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

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既然美的劳动的产物,而劳动正是人类的特性——自由自觉地活动——所决定的,那么审美和艺术也是人自由自觉地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一方面根据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活创造出体现一定价值追求的审美或艺术对象,一方面使自身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得到确证和实现。换句话说,“可以把艺术和审美看做人类的一种自由生命活动,看做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确证。”②当马克思在实践观点和方法上对美和艺术形成这样的

认识之后,又结合他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对艺术的社会本质和美学本质作了论述。他认为,艺术本于生活,艺术的生命植根于时代生活的土壤之中,这是因为文艺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必然要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而且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是说,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式,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思想关系和样式,其发展规律蕴藏在社会基本矛盾中。这便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认识到的文艺的社会本质。但他们同时又认为文艺有其自身的审美本质。因为文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不同于用理论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艺术是以具体形象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映和认识的,是直观的,即艺术具有形象性。再者,艺术创作即塑造艺术形象时离不开想象和幻想,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情与物的交融,即创作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溶铸到客体物象中。这是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和掌握,还有言志、抒情等表现主观世界的功能”。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具有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

这样一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中,便不可避免出现了着眼于社会本质的历史观点和偏重于文艺审美本质的美学观点。这是和他们对文艺本质规律的二重性的考虑和探讨相联系的。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谈到他评论《济

金根》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时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文中也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可以说,这个批评原则贯穿他们的一切文艺评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的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和典型表现,是一种以创造审美价值为根本目的的精神生产活动。那么,在进行文艺批评时便会以美的规律和审美价值作为标准或尺度。换句话说,文艺批评就是一种审美判断或评价。肯定这一点,就是要求在衡量和评价文艺作品时,应当自觉地注重和强调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对于作家来说,则在从事审美创造活动时,对自身的发现和创造精神、对审美心理的结构和功能、对选择和驾驭形式语言符号的才能和娴熟的技巧,都必须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准。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批评中坚持这种美学观点,遵从了艺术把握生活的特殊规律,注意到了审美创造的独有的方法、途径和目的,有助于肯定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④

从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方面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又认识到其同社会经济基础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错综复杂复杂的联系。因此,对于文艺现

象的分析与评价,又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而必须考虑到文艺与整个社会发展、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系,从这种联系中去考察文艺的发展与演变。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观点,它要求把作家、艺术家放到一定的时代和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作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具体地说,便是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历史根源,将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这样就要求作家的创作要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使作品蕴涵着巨大的生活容量、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历史深度和浓郁的时代氛围。有人认为,恩格斯倡导和运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评论歌德和拉萨尔的创作和作品时,对这个天才的学术思想的阐释是有意向性和原则性的。⑤这是他将文艺的本质理解为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的必然结果。

正如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写道:“而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这其实就是美学因素和历史因素完美结合的一个具体阐述。别林斯基曾说,“每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在对时代、对历史的现代性的关系中,在艺术家对社会的关系中得到考察;对他的生活,性格以及其他等等的考察也常常可以用来解释他的作品。另一方面,

也不可忽略掉艺术的美学需要本身。”⑥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对这里得到充分的演绎和实践。

既然文艺批评是美学和历史的有机结合,这便要求对作家及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不可孤立地对作家或作品中某一方面进行批判而置其它方面于不顾。否则极容易陷入批评的误区,得出有失公正的评价。而对于具体的艺术作品来说,就是要求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艺术真实,而非客观真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能否写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环境,揭示其中的真实的阶级关系,在整体符合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客观标准。但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在整体上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可以也必须有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通过这种艺术想象和虚构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面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对艺术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作了明确说明。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正确的思想倾向,但这种倾向不是主观直露的,而是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他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也就是说,倾向性是通过对现实的真实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

所谓典型性其实也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在恩格斯看来,艺术典型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对于生活的提炼和概括。他反对艺术上的主观随意性和理想化,认为这样会使

人物失去独立的个性,成了作者的傀儡。所以在塑造典型时,要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要有整体的丰富性。这其实是说作品的真实性与典型性必然统而为一,不可偏向哪一个,所体现的仍然是美学观与历史观的融合。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批评中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正是其文艺观念的体现。一方面,他们考察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为艺术具有审美本质和自身的特殊规律;另一方面,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考察了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和演变规律。⑦在这种认识下得出的文艺批评观念中的美学因素与历史因素相统一的标准,对于我们评价作家作品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集》,蔡仪等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版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①转引自《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第73页,周忠厚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②同上,第9页

