耶夫 D.柏格森 9.()是韦勒克、沃伦合著的重要作品 A.《文学批评原理》 B.《实用理论》 C.《文学理论》 D.《文学批评:简史》 10.达·芬奇提出了著名的() A.情感说 B.心理分析说 C.表现说 D.镜子说 1、“耶鲁学派” 所谓“耶鲁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并活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几个有影响的教授,包括保尔?德曼、哈洛德?布罗姆(Harold Bloom)、杰夫里?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 2、泰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

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 整理:何睿时间:2010年12月 一、填空题 1.柏拉图的代表作品是《文艺对话集》。 2.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品是《诗学》。 3.贺拉斯的代表作品是《诗艺》。 4.郎加纳斯的代表作品是《论崇高》。 5.普罗提诺的代表作品是《九章集》。 6.奥古斯丁的代表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 7.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品是《神学大全》。 8.但丁的代表作品是《神曲》和谈《神曲》的信——《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9.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论画的笔记。 10.新古典主义的诗学法典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品《诗的艺术》。 11.狄德罗的代表作品是《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和《论戏剧诗》。 12.布封的代表作品是《论风格》。 13.维柯的代表作品是《新科学》。 14.莱辛的代表作品是《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5.康德的代表作品是《判断力批判》。 16.歌德的代表作品是《歌德谈话录》。 17.席勒的代表作品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18.黑格尔的代表作品是《美学》。

19.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是《<抒情歌谣集>序言》。 20.雨果的代表作品是《克伦威尔》“序”。 21.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是《“人间喜剧”前言》。 22.泰纳的代表作品是《艺术哲学》。 23.左拉最著名的理论是“实验小说”理论。 24.别林斯基的代表作品是《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 25.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6.杜勃罗留波夫的代表作品是《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27.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艺术论》。 28.狄尔泰最著名的思想是精神科学美学。 29.尼采的代表作品是《悲剧的诞生》。 30.弗洛依德的主要理论是心理分析学的文艺观,《诗人与幻想》。 31.荣格的主要理论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32.拉康的主要理论是无意识理论与诗学结构。 33.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关于散文理论》。 34.瑞恰兹的主要观点是新批评,《文学批评原理》。 35.巴赫金的理论是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 36.洛特曼的理论是文艺符号学思想,《艺术文本结构》。 37.马利坦主要关注艺术与诗。 38.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39.萨特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是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华师考研笔记-文学理论_下_

第六章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 一、文学思潮 1、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2、文学思潮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①文学思潮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文学思潮表现为一定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③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旗帜 ④文学思潮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批评著作作为实绩。 3、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 ①(外在原因)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②(内在原因)文学自身的运动和发展的需要 4、文学思潮出现的意义 文学思潮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也是文学进一步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一种努力。它对于文学的革新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从宏观视野把握作家的创作;其次,可以从中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 二、文学流派 1、文学流派的含义 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2、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彼此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文学思潮既可以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又可以推动文学流派向前发展;文学流派本身的不断运动,可以导致文学思潮的产生,以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依存文学流派的。(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促成了乡土派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京派小说等文学流派,它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又影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3、文学流派形成的标志 文学流派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的标志之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至少要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作家群:首先使思想倾向的一致,其次是文学观念的相近,文学见解、创作主张、审美追求等有共同之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学风格。一方面,各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各个作家合起来又从各自的侧面显示了某些相同或相近的风格。 4、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 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原因,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大量作家意识到只有组织起来形成相应的文学流派才能扩大自己的优势;外国文学理论、美学观念的影响也可以促成文学流派的形成。 5、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文学流派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各具不同的意义。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西方文论试题库

《西方文论》 一、填空 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模仿自然、崇尚理性 2、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的,美就是。 数、和谐 3、《判断力的批判》的作者是,《美学》的作者是。 康德、黑格尔 4、柏格森认为,实在,就是“”或“”,只能用直觉把握。 绵延、生命冲动 5、伽达默尔把作品的存在视为与的相遇,参与者和历史流传物的攀谈。 解释者、原始文本 6、文化诗学注重以、的诗学的眼光分析一切文化本文。 虚构性、想象性 7、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 定性化、类型化 8、在建立民族文学的问题上,歌德认为文学是的,又是的。 民族、世界 9、唯美主义的传播因其和适应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 反叛性、纯美要求 10、《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拉辛与莎士比亚》的作者是。 泰纳、斯丹达尔 11、《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存在与虚无》的作者是。费什、萨特 12、中世纪已经有了较为成形的阐释《圣经》的和考释古典文献的。 释义学、文献学 13、狄德罗强调戏剧要,提出了戏剧的。 拥抱现实、情境说 1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和判断生活。 再现现实、说明生活 1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 16、《真理与方法》的作者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作者是。 伽达默尔、本杰明 17、卡勒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应着眼于,读者的。

文学能力、阅读行为 18、柏拉图提出了、两大文艺政策。 驱逐诗人、文艺法制化 19、《诗的艺术》的作者是,《新科学》的作者是。 布瓦洛、维柯 20、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世界是我的。 表象、意志 21、维柯认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都经过三个大的时代:、和人的时代。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 22、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提出了、、悖论、反讽等理论概念。含混、张力 23、费什认为文学作品是,阅读是个。 活动艺术、事件 24、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另一条是。 神灵凭附、灵魂回忆 25、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与无关,不以概念为前提的“的合目的性”活动。 功利、无目的 2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悲剧的诞生》的作者世。 叔本华、尼采 27、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及相关的主张。 文学的科学性、陌生化 28、后现代主义的弊端是极端的、的倾向。 非理性、非价值化 29、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类型可以分为:和两种。 心理的、幻觉的 30、亚里斯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理论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创造性知识 31、康德认为艺术天才具有、、和不可传授性的特征。 创造性、典范性 32、尼采用和两个象征形象来阐述他对艺术的基本观点。 酒神精神、日神精神 33、《叙述的方式》的作者是,《盲视与洞见》的作者是。 热奈特、德曼 34、西苏提出了的口号,强调妇女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 描写躯体、思想 35、“卡塔西斯”(katharsis)罗念生译为“”,朱光潜译为“”。 陶冶、净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