③同上,第44页

④参见《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122页,陆贵山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⑤同上

⑥转引自《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第72—73页,周忠厚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⑦同上,第71页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文学文本 B、文学史 C、文学批评 D、社会学 正确答案:D 4 美学主要谈什么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都是 正确答案:D 5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 正确答案:√ 6 自然美没有阶级性 正确答案:√ 7 孔子删定以后《诗经》多少首 A、100.0 B、205.0 C、305.0 D、450.0 正确答案:C

8 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历史的 D、个人的 正确答案:D 9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统称为什么 A、审美原则 B、审美主体 C、审美对象 D、审美经验 正确答案:C 10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正确答案:√ 11 美学主要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正确答案:√ 12 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心灵美 正确答案:D 13 审美对象的内容包括四类。 正确答案:× 14 审美体验指的是个人的。 正确答案:√ 文艺美学(下)已完成 1 关于审美经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变化的 D、历史的 正确答案:C 2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用什么看艺术美? A、审美经验 B、审美体现 C、审美体验 D、审美对象 正确答案:C 3 审美主体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4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清华 B、人民大学 C、北大 D、川大 正确答案:C 5 宗白华是艺术美学论 正确答案:√ 6 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 正确答案:√ 7 《美学散步》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B 8 《西方美学史》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A 9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是艺术论美学 正确答案:√ 10 哪位学者的美学是主客观统一论 A、朱光潜 B、宗白华 C、高尔泰

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巴黎手稿》2,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一,列宁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1,关于文化的涵义,列宁用“文化”的概念是很严格的,他运用文化这个概念非常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2,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的基本涵义(1)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2)两种文化各自的地位不同(3)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很早提出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理论的是谁冯雪峰对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文艺理论家都作了探讨。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冯雪峰很早就提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看法。他在《过渡性与独创性》中说:“我们现在是从旧的民族文化过渡到新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从国民的文化走到世界的文化”,他认为民族性中也有“世界性”或“人类性”的意蕴,“任何民族在任何环境里生活战斗上所达到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与理想,也是一切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人类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意向”,因此,“民族的独创能力和独创性要求,并不是向着特殊的民族性的树立,然而却是世界文化的到达所必要”。由此可见,冯雪峰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化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两者并行不悖。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内容1)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高尔基对于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都很熟悉,还系统地讲过《俄国文学史》, 所以对于各种流派的作品都熟悉,他认为在 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倾向共有两个,即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 对于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深恶痛绝,并始终 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有比较才有鉴别,这 样他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创作方法。2)特点1, 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要为促 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反对“为艺术 而艺术”以及那些引人颓废、堕落的艺术。2, 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 将来的现实这样三种“现实”有机地结合起 来3,要求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武装头脑,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现实 生活,讴歌现实的变化和正在成长中的社会 主义新人,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和爱美 5,毛泽东用《孟子》中的一句什么话来说明 “共同美”的存在关于“口之于味,与同嗜 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 子》)译文: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 色,有相同的美感。 6,席勒式1)“席勒式”这一词语出自马 克思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你 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 精神的传声筒。”所谓“席勒式”指席勒创 作中部分存在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文艺创作 形象地表现生活,使作品主人公变成宣传某 种抽象化观念的化身。2)关于“席勒式”倾 向a为一般找特殊b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进 行哲学思考c以理想代替现实d人物形象的 抽象化、概念化e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7,文学是“人学”1)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 学。教材里对这个问题说了三点:一是指文 学的主要对象问题;二是指体现了高尔基的 美学思想;三是指体现了高尔基对人道主义 性质的理解。这三点概括缺乏内在的逻辑贯 通,而且着眼的角度并不一致。2)笼统地说 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说法体现了高尔基 的美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具体地说,这 个说法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文学是写 人的;二是文学是人写的;三是文学是为人 写的。 8,“主观战斗精神”1)胡风的“主观战斗精 神”强调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是一种“人” 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 想。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 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 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 翻作家的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 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能够促 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 的热情,三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 神”。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 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 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 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 表现结为一体。” 2)胡风强调要用“主观战 斗精神”拥抱现实,即要求作家在对客观现实 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愿望。胡 风将其概括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 和融合”,并把这视为“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他指出,优秀作家如果想投入“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 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 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 是人生的真实……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 的结合和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强调的是主观战斗 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与融合,不能发生偏 颇。为了预防这种偏颇,胡风明确反对两种 倾向:一种是偏于主观,使艺术形象成为抽 象概念的冷冰冰的绘图演义;一种是偏于客 观,即主观战斗精神被客观现象所吞没。为 此他提出要使“对生活的感受力”、“热情”和 “深邃的思想力量”三者“浑然一体”。 9,“杂取种种人”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 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10,莎士比亚化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的形象化表述。它要求文学创作严格地遵循 莎士比亚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原则,从客观的 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 写”(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广泛地反映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 的关系”(《神圣家族》)。恩格斯批评拉萨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笔记

继看完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以后,寒假在家细读了《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一书。此前原不知把三国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的易中天对美学居然也颇有研究,在导师列出的书单上,赫然看见易中天的名字,多少有些亲切。此公向来争议不断,于我内心,是颇为赞同他的讲述方法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散发着霉味的历史事件一件件铺陈开来,用一种饶有兴味又悬念迭起的讲述方法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至于讲述方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一如既往地用他生动诙谐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美学稀释成了人人可吃的“大锅饭”,调侃嬉笑之余,不觉拉近了受者与美学的距离。用低姿态和大众语言,将严肃的学术底盘放低,让更多的人能够登上美学之舟,领略美学,我认为这是易中天的一大贡献。 第一讲开宗明义,指明美学作为一门元艺术学,并不提供通用门票,而它虽“通而不用”,却又是无用之用,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他引言道:哲学的本义在于“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他进而说道:“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对此我颇为赞同,常常看见一些学者动辄长篇大论却又不知言何,看了半天教人云里雾里,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哲学所需要的智慧,又是否真的爱智慧。《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伟曾说过:“把哲学弄得人人谈虎色变,是哲学研究者的责任。当然,哲学本身有其学科的复杂性。”我想,这样的复杂性应该就是易文接下来所阐述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并不存在标准答案的美学由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来构成,这等于说美学就是美学史,是思想的思想,它所要研究的,是“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易中天进而提出“顺藤摸瓜”和“反攻倒算”两种不同路径的美学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呆气和灵气”这一颇为精到的描述,认为美学研究须讲究“得法”,须“下苯工夫而不做死学问”。对于美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二讲以美的研究为题,分别介绍了三位在美学观点上具有共同基调(即:美是客观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指出:由苏格拉底起古希腊美学渐渐发生微妙转变,即:把美由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开始对“人”产生关注,预示了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转变的趋势。至18世纪英国经验派博克提出“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及其同时期美学家休莫提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时,主观美学逐渐站稳脚跟。而苏格拉底的“超越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绝对形式”则暗含了走向神学目的论的趋势,最终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论及客观美学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实验美学时,书中出现了一句颇具易氏风格的精彩调侃:“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指实验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 第三讲以美学史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康德为主题,此人把美学研究从“美是什么”转变成“审美是什么”,使近代美学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易中天由此不无风趣地说道:鲍姆加登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个“教父”,康德才是近代美学的真正父亲。进而点明其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即: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而有普遍性;3,无目的性合目的性;4,共通感。最后总结康德带来的启迪在于: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而非客体;因此,它表面审物,实际审人;美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康德以后,西方美学逐渐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由模仿论转向表现论,由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第四讲便分别介绍了审美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学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冯特的格式塔说和福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 历史与形式 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卡契在他的早期论文《现代戏剧的发展》(1909)中写道:“文学中真正的社会因素是形式。”这可不是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批评所应有的那种评论。一则,马克思主义批评向来反对一切文学上的形式主义,抨击它惯于把注意力转向纯技巧性问题,剥夺了文学的历史意义,将文学降低成一种审美游戏。这种观点确实注意到了这种技术至上的批评方法与高度资本主义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i]。二则,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实践中不够重视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将这个问题搁置一边,一味探索政治内容。马克思本人认为文学应该展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烧掉一些他自己早期的抒情诗,因为这些诗中狂热的感情束缚不住,成了致命伤。但是,他也对过分形式主义的作品表示怀疑。在一篇早期的论西里西亚织工歌的报刊文章中,他认为一味追求文体风格导致“歪曲内容”,而反过来,被歪曲的内容给文学形式打上“庸俗”的印记。换言之,他表明了对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形式是内容的产物,但又按照一种双重关系对它起反作用。马克思早期在《莱茵报》上对繁琐、沉闷的形式主义法律的评论——“形式除非是它的内容的形式,则毫无价值可言”——同样适用于他的美学观点。 在论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马克思忠实于他所继承的黑格尔传统。黑格尔曾在《美学》(1835)中论证说:“一定的内容决定一种适合于它的形式。”他认为“形式的缺陷来自内容的缺陷”。确实,对黑格尔来说,艺术史可以按照形式与内容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写。艺术展示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精神”、“理念”或“绝对”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就是不断努力在艺术形式中充分体现自己的艺术“内容”。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世界精神”不能获得形式上的充分展现,例如古代雕塑表明过分的感性材料堵塞和压倒了“精神”,“精神”不能按照自己的目的用这些材料去塑造。另一方面,希腊古典艺术在内容与形式、精神与物质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在这短暂的历史片刻,“内容”获得完全合适的体现。然而,在现代世界,尤其典型的是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精神吸收了感性材料,内容压倒了形式。物质形式让位给高度发展的精神,就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超出了先前容纳它们的有限的古典模子。 如果认为马克思全盘接受了黑格尔的美学,那就是错误的。黑格尔的美学是唯心主义的,过分简单化,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是辩证的。总之,马克思在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上与黑格尔意见不同。不过,这两位思想家共同认为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个别艺术家的癖好。形式是历史地由它们必须体现的“内容”决定的;它们随着内容本身的变化而经历变化、改造、毁坏和革命。“内容”在这种意义上优先于“形式”,正像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是社会物质“内容”即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形式”。费雷德里克?詹姆森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中说过:“形式本身不过是内容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体现。”有些人会不耐烦地说。形式和内容是无论如何不可分的,加以区分是人为的。我们可以马上回答:当然,在实践中,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黑格尔本人确认这一点。他写道:“内容仅仅是形式转化了内容,而形式仅仅是内容转化了形式。”但是,即使形式和内容在实践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在理论上还是有区别的。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能谈论这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原故。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答:“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一般认为,它作为一个独立而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的作用等层面全面地阐发了他的基本思想。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出发,把美育放到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进行强调。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培育和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分裂的、冲突的人。 2、艺术作品的内形式 答:是指内容的内部结构态势,即由作品意旨或情趣所制约的题材各因素、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因此内形式实际上所构成的就是形象、形象体系即各种各样能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态 3、物象、表象、意象:具象,亦称物象, 答: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意象(审美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会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它是意与象 的统一,审美者“我”与审美客体“物”的统一。 4、康德的“崇高”观 答: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之特征是无形式,这里的无形式不是体积、大小、力度的无,而是对象在形式上的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数学的崇高),力量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出了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对象压倒了主体,但同时,作为具备理性能力的主体又能战胜无理性的对象,因而唤起了主体的崇高感。 5、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 答: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1)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2)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形成时期:春秋 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3)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6、休谟的“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答案: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强调的,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别人的感觉。休谟强调,应该充分重视经验的特殊性,诚其特殊,使得诸种审美活动,包括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均不再能够放在普遍主义的框架中进行讨论。这也意味着,没有某种纯粹的、抽象的、同质化的审美趣味。 7、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答: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著名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8、大地艺术 答:又称“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论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原则中的“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美学和历史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的一种文艺批评原则。对于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大多数都是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的,其实,这具有片面性。本文将这两个原则,在文学与艺术的基础上,把他们放到社会层面来探讨,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学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一)人类追求没得目标,但往往忽视美的价值 关于“美”是什么?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这一命题的提出,成为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而成为人类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 人类在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我国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权力垄断及财富占有,某报纸曾报道:某个省得省长利用职权,大肆谋取暴利,在菲律宾拥有二十套别墅,最终被查获逮捕。别墅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位省长追求了美的目标,但却没有追求美的价值,也许他并没有在他国外的这二十套别墅中的一套中,舒舒服服的睡过一觉,或是看看海边的风景,沐浴暖暖的阳光。但这种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的产物只是一味的占有,从而形成一种“占有欲”,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美的价值所在。 这种情况体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拿今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来说吧,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但似乎这二者之间已没有联系,学术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敢多说,但至少它造成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来在知识分子之中应该是没有等级的,但现在却导致了一种等级现象,让我们为之心痛。另外,学术研究成果是让人们去学习的,但当我们去学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那是一套你完全不理解的语言方式。学术研究着进行了美的目标的追求,但我们不禁要问,用一套人们不理解的语言方式,那它的美的价值究竟何在?(二)人类遵从历史,但往往扭曲历史原则 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原则”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但曾有人说“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妓女”,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可笑,更难以启齿,但事实就是如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历史进行阐释,所以又说“历史是一部当代史”。从这之中,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对历史的种种解释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对于这种错误的可能,我们尤为熟悉的是观看一些历史大局,每当大局上演之前,导演或负责人都会说我们完全遵从历史,但事实并非如此,最近刚播的《武则天秘史》惹出非议不断,如当中的一场戏,武则天第一次见太宗时,太宗问她叫什么,她说自己叫媚娘,还有一个名字叫武昭,可历史文献记载,媚娘是太宗赐给她的名字,而武昭是武则天登基后给自己造的字。人们试图用影视的方式来还原或恢复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荒诞的,历史并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我们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生活压缩成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从历史原则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此外,历史文献记载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历史是由后代人撰写的,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与处在此段历史的人并没与这种记录权。所以说,人类遵从历史的的客观性,但对历史的解读,很可能是一种误读,并且将历史原则进行变形,甚至扭曲。 (三)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脱节 自从“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提出以来,人们虽然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却出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演示教学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 主观派的美学论争。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在那样一个危急的时刻,很多青年看不到出路,彷徨无所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正好成了一些人的解脱良药,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精神家园。 (三)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对立面 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条美学路线。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受王国维、尼采和El本的厨川白村的影响,在哲学基础上都认为是外界物质力量压抑人的生命而产生苦闷,这种苦闷的象征即是文艺。后期的鲁迅翻译了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他毕竟是从文艺理论这方面来谈美学的,并不是纯美学。所以,当时的美学领域还是由王国维、朱光潜的思想影响着。要想清除其影响,必须在哲学的基础上,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加以清理和批判。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蔡仪先生担当起来的。 二、20世纪40年代美学的代表——蔡仪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虽然主要阐述的是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但也提出了美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样,旧美学的矛盾、弱点就暴露了出来。批判旧美学,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一时期蔡仪先生出版了《新美学》一书,构建了新的美学体系。 蔡仪的新美学体系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应该在美的事物本身去寻找,既不能求诸外界,也不能在人心中寻找。这便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当时唯心主义在美学领域还占统治地位,而朱光潜是各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的译介者和综合者,所以,蔡仪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集中批判,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美学观。主要批判内容有以下几点。

(最新)文艺美学_期末考试_答案

文艺美学期末考试 成绩:1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 1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 清华 B、 人民大学 C、 北大 D、 川大 我的答案:C 2后现代强调的是以下哪个观点 A、 时空统一论 B、 时间论 C、 空间论 D、 以上均不是 我的答案:C 3“零度写作”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卡夫卡 B、 歌德 C、 罗兰·巴特 D、 阿多诺 我的答案:C 4艺术本体论是对什么的关注 A、 人的对象 B、 人自身 C、 自然 D、 宇宙 我的答案:B

5中国乐曲什么线条多 A、 单线条 B、 双线条 C、 三线条 D、 多线条 我的答案:A 6不属于后现代派的书法家是 A、 王南明 B、 强 C、 古干 D、 徐彬 我的答案:C 7本体存在于实际思维和思维活动中的“观念”的对象是哪位学者的观点A、 康德 B、 黑格尔 C、 胡赛尔 D、 海德格尔 我的答案:C 8龚鹏程是哪个地区的教授 A、 B、 澳门 C、 D、 发大陆 我的答案:C 9“科学的入口”是“地狱的入口”是谁说的 A、 康德 B、

C、 黑格尔 D、 恩格斯 我的答案:B 10自在之物就是本体是哪位学者的观点A、 康德 B、 黑格尔 C、 胡赛尔 D、 海德格尔 我的答案:A 11”音乐神童“是指谁 A、 莫扎特 B、 肖邦 C、 柴可夫斯基 D、 贝多芬 我的答案:A 12《黄金时代》出自 A、 小枫 B、 王小波 C、 米兰昆德拉 D、 王岳川 我的答案:B 13《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谁写的 A、 康德 B、 马克思 C、 歌德 D、

我的答案:C 14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容是A、 文学文本 B、 文学史 C、 文学批评 D、 社会学 我的答案:D 15“文化突围”是变相的什么?A、 文化转移 B、 文化更替 C、 文化投降 D、 文化失败 我的答案:C 16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A、 客观的 B、 共通的 C、 历史的 D、 个人的 我的答案:D 17“回忆论”是谁的理论? A、 黑格尔 B、 亚当·斯密 C、 康德 D、 柏拉图 我的答案:D 18《江河水》是哪家音乐? A、

王岳川尔雅文艺美学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文艺美学课程评价 《文艺美学》期末考试 成绩:93.0points 一、单选题(Num:50,total 50 points)1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1.0 points A、 清华 B、 人民大学 C、 北大 D、 川大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2 后现代强调的是以下哪个观点 1.0 points A、 时空统一论 B、 时间论 C、 空间论 D、 以上均不是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3 “零度写作”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 1.0 points

A、 卡夫卡 B、 歌德 C、 罗兰·巴特 D、 阿多诺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4 艺术本体论是对什么的关注 1.0 points A、 人的对象 B、 人自身 C、 自然 D、 宇宙 Right Answer:B My Answer:B 5 中国乐曲什么线条多 1.0 points A、 单线条 B、 双线条 C、 三线条 D、 多线条

Right Answer:A My Answer:A 6 不属于后现代派的书法家是 1.0 points A、 王南明 B、 张强 C、 古干 D、 徐彬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7 本体存在于实际思维和思维活动中的“观念”的对象是哪位学者的观点1.0 points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胡赛尔 D、 海德格尔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8 龚鹏程是哪个地区的教授 0.0 points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 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 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 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 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 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 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 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 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 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 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 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 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 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 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 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 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 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 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 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作当中。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和禅学的美学观点,因为他们所主张的观点比较能深入我心,也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理解而且接受,他们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缤纷但又复杂的社会的人们,现在的人们都麻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自己在看了这些过去的哲人们的观点之后,虽然只是少部分的关联到美学的知识,但是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看了之后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无助的生活着了。儒家、道家和佛学的理论都让我受益匪浅。总之得出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人活着要以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只会更加痛苦。 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是美学观和历史观的结合。恩格斯曾两次提到自己的批评原则,一次是在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书时说过的:“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另一次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指出的:“我是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由此可以得出,恩格斯的文艺批评是“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美学观点”即分析作品时的艺术尺度,“历史观点”即历史主义的文艺研究方法,把作家作品放进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和评价。 首先、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还是其他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最基本的都是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评论,所以,对于一切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从恩格斯评论《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文中,可以看出美学观点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涉及到:作家应当有“从心底出现的较正确的美感”;博学、敏锐、“有血有肉”“活泼”的“天性”;把作家“推向实际生活的”气质、精力和“精神意向”等等。这些思想内涵都是影响文学作品质量的关键,如果在批评文学作品的时候忽略了美学角度,则是对作品审美鉴赏的一大遗憾,同时对于批评人来说,批评观点也会有所狭隘。 其次、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有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又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恩格斯曾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阐述过历史结构与思想结构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历史结构当中的物质结构影响决定思想结构。历史结构中的经济结构影响和决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包括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表现除开的社会结构又往往转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文学作品作为作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的是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认知和态度,反映的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不同时代,物质结构、经济结构不同,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更是大有差

西方文学批评经典书籍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 布卢姆:《影响的焦虑》 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 尼采:《权力意志》 奥·帕斯:《批评的激情》 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